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篇(1)

关键词: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知识、知识应用和创造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1]。新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组织的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引入标准要求。当前,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提升运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组织从“优秀到卓越”阶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1.知识管理应用于医疗器械审评核查工作的必要性

1.1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特点

作为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源头准入关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和体系核查(以下称审评核查)工作,是典型的知识型工作,与药品相比,医疗器械产品更为复杂多样,对审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覆盖面的要求也更高。在审评核查过程中,审查人员既要掌握行业监管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也要熟悉各类产品的设计原理、功能特点、临床应用以及生产环节对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等专业知识要求,同时,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生产的可控性做出综合判断和评价。审评核查过程既是需要大量信息支撑的知识应用过程,也是知识不断开发和产生的过程[2]。

1.2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需要审查员应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加强对新知识的跟踪和学习,确保审评核查业务能力不断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医疗器械审评体制改革的要求,需要审查机构通过形成有效的知识储备体系和共享流程,促进审评核查工作提质增效;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形成全面的知识培训体系,加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因此,尽快建立适应医疗器械审评核查工作的个性化知识管理体系,以促进知识的及时共享、有效应用、不断积累和创新。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切实提升审评核查质量和效率,促进审查标准统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体系的分类

对审评核查工作来说,知识主要指来自于实践并经总结、验证,能够对审评核查工作直接产生指导、参考、约束作用的内容。按照知识的来源分,审评核查知识可分为外部知识(从组织外部获取)和内部知识(由组织内部产生)[3]。涉及的外部知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标准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发展规划、政策信息等指导性文件,以及监管动态、学科知识、技术文献等参考性资料;涉及的内部知识主要包括组织内部产生的管理规定、工作规范等工作要求,审查要点、审查意见、工作模版等指导性文件,以及信息数据、经验总结、研究成果、学习培训等参考性资料。知识管理的重点是要促进内部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按照知识的表现形式分,审评核查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4]。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图表、语音、视频等方式表达;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其表达形式为审查员在各自岗位上积累的工作经验、阅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结合内部管理模式,建立相适应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之间的内部转化和创造,是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难点和挑战。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分类图谱见图1。

3.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对知识客体即知识信息的管理;对知识主体即人员的管理;对知识环境即组织的管理[5]。知识管理将知识、人和组织链接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因此,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并综合考虑组织的战略、文化、流程、制度和信息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策划。汲取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经验,结合审评核查工作实际,构建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如下(见图2)。

3.1知识管理共识

对审查机构来说,知识管理是较新的管理方法,它的运行需要与组织的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充分融合。知识管理工作的深入推动,需要得到组织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因此,在组织内部各方达成对知识管理的共识,建立统一的理解,是知识管理体系构建实施的第一步。结合实践经验,建议组织将ISO9001知识管理内容和要求作为切入点,通过交流、研讨、培训的方式达成初步共识。

3.2知识管理组织架构

知识管理是一项持续的创新活动,需要聚集组织各层次力量集体推进。建立知识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不同层级的角色职责,是项目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为确保知识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组织还应确定知识管理责任机构,承担知识管理规划、实施、推动工作。结合审评核查机构现状,建议考虑将知识管理职责挂靠在质量管理相关部门。

3.3知识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和目标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方向。组织应结合发展战略来规划知识管理战略和目标。对于审查机构而言,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其核心资源,产品注册的技术审评、生产许可的现场检查为其核心技术服务,智能化审评核查和知识创新为其核心方向,因此审评核查机构的知识管理战略可以从知识管理如何提升审评核查过程的科学性、高效性,加速人才成长和团队创新等角度切入。

3.4知识组织体系

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知识生产、内容组织、知识利用与更新机制。根据审评核查业务所产生和涉及的各类知识信息进行界定,明确核心知识范围,确定知识构架和知识地图,构建多维度的知识分类体系。存量知识是组织在运作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知识资产,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对存量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分级分类,形成初步的知识数据库,确保知识的共享和利用用;同时,明确增量知识收集和产出的方法和要求,推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3.5知识管理系统

根据审评核查机构业务工作现状,建议依托已有的信息化系统(如审评核查业务系统、OA系统等),在其功能平台上进行拓展。系统的设计可重点关注知识库管理、知识应用、知识交流、角色管理等环节的设置。知识管理系统通常应包括知识库(知识获取、保存、传递)知识社区(知识评价、发现、创新)、知识地图(知识体系、流程展示)功能。系统的设计还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整合,建立可供各系统交互的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3.6知识管理制度体系

