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让科学教学变得生活化,但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仅仅将学生局限于狭小的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活力和生机,因此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首先应提高教学的生活化,通过生活知识和素材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所学习的科学知识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进行科学问题的探究,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学会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理解科学知识,让科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自然中生物的视频,视频中主要讲述的是在树林的旁边有一块稻田,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和蛇等动物,水田中有几只青蛙和蝗虫,引导学生观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动物觅食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会想到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科学知识,使学生更易理解新知识。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现象、学习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的探究材料是探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生活中的科学材料和学生熟知的材料进行探究。如果探究中让学生使用实验室的器材,学生会感到陌生而不知所措,但探究材料如果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被学生所熟知,那么学生很容易就能进入到课堂的教学探究当中,同时也更有利于探究的顺利展开,增强学生对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量的转换》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工具,如打火机、电吹风等,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物品中学会观察科学现象,并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观察就能够明白这些物品有的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有的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科学知识。利用生活化的物品进行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具有良好的探究效果。

三、活动开展生活化

课堂教学虽然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现象不能局限在课堂中,展开合理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拓展,视野得到开阔,科学探究活动也更加的广泛,更有利于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学会利用课堂外的广阔天地与课堂教学两者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生存环境》一课时,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制作一个动物生态瓶和一个植物生态瓶,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观察到和看到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模拟一个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满足动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课外生活的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并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动手制作模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化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课堂科学知识相互联系,又能够对课堂学习的科学知识加以拓展和延伸,开拓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可以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课外活动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作业生活化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给学生布置可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探究科学知识,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课外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和补充,是提高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最好证明。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拓展学生课堂学习的范围,增强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时,课堂教学完成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课下探寻蜗牛的生活,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进行记录,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小作文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中分享给同学。这一生活化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激情,纷纷参与到对蜗牛习性的探究当中,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要求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材料,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在生活中学习科学,从而养成科学精神,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生活化” 教学策略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资源。科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需要用心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有所发现,但缺乏有效的理解。为了在教学中贯穿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不能只停留在科学知识简单了解与运用,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承,而应更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关心学生对科学核心知识的真实理解,关注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动态,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努力使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科学教学具有有效的学习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多种有效方式,比如实物教学、多媒体展示、信息提供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汽化”教学中,我先问学生:你们平时都有什么方法使洗过的衣服尽快晾干呢?这些是初中生,特别是住宿的学生,很熟悉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他们都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所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男同学也不甘示弱,都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看气氛很活跃,从讲台桌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件湿衣服,笑着问他们,你们谁愿意上来,试试看怎么做让衣服尽快晾干。学生一看,湿衣服,觉得很有意思,纷纷举手,主动上来展示。本节课科学内容本身并不难,而且非常贴近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课堂教学设计,努力设计真实的生活问题,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科学知识不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需要提炼,获取科学的科学知识,所以科学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最后有科学知识的提炼。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很好地运用学生身边的物品甚至校园及周边动植物等进行实验,就比科学教材上设计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有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如用矿泉水瓶演示“凸透镜”的相关实验:①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对着太阳光,可以在地面上得到“细细”的亮条,说明凸透镜可以汇聚太阳光(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②取一矿泉水瓶,可以在瓶中装满水,然后隔着瓶子观察物体(注意瓶子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中),可以看到放大了的物体的虚像,演示凸透镜放大的虚像。如用篮球可以演示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机械能转化等力学知识。我们可以借助我们身体完成一些实验,如光的直线转播中可以演示手影的形成,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可以用手掌摩擦发热和对手呵气进行教学。在简单机械教学中,可以充分列举人体杠杆,重点分析杠杆五要素,说明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这样开展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活动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丰富“生活化”的教学课程资源,让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

师:同学们我们元宵节要吃什么?

生1:我们吃汤圆。

师:那同学你们会煮汤圆吗?

生2:我会在锅里放一定数量的水,用火把它烧开,然后把汤圆放到烧开的水里,再煮一会儿就好了。

老师:那你什么时候才确定汤圆煮熟了呢?

生3:老师,我们看到汤圆都浮在水面上,就可以确定汤圆煮熟了。

老师:那为什么煮好的汤圆会浮在水面上?

