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篇(1)

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包括了幼儿欣赏舞蹈艺术作品、欣赏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自然现象呈现的动态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生活美是一种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不同年龄段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要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情况进行选择。

第一,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可以选择艺术美中贴近幼儿生活的舞蹈内容和形式,带有模仿性很强的动物形象、姿态的舞蹈作品;选择欣赏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舞蹈动态,例如:小猫伸懒腰、玩耍时的动作,蝴蝶翩翩起舞的姿态等都可以给幼儿开展舞蹈欣赏活动。

第二,4~5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可以选择描绘儿童生活的舞蹈作品、幼儿感兴趣熟悉的童话剧等。例如:舞蹈《十一点半》、幼儿童话舞剧《丑小鸭》等;适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幼儿熟悉的事物、舞蹈形象以外,还可以欣赏幼儿生活中不常见的舞蹈形象,欣赏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例如:企鹅笨拙的走路样子等。

第三,5~6岁幼儿舞蹈欣赏的内容则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欣赏的同时注意活动的可延伸性。例如,欣赏完芭蕾舞蹈以后可以尝试自己垫着脚尖跳舞等。还可以选择欣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欣赏自然环境中有代表性舞蹈动态,并能够分析其特点

2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2.1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内容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舞蹈是美育手段之一,传情是舞蹈艺术的特点。舞蹈的思想性必须通过艺术性来体现,所以幼儿舞蹈欣赏内容选择时既要考虑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例如,欣赏幼儿舞蹈《我不上你得当》,通过对舞蹈内容的欣赏,让幼儿懂得我们不能随便地跟陌生人离开,面对好吃的、好玩的等等诱惑,要坚决抵制。这就是舞蹈作品对幼儿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2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为幼儿选择的舞蹈欣赏活动内容应该是生动、活泼、有模仿性和趣味性,能够反映幼儿日常生活,是幼儿能都理解和接受的。动作简单、形象、健康、活泼、大方,确切地表达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例如,我们要选择《天鹅湖》的片段作为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作为成人或许更喜欢欣赏黑天鹅32圈的旋转技巧、天鹅之死的凄美动人,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会更喜欢四小天鹅的音乐节奏和动作特点,他们会对小天鹅的脚上动作更加关注。所以我们选择的欣赏内容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活动的目标,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

2.3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形象化、具体化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和具体的,因此舞蹈教材要形象化、具体化,抽象的内容和动作是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例如:舞蹈《罂粟花的眼泪》这个舞蹈作品,舞蹈通过服装和道具的配合,表现了吸毒者血与泪的控诉,对于成人来说非常具有教育意义。但是这样的作品对于幼儿来说,题材过于沉重,表现形式太过抽象,服装和灯光也以阴暗为主,不适合作为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内容。

2.4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教材要社会化、多元化

教材的内容除了有幼儿生活、社交生活内容外,还要有自然界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受到教育,还可以使教育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选用优秀的国内外的舞蹈作品,还能够使幼儿获得多种多样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例如:给幼儿开展以小鱼游为主题的舞蹈欣赏活动。我们可以选择鱼缸里小鱼游的动作让幼儿欣赏,感受小鱼吐泡泡、喂食等场景里欢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欣赏舞蹈《小金鱼》,通过舞蹈动作来感受小金鱼和同伴之间游戏的动态,能更大程度使幼儿获得多种情感体验,是欣赏内容多元化的体现。

3 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每个幼儿都有热爱美好事物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等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3~6岁的幼儿对鲜明而有特点的音乐和舞蹈动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幼儿的舞蹈感受力、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人在认识一个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于该事物的认识就会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教师在进行舞蹈欣赏活动时,不仅要让幼儿的视觉感官参与,也要让幼儿有听觉、运动觉、触觉的多感官参与。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表演舞蹈,进行最直接的感知体验。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舞蹈欣赏能力的差异性,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指导也要分年龄段开展。

3.1 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喜欢观看运动中的物象,这为开展舞蹈__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也是该阶段幼儿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的表现方式为后继的舞蹈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1)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主开展活动。3~4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喜欢欣赏舞蹈动作,对欣赏对象中各种形象,动作感兴趣。所以这个年龄段我们不管是舞蹈欣赏内容的选择也好,欣赏活动的组织也好,都要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主开展活动。幼儿对舞蹈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以后的舞蹈活动。幼儿兴趣的激发可以根据幼儿对这个舞蹈题材的以往经验来引导,也可以通过幼儿没有见过的事物,增加他的好奇心来引导等方式灵活处理。例如,幼儿欣赏幼儿舞剧《丑小鸭》,就可以结合幼儿认知的小鸭子的形象和走路的动态来引起幼儿的关注,进而联系自己在幼儿园和小伙伴的相处情景展开欣赏活动。