知识管理需要制度的规范,对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约束和激励。基于审查机构的现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的制度体系,确保知识管理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推进。制度体系应涵盖有关人员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的人员管理,知识界定、分类、保存、共享、应用的流程管理,知识库和知识社区的应用管理,以及知识交流创新、人员培训考核等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制度让每个人都感到知识管理与自己息息相关,使“知识”真正落到人,“管理”切实落到实处。

4.小结

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从以上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初步建立起适合审评核查工作的个性化知识管理体系,以确保组织对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当前,2015版ISO9001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要求,其本质上还是处于基础应用层次,也是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步层级。随着知识应用的不断深入,推进各业务职能全面的知识管理,解决高层次的决策、创新问题,实现组织知识管理的系统化高层次,将是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知识管理.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OL].2019-10-23.

[2]唐文燕,张华,金德庄.构建药品审评核查业务知识管理系统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8,39(13):56-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2016.

篇(2)

关键词:烟草行业 卷烟制造 动态知识管理

中国的烟草行业如今正面临转变,传统行业较多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型产品,现在逐步在向打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烟制品方向发展。尤其在烟草工业企业中,单纯依赖原料资源的方式已经开始显露不足,技术能力及人员技能、基础管理能力等方面成为了新的竞争力增长要素。烟草行业虽非知识密集型企业,但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知识与技术要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知识管理也逐渐在国内烟草行业企业中得到了青睐,已有烟草工商企业率先开始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

作为伴随了中国多家领先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合作伙伴的AMT咨询,也与我们的烟草行业伙伴一起,面临着这样的思考——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核心使命是什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本文主要以烟草工业企业为例,着重探讨如何构建卷烟制造企业动态的、有活力的知识管理体系。

命题一: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核心使命为何?

在全国禁烟呼声日益高涨,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中国烟草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局领导审时度势,顺应整体市场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卷烟上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烟草行业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卷烟上水平”是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烟草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随着“卷烟上水平”的推进,行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

本质上,“卷烟上水平”就是以品牌上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主要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或更大范围内促进行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整个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

行业发展大环境以及国家局的战略发展要求,对中国卷烟制造企业而言,是一项严峻考验。他们将不光面临着整体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模式由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向品质、技术和品牌优势转化的历史任务,更将直面卷烟行业内部品牌发展以及市场的检验。同时,当前形势也是督促所有卷烟制造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发起管理变革,打造全新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良机。

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知识、技术、人才要素作用力被广泛发现,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比拼不再依赖于单一要素,而需要全面综合地来考量企业的各项软硬实力。在此趋势下,知识管理也必然成为卷烟制造企业进一步实现管理提升,打造新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知识要素将渗透入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要素中,触发企业所有其他生产要素的聚合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率。

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核心使命,是顺应企业的发展使命,让知识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升华个人知识为组织智力,盘活和发挥组织整体知识资源效益,促使企业人才、技术、基础管理和文化能力的不断更新,跨越新的增长台阶。

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核心使命的分析与提出,明晰了我们在烟草行业开展知识管理实践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知识管理引起的企业管理提升与变革,不是打破原有管理基础,而是管理要素的完善与补充。我们是在补短板而非空降一个新管理方法和思路,因此需要关注的是知识管理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与运作流程中。

其次,知识管理要不断地推动、升华个人知识为组织智力,这需要我们同时关注事(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以及人的两条主线开展知识管理,并通过串联“知识、流程与人”,构建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盘活企业核心知识资产。

最后,要使知识管理能够作用于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发展、基础管理能力提升和企业文化加强,首先需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内部的小环境,包括人员激励、日常管理运作流程、信息技术平台以及知识管理文化的培育,核心在于构建可长效运作的知识管理体系。

这引出了我们本文将着重探讨的议题:如何构建动态有活力的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命题二:如何构建动态有活力的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一经形成,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便具有相对静止的特性,如何使知识管理获得自我茁壮成长的生命力?如何使组织静态知识能够活起来?从企业管理层面,需要明确如何构建起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使知识管理活动成为日常一项管理活动,得以长效运营。而静态的知识能够活起来,则需要我们在做知识内容结构规划设计的初期,就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出发,以终为始地建立组织核心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构建

