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

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

篇(1)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

物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整个世界纳入其中。没有人会清楚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联网的特质。不过,从研究机构的各类报告,我们能预估物联网产业的庞大市场前景。

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联网设备或达到64亿,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实现物联网的事物数量将增长逾3倍,达到近210亿。另据CB Insights统计,过去六年中,迅速发展的物联网领域吸引了近75亿美元投资,发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番,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机构 IDC则预计,物联网设备及相应服务的市场容量将从 2014 年的 6560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将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加、带宽的增长及配套服务的成熟而加速。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基于未来10年中物联网采用率的范围、经济和人口趋势,以及技术的可能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年物联网的经济影响价值可能在3.9万亿美元至11.1万亿美元之间。不过,实际影响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通过使用物联网,工厂产生的潜在经济影响最高可达3.7万亿/年。潜在影响第二大的将会是城市,在该环境下,物联网应用在2025年产生的潜在影响价值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物联网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Forrester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领先。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全球19%的公司已经在使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1%则希望这样做。而中印两国已经有75%的公司已经开发或计划部署物联网应用,另有20%对此非常感兴趣。调查还表明,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物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公共事业和电信公司、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监控、供应链管理、库存和仓库管理、客户订单监控等几个方面。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已渗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领域

1.智慧城市

联网一个巨大的应用前景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础设施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如云计算平台与银行管理结合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利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城市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流量、水压和水质,对漏水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韩国为例,其供水系统管道漏水率平均为14.1%。漏水率每降低1%,D个城市一年可以节约40万美元。仅靠此一项,韩国一个城市一年平均可以节约564万美元。城市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智能电网应用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发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使政府服务不断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管理,为社会机构和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篇(2)

产业图景

通俗解释物联网,即物物相联。可以想象为:未来某一天,电视、电脑、门、灯、燃气灶、微波炉等所有家用电器,以及社会上所有安装了终端信息上传工具的机械类、电子类器件都连在一个网络上,那时用户可以通过掌上电脑,或是某种遥控器,控制这一切。

在世界范围内,物联网被视为是继上个世纪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物联网的成熟与大规模应用将很可能引发下一轮科技和经济变革,并再次深刻改变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

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都在投入巨资研究物联网。而在中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不但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更被看作世界上少数有能力将物联网进行产业化运营的国家之一。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健康监测、智能交通、重要区域防入侵、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甚至千亿,预计,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的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目前的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正是意识到了物联网对于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以及中国在发展物联网方面的优势所在。大力发展物联网已被确立为国家意志,物联网产业也被赋予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重任。

作为物联网的主要玩家,各大信息网络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的动作最为迅捷。目前在上海世博会中,中国移动推出了世博会门票、“车务通”系统等初步的物联网应用。其物联网研究与实验不仅仅局限在无锡、上海,北京、重庆、广东等地的实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电信与联通紧随其后,纷纷拿出自身的物联网业务规划。而广电和国家电网也各自依托NGB和智能电网,加入到物联网的研发、建设和应用中来。

“虽然产业前景和运营商的参与热情不容置疑,但目前国内物联网发展的不足也很明显。”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坤表示。“首先就是国家标准的制定。”王坤认为,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但由于目前国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缺少前期统一的规划,导致各大参与者都站在自身利益上,各说各话。各个地区各大运营商都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力量内耗不利于标准的建立和顺利推行。“如果没有这个统一的标准规划,就会使整个产业、市场混乱,更会让用户不知如何去选择应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先决条件。”

而已经参与到NGB物联网项目中去的杭州华数副总裁赵志峰也认为,物联网作为国家工程,绝不是单个运营商的事情。国家主管部委应该做好规划,安排落实。地方和运营商都应该在统一规划下实施推进物联网工程。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虽然在物联网研究上并不落后,但在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制造上还受制于人。而目前,国内提出的各类物联网实施方案,基本上以系统集成居多,基础研发少。“很多项目成为了一个大筐子,什么都在往物联网里面装。”王坤认为,中国物联网还在初级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即使部分细分市场先期得到一定的发展,整个市场的成熟也还需假以时日。“在物联网项目方面的盲目推进,很容易沦为为别人打工,甚至给国家产业利益和信息安全带来影响。”

安全问题引人关注

目前,对于物联网前景的主要质疑,一是认为物物都植入感应芯片几乎是天文数字,无法实现。物物互联的数据计算量极为庞大,需要算法的革命。另一个就是物联网的安全性正受到普遍质疑。