(2)挖掘丰富的舞蹈审美资源,拓展幼儿的舞蹈欣赏体验。舞蹈欣赏活动绝不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作舞蹈欣赏活动的素材,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贴近幼儿生活的舞蹈元素是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好好的引导幼儿来激发对舞蹈的兴趣。一定不能局限于日常教学活动。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在户外散步,看到大雁飞过,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对大雁飞过的队形,飞翔的姿态进行欣赏和表演,把生活中的现象和幼儿的身体动作、姿态结合在一起,丰富、提高幼儿的欣赏体验。

(3)合理控制舞蹈欣赏活动的时间。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在有效的时间段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要选择舞蹈欣赏内容的时间,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能引起幼儿兴趣。欣赏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制定欣赏内容,更好地开展舞蹈欣赏活动。

3.2 4~5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和自己偏爱的情节,比如小女孩喜欢宫廷舞蹈,小男孩更喜欢军旅题材的舞蹈作品。以此为基础组织相应的舞蹈欣赏活动,教师应该在满足幼儿舞蹈欣赏需求的同时,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在指导该阶段幼儿的舞蹈欣赏活动时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对欣赏的舞蹈作品的自我感受。敢于表达是树立幼儿审美自信心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给每个幼儿表达自己审美倾向的机会。在幼儿完成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过程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幼儿对刚才欣赏的舞蹈作品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且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加深对幼儿舞蹈作品的印象,提高幼儿的舞蹈感受力。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强调作品中希望幼儿能够理解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的主题,使幼儿的舞蹈审美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对培养每一个幼儿的艺术感受非常有意义。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但不是说欣赏完舞蹈内容后必须要表演相应的舞蹈动作,才表示他完成了舞蹈欣赏活动。

(2)舞蹈欣赏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个阶段的幼儿舞蹈欣赏能力比3~4岁有所提高,能逐渐理解舞蹈作品中简单的动作含义,对不同的舞蹈种类分辨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幼儿舞蹈欣赏活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们可以先对欣赏的内容对幼儿加以引导,然后再欣赏,也可以让幼儿先欣赏以后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再引导幼儿有针对性的欣赏;同样的,可以选择反映同一或接近主题的舞蹈作品让幼儿欣赏,使得幼儿较好的感受该类作品的艺术特征。还选择风格差异性较大的舞蹈作品让幼儿对比,以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来的艺术感受,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对比欣赏选择的作品虽然要求有差异,但是彼此间应该是有联系的。这样就能更好地在欣赏过程中的增加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

(3)帮助幼儿学会欣赏舞蹈作品的方法。幼儿在开始欣赏舞蹈作品时,往往是听声音、看画面的过程,只知道用很漂亮、很美丽等语言表述自己对舞蹈作品的认识。随着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舞蹈作品的构成元素上欣赏并评价。从细节入手引导幼儿欣赏是进入舞蹈欣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幼儿发现美的重要方法,为下一步艺术表现奠定基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舞蹈欣赏理论知识,能够较严谨的分析舞蹈作品。例如:我们欣赏傣族舞蹈,就可以从手的细节动作和变化等方面引导幼儿进行欣赏,还可以通过幼儿对舞蹈服装、舞蹈背景等内容的关注程度等方面来拓展组织开展专题性的舞蹈服装欣赏等活动。

3.3 5~6岁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指导

该年龄段的幼儿,由于观察力的发展,能够关注到更加丰富、细腻的肢体语言,对舞蹈的服装、道具、灯光等元素的欣赏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在幼儿舞蹈欣赏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

(1)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要逐渐倾向于对舞蹈情感的欣赏。舞蹈艺术由于综合了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等其他门类的艺术特征,其情感表达与其他门类艺术相比更容易被幼儿感受到。该年龄段的幼儿虽然对舞蹈作品欣赏经验的积累,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能对舞蹈作品中的动作、队形变化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能基本理解到这些动作和队形在舞蹈中的魅力。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更加关注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欣赏幼儿舞蹈《宝宝会走了》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幼儿关注幼儿学步过程中的可爱与滑稽的动作,更应该让他们体验到坚韧的精神和成长的快乐。

篇(2)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 音乐潜能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71-02

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幼儿园音乐就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能被幼儿接受的歌曲、律动、音乐欣赏等,音乐让幼儿有感受力,性格稳定,从小接触音乐,更能提升幼儿智能的学习。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MI)来看,每个幼儿天生都应该是个音乐家,每个幼儿都喜欢在音乐中畅游。

根据MI的论述,所谓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主要包括了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要成为幼儿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结合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提出的"元素性音乐活动"的有关理念,多元的音乐活动,为幼儿创设广阔的音乐学习与音乐表现空间,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设多元音乐氛围,促进幼儿园音乐的潜能延伸

