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7: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产经营决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农户收入波动;风险应对机制;川东北传统粮区
[中图分类号]F3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1-0092-06
李 斌(1974―),男,北京市文化局,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政策与理论;(北京 100006)王 阳(1979―),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四川成都 61022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西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 08XZZ004)、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户经济行为研究”(项目批准号:SC09B033)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户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农户不得不直接面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多重风险的冲击。为应对各种风险导致的收入波动的影响,农户可以借助正规风险机制和非正规风险机制来处理收入风险。但是,以现代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为主的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基本缺失的背景下,农户会选择一些非正规的风险规避机制。若以收入风险的发生时间为界,可以把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分为事前机制和事后机制。在市场完善、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发育充分的条件下,农户可以有效地采用事后机制来处理收入风险,由于事后风险处理机制不会带来经济效率的损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风险处理方式。遗憾的是,农户在利用事后风险处理机制应对收入波动时往往受到多重限制。由于事后机制作用十分有限,理性的农户不得不在风险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规避风险,但是,事前机制将带来多重负面结果。更糟糕的是,一旦事前机制也无法抵御收入波动的冲击,农户将被迫直接面对风险,被动地承受收入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损害农户长期的生产效率。由于贫困农户更容易直接面对风险,所以,他们更容易陷于长期低效率的状态,这会导致贫穷的恶性循环,并不断扩大贫富差距。
对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的研究是发展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在收入风险发生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农户会通过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机制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收入波动。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是农户缓解收入波动的传统方式,在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内,通过以状态依存为特征的收入转移和互惠信贷,农户可以彼此分担收入风险;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应对风险的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的储蓄和贷款来实现收入的跨时期转移[1]。但是,事后的风险应对机制受到种种限制。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网络规模的有限性,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实施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2]。跨时期消费平滑则常常受到发育不足的金融市场的限制[3]。因此,即使农户采取了上述事后机制来应对收入风险,效果却是有限的。研究发现,在事后进行收入平滑的作用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户会在收入风险发生前就采取预防措施来规避风险。相对于事后风险处理机制而言,事前的风险处理机制主要取决于农户自己的选择,受到的外部约束较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规避收入风险。但事前风险应对机制降低了农业专业化程度,延缓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从而导致生产效率和收入的下降。因此,农户不得不在收入下降和风险减少之间进行权衡[4],这是限制事后机制的主要因素。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进行了研究。陈传波和丁士军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户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户一样,也通过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跨期消费平滑来应对收入风险;他的研究还讨论了农户社会资本对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影响[5]。罗楚亮在对贫困地区健康风险和消费行为关系的经验研究中讨论了农户风险应对机制与农户消费平滑之间的关系。他考察了健康风险和消费波动之间的联系,并据此证明了农户有相当强的消费平滑能力[6]。樊潇彦、袁志刚和万广华研究了城乡居民收入风险对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发现农村居民的耐用品消费对收入风险比城市居民更加敏感,指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农户福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7]。甘犁、徐立新和姚洋对中国农户消费保险行为进行了较为严谨的研究,通过引入交叉变量考察了风险应对机制对农户消费平滑能力的影响[8]。马小勇和白永秀使用陕西农户的调查数据检验了事后风险应对机制对农户收入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和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对于农户应对收入风险有重要的作用[9]。
本文使用川东北传统粮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力图更全面地考察农户应对收入波动的各种机制及其对农户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通过这种考察,本文试图说明:不同的风险应对机制在缓解收入波动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农户偏好于哪些风险规避方法,哪些因素制约着农户对风险规避机制的选择?芽农户选择的风险应对措施对其生产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假说
调查显示,农户主要通过各种非正规风险应对机制来应对收入风险。但是,农户利用这些机制来缓解收入波动面临各种限制,这些限制因素的大小决定了各种风险应对机制的实施程度。农户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来应对收入风险,杜立捷的研究表明,以地缘为纽带的村庄社会网络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农村家庭的主要社会网络是由血缘关系、姻缘关系以及非亲属关系共同形成的亲友网络。这种亲友网络是中国农户实现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基础[10]。但是,亲友网络内风险统筹的实现程度受到网络的规模、紧密度、支持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其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因此,一旦发生收入风险,农户能够得到的来自亲友的转移支付总额往往很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1: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效果取决于亲友网络的规模、紧密度和支持能力。尽管亲友网络内风险统筹可以帮助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收入波动,但是在农村市场化的过程中,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市场对亲友网络功能的替代日益加深、传统伦理观念日趋淡化,这些因素削弱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的作用,其在帮助农户应对收入风险时作用十分有限。
