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古典艺术特点

新古典艺术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古典艺术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古典艺术特点

篇(1)

而现在“古典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传统的替身,已经成为一个很厚的文化内核,它是涵盖着人类前半程的文化,是先于我们的人们经过实践保留下的精髓。艺术家可以中获得卓越的技巧、完美的典范,并汲取养料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因此,古典绘画被人们有意识地视为灵感的源泉。如果我们对传统遗留下来的优秀作品都可以不屑一顾,把艺术仅仅看成个人的自我表现,那我们的创作灵感就是无本之源。所以说,研习古典绘画是很有必要的。

从绘画方面来讲,欧洲艺术史上经历三次学习古典艺术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时期;第二次是17世纪;第三次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在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中,波提切利以他的作品奠定了大师的地位。除了人文精神的因素以外。波提切利的作品中画面组织不是以突出立体空间感的焦点透视为主,而是主题空间感与平面装饰感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它的绘画有一种装饰性和优雅的情趣。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波提切利并不特意追求人物的“雕塑感”,有别于同时代或以前的艺术家所绘人物的僵硬。波提切利没有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塑造人物的体积,而是在人物形体稍施明暗的基础上,用繁密的线条表现人物优美的姿态、飘拂的裙袍、如丝的长发。细心研究观察波提切利作品中人物的轮廓线,就会领悟到他是怎样运用柔和的线条来刻画人物的起伏变化,他的线条就像一把锋利的刻刀,准确雕刻着形状的边缘。线条作为造型的材料。它是主观的,波提切利的线条是凭借线造型的经验和装饰美感来塑造对象。注重描绘对象的轮廓、结构和比例,却能让人感受到对象和对象内在的丰富内容。

在学习古典艺术的第二次中,巴洛克艺术形式流行于整个欧洲。把古典绘画与巴洛克艺术风格融合并发挥到极致的是弗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四大陆与四大河》是鲁本斯最“古典”的时期的作品。在这幅画中,鲁本斯的艺术风格和造型能力已经出现倪端,人物如雕塑般健硕有力,准确坚实的造型能力,让人想起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但色彩却像威尼斯画派。

鲁本斯所绘的男性形象与米开朗琪罗的人物极像,都是形体健硕、肌肉发达,但色彩却十分华丽。所画女性形象有别于米开朗琪罗的女性形象,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把女性也赋予男性般健硕的身材,而鲁本斯笔下的女性形象都画得非常丰满。在《披大衣的夫人像》中。鲁本斯的绘画技巧让我们惊叹。我们看到女性肤色如同珍珠一样,是个透明的光源体。画中肌肤如珍珠般闪烁着一种柔和的光泽,而画面肌理非常突出,笔触厚实,注重视觉透明灰的丰富和整体效果的处理,是明暗之间虚实相生、厚薄相生。

17世纪中另一位大师是伦勃朗,他不仅是荷兰画家中的佼佼者。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伦勃朗是一位承上启下,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他的作品是间接画法和直接画法的结合,一生画了很多自画像,在中年的自画像中,他的目光正对着画面,光线从左侧聚射在头部和手上,形成了典型的古典肖像画的图示结构。背景暗淡,充满了空气感。画家善于用单束强光造成的戏剧化妆效果,被称为“明暗光影大师”。这一方面,他受了卡拉瓦的影响,但伦勃朗的明暗层次更丰富。暗部更强调透明的空间感。在用颜色塑造形体和画高光时。十分讲究塑造时留下的斑驳感。这种有色块、笔触、颜色颗粒和虚虚的边缘线组成的神秘肌理。与对色调的微妙把握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最佳的效果。走进看,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笔触和极具抽象味道的高低低的表面,当你从画跟前退后时,这些“有味道的色块”逐渐融合在一起,突然出现一个很具体的形象。由这种方式达到的有立体感的造型效果,由于有触觉效应而更有趣味。

18世纪至19世纪初。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个高峰,他是古典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在美术史上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之所以新,其一在于其革命性,其二就在于它区别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代表者是大卫,他的创作绝大部分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传统,这种严谨、刚毅、充满热情的古典主义具有正真的革命精神,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宣传工具。

安格尔虽然是大卫的学生,去没有延续大卫走过的道路。大卫喜欢从传统中获得造型灵感,但他又是一个紧贴时代的政治家。安格尔丝毫没有参与政治活动的兴趣,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纯粹绘画的美。

“只有客观自然中才能找到作为做可敬的绘画对象的美,您必须到那里去寻找她。此外没有第二个场所。”

因此,我们得知安格尔追求的美是来自客观自然。他的绘画蘑材多是现实的人物为主,尤其是女性。安格尔女性的绘画作品有不同于早于他之前的女性绘画作品。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绘画作品体现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时想。安格尔女性的绘画作品所寄予的理想是“永恒的美”这一概念。既寻求以线条、形体、色调相和谐的女性美的表现力。“为了表现特征,一定的夸张手法是允许的,尤其是如果要揭示和强调美某一因素时。”在强调美某一因素时,安格尔甚至可以把形体拉长。

我之所以大段描述美术史的成就和形势,是因为它与我的研究对象有直接的联系。纵观古今,好多艺术都是在一定的艺术范畴和风气中形成的,反过来,它又支配着艺术家的选择和艺术的繁衍过程。尤其是古典主义的绘画,从艺术背景和创作风气中了解一件件作品中的造型特点是大有裨益的。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新古典主义绘画都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造型原则——人物造型真实,古典绘画不一定总是照着一个实在的物体画,但一定会期望表达一种实在的感觉,这种实在的感觉就是人们对事物主观的、真实的感受。艺术家们通过对光影学、透视学、解剖学的研究来实现对物体真实感受的表达,再到后来的通过空间,结构、比例、色彩冷暖等种种技巧使造型逼近真实物体。从而让观者产生真实的主观感受。

古典传统绘画,无论是线,空间体积、色彩或其他手段,其在塑造物体时,形体都是非常严谨的,这种认识是与19世纪的印象派绘画比较得到的。

参考文献:

[1]余丁著.古典主义时期的大师[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篇(2)