由IBM主推的“智慧地球”物联网项目已经成为美国的物联网国家规划并在全美的范围内开始实行。该项目是以互联网为信息采集和传输通道来进行的。IBM的市场目光不仅仅局限在美国本土市场上。在中国,IBM也在大力推进其“智慧地球”项目,并和多个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

针对IBM的这一动作,不少业内人士都发出了警告。在他们看来,物联网未来将覆盖医疗、交通、能源、金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物联网一旦遭遇敏感信息外泄等信息风险,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运营体系应该建立在国内自主创新和自主运营的基础上。

“其实物联网所具有的安全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国家信息安全方面,还体现在一些更细微的地方。”赵志峰说,国内外的很多物联网规划和应用,都是将互联网作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和传输通道核心。“将互联网作为通道,这一点就已经引发了人们对于物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据悉,在英国的物联网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即使实施了各种信息加密技术,但民众仍对互联网的安全性存在质疑,担心个人隐私和信息被泄露,因此对物联网的实施存在一定的抵触。

篇(3)

物联网在中国物流行业应用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从信息自动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联网、局部系统的智能服务与管控等向全网融合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2003~2004年)

在启蒙阶段,物流行业物联网的应用是从两个独立的技术路线开始探索的,一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二是基于GPS/GlS的技术路线。

1999年,国际上在RFID/EPC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概念,2003年1 1月,EPC global成立,同年,基于RFID/EPC的物联网概念引入中国,在中国成立了EPC global的分支机构。2004年4月,中国举办了第一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10月,举办了第二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同年,关于物联网的图书首次在中国出版。在这一时期,中国物流领域掀起了第一轮物联网概念炒作与应用的小,组织了一系列关于RFID/EPC的会议,一些关于RFID技术与应用的杂志与网站开始创办,人们对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也寄予厚望。在物流领域,基于RFID技术的解决方案、应用案例不断涌现,智慧化的物流系统开始出现。

GPS/GIS技术与物流可视化管理系统的理念,大约从1999年前后在国内物流领域开始探讨和报道,自2001年开始探索GPS在物流货运监控与联网管理上的应用,2003年开始出现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这一阶段是应用GPS/GIS感知与定位技术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移动中的物流运输车辆与货物实现联网、跟踪、定位、调度、配货等智能管理与运作,初步具备了物联网的特征,但是当时这一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案例并未纳入物联网理念范畴。

(二)起步发展与探索阶段(2005~2009年)

虽然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应用的探索。如:针对RFID芯片成本问题,一方面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不断降低RFID芯片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行业也结合实际探索RFID技术应用模式,消除成本带来的影响。

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在航运“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可为货主、港口、船公司、海关、商检等相关单位提供集装箱实时状态信息,对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水平和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集装箱为单元的物联网应用,很多企业还在探索以更小的物流单元――托盘物流单元为终端节点的物流行业物联网系统。比如,烟草行业对全行业使用的托盘均要求嵌入RFID标签,实现烟草物联网应用。

在GPS/GIS方面,为了实现智能调度、可视化运输管理,很多企业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物流运输GPS追踪系统,从而实现对全公司所有车辆在全国各地移动过程中的感知、定位、追踪与智能调度管理。社会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借助这一技术,对在途车辆提供在线配货信息服务,实现回程空车可就近配货、在线监控与管理,从而实现货运物联网应用。

(三)理念提升阶段《2009年至今》

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原来基于RFID/EPC技术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升了物联网理念,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来临。得益于ITU在2005年的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目前以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三大物联网本质特征。

围绕三大本质特征,目前物联网感知技术更加丰富,除RFID技术以外,面向所有感知技术开放,凡是能够起到自动感知的技术体系都可以纳入物联网感知技术体系,目前常用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卫星定位与识别技术、视频识别或机器视觉技术等都可纳入物联网终端感知技术体系;网络方面,互联网、传感网、局域网、电视网、电信网也在走向融合,可纳入物联网网络技术体系;智能应用则更加广泛,打开了智能物流发展创新的空间,一个智慧物流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物流申的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概念与主要技术体系

目前物流行业大多数人认可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物流中应用的物联网主要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特征来划分,物联网主要有三大技术体系,一是感知技术体系;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三是智能技术体系。下面结合其在物流行业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物流业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识别、追溯,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分类、拣选、计数,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定位、追踪,常采用的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FID技术,车载视频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作业中的“物”进行监控,常采用的是视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

