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7: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典文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古典文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但又迫于教学安排,去应付考试,拿到学分,致使他们呆在教室如坐针毡,“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多学生甚至对古典文学的存在价值都产生了怀疑,质着“: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学习古典文学,究竟有何用处?”而教师在举例证明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毫无底气,口是心非。文学变成枯燥的理论课或文学史,文学解读及其能力的教与受脱节,教学目标脱离社会需要……古典文学的教学脱离实际,陷入了重重误区,古典文学教学迫切需要寻找可行的新出路。鉴于不是很乐观的形势,笔者拟探索一下古典文学教学的新策略,以谋古典文学得到一线曙光。
二、深化教学方法的革新
素质教育主要贯穿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本即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导向是突出的,主要采用共同探讨、平等研究这种方式,以提供学生对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等的比较、思考、鉴别和选择。故教师要突出他的引导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与思考交给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兴趣,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固然,万事开头难,但习惯成自然,新事物诞生后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为人们所接受,那时广大师生便可以共享甘之如醴的教学成果。
三、启发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启发式在课改中诞生的一种科学教学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方式“诱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以引导他们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乃至开拓新知识。教师讲解时,可以按照这样的一个套路:先巧妙提出问题,再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并引爆行动,最后与学生共同求解。
四、转变教学渠道
古典文学的教学不但要始终巩固课程教育的“主角”地位,还要结合课程外的实践,课外实践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历经五千年多年的发展,包藏万象,底蕴深厚。而我国的艺术和古典文学同根共源,学生将学习艺术同古典文学结合,在实践活动中相得益彰。如学国画的学生可多读陶渊明、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学艺术设计的学生可多读像《红楼梦》等其中有建筑设计描写的作品……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可以从古典文学中获得艺术灵感,还可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相得益彰。另外举办一些诸如古典诗词配乐表演、开展辩论活动和演绎古典名剧等活动,可更进一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加入学习古典文学的洪流中,并使之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慢慢地其古典文学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五、赋予知识性和趣味性要使古典文学的教学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就要做到:
(一)古典文学知识系统化古典文学一般按体裁编排,由浅入深,并以“史”贯之,以时代顺序为线索讲解作品,逐个朝代介绍,每个朝代都重点介绍其文学发展概况。总之,古典文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拥有系统的认识,对文学史体系有完整认知。
关键词:宏阔视野 比较方法 诗意行文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95-02
作者简介:师星三(1977―),女,山西和顺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山西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诗性智慧是全人类最原始而又最本质的一种智慧,丰富广阔的想象性和十分强烈的感受性是其主要特点。“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1] (P.2 )然而,多年来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教学,用理性思维、理科方式教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相反,文学的形象思维、诗性智慧越来越被挤到角落。如何激发、培养和引导人的诗性智慧呢?教育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李雅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充满诗意、学识渊博、极富责任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她一直以“诗性教育”的理念引领着自己的教学实践。2012年底,李老师的力作《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为线索,同时兼顾文体的特征及联系,对古代文学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诗意解读。
一、体例上体现出宏阔的视野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不同于以前的文学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体例的新颖、视野的宏阔。此书在进行文学解读的同时,涉及历史、音乐、绘画、建筑、舞蹈、书法等各艺术门类,充分体现出文学的人文性特征,给人极为厚重之感。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既兼顾朝代的顺序,更主要的是按照文学作为文学本身的历史来阐述文学现象。例如,在论及唐代古文运动的时候,以往的文学史均把它放在唐代进行阐述,而本书把《唐宋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样,就把唐代的古文运动、宋代的诗新运动之间的承继关系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这本书的体例上还有一个新颖之处就是每个章节前有一段小小的引言,后有延伸思考及相关信息。从流行歌曲《在水一方》说起,引出了《初民的世俗歌唱》――关于诗经的阐述;从楚国曾侯乙编钟说起,引出了《魂兮归来》――关于楚辞的解读;从《簪花仕女图》说起,引出了《唐诗江山》;而且,每章后的延伸思考都体现出作者极为宏阔的视野。比如《理性主义的光芒》一章的延伸思考题二是:“在甲骨文中,一年是用‘春’‘秋’来区分季节的,‘冬’‘夏’指称季节的用法要略晚一些。当时,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其实是四季分明的,为什么古人独对‘春’‘秋’敏感?由此形成的‘春秋’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怎样的含义?传统意象中,‘春’与‘秋’的象征意义,情感倾向又有何不同?”[2] (P.35 )在《文坛巨擘坡》一章之后的思考题之一是:“苏轼是北宋‘湖州竹派’画家之一,他对文人画的贡献在哪些方面?与他的文学观有何联系?”诸如这样的思考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从广阔的文化视角来观照古代文学,对于读者,有助于拓展视野,激发灵感。