农户也可以通过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即通过资产积累(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和信贷来应对收入风险。中国农户主要的资产积累方式是银行储蓄,杭斌和申春兰的研究表明,农户储蓄的重要目的是预防不确定性[11]。万广华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户的收入水平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统计上都会显著地影响储蓄率[12]。汪伟使用省际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农村居民的储蓄率随着农户收入的增长而增加[13]。但是,农户实际的收入水平不高,导致他们的储蓄率普遍偏低,从而限制了他们通过资产积累去平滑收入波动的能力。从信贷方面看,农户贷款的来源包括正式信贷市场和非正式信贷市场。由于四大国有银行逐步退出农村信贷市场,目前在农村正式信贷市场上向农户提供贷款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倾向[14],其向农户提供的贷款数量十分有限。在非正式信贷市场上,尽管民间信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出现。但是,民间信贷市场的发育空间严重不足,农村的非正式放贷者仍然处于非法或者受法律严格限制的状态,从而限制了农户从民间信贷市场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2:农户的收入水平、正式和非正式信贷市场上贷款的可得行大小决定着农户是否和在多大程度选择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收入波动。但囿于农户当前的收入水平和信贷市场上的约束,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的作用时有限的。
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往往处于“水深及颈”的状态,其风险规避倾向比一般的经济主体强烈。在正规风险处理机制基本缺失,事后风险应对机制又受到诸多限制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事前机制去规避收入风险,通过谨慎安排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稳定收入。[15]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说3:在正规风险处理机制缺失,事后风险应对机制受到限制的背景下,农户会利用事前机制规避收入风险,这将导致效率和公平的损失。
三、数据获取与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笔者2009年7月―9月在四川东北部传统粮食产区所做的农户收入问卷调查,该调查包括了川东北主要的粮食种植区域。在正式调查之前,笔者对部分农户进行了预调查,以确保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正式调查在川东北的5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广元市)10县(南部县、仪隆县、岳池县、武胜县、达县、开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剑阁县、苍溪县)30个乡(镇)的90个行政村进行,其中每个市选择2个样本县,每个样本县选择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3个自然村,每村随机选取10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8份,有效问卷为97%。
(二)变量选择
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户遭遇风险时收入波动的程度,即由风险因素引起的正常收入的变动。由于直接询问农户时间序列收入比较困难,我们通过询问农户在遭遇风险时的主观体验来衡量农户的日常收入波动。具体来说,要求被调查者(户主)根据自己在过去的体验用基本不变和明显降低来描述自己在遭遇较严重风险事件时正常收入的波动状况。由于农户的乐观程度会影响其对收入波动的主观体验,我们对农户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控制,把农户面对风险的态度作为自变量引入农户家庭特征变量集合中,以此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降低采用主观体验指标所造成的分析误差。
本研究的解释变量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事前的风险应对机制变量(Xi),主要包括:采用传统技术和熟悉品种(X1)、多元化的生产经营策略(X2)。第二类是事后的跨时期消费平滑类变量(Zi),主要包括:正式信贷市场发育程度(Z1)、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程度(Z2)、家庭平均收入水平(Z3)。第三类是事后的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类变量(Yi),主要包括社会网络的广度(Y1)、亲友网络的支持能力(Y2)、社会网络的紧密程度(Y3)。此外,我们对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变量(Wi)和农户家庭特征变量(Ci)进行了控制。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变量(Wi)主要包括:商业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W1)、农户获得政府救济的难易程度(W2)。家庭特征变量(Ci)主要包括:户主的性格特征(C1)、户主的年龄(C2)、家庭人口(C3)、家庭人均耕地面积(C4)、家庭中有无乡村干部(C5)、户主受教育程度(C6)。
四、模型选择与估计方法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我们采用二分lo-gistic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所采用的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ln =α0+α1Wi+α2Yi+α3Zi+α4Xi+α5Ci+εi
其中,pi只表示收入明显降低的概率,1-pi表示收入没有明显降低时的概率,pi/(1-pi)表示收入明显降低的发生比,即收入明显下降的概率除以收入基本不变的概率。α0 是常数项。Xi 表示应对收入风险的事前机制变量,Yi表示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机制变量,Zi表示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变量,Wi表示正规风险应对机制变量,Ci表示家庭特征变量。α1、α2、α3、α4、α5分别为对应变量的系数集合。εi是随机误差项。
五、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stata9.0软件进行logit回归分析,在有效的878个样本中,共有856个样本被纳入了回归过程。计量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在计量检验过程中,为了了解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在一直控制家庭特征的情况下,依次纳入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类变量、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类变量、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类变量、事前风险应对机制类变量,分别得到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最后,将全部解释变量纳入回归分析过程,得到模型5。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分别纳入各组解释变量和全部纳入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就本文所关心的变量而言,无论从系数大小还是从统计显著性上来看均无明显差别,可见本文所考察的主要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稳健的。为了简化分析,下文的分析主要根据模型5来进行。
为了避免可能的异方差问题,表中的标准误差为稳健性标准误差,相应的p值也根据稳健标准误差来计算。为便于比较各个自变量作用的大小,对模型5的回归系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具体做法是:回归系数与其对应的自变量的标准差相乘,然后再除以logistic分布的标准差。本文计量模型的主要自变量为通过主观赋值而形成的分类变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这些解释变量的赋值的方法不同,标准差会不同,偏效应必然会不同;因此,这里对自变量的相对作用进行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对回归系数进行标准化处理而非计算偏效应。下文的分析将主要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来进行。
(一)正规风险应对制度的影响