【关键词】服装造型 色彩流行时尚

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2005年好莱坞再度把它搬上银幕,受到观众普遍认可,而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导演通过场景变换、镜头语言、角色服饰使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理念得到了升华。而且服饰在表现时代背景、角色的性格、心理,角色与角色之间关系的矛盾冲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服饰的造型、色彩诸多方面去把握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一、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时代背景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二、时代背景下的服饰典型样式

电影《傲慢与偏见》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西方服饰史中,把这一时期称为“新古典主义”时期(1789~1825)。所谓“新古典主义”,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

受到新古典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在18世纪80年代的欧洲女服的样式和整体风格开始了较大的转变,裙撑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服装趋向于自然、柔美,繁琐装饰也随之消失,洛可可风格也就此宣告衰落。在9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女服中古典主义倾向更加显著,完全露出自然的身体曲线。19世纪拿破仑一世时期的帝政风格服装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映射。女装塑造出类似拉长的古典雕塑的理想形象。及乳的高腰设计,线形具有明显转折的袒领、短袖裙长及地,用料轻薄柔软,色彩素雅,装饰很少。裙装自然下垂形成了丰富的垂褶,对于人体感的强调与古希腊服装非常相似。裙以单层为主,后又出现采用不同衣料、不同颜色的装饰性强的双重裙,并把前中或后身敞开,露出内裙。男装也趋向简洁和整肃。

三、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服饰的特点

1、影片中人物服饰色彩变化与剧情的呼应

影片以人物为中心展开色彩设计,演员服饰的色彩是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服装色彩的表现、以及服装色彩与场景色彩、道具色彩等的配合,能够体现人物的个性、身份、地位、以及表达人物的情感、向观众传达语言与思想,唤起人们心底的情境认同。

影片中伊丽莎白的服饰颜色变化不多,以白色、米白色、咖啡色为主,其他色彩为辅。主人公富有智慧、坚强、持久的性格通过这组色彩表现出来。

场景一:第一次舞会上伊丽莎白穿的是绿色连衣裙,绿色代表有希望的、现实的。当时的女孩子通常是在舞会上认识异性朋友。每次参加舞会,大家都是带着希望来的,这也是很现实的想法。绿色的服装恰好能表达主人公的心境。

场景二:在参观达西的庄园的时候,伊丽莎白穿着的是米色长裙,清亮、淡雅。米色是介乎于驼色和白色之间的一种都市色彩,它具有驼色的优雅大气,但又比驼色多了几分清爽宜人:它具有白色的纯净浪漫,但又比白色多了几分温暖和高贵。在都会女子的衣橱里,米色没有橙色亮丽,没有黑色经典,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的穿着率却极高。含蓄优雅米色恰好能表达伊丽莎白的心情,没想到达西的家如此完美;没想到达西的仆人对他评价很高:没想到达西在家:更没想到的是她因为对达西的误会产生了对达西的偏见,此刻的她在惭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爱情的光明。这正是米色的象征意义。

大姐珍的服饰色彩在美得欧洲油画似的场景中足以体现人物性格和立场的变化,而且与如画的场景融为一体。

影片中珍的服饰色彩都是清新淡雅的颜色,让观众体会的是安静的感觉。小镇上姐妹们回家的路上遇到宾利先生,她的水蓝外套配上淡淡的粉黄白三色相间的帽子都是高明度的清色,对比非常弱。采用低纯度的亮色,给人们顺从的感觉。让宾利心中的爱慕更进~步。影片中大姐珍温柔、善良的性格通过娴雅的服装色彩表现出来。

2、影片中人物的服装款式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服装样式的区别

电影《傲慢与偏见》里虽然基本忠实当时英国妇女的服装,但是女主角的衣服做的略略有别,更加接近现代的裁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腰线的位置,当时的女子衣服比较突出胸部的塑造,在很高的地方束腰,其实基本上是看不到腰的,所以只要胸部丰满的女性,总是显得臃肿的D《傲慢与偏见》片中的女主角的衣服,是把分割线下移了一寸,顿时样子苗条了许多。和标准的新古典主义服饰的典型样式相比,电影中的服饰显得比较随意,更贴近当下流行服饰。

3、影片中古典主义人物的服装造型与当下流行的泛古典主义服饰

在当下流行的服装设计中,古典主义被宽泛地引申为最佳的、第一流的、有公认而无可争议之价值或地位的风格敲称为泛古典主义。用于服装,常指那些符合传统而不那么时髦花哨的、不前卫的、非最新款式的衣饰。泛古典主义服饰又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古典主义风格。广义的古典主义风格服装,指的是任何具有简洁单纯的构思、典雅端庄的效果、稳定合理的设计的作品。它们也可以被更加确切地形容为古典的或者是经典的。

狭义的古典主义风格服装,主要指继承了或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古希腊和罗马服装以及帝政风格影响的作品,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服饰品。在当今流行服饰中突出的体现在高腰线的长裙。

高腰线的存在让裙子的上半部分有了足够的装饰,所以用简洁吊带儿来平衡视觉感受,不会显得繁复,也完全不抢胸部的特色。设计师将抬高的腰线在胸部的下侧轻微勾勒出浅浅的弧线,显露出乳型,胸部则可以完全效仿胸衣式设计。高腰裙在提升腰线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视线的聚焦点。使视觉里的下半身增长了,这样看上去着装着的腿会比原来长很多。另外,腰线以下采取宽松的设计手法,将恼人的小肚腩和宽大的臀部轻松地掩盖起来。而同时,胸部则因为胸下围的收紧而显得更加丰满迷人。这样看起来丰满的胸部、平坦的小腹、修长的双腿,展示出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段,举手投足问都散发出十足的女人味儿。

篇(3)

一、宗教题材绘画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成为宗教题材绘画的基础

在其年幼时,父亲就将布格罗过继给了他的叔父。叔父是一名牧师,他接受了叔父的洗礼,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熟读了古典圣经、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年幼的布格罗一贫如洗,在经济和精神上养父给予了他很多的帮助,提供给他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他就读于中小学是修道院改建而成的,学校被宗教气氛笼罩着,充满着严肃的气氛,但年纪尚小的他却从不抵触这些神秘肃穆的宗教,圣经故事、历史故事,为他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做了重要铺垫。