生4:因为汤圆会受到水的浮力。

老师:难道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沉在锅底,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生5:刚放进去的时候,汤圆也受到水的浮力,但随着加热,汤圆所受的浮力变大了,所以浮到水面上了。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都被激发出兴趣,认真思考为什么煮熟的汤圆会浮出水面。

老师:汤圆刚放进去的时候,受到水的浮力,随着慢慢加热,它所受到的浮力增大了,所以汤圆就浮在水面上了。那汤圆所受的浮力为什么会增大呢?到底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每一小组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探究。

煮汤圆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浮力是初中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当科学知识与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科学知识此时是鲜活的,有生命力、感召力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科学仪器。新课程提倡“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如何用橡皮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用废旧电池皮制取氢气等。好的“自制仪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能揭示科学本质,且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独到之处。另外,走进生活寻找实验器材本身就是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用科学知识解释,如此学生的科学素养肯定会得到提高,同时会更有兴趣学习初中科学。

三、开设“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学会探究、领悟科学真谛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学校科学组每学年开展科技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综合探究活动,结合科学知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纸盒、棉线做出“土电话”;用筷子和金属丝制成比重计;用泡沫球制成月相演示球、用玻璃瓶和细玻璃瓶制成形变演示仪;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把各自的小制作带到教室里展示或者放在校园里向全体学生展示。通过系列的展示、竞赛、交流、评比活动,学生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感到非常自豪,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教室里的日光灯为什么在开灯的瞬间容易损坏。学生有电学知识储备后,会思考是否是电压升高造成的。据此,引导学生思考谈论,可以得出相应的电学知识。

串并联可以让学生观察路灯,思考路灯的连接方式。学生第一反应是串联,因为它们会同时亮,同时灭。但仔细思考,会发现其中一盏路灯不亮的时候,其他路灯是正常发光。学生根据科学知识,知道肯定不是串联,而是并联。那为什么会同时亮,同时不亮,是开关接在干路上。用生活的例子,不仅学习了科学知识,而且对生活中电学知识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我校地处农村,农民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塑料大棚,这是很好的科学综合探究材料。我们科学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组内合作,从多方面了解、认识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学生认识到塑料是透明物体,光容易进入大棚,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同时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传进去的热不易散失,使棚内温度升高,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并由此加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大棚里有自动喷灌设备可节约用水,从而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还了解到大棚顶上如果有积水,要及时清除,因为水也能成为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会烧伤植物。通过农民介绍大棚蔬菜的气肥增产原理,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科技周活动,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同时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很好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让学生探究真实,并有生活的体验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学生熟悉常见的生活用品实验材料,生活中的普通小物品如空饮料盒、空矿泉水瓶、文具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如在教学“物质的酸碱性”时,教师可事先到水果市场里选购柿子、葡萄、橘子、苹果等各种水果,还可以从家里带来食盐、醋、洗洁精、洗衣液等家庭用品,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很热情地拿出各种水果让学生品尝。学生很兴奋,上课还能吃到水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起来,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科学来自于生活。

如认识“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时,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吹出的一口气都可用于实验。下面列举几个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创意的实验。

1.以学习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1:取一纸条,一端贴于嘴唇,另一端往下垂,然后用嘴向纸的上方吹气,结果纸会向上飘起来,气流越快,纸条向上飘得越高。

实验2:平行地竖放两张纸,向它们中间往下吹气,两张纸没有被吹开,反而贴近。

2.以体育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3:把一个乒乓球放置在倒放的漏斗中间,向漏斗吹气,“不听话”的乒乓球没有被吹跑,反而贴在漏斗上。

3.以生活用品为器材的实验:

实验4:把一支吸管插入水中,当另一支吸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发现管口有水往上流。

实验5:点燃蜡烛,在右边水平吹气,观察到烛焰向右。

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思考的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活现象的支撑。因此使问题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实施生活化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

科学“生活化”作业,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将教学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用生活化的理念设计科学作业,把生活问题科学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1:学习地球公转时,让学生用一个月时间观察学校旗杆影子的变化;学习月相时,让学生用一个月观察月亮形状的变化。

此题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得以具体化,让学生觉得地理知识不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是真实的存在我们身边,只要加以思考和学习。

例2:在学习“家庭电路”后,指导学生收集家里的家用电器说明书,并会看、读、说,且对家庭中的电磁炉、电饭煲、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进行安全检查。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纠正有的家庭在更换保险丝时,用铜丝代替保险丝,在使用大功率用电器时插头使用的错误做法,并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知识的原形。

