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高职会计 实训一体化 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教育是为社会输送会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它的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的最终就业为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以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准,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调整,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的有效协调。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中,需要从整个教学过程入手,做好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

一、高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学生的身份不仅仅是学生,更是职场人,而教师同样也不仅仅是教学者,更是职场人的训练者和指导者,据此在实际的会计实训加血中,教师就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培训意识贯穿其中,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以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来严格要求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建立一体化的实训教学场所

在教学场所的构建上,要形成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三位一体”体系,教学场所的建立可以实现会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实施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

首先,校内实训室。在实训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功能配置基础上,对过去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运用充分结合,从而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

其次,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个设备先进且各项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对真实的企业会计操作进行模拟。例如可以建立一个代表零售商业企业会计的校园超市实训基地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意识。

第三,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属于是对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可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例如建立会计事务所、工商企业等等实训基地,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训中了解到企业文化,并以职场人的标准来完成相关会计核算工作。

(二)构建实训一体化教学团队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参与者,站在教育事业的最前沿,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高低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随着当前企业对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过去的单一的知识型、理论型教师已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化。一方面教师队伍的团队领导者必须是德才兼备、治学严格、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而且在和校企合作项目中有显著研究成果,这样可以有足够资格;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成员还要具备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的教学要点有准确把握和落实,可以向学生教授更全面的会计信息,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对实训一体化教学文件进行完善

教师在对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教材以及实训案例等等项目的科学编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明确实训教学目标,从而在掌握会计相关技能操作上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那么为了满足学生会计操作的需要,学校还要尽可能的采用先进且适用的实训教材,例如学校和合作企业所共同编制的实训教材,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会计学习更为全面,更有利于实践操作。除此之外,在实训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也要尽可能的选择与工作实际和学习生活相贴近的案例,依据会计典型职业岗位,对实训教学项目进行从易到难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对会计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来讲,要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构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就需要首先树立和坚持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之后再形成工作过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领域,而这也是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对于会计实训一体化的具体实施来说,它的实施流程就是需要由浅到深的将实训室模拟实训、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等结合为一体,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法来完成实训教学。

(五)实行会计实训一体化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是实训一体化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它是对学生会计知识掌握能力的一种测试和评估,可以帮助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策略制定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在会计实训全过程基础上,实现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技能和作业态度的相结合,笔试和动手的相结合,学生自评和相互间的评价相结合等等,这样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确保最后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是公正合理的,可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考评。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满足各行业所需。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行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会计操作要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盛萍.高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32):227

[2]张利.高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北方经贸,2012,(6):174-174

篇(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支持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80-0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的发展也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呈阶段性变化,继续靠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构建更能够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课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体现“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对他人合理评价的能力。

一、课程支持平台系统设计

1.开发环境

“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支持平台采用B/S结构,操作方便,客户端仅需IE浏览器即能登录平台浏览信息。服务器可安装Windows 2003 Sever或Windows 2000 Sever操作系统,配置IIS6.0的WEB服务器;客户端可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浏览器为IE6.0以上环境。

本课程支持平台采用ASP开发语言,利用它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或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由于平台仅应用于课堂教学,需处理的数据信息量较小,故采用 ACCESS 2003为后台数据库,便于安装与维护。

为了方便数据库的访问,本平台还使用了ADO 组件,支持ASP 程序从ACCESS 数据库中获取信息。该组件可以方便地在动态网页和数据库之间建立动态链接,用于处理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添加、删除、获取、更新记录信息等。

2.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原则,平台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层:用户层、功能层、数据层,如图1所示。

(1)用户层。平台根据教学需求,将用户分为学生、教师、管理员。不同身份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均可通过浏览器登录平台浏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2)功能层。功能层主要实现查询汇总功能。它向服务器数据库传递来自浏览器发送的请求,在服务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返回给浏览器。“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支持功能就在本层中实现。从逻辑上可将功能划分为以下几部分:学案中心、学法指导、目标检测、教学反馈、信息交流。各级用户又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功能运用和查询。