(二)古典主义对宗教题材绘画风格的影响

每个事物的发生都离不开时代,时代引领着每个领域的步伐,美术领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无法与这个时代脱节。传统文化是这个时代中的重要因素,布格罗的绘画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创造出伟大而优秀的作品。由于对艺术的热爱,布格罗考入了巴黎学院后,接受学院派严格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他对人体解剖学进行了详细的学习和研究,为他以后的写实人物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较高的学术成就,他赢得了前往意大利学习的机会,此期间,他了解了文艺复兴,追随西方古典大师成为他一生的志向。文艺复兴的这些大师们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罗马艺术,而且不断创新,他吸取这些大师们的精华,充分的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事实上这些大师的艺术是对他幼年所接收的古典文化的进一步肯定。正如弗利昂纳·E·委斯曼在《布格罗》一书中曾讲道:“布格罗吸收了来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创作传统,虽曾经游学意大利,访遍古典文化,但其扎根于此深受影响的法国新古典文化对其的影响远胜过其他文化。”他是一个折衷主义画家,受意大利大师的画风吸引,严格遵守大师的创作原则,深入结合自己的艺术思考,最终拥有古典与唯美的创作独特风格。

二、布格罗宗教题材绘画作品艺术形式特点分析

(一)布格罗宗教绘画继承和发扬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样式

文艺复兴之后的绘画艺术是以表现“人”为中心的,法国古典主义追求的是理性,强调的是完整的构图和庄重严峻的色调,使作品产生一种雄壮的气概。布格罗也坚定不移地把这一传统继承下来,但是少了一些理性和雄壮,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世俗感。安格尔曾说过:“我的创作在很久以前就只追慕一种范本——即产生于那个光辉时代的古典艺术及其杰出的艺术家们,拉斐尔为这一时代建立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艺术领域。我感到一种我确实在用自己的绘画证明我倾尽全力模仿他们的倾向并继续走他们所开创的那条艺术道路。”安格尔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人物,他强调“人”,在绘画艺术表现方面体现为“庄重、理性、完整、线条”,布格罗受安格尔影响很大,紧随安格尔追求艺术的永恒性和对古典的崇尚,并将安格尔的理论视为正统。他认为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是无法复制或者逾越的,拉斐尔抒情柔美的绘画风格直接影响了布格罗的单纯而诚挚的感情,他吸取拉斐尔的细腻典雅,加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使得自己的宗教题材绘画具有典雅静穆的气息,表现了一种人神共存的审美理想。布格罗还经常提起提香,并说道:“对于完美绘画的准则只有一种,那就是像提香和委罗内塞那样对画面色彩的追求。”这就丰富了布格罗绘画作品的绘画语言,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他带领着这批学院派画家坚决维护古典传统,坚守着文艺复兴以来的美学原则,赋予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一种神秘气氛。如《宁芙与萨堤尔》这幅画中的萨堤尔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宁芙是众仙女,作品描述仙女们洗澡发现萨堤尔偷看并拖他下水,戏弄他的情景。男性的刚健和女性的柔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幽美而静谧的背景衬托人体的质感,画面表现的如梦似幻,像世外桃源,完整的体现出古典绘画典雅静穆的舞台戏剧特点。

(二)布格罗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中运用光线突显主题

光线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与我们密切相关,它的存在可以影响到人的情感,它可以使物体产生明暗和色调反差,光线的距离也使人的实现距离产生远近虚实效果。在布格罗的宗教题材作品中,光线的运用和布置都有精心的安排和设置,使画面有了主次之分,迅速的吸引观者的眼球,突显主题。如《鞭挞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这幅画面的中心是耶稣,光线整个都笼罩在耶稣身上,让耶稣本身形成一个亮点,而其他的部分则被有意的分在光线以外的灰部或者暗部,这样就自然将画面的中心呈现在我们眼前。再如《女精灵》也充分地体现了光线的作用,整个画面的中心集中在前面三位女精灵身上,强烈的光线直接照射在她们身上,充分地表现了画家对人物各部分的细节描绘,而光线不好的地方成为背景,衬托主体,使得三位精灵变得更明确、更和谐,布格罗追求这种光线带来的空间感,巧妙地处理画面,使之统一和谐。

(三)布格罗宗教题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形式

构图是画面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俄罗斯当代现实主义大师梅尔尼科夫所说“: 构图是一切平面艺术的根本,是一件作品好坏的第一要素。”布格罗深受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大卫、安格尔。绘画作品中多以崇高、典雅、静穆的构图模式为主要形式出现,他善于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从自然中寻求真实,从艺术中体现永恒。同时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战争四起,资产阶级的出现,也直接影响到他的绘画风格。宗教绘画被古典主义的学院派尊崇为正统,布格罗同样崇尚古典主义的静穆伟大,他最常用的古典构图形式就是三角形构图,这样的构图对于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是非常典型的古典构图形式,既具有一种平衡式的稳定,又有烘托主题的作用。如《第一次悲痛》以完美的金字塔构图形式呈现,亚当和夏娃第二个儿子亚伯的死亡,亚伯仰躺于亚当的腿上,以半圆形的姿态体现出死亡之体的无力与柔软,夏娃痛哭钻进亚当的怀里,亚当侧转身安慰妻子,并用表现完美力量的肌肉捂着胸前,呈现出三角形构图,突出人物主题,有一种悲壮静穆之感。

布格罗除了用经典的三角形构图之外,最经典和突出的还有垂直式构图。以仰视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有种肃然起敬之感,有力的推出了画面的崇高塑造。如《丘比特》。