“生活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六、教学方式与评价“生活化”,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确立了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要求教学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现代教学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作为学生和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师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生活和成长。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从师生的情感与需要出发,关注师生的生活,真正体现以师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

初中科学教学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受制于生活实践经验,传递着生活的内容和意义的。生活是教学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从天上降到地上”不同,由于植根于生活实践,使教学“从地上升到天上”,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存在,教学因此而具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摆脱教学效率低、脱离实践、脱离生活的“沙漠”状态。

“生活化”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种有效性的科学教学模式。新课程科学标准下的科学教学,应重视“生活化”,研究“生活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怎样移动重物》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机械》中的第二课。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杠杆的原理,还应该知道相应的原理也存在于其他的装置上,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机械科学知识,让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的探究活动获取科学知识,并且把知识转为个人的内化,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呢?

【教学过程评析】

1.用生活情境导入,为最终解决生活问题做铺垫

【案例分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点小礼物,放在了这个金属盒里,下面就请大家不用任何工具,试试打开这个盒子吧!

生:生交流感受。

师:提问:打不开,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生交流

师:用工具打开了吗?跟刚刚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如果老师现在想让你移动一块大石块,你又有什么简单的好办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怎样移动重物》(板书课题)

评析:在课的导入部分,我让学生两次尝试打开金属盒盖子,一次是空手,一次是使用螺丝刀撬,前后对比,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利用这种装置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和省力,利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模拟实验分析数据掌握科学知识,为知识的内化打好基础

【案例分析】

师提问:我们刚刚开金属盒的时候有使用到杠杆吗?你能给大家找出杠杆的三个点吗?

生:小组讨论交流

【评析:在揭示定义后,我又让学生重新来回顾我们的撬开金属盒时是否使用到杠杆这样的工具,其实也是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性知识的检测,让学生马上联系实际进行剖析核心概念,联系实际加以巩固。】

【案例分析】

师谈话:难道杠杆真的能省力吗?科学是讲究证据的,如果我们能清晰地罗列数据证明用力点的力小于阻力点的力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师介绍杠杆尺:为了方便大家研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实验器材:这个叫作杠杆尺,你能指出它的支点在哪里吗?为了今天实验的统一,我们一起规定下,支点左边的各个位置就是阻力点,支点右边就是用力点。

师:如果我在距离支点2格的阻力点上挂重物2个钩码,会出现什么情况?生猜测后演示。

师:真的是这样吗?那你有什么办法让杠杆尺重新保持平衡,如果使用2个钩码,应该在哪一个用力点上挂上去呢?

生:小组讨论

生:交流:先板书,后演示验证。我们省力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小结:我们在用力点用了2个钩码的力平衡了阻力点2个钩码,此时用力点的力小所以我们就叫省力。

【评析:在杠杆平衡实验时我先采用演示实验,做出统一规定,支点左边是阻力点,右边是用力点,而且通过演示实验进行受力情况分析,进而分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杠杆。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是省力什么情况是费力,什么是不省力也不费力,这样为后面的学生实验就打好基础。】

3.联系课前活动,巩固应用内化科学知识

【案例分析】

回顾课前活动:既然找到了奥秘,那你现在能给大家解释下为什么刚刚开金属盒使用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吗?生演示解释

【评析:我出示了课前活动撬开金属盒示意图,让学生马上分析是属于哪一种杠杆,马上解决生活问题,可以说这是点睛之笔,金属盒到这里完美落幕,从一开始的打开到认识使用的是杠杆工具,到揭示杠杆原理的应用,可谓是层层递进,贯穿于整节课堂。】

1.师:那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工具呢?(出示先前研究的几个杠杆工具)

请小组讨论并交流。

2.小结:同学们今天研究得真棒!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有的时候我们要做成省力杠杆,有的时候为了方便工作,还要做成费力杠杆。它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不是单一的一根棍子。

【评析:由于杠杆内容的特殊性,所以要使学生比较好地理解它,必须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工具,可惜因为课堂时间不允许,最终我现在只用了两种,一种是省力的剪刀,一种是费力的镊子。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时为了方便也会要需要费力杠杆的存在,而且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反思】

章鼎儿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活动的同时,也经历一系列的科学思维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根据这一思想,我设计了本课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知识,这里我采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打开罐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利用模拟实验优化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这实际上是将科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对抽象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通过两者的有机统一而掌握内化科学知识。