(3)数据层。数据层包含用户信息库、教学资源库、作品评价库、考勤数据库、信息交流库等。

用户信息库用来存储用户信息,它与其它数据库相关联,所有教学活动都以用户信息为中心来进行查询及汇总。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库、学案库、学法指导库及试题库。教案库用于存放教学内容;学案库用于存储学习内容,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学法指导库用于存储辅助教学的信息,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及帮助;试题库存储试题,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品评价库存储学生提交的作品、作品的量化评价,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技能操作情况。考勤数据库存储师生登录平台的时间,用于了解学生的出勤状况。信息交流库用于存储师生交流的内容,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平台为教师提供辅助教学的功能,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监控。

二、课程支持平台实现功能

1.教学功能

通过平台,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过程的修正。教师由单纯的讲授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中心由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转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学习功能

通过学案,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学法指导,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通过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评价功能

通过目标检测、作品评价,使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融为一体。学习评价的多样化、多元化,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形成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学生也可通过教学反馈,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可在教学建议中发表自己对教学的建议,以利于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4.交流功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习的内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留言方式向教师咨询,有利于形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机制,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支持平台,可以实现辅助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及时纠错反思等功能。教师通过平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教学的反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对教学过程及时加以修正、完善;学生通过平台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学习、提高自学能力,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支持平台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多元化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本文从解决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开展了利用课程支持平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课程支持平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设计,运用平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问促思、以思促学、以学促教、以评促教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教学的评价功能。

篇(3)

一、利用“教案、导学案一体化”展示设计理念和梳理教与学方式

“教案、导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过程,从学生学习到教师教学,“教案、导学案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它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班级特点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先按年级分学科、分课时分解给各个科任教师进行个人备课,然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查好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并由学科带头人把关定稿,形成教案、导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成导学案所列练习题,课堂上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完成情况。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改进,并且进一步纠错完成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学生留存导学案以备复习之用。教案、导学案的设计内容主要是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概念的理解、知识准备、联系、相关链接、拓展、归纳小结等。思想品德课每天半张纸,习题每天半张纸,按需发放。

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根据本校情况完善导学案,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学案设计的有效性对我们提出了三种能力要求:一是教学设计中的“设计师”能力。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素材深度开发,精选认知策略,精设反馈渠道,选好教法学法,用好教学手段。在抓“重点”、突“?y点”、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教师要不断创新钻研。二是选择教育资源中,教师的“学习型”能力。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眼球,活到老学到老,在学校与社会切换点上学习新的东西,转换给学生使用,教师要不断学习。三是教师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具有“纽带”能力,学生需要什么,家长关心什么,我们怎样教育,在传递中关爱学生,构建桥梁中建立起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纽带作用,我们的教案、导学案不仅仅是一张纸,承载着我们的殷切希望。

二、通过“助”与“抓”双管齐下落实政治教与学的主体

要想达到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还要善于疏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问题的关键,使学生的提问不断地由浅入深。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采取月考制度,所考内容全部出导学案,促使学生重视导学案内容,熟练掌握导学案知识,保证让学好的学生考出好成绩,这是“抓”学生的体现。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电话通报给家长,让家长来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从而调动家长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抓好两头促中间,促使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团体意识。

三、采用“听、评、议”三步走逐步提高政治学科教学的专业水平

我们认真听取每一节课,评价每一堂课,进行课后反思,主要落实在备课组所有老师讨论本节课的心得体会,讨论成功与不完善的地方及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撰写课后反思,追求教学的天时、地利、人和。教学构思中的每一个想法、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每项教学策略,我们都要深入思考,这有利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高职 教育教学 方法改革 探讨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遇到的困难还很大,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材、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针对教材及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从当前来看,针对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多,而且年年有新教材出版,更新速度很快。然而真正适合高职教育教学的还为数不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必要针对专业特点、行业特点、市场要求、学生状况等来具体确定教学内容及其重新整合教材体系。