知识管理初步导入企业,就像呵护一颗种子,需要阳光、土壤、空气和养分。落到企业管理层面,我们可以对应为战略引领、技术平台支持、企业文化引导、管理机制推动这四项举措,为企业知识管理找到对应管理体系构建的动态能力要素。

1.战略引领实现知识管理的价值动态能力。

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始终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前提,是知识管理这颗“种子”能够发育好的关键资源“阳光”。这要求我们始终找准知识管理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定位,不可让企业被知识管理。只有在“明方向”的基础上,体系化推动的知识管理,才能确保知识管理形成自我的价值驱动能力,是知识管理工作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2.技术支持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动态能力。

当前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更多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更新发展,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重要支撑作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工具,好的技术手段可更为有效地推进知识的传递与复用,使组织知识从技术上实现积累、存储、共享与应用全过程的现代化的运作支持,成为了知识管理这颗“种子”生长发育的“土壤”。技术平台的驱动力量是企业知识管理不可忽略的一个能力要素。

3.企业文化引导实现知识管理的组织人员动态能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难以转变的深层特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将有力地作用于组织所有人员,推动或者阻碍企业的一项管理变革。知识管理也是一项管理变革,需要引导企业所有员工参与的管理活动,需要良好的组织人员基础。因而,如果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将有力地保障知识管理的实施。倘若企业文化完全不能支撑知识学习、共享、应用与创新的活动,那么要想长久地实施好知识管理那几乎是不可能。培育好适应于知识管理开展的企业文化引导对知识管理而言也至关重要。

4.管理机制推动构建知识管理的机制动态能力。

构建企业日常知识运作的配套管理机制,是构建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的保障力量,使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日常运作流程的一环。良好运作的管理机制,可以成为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的有力支持,使知识管理不断地成长为参天大树,产生出持续长远的知识效益,庇护企业的发展。这里知识管理机制包括:构建推动知识管理有序运营的组织力量;构建评估考核与奖罚机制,以引导员工与组织行为;构建运作紧密、自成循环的日常知识管理运作流程体系,以规范员工知识管理行为。

组织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的构建

在具备阳光、土壤、空气和养分的基础上,我们的知识管理种子能否破土发芽,也甚为关键。企业导入的知识管理是否能成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对知识内容的规划,要使知识管理能活起来,我们首先需要在内容规划时,让静态的知识首先能够被激发,构建知识动态应用能力。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应用与更新层面,包括变化感知、吸收、整合、配置。使知识能被动态感知、吸收、整合、配置,我们首先需分析知识应用触发的场景以及需求特性,构建知识关联。

做好知识内容规划,不能仅仅以为企业知识建立一个结构化存储维度的知识分类为终点,更需要从知识应用层面考虑如何使静态知识“活”起来,盘活企业知识资产。这要求我们不仅仅是管理静态的知识的存量,更需要我们在梳理盘点的时候,能够分析出知识的各种应用需求属性,建立知识应用关联。在本文前面内容中,我们明确了以服务战略目标为导向,需要关注“人与事”两条主线开展。“人”的知识主要体现为各种经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更多偏向于隐性知识的层面;“事”的知识则关注与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以及企业员工根据实践经验已经显性化了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表单信息等。简单说,就是需要建立“人、流程、知识”三者的多重关联,才能使原来单一静态的知识,通过各种属性或应用条件的触发,得到知识需求者更广泛的应用。

如何构建这些关联?对于卷烟制造企业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企业流程及流程节点为枝干,串接各类知识,包括制度标准、法律法规、工作指引、模板工具、经验方法等。再配合其他知识维度,通过信息平台,使原来无序,零散的各类知识,以一定的结构附着在流程枝叶上。同时我们也以流程为干,挖掘梳理对应流程关键节点的隐性知识以及对应可以求助的专家,如此为“流程、知识以及人”建立强的应用关联。

流程串接知识,形成了企业核心知识链条,同时企业中多条流程都会整合串接多类知识,最终交叉形成网状的知识应用体系,从而有效明确了组织各类核心知识的多种应用场景与使用需求,有力推动知识的共享应用。真正地使企业静态存量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的载体——专家资源,因这些关联而被全面盘活。

