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人日常护理

老人日常护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0 16:50: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老人日常护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老人日常护理

篇(1)

关键词: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

贵阳市的养老压力日益严峻,2014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17388张,养老机构增加至140家,其中包括公办养老机构9家,民营养老机构74家。虽然养老机构和床位数在增加,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对接收对象有限制,所以解决养老压力的主力还需依靠民营养老院。从贵阳市百岁以上长寿老人分布来看,云岩区和花溪区最多,均为33人。花溪区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著名的生态区,森林覆盖率到达41.53%,气候宜人,空气优良,非常适宜老年人居住。位于花溪区的亲情老年公寓,建院时间短,发展比较迅速,其运营模式值得社会关注。由于我国民营养老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表现为私人创办,规模小、资金少、入住评价不高等等。有必要探讨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吸取经验,促进民营养老院的发展。

一、亲情老年公寓经营模式

(一)地理位置。亲情老年公寓位于花溪区桐木岭村四组,101省道旁边。规模约为1700平方米,三层楼房、庭院型、独门独户式装修。基本上都是农田,没有高大建筑物遮挡,后院有大片果树林。空气清新、交通便利。

(二)配套设施。亲情老年公寓共三层楼,每层楼除老人房间外,一楼配置有餐厅、厨房、储物间、碗筷洗涤消毒间、储藏室、厕所、卫浴间、员工宿舍、晒衣场、垃圾间和院坝;二楼配置有卫浴间、客厅、阳台;三楼配置有小休闲室兼客厅使用、卫浴间、大型存放衣物柜二座,目前床位设置数为58床。

(三)受理对象及价格。养老院是以“需要护理照顾”的老人为主要服务群体,即招收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人,不招收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价格在2200—3200元之间,它是以老人身体需要照顾的程度来区分的。

(四)资金情况。养老院是属于私立性质的,所以是自筹资金发展。其次可以获得政府补贴:从2011年开始,政府对养老院的运营补助是,老人住满一个月以上,政府补助300元╱人。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分三年给付。水电费按照民用水电费来收并免税收。由于养老院服务好,老人居住反馈评价较高,贵阳市政府对花溪区亲情老年公寓补助60万,养老院自己出资100万,用于养老院生活区的改造。

(五)养老院工作人员配备及日常管理。(1)老人日常饮食起居。早上6:00至6:30照顾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饭。11:30为需要喂食的老人及餐饮有特殊要求者就餐时间。12:00自理老人就餐。17:30仍分两拨就餐。夜晚需要加餐的老人由护理人员自行安排。饮食方面早晚餐比较清淡,多为稀饭、面条,中午是三菜一汤,两荤一素,注重营养均衡搭配。养老院对于老人日常就餐有明确的记载,方便老人家属查看。(2)老人的清洁方面。讲究六个字“随脏、随换、随洗”,老人的床单、被套,脏了就换,保持老人的身体清洁。每天下午3:00为老人洗脸、洗脚。(3)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每个老人床头都设有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记录老人的血压、血糖及大小便情况。生活记录单是用于记录老人家人来看望老人时间及次数及老人生病时,养老院的人员是如何处理的。(4)生病住院处理。养老院的院长妻子曾是台湾养护中心的护士,负责日常的药物护理工作及员工医护护理培训工作。老人日常用药全部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喂食时间与用量都有专门记录。养老院与花溪医院签订的有“绿色通道”协议,不用先交费直接救治,过后结算。(5)老人日常娱乐。娱乐方式多为看电视节目,天气好的时候在院子里晒太阳。对其他行动自如的老人,有桥牌可供玩耍。一楼也有书记杂志可以翻阅。其他的娱乐活动就靠社会团体的慰问活动来丰富。经过对亲情老年公寓的详细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养老院是在吸收台湾安养中心的经验基础之上,针对需要关怀护理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形成有特色的家长式经营管理模式。主张加强与政府合作,开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先河。以老人需求为前提,提高要求,坚持高配比,提高服务质量。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养老院58张床位全部住满,目前仍有许多老人排队等候,床位供不应求。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借鉴其成功经验。但是,由于规模较小,该养老院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为“家长式”,由院长掌握大权,大小事务基本都经由院长之手,对于小规模的来说这种管理方法还能实行,但是若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机构来说,这个管理方法效率不够高。