高职教育的教学,最主要的是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很大一部分专业的教学,即理论性、表述性、抽象性较强的一些专业课程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然而,不论再难,根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培育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技术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设计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尽可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体会,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

1、结合能力目标,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

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从学生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对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对项目任务结果的展示能力,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按照规范操作的能力,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我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并进行详细记录。

2、尽可能实现一体化教学

即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地点、内容、教师一体化。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

3、选定每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任务

强化课程实践环节,准备大量训练任务,进行反复训练。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建议及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评

1、实现几个转变

即: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为能力应用型为主;从理论思维为主,变为能力训练为主;从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为已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从教师讲解为主,变为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条件为主;从教师讲好为准,变为以学生学好为准。

2、做好一体化课程单元的设计

可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案例引入,任务驱动;正反实例,操作示范;实力模仿,改造拓宽;讨论消化,归纳总结等。

3、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

主要是根据学生状况、设置学习情景,采用合适的语言,寻求并吸收多样化的观点,运用适当的技术进行交流。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能,拓展有关学习原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建立并保持专业联系,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树立和维护自己的职业声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和见解,具备熟练的学科专业知识。遵守已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认识教学实践中潜在的道德和法律问题;遵循社会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学习者;尊重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

(2)充分做好教学工作的计划与准备

首先应确定学习者、其他参与人员和教学环境的相关特征;其次设计或修改教学活动以适应学习者、教学环境和呈现方式的需要;再次明确目标、任务及次序;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呈现技巧;最后设计和修改课程内容、评估工具和支持材料,根据需要创建或修改技术资源。

同时做好教学准备。药对学习者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预测并做好准备,进行学习者分析,确定关键知识点、相关实例及其他补充材料,确保所有学习者都能获取所需教学资源,确认设备、技术和工具准备就绪。

(3)设计好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应尽可能吸引并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保证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提高学习动机的策略,帮助学习者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并获取成功的机会。

有效的表达技巧也很重要。要根据学习情境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采用多种方式表述关键概念,提供案例、阐明含义,让学习者参与表达过程,根据学习者的需要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效的促学技巧非常奏效。要充分利用所有参与者的知识和经验,为全体学习者指明努力方向,鼓励和支持合作,引领学习活动,监控、评估和适应动态变化的情境。

有效的提问技能可巩固相应知识和技能。通过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有效跟进学习者所答问题,使用多样的问题类型和问题层次,提出并重新引导那些促进学习的问题,用问题激发和引导讨论等方式,以回答问题来连接学习活动。

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将学习活动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鼓励学习者对概念和思想观点进行细化,提供综合和整合新知识的机会,提供实践新学技能的机会,提供反思和回顾的机会。

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通过提供与知识技能、相关的案例和活动,示范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提供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机会,提供为未来的运用做出规划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等形式达到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顾小清,译.国际教师教育丛书《教师能力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篇(5)

关键词: 高级中学 级部管理 有效性

由主管副校长负责的级部管理模式是当今高级中学普遍实行的一种扁平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我于2004年至2010年连续6年担任两届从高一至高三的级部主任,全面负责从高一至高三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连续两届创造了二流生源学校高考的历史辉煌。第一届(2004―2007年)2007年高考成绩:保送清华大学1人(学校历史上第一人),物理奥赛省一等奖1人(学校历史上第一人),二本上线率(含音体美双上线)达53%(学校历史上第一次)名列全地区第一名;第二届(2007―2010年)2010年高考成绩:1人获得地区理科状元并考取清华大学,化学奥赛省一等奖1人(学校历史上第二人),二本上线率(含音体美双上线)达63.7%(学校历史上第一次)名列全地区第二名。经历了这两届高考,我与级部的几个主要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分析得失。我就级部管理的有效性分析如下。

