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的事例

传统文化的事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0 16:50: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的事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的事例

篇(1)

1、关键词法: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上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以利于记忆和理解。比如,文化概念,相对政治经济而言的,主体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再如,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目的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的总结。

2、事例法: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作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结合书上“元妃省亲”的事例记忆。说明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事例的寻找注意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3、对比联系法: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快加以对比和联系,比单纯对一个要好理解和记忆。比如,潜移默化是指因受到外来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深远持久,深指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程度而言;远主要是就文化影响的空间范围而言;持久主要指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在时间上有延续性的特点。这样记忆的好处是印象深、持续时间长、效果好,有利于达到学习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因为对比记忆法所进行归类和比较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对知识的理解、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4、结构体系记忆法:此种记忆方法多用于复习。学完一节、一课、一本书总要进行复习巩固,这就需要学生必须了解所复习内容的结构体系。

首先找出贯穿于知识的主干部分,再根据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把分支内容串联在主干之上,抓住主干顺序记忆分支内容,再把每一分支中更细小的内容填充进去,个个知识点犹如“冰糖葫芦竹签串”,可以有效地避免遗漏或张冠李戴的毛病。以节为例,文化创新的途径,讲两个大问题文化创新的途径和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坚持正确方向的关键,四个错误倾向。两个基本途径都有具体的展开,有具体的要求。

5、五官并用记忆法:心理学认为,记忆实质上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所以靠多种感官感知则比单靠某一感官感知留下的痕迹要多、要深。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多数同学只知道用单一感官感知,要么只用眼看,要么只读,要么只是手写,而很少多感官并用,故记忆的效果就差。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做到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记,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记,切莫心不在焉。

6、化整为零记忆法:化整为零记忆法的根据就是整体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素、环节构成的。一本书、一课、一节、一框都可看作是一个整体,都是由若干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所要掌握的知识,就需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记忆。如掌握有关文化的作用知识时,可把它分解成以下若干小问题:(1)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2)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3)文化与经济相交融;(4)文化与政治相交融;(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6)文化对人的影响;(7)文化塑造人生;化整为零记忆法使复杂、繁锁的问题简单化,强化了记忆的效果。

篇(2)

Abstract: For the tendency of the change of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utility-oriented school educ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eventually divorced from the actual life and runs to empty moralizing deteriorates. This paper tries to propose that we should develop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mo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d soci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find and use the valuable parts with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modify the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to make it more effective.

关键词: 学校德育;生活化原则;有效性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adaptation principle;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81-02

1学校德育的现状

高等教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就业率就逐渐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词。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学校只是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或者技能训练及其将来能够产生的效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被无意识淡化。各类课程实施出发点只是为了能够应付各类考试。而课程内容当中德育的成分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由于严峻的就业现状对学校和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具体知识与技能的成分,以应对社会对于劳动力功利性的要求。因而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用于谋生的技术教育不得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另一方面,在目前虚浮、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以及相应而生的价值观影响下,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非易事。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之下的高等教育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置身于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传统德育教育的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公德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受到挑战。公众对于书面陈述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认同感下降。这直接导致学校德育在向学生灌输相关内容时显得苍白无力。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德育实际过程中存在教学目的与实际效果分离的现象。

2学校德育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德育的核心问题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道德认知的形成。其中终极的问题是对于人生命意义的价值判断,也即是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中国由于自上个世纪08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传统的价值观与西方工业文明所衍生的西方现代社会价值观发生了碰撞和交汇。与此同时,一些固有的道德认知模式也发生了裂变和重塑。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在传统势力与时代要求的撞击、渗透、抉择中进行的,那些通过风俗习惯、道德风尚、生活方式、认知特点等世代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既蕴含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附带一些非理性的、落后的消极因素。然而,历史发展的螺旋在此时又重演了。如同上个世纪的初期中出现的反传统趋势一样,当时的学人们从推崇、甚至崇拜外域文化和理论,菲薄本民族的文化和相应的理论,又到今日之学人重新回归传统文化之趋向。这并不奇怪,当新的传统从一个方向背离旧有的传统时,又沿着另一个方向向这个旧有传统靠近。因为新的传统根植于旧的传统,文化与理论的发展也是在碰撞与交汇中进行的。