总结与推广

我们在本文的分析及探讨虽然以卷烟制造企业为主,结合了我们与卷烟制造企业合作伙伴一起形成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但这些实践经验与思路也可以被推广应用到整个烟草行业的工商企业中去。

如何构建烟草行业企业有生命力的知识管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需要开展的主要知识管里任务,分以下三个核心步骤:

第一、通过全面诊断与调研分析,明晰知识管理如何支撑企业战略,明确定位及近期管理的重点,并明确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的融合。

篇(3)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

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

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篇(4)

试点是承上启下的第三步该环节是对第二个环节的实践,根据规划在试点实施知识管理,同时评估知识管理的短期效果,发现问题并解决。图书馆业务涵盖采编、参考咨询、技术、阅览和流通服务等,业务体系包含的任务属性也因此不尽相同,运行时,需要不同的知识构架,因而,知识管理方法的制定需要结合业务体系中的任务属性制定,这一过程为知识管理模式分析。另外.每种业务体系涵盖多方面的知识,识别并判断关键知识的现状,进而在知识管理模式的指导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提升,这一过程为知识管理策略规划。所以.试点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结合高校图书馆业务模式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并对知识梳理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提升。试点阶段是知识管理从战略规划到实施的阶段,根据对试点的知识管理现状、需求和提升计划的分析。考虑引入支撑知识管理相关系统。根据前几个阶段的规划和分析,选择适合图书馆现状的IT落地方法。如带有知识管理功能的办公协同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门户落地系统等。因此,试点阶段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中难度最大,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保障团队.做好业务部门、咨询公司、系统开发商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难点主要是:选择合适的部门作为试点;知识体系的建立及知识管理模式和策略分析;针对性的提升行动计划。

推广和支持是知识管理实施的第四步此环节是基于知识管理试点经验,将知识管理广泛推广,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的内在价值、此环节的主要任务如下:继续在试点部门推广知识管理,同时将该模式复制于图书馆的其他部门;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价值链和业务流程合理结合;初步构建知识管理制度;全方位运行知识管理体系;开始运行头脑风暴、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提升计划,同时构建相应的运行制度。此环节将面临的难点为:严格控制知识管理推广混乱局面和实时掌握知识管理实施状况;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和日常工作;文化、管理、技术的协调发展;知识管理对战略目标的支持;对思想观念转变等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利益再分配;建立知识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绩效体系。

制度化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最后一步制度化阶段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了顺利的通过该阶段,须调整计划,对业务优化调整,正确的认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地位。在制度化阶段,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管理效率的一个因素,所以要把知识管理全面融入到图书馆战略.流程、组织、绩效等管理体系中。借助知识管理,能有效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的利用率。能够将图书管理员从繁忙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促进馆员的学习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第一,知识管理要真正的融入到图书管理的业务中。第二,要重视知识管理经验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第三,要不断的完善知识管理体系。

篇(5)

1后现代科技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内容

后现代科技档案知识管理内容的界定与知识和知识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理论与实践二维描摹的世界界定为知识,知识所探讨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学所指称的人类社会。知识的着眼点是客观事实、具体信息、科学描摹和通过教育与实践而获得的技能。当然知识的习得和内化涉及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有:感觉,交流,推导。知识同样可以被看成是影响人类智慧的最为客观的内在要素。哲学层面上,我们称之为知识论,历史上也有诸多科学家对知识进行界定。柏拉图对知识的界定有一个经典的论述:任何一个所谓知识点的叙述或者陈述都必须满足知识要素的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被验证过的;二是正确的,即一定的准确性;三是要为众人或者个别人所崇信。所以说概而言之,科技知识就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经验或能力。知识信息管理是各层次的企业、事业单位实现知识共享的新途径:即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科学柔合,从而使科技知识信息更具集约化,这也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有效提高企事业单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能力。科技知识的集约化管理通常包括四个维度的内容:一是集约化知识库本体的建立;二是知识库本体内部成员的有效知识交流;三是知识至上的内部循环生态;四是知识等同资产的协作化管理。因此我们探讨对知识的管理就是在研究知识的利用,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那么科技知识信息化管理就是指对科技档案知识内容进行搜集、识别、保存、分享的过程。科技档案知识管理,通俗地讲,就是利用基于云计算的科技档案管理技术来对知识信息载体进行基于效益的程序化管理。知识信息载体的管理要通过统一规范的操控标准设定,对集约化的科技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循环管理,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信息循环体系,注重科技知识档案处理的全程信息化。全程信息化涵盖:大数据搜集信息化、移交接收信息化、归档信息化、存储管理信息化、借阅利用信息化和编研信息化等,同时逐步将业务管理模式转换为知识服务化管理模式,以服务模型为业务管理基础,业务流和数据流建立在以知识服务为模型的系统平台之上。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科技档案利用体系和科技档案安全体系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其共同的基础是科技档案所蕴含的知识单元,科技知识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结或耦合,组成了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形成了用户需要的纷繁多样的科技档案知识内容,也是科技档案安全体系构建的基础。

