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7: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教育理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概念界定
1.幸福教育的理念
幸福教育是指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感,激发和唤醒人的幸福意识,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幸福教育理念”就是让教育与幸福相连,让校园成为守望师生幸福生活的福祉领地。通过一系列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师生提高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引领教师、学生过一种幸福的校园生活。
2.“幸福教育”理念下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形成健全人格。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意志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探索途径
良好的“兴趣、习惯、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把“幸福教育工程”的三个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作为学区增强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线,并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开设心理活动课
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之一。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学区范围内开设了此课程。它是以学生的成长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为主要内容,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
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明理、互动、升华”等环节设计,采取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活动:通过小游戏、音乐欣赏等暖身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心理活动课情境。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为进入活动主题进行了有力的铺垫。利用讲故事、学生表演、投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明理: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与感悟是心理课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时,自我认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互助:同学之间结合实际分析自身情况,形成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等。
升华: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达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通过实践及调查统计显示,心理活动课已成为学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学区提出“教师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并对全体科任教师提出:“突出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宗旨,开拓性地推行教学新理念,即在幸福教育理念支持下研究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教师通过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究新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2. 三个“落脚点”,奠定学生幸福生活基础
结合“幸福教育工程”,我们提出了三个落脚点――“兴趣、习惯和方法”,各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我们采取“两结合、一制定”加以落实,即:把兴趣培养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把培养习惯与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制定“兴趣、习惯、方法”的实施方案加以落实。
学区党总支定期听取学校校长落实此工作的汇报,将其纳入校长的考核范围,进行专题汇报……经过四个学期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很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的提高。
3.深挖学科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落实三个落脚点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位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意志力和群体意识等的培养。例如:语文课通过对优秀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高尚情操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英语课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往意识;数学课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三)开展班级团体辅导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2006年起,学区十分重视班主任这支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学生们在“倾听”“同感”“判断”“商量”中达到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在和平相处中并进发展,体现出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
(四)综合实践课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校的多种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调查访问、参观、拓展训练、社会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交往、合作、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
(五)学校心理咨询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咨询是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求助情况,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通过与学生讨论、谈话等方式,给咨询的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与根源,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情感、认识和意志上的变化,从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达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补救性和适应性的辅导外,我们还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启发学生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预防、克服和排解心理问题,同时注重对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方面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心理教师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小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系统脱敏法、认知重建法、宣泄疏导法、赞赏激励法、民主对话法、自我教育法等,对学生进行辅导。对正常的学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发学生潜能,使心理咨询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对学生开展咨询的同时,也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六)与家长、社区通力合作,开展“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科学的亲子互动方法,介绍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技巧。知心姐姐卢勤为我们进行了“家校配合,共同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讲座。各学校开展家长参与的亲子运动会,全校师生和家长社区代表参与的六年级“感恩毕业典礼”。
三、完善机制
(一)成立心理核心组
针对各校心理教师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学区发挥资源优势,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小组,加强横向学习与交流。2006年3月,学区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组正式成立。通过学习、教研与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为营造幸福校园,提高师生幸福感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发挥学区指导功能
1.自我学习活动,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
学区及各校为每位干部和教师配备了三本书,即《幸福教育论》《教师的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学》。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撰写读书心得,为工作实践积累着丰厚的理论知识。
2.交流与论坛活动,感悟“幸福教育”的真谛
利用每周校长例会时间,学区进行“幸福教育”理论学习与探讨,从“内涵解读”到“实践构想”,提高校长们对“幸福教育”的理解;举办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幸福教育论坛”会,提高大家开展“幸福教育”的认识,并在实践操作上达成共识。
(三)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说课做课、导师带徒、校本教研、专题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引导教师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享受的心态从教。
(四)开展活动,内化幸福教育
学区通过开展“我谈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案例”及“幸福教育论文”征集、演讲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使教师有效地把育人理念有机地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师们的业务与技能。
(五)课题引路,逐步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