为了对物品,尤其是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进行感知与识别,常采用的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与GPS技术等:

综合来看,在物流行业目前最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识别与监控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蓝牙技术等。

2、物流行业常用的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

在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与运作的信息系统,常采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直接相连的网络技术,并留有与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在不方便布线的地方,常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

在大范围物流运输的管理与调度信息系统,常

采用互联网技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组建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运输、车辆配货与调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与自动化: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常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等网络技术;

在网络通信方面,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M2M技术、直接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等。

综合分析,物流行业为了使移动或存储中形态各异“物”能够联网,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3、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

在企业厂区的生产物流物联网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主要有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

在大范围的社会物流运输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智能物流中心,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以物流为核心的智能供应链综合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智能技术。

综合来看,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感知技术应用状况

在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是RFID技术。RFID标签及智能手持RF终端产品有比较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主要用来感知定位、过程追溯、信息采集、物品分类拣选等。

其次是GPS/GIS技术。物流信息系统采用GPS/GIS感知技术,用于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环节的车辆或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与管理;尤其在具有运输环节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均采用这一感知技术。

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该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需要人来对图像分析,不具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的功能,在物流系统中主要作为其他感知的辅助手段,也常用来对物流系统进行安防监控,用于物流运输中的安全防盗等,这一系统往往会与RFID、GPS等技术结合应用。

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传感器感知技术及传感网技术是近两年才在物流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的技术。目前,传感器感知技术也是与GPS、RFID等技术结合应用,主要用于对危险物流系统、粮食物流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的物品状况及环境进行感知。传感技术丰富了物联网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手段,在食品、冷链物流和危险品物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扫描、红外、激光、蓝牙等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少量应用,主要用在自动化物流中心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用于对物品编码自动扫描、计数、分拣等方面,激光和红外也应用于物流系统中智能搬运机器人的导引。(注:上述扫描指自动输送分拣机上的条码扫描,不包括手持终端的条码扫描)。

各类感知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多项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的情况也较多,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GPS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车载视频与GPS技术结合等。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状况

现代物流的特点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目前,物流系统全部是网络化的运作,很少有物流系统是点对点的单线管理与优化。因此,物流信息化的最大趋势是网络化与智能化。

在物流系统中,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往往是与企业生产系统的运作与管理相融合,物流系统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的网络系统。

在物流公司,面对大范围的物流作业,由于货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货物在实时移动过程中,因此,物流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往往借助于互联网系统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应用,但也有企业全部采用局域网技术。

在物流中心,物流网络往往基于局域网技术,也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组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在数据通信方面,往往是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新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量采用了3G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根据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不完全统计,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如图2所示。

(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状况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只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部分物流系统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作业。

几种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一)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1、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大量使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和物流作业管理水平。RFID在物流业的重点应用方向包括: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道路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

2、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在物流业应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物流领域,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CCW Research)预测,物流领域的应用将是中国RFID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如下:

(1)医疗与药品智能追溯系统进入成长期。医疗领域的RFID市场已基本完成培育期,正在进入成长期,在医疗领域采用RFID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几乎每一个RFID项目都可以立即得到回报。

(2)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领域发展迅速。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等安全问题为RIFD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契机,采用RFID标签,组建智能追溯的食品物联网体系,可以监控贯穿食品和药物供应

链的实时信息,对动物的原产地和疾病进行追踪和控制。

(3)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市场需求可观,但对技术的要求则比较高。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对RFID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可观,只是目前还受种种因素的限制。通过识别每一个货品、货箱及托盘,RFID标签为运营商提供了清晰了解分销链的能力,从而识别任何一件货品,检查货品状态及来源史,并将货品发送到供销网络中的任何地点。

(4)资产与物品仓储管理的增长将使闭环应用成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将RFID用于闭环应用。目前的IT资产管理就是一种RFID技术在闭环的应用,通过部署RFID系统来跟踪资产设备,可以更安全地追踪到设备的位置及使用者的身份,能避免因设备丢失造成的损失,并能保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RFID技术还可用于跟踪生产环境中的工具和用品及工厂内的消耗物品。

(5)与电信技术的融合衍生出了NFC等新领域。电信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可为各行业建立物联网与信息化最后1公尺的建设提供开放、标准化的基础,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目前一些管理市场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的行业,将成为RFID通信技术应用的先行行业,比如电子支付、物品管理、物流管理、生产制造、安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都比较大。