一、科学谋划,合理配置,实施民主管理是级部管理有效性的前提。

级部的管理层一般由主管副校长任年级主任、年级正副组长和年级干事四人组成。年级正副组长和年级干事的人员确定经主管副校长提名,校办公会讨论决定。上届下来的年级组长到下一届一般不再担任年级组长(应该提拔),而应由副组长担任下一届的年级组长,上一届的年级干事担任下一届的年级副组长。级部管理层确定后,应马上选聘年级班主任和学科备课组长,也应与学校党委确定年级党支部的建立,年级副组长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所有工作都配置下来后,应马上着手与全体班主任和学科组长一起做好年级组三年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规划要一年一目标,一期一子目标,一月一主题。在管理形式上,加强常规管理,对班主任每周实行例会制,具体总结上周班级、年级组工作情况,布置下周工作;对教师每月组织教学讲评会。总结一个学月来的教学情况,分析不足,布置下学月工作。在管理方式上,更新教师的工作意识,让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能积极参与到年级组的各项管理工作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年级组只起到协调、沟通、督促的作用,达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二、树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形成“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教学思想是级部管理有效性的关键。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我们虽然要关注升学率,但是升学率只是育人的副产品。高中三年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理念和“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思想。一方面,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各种课程,让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降低关注的重心,实行全员导师制,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对于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要坚持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而是做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首先,要以各种方式积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比如:先从教室的布置开始,整体设计简洁,条幅内容实实在在,没有大道理,像“坐得住、静得下、动得起、学得进”“晚自习后我要问问自己,今天收获了多少”等,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气氛。正是这些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努力学习就有希望,勤奋是必由之路。

年级组每个月确立一主题,各班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年级组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学生大会,大会只是由年级组主持,但主讲是学生。每次大会均由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讲,谈心得、谈体会。这些由学生自己组织、积极参与的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全面实行“低重心运行”的教学策略是级部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树立“对每一名学生负责,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学思想,大力推行“低重心运行”的教学策略。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方面。

(1)面向的低重心。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把基础做大。为此,级部调整了教师考评条例,把各班最后20名学生的学习作为评估教师教学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2)要求的低重心。根据生源的情况,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每节课提炼出让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几个问题(一两个或两三个),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课堂上讲、黑板上练、作业上做、考试中考,反复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都能掌握,从而增强自信心。

(3)难度的低重心。只有降低教学难度,学生才能学会,坚决丢弃一步到位的思想,高一二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把基本知识学会,高考的成功取决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智力条件,做综合题的能力到高三后阶段才能形成。因此,在各阶段的基础年级的各次考试中,都要严格控制命题难度,要求每次考试优秀率达到70%以上,及格率达到95%以上,否则就是一次失败的考试。

(4)落实的低重心。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落实不到位,讲过了不等于会,布置了不等于完,考完了不等于掌握了。我们要紧紧围绕落实做文章,落实教学案批改的要求,落实学生纠错的要求,落实百分卷要求,落实每周一页的错题再现。围绕落实想办法,向落实要质量。

这样,教师教学的着眼点低了,能学习会学习的学生多了,水涨才能船高,大面积提高升学率才能变为现实。

四、以“教学案一体化”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级部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篇(6)

关键词:农村;科学;教学模式

面对新课程,我们曾有过许多迷茫与疑问: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有限的课堂教学40分钟解决不了学生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零碎的课外活动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在认真研究、分析和反思后,我们尝试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教学模式的探索思路

1、学科课程整体性构建。通过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内外其它活动有机整合,形成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的课程结构,共同实现课程目标。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通过调整、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更加符合师生个性和学校特点。

3、辅助活动课程化管理。通过整合各类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等其它课外活动,形成统一的课程辅助活动并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辅助活动课程化,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课程。