篇(4)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建筑;绘画;空间

提及巴洛克,往往会是巴洛克风格,关于建筑室内外的装饰,极尽繁琐之能事,而这往往是片面的。巴洛克艺术属一种艺术流派。它在16世纪下半期开始出现,在17世纪的时候盛行起来,但是到了18世纪的时候,除北欧和中欧一些地区以外,就逐渐衰落了,它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备受冷遇,到20世纪时对巴洛克进行了重新评价,不管对巴洛克的评价在历史上如何变化,但巴洛克时期的各种艺术作品,给这个时期增添了独特美的艺术色彩,以使得巴洛克艺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很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在,如果要把巴洛克这个时期的文化及其各种事件理顺的很清晰,或许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跟现在我们都还不能去确定“巴洛克”这一词是从何处来一样。不过,对这个词的解释之一是---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形状。这种说法确实是道出了巴洛克时期的一些普遍存在的文化性格。它虽说不算是西方文化史上成就最为辉煌的,但可以说是最为复杂多样的一个特定时期。

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17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巴洛克通常会被认为是一个高度集权主义的时期,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巴洛克艺术最开始是从意大利流行起来的,慢慢的在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盛行开来。“巴洛克”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体现在它的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什么是巴洛克精神实质?那是一种对无限性的意识、沉思、渴望和追求。手法上表现了一种时空结构的特征。过去人们认为巴洛克艺术是稀奇古怪,繁琐的,然而如今的“巴洛克”已经不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成为了一个时期的代名词,巴洛克艺术被认为华丽多彩且富变化、装饰精美、富有激情性、浪漫性、富有戏剧性、动感且情感充沛。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它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进行展现。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可以说是“对比”的这种概念。建筑外形追求动感和自由,内部则偏爱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是:华丽性,由于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会及上层人物,因此要追求豪华只能事;还有浪漫性,它极力的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与平静;富有激情与运动性,这种骚动不安不仅与宗教有关也与当时的动乱不宁的局势有关;再就是它的作品富有的空间性并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是浓重的宗教色彩。总之,不能低估了巴洛克艺术,不管是从哪种维度来讲,作为文艺复兴和现代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的确是一个过渡时期。这就决定了它的繁复而不断变化。

巴洛克艺术展现了它时代文化的特征。由此,在意大利,我们可以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结构中看到反宗教改革运动。尤其是在它的大祭坛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感。在法国的圣杰尔维教堂,它的正立面是对法国巴洛克建筑立面构成的诠释。在它的立面采用了古典柱式,三角形额墙,檐壁部分直线形凹凸,凯旋门式入口构图,比其他欧洲大陆的巴洛克建筑表情严肃。再看一下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它的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别致,造型柔和运动并且装饰不多,外立面色彩简单明朗,但在教堂内部的装饰却很豪华,繁富,形成内外的一种强烈对比。着名的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就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总的来说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外部简洁内部繁复豪华,并且能造成很强烈的神秘氛围。它从罗马开端以后,不久就传遍欧洲,并远达美洲。

巴洛克的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宁静相博,而是处于一种骚动不安之中。巴洛克的艺术形式所追求的是形式与无序,表面与深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与古典艺术形式对清晰和整一的那种向往是有所不同的。这集中表现在巴洛克艺术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正如贝尼尼的雕刻艺术,他的《圣特瑞莎的迷狂》,运用了空间造型手段,当大理石抓住并承载无限的折皱时,呈现出了一种动感。这件作品是以群雕的形式展示的,其雕刻中的形象内容是根据特瑞莎《自传》中的文字而塑造的。贝尼尼捕捉到了它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并把它转换为三维空间形式展现。雕刻中的两个人物的姿势与常用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塑造的天使站立着而不是在空中飞翔,并且特瑞莎是斜卧着而不是通常所表现的跪着。这两种姿态形成的垂直线和对角线将他们牢固的相互联结在一起。而且在表情的刻画,天使平静的微笑与特瑞莎痛苦中伴随着甜蜜,形成一种更为激烈的情感运动。这件作品作为一个空间形象充满了时间的意味,但对贝尼尼来说仍不能有力的表现那种灵魂在时间中飞升的无限性,因此,他将它安置在美丽的祭坛壁龛之中。把它立在高高的祭坛之上,其周边的柱子起到一定的衬托,将其包裹。可以联想到潘诺夫斯基的话:“雕刻同周围的空间融合为一完整的视觉图画”。 巴洛克所强调的光线,在这里也特别值得注意,贝尼尼对自然光线的巧妙运用。这就是巴洛克的交叉空间,创造无限性的幻觉。

巴洛克的时间与空间中,或许,它的音乐呈现的更为清楚。较之诗歌而言,音乐似乎是更纯粹的时间艺术,虽说音乐本质上是含糊不清的艺术形式,而音乐内在的时空特质源自它既是水平的旋律又是垂直的和声。巴洛克早期在音乐方面较着名的作曲家应该算是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从他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罗兰·巴尔特认为眼睛是知觉的最高级器官,而巴洛克是可见事物的艺术,便是证明。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巴洛克的绘画艺术超越了文艺复兴时期所确立的追求和谐的准则。巴洛克绘画是凝视,是沉思,是忧郁,是激情,是欲望,是巴洛克世界的残篇断简和废墟。其绘画代表人物有鲁本斯,它是弗兰德斯画派的主将,是一位积极地巴洛克艺术大师;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法国的普桑等,他们的画作都强调光影变化,色彩也比较明快,有一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在明媚的田园风光中,四个牧羊人围在一块墓碑旁,辩读着刻在上面的铭文。这是普桑的《阿尔卡狄的牧羊人》中所描绘的情景。这幅画取材于维吉尔的《牧歌》中的文字,画中的人物安排和各不相同的姿态与表情显然具有一种叙事的含义。不过画中那十四个字母处于显着的位置,画面空间的中心。此作品以其典型的巴洛克戏剧化表现力—奔放的对角线,强烈的明暗对比,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牧羊人对于现实的死亡的突然领悟和由此而生的复杂感受。普桑不仅是巴洛克艺术的最后一位大师而且是新古典主义的第一位大师。在他的这幅作品中,普桑充分表现了他对于自己艺术的这种过渡和转化,或许,普桑所阐释的是巴洛克艺术的终结。

篇(5)