在传统教育基础展开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发生了偏差,导致素质教育简单化为知识、技能与能力教育,同时给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从青年是民族的未来这一前提出发,青年作为被动的参与者,在整个德育情境中只是被动的服从。这种现状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家们为了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以孝德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并把这种孝德推广到国家政治方面,以事亲、忠君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汉代以后,以 家庭为基本单位的道德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 相继出现了“家训”、“家范”、“家仪”、“家规”、“治家格言”等家教书籍,宣扬“勤俭持家”、“六亲和睦”、“尊老爱幼”、“以身作则”等道德行为准则。在这些积极的方面以外,中国古代家庭相应地,始终处在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支配下,因而在家庭德育中所强调的家法,则更多的是体现男性家长的意志与权威。同时,这种家长的权力在历代又都受到法律的认可与维护。这种传统的文化在中央集权制确立以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相对开明的汉唐以至明中叶,中华文化处于繁盛的时期。从明中叶闭关锁国一直到清末开始衰落。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虽几受挫折,因其根深蒂固,至今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但是这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境需要。

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更注重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无疑崇尚权威的儒教文化及相应的价值观需要与崇尚人之本性的道教文化及西方强调个体独立性的工业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跟随现代工业文明的传播,强调个体独立的价值观也逐渐占据一定的空间,享乐主义、人际关系的淡漠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影响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形成的基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地适应和创新时代文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就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是历史合理性的表现,也是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它有着鲜明的兼容特质和顽强精神,但也有存在着重群体轻个体、重继承轻创新的不足。不仅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其他区域性文化皆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处于相应文化背景之下的道德认知应以文化批判为前提,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扬弃,破除传统势力给人的道德认知带来的依顺群体价值判断准则、迷信权威等消极影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勤劳、善良、协作、宽容、顽强等优良传统汇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文明活动中,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自主、自律、自尊、等价值观要求融为一体,在传统精华与时代精神的交互作用下,结合西方的工业文明强调个体独立的价值观,建构本土的价值观理论体系。

3学校德育的生活化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现实的诉求己经呼吁了多年,在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诉求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由于充斥着物欲的现实社会文化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校园,学校以及为数不少的教师也逐渐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第一,淡化以致忽略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努力。表现在实践工作中,就是仅以书本的教条为参照就事论事的宣讲,或者直接就是教条的灌输。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多数情况下是感性而非理性的,不论是道德认知形成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塑造。这符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儿童起初的道德认知形成于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具体事例的觉知与体悟。抽象的语词构成的教条对于儿童处于儿童理解的范围之外,因而没有任何意义。在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中儿童可直接观察到行为的与结果,并直接可体会到具体的道德情感。而成人可根据具体事例在认知层面的展开向儿童开示行为的内部原因,促进儿童自身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过程是自外而内的,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由于以上讨论的社会文化变化的原因,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由于现实的价值观被削弱了。传统文化强调师长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榜样示范作用。儿童在道德方面的发展源于生活中的学习。其中成人行为的示范作用是儿童道德原则内化的前提。成人在社会变动的情境中道德认知与行为的混乱难以为儿童的潜移默化提供有效的模板,就会导致儿童道德发展的停滞。这预示着学校德育在此已面临实际的困境。

4结论与建议

观念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基于此,可说在真正的危机全面爆发之前还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来做改进的工作。首先,基于以上的讨论,本文认为学校德育切实有效的展开,需要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因为学校的小环境置身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之中。承担具体德育任务的教师也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并时刻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逆流而上的勇气未必带来实际的效果。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学校的影响相比要大得多。因此可以说各种社会媒体负有重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首要责任。其次,借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风,课程内容与教学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以相应的调整。例如增加更多生活化的典型事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和学生的有效对话,使学生获得更多切身的经验。实际情况允许时教师也可在各种课程展开过程中加强德育的内容。最后,学校教育结果评价方式与标准的改变。对于学校和一线的教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德育的实际效果不能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如果评价的方式过于简单化或者过于主观,学校德育仍可能只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李萌,周宗奎.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11-13.

[2]陈克华.道德的自由与自由的道德――儒家“至德观”与道家“上德观”之比较 [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31,(3):37-42.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学;渗透

G633.2

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政治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显性学科不同,属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教育,也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