商业保险市场的发育程度(W1)对农户收入波动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农业保险自身的供需特点。从供给看,在传统粮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农业,由于农业保险中风险的协同性和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保险公司在提供农业保险服务时态度消极,适合农户的保险商品很少。从需求看,农户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对保险的购买力不足。此外,保险业务的复杂性和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也导致农户对农业保险持怀疑态度。以上因素制约了农业保险应对收入风险的作用。政府救助(W2)对收入波动也没有显著影响。尽管政府近年来在农村推行社会救济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但这些实施的力度和范围有限,因此,包括政府救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帮助农民规避收入风险中的作用是很小。
(二)事后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的影响
亲友集团的规模(Y1)对收入波动有显著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764,说明一个等级的亲友数量变化能够使收入波动的发生比下降0.236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很大(0.159)。这说明,在传统粮区,较大规模的亲友网络在缓解收入波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亲友网络中富裕家庭的数量(Y2)对收入波动有很显著地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706,说明亲友网络内的富裕家庭数量增加一个等级会使收入波动的发生比下降0.294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较大(0.127)。亲友网络内的交往程度(Y3)对收入波动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亲友内部交往的密切程度事实上差别很小,不足以对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产生影响,进而对收入波动的影响很小。综合以上分析,假说1得到验证。
(三)事后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的影响
正式借贷市场的约束(Z1)对收入波动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正式借贷市场对平滑农户的收入波动没有明显的作用。当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主要的正式信贷机构,贷款发放一般仅限于生产方面,在发放消费类贷款方面态度消极,另一方面,信用社贷款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很难及时帮助农户应对收入风险,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户通过正式借贷来应对收入风险。非正式借贷市场(Z2)对农户的收入波动具有很显著的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784,说明非正式借款的约束降低一个等级会使收入波动的发生比下降0.216倍。这表明,非正式借贷市场的发展对农户应对收入波动有显著的作用。调查发现,农户在应对收入波动时,民间信贷市场之所以较正式信贷市场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私人放贷者身处农村社区内部,信息较为充分,能够准确地根据农户的经济实力来发放消费用途的贷款,避免坏账损失;另一方面,民间信贷程序简单,能够较为及时地帮助农户应对收入风险。但是,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小(0.100),这意味着非正式信贷市场的作用相对有限,这可能是因为民间信贷的利率较高,农户在非正式信贷市场的贷款一般都控制在较低的额度内。家庭平均收入水平(Z3)对收入波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398,说明家庭年收入增加1万元可以使收入波动的发生比下降0.602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也比较大(0.146)。说明由家庭平均收入水平所反映的农户资产积累水平的提高对缓解农户的收入波动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综合来看,假说2得到验证。
(四)事前风险应对机制的影响
使用熟悉的技术和品种(X1)对农户的收入波动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669,说明采用熟悉的技术和品种的主观态度提高一个等级会使收入波动的发生比下降0.331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也比较大(0.189)。多元化经营(X2)对农户应对收入波动也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717,说明采用多元化生产经营的主观态度提高一个等级会使收入波动的发生比下降0.283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也比较大(0.166)。综合以上分析,假说3得到验证。
(五)家庭特征变量的影响
户主的乐观程度(C1)对农户收入波动有显著负向影响,发生比率为0.682,这意味着户主的乐观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收入波动的发生比将下降0.318;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较大(0.178)。这说明主观因素对农户所感受的收入波动的确具有影响,同时也说明该变量较为有效地控制了主观因素。农地数量(C4)对收入波动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发生比率为0.810,意味着家庭人均耕地增加1亩可以使收入波动的发生比下降0.190倍,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较大(0.131)。这说明农地在帮助农户应对收入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地对农民而言具有保险功能[16]。此外,户主年龄(C2)越大、家庭人口(C3)越多、家庭中有乡村干部(C5)、户主受教育程度(C6)越高,农户应对收入波动的能力越强,但影响均不显著。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由于正规风险规避机制作用甚微,农户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规避收入风险,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跨时期消费平滑、事前的保守生产经营与多元化种养策略。(2)事后的风险规避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应对收入风险,但由于事后机制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其作用有限。(3)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缺失和事后风险处理机制作用限制的背景下,农户不得不依赖事前机制来处理收入风险,或者在收入风险发生后,被动地承受收入风险带来的后果,这将导致农户生产经营效率的下降和贫困的恶性循环。长期来看,当前农户普遍选择的风险规避机制不利于他们收入的稳定增加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帮助农户利用更好的方式应对收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首先,不断强化农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资本,以此来增加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户的脆弱性;其次,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减少农户信贷约束,增强农民通过跨时期消费平滑机制来应对收入风险的能力;最后,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帮助贫困农户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给予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企业政策性补贴,使其获得合理利润;降低农业保险费水平,提高农户的参保率。
[参考文献]
[1](美)普兰纳布•巴德汗,克里斯托弗•尤迪.发展微观经济学[M].陶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Fafchamps,M.Solidarity Network in Preindustrial Societies:Rational Peasants with a Mor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1992,vol.41(1). [3]Rosenzweig,M.,and K.Wolpin.Credit Market Con-straints, Consumption Smoothing,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Durable Production Assets in Low-income Countries: In-vestment in Bullocks in Indi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vol. 101(2).