二、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养护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流动性大。亲情老年公寓属于自主经营,自筹资金,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工资不高也无保险。养护人员多集中为女性人员,来自农民或者下岗工人,年龄较大,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专业医师,医护人员缺乏,仅院长妻子属于正规护理专业的人员。由于工资不高,加之护理老年人工作的繁琐导致员工流动性很大。另外,养老院的管理者也参与养护护理工作,这种配置使养老院中必要的技术分工无法实现。

(二)养老院配套设施简陋。老人活动范围较窄,康复设施比较单一,养老院就只有护栏和鹅卵石,老人的娱乐活动最多的就是看电视,或者打打麻将,比较枯燥和乏味。

(三)服务的提供不够多元化,老人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虽然养老院受理的大部分是需要护理的老人,行动受限,但仍有部分行动自如的老人,应该注意加强他们的需求服务。在调查过程中,就有老人不愿意与言语功能不全的老人接触,可又找不到其他娱乐方式,整日闷在屋里看电视。长久下去,对这类老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三、对改善民营养老院经营管理现状的建议

(一)民营养老院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综合素质。目前很多民营养老院的养护人员大多是农村妇女或者是下岗职工,虽然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但仍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培训。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养老院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探索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使之规范化、法律化。

(二)改善服务设施,进一步扩大养老院功能区建设。由于一般民营养老院建立都是由私人自筹经费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功能分区在建立之初肯定资金是不够的,如果一开始本着盈利的想法修建养老院,一是资金耗费巨大,二是要有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策划,仅适合个别资金雄厚的企业家或开发者。因此,在这方面,政府应该一方面提供土地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民营机构运营,优势互补。

篇(2)

关键词:老年人 长期照护 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27-01

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期照护定义为“保证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满足其个人喜欢及较舒适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资助、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1]。长期照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且以患有慢性病的孤寡和伤残老年人为主[2]。在家庭、社区、养老院和福利院等机构中,为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长期照料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用于满足基本需求而非特殊需求,是介于老年养老服务于医疗服务之间的一种中间照料服务,一般可达半年或数年以上,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各种帮助。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推进,“如何养老”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完善养老照护模式,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合力应对老龄化问题,实施长期照护模式。为此,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类型及实施现状研究综述如下。

1 我国长期照护模式的应用现状

根据服务提供对象、服务发生场所和所实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目前我国国内长期照护主要实施的模式有家庭式、养老机构式和社区-居家式三大类。

1.1 家庭式长期照护模式

以单个家庭作为长期照护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独立进行和完成长期照护。鉴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和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的需求,它成为目前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的基本模式,此种模式为: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承担经济、生活和社会心理支持的全部责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居住方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家庭结构小型化,“4-2-1”的倒三角格局,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不断升高,居家养老功能弱化,“空巢家庭”的出现、人口流动性增加和住房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老年人越来越难以得到足够的舒适的照料,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的负担也日益加剧。因此,寻求家庭之外的,对家庭长期照护起辅助支撑作用的的长期照护模式势在必行。

1.2 养老机构式长期照护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种性质和形式的老年长期照护机构相继涌现,如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老人服务中心等。然而,长期照护机构对服务对象的照护不规范化不专业化、分级制度不规范也备受人们的诟病。国家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性和需要,将机构中的照护对象分为自理老人(一般照顾护理)、介助老人(半照顾护理)、介护老人(全照顾护理),现状却是部分机构执行自定分级标准或根本没有分级。长期照护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分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专业服务和特别照顾服务三大类,一些机构往往只实施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康复、日常保健等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机构内的专业护理人员只占少数,大部分照料人员以一般的护工为主。杨建军指出机构式养老虽可以减轻老年人家庭负担;有能力提供专业化、科学、及时的护理,但却使得政府和社会财政负担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且目前老年人观念上不太接受,不愿远离自己居住的家庭和社区去机构接受长期照护。这些都严重影响并削弱了长期照护机构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高,没有实现机构和服务对象的“双赢”。

1.3 社区-居家式长期照护模式

社区作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照料护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往往起着承接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服务、组织教育培训、进行健康教育和实行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杨建军指出居家-社区式长期照护模式使得老年人可以不离开居住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又能得到相对专业化和多方面全方位较完整的养老照护服务,老年人的服务满意度非常高。由于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和中国老龄化的基本特点,对居家养老非常偏爱,使该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社区-居家式长期照护模式应该是适合国情且被社会接受的最主要的长期养老照护模式。