二、在比较中突出不同的文体特征、作家风格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文体的特征。在第十三章《宋词庭院》中论及词的美学特质时,不是就词论词,而是与诗作比较分析。
从外观形式上看诗词的区别。诗的句式整齐方正,庄重大气;……从音韵层面上看,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对称工稳,秩序谨严,给人以稳定感、归属感,像中国的宫殿建筑,庄严、宏阔、大度,易抒发豪迈刚健之情。词则不同,有长有短有错落,是谓“长短句”。长长短短、曲曲弯弯,最契合情意缠绵,尤其是表达矛盾的、复杂的、委婉的难言之情。……一句话,诗庄词媚。庄,宽阔大度;媚,婉转曲折。诗之体如壮士,词之体如美人。诗词之不同体制,如郎才女貌,相得益彰。[2] (P.138 )
如此分析,一语中的,将诗词不同的美学特质说得清清楚楚。作者还注意通过品味作品的色彩来区别不同文体的特征。在十六章《元气淋漓》中有一小节《宋词元曲色彩之比较》,作者说:“诗词与曲的不同意蕴,可以通过音乐与语言来领略,也可以通过作品呈现出来的色彩来感知,这也是通常欣赏诗歌作品容易忽略的一个角度。”[2] (P.174 )作者认为,研究分析作品,不能固守于一般的角度和方法,这样不容易创新,如果换个角度去看,很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境界。当然,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拓展知识面。只有站得高了,才能看得远,看得清。
作者不仅注重不同文体特征的比较,还注意对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李白杜甫之不同时,单看章节题目就基本把握了二者的风格特征――《青春李白》《沧桑杜甫》。另外在《沧桑杜甫》开头又进行了二者的比较,“比较李白,杜甫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忧国忧民。如果给两人分别画像的话,李白飘逸洒脱,衣袂飘飘,玉树临风,仙风道骨;杜甫则青衫布衣,面容清瘦,一脸沧桑”,两人同处盛唐,形象迥异的原因是安史之乱作为时代的转折点,使唐诗“由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进而得出结论:“同处在盛唐诗歌的顶峰,李白的人生和诗歌折射出的是唐代极盛时期的伟大风采,是积极的浪漫主义;而杜甫的人生与诗歌却因盛唐浪漫自信情调的戛然而止,变得沉重而现实。”[2] (P.114 )这样的比较不仅将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特征展示出来,而且对为何不同也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对唐诗中这对双子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通过比较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自的特征;使读者便于分辨、理解、记忆和掌握。本书既注重纵向比较,又展开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和归纳,总结出文学现象的共性与区别,使古典文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三、行文中体现出极强的文学性、诗意性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通过对音乐、绘画、建筑、书法、舞蹈等艺术门类旁征博引,从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化本质出发,构建起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历程充满诗情画意。本书具有极强的人文因素,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拓展情感世界。本书给人的感觉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僵硬的,而是流动的;不是枯燥的,而是生动的。捧读此书,宛如走进长长的诗意盎然的画卷中,调动起来的不只是我们的视觉,我们似乎从中能闻到茶香,听到昆曲,正如作者所说:“捧一盏春茶,看卷曲的香叶在氤氲水气中渐渐舒展,让忙碌的耳朵在水磨昆腔中静静开放,让心灵穿越悠悠几百年的时光,慢下来,慢下来……”[2] (P.196 )
中国文化本身应该是极富诗意的,这些文化特质由李雅君老师那极具灵心慧性的文字一表达,倍增姿色。仅看看各章节的题目,就足以让读者啧啧称奇了,《重归桃花源》《唐诗江山》《宋词庭院》《浪漫传奇》《世俗风情》,哪一个不是诗意十足,如此,则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最本真的诗意情怀,并让你流连忘返而丝毫不倦,甚至沉醉不知归路。
《古典文学的诗意解读》是一部以提升人文素养为旨归的力作,该书展示出宏阔的视野,给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面,给人极为厚重之感,以诗意的情怀、诗意的行文,引领读者徜徉于诗意的文学中。
参考文献: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有文学氛围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学素养。比如,在课堂中开展“文学知识之星”活动,让学生自己在阅读和学习中积累文学知识,每个月的月末在语文活动课中形成一次评比,表现最好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文学知识之星”称号。通过语文课和课外的积累,让学生有着对文学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适合此年龄阶段的名著,并与同学们分享,教师可以开出相应的书单,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熏陶,学生在一个有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通过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课外名著的阅读,稳步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采用引导和鼓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要在承认这种差距的前提下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对于班级中文学素养较差或是对文学兴趣不大的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表示关心,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的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有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认真听讲,对教师有意识的古典文学的引入也无动于衷,教师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迅速跟学生家里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兴趣爱好,经了解发现,该名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其他科学习情况也不理想。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教师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学生想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同时还发现,该名学生对游戏内容游戏背景介绍等十分了解。因而教师推荐了学生玩一款新出的“三国杀”,让学生了解各位任务的背景故事,了解游戏的整个内涵,并可以和老师一起游戏。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明显发现,该同学在课上表现好了许多,和他进行交流之后了解到他对游戏各大人物背景以非常熟悉。教师当时对该学生进行了鼓励,并且提醒该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不能妄自菲薄,没有自信。