总之,RFID技术在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为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了抓住RFID市场机遇,笔者建议,企业在物流业RFID技术应用的开发方面瞄准下列六个方向。

(1)针对物流行业应用RFID技术进展缓慢的现状,支持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包括各种材质的托盘、周转箱标签、集装箱标识标签、温度传感标签、堆场定位标签、车辆标签等。

(2)开发整合集成RFID技术的物流装备,进行RFID技术与现有物流装备的整合。

(3)支持RFID中间件的开发,开发支持多协议读写器,同时能与现有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的RFID中间件系统。

(4)支持与鼓励面向物流行业的RFI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示范,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RFID信息的识别、采集、传输与信息应用服务,满足物流企业进行RFID系统快速部署的需求,并与现有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5)支持物流行业RFID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包括物流领域RFID数据规范、RFID技术与物流装备的整合标准、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操作规范,RFID中间件与物流系统、数据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等。

(6)推广RFID技术在物流业九大重点工程中的应用示范,包括在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及冷链物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物流科技攻关、应急物流中的应用示范。

(二)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与GPS相类似的技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理系统结合,可以对移动的物体进行定位、追踪、检测、联网,该技术是对移动中的物品进行联网与定位追踪最好的技术手段,也是物流行业最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之一。

1、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GPS应用于车辆运行管理中,可对运输的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监控,还可以对车辆进行调度,同时提供车辆报警等功能,以确保货物安全,因此,车载式GPS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应用于对特种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城市出租车管理、公交系统、长途运输等领域。

在基于GPS的物流配送监控系统中,GPS主要辅助实现车辆跟踪、路线的规划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与应急物流等物流配送监控功能。

在基于网络的GPS系统中,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公共GPS监控平台,可以免除物流运输公司自身设置监控中心所导致的大量费用,包括各种硬件配置、管理软件等。网络GPS使投资费用降低和无地域性限制的信息获取,提高了GPS的普及率,从而增加了物流业的利润。

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港口物联网中,通过利用GPS等技术,可建立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如江阴打造的智能港系统,包括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等,这些技术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

2、GPS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前景

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振兴,基于GPS/GIS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物流领域对GPS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对GPS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无线传感网在物流业应用领域与前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WSN在物流的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包括生产物流中的设备监测、仓库环境监测、运输车辆及在运物资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等。

WSN在物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时日。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得知,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或是开发实验阶段。要在物流业获得广泛应用,其中有很多关键技术还需探讨,如能量管理、节点定位、拓扑控制、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等技术,此外,应用成本问题也需解决。

(四)智能机器人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及前景

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物联网智能应用的执行者之一。智能机器人技术也是物联网重要的技术产品。借助于物联网,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可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

物流行业机器人的应用最早出现在1995年,在我国烟草行业物流作业系统中首先得到应用。当时,卷烟厂采用智能码垛机器人对卷烟成品进行码垛作业,用AGV(自动搬运车)进行自动搬运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减少了烟箱破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这时的机器人还只是单线的点对点作业,尚未融入物流网络系统。

目前,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烟草、汽车、医药等行业的物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也有独立的作业环节开始融入物流作业系统,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智慧物流的重要装备。

在中国现代物流系统中,智能机器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堆码垛物流作业的码垛机器人,一种是从事自动化搬运的无人搬运小车AGV,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执行物流网络系统的堆码垛作业指令和自动化智能搬运作业指令。

篇(4)

本文从个人医疗产品设计的角度,站在产品设计人员的视觉,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医疗产品的设计方向进行探索和展望。首先,从医疗现状分析入手,对目前现有智能医疗产品进行分析,寻找设计缺口。其次,在人机关系、用户体验、信息化设计的角度对设计方法进行梳理,最后提出创新设计的展望方向。搭建由智能医疗产品构建的绿色医疗体系,营造医疗新格局。

关键词:

智能医疗产品 交互设计 绿色医疗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78-02

随着医疗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未来针对医疗产品的设计将会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推进了信息医疗的脚步,通过互联网实现患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沟通,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系统。目的都是围绕患者,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提供医疗服务,达到在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三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智能医疗的过快发展造成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良莠不齐,难以形成体系,不能满足消费人群需求细化的趋势。同时产品个不突出,局限了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也减慢了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如此现状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智能医疗产品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健康状况下用户的使用需求,如何才能达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一 医疗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公共医疗资源不足,医疗体系欠发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目前面临的医疗问题。此外,随着人们对待健康的态度发生变化,人们的保健防病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医疗模式由传统的住院就医向个人医疗产品转型,同时依附于日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医疗产品正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化时代,“智能医疗”应运而生。

