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0 16:50: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55-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笔者认为应根据职校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一 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

二 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教师应把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就业中,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2.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方法以练为主

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使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1.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针对中职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3.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 教学评价淡化分数

目前,各职业学校对语文课时的安排各不相同,周课时数从2节到3节、4节、5节均有。考试难易度当然也不尽相同,教师很难从成绩表面判断谁的语文水平高些,谁的语文基础好些,谁的语文能力强些,当然更难判断该学生毕业时,语文知识掌握是否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而能合格毕业。因此,根据目前职校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应强化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笔者曾在所教班中尝试过这样的考查方法:把考查内容分为四块: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口头交际、专业有关文体写作活动。并分阶段进行考查,在学期中进行口头交际的考查;在期中进行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的测试;然后,期末进行一次和专业有关的文体写作,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结合专业,考查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应根据中职生的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大功夫,才能为学生接受,让家长放心。

参考文献

[1] 敖碧红.中职语文教学定位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10年第3期

[2] 吴文强.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1期

[3] 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语文建设》,2011年第8期

篇(2)

一、亲其师,信其道——塑造美的教态

教态美,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表的静态美和表情、动作、姿势等的动态美。仪表是教师文化素质的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在整洁、大方、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姿态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一个适度的手势、一种饱含某种感情的眼神、一个自然或严肃的表情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增强教学效果。表情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使学生在教师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从而使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化。

其次,美的教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情绪。美的情绪展现着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创造美的教态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步入讲台前的教师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应用自己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效应,实现情与理的统一。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精雕美的教学语言

(一)要有科学美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美。语言的科学美表现在课堂用语的专业性和对知识阐述的准确性、科学性上面。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传情达意,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使课堂语言杂乱无章,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教师的讲解就必须运用准确、清晰、真切的语言,说理要精辟、透彻。

(二)要有激情美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要有激情,既要触动学生,引起心灵上的震颤,也要控制好感情使它在合适的度内流动,激情过度也会失去美。要使语言具有激情美,必须在理论的经典中注入时代的气息,在深沉的理智中蕴含激越的情怀。

(三)要有逻辑美

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自身也要合乎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逻辑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

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连成“网”形成“块”。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进行层层深入分析,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四)要有情趣美

教师在讲解复杂的问题、抽象的理论、深奥的道理时,要恰当地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或幽默故事、趣事轶事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克服空洞说教,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求得发展。情趣美在语文课教学中能为教学锦上添花,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引人入胜。

(五)要有韵味美

“丰收不失一,曲韵皆尽意”,具有韵味美的语言才有艺术感染力,学生听了才能够感到轻松愉快,神清气爽。语言的韵味美,要求语言首先要有一定的力度美;其次要有一定的色彩美;第三,要有一定的自然美;第四,要有一定的节奏美。语言的韵味美,表现着教师的成熟与自信,能给学生可信赖感。

三、灵活多变——细啄美的教学形式

语文课本以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为载体,它以真为精髓,以善为血肉,以美为仪态,集真、善、美于一身,因而只有通过美的教学形式,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层次、高品位地实现教学宗旨。美的教学形式应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美的教学方法。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发放的知识”。中国也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材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上。教须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究教学方法不是要人们摆花架子,而是要人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内驱力。比如,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等,这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充分显示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教学方法,都是美的教学方法。

(二)是美的教学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层次、高品位地实现教学目标,在选用恰当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辅助手段,比如使用多媒体、走进阅览室、走出课堂去参观、调查、采访等,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讲座式教学;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一、讲座式教学法定义

讲座,《汉语词典》中注解为:一种教学形式,多利用报告会、广播或刊物连载的方式进行。本文所述讲座式课堂教学法,即以报告会形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时间约2小时。

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

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进行讲座式实践教学,教师需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以及广博的社会知识、哲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等等,还要掌握部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尤其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摆脱固有的“上语文课就是讲授课文”的传统教学观念,照本宣科,从而把上语文课当成“教教材”的简单重复劳动,甚至使语文课在一些中职学校变成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仍然使用落伍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活跃中职语文课堂,增加各种知识和信息的传授,增强课堂活力和吸引力,给学生一个乐于接受的贴近生活和社会现实,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成长需要的各种知识要求的语文课堂。在这一教学形势下,笔者采用讲座式教学法在中职课堂上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对于中职的语文课,崇尚的不应仅仅是教授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如何深入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情感的变化,并分析其根本原因,如何在研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接受启发,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挖掘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情感内涵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素养,养成勤于思考问题和时刻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在积极的、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三、采用多种方式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开展讲座式教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扩展法、归类法和对比法等等。