奥尔夫认为"音乐来自于生活", 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幼儿"音乐的耳朵"。要给孩子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自然,快乐的接触音乐,通过使用各种无律节奏乐器、旋律乐器钢琴、电子琴等器乐,配合音乐游戏、律动肢体创作、语言创作、节奏应用等,激发孩子思考想象、创造等能力,让孩子感到音乐的奥妙及乐趣。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为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陶性、悦美之目的,使音乐潜能延伸到五大领域,促进了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性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不上你的当》时,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配合双手动作。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表现,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因此,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

幼儿音乐艺术,能使幼儿感受到强烈的审美享乐。活动室墙壁上挂着高雅、优美的音乐旋律图谱,意境图谱,并设立了音乐角,在里面放置木琴、各类节奏乐器和一些简单的乐器等,让它们成为幼儿感受音乐美的园地。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幼儿。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幼儿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当孩子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美的积极心态后,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智能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三、加强幼儿园音乐的教学,培养幼儿灵敏的音乐感受

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创设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它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感染的作用。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艺术活动的需要和期待。

首先,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教育中学东西,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创造力、表现力、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幼儿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精灵,做美的使者, 在音乐活动区内为幼儿提供多种打击乐器。孩子们在反复的敲敲打打,唱唱听听中,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和节奏,并把音乐巧妙地融入到生活之中,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审美、体验成就。如: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活动《盆、碗、碟、杯在唱歌》、《到音符家做客》等活动比较生动。在教育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能让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利用音乐的娱乐性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表现之中。

其次,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在幼儿欣赏音乐时,会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就使幼儿在听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和加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单单是要靠听,幼儿在学习歌曲和律动练习时必须在记住歌词和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幼儿通过感知,将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传入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增添幼儿的兴奋情绪和积极动力。

再次,唱歌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幼儿通过唱歌可以陶冶情操,活泼身心,抒发感情,发展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图谱教学在唱歌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故事、儿歌的渗透。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的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形式,同样在歌唱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渗入其中。教师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词,旋律。如歌曲《找朋友》,我先让幼儿一起玩游戏,我边玩边有节奏地演唱歌曲,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快掌握了节奏,学会了歌曲。

音乐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歌唱教学是传授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总结,抓住音乐教育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特点,丰富幼儿健康的感情世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音乐中,使各种潜能不断延伸,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探索最佳的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科学特点》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篇(3)

从事幼儿线画教学工作以来,我一直让幼儿在生动活泼的线画游戏中,以自己喜欢的,身边的事物为素材,自由发挥想象力,灵活地创造对象,表达感情,愉悦身心,提高能力和谐发展,表现出一个崭新的别开生面的艺术世界,开辟幼儿绘画的新领域。

一、在游戏中感受线

《纲要》强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应让幼儿在宽松、愉悦、游戏的氛围中感受线带给他们的快乐。如在活动《舞动的曲线》时,教师和幼儿在《喜洋洋》乐曲声中,每人选一根长绸,跟着音乐欢快地舞起来,自由地说一说长绸舞起来像什么。幼儿表达,像天空中的彩虹、腾空的长龙、小河里泛起的波浪、滚动的车轮……在游戏中,幼儿感受、体验随动作的变化带来了不同的曲线(弧线、波浪线、螺旋形线等)。

又如在《会画画的玻璃球》中,教师用故事的形式示范玻璃球滚画的方法:“玻璃球不小心掉到颜料盒里,全身沾满了颜料,还要请小勺子帮他回到纸上。沾满颜料的玻璃球又开始在纸上跑,这次他跑过的地方留下了一串脚印。最后他还请了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一起玩,你追我赶,玩得可高兴了。”孩子们大胆地用不同颜色的珠子在纸上滚画,并留意玻璃球在纸上走过的痕迹。幼儿看到自己在游戏中产生了许多自由蜿蜒的多彩线条,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

二、在生活中认识线

艺术源于生活,“线”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有着无数的线状物体,如路人的头发、冒险、电线、蜘蛛网、梳妆、面条、弹簧等;也有着依附具体形状的线,如门框、叶子的边缘、城墙、砖缝、栏杆、衣服的花纹等。幼儿通过观察,会认识、体会线条的多样性。活动《生活中的线条》就是让幼儿在观察、触摸中感知周围环境中不同的线条,学习区分认识直线、曲线。先让幼儿自由探索、玩各种物品。“桥,老师这儿有各种各样的有趣东西,现在每个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用眼睛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好朋友。”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直线。“这种摸上去是直直的、平平的线给他起个好听的名字叫直线。”“在我们这儿你还看到了哪些直线?”“这种摸上去弯弯的,有点弧度的……叫曲线。”“你还看到了哪些是曲线?”最后引导幼儿在四周寻找哪些是直线哪些是曲线。