[4]Morduch,J.Income Smoothing and Consumption Smoothing.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vol.9 (3).
[5]陈传波,丁士军.对农户风险及其处理策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
[6]罗楚亮.健康风险与贫困人口的消费保险[J].卫生经济研究, 2006,(1).
[7]樊潇彦,袁志刚,万广华.收入风险对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7,(4).
[8]甘犁,徐立新,姚洋.村庄治理、融资和消费保险:来自8省49村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07, (2).
[9]马小勇,白永秀.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9,(4).
[10]杜立捷.社会支持网络与村庄经济生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11]杭斌,申春兰.中国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 (3).
[12]万广华.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研究: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3, (5).
[13]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 2008, (2).
[14]盛勇炜.城市性还是农村性: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特征和改革的理性选择[J].金融研究, 2001, (5).
关键词:统计分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都建立在大量社会经济信息的基础之上,统计就是社会所有经济信息的主体,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统计分析工作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已经从传统的信息资源和管理监督等职能拓展到全面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成了企业管理工具。统计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数学和概率进行数据管理的方法,既能够对既往数据进行统计,还能预测数据发展趋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开创高质量发展之路,统计分析要在国有企业各领域经营、管理、决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基于统计分析过程看统计分析应用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性
首先,从统计结果的分析看必然性。统计分析必须围绕和运用一套科学的统计方法开展,统计预测是确保各企业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和重要前提,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所有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可得出统计结果。对比统计预测和统计结果,客观评价和检验经营决策的执行成效,及时引正纠偏,理性作出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目标和明确发展方向。其次,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看必然性。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综合因素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依据,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情况能通过统计分析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比如产品生产、经营、质量、效益等动态性指标数据;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也能通过数据收集、统计调查整理后直观地展现出来,比如市场信息、供求变化、相关方的满意度、企业服务的满意度等。对所有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调整、延伸、对比、计算和分析后,就能进行科学的预测预判,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再次,从发现和解决问题看必然性。统计分析是国有企业及时发现问题,作出科学决策,及时引正纠偏的依据。各企业单位在国家统计法律法规要求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的统计工作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统计工作行为和提出统计分析的高标准要求。统计分析不仅注重事前分析,也重视事后总结分析。正是因为如此,企业才能及时地发现自身不足,比如以各单位生产活动为统计分析主体,分别从生产、供应、销售、人财物等方面展开评价,全面细致地找出企业经营活动的问题所在,通过对环境进行差异分析,找出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和优势,如此才有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前景和下一步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制订更优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案,弥补内部不足,挖掘内部潜力,控制生产消耗。最后,从统计决策看必然性。国有企业的管理决策是否正确,统计分析结果可作为检验标准。判断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综合各方面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数据来体现,通过统计结果的信息呈现,为企业下一步的经营决策提供最新的数据依据。
二、统计分析应用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具体作用
(一)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战略发展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发展的走向。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包括战略调查、战略提出、战略咨询、战略决策等阶段。战略调查能得到关于目前市场需求及潜在需求、目前生产资源及潜在生产资源、目前自身优势及潜在自身优势等相关的主要统计信息。战略提出是在战略调查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之后进行战略提出。战略咨询对战略草案进行专业性的评估以及修正,这个过程需要依赖于各种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有了前面三步的统计分析,融合企业内部条件信息和外部环境信息,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将更具科学性、发展性。
(二)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新形势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包括生产计划决策、生产组织决策和产品质量决策等。产品要实现销售,市场是先导,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为了及时地对产品结构和标准进行调整,必须了解国内外同行业市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总量,这是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必须秉持服务客户、服务消费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综合进行分析研究,依法有效作出决策。由此不难看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在没有统计分析、市场调查和统计预测的参与下是无法开展的。
(三)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销售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销售决策包括产品定位、产品价格、销售计划、推销与服务、销售组织和销售业务等方面的决策。不但要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还要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不仅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企业内部的动态指标,比如生产、经营、技术、质量和劳动等,还要了解市场内同行业的多项指标,比如需求变化、产品产量、价格与品质、商品供应状况、市场占有率、相关方等。通过统计分析对比后,各单位就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且具有发展性的销售目标和促销策略,以便在扩大老市场的同时开发新市场,一步步地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销售效益。
(四)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财务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财务方面的决策主要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财务收支平衡、采购与库存、资金筹措、财务计划、财务决算等,财务与统计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些决策任务,都需要统计分析手段的运用才能在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让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正确的行使和有效发挥作用。
(五)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决策内容主要包括职工培训、职工薪酬与福利、劳动人事组织、劳动人事计划、劳动人事调配等,保证以上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在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经营目标变化的基础上,这两方面的内容变化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计划,而这些内容都需要统计分析工作来实现,进而为企业组织未来发展所需人才提供参考。