2 影响老年人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因素

2.1 多数老年人对长期照护费用承受能力有限

田申在其调查中指出,老年人由于退休、自身劳动能力减弱等原因,退休工资和自身存款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欠佳,经济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机构高昂的护理和服务费用。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明确将长期照护费用排除在外,这无疑阻碍了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利用。

2.2 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心里秉承“养老归根”的理念,不愿去服务较好的养老机构,宁愿呆在家中接受不正规不专业的护理或者缺少照料,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老年人之所以不把养老照护机构当作首要选择,还因为家里感觉温馨热闹,而养老机构没有亲人的陪伴与呵护,老人感觉失落与寂寞,心理满意度与愉悦度不高,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恢复和精神慰藉。也有部分子女认为送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行为,极不体面,宁愿置老人于家中,自己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担当照顾老人的责任,让家里的老人在晚年生活可以感受家的温馨温暖。

3 结语

老年长期照护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经完善得比较成熟,而在我国目前正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综合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评估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式照护模式既符合国情,又能迎合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要,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应该成为我国社会首选的长期照护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56岁老人买平安保险投平安老年人健康保险最适合,其原因如下:

1、平安老年人健康保险保障计划专门为老年人设计,保险年龄拓展至80周岁,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易受到的伤害提供保障,涵盖骨折与关节脱位意外、交通意外、一般日常意外等提供住院护理津贴和专业医疗救援服务;

2、平安老年人健康保险的适用人群为40至80周岁,保险期限为1年。平安老年人健康保险的保单形式为电子保单和纸质保单两种,其法律依据使保险具有双重保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措施

1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护理是指由于疾病或衰弱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的援助〔1〕。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1人口老龄化导致长期护理需求迅速上升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3%,并以每年平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从而步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最高行列。不仅如此,在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高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至2007年底,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0.24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7.5%。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并不仅仅在于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根据2005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人仅占20%~5%,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9%,是全人群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病和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5〕。这些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肌体正常功能,恢复期长,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即便不是患有严重的疾病,老年人也因为年老体衰常常需要护理服务才能实现正常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20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占老年人口的8.9%〔6〕。在上海,老年人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困难的占8.3%,其中60~69岁年龄组中个人日常生活需要照顾的为6.3%,70~79岁年龄组为27%,8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47.9%〔4〕。这些数据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老年人身体条件变化等原因,老年人的生活依赖性需求程度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况且,许多高龄老人往往又是丧偶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没有配偶可以照料的情况下,就会更多地依赖子女或其他社会支持系统。可见,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提供长期护理已成为我国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1.2家庭结构变化致使家庭的照料功能日益削弱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护理一直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的责任。绝大部分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员负责照料,属于非正规的长期护理服务。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者的选择顺序依次排列为配偶子女孙子女保姆或钟点工,数据显示,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90.8%,农村为97.3%〔7〕。然而,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城市中中青年生存竞争的加剧,职业流动的加速,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开始趋向小型化、核心化。据统计,2005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为2.97人,农村为3.27人。同时,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城市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模式,导致两代人分居的倾向,老年人独居现象日益增多,即所谓的“空巢家庭”。就上海而言,至2007年底,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口总数84.37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9.30万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超过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地区,上海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将在2013年前后进入老年阶段,届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独生子女父母将达到80%。这种空巢家庭将会形成第一次并且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因此,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的困难与压力进一步增大,家庭作为养老载体承担的老年人护理职能将被削弱。一旦家庭失去了对老年人的保护作用,将会使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权利受到危及。

1.3长期护理费用的急剧增大加重了政府与个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可得性的改善,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2岁,上海已达到81.08岁,进入了长寿时代。但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与老年人的带病生存并存的,致使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尤其是护理费用急剧增大。国内外有关资料证明,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与65岁以下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比例为3∶1~5∶1,特别是75岁以上的医疗费用增长更快。就我国而言,目前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比例约为2.2∶1,老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的1.9倍,18%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疗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会占用一生医疗费的80%〔1〕,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已建立起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医疗保险的范围仅仅是针对疾病给付,对老年人的非基本医疗照护、生活照护等均被列为“不予支付”项目〔2〕,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往往借所患疾病急性发作的名义住进医院接受疾病护理,为此造成医院滞留大量不愿出院的“驻院老人”。由于这种护理缺失所产生的老年人住院实现护理的现象,造成医疗费用剧增。即使有些老年人可入住老年护理院,但由于老年护理院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据上海市民政局2007年底的统计,上海各类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72所,而本市老年人口中有22.27%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这些老人大都患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活照料,还要专门的医疗护理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属对于老年护理病床的需求量为19.16%,而目前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仅占需求量的7.06%,许多老人往往登记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被收住入院,老年护理病床已成“一床难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年护理的家庭往往只能借助雇请护工或保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不仅护理效果不理想,而且费用全部由自己负担。由于老年护理是长期的,护理费用总额巨大,这对收入较低的老年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期护理的费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存在的严重问题,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我们应尽快采取相应对策,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护理危机。