科研课题的研究能提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层次,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北京教育学会等的课题研究。如学区组织各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区先后多次组织干部和教师参加由中央教科所孟万金、张彩云等人主讲的积极心理学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强化教师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思考和处理教育教学的策略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带动教师遇到问题时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六)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三里屯小学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较早的学校,参加了北师大国家级课题并承办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区级现场会,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
西坝河三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学校以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为突破口,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德育心理研究中心在该校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发展项目。
(七)制度做保障
为了确保幸福教育理念下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学校心理教育水平,学区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评优制度、幸福教育工程评价制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流程管理要求等推动幸福教育工程的落实。
四、效果体现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区“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学生收获了开展幸福教育带来的快乐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主要表现是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在与家长进行信息反馈座谈会上,许多家长谈到了学生在家学习时的变化。很多家长说:以前在家与孩子谈学习,多半是一扭头就走,现在家长与学生共同交流,彼此分享孩子学习的得与失。
2.学生学会了探索,逐步掌握了学习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学习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幸福。
3.学生尝到了落实“三个落脚点”所带来的好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如近两年来,我学区的教学成绩逐步提高,各种抽测成绩87%以上的学校超过区平均分。学生拿到了开启幸福的金钥匙,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二)教师逐步体验到了工作的幸福
1.教师们的心理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我们积极参加由区指导中心组织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编写工作,该书已于2007年由新时代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2007年,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新课程心理活动课优秀教案评比,我学区有23名教师分别取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2.心理科研成绩显著
学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和案例评选活动,如参加“健康杯”评审活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征文评比以及市区教育学会举办的征文活动,学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的有338人,市区级的100多人。
3.教学成果突显,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区品牌
近四年来,我学区及所辖学校参加或承办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3次,承办北京市心理现场会2次,区级2次。做心理活动课和班级辅导课33节,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先后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等杂志刊登。《现代教育报》曾三次宣传报道过我学区开展心理活动课情况,对我区教师的课给以详细报道。
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心、干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区8所学校全部被评为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其中,7所学校成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学区先后在全国、市、区内做过典型经验发言,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心理专家俞国良、北京市教委德育处领导的高度评价,发挥了在朝阳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典型示范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区品牌。
(三)带动了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
幸福教育带动学校特色的发展,目前学区8所学校校校有特色,如新源西里小学的“普特融合特色”、三里屯小学的摄影特色、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的艺术特色等项目在市区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另外,学区建立了教辅中心,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健康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推动了学校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策略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米豆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关键词:心理教育;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
一、引言
职业院校在以往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坚持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但是在对以往工作的总结中发现,德育工作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即使思想德育课程内容变多、学校德育教师队伍阵容在不断扩大,与之相反的却是班主任工作量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因此职业院校班主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管理理念,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开展工作和研究,做到教育活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心理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
二、适应新环境、树立心理教育理念
第一,坚持和谐的心理教育理念。心理教育本应成为职业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职业教育学校孤立的以德育论德育,割裂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作为学校如果要培养出一个合格、心智健全的人才就必须取得学生的心理和品德双重健康,这样才符合教育本身培养人情感品质的特定目的。20世纪初期,心理学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转移到全体学生当中,开始集中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第二,以精神成长为教育目标理念。精神的成长贯穿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强化,精神品质能够提升。从本质上讲心理教育的方法原理便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要充当学生心灵的关怀者,根据以往的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来看,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精神层面的所有问题会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缺乏学习和规划的目标、没有学习动力、缺少精神支柱是所有职业院校的学生共同的特点。职业院校班主任对于后进生的启发和鼓励都要从关怀其心理精神层面做起,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成长起来。第三,以全体学生为心理教育和服务对象。职业院校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通过适宜的措施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师资队伍和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三是从根本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以全体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才能担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才能提高全体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水平,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最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在以全体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同时,也要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给予特殊关注和积极心理矫正,这样才能做好全面的服务。第四,多元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理念。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评价就是要改变以往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单一评价模式,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原有学习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取得很大的发展,通过心理机能的调试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通过多元智能的原理和积极心理学的刺激,在正确看待职业学生的前提下塑造和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职业院校的班主任要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的现实发展,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用积极地心态评价、看待管理学生事务。