关键词:艺术风格;女装;立体裁剪

现代女装,为了适应市场,在多元化的设计更具有个性化,突出创意。为了使女装的设计更具个性化,突出创意性,可在女装设计中运用褶饰、缝饰、编饰、缀饰、缠绕等立体裁剪手法表现面料的立体造型,也可借助其他支撑物表现各种艺术风格女装的立体造型。立体裁剪起源于欧洲,是在人体模型上根据款式要求用服装材料实际操作以得到服装裁片的一种裁剪方法。立体裁剪让女装结构设计突显华贵、典雅和夸张的着装效果。通过这些手法能够使面料材质产生具有凹凸感的立体造型。由于面料材质具有柔软度,更多的是半浮雕的效果,立体造型的幅度则不会很大。如果在立体造型设计中同时搭配一些平整的造型,就可以形成强烈的肌理对比,在局部及整体中,呈现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本文探讨几种艺术风格的女装中立体裁剪手法运用。

1、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在西欧的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古代世界向地方分治的封建制度演变的特殊形态的国家。它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地理位置,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拜占庭艺术。它强调镶贴艺术的同时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比如在宫廷服的鞋、帽及大斗篷上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刺绣着华丽的图案,从而给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特色与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三种异质文化相融合的拜占庭服装既充满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同时在服装体现上,又充满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以及宗教文化里的禁欲精神。

2、哥特式

哥特式风格源于上世纪时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反映在雕刻、绘画以及装饰艺术上,在当时形成的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风靡整个欧洲社会,并且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夸张、不对称、奇特、轻盈、复杂和多装饰是哥特式艺术最鲜明的特点,主要特征是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哥特风格使用许多名贵的面料:锦缎、东方丝绸,还有高级毛料、天鹅绒、北欧的珍贵裘皮等,使其实用装价值非常高。

哥特风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中世纪法国的服饰创造及审美。在当时男女服饰的袖子、整体的轮廓、帽子的款式以及鞋子的造型上,都采用纵向的褶皱与造型线,由此呈现出锐角三角形,使穿着者显得修长,利用加高式帽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女装设计中要求上装紧身合体,而下半身的裙子与上半身形成鲜明对比,追求宽大、上轻下重,从而形成一种圆锥状造型,因此这种设计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举例表现手法:缝扯法

缝扯法是以布料本身为主体,根据设计需要,在其正面或反面选用某种图案,通过机器或手工缩缝而达到凹凸起伏、生动活泼、柔软细腻的褶皱效果。其纹理精彩夺目,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缝扯法将较柔软的面料进行缝扯后面料体现硬挺的效果,表现在哥特式的女装中,比如纵向距离的扯线紧密排列呈现立体感,在肩部加垫肩后缝扯形成硬挺的锐角三角形的效果,在腰部的扯线仍为三角形,而普通腰线则为弧形。衣领还有开襟衫敞开状态成锐角三角形,女装整体给人纤瘦和摩登的新女性形象,表现女性的洒脱干练的中型美,追求精神独立的设计理念。

3、巴洛克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风格,是通过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在17世纪时期强调炫耀财富的背景下,对当时的艺术全面变革起了一定的影响。“巴洛克”,也意脱离规范,源于葡萄牙语“变了形的珍珠”。

17世纪早期,女装仍流行车轮状的裙撑,裙撑逐渐地在前身部分变得平坦,整体的服装外形变得平缓、柔和和浑圆,领子开得很低,圆领。在西班牙和荷兰,裙子在腹部处用鲸骨拉长为一个僵硬的u形,外侧仍很宽松。在吊袖下有合体的袖子,整个袖子看上去一层一层的,轮状领变得更加庞大。

这一时期,另一种女装裙在服装表现上注重多褶、松垂而曳长,柔和、自然、大方更胜文艺复兴时期的形式,弥漫革命之后的浪漫气息,女性的妩媚被突显出来。局部、整体的造型上都更多地注重服装的曲线美,由此展露女士特有的性别魅力。罗布外穿三条不同色彩的裙子,即内裙、衬裙和外裙,由此替代有碍身体活动的裙撑架,下裙穿多层、宽大而多褶的裙子,从而使下身显得鼓大,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

举例表现手法:填充法

普通的面料材质都具有一定的悬垂性和柔软度,有时,为了形成特殊立体的空间造型,增加面料可塑性,需借助稍有硬度、可塑性强的辅助材料与面料材质粘合,如:粘合衬、塑料片、铁丝,使材质面料变得硬挺,按需要进行立体造型。如在巴洛克式女装造型中,鲸骨裙撑、火腿袖等造型常对内部空间采取特殊处理,以确保外部空间的立体效果,如用臀垫、束腹、胸垫等手段来强调曲线,为形成外部的膨起造型在公主线处或侧缝内衬多层网状硬纱、嵌入支撑面料的弹性条形材料等。当下复古的巴洛克式女装又重新回暖,多用波浪和多层面料将女装下摆撑起,膨起造型的连衣裙实现每个女孩心中的白雪公主的梦。在衣身加粘合衬塑型,如同紧身胸衣,内衣外穿的效果。

4、洛可可艺术

用柔和而淡雅的色彩突出繁缛艳丽、雍容华贵、绮丽多彩的装饰是洛可可艺术的艺术特点,它采用贝壳形、S形和C形涡卷曲线,改变了古典艺术中平直的结构。此外洛可可艺术大部分以自然花卉为主题表现在印花图案上的,这个时期的法国的印花织物因此被称作“花的帝国”。当时,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蔷薇相较而言则用的更多些。洛可可的纹样造型带有反秩序和反常规的装饰倾向,多不对称、不均衡,并且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在奢丽纤秀与华贵妩媚中,展现其阴柔之韵和矫柔妩媚之美。

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于一种精制和幽雅,洛可可与巴洛克两种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是其极具装饰性特色。这种特色对当时的服装有很大影响,“洛可可”一词甚至可代表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的服装款式。