2 教学模式的设计框架

1、概念界定。我们把科学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表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为补充和延伸,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一体化”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内容、过程、目标和评价一体化。“延伸”是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过程和形式向课外活动延伸。

2、模块设计。我们把“一体化”教学分为课堂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的主要功能为:课堂教学重在“学”―建构知识技能,课外校外活动重在“用”―拓展知识技能,科技创新活动重在“赛”―提升知识技能。我们还对前两个模块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着重强调教学原则体现“三性”:一是自主性。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二是探究性。强调要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三是生成性。强调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能有效地产生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我们认为,一节课下来如果没有生成问题,这堂课不能说是成功的。

―课外、校外活动。着重要求活动实施体现“四性”:一是活动安排具有计划性。学校将课外校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之成为有课时、有组织、有管理、有辅导的活动。二是活动内容具有序列性。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将课外活动的实验、观察、制作等序列化,另一方面是把科技教育活动主题系列化。三是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做到“八有”:有听的、有看的、有讲的、有写的、有做的、有玩的、有比的、有评的。四是活动组织具有选择性。学校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社团组织,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3 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1、强化思想引领。一是请《科学课》编辑部专家、县教研室科学教研员深入课堂指导科学教学。二是选派教师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参加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培训。三是通过建立以专业引领、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为抓手的校本研修制度,引导教师学习、领会先进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和思想,并将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2、开发课程资源。一是完善硬件建设。学校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了生物园、红领巾气象站、仪器室和实验室建设,新建了科技园、科技活动室。二是自制教具学具。凡是教学需要而且能够自作的教具学具,都发动师生共同制作。

3、丰富学生活动。一是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以学生科学院为活动中心,成立“种植兴趣组”、“饲养兴趣组”、“制作兴趣组”、“气象观测组”、“环境保护组”等兴趣小组。二是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把“世界环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全国植树节”、“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纪念节日形成活动内容序列,组织开展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等活动。三是科技竞赛活动。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作比赛活动,并评选表彰“明天小小科学家”。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活动等校外活动。四是科技展示活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活动节”,展示学生的学习、观察、实验、发明等成果。活动内容包括:“我的假期新发现”报告会、科普知识演讲会以及自编科普故事、自办科普小报、猜科普谜语、玩科普魔术;等等。

4、建立配套制度。一是考核评价制度。我们把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科技教育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纳入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让学生能全方位地认识自己在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效应。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一并纳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内容,促进教师参与学生课外活动的辅导。二是过程监控制度。我们采取问卷调查、数据测试、座谈学生、走访家长等多种形式,对改革实验进行过程监督、质量监测和效果分析,为有效调控提供依据。三是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将课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纳入备课、教学、辅导、考查等教学常规统一管理。

4 教学模式的实践感想

1、“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形成完整教学过程。单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的过程,而“一体化”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巩固和应用,并通过“用”检验“学”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了“学”与“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与“学”过程。

2、“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延伸,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具有选择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的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和学习效果。

3、“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外活动的自由状态,将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有课时、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除了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科学课上学习知识与技能外,还可以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的课外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4、“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至少做到“六变”:教学理念要变、知识结构要变、思维方式要变、角色定位要变、教学策略要变、常规管理要变。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必然得到迅速提升。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科学课教师也与课改一同成长。

改革永无止境,探索未有穷期。在科学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如:课程结构、教学模块的设计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与教学模式配套的考核评价、教学管理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科学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需要积极推进等。站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人才观,以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M];

篇(7)

关键词:项目课程;检验岗位技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29-02

《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是山东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为满足我系学生适应相关就业单位检验岗位的人才需求,本课程立足于生物产品生产企业分析与检验的核心岗位,围绕分析检验方法的选用、检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典型质量指标的检验操作、产品质量标准的应用、检验数据处理及检验报告的编制等核心技能,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法,强化检验职业技能的培养,养成学生严谨认真的检验作风,提高食品质量控制意识。