三、如何发挥统计分析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转变统计分析角度,拓宽提供决策服务领域
经济市场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市场主体是利益主体和执行主体的结合,成为决策主体的企业也将承担所有的市场风险。就当前政府部门制定的统一工作内容而言,尽管能大体反映出整个市场经济的运作情况,但也仅限于满足了政府部门的要求,而新时期下的烟草行业统计分析需求,还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因为随着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对外部环境的掌握就需要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对此,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变统计观念和角度,以保证和提升企业利益为出发点,调整统计服务的方向和范围,转变制作统计报表的目标观念,树立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观念,做到为地方政府部门服务和企业管理需要的有效结合,进而才能在后期的生产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用统计数据正确指导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二)科学设置统计机构,建立决策服务组织保障
由于企业的每一个经营决策都是建立在掌握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的,需要更广的统计范围和更具体的统计内容,因此国有企业有必要根据情况设立统计机构或专职统计人员,为满足统计工作要求建立组织保障。科学设置统计机构或专职统计人员,有助于让统计分析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当今国有企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经济的角度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合理预测大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所有情况的掌握都要依靠统计工作,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将所得结果服务于企业决策和管理,同时在统计分析过程中监督经营决策和指令的执行情况。
(三)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创造经营决策前提条件
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完整深入地对生产经营和经济状况进行监督和反映。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能让国有企业更加快速地找到问题所在,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堵住漏洞,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方向进行预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增长,统计指标体系的持续完善和细化是很有必要的。
(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丰富统计调查具体手段
在信息时代,国有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统计分析乃大势所趋,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分析结果的精准度,原始数据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软件等深加工后被定量分析、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全面地挖掘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除此以外,还要在统计分析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统计调查手段,对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进行综合运用。
(五)重视统计业务素质,提升统计决策服务水平
高质量的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着较高要求,这不仅需要统计人员从自身做起加强业务学习,还需要企业重视对其的培训教育。统计人员应积极投入到为本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上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预测、监督等各项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涛.拼出精品服务———分析统计学在物业管理日常工作中的应用[J].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16(07).
关键词:企业经营决策;因素;决策
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企业经营者对于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经营目标的准确性、决策者水平和其他一些外界因素。企业要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满足一些要求。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哪些,探讨企业如何进行科学地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水平。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主要在于决策者,看决策者是否有着丰富的决策经验,在面对经营决策时是否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决策时,是否具有灵敏的感觉,考虑问题是否全面,能否进行客观地分析,有没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只有决策者具备了以上条件,才能够灵活地、及时地做出决策。只有决策者具备了以上条件,最终做出的经营决策在生产上才更加具有可行性,在技术上才更加具有先进性,在经济上才更加合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者要管理现代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且掌握一些现代化管理工具。其次,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时间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系统观念、发展观念、风险观念、用户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都是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体现。最后,企业经营者还应该学会用优化分析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定性分析。
2.经营目标准确度。经营目标就是指将生产任务具体化,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得看它有没有确定可行的生产任务目标,如果其确定的生产任务目标符合客观的实际,那么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正确的。因此,经营目标准确度问题是做经营决策的中心问题。
3.经济信息掌握程度。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经济信息,才能够对事情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在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之时,他必须搜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加工,从而制定准确的经营目标。因此,科学的经营决策依赖于准确、使用、及时、充分的经济信息。
4.其他因素。除了以上三种影响因素之外,企业的经营决策还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业务技术人员素质、企业管理和组织的效率、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二、企业经营决策要求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从企业来讲,要做出令人满意的经营决策,就必须具备四点要求:
1.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之前,首先,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企业的内外条件,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其次,必须确定决策的标准,在找准了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企业的决策者应该确定好决策的标准;再次,对每一个标准,进行权衡,按照重要程度将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拟定多个可行的方案,再进行设想、分析和初选;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权重每一个方案,从而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最后是实施方案,用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落实方案的实施,然后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整,当发现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时,应该及时纠正和调整。科学的决策方法是指计量决策法和主观决定法,后者是主要的决策方法,它是指决策者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做出决策的方法。前者是指利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用在重复性比较强的程序性决策。所以当经营决策的难度比较大时,那么就要使用到计量决策法。企业具体该用哪种方法,得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同时用几种方法。