2.1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是一项具有公益福利性质的任务,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和今后十几年内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2.2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家庭护理与社会护理的界限也日益模糊,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主要特征,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家庭、社区、社会在内的多支柱的长期护理模式〔2,4〕。具体表现为:首先,以居家护理为基础。虽然,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而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家庭观念仍较为牢固,老年人更是恋家爱家,希望与家人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年轻人也把照顾老人作为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家庭所给予的老年人温暖、自然的照料环境是机构设施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家庭成员仍将是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主要提供者,家庭护理是整个长期护理体系的基础。其次,以社区护理为依托。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将居家护理纳入社区服务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场所和设施,依据本社区老年人的年龄分布、生理特征、居住特征和照顾来源设计专门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从而解决家庭成员在护理专业技术的缺陷,减轻其沉重的照护负担,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正是因为社区护理是家庭护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上世纪80年达国家在综合调整护理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都把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最后,以机构护理为补充。我国老年人结构复杂,有社会孤老,有生活不能完成自理的老人,有绝对高龄老人,他们需要在社会福利机构得到护理与照料。因此,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机构护理会成为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有效后备资源。此外,政府还应搞好民政福利服务与卫生保健服务的资源整合,促进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医院的密切合作,全方位搞好正规护理与非正规护理,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2.3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其结果必然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以至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福利措施或者个人独自支付护理费用模式已难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膨胀的护理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护理保险制度,通过保险的形式以确立制度化的护理费用的分担机制。由此一些发达国家把建立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化解长期护理负担风险的最佳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展了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除医院急病治疗外)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之后,德国和日本先后于1993年和2000年颁布《护理保险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之中〔1〕。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可采取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其中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可仿效德国“长期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做法〔3〕,实行企业、个人、国家三方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缴费比例1~2个百分点,并建立护理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在保险费的支付方式上,可采取日本的做法,对参加护理保险的人群按年龄进行分类以确定保险费的支付范围,同时对护理服务按不同程度分为几个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护理保险费用支出。至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适合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人群,通过投保人在年轻时开始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年老后因患慢性疾病而需他人协助起居的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目前各种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尝试也逐渐增多。如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2006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具有全面保护功能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5〕,这意味着商业性质的护理保险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率较高,限制了更多人群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应学习美国的经验,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成为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补充。

2.4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5〕,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因此,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然而,我国目前老年护理人员无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超级秘书网

总之,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飞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解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只有从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上予以考虑,才能建立起真正具有实效的老年护理制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1123.

篇(5)

一般中等院校的《老年护理学》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课16学时,占1/3。老年护理学教育是新时期护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老年护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效果比较差,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及技能都较欠缺。一般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老年护理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难以避免会逐渐出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括老年人身体各系统的变化和护理、老年人精神和心理护理、家庭护理、老年病的康复等,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生被动接受的内容多,实验少,动手能力差,导致《老年护理学》成为一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课程。

2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老年护理学》专业的授课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案为指导,理论体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有:

(1)不能激发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老年护理学的很多章节内容,在其他科目中已系统学习过,学生认为内容有重复,只不过是多了对比,故不能提起学习兴趣。

(2)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磨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课本知识学习的较单一,学生不能够感同身受,所以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有很多漏洞。

3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充分分析课堂情境所选案例是否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对于案例的设计要反复琢磨,分析此情境是否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是否能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查阅资料,并展开讨论。同时,要提前督促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2具体措施(1)生活再现情境:进入情境后,教师要对学生适当指导,带入情境要有顺序,在观察情境中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2)实物演示情境:道具要准备充分。(3)图画再现情境:包括多媒体演示,剪贴画,图片,照片,课本插图。(4)音乐渲染情境:必要时可插入背景音乐。(5)表演体会情境:分为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6)语言描绘情境:语言必须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可知性。