2科技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体系构建

2.1科技档案知识资源管理体

系是科技档案管理程序的直接映射科技档案鉴定、科技档案登记和编码、科技档案保存和科技档案利用可以直接映射到知识信息集约化管理的主要步骤上,这些主要步骤体现了系列化的知识信息管理和利用及其加工过程,这个过程架构了科技档案的知识管理体系。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的过程是科技档案鉴定的基本要素。伴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方略的提出,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会产生数以亿计的各类科技知识信息,但是这些海量的科技档案记录的保存价值是有限的。科技档案鉴定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些具有保存价值,可以重复利用的加以收集整理并保存。所以,科技档案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科技知识信息档案进行评估和筛选,并确定保密等级。而对已筛选的科技知识信息档案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科技档案登记和编码。科技知识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存储方式是多元化的,自有其管理与利用的不便之处。因此,在科技档案知识登记和编码中,把科技档案信息翻转为可检索、可注解、可分析、可利用的大数据时,就需要依据分类和著录的需求来设定为各个行业所认可的信息标准。避免简单地依赖内容主题和载体形式草率地进行登记与编码,特别是在编码前要依据科技知识内容的特定属性,获取相关的主题作为关键词,从而使不同的知识信息之间保持有效的维度链接,使得多维度共享机制成为可能。在科技档案知识库系统中进行科技档案的有效多元存储本身就是实现知识信息保存的有效形式。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是知识管理电子化、网络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具体操控知识信息存储的工具为基于行业和任务需求而开发的各种档案管理系统,在这类系统的运行中,要防止档案知识信息的意外受损,就必须要做好档案的备份工作。档案知识信息的使用和服务用户的过程就是档案利用的过程。科技档案知识管理体系是科技档案管理程序的直接映射,其有效整合的内容是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科技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的三位合一,这一做法也可以扭转重保存轻利用行业倾向,克服资料存储化、历史边缘化的行业弊端。特定的绩效评估也是科技档案利用实际效果的标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绩效评估成为科技档案知识信息鉴别、登记和编码、存贮的参照点。

2.2科技档案知识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1)科技档案知识的表征

科技档案知识信息的表征是指实现科技档案知识管理途径的二元化——编码与存储。换而言之就是指科技档案信息在系统和组织内的架构与再认的方式。科技档案知识信息的高效利用是科技档案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所以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它的表征途径与构建渠道都应该以符合用户的客观认知习惯为先决条件,同时也匹配于用户的记忆形式。现代大脑神经研究告诉我们:分阶递进序列的存储是大脑神经元操控信息的主要方式,大部分知识的应用和转换都依赖于神经元的相互辐射和彼此联结,特别是在大脑有知识需要的驱动时,神经元就得以被激发,源源不断地产生脑电波来激活知识信息。因而,在我们对科技档案知识信息集约化编码的步骤中,首先要来解构科技档案知识信息本体,使之成为不同的表征单位,再将这些知识表征单位注册到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内部,构成同位一体的科技档案信息网络。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手段来实现科技档案信息的离散式表征,也可以在不同的网络节点和表征结构上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利用与存储的二维转换。管理系统也可以在用户利用科技知识信息的同时,对科技信息进行分布式的再加工再处理,进而提高科技知识信息的利用有效性和输出精确性。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云计算来实现档案知识信息的“双套制”云备份管理,从而保证在特定节点的数据丢失状况下,科技档案管理系统仍然能够实现正常运转。