三、在学习中掌握线

1.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们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兴趣、爱好及绘画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题材,提高幼儿运用线条的能力。如:幼儿喜欢的小动物《小刺猬》《大力士蚂蚁》,和幼儿生活有关的《美丽的地球》《各种各样的房子》,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尖牙齿怪物》《画个奇奇怪》《巨人的故事》,等等。运用观察实物、图片、学说儿歌、讲故事等吸引幼儿的兴趣与注意,在《五彩的乌龟》活动中边说儿歌,边学习小乌龟是怎样画出来的:“一只花彩蛋,伸出四只脚,圆圆脑袋尖尖尾,变个小乌龟”。幼儿在边说边画的氛围下轻松地强化了圆形线,学会画小乌龟,自然地充实了画面的内容,增加了画面的情节性。在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我们注重多样化,引导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的过程中,调动各项感官与积极性,用鼓励的口吻,引导幼儿提高作画兴趣,敢于尝试表现各种各样的线,花不同组合装饰的线,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学习线画的技能。

2.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幼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需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所感受的事物用其特有的天真表现出来。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线画环境,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我班在幼儿活动室、走廊、楼梯墙壁上悬挂了名画家的作品供幼儿欣赏,在天花板上悬吊幼儿的绘画作品,激发幼儿创作作品的成就感,为幼儿提供随时欣赏的机会。浓厚的线画氛围,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积极性,使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活动室里专门成立了“线画美工”区域,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幼儿线画兴趣。根据作画内容变化纸的形状,尝试多种作画工具,如:油水分离、刮画、油墨版画、线描装饰、写生等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操作水平和能力,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作画材料、工具。每一次尝试新的作画材料,都会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好奇心。每一种的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画法的效果,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等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区这种宽松的气氛,使孩子们有自由发挥表达的空间,时常会创作出有特色有新意的作品。

四、在情境中欣赏线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篇(5)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 倾听环节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99-03

“听”就是幼儿舞蹈活动中的输入,舞蹈教学从“听”开始,倾听环节也就是舞蹈教学的首要环节,用听音乐的过程激起幼儿内心的情绪情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为舞蹈做准备。没有听的舞蹈,不能说是舞蹈,偏离了舞蹈的本意,只能是动作模仿学习、任务式的情感显露及标准式的音乐诠释。倾听环节就是舞蹈教学的首要环节,音乐可通过“听”这一方式能帮助幼儿更好理解作品内容,为舞作准备。

1 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现象一:“表演”现象――动作和感受的错位

迎新活动上,孩子们登上舞台,音乐还未开始,台下老师说:“笑,注意脸上要笑”。于是整个表演中,孩子们一直用一种神态(茫然的笑脸)加上统一化的动作,演示整个舞蹈。结束后我随机问一孩子:“你喜欢这个音乐这个舞蹈吗?”孩子摇摇头,“那你为什么一直笑?”“老师说要笑。”孩子回答道。听了回答,我再细分析音乐,里面有悲伤有高兴,有故事,有内容,可是孩子们都不理解,他们只是完成老师的任务―― 统一化的动作和统一的“笑”,甚至有时看到孩子们做的是表现悲伤的动作,而脸上的表情依旧是“笑”。或许这就是孩子对舞蹈的理解:学习或者是机械模仿成人统一的动作。

舞蹈是表达对音乐感受的再表现过程。动作是对音乐感受的表现形式,来源于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对舞蹈教学而言,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涵是核心,倾听音乐成为基础。在案例中,没有倾听,孩子只是跟随教师的要求――“笑”,不该笑的时候也笑,那是“表演”,只是停留在技能表层,缺少表演者对舞蹈的真正意义的理解,是没有灵动的。

现象二:“配乐”现象――动作和音乐的颠倒

带着好奇,我走进舞蹈教室,一幕情境映入眼帘:老师说道:“首先第一个动作,我们头朝窗户,小手这样转动,来,跟着老师做!”于是孩子们一个个开始模仿老师“标准式、一刀切”的动作。接下来几个动作要领在老师同样的指导下,孩子机械模仿。随之产生的步骤更让我吃惊,只听到老师说:“好,我们跟音乐来一遍!”此时孩子们耳中根本没有音乐的听觉感应,从孩子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动作的模仿,音乐只是动作的“配角”罢了。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我们舞蹈教学中很多,孩子们在表演前对音乐非常陌生,甚至一遍都没有听过,他们舞的只是效仿老师的动作,根本没有空间没有能力去把动作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放弃了对音乐的倾听与理解。