(一)扩展法

以课文内容为主旨,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与相关的哲学、美学、历史、科技,甚至外语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这是讲座式教学法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授课方式。扩展法包含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比较灵活。如详细介绍作者个人情况,全面解读课文的背景和主旨,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和原因,以及课文内容在当代社会或未来的影响等等。在使用扩展法时,要注意把握扩展内容的范围和程度,不能随意地删减或扩展内容。应在事先制定授课提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表达方法,完成既定授课计划。

(二) 归类法

依据系统科学原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对具有相同或相近主旨的二至三篇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再根据知识范畴和特点,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整理,结合具体课文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先分析再归纳的基础上总结文章同一主旨的特有地位和独特作用,以体系化和归类化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不仅能保障原有教学学时,又能有效节约理论授课学时,为语文课堂活动提供更多时间,还能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情商培养等方面的专题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

(三)对比法

将内容看似关系不大但却有某种联系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文整合成一次课堂教学。课文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又是教学内容相互间的典型案例,既强化了课文的主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又增强了课文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衔接性和实效性。如外语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小说《擦鞋合同》和《理想破灭》,文章中内容、时代、作者等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前者是一个中国的年轻男子得到了陌生女子的帮助而成功创业,而后者则是一个俄国中老年男子嫌弃妻子破坏了他靠捡钱而发大财的美梦。年轻男子脚踏实地创业对比中老年男子幻想发大财,将这两个示例在课堂上进行对比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语文课文的构成多种多样,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讲座式教学的备课过程中,除了从课文的主旨角度考虑将文章进行归类或对比,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甚至写作对象等方面进行讲授。总之,只要是授课教师擅长的、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方式方法,在语文课堂上都可以进行尝试。

四、精心选取授课主题

确定了讲座式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如何提取和确定授课内容的核心主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般来说,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来提取或确定授课主题:①从古代优秀文化中汲取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之道;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讲述民族安危和民族情感;③从和中学习爱国、爱党的革命奉献精神;④从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就体会解放思想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⑤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思社会道德素养的培养;⑥从日常生活中细细体会父爱和母爱的无私伟大等等。教师的授课内容要想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可和欢迎,除了授课主题要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符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要,还要突出时代特点,在人生规划、职业理想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正确了解现实,树立前进的目标和信心,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保持认真学习、努力完善自我的动力。

五、完善教学各方面工作

(一)加强双边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当前开展的讲座式课堂教学并不是一言堂,除了教师要提供课堂内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信息,还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适时与学生进行双边交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如可让学生回答课文的问题,或发表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认识,或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派代表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等等。

(二)组织丰富的语文活动

讲座式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大纲,要在确保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合理节约理论课时,缓解课时不足的现象,结余的课时还可适当增加语文活动,如主题演讲、竞聘演说、诗文朗诵、辩论、影视欣赏和评论等,让学生参与多种相关的语文活动,加强各种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六、提高毕业生素质,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逐渐向国际化社会迈进,要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就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生产一线,为各条战线发展保持强大的发展动力。但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制约。因此在国家提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背景下,对当今在校的中职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除了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还必须改变对待教材的传统观念,对现有教材进行科学、创造性地使用,将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用从材料中分析而形成的主题来组织教学,用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信息来充实授课内容,用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确确实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鲁建国.归类教学法初探[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2).