3.联系生活内化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充分抓住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探询,去感悟,去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在学生模拟实验得出结论后,呼应课前疑问,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撬金属罐时是哪一种杠杆?让学生把刚刚总结的杠杆原理马上应用。

篇(4)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让他们高效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对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在深入探究过程中提高科学能力和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让他们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摆脱出来,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摆脱课堂学习的压力,用积极的态度来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不再对教师充满畏惧,而是积极地进行知识探讨,加深师生情感。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使小学生在感到新奇有趣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究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高质量的小学科学教学。

二、科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实现直观高效的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的渗透,各个学科都把多媒体作为了教学辅助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到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探究欲望。由于多媒体能够播放视频和图片,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在直观的学习中,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现象,并运用科学知识来进行分析,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敏感性和科学思维。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和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来探究科学知识,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结合生活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经验的引导下,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主动分析,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能够让学生掌握在生活中实用的科学知识,使他们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探究,实现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

四、注重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善于思考问题才能促使思维的快速发展,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探究能够根据探究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展。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尝试自己解决,在对问题进行再次阅读和理解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有效解决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能有效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在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提出,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他们在思考过程中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五、注重科学实验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篇(5)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教学效果

初中科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最直接的途径,面对现在初中学生科普知识严重缺乏的现象,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教学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师的素养、教学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出发,全面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过高的科学能力与极强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探究科学的奥秘,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世界的神奇。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思考、探索与实践中教师的水平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不同的科研项目还有助于科学教师了解其他课程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注重以人为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虽然习以为常,却很少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冰糕为什么会冒气?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蜜蜂怎样酿蜜?学生对这些事物并不陌生,对这样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很少思考其中的道理。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点拨,他们就会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并逐渐养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

其次,增加演示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实验形式。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困难,而实验的直观性特点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筷子插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几个可行的实验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像利用激光笔射入水中观察光点的位置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最后,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探究能力。科学知识是通过大部分实验与探究而得出结论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例如,在教学《神经调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神经传递的过程表演出来,将神经元、突起、轴突与树突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表示出来。在学生一边摸索一边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探究出信息的处理途径,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综合实践,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进行科学实践的基础。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乏味,又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且在实践中,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首先,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在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而不能空谈科学知识、科技发展等,要从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见识。

其次,学校可以举办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巩固并加强对科学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科技展览,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更加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

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初中生在学习时还具有一定的惰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一起克服科学实践中的困难,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解析不同现象的本质与原理正是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进而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篇(6)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作为案例来刺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对于摩擦力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大家只是清楚摩擦力可以阻碍运动。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能存在摩擦力,为什么在冰面上要比在路面上滑?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加形象地感知摩擦力与什么相关,教师可以将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地面,利用测力计来拉动物体。从学生熟知的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课后作业和练习要联系生活

只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后作业和练习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方面。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亲手实验操作,因此,课后的科学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以物理中的电学为例,在课堂上需要很多实验器材,并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到电的存在,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作业,即在课余时间利用导线、电流表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习中,在学习花卉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花朵的雄蕊、雌蕊、花瓣数目、花萼,并且完成观察报告。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即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由简到难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电功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家所用各种电器的电功率和用电情况,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将观察数据整理成理论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因此。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真正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总结

篇(7)

科学要有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幼儿的科学活动也同样如此。教师应注重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和记录,引导幼儿随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还可以向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或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感知科学的严谨性,也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比如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重点让幼儿探索让纸张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和通过操作实验初步感受了解纸的承载力。教师首先请幼儿操作,一张夹在木块之间的纸能承受多重的东西,幼儿操作并记录。接着,激发幼儿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起一只橘子的重量?请幼儿先写设想再实验。幼儿开始了各种探索、操作、体验和发现,激发出了思维的火花。通过记录,幼儿还发现有的方法甚至能承受一本书的重量,于是又引发了对各种方法的探索和讨论。“记录”让科学活动不再单一、枯燥,更多地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且做出总结,从而加深幼儿的理解和认识,突破活动的重点,也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更深的科学思考。

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体验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一观点清晰地阐述了科学活动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强调了科学启蒙教育应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生活在这斑斓的世界里,随处都有让他们好奇的事物和现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抓住身边丰富的科学契机。比如,到了冬天,孩子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生成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的科学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探究的欲望会更浓。同时,教师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一次科学活动,应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从探索中思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