作为设计师理应对针对社会问题和产品诉求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思考在信息化时代下的智能医疗产品应该如何发展;思考怎样才能让患者感受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品人性化与多元化;让患者也能够在家中使用医疗产品进行自查、康复,享受到医院救助以外的救助,并且能够在医院远程监护的帮助下,完成临床治疗前的检测、预防、观察与病后的反馈、康复和保健等护理措施。因此,智能医疗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多角度的系统整合设计,将成为满足广大家庭新的诉求点,同时也意味着对智能医疗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方式的创新设计将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

二 智能医疗产品

智能医疗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智能医疗已被列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在新型医疗改革的推进下,我国更加重视智能医疗产品及医疗信息化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未来的智能医疗产品在设计上将会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化、移动化趋势。预计,到201 5年将会有约50%的用户通过手机或各种移动终端使用智能医疗应用。

三 智能医疗产品的设计缺口

目前,我国智能医疗产品市场具有广阔前景,各种具有前瞻意识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由于我国数字医疗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市场上的智能医疗产品还都停留在数据测量,保健记录的功能层面,没有将智能医疗产品与信息化的公共医疗系统接轨,导致用户所使用的智能医疗产品没有完全发挥其功能效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监测工具的智能医疗产品不能满足信息医疗的发展趋势。只有将家庭用的智能医疗产品与就医系统结合,完善系统设计中各环节的信息架构,才能激活智能医疗的价值。

四 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层次:一、产品设计更加注重人机关系的体现。二、产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三、关注产品使用时的用户体验,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使家用智能医疗产品的共中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病症表现的患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四、更加注重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五、重点在于构建区域医疗信息网络。

五 注重人机关系

由于医疗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和其所针对的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因此,营造良好的人机关系在家用医疗产品的设计中不容小觑。信息化的智能医疗产品通过远程医疗的手段,缓解就医过程中检测过程繁琐、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在设计时更加需重视信息的易读性。其针对的用户是医疗知识或经验欠缺的普通用户,此类智能医疗产品在设计和使用上应本着易用性至上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使人机操作界面简化,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普通用户群体的需要。

六 注重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定义是“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是人通过经历或尝试某一事物的感受。用户体验这一领域的建立,正是为了全面地分析和透视一个人在使用某个事物或系统时候的体会。其研究重点在于内心产生的愉悦度和价值感,而不是使用物品的性能。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愈加重视用户体验的感受,无论是从信息界面还是使用流程,用户体验成为未来智能医疗产品探索的中心。

七 注重产品的信息化设计

构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个人医疗产品,需要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使“家庭”、“医院”、“医疗”、“服务”构成相互作用的个体。使“产品、患者、医院”在直接进行信息交换沟通。信息化医疗平台的搭建,使得医疗产品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护理、保健的范畴。家庭中个人使用的智能医疗产品作为信息化医疗系统的“源头”,起到信息沟通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化智能医疗产品的信息共享,使医生能够直观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且建立起患者的电子病历档案,开具电子处方,进行远程医疗指导。患者(患者家属)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实现即时得到医生的健康指导和医疗救助。(图1为智能医疗产品信息架构图)

八 发展条件

智能医疗产品目前还处于事物发展的新生阶段,各方面的配套服务还不成熟,走进干家万户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配合。

首先,信息化的医疗产品的建设和推广需要政策层面的有力保障。不仅在政策上开辟通道,还需在公共医疗和信息化平台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提供支持。《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重视智能医疗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针对区域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由政府出面进行资源整合,推行区域医疗合作。同时在新医改的进程中,加强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平台。并出台相关政策对信息化的医疗产品进行规范。

其次,医疗机构和社区的通力合作为构建信息化医疗平台提供了物质纽带。通过信息和云计算技术,打造信息化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将患者、社区医院、各级专科医院串联起来,推行电子处方和数字化病历,实现信息陕速分享和搜索。同时重视社区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为大型专科医院分担基础患者的治疗。