现象三:“配角”现象――教师和孩子的倒置

孩子们跟随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舞动一遍后,萱萱突然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老师我觉得这个音乐讲得不是鸟妈妈和鸟宝宝做游戏,我觉得是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在雨中漫步,他们有的躲在壳里,有的和朋友在一起玩……。”孩子的想象与老师的预设出了岔,也许是老师的习惯语言,也许老师不知如何面对孩子的思考,老师回答道:“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我是怎么做的!”于是孩子们只能用老师标准式舞蹈动作来诠释对音乐的理解,此时他们只是活动的配角而已。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幼儿的发展价值被漠视,教师往往只关注具体知识和技能传授,幼儿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幼儿都很漠然,老师做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主动思考和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更是不可能的。虽然在集体舞蹈的表演中我们需要有统一的动作,但也要注重个性学习,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孩子,要是这样动作的起始是来源于孩子听音乐后对音乐的自我诠释,今天呈现大家面前的就是属于孩子内心真正的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表演。

2 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出现上述较为常见的误区,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作为舞蹈施教者的教师身上。细化开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2.1 对幼儿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把握不准

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在整个学龄前阶段,形象生动的事物最易于被幼儿接受和理解。《指南》中也提出如下发展目标:3~6岁幼儿“能感受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可见,虽然幼儿舞蹈活动中包含舞蹈技术技巧的成分,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仍然应放在第一位。如果对幼儿的基本年龄特点把握不准,就容易在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走进“本末倒置”,即过分重技巧忽视艺术感受的误区,或者以先教纯粹的动作然后让音乐配上机械练习的方式剥夺了幼儿舞蹈活动本该有的趣味性。

2.2 对儿童舞蹈的特征把握不当

根据学前幼儿的心理特征,儿童舞蹈应具备几个基本特点:直观性、模仿性、童趣性、童幻性、纯真性等。在儿童舞蹈中,舞蹈是表现形式,音乐才是灵魂,舞蹈是为音乐服务。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在先,然后再用舞蹈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感受。在日常的舞蹈活动中,幼儿往往喜欢边唱边跳、表情动作夸张,呈现出活泼、天真、有趣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要让幼儿先听先熟悉然后再创编简单的动作来进行辅助。同样,儿童舞蹈活动,要在幼儿已经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偏离了这一准则,就会导致音乐舞蹈被剥离开来,幼儿对纯粹的动作感到枯燥而降低活动兴趣。

2.3 对素材的选取和舞蹈的动作编排上存在误区

在儿童舞蹈的选材上,教师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在能贴近幼儿生活经验,节奏感鲜明并体现幼儿生活情趣的优秀作品上。舞蹈和音乐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音乐因为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没有好的音乐很难产生优秀的舞蹈作品。好的音乐作品为基础的舞蹈活动能以其蕴含的审美力量来提高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极大地愉悦幼儿的身心。一个好的幼儿舞蹈作品是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统一,高度和谐,是在音乐中表现内容和感情,让舞蹈充满着音乐的激情和音乐的性格,用舞姿和造型编织视觉的音乐。

但是在当前的幼儿舞蹈教学中,出现了“成人化”的倾向:一是内容成人化,即以时下流行的五花八门的歌曲作为素材,不去追求其深层的教育意义和审美意义;二是形式成人化,动作和变化比较复杂的舞蹈呈现在幼儿身上被认为是成功的出彩的表演。

音乐作品的内容若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则无法理解;舞蹈动作若过难过于复杂,则会让幼儿产生倦怠情绪,从而降低他们活动中的自信心和专注力。

幼儿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在幼儿舞蹈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引导作用。针对幼儿舞蹈活动中音乐被忽略,倾听环节缺失的情况,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几点较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3 寻找有效倾听的优化策略

“优化”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更加优秀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就是指使某物变得更优秀的方法等。“倾听环节”的优化即能够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引导幼儿有意注意音乐,通过分段式倾听、故事式描述等方式,寻找以孩子为主体的“听”方式,使孩子真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为表现音乐服务。

同时低龄儿童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幼儿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当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表达了幼儿的内心感受,幼儿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时,以致常常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教师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有意注意音乐,以提高幼儿理解音乐的能力。幼儿的表现离不开“听”。同时幼儿通过听不同的音乐作品,开阔了幼儿的音乐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会更喜欢音乐,并使他们初步发展起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舞蹈教学要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回归到舞蹈教学的本来意义,就需要我们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孩子,从舞蹈教学的首要环节倾听入手,通过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总结法等逐步优化倾听环节的指导策略,让孩子在对音乐理解的基础上再用肢体语言等进行表达,从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幼儿成长。

策略一:情景带动,吸引倾听

即通过情景引导幼儿参与到“倾听”环节中来,愿意倾听。利用一定的情景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关注,愿意倾听音乐,参与到倾听的环节中来。此刻教师的身份就是一个引领者,结合自身的动作神态使孩子自然进入所创设情境中,去倾听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有感而发地去表现音乐。

3.1 创设情景来导入倾听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正是通过各种游戏进行学习和获得发展的,舞蹈教学也如此。教师用形象生动的情景来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他们的兴趣,并由此激发更丰富的想象,进而更加“入戏”,增强艺术体验。