一、立足就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食品质量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

近几年,通过对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及就业岗位的需求调研,认真分析行业企业检验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食品检验工的职业考核要求,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确定《分析检测技术》课程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认真的态度、扎实的检验理论知识、正确的样品处理方式、规范的仪器使用能力、熟练的检验操作技能、提供检验结果报告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质量检验员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二、立足检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缩短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需求的距离,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采用职业训练与职业岗位技能鉴定相接轨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就业岗位检验能力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将不同类型产品的质量检验设置为教学项目,以实际检验指标为任务,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饮料酒、发酵调味品、发酵乳、有机酸与氨基酸、酶制剂等六大项目的分析检验,共计20个任务。以规范的检验方法及产品质量标准为依据,并将每个任务归纳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能力要求,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明确而又契合企业要求。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典型产品的质量检验为载体,以国家质量标准和检测要求为依据,按照规范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流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体验式互动教学,让真正的产品、真实的过程、规范的操作,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由被动到主动,使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变成学习的主体。同时,将学习与企业的质量检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作风,树立产品质量观念。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互动式教学

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方式,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考为一体的过程实施教学,每次课以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情境活动设计为载体来引入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新型学习环境,将理论和实践融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特点,分为七个环节:①提出任务。以企业质量检测实例引出任务,分析任务的学习目标与要求。②资讯。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料供学生查阅,尤其是检测产品的国家质量标准及分析方法标准,获取必要的知识。③计划决策。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与协作,制订检验方案。④修订方案。抽查小组来阐述制订的检验方案,其他小组找出问题并进行纠正,由教师归纳并修订方案。⑤任务实施。各小组动手实施操作,关键环节由教师进行演示,检测过程由教师给予现场指导,师生互动,达到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体验式教学,突出教学的实战性、应用性。⑥分析总结。教师进行分析总结,总结知识和操作情况,促进大家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⑦考核评价。此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由学生及教师分别进行评价:教师观察并记录各小组及成员的表现并打分,组内成员相互观察其参与度及操作熟练程度并进行打分。

(三)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是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围绕实际产品质量检测项目开展教学的。它可以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切实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课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倡导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模拟真实工作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组内协作法、演示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融“教、学、做”一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制作课件、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料,随时把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四)通过课外拓展任务,强化技能训练

分析检验工作是个熟练活、细致活,熟能生巧,因此在每个典型的检验任务后会设置内容更加深入的课外拓展任务,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利用课外时间加以巩固强化。另外,组织学生开展检验技能大赛,制定严格的检验要求与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赛前的强化训练与参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学校荣誉证书,提高其竞争意识和检验技能,为就业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取奠定基础。

四、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学生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课程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平时表现、检验操作能力、检验职业素养的培养,由小组长、组内成员、教师共同组成不同层次的考核主体,以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增强学生平时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并将考核落实在每次课、每个检验任务中,避免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缺陷,使最终成绩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下图为各个考核项目及比例。

其中,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核各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及报告能力;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分析检验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及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理论考试考核和实操考核组成。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性考核由教师和小组成员分别实施(教师考核成绩占该项成绩的70%,小组成员互评成绩占该项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由教师实施。

最终成绩=■×50%+(A×20%+B×30%)

其中,X■是指形成性考核中各任务的指导教师评的分,Y■是指学生评的分;A为终结性考核中的实操考核成绩,B为理论考试成绩,n是指课程检测项目数。

五、结论

《分析检测技术》课程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良好的化验室工作习惯,让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分析检测仪器与设备,进行检验基本操作,能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质量判定,写出检验报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分析检验理论知识,还能将检测与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联系起来,真正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意义及应用要求,熟练掌握检测各环节的作用与联系,基本具备质量检验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能独立地进行质量检测操作及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桂春.浅谈“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文化,2009,(9):197-198.

[2]蒋红芝.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分析检验课程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9):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