举例表现手法:褶皱法

褶皱法,为了增加服装韵律感和动感,可以通过使面料形成各种褶纹,来改变服装的肌理,一般是对面料材质进行折、叠、抽、堆等加工。因为创作加工方法的多样性,形成的褶纹也同样多样化,根据其表现特征,可以抽褶、叠褶、垂坠褶、波浪褶等样式区分。女装造型设计中经常会运用到褶饰,而在局部装饰时,通常的表现为 装饰花,装饰花起到形成礼服视觉中心的作用。这种局部的大面积装饰较多的出现于胸部以及整个裙摆中,以达到堆积感,使礼服显得华贵、隆重,常运用于婚纱和晚礼服中。服装边缘部分用蕾丝和丝带叠折体现女装视觉上的精致优雅的效果;抽折运用在腰部体现女性S型曲线;堆折在裙子部分,大面积的堆折形成块状效果,层次感和堆积感呈现洛可可式的华贵风格。

5、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中期。这种风格在试图恢复古希腊罗马所推崇的“庄重与宁静感”形式题材的同时融入了理性主义美学,它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一种强烈叛逆。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所强调的节制、淡雅和自然以及结合古希腊罗马的题材形式所发展出来的服饰,代表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服装款式。

此时的女装主要以素色连衣裙为主,其最大特点就是将腰节线提高至胸乳以下,下裙细长多折长到脚踝,袖子短小多为泡泡袖造型,胸腰臀曲线不再是强调的主体,女性服装不再显露体形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特征。

举例子表现手法:编缠法

将不同宽度的带状或条状物,通过编织编结的手法,编成许多富有美感的纹样,从而形成宽窄、疏密、连续、凹凸的多种变化,称之为编缠法。同时编饰也是直接获得肌理对比美感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使服装形成特殊的质感、纹样和局部细节。选用、布料、皮革塑料、带和绳等等材料。突出韵律感和层次感的同时给人以一种朴质中透优雅、稳中求变的感觉。当采用绳子编织图案时应注意不能编得太密,因为如此即可通过绳子与绳子间的缝隙来形成一种类似镂空的感觉,这种方法一般会应用在后背胸前。

6、编缠法在女装立体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1、胸部用裁好的布条随意的缠裹体现自然,生动活泼富有生气的线条,表现古典的风格 2、后腰运用绳编,主要应用与露背礼服设计,在背后用绳子编饰 ,可使背后的肌肤通过编饰图案的衬托,更显妩媚3肩部搭缠的富有韵律感的纹理,随意的表现古罗马的自然松散,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某个神灵。

7、结束语

女装型制变化多样,流行朝夕瞬变,但是经典的艺术风格造型仍然是服装设计风格的“常胜将军”,现代女性对服装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品牌,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态度甚至是文化上的追求和认同肯定,服装裁剪方式决定了服装的型制,服装型制主宰着服装的设计理念,每一个细微的边缘都是一种女性的思想和语言。借助其他可塑性辅助材料,使立体造型不一定贴着人体,形成更随心所欲的创新设计,表现各种女性的性格和思想,生活状态。同样的面料因为使用的是立体裁剪方式而使它呈现不同的机理效果;而且这些立体裁剪手法使用直观,可获得一些在平面训练中无法获得的富有创意的空间构成形式,从而为女装的设计开阔思路,提供借鉴。(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服装学院)



参考文献

[1] 庹武,吴俊,张明.礼服设计中面料性能与立体造型效果[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3

[2] 戴建国,陈敏之,何瑛.立体裁剪及其适用性分析[J].纺织学报,2006

[3] 魏静.立体裁剪与制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在本次展览展出的30余件琉璃艺术作品中,杨惠珊创作的“千手千眼千悲智”最为引人注目。这尊76厘米高的“千手千眼千悲智”,临摹自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元代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历时3年半完成,是目前全世界所见最大的琉璃佛像造像。曾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演员的杨惠珊与台湾著名导演张毅在1987年一起创立了琉璃工房。琉璃工房选择以“琉璃脱蜡铸造”作为基本创作技术,让看似普通的玻璃,在琉璃工房经过了独创的“脱蜡精铸法”后,有了鲜活生命。

杨惠珊说:“当年我在拍电影的时候,就一直在找一个电影之外的工作,那时因为拍电影越到后面,就越是等待,等待好的剧本、等待好的角色、等待好的演员,而这样的机会随着演员的年龄增长会越来越少,特别是对女演员而言。我觉得从事电影工作,使我的主动性介入受到限制,电影是项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的艺术,受客观条件制约,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在我的最后一部影片《我的爱》中,需要有一个道具来体现诠释影片的内涵,这个道具应该是精致而又脆弱的,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琉璃。当时,一看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所以后来就做起了琉璃。选择琉璃,那是一种缘,”

新金陵画派魏镇精品山水画展开幕

魏镇的精品山水画展7月3日在沪开幕。魏镇是著名国画家魏紫熙之子,新金陵画派嫡传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此次展览让大家领略到了地道的新金陵画派,古城南京的清雅、拙朴之气扑面而来。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积淀最为丰厚的江苏大地上,崛起了以傅抱石为首,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中坚的新金陵画派。他们的画作既实现了以中国画这一传统画种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的命题,又实现了中国画笔墨语言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走上了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创作道路。

“新金陵画派”的最大特点是文入画艺术传统与现实生活相契合,清新的生活气息与灵性的笔墨相交融,即“笔墨当随时代”。魏镇1946年5月生于河南镇平县,自幼酷爱绘画。风格雄浑而不失细腻,兼得北派山水画与南派山水画之长,“笔墨苍润意清雄”。《春雨江南》的润泽,《细雨润夏》的迷蒙,《秋声图》的恬淡,《春梅傲雪》的清丽,各臻其妙。

且听风吟――中国艺术家联展

2010年7月17日,“且听风吟――中国艺术家联展”在别处空间开幕,参展艺术家包括何森、曹敬平、侯勇、李威、彭薇,展期从7月17日持续到8月29日。“且听风吟”是倾听自然的声音,用纯真的心态去感受古朴和享受自然,但“且听风吟”也是一种用超然的心态去对待事物的态度。参加此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都是从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中吸取了或笔墨或观念上的灵感,并融入到了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从他们静谧的画面中,我们不仅感觉到艺术家对于绘画过程的享受和对艺术理想的执著,更在喧闹纷扰的都市中带来了一片世外桃源的宁静。