三、树立心理教育理念提升班主任工作有效性
第一,积极发挥班主任工作优势。通过根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把心理健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能力、知识、思想道德上不断的提高。班主任工作中如果遇到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有异常状况,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或者转变,学生的品行和学业就得不到改善,因此班主任应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只有扮演好“心理专家”的角色,班主任才能取得心理辅导和针对学生的成功调试,首先班主任是教育对象和要素之间的中介,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接近不断地影响学生,通过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隐蔽性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并且在心理问题的转化中,班主任一定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开启心灵对话打开学生心扉。班主任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要展开心理的沟通与对话,对学生心迹进行观察以及心理特征的把握。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班主任需要真正做到打开学生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以居高临下命令的口吻进行交谈,而是要对学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微信、QQ、Email等现代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更有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第三,激励学生提高进步的动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拼搏的理想,并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化成学生进步的动力,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挑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不断地坚定自身的理想,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保证学生拥有持续不断的内部驱动力。第四,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班主任应该坚持对每一名学生都充满热情和期待,侧重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处理情绪和压力,针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等等,所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自觉意识,最大限度激发和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最终成长为合格的接班人。
四、结束语
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源复杂,管理难度大,班主任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也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境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洪维明.班主任教育工作的两个核心[J].职业,2012(0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入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入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结语
关键词 护士 健康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健康教育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健康教育作为培训护士的一项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往往不到位,即使进行,也仅限于向患者介绍一些住院知识和一般的卫生宣教,不能保证健康教育质量。本文将对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阐述,以期帮助护士树立健康教育理念,提高护士健康教育水平,从而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纳有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不健康行为,培养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责:1860年南丁格尔开办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原则中就指出,教育是护理的一部分,并号召“护士应同时也是卫生导师和宣传鼓动家。我国《护士管理条例》第22条中也规定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健康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尽管人们的保健意识大大增强,但健康教育仍较滞后。
加强健康教育是缩短与国际护理差距的需要:在美国,护理人员从学校到临床都系统进行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健康教育理念已成为工作行为准则。美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培养健康教育的硕士,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师范学院设有健康教育教研室,不但可授予学位,还有良好的现场基地。比利时在20世纪70年代在医院就开始了结核病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80年代开始在大学开设相应的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简单,教育时机把握不准,缺乏个性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是帮助护士树立健康教育理念的有效手段:对患者满意度情况调查分析中发现,患者对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满意度只有70%左右,明显低于其他能力。同时,也认为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因此,临床护士的健康教育理念有待加强。
加强健康教育是满足患者健康知识需求,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健康观念明显更新,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及护理保健知识有强烈的需求。加强健康教育是满足患者健康知识需求的有效途径。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护士因素:①知识缺乏及老化:我国护理队伍普遍学历偏低,对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护理教育模式陈旧,护理教科书数年不变,知识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②角色认识偏差:护士局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等治疗性护理,对健康教育缺乏感性、理性认识,以“患者的健康问题为中心”的意识淡薄,将健康教育视为额外工作。③缺乏沟通交流技巧:据统计,在年轻护理队伍中,54%的护士对沟通技巧仅限于基本了解,30%的护士未掌握沟通技术。护士缺乏提问、倾听、开始和结束谈话技巧,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使患者无兴趣专心听讲,达不到理想效果。④教育时机不恰当:患者刚入院,尤其是急症患者和家属,对新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尚未适应,对护士宣教收效甚微;患者身心状况欠佳,如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焦虑、愤怒时,此时宣教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手术、特殊检查前,患者往往紧张、恐惧,此时施教事倍功半。⑤健康教育方式不深:人在健康教育中,护士往往照本宣读书面内容多,实际操作或根据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健康教育指导少,往往达不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患者因素:①患者的记忆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患者记忆理解能力及文化水平越高,对疾病的了解欲望越强,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越强。长期不科学的生活习惯,是宣教中重要的干扰因素。②经济承受能力及对护士的信任度:经济承受能力较差者重视治疗轻教育,希望用尽可能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在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出院,使健康教育知识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有的只相信医师的宣传教育,从而影响护士的健康教育效果。③健康信念与学习态度:健康信念是指一个人对健康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患者对健康有不同的认知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易于接受健康知识,被动学习则接受知识处于应付状态,其效果必然较差。
其他因素:①护士编制不足,缺乏健康教育时间:卫生部规定护理人员与病床比例是0.4:1,但90%以上医院达不到这个比例,护土往往不能腾出完整的时间,不是匆忙完成术前健康教育,就是一边操作,一边做健康教育。有超过1/3的护士认为没有时间进行健康教育。②医院决策者对护理队伍的重视程度:医院普遍存在对护士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忽视护士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繁重的脑力、体力劳动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报酬,影响了护土健康教育的积极性。③护理管理观念和方法滞后:病区护士长注重护理记录内容,应付检查走形式。护士长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管理经验不足。
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对策
强化角色意识:部分护土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知偏差,反映了在护理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观念转变相对滞后,应提高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水平。