2.遵循科学原则。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是整体发展原则,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第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说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有实际的可能性。第三是信息的准确、完整原则,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跟掌握的经济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企业一定要广泛搜集各类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第四是对比选优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集思广益,从多种具有可能性的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方案。第五是减少副作用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执行方案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在之前正确地估计决策方案的副作用,从而将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第六是坚持民主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一定要集思广益,听取各位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建议,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3.提高决策者素质。决策者素质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决策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风险预见性,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情。其次,决策者还应该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看到市场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决策。最后,决策者应该敢于开拓创新,为企业开创新局面。
4.全面了解企业环境。企业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外部所处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背景、国内外政治条件、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等。企业主要要掌握国外的市场行情和国内的政策,比如说通货膨胀、市场利率、证券市场指数、购买力、潜在需求、购买动机、风俗习惯和可支配收入变动等。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包括人、财、物。它的重点是产品、市场和财务。企业只有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三、总结
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决策者的水平、经济信息掌握程度和经营目标准确性等。企业在做出决策时,就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提高决策者素质,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和程序等等,才能够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采油矿决策决策体制专业化预算管理追踪决策
采油矿是油田基本的生产经营组织单位,本文从优化经营决策体制和引入预算管理制度两个方面探讨了未来采油矿经营决策体系创新的方向。
一、按照专业化原则,优化采油矿两级经营决策体制
随着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油田开发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暴露出传统采油矿决策体制与现代企业管理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随着生产经营工作的深入发展,机关组室设置不断增加。目前机关组室达到20多个,机关人员100余人,组织结构异常庞大,直接导致的就是机关组室横向之间的协调能力变差,决策滞后。
二、各机关组室的职能交叉不可避免,机关组室设置越多,职能交叉就会越多,越权管理、交叉管理甚至是互相推诿现象就越严重,直接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管理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采油矿机关组室对采油队的实行严格的指挥控制,基层队只有工作执行权,没有自主决策权,在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基层队针对自身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主决策。
四、管理幅度过大,采油矿管理控制难度较大,一方面对整体生产经营形势不能完全把握,另一方面对具体工作的把握深度不到位,影响了采油矿机关组室针对全矿生产经营形势的科学决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采油矿可以立足现有的决策体制,机关组室在理顺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整合;按照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对基层队进行整合,优化两级经营决策体制,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采油矿机关在理顺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整合
1、经营决策系统:即决策的中枢系统,主要整合计划、经营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负责对年度和月度生产经营各项指标的预算管理,对全矿生产经营形势的全面把握,对生产经营状况的跟踪评价,建立采油矿的动态决策机制,完善对采油队生产经营和预算管理的控制,以及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2、技术管理系统:即决策的智囊系统,主要整合油藏开发、采油工艺、油田注水和节能降耗等技术管理职能,负责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为经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并将制定的决策目标逐一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可实现的分目标。
3、信息和生产保障系统:即决策的信息系统,主要整合政工、信息职能,负责搜集处理信息,为决策制定提供情报信息资料,并对决策制定和执行提供保障,利用现代的宣传手段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对各项生产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4、生产运行系统:主要整合生产调度、工农环保、集输、机电流程的管理职能,负责决策的执行,根据经营决策系统制定的决策目标,通过与内部单位、外部单位的协调,将技术管理系统制定的具体技术方案在具体工作中落实。
5、安全质量监督系统:主要整合安全、质量监督职能,负责对决策的制定、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和反馈,独立与其他系统之外,主要负责贯彻落实HSE工作和各项质量监督考核细则,对生产管理全过程和以上四大系统的工作质量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监督、评价和考核;对基层队的基础性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二)按照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对基层队进行整合
1、将集输泵站与注水队整合为集输队,主要负责油气集输、污水处理、油田注水的管理。
2、以区块为基础,按照便于管理的原则,将12个采油队合并成几个较大的采油队,扩大单个采油队的管理规模和管理权限。
3、将测试队、维修队和服务队合并为综合队,负责全矿的测试、车辆、综合维修和服务工作。
4、安排1-2名主要管理人员负责基层队的全面管理,同时设置一名主抓技术工作的工程师,由于基层队的管理规模的增大,职能范围和责任也相应加大。根据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赋予基层队干部相应的责权利,其中主要是自主决策的权利。
二、采油矿实行年度预算与月度预算相结合的两级预算管理,建立科学的追踪决策模式。
(一)年度预算与月度预算相结合,完善采油矿层级的预算管理
1、以产量计划为中心,实现年度分项成本的分解,做好年度决策
矿年度总成本、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状况和配套费用都是以原油产量计划为基础预算编制的,应建立以以上四个方面为主线的单项成本分解模式。具体原则如下:
(1)以原油结构为主线,确定措施作业费、水井作业费和堵驱费。
(2)以产量计划确定生产规模,以生产规模为主线确定生产电费。
(3)以油藏开发需求为主线来确定配套工艺技术,以工艺技术的适应性确定油井维护率,以油井维护率为主线确定油井维护费。
(4)以生产服务为主线,确定生产配套费用,在围绕三条主线预测主要生产费用的同时,依据各条主线派生出的工作量预测其他费用。
2、建立产量和成本月度规划运行曲线,实现对产量和成本的追踪决策控制,以提高采油矿面对新问题新矛盾的应变能力
在实际制定规划运行曲线过程中,应注意一些单项成本的运行特点,如:措施成本可根据新井产量按排和月度产量规划进行成本月度规划,年初由于处于产量爬坡阶段,措施工作量按排较多,措施费用也较多;青苗赔偿费受雨季影响,7、8月份比正常值要高;维护作业费在线路检修期间倒井较多,维护费用也应上升等等,单项成本应根据生产实际做出科学的成本规划曲线。
如:胜利采油厂采油三矿所辖的坨142断块与1999年投产开发,2003年5月中期,产量规划运行曲线的几个节点产量距规划值递减较大,技术人员分析认为主要是坨142断块2003年投入注水开发以后,随着注水井增多,注水量也相应增加,给坨142断块注水的胜九注注水站的注水能力逐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导致地层能量不足产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后,制定了《胜六注水站和胜九注注水站注水泵系列化改造方案》,方案实施后,提高了注水能力,解决了这一新矛盾。2003年9月成本运行曲线的几个节点上成本异常增高,进一步分解发现是维护作业费异常增高,经分析是由于注水量增加导致坨142断块综合含水不断上升,由于水磨效应,杆管偏磨导致杆断和管漏的问题频繁发生,导致油井维护作业成本异常上升,面对这一新的矛盾,技术人员经过对抽油杆抗磨副技术、扶正器技术和小电泵提液技术的现场对比试验和跟踪筛选,发现小电泵提液技术,既可以解决偏磨问题,又可以加深泵挂增加产量,采取这一方案后,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二)基层队实行月度目标成本预算的基础决策,完善采油矿决策链