3.3学生体验及讨论在实验室里,让学生穿上老年偏瘫模拟服,真实体验肢体功能障碍或老化导致的行动不便以及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带来的障碍。在充分体验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继续扮演老年人角色,另一组作为护士亲身对扮演老年人的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护理。讨论内容:自己对老化的感受,哪种护理方法更适合老年人、更合理,更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教师组织学生在自评和他评的基础上,再对整个过程中学生对老年护理的行为和情感体验情况做客观、详细、公正的评述。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老年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加深学生对老年护理的认识和体验式教学模式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总结

篇(6)

日本:设施齐全选择多

为了维护老年人权益,日本制定了多部法律,并且建立了种类多样的养老设施。

由于日本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居老人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问题,日本的市町村都设立了名为“高龄者中心”的休闲设施,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使用。

除了高龄者中心之外,日本还有大量与老年人有关的养老设施,包括可以利用“护理保险”的“特别养护老人院”和“护理老人保健设施”,以及民间运营的“收费老人院”和“带服务的老年人住宅”等,服务内容、居住目的、入住条件等各不相同。

“收费老人院”是提供护理服务、日常生活服务、机能训练和开展集体文娱活动的民间养老设施,需要完全护理的老人和健康老人都可以入住。“收费老人院”的特征是,为了入住要支付一次性的赞助费,从数百万日元到数千万日元不等,有的甚至达到1亿日元以上。

老年人希望在住惯的地方安度晚年,但是对一个人生活感到不安或者需要护理,可以选择入住“带服务的老年人住宅”,这种设施可以利用“护理保险”,有护理师和护工常驻,提供24小时巡回访问服务。与“收费老人院”不同的地方在于,“带服务的老年人住宅”要签署租赁合同,所以不用缴纳赞助费,但是需要缴纳押金和礼金。需要护理程度较低的老人多选择这种老年人住宅。

“集体住宅”以所在地的市町村居民为服务对象,供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结成一个小组(5至9人)共同生活。这种住宅既有自己独居的空间,也有集体活动的空间。在专业人员帮助下,入住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分别承担做饭和清扫等工作。“集体住宅”最大的优点在于老年人能够享受家庭团圆般的乐趣,而且比“收费老人院”要便宜。

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因没有亲属、或者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而难以与家人一起生活,尽管不需要护理,但是身体功能下降,独立生活有困难,还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补贴,以较低价格入住“低收费老人之家”。

“特别养护老人院”是社会福利机构和地方政府等运营的公立老年人居住设施,以日常生活护理、机能训练、娱乐等为主,与“收费老人院”相比费用很低,但是需要护理的程度要达到5级才能入住。出于经济原因难以在家里护理的老人可以优先入住,所以很多设施常常有两三百名老人在排队等待。

荷兰:医疗护理送上门

鉴于资金、设施、人员等多方面实际难题,荷兰的养老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按照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实际状况来分别安置。而在每个不同的层次中,政府又竭尽所能,想方设法实现兼顾个性化需求的照顾。

首先,荷兰政府鼓励所有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当然,由于老年人年老体弱,他们多数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对那些可以独立日常起居生活的老人尽量留住在自己家,国家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补贴。

对于一部分可能会因为疾病行动不便,自理能力受到一定影响的老人,政府在这方面积极推进“家庭自动化”进程。例如,通过特殊程序提醒老年病患服药等。国家对此也给予一定补贴。

再者,从基础设施上保证每个小区(或标准区域内)拥有一个保健机构,可以为小区内需要帮助的老人定期派送护士进行保健服务,同时会采用一些义工为老人定期上门打扫卫生。

对于所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荷兰政府制定了“寻求帮助门槛低”、“小区保健服务机构到位”和“转诊直接及时”等目标。

因为一些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房产问题,同时他们希望能够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又能有一定的私人空间等,建造适合的“老年人公寓”成为荷兰房地产市场的另一需求。

这种老年人公寓小区拥有自己的餐厅、活动中心场所、专门的物理理疗诊所、心理医疗诊所、健康指南诊所及服务中心等配套齐全的设施和服务。老年人公寓种类齐全,基础设施分配合理,不仅满足老年人拥有私人空间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其日常社交要求。

根据荷兰政府信息,到2018年,荷兰计划每年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额外提供3.6万至4万套专门适合老人居住的公寓。

对于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或者患有严重疾病需要有人专门护理的老年人,养老院成为荷兰养老体系的集中保障。养老院与“老年人公寓”在性质、规模和层次方面基本相同,只是在医护方面会有额外关注。即便是老年人瘫痪在床,荷兰政府还是鼓励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政府可以做到的就是将“医疗护理、日常护理天天登门”从而满足老年人护理的需求。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住在家里和住在养老院的区别也就不大了。

