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程造价未来职业规划

篇(1)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融合;现状

以职业为导向是目前高职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工程造价及相关专业成为热门行业,作为主要技术人员输出的高职院校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需求,但是普遍来讲社会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满意度还比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质量以适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成为这一时期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

(一)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就有修建工程之前需要工匠根据工程量计算工作的天数和劳动力的先例,成为工程造价控制的雏形。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江西理工大学开设第一个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后,工程造价专业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截止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开设工程造r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已经超过50所,一般学制为3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工程造价专业认识的不断提高,专业服务的对象从对简单家居建设扩展到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每一个工程从招投标开始就需要引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并且控制管理将贯穿与整个项目的始终,对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减少投资预算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造价专业求职现状

不论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都要进行与造价控制有关的工作,均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预算员,因此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就业范围广,就业机会多。高职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主要流向了政府附属的事业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管理单位、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等,他们属于工程建设的一线,承担着相当重要的工作。据统计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招投标,施工图预算、结算的编制工作,工程项目管理或财务管理工作等。一直以来,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较高,总的来讲,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均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这一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持续向好的倾向。建筑业作为目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目前从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员超过100万人,并且其中大部分从业人员来自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

二、校企融合“工作室制”概述

校企融合“工作室制”的内涵

校企融合的“工作室制”是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工作室制”是一种更高效的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俗来讲,校企融合的“工作室制”就是将企业的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搬到校园中,建立以教室为主要阵地的工作室团队,以某个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和生产结合到一起,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积淀和实践运用能力。工作室的存在打破了教室同车间的界限,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而不需要受制于场地的约束。尽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产学结合,但是学校往往将这种模式作为提供学生生产实习机会的一个途径,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通用技能在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综合能力对学生长远人生的积极作用。同时,学校在寻找产学结合企业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企业原来越少,不利于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融合“工作室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传统模式下的校企结合已不满足这一要求,在这一背景之下,“工作室制”应运而生,通过对采用这一模式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调查,分析了得到了相关的应用现状。

(一)“工作室制”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校园中建立了“校内工厂”,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处在一种模拟实习的氛围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正常工作环境下的工程流程,并在解决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并加以弥补,总的来看,“工作室制”的建立明显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通过对目前的现状分析,发现该制度的实施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制度建设目标不明确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工程造价专业开设“工作室制”的主要原因是跟风,进行单纯的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该制度建设的根本,从而使该模式并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功能,反而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在提高学习技能方面起到的作用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工作室制”模式的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导致管理上存在漏洞,教学形式的交接没有做到位,教师缺乏在这一模式下教学的经验,最终导致该模式的失败。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不仅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相关行业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是现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模式将继续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彩霞.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8-10.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cdio;课程体系;项目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04-02

工程造价专业是土建类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的综合专业,是经济类与工程类专业的结合,专业实践性强,实践面宽。工程造价专业要求的职业能力包括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能力。工程能力是指学生必须能熟练读懂工程图纸、掌握建筑构造做法、了解对现场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熟练运用计算规范和计算机软件计算工程造价;管理能力是指运用建筑市场相关的法律规范,解决合同纠纷;社会能力是指主要指从事工程造价职业活动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土建类专业中,工程造价专业招生生源往往优于其他专业,但毕业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知识面狭窄,面对实际工程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相当多的学生对于图纸的识读、构造做法和施工工艺不能很好地结合加以理解,虽然图例、标识能看懂,但对设计意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平面表达上,不能形成实物立体的设计构想,对施工图的阅读停留在平面的、独立的感知上,不能形成立体的、联系的认识,究其原因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涉及到设计、施工、经济、管理等方面,在开设的课程体系中,往往“工程”“管理”两大体系各自独立,各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和灵活配合,大部分训练仍以单项技能为主,缺乏针对企业工作实际设置科学、实用、合理的实践内容和课题,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融会贯通。这些年我们不断在探索课程改革,大幅度地调整增加了工程基础课程,尝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等等,但由于专业及行业特点,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效果总不理想。2010年学院派出了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学习,系统地学习cdio,全面了解cdio运行模式,受工程教育理念的启发,在工程造价专业开展基于cdio理念下融合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建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cdio教育理念