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如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今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卡片或海报的形式直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并结合丰富多彩案例、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敬业爱岗等真实小故事,在课堂上或课下阅读。如:在众多城市街头,尤其是修建地铁及市政工程的围栏上,都张贴着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例;多年来把31人从滔滔黄河水里成功救起,被乡亲们敬称为“救人专业户”的王西广,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又被推荐为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孝敬母亲,而感动中国的陈斌强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收集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分享讲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首先要真切的感悟生活,在感悟下创建出真正有德育价值的生命课堂,关爱着生活中的学生,这种真切体悟过生活的“爱意”一旦渗入课堂,便能感染课堂,熏陶出的情感才是“真情”,而学生走出课堂后才能“真爱”于生活,在生活中去体悟课堂中的那种“真情”,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教学,而非戏子搭台唱戏般的虚情假意。课堂是老师的前线,而学生的前线是生活,只有当“真情”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最终真切实践于生活,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使命。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在校园里,更应该拓展到生活、到社会,将学生引向社会。如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法律常识等,或针对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吃穿、贪图享乐、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如讲授《商品》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所购买的商品来理解商品的含义。而“商品――货币”这一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白白的付出了劳动,就没办法把钱赚到手”。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参的要求,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要想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即市场经济也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为基础,以大爱和谐友善为基准,具有历史悠久的恒久魅力。

篇(4)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使学生作文文辞华美精致,必然要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方面多下功夫。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民族文学精华的篇章可以直接被学生借鉴到作文中来,让自己的作品遣词文雅、生动、精炼,这样无疑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的精品中学习锤炼语言的方法。比如用词简练精准可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形容词动用,精炼地表达了春天到来,江南一派生机盎然的动态过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再比如在学习王昌龄的《送魏二》“江风引雨入舟凉”时,不仅仅要分析“凉”字的作用,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借鉴表达情感时可以运用感官词……学会了这些词语和方法学生在书面表达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多用书面语,这样就可以使W生作文精炼、生动、文雅。

造句也是一样,如果能从传统文化精品中学会句式的多变、手法的多样,就能使平直的陈述具有更多的况味。传统文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比如《蜀道难》在写到蜀道之高时连用三个感叹,一开篇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巍峨形象,“难于上青天”运用比喻,层层推进地为我们讲述蜀道之难;《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就用了反问“夫晋,何厌之有”,既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又具有强调作用;再比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论证艰难困苦也会促使人努力成就自我,就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极具气势……学会了这些句式的变换、语气的多样、手法的丰富,学生在作文时语言将不再单一死板,说服力也会增强。

二、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近年来考场作文多以议论为体,议论文写作除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之外,论证方法的多样是使议论更精彩的不二法宝。如果议论方法单一,语言直白粗糙,再好的观点,再深刻的见解都难以被读者接受和认同。所以我们老师就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精品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使学生的论证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1.学习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运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曹操在《龟虽寿》中就用了这种论证方法来阐释自己的宏图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开篇就用了比喻论证“王好战,请以战喻”,用战争做比喻,投梁惠王之所好,既吸引了他的兴趣,又深入浅出地为之阐释了“邻国之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少”的原因。这种比喻论证既可以说明道理,阐释观点,又生动形象,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古诗文中的比喻论证,无疑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又可见出写作者发散思维能力的高超。

2.借鉴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信服。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在我们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篇章中就有不少是运用假设法的经典。比如:汉代乐府名篇《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做假设,以此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让人惊叹;《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用了三个假设“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不阙秦”,多次运用假设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劝说方式,会极大地加强说服的效果;而杜牧的《赤壁》更是运用假设成就了千古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仅将硝烟弥漫的战争写的含蓄蕴藉,也引发无数后人的思考与想象。

3.使用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就是在先设定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过秦论》中的这样一段文字“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使用了因果论证法,发人深省,极具震撼人心的说服力……”往往对原因的进一步追问,总是更能牵动读者的心灵,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学习这些经典篇章时领会研习,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必会使自己的文章可爱而灵动。

4.运用类比和对比论证

篇(5)

1.1对中职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准确地定位加强中职院校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应该确定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院校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育的质量。中职院校各个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能够针对自己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因此在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与中职院校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认识,可以将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引导,而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提升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加强各个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道德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道德素养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从而能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育中。教育过程中加强文化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或者组织为教育提供必要基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教育的意识进行改观,使得学校领导者能够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加强各种传统文化的融入。

1.2对中职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传统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是与各个专业相关的各项专业书籍,这些内容的简单堆叠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完善教育内容,融入更多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将教育生活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在中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理念与教育进行结合,比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诚信有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类似问题。再比如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也可以作为日常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精神,加深自己对学习的执着度。

1.3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融合,完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逐渐加深,很多学生受外界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组织一些有层次、针对性较强的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定期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教育讲座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实现自身心理的良性发展,实现自身文化思想的深入发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生活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改正。

1.4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应该要进行改革,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加强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中职教育中往往会存在一些深奥的词汇,要对这些词汇进行解析,利用比较直白、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另外,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将课堂主题定位传统文化的某个部分,从而在课堂当中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表演和演讲等,利用现阶段广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中职教育实现现代化,并且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各个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2结语