如大班舞蹈《数鸡》,音乐呈现之前,老师讲述道:你有去过农场喂小鸡吗?这个问题一出,马上引起孩子的关注,因为前期他们刚去农场,有这个生活经验的铺垫,于是老师继续讲述道:有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清早起来放鸡出窝,她开始“数鸡”,数完后她端起鸡食开始“喂鸡”,喂完鸡她就开始“赶鸡”和鸡一起做游戏,太阳就要落山了,小姑娘忙着赶小鸡“回窝”,快乐的一天结束了!借助着教师所描绘的虚拟情景孩子对音乐有了初浅的认识。当孩子进入倾听音乐表现音乐时,就显得更加自然。

3.2 设用问题来推动倾听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特点,喜欢思考是孩子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舞蹈首要环节倾听时,教师就是用通过层层推进式的问题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倾听环节中,让他们带着跟主题有关的任务去听,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幼儿自己的思想,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自发做出舞蹈动作。

如:中班舞蹈《调皮的小黄鸭》中,老师一开始就从孩子生活经验入手,提问:你知道小鸭子是怎么走路的吗?就这一话题,孩子们马上热开了,嘟嘟还站起来,摇摇摆摆开始用蹒跚的学走鸭子走路,而此时教室里根本就没有鸭子,孩子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身体表现出来,虽然还是一些稚嫩的动作,老师及时提炼孩子动作,并用夸张的姿态带动所有孩子一起参与。于是老师马上追问到:小鸭子摇摇摆摆出去,它会去干什么呢?“游泳”“洗澡”“找食物“等等,小小的提问马上激起了孩子的兴趣,音乐也随之给予了孩子听觉的刺激。借助着孩子的回答,在舞蹈教学之前,教师带领着孩子开始音乐欣赏,第一遍自由欣赏,第二遍教师用语言把孩子刚才粗浅的认识与音乐紧密连接,游戏就在音乐中展开,多次倾听后孩子对音乐节奏、速度及所表达的情景有了一定的理解,当然舞蹈动作也在老师的指导之上产生。

策略二:多样呈现,注意倾听

即儿童舞蹈音乐有整体表述一个情境,也有表现复杂多段情境,对于较易理解基调为单一的音乐,教师可引导孩子整体倾听,反复倾听,积累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对于有快慢变化、情绪变化的音乐,教师可选择分段倾听、对比倾听,在熟悉音乐本质后再进入表现。

3.3 整体倾听

即引导幼儿通过完整倾听舞蹈音乐来初步感知音乐的节奏特点和情感基调。如大班舞蹈《波斯猫》因舞蹈音乐整体基调单一,所要展示的都是一只波斯猫生活中各种姿态。当舞蹈动作开始模仿前,老师带领着孩子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来表现一只可爱、妖娆的波斯猫。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整体倾听要求幼儿在平常的一日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和专注的倾听品质,从而能在需要安静氛围的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中达成有效倾听。

3.4 分段倾听

即根据音乐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情绪变化来进行分段,按照倾听-理解-倾听-继续理解的形式对音乐进行缓冲式解读。

(1)有的幼儿舞蹈音乐是几个段落式小歌曲组成,它的情绪表达较为单一。如中班舞蹈《快乐儿歌》就是由几段幼儿熟悉的儿歌合成,歌曲内容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从《我在马路边》到《门前大桥下》再到《哪吒》,教师可采用分段倾听方式来引导幼儿倾听音乐。通过分段式倾听,一下子引起孩子参与表现的激情。

(2)不过有的音乐它所表达的情绪节奏难度递增,这一类也可采用分段式倾听的方式。如大班男孩舞蹈《嘿!我的梦》这个舞蹈音乐它与《快乐儿歌》舞蹈音乐不同点在于后者都是平行歌谣所组成,而前者在音乐难度及表现上有难度递增,因此更需要分段倾听。《嘿!我的梦音乐三段体,中间一段带有独白,对孩子的表演指导有更高层次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一段段倾听,熟悉音乐后再进行动作的模仿与表现。

3.5 对比倾听

即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舞蹈音乐的某个部分,而选取与之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或者在同一个音乐作品内具备相反特质的部分让幼儿进行对比倾听。