通过此次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也达到了培养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知人论世,详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重点还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重点强调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以此来理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而在新闻与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新闻学广告学的理论知识,把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新闻传播广告的内容。例如《西厢记》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反封建的思想、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等等。而对于新闻与广告专业来说,教学的重点不妨放在由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变过程,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受到时人的称赞。《莺莺传》的思想观念是唐朝门第观念和门阀制度的婚姻观念下的产物。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所以产生了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从中可以看到,对于作品的改编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时代的影响息息相关。同样,还可以引述后人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西厢记》的传播。同样,在《梧桐雨》教学中可以介绍引述《汉书》等资料,联系王安石《和王介甫明妃曲》等昭君题材的作品分析梳理昭君故事的演变过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于昭君的不同理解。其次,在新闻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广告素养。现有的古代文学教育多反映的主流思维,大学生尤其是新闻学、广告学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换句话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以《西厢记》为例。主流观点认为该部作品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选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提前读一读司马光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司马光曾说当时朝廷上下对于变法的态度是“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赐参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即《与王介甫书》,来反对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言:“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见悔故也。”说明王安石决定抛开其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坚持推行自己的既定方针。结果,变法还是失败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而对于新闻传播与广告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妨从舆论舆情的方面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材引申
面对新闻与广告专业的学生,除了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广告元素,对此要发挥引申。例如讲《诗经•卫风•氓》,可以讲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包含的古代实物交易中的广告元素:实物广告。讲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的时候,可以结合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李中《江边吟》“闪闪酒旗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谈谈其中的酒旗文化,谈谈古代的招牌广告。关于教材的引申发挥,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新闻广告对于古代文学的运用。例如讲杜甫时。可以联系《杜甫很忙》事件。杜甫很忙是2012年3月发生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涂鸦、恶搞语文课本插图《杜甫像》的网络活动、话题,“杜甫很忙”成为3月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之一,并被商业广告利用。某公关团队和新浪微博先后声称此次网络行销为其策划。从传播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现代网络对于经典的解构,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解构心态。此后。“杜甫很忙”事件继续发酵。众多商业人士继续演绎“杜甫很忙”的创作,推出各种各样的广告。例如:2012年4月2日,杭州市,街头出现了“杜甫很忙”的广告。被恶搞的杜甫推着一辆购物车,旁边配着文字称:“杜甫很忙,现在买钻流行去卖场。”4月,在京东商城首页,杜甫成为三星笔记本的“代言人”。沈阳华邑世纪城的房地产广告打着杜甫很忙的图片,配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买到现房才欢颜”。除此之外,长春中冶蓝城、重庆金悦城、重庆中房千寻等项目也运用了杜甫形象进行宣传炒作。尽管,这种恶搞的经典人物的方式有待商榷,但至少说明了古代文学与现代广告的结合。再如讲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可以引申发挥到西安华清池的大型历史实景山水歌舞剧《长恨歌》。该剧斥资5000万元,打造具有亚洲唯一的全天候折叠式全色真彩LED软屏、国内首创水中机械组合多变式立体活动舞台和户外演出设施全隐蔽式设计,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上舞台,并请来了国内一流的音、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大师和阵容庞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倾力打造这美的演出。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台组合元素,以白氏《长恨歌》为歌舞剧情节线索。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科技之奇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交融一起,较好地演绎了该诗主旨,给人无限遐思。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引申思考当代旅游业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结合:随着张艺谋发展了中国第一台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后,中国各大景区都对当地古典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比如三峡艺术团的《盛世三峡》,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等。启发学生把古典文学与广告结合,经典的古典文学本身已经为人所熟知,广告在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挥,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在讲《西游记》的时候,可以联系近年来对于《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1982年,用六年时间拍成了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轰动一时。上世纪90年代,香港TVB电视台分别拍出了《西游记》(1996)和《西游记2》(1999)。到了2002年,台湾电视台与香港中天公司联合投资,再次拍摄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接着刘镇伟和周星驰合作了《大话西游》系列。