在建立基层队这一决策层级过程中,基层队应该结合成本日清日结工作,参照采油矿预算管理方法,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以月度产量和成本规划运行曲线为主要分析方法的月度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成为基层队进行自主决策控制的载体,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采油矿层级对基层队层级的决策控制,使基层队决策模式真正成为采油矿乃至采油厂实现决策目标的必要途径,完善了采油矿决策链。
参考文献:
【1】(美)西蒙著;詹正茂译.《管理行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2】(美)罗宾斯(Robbins,R.A)著;袁汝涛阐释.《决策的陷阱》.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5
【3】黄强主编.《领导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④胡健 李新成主编.《现代石油股份公司财务管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管理会计 企业管理 市场经济
一、管理会计提升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管理会计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国家不再承担包袱,责权分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企业首先要以盈利为目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去做大做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效益。财务管理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就要加强自身建设,扩大管理职能的外延,把管理与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管理会计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一整套新的理论、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它的基本职能已不再局限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事后的反映和监督,而发展成为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提出多种方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和事中的控制。管理会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改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做好当前经营和长期规划的经济前景预测
现代企业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各种经济资源得到有序的最优配置,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决策规划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管理会计要在各部门的配合下,运用会计、统计和数学模型等多种核算方法,对企业经济规模、投入产出、现金流量、市场调研等经济指标做出较为客观的预测,供企业决策参考。
(二)建立经济指标体系落实经济责任制
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控制和责任成本控制最容易跟企业内控制度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管理会计的控制、考核评价的职能。管理会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采用比价采购、倒推目标成本等方法,把分解后的经济责任指标落实到各个具体部门。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使企业内部各个利润中心职责明确,并对完成的情况,事前、事中和事后及时进行分析、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同时,通过必要的调整,优化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做好筹资工作,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发展,重要的因素是资金的筹集是否适当和资金的运用是否有效。管理会计通过对资金成本分析比较、筹资效益不确定性的分析和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分析。选择低风险、低成本的最优筹资方案、确定合理筹资的数量标准,保证企业最低必要资金的需求。一个缺乏资金筹划,缺乏资金管理,不能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造成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就会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在做好资金筹集工作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
(四)建立严谨的核算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会计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责权利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奖惩企业各个环节的行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管理会计对成本的分析是通过量本利的分析确定成本、业务量与利润的关系,找出成本最低、利润最高、销售量最佳的信息,同时还把机会成本运用到决策之中,使其更合理、更接近实际。因此。预测、决策表现了管理会计系统中侧重发挥预测经济前景和实施经营决策职能的最具能动作用性的一面,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可靠依据。
三、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环境 决策者 原则 程序和方法
一、 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
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在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对企业总体发展和各种重要经营活动的经营目标、方针和策略作出正确抉择的工作。所以在决策时,首先要全面准确把握企业的内外环境,这是制定满意的决策的前提条件。
外部环境包括国内外的经济因素、政治条件、社会背景及科学技术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外市场和国内政策。研究国内外市场不但要研究市场利率、通货膨胀、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还要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其它因素进行分析,如购买力,购买动机,潜在需求,风俗习惯等。
企业内部条件就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人、财、物有机形成的生产经营系统。内部条件的重点是市场、产品和财务。市场即产品的市场,包括市场容量(本企业产品的市场总需求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市场组合(涉及到产品的高、中、低档次);产品,主要是对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做出预测,包括产品竞争能力分析、产品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占有率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和获利能力分析及企业实力的分析等。财务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资金利润率分析和盈亏分析两项。
二、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制定经营决策的重要条件
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决定企业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企业的长远规划、发展方向、投资重点等都属于经营决策范围。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影响时间一般较长,决策者对企业所负的责任也较大。正确进行这类问题的决策,主要是企业领导层的责任。
企业内部拥有不同管理权力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的领导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决策科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每个负有决策责任的领导者都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是他们在一定职位上行使权力、发挥职能作用的基本条件。
首先,决策者要有较强的风险预见能力。企业的任何一项决策或多或少都具有风险性,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比一般人在分析预见风险的能力方面都要强,他们既能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又不能好高骛远;其次,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的头脑。市场经济的运行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是表面看来又是瞬息变化的,决策者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及时地观察到市场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能根据经济形式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做出决策;最后,要勇于改革创新。正如Inter前总裁Grove说:“只有打破常规的人才能生存”。
三、遵循科学的原则是制定经营决策的基本要求