(1)同一素材基础上进行旋律和节奏改编的作品,可用对比倾听。如大班舞蹈《我爱我的家》,家是孩子熟悉的地方,家是让孩子最温暖的港湾。整个舞蹈音乐融入了许多歌曲《我爱我家》的原旋律,当然舞蹈音乐有了更多的快慢、情绪变化。为了更好帮助孩子理解音乐,教师把音乐做了切分,首先挑选了孩子最为熟悉的缓慢的原歌曲旋律让孩子进行倾听,当音乐旋律一出现,孩子们就开始哼唱,有个别孩子还随着音乐做起各种动作。舒缓柔缓的音乐让孩子体会了家的味道。在家可以快乐游戏,这些就与舞蹈音乐第二部分非常符合,但与主旋律快慢有了明显对比,因为有对主旋律的认识,当倾听第二部分时,孩子有了更多的认识:“老师这个音乐好快啊!”“老师原来的有歌词,这段怎么没有了啊?只有伴奏啊!”“第二段音乐我觉得在跑来跑去,好快啊!”孩子对舞蹈里最主要的段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于后面的音乐表现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2)同一音乐背景下用节奏或速度的明显变化来表现情绪或者主题转变的作品,可用对比倾听。如大班舞蹈《狐假虎威》,借助故事狐假虎威改变而成,音乐一起森林里动物都在狂欢,中间转折时音乐起了明显的变化,因为狐狸出现了,教师要引领幼儿将这部分音乐与前面对比着来倾听。从来更好地来表现音乐所需情绪。

小结:当然有些幼儿舞蹈的音乐因其体裁不一,所表达的情景多样性,那么在整个舞蹈音乐倾听时,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孩子倾听,可整体倾听后再对比性的倾听,也可采用整体、分段、对比结合的方式,用感官去感受,用肢体、动作、情绪去表达。

策略三 多元辅助,清晰倾听

即教师结合音乐,可选择性地给孩子一定身体动作、语言、神态或者图片、故事等帮助孩子理解倾听内容。

(1)用身体动作、神态助倾听,主要是适度地在倾听中教师加入一些身体动作元素,一般在第二次倾听的时候运用会更多一些等。如中班舞蹈活动《母鸭带小鸭》中,在幼儿进行第一遍整体倾听后,教师通过幼儿对相关提问的回应中发现,幼儿对第一段的音乐情绪把握比较模糊,于是在第二次音乐播放的同时,教师用与音乐情绪对应的身体动作和表情神态来进行提示,有个别幼儿在此时马上做出了对第一次提问的再度回应。

(2)用图片、符号助倾听,如中班舞蹈活动《快乐的小鸡》,教师借助动态的图片观看小鸡各种动作,各种活动场境:破壳而出、找食、和同伴嬉戏等,让幼儿学小鸡,在此基础上来倾听音乐,了解音乐,在音乐辅助下学跳小鸡舞,以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引导幼儿大胆、不拘一格的进行个性化表现,体验艺术创造与游戏的快乐。(如图1)

又如大班舞蹈《小蜗牛》,活动前老师在黑板上用笔画出了一个简单蜗牛形象,在这段舞蹈音乐播放时,随着音乐情节的变化,按音乐段落分割,老师用线条把蜗牛在表情动作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进行描绘,不同符号诠释了音乐内容,使孩子非常清晰地了解舞蹈所呈现的内容,以及音乐段落切换重点,帮助孩子加深对音乐的认知。(如图2)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尽量选取主题突出的图片和简单形象且容易快速呈现的符号来辅助幼儿倾听。

策略四 变式重点,强化倾听

即对重点需要理解的音乐,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呈现,在反复倾听中强化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如大班舞蹈《阳光下》乐曲中所呈现三段体,一开始描述的是种子沉睡,第二部分是种子发芽,第三部分也就是整个舞蹈即将要呈现的最主要的部分,即种子发芽后,在阳光照耀下随风摆动、茁壮成长等等,为了让孩子感受音乐带来的欢快情绪情感,教师可引领孩子重点倾听,第一次倾听时可让孩子通过影片来欣赏种子随风飘动的自然状态,第二次倾听时教师可虚拟故事情节,用种子的身份讲述自己在阳光照耀下的快乐心情,引起孩子对重点段落再次关注,为了使孩子再次感受音乐,在第三次倾听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身体动作、神情神态辅助等,重复性倾听,鼓励孩子舒展自己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多次的变式聆听和动作的练习,音乐和舞蹈熟悉到好像成为儿童自己的“东西”,使孩子们艺术表演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4 成效分析

在此次关于如何优化舞蹈活动中倾听环节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受益匪浅。首先,幼儿在舞蹈活动中提高了对艺术的感受力以及艺术表现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强化倾听环节的实践后,幼儿逐渐将舞蹈活动中的倾听内化成一种习惯,能在认真倾听中较为准确地把握音乐的情感基调和外在特点,并乐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由幼儿有感而发创编出来的舞蹈动作变得更为丰富和具有感染力。

其次,教师在舞蹈活动中的角色转变了,舞蹈教学步伐从容了。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角色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相应地,教师的角色由“教”转变为“引”。引领着幼儿从倾听音乐到感悟音乐到诠释音乐,以幼儿为中心,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舞蹈教学,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创造与表现。