cdi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分别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构思,即针对工作实践,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确定未来发展方向;设计,即以产品制造方案为核心,通过设计方案,拟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执行,即以产品制造过程为核心,强调一体化的课程观,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能力;运作,即产品应用的具体环节,学生必须了解掌握,并有能力提供服务。它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项目训练,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将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展开,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课程与项目的有机关联。在cdio的教育理念中,各层次素质的培养是融于总体培养框架之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等,强调各知识之间的关联,倡导从构思、设计、实施到完成的全过程训练。

二、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框架

基于cdio教育理念,参照企业对造价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入手,确定专业核心能力为造价计价与控制;针对造价岗位职业工作,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将核心能力分为造价计价、定额测定、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等四项专项能力,根据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分三个层次设立相关课程群,每个层次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群中的课程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项目设计贯穿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提升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按照课程群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建立一个将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教、练、学融为一体的培养方案架构。

围绕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职业核心能力要求,设置体现本专业主要能力要求的一级项目,一级项目包含专业主要核心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造价计价、定额测定、招投

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等四项专项能力要求,建立二级项目,二级重点突出对某项能力要求,根据每一项专项能力要求,设立相关课程群,二级项目引导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按照课程群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建立三级项目,三级项目则针对单门课程,是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设置。

整个课程体系是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二级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与核心课程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将各项能力的培养分解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可以落实到具体学习课程和项目,建立了从专业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的映射、从课程目标到各知识单元教学目标的映射,进而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实施

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工程项目的设计以及教学流程设计是关键所在。

(一)工程项目设计

1、一级项目。从第一学期开始到第6学期,一级项完整地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每个学年都开设一个一级项目,一级项目之间围绕核心能力循序渐近设置教学内容,每个一级项目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单独计分。

一级项目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分别在第一学年、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三学年开展。第一阶段是从新生入学开始,新生的专业教育、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施工企业和工地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有深刻的认识,了解本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岗位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专业知识有整体概念。学生通过撰写专业调研报告、建筑市场材料调研报告等方式,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实施;第二阶段是在完成定额测定、工程计价两个二级项目后,针对某一工程完成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编制,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实施;第三阶段是在完成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等二级项目完成后,对同一工程在第一阶段成果基础上,完成投标报价书编制,合同签订,该阶段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实施;顶岗实践是最后一次一级项目训练,是在第三学年,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针对工程实际项目完整地展开构思、设计、执行、运作等全过程的训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验证、巩固、完善和提高,同时,学习企业文化、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团队意识与敬业精神,为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做好准备。 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出发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二级项目。二级项目包含一组相关课程群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的项目,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项目,通过二级项目训练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避免了学科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根据造价岗位要求,将核心能力分解为造价计价、定额测定、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四项专项能力,对应设置造价计价、定额测定、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四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设立一个二级项目,每个二级项目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比如造价计价课程群,由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价、安装工程计价等课程组成,根据课程群特点,设置二级项目,即项目针对某一实际工程,完成该工程施工图纸的识读、钢筋翻样、工程量计算、最后通过软件套用,计算出该工程的造价,形成计价文件。

通过二级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再次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二级项目作为一级项目的支撑,既是对相关课程群的整合,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主体部分。

3、三级项目。三级项目针对单门课程,是基于单个课程而设计,是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设置的项目。三级项目的设立由各门课程大纲根据需要确定,如,在建筑施工课程中,设置施工现场观摩、钢筋绑扎、墙体砌筑等实训项目,通过三级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该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教学流程

每一级项目教学过程都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指导学生遇到问题自己主动寻找答案,所有的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锻炼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完威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将“构思一设计一实现一运作”这一核心

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一项目实施一般分五步骤:

1、教师下发任务书,给出项目任务、进度和资源要求,指出涉及的教材相关知识章节,启发、指导学生选择研究对象。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组长,明确分工。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查找资料,共同讨论,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

3、按照小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分阶段项目运作,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4、对分阶段项目汇报,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对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考核。

5、对项目的成果进行技术检查与运行,给出验收结论和团队及个人考核成绩,团队成绩看整体效果,个人成绩看参与贡献度。

项目运作之中,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学会检查,学会管理计划与时间,学会探索学习知识,项目构思、设计后,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启发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评价合格的进入后续操作,项目实施后进行项目总结交流,实现经验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协调能力,加强系统思考和知识发现的能力。

四、一体化课程体系效果

(一)拓宽了专业知识的广度

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群中的课程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将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广度,能在毕业进入企业后很快学习并掌握进一步的专业知识。

(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实际工程情景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开展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三)提高了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cdio教育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构思到成果的评估,学生参与整个过程每个环节,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不仅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基于cdio的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该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如何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是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顾佩华.从cdio到eip2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黄道业.基于cdio的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6).

篇(3)

1 建筑类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自1999年至今,一直延续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国内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增长到2011年的650余万,十年间增长了465%,加之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降低,使得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我国投资4万亿元加强基础建设、拉动内需,却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社会对建筑专业的需求量位居前列。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各大城市都在改造新城、重新规划城市布局,建筑规模总体趋势扩大,这为建筑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大的就业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筑类专业不断细化,人才需求数量也在不断上涨。从微观角度来看,近几年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而我们国家加入了WTO之后,加速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外商投资的建筑企业进入,建筑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2 就业能力的主要特征表现

2.1 职业性

职业和岗位对于就业能力的要求具有针对性,同在建筑行业,不同的岗位对对就业能力的要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建筑类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能够胜任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市政建设、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等相关工作基层一线的管理岗位。例如: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等。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而管理人员要求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良好的辅助决策能力。建筑行业的岗位则要求两者兼备。

2.2稳定性

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它会受到个体、学校、组织、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对的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对学生个体而言,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分析自身能力的差异性,完善自身的能力弱项;对学校而言,则借助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如在开展学生活动时,依托建筑专业的特点,运用“家园杯建筑模型设计大赛”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2.3动态性

就业能力并非片面地指顺利找到工作的能力。它具体分为寻找工作、持有工作、岗位晋升三个发展阶段。高校中,无论是学院工作安排,还是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都要立足当下,兼顾未来。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也需要学生不断地拓展和提升自身拥有的就业能力。

2.4 综合性

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解,不要简单化,就业能力不能等同于应聘能力,同样也不宜过于复杂化,弱化了实践的可操作性。

3 就业能力的主要构成

戈德斯密德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而广阔的视野。

3.1建筑类高职学生的就业动机分析

因当前整体就业压力增大,我院建筑类高职学生中多数有亲友从事建筑相关工作,部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依赖思想,认为找工作时有退路,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专业的选择主要基于父母的安排,而并不是自己的兴趣,学习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就收到阻碍。多数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大多不愿意去外地工作,自身的发展同样也有所限制。

3.2建筑类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分析

整体而言,因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过于强调个性的培养,学生在个性张扬的同时,往往较难遵守企业的基本规章制度。再加上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学生很容易成为“低头族”,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3 建筑类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分析

高职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基本体现了高中和大学的衔接。但多数高职学生主观上认为,在校的理论学习对未来的就业作用不是太大,基础课程更是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另一方面,由基础课到专业课程,难易跨度却非常大,学生原杰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加上对理论学习认知上的误区,专业知识就有些不尽人意。

具体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如下:

3.3.1通用技能

它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在新生入学时,就将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紧密相结合。以“入学准备篇”、“职业规划篇”、“心理健康篇”、“安全主题篇”等多个篇单章,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3.2求职技能

它包括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定位、机会分析与把握、自我决策与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学院除了做好常规的就业工作以外,每年会定期举办了业生涯规划大赛,大赛以班级为单位,由团队合作完成,团队需要对每位参赛队员进行自我兴趣特长性格的定位分析、行业未来三年的就业前景分析、及个人的职业生涯机遇和成功率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确立新的人生奋斗目标。