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必须遵循:一是整体发展的原则。在制定经营决策时要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从全局出发。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根据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把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思考;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使经营决策建立在实际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企业的决策只有从实际出发,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才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信息准全原则。一个决策的科学性与信息准全成正比,企业在统计和分析各类数据信息时,要准确,不能弄虚作假;四是对比选优原则。经营决策方案并不是唯一的,通过集思广益,提出多种可能性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五是减少副作用原则。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除了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外,也会伴随一些副作用,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作出估计,拟定预防措施将副作用降至最低;六是坚持群众路线原则。这里的群众路线主要是决策层以有关的专家群。经营决策者要充分发挥每位领导成员的智慧和作用,充分听取各位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意见。
四、运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及方法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关键
企业制定经营决策应遵循比较规范的程序进行。一是要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来识别问题,寻找发展机会。决策制定过程是与一个存在的问题,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通过对企业内外条件的调查分析,发现和确认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定义。二是确定决策标准。决策者一旦确定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则对于解决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标准也必须加以确定。在这一步,不确认什么和确认什么是同等重要的,决策者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决策标准。三是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上一步确定的决策标准并非是同等重要的,为了在决策中恰当的考虑它们的优先权,必须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四是拟定可行方案。这是一个设想、分析和初选的过程,要拟定多个可行性方案以便进行选择。五是评价、选择方案。方案拟定后,决策者必须批评性地分析每一个方案。经过权重比较后,每一方案的优缺点就变得明显了。根据对比选优原则从中选出满意的方案。六是实施方案。企业选择了最佳方案后,把它传递给有关人员,让他们用具体方法、措施保证方案落到实处。最后一步是信息的反馈和方案适时调整,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偏离目标的情况,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或调整方案。
制定经营决策还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这是制定满意决策的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主观决定法和计量决策法。主观决策法(经验决策法)是企业采用的主要方法。它是凭借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力做出的决策方法。另一个方法是计量决策法,是一种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的程序性决策。在比较复杂难度大的经营决策中更要重视计量决策法。决策时应该用哪一种方法,只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才能作出选择,当重点使用一种方法时也要兼顾考虑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因此,企业要想做出一个满意的经营决策,必须在具备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决策者的领导下,经过调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在经营决策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程序方法,通过集思广益来实现。决策正确,可以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使其在风雨变幻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关键词:预防性法务;法律顾问;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企业法律顾问在以往的工作中,常常把企业法定代表人参与诉讼或非诉讼活动,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使企业免受经济损失,作为工作标准和目的。这仅仅是一种治标的办法,虽然解决了企业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但解决的往往都是事后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把事前的预防性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在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方面,提供事前法律服务
企业经营决策是就企业的总体发展而言,是按一定科学程序对企业和各种重要经济活动的目的、方向、措施以及策略的抉择。如企业的合并、分立、兼并、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商标、专利、招投标、关闭、停业等重大经济活动,都属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范畴。而企业的经营决策往往又多方面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企业法律顾问积极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活动,为领导在决策前提供事前法律服务,及时对决策项目提供法律依据和对应措施,这不仅能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更能有效地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功和失败。企业法律顾问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就是要对决策事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提出可靠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企业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企业决策的重大失误,造成国家和企业自身的重大经济损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处于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之中。因此,在企业领导决策中所遇到的法律事务更是纷繁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法律顾问就需要超前服务。服务的方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做,为什么这么做两部分。具体为,一方面积极提供与决策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找出法律的具体条文,并进行说明和解释;找出国家及地方政策性文件,作为对某些决策问题解决处理的根据;找出有关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中的判例解决有关问题。另一方面对决策项目的风险预测提供法律保障方面的依据。将涉及项目的法律、法规及时向企业领导提供和解释,使企业领导明确法律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要在企业的前期管理方面,做好事前把关
在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中,无论是生产加工、材料供应、还是产品销售这三大环节,都存在着企业的前期管理行为。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自的进一步扩大,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与外部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企业的前期管理越来越重要。但是,除了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之外,其他方面的管理都将通过合同这张契约透视出来。而这种合同的契约从实质上来讲,就是受法律保护的法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双方间承担的民事责任。,因此,企业的前期管理重点反映在合同的签订上。合同的签订不当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经济纠纷甚至损失。所以,法律顾问在企业的前期管理方面,应该着重做好合同的审查把关和管理工作,这是预防性法务工作的关键。
既然把合同的管理作为企业前期管理行为的重点,就应该在合同签订前,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审查对方是否是领取营业执照的独立法人或其他组织,核实法定代表人、法人工作人员或委托人的资格是否有效;二是要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和履约信用。履约能力主要看对方当事人的注册资金、能否交付货款、生产规模和数量、技术水平、交货能力等。履约信用主要看对方当事人是否重合同守信用,以往能否按时按质按量履行合同;三是审查合同的类别、合同的标是否法律、法规允许的流通物;四是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齐全、是否严密及条款之间有没有相互矛盾之处等;五是审查签订合同的手续是否齐备,看合同的生效是否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总之,管好企业的合同,做好企业的前期管理工作,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三、要在企业的行为方面,做好依法规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