篇(4)

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语文学习多被动性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在一堂初中语文课上,真正能够走在老师前头的学生是屈指可数的,大部分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已,但仅仅只是跟着老师走。一般的学生都不会主动做课前预习,除非是老师安排了任务,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学生未能完成任务。其实,许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总是开小差;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听课,要不是在下面自己做自己的,要不就是打瞌睡,与邻近的同学讲小话,甚至课上吃东西,传纸条等等搞些小动作;有些学生是在听课,可是呢,脑袋从不思考问题,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有任何质疑;有些学生忙于抄笔记,结果抄来抄去都忘记了自己在听些什么,要么就是根本不理解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常常是得不偿失。为了减轻这种情况,语文老师有必要做出一些积极地相应。

二、分析学生表现出着这些行为的原因

1.教师因素。

作为“百年树木,十年树人”的老师,根据新课标语文教育的要求,老师应该是随时做好与时俱进是的准备,只是在名利的诱惑下,有些地方学校,地方机构更多的是注重应试成绩的结果,更多的是忽略掉了这些教育。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坚持老师为主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老师注重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有些老师甚至是顽固到底,不容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老师甚至对学生指出的错误视而不见。而在名利的诱惑下,很多老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对教学过程睁眼闭眼。即使有新想法的老师也没有勇气去实施,一来是害怕得不到成果,二来是学校根本就不支持这些冒险的想法。

2.学生因素。

学生本身对语文的热情不高,再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更加是越来越没有兴趣。有些想要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由于生性胆小,加上课堂气氛不高,也就不敢随便举手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很容易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正确,大家都认为语文考试反正是考课外的知识多,所以语文课不听也是无关紧要的,考试照样也可以考高分。因而,往往忽略了语文课的听讲。还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老是在上课不听,下课赶工,上甲课做乙课的作业。有些学生本身基础差,听课比较吃力,因此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是不错的了。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合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不歧视,不侮辱,不打骂这些学生,相反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语文课堂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语文课是很丰富多彩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内容应该使用不同的而教学方法。像培养兴趣教学法革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等等。语文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提问”,提问在教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巧妙地提问对帮助教与学的顺利进行起着推动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调动主动性,有益教学。提问应当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之和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能力相适应,它应当做到:(1)提问要紧扣课文,围绕教学目的,有计划性和目的性。(2)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的问题过浅,不能促使学生思考,反而使他们感到乏味而降低学习兴趣;提问过深,学生难以回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3)提问要有启发性、艺术性、灵活多样性。

总之,教学方法是教好任何一科的必要条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应更突出。随着教育部门的重视,教师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且也要求能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创新,辅助学生去开拓新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开发学生的大脑。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合作,相互辅助,共同创造和谐的班集体。

3.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里,老师一直是出于中心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权利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权。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需要通过他们主动学习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信息单项交流向师生多维互动的转变;由教学按照统一模式向教学追求个性化的转变。

4.做好课前预习。

人常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其它学科的数倍,只靠课堂的几十分钟进行阅读是根本不行的,因而课外预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样来进行有效地预习呢?

必须加强预习指导。预习前,教师必须指出预习的范围、目的、方法和重点,使学生目标明确,胸中有数。

篇(5)

一、汉语教学要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初级职教中心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职教中心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初级职教中心汉语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初级职教中心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初级职教中心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初级职教中心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初级职教中心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初级职教中心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牧区,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初级职教中心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1、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初级职教中心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篇(6)

关键词: 高职语文 错误观念 现存问题 教学改革

高职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制约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高职语文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正视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高职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将从现存问题和改革措施两大方面谈谈体会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现存问题的体会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其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具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思想,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很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程的语文课日趋边缘化,处于越来越尴尬的境地。

问题一:高职语文公共必修课地位动摇定位模糊。

从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及素质教育全面培养人才的发展观看,语文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应当处于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但目前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高职语文没有明确定位。各院校对高职语文课的认识不一,课程的开设与否随其好恶而定。许多院校认为,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职业技能学习,语文课无关紧要,在保证专业课及政治、英语、体育等必开基础课的前提下,语文课时能减则减,甚至砍掉语文课,即使开了也是象征性的。教学计划任务审定的随意性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然十分严重,一些高职院校以专业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要加大等借口片面强调专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频频挤占语文课时,以至语文学时安排很不稳定,时多时少,时开时停,因此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问题二:语文教师因地位低不受重视,教学和科研缺乏积极性。

多数高职院校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有些院校随意让其他专业教师兼职语文教学,专职语文教师饭碗甚至不保,而且语文课时也得不到保证,许多教师基本工作量完成都有问题,基于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一样认真备课上班却收入低于专业课教师,严重影响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际上真正要教好高职语文课,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要吸引学生,就要在教学上求深、求精、求新,不断探索创新,前提是高职语文课程和专职语文教师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是轻视。