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带头唱响《文选》时代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关键词:文学词汇 园林美学 教学应用
《园林美学》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为后续“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文学词汇在园林美学教学中的应用必不可少。
一.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增加园林美学的美感。
园林美学本来就要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文学词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智慧的结晶,既有哲学的美感又有语言的美感。如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千古传诵:《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篇目多以比兴的手法起句,而比兴的内容常常取自自然风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虽是为了抒发感情所做的铺垫,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欣赏, 此时的园林还未脱离生产实用的特点而成为纯粹的观赏游憩场所,但很显然人们已经产生对欣赏自然的需求了,而这种欣赏正是园林的起源。秦汉时期流行的文学形式是赋。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山水和园林开始从附属地位上升为描写的主体,例如司马相 如的《上林赋》、杨雄《甘泉赋》、班固《终南山赋》、杜笃《首阳山赋》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文学知识,把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诗句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一边学习园林美学的知识,了解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一边感受着园林之美,那么,我们的园林美学课堂将充满文学的气息,让学生既感受到文学之美,又感受的园林之美,并且了解了我国园林发展的历史,真是一举多得。
二.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园林美学教学涉及很多内容,如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建筑小品等,这无一不与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教学中如果只用平实的语言,学生难免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形象感。但是如果教师应用文学语言,结合文学名著中对园林美的描写,学生一定会感觉生动形象,犹如身临其境。如,在学习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苏州沧浪亭为例,讲述,“沧浪”二字本身就来源于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亭子石柱上的一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联,让人感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园中东面临水有一“观鱼处”,取自《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西面有水榭“面水轩”,两面临水,得名于杜甫诗句“屋轩皆面水”。文学作品里描述的美景成为园林造景的依据,这样依典故而造景,人为主动地在园林中加入很多象征意义,使简单的景物具有了更深层的意境。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园林优美的意境,学到了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对园林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在园林美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以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不会鉴赏园林之美,就说明没有学习园林美学;不会园林设计,没有园林创作的实践,就说明没有把园林美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只会纸上谈兵。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文学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如在学习风景园林鉴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给学生讲述,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如《游沈道士馆》“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将远处的青山纳入园中,给整个园林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空阔无边的长江大大地拓展了黄鹤楼的空间范畴,使其顿生超凡的气势,意境更加开阔、深远。山水园林与山水诗文相渗透,创造出不朽的名篇。这些优美的诗句让学生在欣赏到了园林之美,学习了园林鉴赏知识的同时,也品味文学之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为自己的园林设计创作找到了灵感。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鼓励人积极向上的语句和章节,例如,《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倡导,主张人们应当发愤图强、劲健刚强。孟子“舍生取义”的人生主张则启发我们要有牺牲精神,做人应当为正义事业奋斗不息且不惧牺牲。同时他还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提醒人们在顺境中应当有忧患意识,逆境之中应当奋起拼搏,在苦难之中寻求生存之道,探求生命的希望。诸葛亮则以“志当存高远”鼓励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不应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顾炎武在其著作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诫青年人应当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务正业,沉迷于玩乐,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部分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生活中肆意攀比,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较差产生抱怨和自卑的情绪。而优秀传统文学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思想道德问题,无疑是一剂良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意志,鼓励大学生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我国古代教育较为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关注道德教育,儒家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人的立世之本。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将“仁”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且提出“从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方面,来达到“仁”的境界。