最后,医疗器械产商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未来五年,我国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将以每年15%―30%的速度增长,广阔的市场前景刺激着医疗器械产商的生产动力,传统家用医疗产品也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利用医疗产品实现实时通讯,获取数据、图像,声音等已经成为基本诉求。随着远程医疗已经成为新的就医方式,医疗产品开始增加视频通讯功能并向移动、可穿戴设备转型。医疗器械产商应重视产品的技术革新,以适应市场。

九 结语

篇(5)

软博会

记者亲临软博会感受到,开放的交易平台、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专业性突出的定位是吸引参展商的重要原因。每年一次的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正为南京致力于打造信息化供需对接平台,从传统的制造、能源等行业逐渐拓展到金融、政府、电信等领域;而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长三角地区也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作用。

从高峰论坛到参展展示,南京软博会紧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发展趋势,集中展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最新发展成果。云计算方面,微软、曙光、苏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分别展示其最先进的云计算平台、应用服务及企业解决方案,南京、呼和浩特等地政府参展推介当地的云计算产业;移动互联网方面,电信、移动、联通及广电四大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企业集中展示了4G应用等最新移动互联网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物联网方面,熊猫、南大苏福特、莱斯等多家南京市重点物联网企业和研发机构向观众呈现物联网领域最新技术和产品;大数据方面,惠普、瑞中数据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数据服务企业将展示数据获取、存储、分析处理和应用的最新技术,充分体现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智慧城市方面,南京市环保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旅游委、规划局、人社局、青奥办等20个部门,扬州、盐城、上海等周边地共设立超过1000平方米的智慧城市展区,全面展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电子政务”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模式和建设成果;两化融合方面,南钢、国睿、钛能等企业的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充分展现了全国两化融合的最新成果。

会展体验

本届展会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A、B、C、D四个馆组成。其中A馆由江苏省及南京市综合展区、知名企业展区、三网融合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江苏省及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最新成果、政策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B馆由国际展区、城市展区、重点园区展区、软件联盟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软件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重点软件城市、重点软件园区和知名软件产业联盟的最新发展成果、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规划。C馆由智慧城市展区、物联网展区、两化融合及工业设计展区、台湾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智慧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物流等智慧城市各领域的最新应用,物联网、北斗卫星应用、未来网络产业的最新成果,两化融合和工业设计典型案例以及台湾地区IT智慧产业的创新实践与互动体验。D馆为游戏动漫展区,是本届软博会新增场馆。展览内容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脑游戏、游戏终端、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等,同时开展动漫体验和电子游戏竞技等互动活动。

在首次设立的“南京工业设计展区”,两个正在运行的橘黄色机械手臂四周聚拢了一层层的参观者。展台前的熊猫电子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搬运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我们所看到的的联动配合工作,是这套产品最大的特色。”在配合过程中,搬运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根据对方的动作轨迹进行精确计算,焊接机器人工作时,搬运机器人能同时靠近将所需焊接的器械推送到其面前,两者配合得天衣无缝。据了解,这是南京本土企业首次完全自主设计生产的整套工业机器人,目前已应用在汽车、重型机械生产等领域。

在本届软博会上,台湾参展规模近3年来之最。台湾馆占地达6000平方米,台湾宏基、华硕、仁宝、微星等48家企业参展,围绕“智慧城市好生活”中心,在智能生活、3D动画、云端技术等方面展示了台湾先进的资讯成果。智慧农业展区,台湾厂商从凤梨生长监控开始农业如何智慧生产讲述了生产可追溯的凤梨酥的整个流程。智慧教育展区,通过一个20人班级的现场模拟授课,使参观者一同感受了一次全新的授课交互体验。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强,在本次展会上也更加突出。

软件名城

南京是中国首个软件名城,也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拥有江苏软件园和南京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是全国惟一拥有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城市。从2011年起,加快建设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成为南京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定位。

篇(6)

关键词:物联网IOT RFID技术 数据采集 感知层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2-0201-01

近些年来,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刮起了一股新的技术风暴,全世界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美国已经将物联网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0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利用物联网IOT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IOT普及程度将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无锡、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都在加紧建立产学研基地,要把物联网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IOT由三大层组成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RFID技术被运用于感知层正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用于采集数据,识别物体。特点为自动识别、抗污染、无需人工干预。射频识别技术以其标签小型化、应用领域多元化、产品可重复使用、数据的记忆容量大、标签ID唯一、穿透性好、安全性高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很快,在IOT发展的带动下,逐渐呈现有规模、有体系的全面发展。