水墨艺术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无疑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象征。在西方艺术形式的影响下,现代水墨艺术在区别于传统水墨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包括抽象水墨、城市人物水墨和表现主义水墨等。新世纪前后,在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艺术家在油画、装置、影像和行为等西方当代艺术形式的不断探索中,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水墨艺术以不同的方式融合转换并体现于自我的创作中。何森、曹敬平、侯勇、李威、彭薇这几位艺术家都对人文精神进行着不断的追诉和询问。

第13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8月开幕

以“艺术创意,融入生活”为主题的第13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8月19日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开幕。

本届艺术博览会汇集了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家画廊及众多知名艺术家的参与,参展作品和展示规模为历届艺博会之最。在8000余平方米的展馆内,最引人注目的艺术机构当为意大利艺术家联盟。该联盟旗下汇聚了如玛瑞萨・莫拉、安东尼・温蒂提等诸多名家。此次,联盟将携众多在欧洲大展屡次亮相的名作现身北京。另外,国内艺术机构Classic・简画廊将富含欧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及印象主义的经典作品呈现艺博会。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红子兰画廊将展示当代创新艺术作品,杭州油画家唐雪根先生名作《东方潮》也将亮相。

本届艺博会的另一大亮点则是组委会联手巴塞尔艺博会,迈阿密艺博会等欧美著名展会,在中国大饭店共同举办的两场《全球危机下的艺术语境》高峰论坛。参与高峰论坛的既有国内外知名画廊的艺术总监,艺术大师,还有广大艺术品收藏家和爱好者。论坛力图增进东西方艺术交流与合作,并为中国艺术市场发展及艺术品创作收藏明确方向。

2010经典北京再次出击

“艺术北京一经典艺术博览会”是北京艾特菲尔文化有限公司继“艺术北京”、“影像北京”之后推出的又一博览会品牌。今年的“经典北京”将于2010年9月16日至19日在农业展览馆举办。

本次“经典北京”的展览主体是来自全世界范围的画廊和艺术经济机构,展示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并兼顾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延续。展览不仅仅是一场经典艺术的视觉盛筵,还是感受传统艺术精髓的体验。这种体验包含的是一种定位,一种概念,一种经典艺术背后传承的历史文化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艺术价值。

今年专题展览将延续2009年“经典北京”专题展览的线索,探讨纸上作品、雕塑、写实油画、水墨等经典艺术形式在当代语境下的系统呈现,展示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艺术题材、各类艺术语言的大师作品。

残园惊梦――奥尔末圆明园历史影像展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与台湾秦风老照片馆共同主办的“残园惊梦――奥尔末圆明园历史影像展”将于8月3日至8月30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冲洗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2帧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将首次与公众见面。

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原为专业摄影师,大约1867年在厦门开设一家照相馆,来年放弃照相馆生意,转到中国海关工作,此后46年间,奥尔末始终维持原工作,先后居住在厦门、北京、广州、青岛等地。

篇(7)

[关键词]科幻电影服装;艺术特征;后现代艺术映射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项目

“服装高端塞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之一。

一、科幻电影概念及发展历程

“科幻电影” 就是“科学幻想电影”,目前主要从超现实的虚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做幻想式的描述。科幻电影是电影史上出现最早的类型电影之一。

在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中,科幻电影是历史最悠久且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类型片。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科幻电影的萌芽期。19世纪末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cinematograph,标志科幻影片的问世,但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影片。1895年的《机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开山鼻祖,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的自动化工厂景象。1902年的《月球之旅》,标志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出现,同时也被誉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作品。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是科幻电影蓬勃发展时期。随着科技水平的革新,题材呈现多元化,其放映时间从数分钟延长到数小时,技术从无声走向有声,场面趋于庞大壮阔,蒙太奇等电影理论也逐一出现。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好莱坞科幻片的繁荣期。也许是由于人们心里笼罩着的冷战恐惧阴影加强了人们的想象力,好莱坞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幻电影稳步进入成熟期,在电脑特效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画面更加精真,视觉效果更富冲击力。如《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异形》《银翼杀手》《终结者》等。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电脑特效和信息技术发挥到极致。2003年以来,以欧洲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其中不乏法国《女神陷阱》、俄罗斯《守夜人》、美国《阿凡达》等优秀之作。相信不久的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海外片场将挑战好莱坞,科幻片多元化时代即将来临。

二、科幻电影服装的艺术特征及作用

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装设计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设计不同。它是为人物性格塑造及剧情推动而服务的,在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是镜头语言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科幻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影片,幻想是科幻电影的主题,具有新奇的特点和强化的视觉冲击力。一般来讲科幻都是与未来相关的,所以我们常看到的科幻电影中的服装几乎完全没有限制,不像其他现实题材的电影需要考虑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等背景。因此科幻电影的服装设计有更大的空间,更强调设计感,也更具后现代特征。其营造的超级视觉效果,在服饰设计和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达上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功效,使完全虚构的幻想世界中的角色真实可信。所以说成功的服装设计会为影片增色,而一旦失败则会影响整个影片的表达效果。

三、后现代服装的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爱)相对论,(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对传统理性主义的绝对性形成巨大冲击。这些新的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非连续性等内容被后现代主义吸收利用。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处于游戏中,风格的丢失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游戏”是后现代时装设计的典型特征。它可包容任何形式,利用传统而又彻底改造传统所呈现的破碎的不连续的展示的不确定性,来强调个性的突出以及设计的极端化。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服装设计的相结合说明了人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左右它强调疯狂、颠覆、“非理性”;现在它所要表达的是随意与自我的重新诠释的“非理性”。无论是思潮或是运动都会随着人们不断进步的文明而进步和改变。

后现代是信息社会的产物,世界不再有中心,艺术不再有潮流,“怎么都行”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无限包容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这也正好与科幻电影服装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四、科幻电影服装的后现代艺术映射