(2)科技档案知识的共享

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离散的科技档案数据集合在一起,对其进行分布式表征,为科技档案知识共享奠定了基础。但是共享必须要有层级化的知识信息源的挖掘。差别化的科技知识信息决定了构建科技知识库的方式与渠道的差异性。比如,电子技术类档案只需要科研单位建设;而诸如建筑类档案、基础设施类档案则是由各级建设部门与施工单位统领保存。但是若论及特色档案知识库,则是隶属于科技档案馆,其建设也是由该科技档案馆独自进行。如何整合各具特色的行业科技档案,以“知识管理”为媒介把现行的科技档案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贯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精神之更好体现。

(3)科技档案资源的集成

在科技档案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实现不同科技档案信息的可链接性,必须遵循分布式档案表征的原理和方法,这也是科技档案知识信息共享的基础。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大众对于知识信息的需要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基于载体形态和信息属性进行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科技知识信息管理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即有损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也影响科技档案的使用。然而通过一定资源集成的科技档案能够有效地规避知识信息集约化管理的此类障碍。载体差异化、内容差异化、功能差异化的科技档案信息有机整合的途径就是对信息进行分布表征,再集约化管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是科技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的基石。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科技档案资源管理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了系统类型差异化的状况下彼此兼容的困难性。其实科技档案知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就是要在实践上规避“信息孤岛”现象。

(4)科技档案全宗的科学界定

全宗是指由个人、组织或独立机关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系列档案,它的基本涵义体现在:一是全宗为系统化的整体;二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活动;三是架构在一定的社会行业系统之上。一个全宗的科技档案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一定的行业活动所积累下来的有传承价值的科技知识信息,它的构成要素为:形成过程的历史性;组成体系的有机性;记录的完整性。它依据特定的来源单位所形成的分门别类的科技知识信息,其记录方式、载体以及文种形式都是多元的。档案馆对科技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和日常管理的基本操作单位就是全宗。尤其是在其分类、传阅与存储中,同一全宗的材料必须保持完整性不分散,不同全宗的知识信息档案也不得杂混于一起,即所谓的全宗不可分散性,操控的基本依据就是根据来源组建全宗来保持全宗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全宗理论客观体现了科技档案间的联系性,为科技档案知识的整理和分类提供了合理的客观的依据。但是科技档案知识的分布式表征虽然实现了科技档案的资源集成和功能集成,可是也有无序化科技档案整理体系存在的风险。所以根据科技档案知识信息的来源进行科学的归属并做出标记,进而进行细化的登记和编码才可以确保全宗的完整性。

2.3科技档案知识资源管理体系的作用

(1)构拟了全新的科技档案管理理念

对知识对象加工,从而实现知识的创造和增值是知识管理的本质。构建科技档案知识化信息化集约化管理体系能够加快科技知识信息的加工速度和利用效率,全新的科技档案管理理念克服了传统的“存为主用为辅”的弊端,确立了以提高利用效率为核心的科技档案体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是实施科技档案知识管理各个流程的必备理念。原因有五:一是科技档案知识管理的流程应该与人们的知识建构的心理过程协同一致;二是要能够满足并实现用户检索科技档案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三是使用嵌入式技术和分布式数据技术并根据用户的需要来引导整个界面的设计;四是贯彻用户的参与和互动原则;五是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

(2)实现了科技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

能够满足用户个体信息需求的服务是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要求满足三方面内容:一是用户锁定大数据的来源范围;二是用户可以自己设定信息源的取样方式;三是预测所获取信息的表现形式。更高层级的服务就是完全基于用户需求,甚至考虑用户个性及其使用习惯来推送其可能需求的信息。根据科技知识单元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科技档案知识主题表征从而使得科技档案信息有序组织。科技档案用户可根据个体的知识需求来驾驭集约化的知识信息,并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科技知识信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普及应用为科技知识用户提供了更大空间,尤其是用户可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理念来搜集、补充、更正并扩充科技知识信息源的有关内容。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有效双向互动不仅可以促进知识信息源的丰富,还可以让用户通过体验式的参与建立起有效的主体感受,同时信息系统能够依据用户的认知习惯、专业背景以及过往的信息提取痕迹,帮助档案管理人员通过RSS技术进行个性化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推介,极大地创新了传统科技档案数据的存在方式和加工方式。