问题三:语文教学投入少,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高职语文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浓缩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闪烁着哲理与智慧的光芒,凝聚和积淀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然而当下许多高职院校出现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程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受重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不论人力物力对于语文课程的投入都远远不及专业课程的投入,结果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缺乏实质的软件硬件支持,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听得乏味,如此恶性循环,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徒有专业知识技能却无基本人文素养,如何能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建议

建议一:更新观念,准确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和重视高职语文课,是造就真正人才培养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把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因此,高职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又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本科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二者之间,它包含了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高职语文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让学生精神得到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修基础课程。

建议二:根据专业需要市场需求,针对性调整教学。

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当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教材为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古文多现代文少且年代久远少有时文,学生对这些课文普遍缺乏兴趣,还不如因人而异编写更适合他们水平,更适合专业特点,更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职语文教材,从而实现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并重兼顾,通过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

二是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许多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学作品欣赏,忽视语言写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相当多的高职学生文学素养差,文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如此基础的学生,如果硬逼他们分析欣赏“阳春白雪”,那么必然效果差强人意,而且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语文教学内容应以就业为导向与实践紧密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职业教育讲求实践性,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的语文课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向实践性和应用能力靠拢,比如:教学方法不应只是满足于老师讲解学生讨论完成书面作业,可以更进一步:适当采用演讲辩论表演等方法,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种种原因导致许多院校语文老师还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阶段(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对语文课程的不够重视而导致的“软硬件”支持不够),这显然与日新月异时展不符,因此一定要端正态度重视高职语文教学,加大投入,加强语文专职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熟练应用能力培训,并及时配套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课件,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议三: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能力,最终都要在实践中应用。我们是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语文的各项能力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部分。为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可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如可有意识地通过演讲、辩论赛、朗诵、表演等形式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可让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举行讨论会,自编手抄报、黑板报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可结合专业特点和要求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应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中得到多方面的能力锻炼。如与人文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古诗词讲座、外国文学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诗词朗诵赛、演讲比赛、文学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阅历,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高职语文承担着人文教育的重担,因此,在强调高职人才实用性目标的同时,不能忽略人文精神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通过语文学习把人文精神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刁丽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5(2).

篇(7)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欣赏和应用文体写作两部分.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既是在校大学生加强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语文技能的有效手段.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要达到认识上的共识就必须学会说讲普通话.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和信息传递,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社会能力.面对新时代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际交往、自我表现的关键.普通话是交际语言的基础,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会使交流对象听得明白,听得清楚.

1.2实用口语表达

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表达要清楚、准确,而且还要使交际的语言愉悦共赏.在校大学生应该在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演讲等口语形式学会运用口语表达技巧,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做到有停有连、有升有降、有重有轻、有快有慢,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有不同的交流目的、交流对象和交流语体.在各种交际语境中应学会充分运用语言技巧,做到被人接纳、受人欢迎、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最终实现交际的目的.

1.3汉字书写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世界生命力最强、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汉字经历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法定文字,汉字本身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化,以汉字为载体形成了书法、篆刻、回文诗等文学艺术形式.汉字是我们交流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人们在敲打键盘的同时,却忽视了汉字的掌握和使用,出现误解字意、提笔忘字、错字连篇、潦草难认等现象.大学语文课要强化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提升大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意识和规范水平,使书写的汉字规范、美观、流畅.

1.4常用文体写作

具有良好的口才,必须要有“心才”,“心才”就是写作能力.写作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任何科学的发明与创造,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记录、推广和应用,达到知识上的共享.在这个信息媒介发达的时代,小到一封电子邮件,大到一次会议演讲;小到平日的书信往来,大到公司企业的公文写作,都需要用语准确、表达流畅、条理清晰的写作能力.常见应用文写作一直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一,依据不同文体的讲授和练习,来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5文学欣赏

在信息交流更替频率越来越快的今天,读书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然而,真正好的营养、优秀的文化必须要深入到经典文本的阅读中才能获得,而不是来自于唾手可得的快消文本.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阅读中观察生活、体验人生、感悟生命、提升境界.文学欣赏是历来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注重教授文学经典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批评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文章的解读,使大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转型的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大学语文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保留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应增设大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原则.大学语文秉承为社会输送具有人文素养高的技能性人才,更好地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达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应依据大学语文繁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讲授理论,又要进行学生能力的训练,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做到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2.1教学方法多样化

针对大学语文的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1.1制作教学课件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手段,开发制作大学语文CAI课件.教学以课件为载体,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无论是普通话、口语表达的讲解,还是汉字、常用文体写作的讲授,以及古今中外名篇的欣赏,课件的制作都应具备实用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操作性.