服饰美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后现代服饰观”中吸取丰富的服饰设计语汇、表现方式等有用成分,符合服饰创新的需要。“科幻服饰观”在后现代服饰观与现代服饰观相互冲突、交融、互补中,呈现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的内涵。后现代服饰观与科幻服饰观最终以相互交融的新的服饰观推动服饰创新。并在新的服饰观与服饰创新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共同发展。

(一)服装中的波普艺术与欧普艺术

波普艺术又称“新写实主义”或“新达达主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流行于美国。是指大众文化(流行性)及当代都市环境中的流行性现象,这些都是波普文化的载体。波普是由英国劳伦斯·艾罗伟发明的一个词,指通俗的大众文化,其设计强调趣味的新颖与奇特,充满了对传统的反叛,主要内容涉及反美学问题。《剪刀手爱德华》中带有戏剧性的设计,广泛采用金属和皮质材料等。在服装上应用浮雕感皮质纹样图案和靴子,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另类视觉效果。

欧普艺术亦称为视幻艺术和光效应艺术,《蜘蛛侠》以抽象形态出现利用几何图形和色彩对比产生形和光的运动。造成视觉错乱,并与蜘蛛图案呼应创造了新的秩序,它既是欧普艺术的体现,也是波普艺术的体现。

(二)服装中的嬉皮与朋克

作为60年代亚文化群体的嬉皮士,其服饰符号在科幻电影服饰中受到关注和采用。朋克服装怪诞,印有刺眼的图案和文字,下身穿紧身裤长靴。发型古怪、染发,对80年代以后的时装有非常大的影响。

90年代初服饰又向70年代回归,新朋克风格开始流行。服装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内衣外衣化、粗犷反朴,旧物再利用、透空现象、重新加工,留有未完成痕迹如针角、无边、破洞等以及古典艺术样式拿来再加工。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派的视觉元素进行无序组合形成折中的戏剧性组合。

《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身上那种集合了唯美和凌厉的哥特风格,背带+衬衫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绅士风格,给人以嬉皮印象。但是德普却演绎出了哥特味道化妆和造型把本来正常的一套衣服演绎出“离经叛道”的效果。《银翼杀手》中女战士的服装以自己独特张扬的标签深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中,在现实和幻想之间找到了传统与另类的精髓,爆发了人类最个性最反叛的创意之灵。展现了天马行空的才思充满着朋克风格。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如此盛产以纯粹设计精神打破世人所有想象极限的设计大师。

(三)服装中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运动。最初起源于文学作品,后来在视觉艺术中被广泛运用,同时在科幻电影中也体现了这种意识形态。

20世纪30年代,超现实主义发端以来,它的概念性思维波及整个艺术领域,在科幻电影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超现实主义理念也使时装本身发生了观念的更新变化。在《生化危机》《星球大战》中超现实主义风格被运用在服装上,采用了奇异的剪裁修饰和强烈造型,给服装设计带来更多新颖的打破常规的创意和设计理念,超现实主义对于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推动时装的革新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移魂都市》试图通过对眼睛的巧妙蒙骗寻求奇迹和梦境,将体现视幻技巧并且带有喻示性和幻觉色彩的图案贯穿于服装中,其极富迷惑力的表现手法运用体现出设计师的思想,服装不仅仅是一个穿着物,更是穿着者心境的载体。《机械公敌》中的肌肉模型式的服装,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与服装结合能给人以一种新颖视觉美感和体验,在色彩表现上,超现实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师的直觉感受,表现出视觉的强大冲击力。作为表达灵感的一种方式,超现实创作手法只是表达一种概念。超现实主义设计师大胆摄入于人的精神世界,以各种奇特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设计来试图呈现人类潜意识梦幻世界和某种精神文化。

(四)服装中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亦称“构成主义”,是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流派,1913年至1917年间在俄国形成。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在服装中表现为大胆的几何形式和抽象形式的运用。在《星际之门》中具有未来意念的外太空人员服饰,大量的贴身皮革或反光涂层PVC,进行几何形式的设计,构成了明显的结构主义特征。

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是由解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解构”的含义为“解开、分解、拆卸”。解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是在反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说到底解构的问题是一个打破固定模式,开创多种多样可能性的问题,其结果常常是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

解构主义作为科幻电影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偶然机遇、荒诞组合、随意堆砌、解构中心、解构抽象、解构具象等手段进行创作,寻找艺术支点。它是对传统意义的解构,也是对于时装结构的解构:重新切割组合或非常规的改造。这些特征在科幻电影中有着具体的表现。《X战警2》和《加勒比海盗》中对结构进行了新的解构,雕塑感效果处理增添了一种戏剧性的强调作用,极其干练的造型和多变的结构分割方形的袖头和绗缝细节,打造出雕塑感的前卫、时尚科幻感服装概念。《贝奥武夫》中将简洁的结构和流畅的造型、创新的面料与若隐若现的人体完美结合,向人们诠释了解构主义的新概念。

(五)服装中的表现主义

服装设计是人类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受表现主义的影响。科幻电影大胆应用表现主义的精神,以服装为载体,对客观形态进行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来表达内心世界。探索表现主义和服装设计的内在联系,对当今服装设计的发展和研究有着深刻意义。通过一部大热的《阿凡达》, 让所有人了解到了还有这样的一种“人”的存在,然而大热的影片背后总是会有很多辐射效应,其中土著人的身色——蓝绿色因内心恐惧而产生的色彩及思想的夸张应用于服装设计上夸张应用相互辉映。它是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对人性中复杂、美好和阴暗的东西进行变形揭示……

科幻电影服装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是一门各种艺术交融的边缘学科,具有强烈的后现代风格特点。本选题通过对科幻电影服装的后现代风格进行系统研究,掌握其创作理念、方法及其后现念的应用。从文化上对科幻电影服装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创新理论价值,而且对现代服装产业也有某种借鉴价值。同时它也可供高等教育及服装设计、影视设计专业人士参考,对专业教育的理论发展起到促进性作用,达到专业与行业的稳步接轨。

[参考文献]

[1] 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213-219.

[2] 包铭新,曹喆.国外后现代服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