3结语

篇(6)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知识管理 精细化管理 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的,讲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优,强调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基础管理,它的实质是通过细化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的具体任务,以实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严格考核,按绩效取酬。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源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知识管理作为管理领域的新事物,目前存在多种认识。美国得尔海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指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我国学者将知识管理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知识管理是系统地能动地发掘、优化、控制组织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是组织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的新途径,是最有效地开发、培植和利用知识资源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也就是人和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以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优结合,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将真正被作为资本进行管理,一个组织能否成功取决于其所占有、运用知识的程度。图书馆要顺应知识经济的潮流,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智力资源。同时图书馆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想使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准确地把握用户群、及时准确快速地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只有实施知识管理。

2.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须施行知识和精细化管理。

高校是知识创新最重要的力量。高校拥有知识创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学科门类齐全的极其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其主要功能是知识的创造、扩散与传播,将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中探索获知的现象、规律及形成的理论等传播给大学生。因此,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培育知识创新力量的最重要平台。高校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源泉,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成败。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已经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担当起在高校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已经不能仅仅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编目等简单的加工,需要提升到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创造性工作,创新知识,根据学校发展和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3.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基本职能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收集、整理文化知识并提供使用,具体来说包括四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送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这些都包含在知识管理之内,但同时知识管理更注重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整合、传递,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从而与图书馆的职能相适应,因此在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主流。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不仅在教学层面上深入改革,而且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广大用户、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选择和要求。

2.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图书馆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服务资源的多元化,图书馆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图书馆服务过程的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工作服务过程精确、量化和规范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问题,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3.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

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就是使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更重视常规管理,力求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获取最大的绩效。实行精细化管理后,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知晓工作的内容、要求、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损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塑造书馆服务至上、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

四、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贯彻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即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2.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制度化、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也就是图书馆员工必须遵守的各项工作规程、规章制度,以此制约和规范员工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员工遵守制度规则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并在其违反时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制度体系,也就是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以此制约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3.树立行之有效的工作作风。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但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制度落实到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抓好基础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制度、流程、标准执行,同时整个工作过程要有记录、有监督、有控制;二是要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必须定量准确,实施及时,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更规范化和系统化。

五、结语

精细化管理见证的是精益求精,高度负责,不懈追求完美的精神。在图书馆工作中,只有勤于思考,把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实践,高标准、高质量地履行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图书馆管理才会更科学、规范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卢向东.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现代情报,2004(2).

[2]王克楠.刍议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

篇(7)

有一位姓黄的老板,从小食品批发市场的一张摊床起家。十多年前开始经营小包装食用油产品。

七、八年过去了,随着生意的一点点做大,黄老板注册了一家商贸公司,有了专门的办公室,手下业务员、主管、财务、搬运工加起来也有好几十人。黄老板的生意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生意大了也有苦恼。

首先,黄老板钱虽然赚得多了,但哪里赚钱好像自己也不清楚。以前定期去厂家拉一车货回来,客户来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清楚的很。

现在左手进右手出,总也算不清楚账,再加上很多客户都有账期,就更糊涂了。

还有,公司里面几十个员工,一到旺季就忙得团团转、总是出错。老黄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就连平时出差、旅游,手机都是24小时待机,不是不想放手,是不敢放手。

最头疼的还是怎么才能管好那十几个业务员。老业务员总是抱怨待遇不公平、牢骚满腹,或者干脆一走了之;新招的业务员基本上啥也不懂,听老业务员的牢骚也摇摆不定。对这些老黄心知肚明,但又没办法。

其实老黄碰到的问题对很多经销商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尤其是那些刚刚做产品的经销商,虽然有一定的渠道网络和经验,可是该怎么把生意做好,心里还是没底。

新招的业务员总要培训吧,可怎么教,又由谁来教呢?新老板往往感觉事情千头万绪,无从做起。

黄老板抱怨道,这么多年了,自己辛辛苦苦把生意一点点做大。这个市场,从专卖店到超市,哪个店的老板他不熟?从打交道的方式到喜好他都一清二楚,到市场上走一圈他就能把最近的生意看个七七八八。

可是手下这些业务员怎么就做不好呢?怎么进货、怎么和客户打交道,什么都要教,更何况很多东西虽然他心里也清楚,真要讲出来他还真不好讲。

以上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知识管理的问题。

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方法,通过创造一个环境,让知识和经验可以很容易地被分享,并能够将知识带到它所需要的地方以帮助做出行动。