2.1.2利用网络整合相关资源

将有关大学语文教学资源传到网上,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去学习.也可以利用与大学语文内容相关的网络视听资源、文字资源,有效地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容量,体现大学语文既有看、有听、有读的立体性,又有思、有赏、有得的教育性,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2.1.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所以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是实践教学,也就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技能练习.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制定课上课下的训练内容.比如进行作品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再如举行课堂辩论或演讲,有助于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2.2训练方法系统化

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不例外,不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训练态度、锲而不舍的训练精神,更需要科学的、有效的、系统的训练方法.

2.2.1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

大学语文每一项内容看上去是单一的,其实五个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普通话是口语表达的基础,汉字是写作的基础;口语表达是有声语言的运用,写作是文字语的运用,文字语和声音语相辅相成;文学作品是口语表达、写作学习和借鉴的范本.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把五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综合性的训练方式还需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和总结,所以需制定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训练体系,使训练内容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步步提升.

2.2.2建立个性的培养方案

大学新生的地域性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性,决定大学生不同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决定大学语文的讲授技巧和训练方法.大学语文的第一节课应以笔试和口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了解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汉字书写、写作的水平.依据学生语文基础的不同性和训练过程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措施和方法,使每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2.3建立系统的训练模式

在课堂上大学语文教师根据学生语文能力的调查结果,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讲述和实践指导.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课下训练情况,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有关语文技能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运用知识、提升技能.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性”的训练模式.以学院、社团、班级为载体建立“学生个体性”的训练模式.

2.2.4建立可行的监控体系

课外的训练方法多样化,虽然能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却缺乏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以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可以以学院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为手段,建立规范的非行政督导系统,对训练过程、结果进行检查、考核,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

2.2.5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不仅要监督学生的训练情况,还要检测学生的训练成绩,对学生的训练结果以阶段性、学期末为时间节点进行评定,给予鼓励.在评价主体上以学生在口语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列入评价领域,并通过口试对学生的方法运用和能力提升进行评估,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应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3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升的阶段性检测.大学语文的考试打破传统的单一笔试,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也重视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提升.

3.1建立科学的考试机制

改革后大学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决定大学语文考试的复杂性,不仅有口试和笔试两种考试形式,而且涉及的考试内容是繁杂的.大学语文有理论、有实践,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检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怎样的考试方式来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大学语文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理论考试,既要测试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要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应建立全面的、灵活的、科学的考试机制.

3.2制定具体的考核方法

大学语文既要有标准化的笔试试卷,又要有多样化的口试形式,所以考试的内容要灵活多样.制定考试的实施细则,使笔试和口试具有丰富性和实用性.

3.2.1制定笔试实施细则

笔试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理论的多样性也决定笔试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要做到生动性,就是考试内容的生动,能调动学生的思考,并能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笔试的内容主要包括汉字书写(包括卷面文字)、常用文体写作和文学作品欣赏(以中国古代作品为主),以百分分配比例为30%、40%、30%.

3.2.2制定口试实施细则

大学语文的口试分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两部分.普通话口试和口语表达中的朗读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口语表达中的演讲或教学口语在期末考试中进行(非师专业演讲,师范专业讲课).以百分分配比例为普通话30%、朗读30%、演讲或教学口语40%.笔试和口试以百分制分配为60%和40%,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依据制定的考试细则,建立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试题库.做到考试内容既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对学生很好地运用语言起到督促、鼓励的作用.为适应本科院校转型的需要,大学语文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时数、考核方式等,既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要体现未来职业的需求,加强大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使文学素养和语文技能并重,体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作者:冯常荣 王如辰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王丽芳.院校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9).

[3]王春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