3.3.3个人素质

包括时间管理、诚实、自信、责任心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对于企业来说,诚实守信、责任感强是面试的基本素质要求。我院借助“主题班会”的重要平台,将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教学,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

4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4.1 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并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大一新生入学时,就通过系统的入学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家举办各类专题讲座,从而引领学生确立新的人生奋斗目标。中间阶段则通过分年级设置专业考级目标,帮助学生具体规划自身的学业。而毕业班则通过转本、接本等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学生活动中,以“四季成长行”的模式来串联全年的学生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线,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在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中,确立“三元五核”的立体式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测量测绘能力、制图识图能力、实地计算能力等,将理论学习和实训实习紧密结合。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各有侧重,力图让学生毕业时各有所长,努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2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这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以班级管理为例,在班级设置五人制学习小组,采用分层级管理的模式,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和适应企业的各类基本的管理制度。大一新生入学时,就将各专业的发展路径介绍给学生,并给学生确立每学期可实施的学习方案。每学年,先后邀请行业精英、优秀毕业生、专职高级职业指导师等,定期开展职业指导系列活动。而毕业班则通过个人简历制作和职业规划大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我和行业进行定位分析,充分了解行业的就业前景。

4.3提醒学生将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低年级阶段,无论是学生实地操作的砌筑项目,还是在课堂整理的文本项目,都以实训的形式开展,学生需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并形成实训小结。同时,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工作实习,从而测量放线之类的一线工作开始做起,实习结束后,多数同学更为成熟稳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则更加透彻。毕业年级借助于校企合作的平台,学生可以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积累工作经验,为日后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

篇(4)

3.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健全的实习基地设施,也就是说需要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根据教学安排,土木工程生产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暑假,历时四个星期,保证是与专业教学课程是同步进行的,并处于校外执行的环境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实习单位随意性比较大,都是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去联系,往往可能造成没有针对性的实习。因为工程项目涉及面比较广泛,工种多样化,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找到符合自身工种工程的实习场所,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全面,自身实践经验有缺乏,借助到工地实习的方式去开展学习,往往都是没有经济收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实习单位开始担忧安全问题。我们知道,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施工企业往往实行的是项目经理责任制,无论是工程进度的推进,工程质量的管理,还是工程安全的控制,都需要其全权负责。在这样的体制下,实习单位往往都会以安全问题为由,不愿接收学生的实习,实习单位的联系难度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都是处于观看的位置,其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这也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要想改变实习困难,就要加大实习基地的投入,建设出自身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此来开展实习教学活动。4.其他因素。从高校经费方面来考虑,很多情况下能够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费用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实践教学出现如下的几种问题:其一,实地地点的选择比较局限,都是遵循就近原则来安排的;其二,实习时间比较有限,内容往往不够全面,这与大纲的要求相互违背;其三,实验项目的开展与实践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创新。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1.树立工程实践观,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造价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规避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传统教学的做法,不断解放思想,提高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统一化的认识水平,保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也就是说要保证所学习到的理论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以此为引导方向,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需要健全的土木工程理论体制,还需要对于土木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工艺方法有着充足的掌握。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工程实践教师素质的培养。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扩展教师融入渠道,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去;其二,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三,注重外聘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和选拔。综上所述,渐渐建立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管理有序的实习师资队伍,为开展各项实习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考核机制。不断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实现考核办法的调整和改善,从制度上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考核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对学习效果的掌握和控制;学生可以在考核结果的反馈中,找到今后学习钻研的方向,这将有利于学生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专业实习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有着很大的差距,可以结合学生的出勤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来综合考核,关注于学生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实现成绩评定的真实和客观,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习答辩。对有创新再现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应在成绩评优时予以重点考虑。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依靠良好的石油行业背景,建筑企业之间的关系维护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对此我们应该不断强化校企联合,不断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实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专业实习不仅仅是学生展示自我专业能力的平台,也是不断培养其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场所。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开展专业化的学习,在自我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其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慢慢地清晰起来,对于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是对校外实践基地的补充。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业合作建设的美隆干混砂浆实验室已建设完成,学校投入建设的特种结构实验室也已经进入筹备阶段。这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成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5.鼓励学生创新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也应当创新,特别适用于优秀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培养,所以在我们的课程安排中以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出现,以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为主。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开展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很好的方式。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考核机制;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39-02