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生产、知识分享和知识应用等过程。

知识生产

知识生产包括显性知识生产和隐性知识生产两种。显性知识的生产需要标准化,隐性知识的生产需要案例化。

显性知识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如何正确做事、一个是如何做正确的事。为了解决如何正确做事的问题,就需要将经销商运营体系规范化。

(1)通过制度建设使经销商规范内部管理,有力支撑业务运作。制度建设主要包括计划与例会、组织结构、流程规范、人员培训和绩效薪酬体系五个部分。

(2)将商超渠道、传统渠道、特殊通路、县级分销、市场推广等五大业务流程标准化,让每项业务的业务员都按照统一标准、高效的工作流程办事,加强一线业务人员的执行力。

为了保证每个经销商都在做正确的事,需要在每个厂家办事处所在的城市制定统一的销售标准,详细规定不同的通路在产品卖进、价格体系、助销方式、货架陈列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

随着市场的成熟,对市场的管理也由原先的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这就要求经销商提升运营管理和生意拓展水平。

尤其在生意规模逐年增长的情况下,经销商更应该摒弃传统门市作坊的经营观念,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让各个业务部门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开展工作,彻底解决“散(队伍散漫)、乱(管理混乱)、空(监控不力)”等管理问题。

在经销商自身运营规范的基础上,实现经销商与厂家运营的一体化,让经销商站在厂家渠道合作伙伴的立场上,与厂家做好以下方面的配合工作:

与当地分支机构保持顺畅的沟通;正确、高效执行各类品牌的推广工作及促销活动;严格遵守销售标准;积极反馈市场基础数据、竞品动态、渠道库存和销售数据等信息;双方共同回顾和分析小包装食用油生意的市场表现,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市场策略。只有这样,经销商才能与厂家共同成长。

在厂家的帮助下,经销商很容易做到显性知识标准化。业务员人手一本业务执行手册,按照手册规定的流程去设定拜访路线、跑店、理货、生动化物料布置、搜集终端竞品信息,等等。

但是,光凭一本手册是无法打天下的。有许多特定的问题要靠经验解决。比如说,面对不同的终端客户,应该如何做客情?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各有什么有效的推销手段?经营的产品在当地市场上有什么优劣势,通过什么方法扬长避短?

显性知识是死的,隐性知识是活的。

显性知识不能解决许多新问题,如果一味地依赖显性知识,长此以往,业务员将失去对执行手册的信心,使流程流于形式化,老业务员一离职,把知识也带走了。

如何将经销商、老板及老业务员的经验传承下去?这就需要将隐性知识案例化。

在每次日常工作例会上,总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后,要有专人将相关知识记录并且整理归类;

对于每一种产品,有哪些量身定做的推广方法,讨论之后整理成文;

在每次员工考核时,要求业务员总结考核期内的经验案例并作为考核依据;

与厂家或其他经销商交流时,要将厂家或其他经销商好的经验拿回来分享。

通过长期的、制度化的积累,工作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能在案例中找到答案,知识管理体系才算成功地建立起来。

知识分享

在通过知识生产过程将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之后,需要通过知识分享和知识应用的过程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知识分享,指通过知识交流扩展企业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最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如研讨会、学习会和企业培训等;其次是个人通过阅览企业积累的成文知识自学的过程。

企业内部的知识分享平台,是一个企业,也是经销商团队能够迅速成长壮大的重要手段。企业应鼓励员工积极分享自己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而且当每个新人进入公司的时候,将此分享平台的内容和新人培训相结合。以达到高效率的新人培训计划。

不过,知识分享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不能让知识被个别人员垄断,知识传播得越广获益越大;要将知识设置不同的权限,一些需要保密的知识只有具备相应权限的人员才可以浏览。

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是指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用企业文化和制度予以保障。

首先,企业内部要建立起乐于分享的企业文化。从经销商到业务员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将一项业务经营管理好,需要的是整个团队的努力。不愿进行知识分享的人员,业务能力再高,也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其次,对知识的管理投入小、回报大,关键还在于经销商要有知识管理的意识,着手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包括指定有经验的后勤人员负责知识的管理工作,不断更新工作标准和经验案例,建立电子文档方便共享,组织新员工培训和经验分享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