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 初中 ; 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51-01

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将一个不明确的情境转化为一个明确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感悟、实践去理解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探究性教学法自引入中国以来在理科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人文社会学科应用的还比较少,本文将就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及初中生的特点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多种特点,是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再教育,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纠正他们的思想误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与成长体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用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实践性,要想使得思想道德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生活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让他们认识成长中的自我,还要让他们认清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在生活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正是由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这些特征,导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适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探究式教育能够避免传统教育的一些缺陷,达到启发性的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

2.初中生的特点

初中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阶段,随着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加,他们对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判断标准还不够理性,好奇心比较容易转化为冒险精神。价值观有所歪曲,不愿意墨守成规,好标新立异,喜欢刺激,认为这就是帅的表现。在这个阶段他们对社会抱有美好的幻想,又容易为现实所打击,不能看到看清问题的本质。因此,老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创新力,将对生活的幻想转化为奋斗的梦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1.设置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会让他们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吸收效果也不好,因此,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融入学习环境。例如进入初三的第一课,我们要学习责任的承担,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经验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责任,老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让他们明白责任的深层含义。踢球的时候没注意将别人家的玻璃弄碎了是我们要承担的责任,父母长辈生病了我们要承担照顾看望的责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有学习的责任,对他们的承诺我们要履行,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承担的责任,给他们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如地震救援等,让他们自己分析不同的人分别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通过这一系列的话题,让学生对责任的话题产生一定的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责任的含义,明白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角色的转变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在不断地转变,这些责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

2.开展辩论与讨论,挖掘学生的思维

虽然初中生的知识还比较欠缺,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是非辨别能力,对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话题,让学生之间展开辩论,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就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打开他们的思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演讲能力,同学之间知识互相补充,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时,老师可以将班内同学分为几组,让他们自己寻找观点或者从老师提供的观点中进行选择,自己寻找素材展开讨论。“中华历史中传承下来了哪些优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不适应性”、“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我眼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题目,让学生在自我的探索中,能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了解,为我们祖先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而骄傲。同时这样的讨论还能够让知识产生溢价的效果,同学之间知识共享,每个人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讨论中也能够摩擦出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气氛。

3.探究性学习以教师引导为主

探究性学习是让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维空间和自主空间,但这并不代表探究性课堂就是放羊课,完全让学生放任自流。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要控制课堂进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那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事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抛出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不断引导他们的思维。对于一些学习兴趣浓厚好胜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竞赛可以是个人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竞争,可以是一些知识考试可以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老师可以在最后将每个同学或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完成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对于那些比较有知识基础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学习。老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应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信息,通过自身的思考实践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因此,老师要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以及初中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个适合他们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余怡稳.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学导报.2013(07)

篇(7)

尊敬的老年朋友们、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金秋季节,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了2018年的重阳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陪伴社区老年人一起欢度重阳佳节,在这里我祝愿,XX社区的老年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美满,XX社区举行重阳节庆祝活动今年已经是第5年了,每年的重阳节已经成为了,XX社区居民的一个盛大的节日,这几年来每一次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居民们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驻地单位的鼎力支持尤其是XX物业和XX物业无私帮助。在这里我谨代表XX社区两委会对大家真诚的道一声谢谢(鞠躬 )

正是有了大家的努力付出和无私帮助才有了社区老龄工作不断的进步,今年以来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主体,开展多项养老服务。XX社居家养老站的服务项目分别有:老年餐厅、活动室、阅览室,休息室。日均服务老年人100余人次。今年我们还对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的各项设施进行了升级 清洁能源的改造居家养老黄马甲放心蔬菜 厨房清洁能源改造

二是,以社区老年组织为承托,加强老年人文化文化思想建设。老年舞蹈队不仅在社区演出,还对外参赛(事例)老年书画协会服务居民春节为社区居民免费送春联200余副,并且在各个书法互赞中获得好名次,七一建党节 也举行了文艺演出 老年人积极参演冬季运动会中更是老当益壮,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社区的这些老年人也是建材社区的巨大财富,(今年8月份社区居民XX妻子XX因病无钱医治,居民们纷纷慷慨解囊,在捐款的队伍中有很多都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白发苍苍的老年人)

三是,以评先选优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夕,社区通过组织评选,选出了“和谐家庭、和谐美满金婚夫妻、好婆婆、十佳孝子、发挥余热老党员、热心公益人员”模范共12名。(突出事例)

同志们,朋友们: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我在这里呼吁大家常回家看看,多回家陪陪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