一、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1.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开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高达200多所。在长期的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可统一指导下的集中教学模式,即以各类实验课程,三大实践学习和课程设计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中所谓的实验教学设计固化,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实验前期试件,设备都被安排好,并给予学生相应的试验方案,要求学生按照步骤来进行操作,往往都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做好数据处理和报告整理工作,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很少主动去思考,去探析,难以起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2.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差。结合目前土木工程教师结构的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土木工程教师都是在完成高校教育之后进入到教学岗位的,往往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一直难以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也缺乏能动性,去积极探析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使得实践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的发展趋势。

3.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健全的实习基地设施,也就是说需要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根据教学安排,土木工程生产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暑假,历时四个星期,保证是与专业教学课程是同步进行的,并处于校外执行的环境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实习单位随意性比较大,都是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去联系,往往可能造成没有针对性的实习。因为工程项目涉及面比较广泛,工种多样化,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找到符合自身工种工程的实习场所,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全面,自身实践经验有缺乏,借助到工地实习的方式去开展学习,往往都是没有经济收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实习单位开始担忧安全问题。我们知道,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施工企业往往实行的是项目经理责任制,无论是工程进度的推进,工程质量的管理,还是工程安全的控制,都需要其全权负责。在这样的体制下,实习单位往往都会以安全问题为由,不愿接收学生的实习,实习单位的联系难度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都是处于观看的位置,其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这也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要想改变实习困难,就要加大实习基地的投入,建设出自身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此来开展实习教学活动。

4.其他因素。从高校经费方面来考虑,很多情况下能够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费用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实践教学出现如下的几种问题:其一,实地地点的选择比较局限,都是遵循就近原则来安排的;其二,实习时间比较有限,内容往往不够全面,这与大纲的要求相互违背;其三,实验项目的开展与实践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创新。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1.树立工程实践观,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造价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规避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传统教学的做法,不断解放思想,提高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统一化的认识水平,保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也就是说要保证所学习到的理论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以此为引导方向,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需要健全的土木工程理论体制,还需要对于土木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工艺方法有着充足的掌握。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工程实践教师素质的培养。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扩展教师融入渠道,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去;其二,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三,注重外聘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和选拔。综上所述,渐渐建立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管理有序的实习师资队伍,为开展各项实习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考核机制。不断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实现考核办法的调整和改善,从制度上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考核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对学习效果的掌握和控制;学生可以在考核结果的反馈中,找到今后学习钻研的方向,这将有利于学生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专业实习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有着很大的差距,可以结合学生的出勤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来综合考核,关注于学生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实现成绩评定的真实和客观,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习答辩。对有创新再现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应在成绩评优时予以重点考虑。

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依靠良好的石油行业背景,建筑企业之间的关系维护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对此我们应该不断强化校企联合,不断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实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专业实习不仅仅是学生展示自我专业能力的平台,也是不断培养其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场所。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开展专业化的学习,在自我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其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慢慢地清晰起来,对于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是对校外实践基地的补充。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业合作建设的美隆干混砂浆实验室已建设完成,学校投入建设的特种结构实验室也已经进入筹备阶段。这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成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5.鼓励学生创新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也应当创新,特别适用于优秀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培养,所以在我们的课程安排中以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出现,以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为主。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开展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很好的方式。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界线,将实习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之中。②进一步规范各环实习节管理,能保证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有必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③合理拓展实习时间,充分利用假期进行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胡秀兰,祝明桥,刘锡军,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