另一位重要的儒学人物孟子则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大丈夫的衡量标准。提倡君子应当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坚守节操。这些儒家学说不仅闪耀着思想光芒,还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林则徐则在其作品中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人生在世应当拥有广阔的胸怀。同样倡导包容精神的还有“和而不同,”。这些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主张和理念,对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改进大学生的处世原则,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互助、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报效、忠诚和热爱祖国的一种思想、意志和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共同价值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追求。我国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倡导爱国主义的作品和思想。例如,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曾指出“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礼记》中也主张人们努力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屈原在其著作《离骚》中高呼“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命运的关怀。范仲淹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忧。可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国家与人民的生存情况,并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点,面对西方思潮的涌入和影响,部分大学生未能抵挡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逐渐扭曲,在各种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滋生了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无疑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学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学,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学,首先必须加大传统文学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例。在思想政治课程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学。可以选取经典名篇进行解读、赏析和研究,发现和弘扬其中蕴涵的民族美德和道德情操。或赏鉴经典传统文学篇目的作者情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将传统文学中的优秀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责任、工作联系起来,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传统文学中关于真善美及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弘扬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也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诵读和研究传统文学作品,必须注意方法和内容,应避免机械的教条化传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就曾指出:“古典文学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其经典篇目凝聚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并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因此,通过研究传统文学优秀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素质,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见,若要培养大学生和谐处事的观念、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学的渗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为学生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思想理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诚信待人、理解宽容的高尚品质。或引导学生解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赏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语句,引导大学生树立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又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之语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精神和作品,能够宣扬慎独、明礼、博爱、诚信等优秀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启迪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传统文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场景、细节和角落中,让学生时常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可以定期举行传统文学报告会和学术讲座,例如“国学经典”讲座,详细解读国学经典,以增强大学生对优秀国学著作的认同感。其次,要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并以学校、院系、班级为单位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邀请英雄模范、道德榜样、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会,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再次,要组织传统文学相关的读书活动,例如,举办经典著作研读活动、传统文学知识竞赛、经典格言比赛等,并开展与传统文学相关的歌咏比赛、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同时,还应当鼓励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学的魅力,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媒介宣传中
网络及新闻媒体被高校媒介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学,应充分重视高校媒介的宣传作用。首先,应当在校园内创设传统文化宣传栏,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学知识,扩大宣传范围。其次,应当关注影视剧院和校园广播等媒体,将其作为宣传传统文学的重要渠道,院系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宣扬传统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再次,可以开设“红色经典”网站,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传播传统文学知识,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