RFID技术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很早就有以RFID相关产品取代传统商品标签的,并且普及速度非常快,例如零售巨头沃尔玛的多数门店的大范围使用,以及戴尔电脑零部件级RFID标签管理。但在国内,RFID技术一直没能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不是其技术不够先进,而是因为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随着IOT的风靡世界, RFID以其独有的特点在IOT中起到了支撑作用,依托其而产生的工程需求越来越多,基于RFID的各种应用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世界范围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在军事、医疗、生产、物流、零售、交通、航空、资产管理、食品安全、动物识别等各个行业。RFID的应用前景是不容质疑的,但在我国某些领域的应用还不很成熟。

1、射频识别在普通IOT中的不足及建议

RFID技术作为发展IOT的支撑技术,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发展,因而受到许多国家、企业的特别重视。但RFID技术并不是无懈可击,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憾。

1.1 射频识别技术较条形码成本高昂

IOT在国内发展的初期,很多人认为RFID技术会改变自动识别领域的应用格局,但直到现在,应用范围第一的宝座仍然由条形码(Bar Code)稳坐。这主要是因为条形码的一些不可替代性,例如:成本低、封装形式多样、系统环境搭建简单等,使其能够在物流、超市、库存管理等领域较长时间的占据较大优势。虽然RFID技术在扫描速度、识别准确度、安全性等方面优于条形码,但RFID系统高昂的搭建费用是其输给了条形码系统主要原因。所以,射频识别技术想在国内自动识别领域取代条形码的已有地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先着眼于特殊领域的特殊应用才是在国内推进RFID技术的较好方式。

1.2 射频识别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IOT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共享,而如何保证这些共享信息的“安全”,则是IOT发展的关键。射频识别技术主要负责为IOT采集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同样重要。虽然其电子数据内容可设置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但是现阶段国内并没有稳定的安全体系来支撑整个RFID技术,而且衡量这个系统的安全标准也没有形成。

1.3 生产RFID相关产品的产业链断层严重

在国内,进行RFID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各自为政,技术上不互通有无,使得生产RFID相关产品的产业链断层严重,发展迟缓。RFID相关产品用到的关键芯片,基本上都依赖进口。因此我国要想摆脱对外依赖在国际IOT中站稳脚跟,各企业还要加强合作早日完成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制。

1.4 射频识别技术缺乏国家标准

因没有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使得RFID相关产品参差不齐。时下,在相关技术委员会与国家机构的协作下,政府机构正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推广我国制定的标准,而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动地接受国际标准。

2、有源RFID技术在特殊领域中的问题

目前,有源RFID技术因其识别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重用,如军队、监狱、煤矿、交通(ETC)等,特别是人员定位技术被众多应用商所看重。不过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以433 MHz有源RFID技术在监狱中的人员定位技术应用为例,说明一下。

(1)人员定位精度不高:在监狱中房间级的人员定位上该技术对于边界区域的准确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其他识别技术对边界区域进行辅助识别。(2)标签形式复杂:在监狱,对于RFID标签的封装形式要求严格,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难度有所提高,进而提高了成本。并且除基本性能要求外,还要有措施预防犯人的暴力拆除等。也只有掌握了较高的射频识别技术的企业才能从事这种较高难度的应用作业。(3)工程实施难度较大:在监狱中工程应用的环境较为复杂,这比较影响监控点的安置,增加了很多要注意的因素,这就相应的增加了工程实际实施的难度。

3、RFID技术的发展前景

虽然RFID在国内的应用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其高昂的搭建成本,但这些并不能遏制它的发展,例如二代身份证就发展性的使用了该技术。随着RFID国家技术标准出台,逐渐减少国际标准的束缚,其市场前景还是很广阔的,特别是在特殊领域、大型企业、大型物流中。对于国内生产RFID相关产品的企业努力克服本文所列问题,以使RFID技术得以较快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企业获得更大利益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强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

[2]孙其博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篇(7)

[关键词]传感器市场;发展趋势;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

传感器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被认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全球传感器市场正在以迅猛之势日益发展,本文将对此作具体介绍,了解国内外传感器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利于结合我国发展情况,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加速我国传感器行业的产业化步伐。

一、全球传感器市场发展现状

(一)全球传感器总量规模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全球传感器产业从中直接受益,全球3000多家传感器制造商的总销售额在2008年时为506亿美元,而2010年的总销售额超过600亿美元。