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荷兰较好地解决了养老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使得多数老年人都能够在各方面得到较好的保障。

新加坡:养老要靠公积金

新加坡的养老设施体系分为几个层次,最为人熟知的是医院和养老院体系,主要服务于需要住院或寄宿照料的老人,床位数加起来超过1000张。入院标准严格,除了身体不便,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如曾雇用家政人员但行不通,也没有办法在家中养老或无可以承担赡养义务的亲属。

第二个层次是社区养老体系,包括28家日间康复护理中心和9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日间护理中心,还有一些照顾晚期病人的日间护理中心。

第三个层次是上门提供养老医疗和看护及其他服务的机构,包括11家看护服务提供者和8家上门服务的医疗服务机构。

在具体的设施运营中,政府很少直接建设和运营养老院,主要扮演标准制定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大部分的养老和护理机构交由非营利机构和私人业者运营,政府根据原则给予财务支持,尤其是非营利性的社会企业。

新加坡也对家庭养老给予许多支持,如覆盖八成居民人口的组屋出售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并对希望与老人同住或在父母附近居住的申请者给予一定的照顾。政府也向雇用外佣全职照顾老人的家庭提供一定补贴。

不过,这样的养老模式能够取得成功,带有强制储蓄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必不可少。中央公积金体系并不带有再分配的色彩,首要功能是养老保障,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医疗保障和住房、子女教育等功能。一般家庭养老主要靠老人自己的公积金,也有少数是老人住房的“反向抵押”,即将住房抵押给政府,换取每月支取的款项。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般老年人仍会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赚取收入,如保安、保洁等,也会尽量推迟开始提取公积金养老的时间。如果年轻时没有积蓄,晚年就可能比较辛苦,只能依靠政府享受最低水准的保障。

美国:分步跨进养老院

打开美国电视、新闻网站,“何处养老”、“养老问答”等文章、节目或广告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这个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其实并非福利国家,因此人们必须提早认真规划个人财务和退休后的养老路线图。美国阶梯式养老体系种类多样复杂,适用于不同需求的老年群体。

美国民调显示,近90%的65岁以上美国长者希望在家养老。这也体现出美国养老体系特点之一:按照个人需求分阶段,不要一步跨进养老院。

如果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老人可选择在退休社区(又称养老社区)中购房或租房。这一类中选择丰富、价格差异也大,既有可以接受政府补贴的较低价格公寓,也有中高收入阶层可选择的高档公寓或独立房屋。

当无法独立生活后,老年人就须“升级”自己的选项了。其一是“辅助生活设施”,老年人可享受帮助洗澡、穿衣、吃饭、做家务等服务,辅助等级以及价格差异很大,不过这里没有专业级别的医疗护理。

篇(7)

政府与民间安老服务机构的分工合作

在安老服务领域,香港的各种民间组织以及慈善机构十分活跃。这使得政府在老人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主要集中于政策制定、经费提供以及服务监督。政策出台前,特区政府管辖下的社会福利署一般会联合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等民间机构共同对老人的服务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估,根据调查、评估结果,社会福利署负责制定相应服务标准与总体规划,交由各民间团体与慈善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相关民间组织与慈善机构拥有完全的自,从计划、组织,到人事、财务,不受任何干涉,依靠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主运行。

安老服务网络的建立

香港社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安老服务网络。专为老人建立的服务设施与服务类别包括护理安老院、老人日间护理中心、老年人邻舍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老人暂托服务、早期老年痴呆症日间照顾中心、老年人援手网络中心、康复用具借用服务等,覆盖了不同层次老人的不同需要。现在香港有安老院280多家,入住老人达3万多。主要为无法独立在社区生活的老人提供住宿和服务。根据老人身体状况,服务内容有所不同。

香港社会提倡建立“家庭照顾与小区照顾”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其目的是使老人尽可能“留”在熟悉的生活社区和家中安享晚年,这有利于强化家庭的护老功能,减少老人对他人的依赖感,增加其自主能力,同时维持其自尊心。为切实做到这一点,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家务助理队伍的建设。

家务助理服务的提供者多为非政府机构,政府的社会福利署主要负责经费支持和质量监管。享受该服务的老人大多为体弱多病而又没有亲人照顾者,或者因家庭发生变故,家人无法照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