在本文中,笔者针对舞蹈活动中几种优化倾听的策略都给出了实际的案例,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并未按照小中大不同年龄的特点或者不同幼儿舞蹈风格细化来研究。在后续的实践中,笔者将继续推行文中所述策略,并作进一步的跟踪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3] 陈康荣.幼儿舞蹈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 贾任兰.幼儿歌舞创编实用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实现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正确实施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本文从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的正确实施。

[关键词]

幼儿园 渗透 艺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

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艺术教育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变革轻审美的艺术教育模式。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感受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渗透式艺术教育同样应该遵循这一点。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中,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在幼儿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有些教师似乎觉得音乐、歌曲、儿歌、童谣等艺术形式能成为有效训练常规的一种手段。如在要求幼儿保持安静的过渡环节教师经常念着儿歌(森林里,静悄悄,小动物,要睡觉。猫头鹰,去放哨,大灰狼,四处瞧)边训练幼儿安静下来不出声;或是在排队早操时用歌曲《学做解放军》来训练幼儿快速排好队等等。试想:音乐、儿歌、童谣等本来是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却被教师作为了常规训练的手段,在这样的情景下,这些还能带给幼儿愉悦与美的感受吗?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本应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审美与愉悦的感受,但在很多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却被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如:把节日活动中的艺术类节目的效果作为评价班级艺术教育好坏的标准;把艺术类节目作为向家长展示的成果等)所掩盖,失去了其应有的美与乐趣,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应该说,把艺术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以及节日活动中,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渗透式艺术教育,但如果忽视艺术活动“审美”与“愉悦”的原则,仅仅把其当作一种常规训练的手段或是附上功利的色彩,则是大大违背了艺术教育的真谛的。又如,有些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环节(如入园时、早操前、进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等)穿插一些艺术活动,如听音乐、唱歌、律动、念儿歌等,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活动当作一种过渡,不作为艺术活动来看待,就不会关注幼儿是否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艺术活动渗透不仅对幼儿无益,还会导致幼儿对艺术产生不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渗透式艺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绝不能忽视幼儿审美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四、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

篇(7)

关键词:音乐活动;幼儿教育;素质教育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重视基本知识传播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的培训。在我国,有不少教师习惯于采用“示范—模仿”为主的教育模式,重在灌输、示范,搞机械训练;教师唱,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教,幼儿学。在进行音乐教育中,往往先由教师示范唱、示范跳,给幼儿提供模仿对象,教师干预、指责或要求幼儿模仿太多,有的教师甚至手把手地教幼儿跳舞,结果束缚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使幼儿难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艺术目标的规定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音乐是幼儿游戏、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仅让幼儿学到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应注重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影响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因此,用音乐教育幼儿,能陶冶性格、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诚实的良好品德

众所周知,撒谎会腐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不信任,损坏互相信任的关系。因此,教育幼儿作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在歌曲《好孩子要诚实》的音乐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歌曲、演唱歌曲、角色表演等音乐表现形式,激励了幼儿的感情,触及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获得了审美感受,从而受到了“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的教育。

(二)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乐观的性格,树立自信心

乐观是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性格乐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容易成功,而且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由此看来,培养幼儿乐观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班上有的幼儿腼腆内向不爱讲话,他们表演总是扭扭捏捏。如果老师耐心不够,不注重尊重幼儿,会更加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再也不敢当众表演了。久而久之,使这些幼儿的表演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而且形成一种有碍学习的自卑心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带班老师特别注意对这类幼儿给予鼓励,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以充分肯定,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审美感

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及领悟教育内涵。如在欣赏活动《牧童短笛》时,我让幼儿先观赏一组幻灯片:出现碧绿的田野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伴随着画面的交换,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幼儿不仅能体验到牧童的愉悦心情,而且对音乐的丰富内涵有了一定理解。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和认识理解力一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四)结合个性特点,培养幼儿音乐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内容还包括音乐舞蹈作品,有关的表演形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有关的活动规则。教学内容是使儿童音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儿童获得发展的媒介。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去表现美,更应该去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五)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交往合作

在许多的音乐活动中,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所以我们必须把个体的创作和集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需要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又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的活动中,既要展示幼儿大胆、主动的个性,又培养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的精神。

三 、音乐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既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中心,通过音乐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

②明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科的特性。既充分地让儿童享受、体验音乐活动过程的快乐,又顾及到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既尊重儿童对音乐的自发探索和创造,又要把儿童的音乐表现活动逐渐纳入到符合音乐审美创作原理和规律的轨道上;做到既不淡化、忽视音乐的意识和特点,突出以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和初步鉴赏为基本任务,又要贯彻和体现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切入口,促进儿童整体素质和完善人格的发展。

③在选择教材上,既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教材的具体操作性和可行性。

1、教材应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来,教师要善干控掘、积累教材。

2、教材应该从孩子的兴趣中来,教师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兴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