(二)全球传感器市场变化情况

东欧、亚太区和加拿大成为传感器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而美国、德国、日本依旧是传感器市场分布最大的地区。就世界范围而言,传感器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依旧是汽车市场,占第二位的是过程控制市场,通讯市场前景被十分看好。

一些传感器市场,比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传感器市场的主要增长来自于无线传感器、MEMS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其中,无线传感器在2007 -2010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5%。

二、国内传感器市场现状

(一)国内外的差距

传感器是物联网信息采集基础,处于产业链上游,在物联网发展之初受益较深。物联网应用已从政府政策扶持进入市场导入期,但传感器已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瓶颈。据分析,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国产化需求迫切。

(二)我国传感器产业取得的新进展

一是在数量方面,通过多年的积累,随着装备的改进,产能在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以每年近一倍的速度在增长;二是在品种方面,除少数品种外,目前国内能够生产多数品种的产品,并向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三是在质量方面,国内厂商开发的多数产品性能能够满足工程需要,产品质量开始接近国外产品水平;四是在新产品方面,由于创新能力小,以及工艺技术和加工手段的差距,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少。

(三)我国传感器产业面临的问题

原创技术少、新型加工手段缺少、工艺装备落后、持续发展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新型传感器的产业化速度慢,仍困扰着众多传感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源泉,传感器正向更多领域拓展,这些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要求新型传感器产品不断地涌现。网络的应用,IT业的迅速发展,也对传感器新品提出更多要求,因此本土传感器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学习和提高。在技术方面,我国传感器核心技术缺乏,成为行业发展、甚至物联网产业进步的阻碍力量。在企业方面,我国传感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难和世界级大型公司竞争。在政策方面,我国行业专业激励政策不明确,企业不易得到辅助。在市场方面,我国传感器产业面临中高端依赖进口、低端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三、传感器技术动向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多国展会,我们不难发现,传感器技术已经从传统的物性型向集成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发展,并不断应用新材料。应用领域也从高技术和军事领域迅速转移到传统基础工业改造、大型工程系统配套、汽车电子化配套、家电控制系统、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环保监测治理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一)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多功能化

传感器集成化,即将传感器、信号处理器、控制系统、电源系统等产品一体化,作为投入市场的初始产品,才能获取行业的重视,满足市场需求。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的多功能硅压力差压传感器是小型集成化的典型。它是在4mm×4mm的硅片上,采用微电子平面工艺和微机械加工工艺,采用三坯双岛的复合敏感结构,实现了差压、静压和温度三个参数的同时测量。

(二)传感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传感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出现是传感器产业又一次突破,也成为当今传感器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智能传感器将微处理、通信总线接口、信息检测、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等功能一体化,并自行进行补偿、校正、故障排除,将只能进行单一检测、单一功能的传统传感器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传感器的多种测量、多种变量的特性。另外数字传感器内部结构简单,利用纯数字电路进行测量,抗干扰性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传感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得到了最大意义的体现,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三)传感器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传感器的系统化和网络化是必然,智能化传感器的发展,为传感器测控网络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结合,使传感器随着无所不在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技术上的飞跃不仅使传感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将带来高额的技术附加值。要实现无所不在的参数检测,传感器向网络化发展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它将为系统的扩充提供极大的方便,减少现场布线的复杂性和电缆的数量。网络传感器是以嵌入式微处理器为核心,集成了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网络接口的新一代传感器。在网络传感器中,采用嵌入式技术和集成技术,使传感器的体积减小,抗干扰性能和可靠性提高;微处理器的引入,使网络化传感器成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体,根据输入信号进行判断、决策、自动修正和补偿,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网络接口技术的应用,为系统的扩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减少了现场布线的复杂性和电缆的数量。

四、传感器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趋势

(一)市场需求情况

在信息化社会,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离得开传感器和信号检测技术的支持,为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各个企业将大量需要工业控制传感器;随着国家对环保工程的高度重视,环保工程中所需各类传感器的需求更加旺盛;“西部开发”工程以及“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的进展,将大幅度拉动传感器的需求增长;消费类用传感器将呈现持续稳定增长势头,并且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中,随着家用电器将在农村中普及,城镇家庭中将进入更新换代期,新一代家用信息电器、办公用信息产品的需求,决定了传感器在消费类市场的繁荣势头。同时,传感器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将向着增加投资类产品的比例发展,其中设施农业、环保、医疗卫生以及仪器检测用传感器将有更广阔的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