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鼓励护士参加各种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班。建议护校开设有关健康教育课程,鼓励在职护士参加高护专科、本科自修学习,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掌握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谈话、演示、读书指导、技术操作、咨询等多种形式,采取病室教育、个体教育或两者相结合的教与学方式。指导护士要注重不同个体的要求,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轻重、身心状况,选择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教育方式。有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仍倾向个别交流的方式接受健康教育。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把握健康教育时机:好的护患关系是沟通成功的必要条件,护士应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选择教育时机,在患者具有学习愿望和具备学习能力的身心条件时给予适时的教育。有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患者一入院就有着要求接受健康教育的强烈愿望。
健全质控及反馈机制:收集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情况及效果等内容,制定出具体的质量控制指标,以便护理部、科室、护士长对实施健康教育质量进行检查及监督。通过信息反馈掌握健康教育情况,找出不足,及时调整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充实护理队伍,为健康教育提供人力资源:补充一线护士,缩小病床与护士之比相差较大的距离,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实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或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极大削弱人才发展的竞争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乃至家庭、社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健全管理评估机制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活动开展及成效考核等作为评估各学校该方面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的建设情况,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情况,活动课程的开设,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农村中小学应尽量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学校任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派具有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责任心强的非专业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学习与考察,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当然,农村中小学还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专家、教授到学校来做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其次,农村中小学还可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材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培训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再次,农村中小学应依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学校、地方、科研机构以及教师的力量,积极开发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教育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三教合一”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勇于担当主力军的重任,在创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家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架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校内要形成一股合力。学校从管理者、教师到服务者都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每一所学校都要创设和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社会的影响力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因此,应把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之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掌握正确的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学校还应与当地密切联系,争取地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体育场所,让学生远离不良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环境,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基于环境模拟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研究”(项目编号:SK13LX582)、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模式研究――以柳州市为例”(课题编号:桂教科学[2013]1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88-02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受到特别重视。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群体相对于其他本科大学生而言,有其十分特殊的特点。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比普通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小3~4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环境、教学环境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的发展空间,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较大差别。个体自身的差异、其所处的环境以及接触的群体对象的差异,导致高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差异。与此同时,这也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特别重视。
近年来,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国内有众多学者纷纷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积极健康心理教育是近年来被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也是较为被大家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而言,培养、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金萍、徐竞等人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钟兰祥、蒋育洋等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院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当前网络环境冲击下带来的新情况;张旭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更为全面的面向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和塑造的教育模式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这一方面基于整个国家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生毕业群体就业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与高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在面向社会就业需求面前,显得相对较弱或单薄有关。总之,目前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比普通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严峻,由此引发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突出。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通过对大量高职学生进行的调查、分析,总结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自卑的挫折心理。高职学生在入学时,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试成绩比同龄学生相对较差,不得已选择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读期间甚至毕业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深处始终会认为其比同龄学生,尤其是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对较弱,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无法与其相比,因此内心会产生相当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将会严重阻碍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和其潜能的发挥。其中,一部分学生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慢慢地故步自封、不敢突破,最后从事一些和自己专业和特长并无太大关联的行业,其自我价值和潜能都没能得到很好发挥。
2.激烈的竞争压力。当前的就业环境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因此,无论是高职学生还是其他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这种竞争无时无刻都是存在的。高职学生整个在读期间虽然也存在学习成绩的互相竞争,但这种竞争压力要明显小于社会的就业压力;且高职学生在读期间有相当一部分正是由于无法承受巨大的学习竞争压力而最终产生了种种不良后果,包括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丧失学生兴趣与动力等。总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这类高职学生就已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过挫折,或者说是激烈竞争中的弱者、失利者。因此,当这些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面临着比学习竞争压力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往往会表现出无法迅速适应、抗压力能力低等负面现象。
3.同辈的对比压力。高职学生无论其在什么类型的学校上学,在该学生或者在该学生家庭的眼中都是一种不可剥夺的荣耀,对学生的未来寄予厚望。受到这种来自家庭以及周围亲朋好友的期望,高职学生会在心中进行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横向同辈对比。与其他同龄的同学对比、与个人曾经的高中同学或者以前的同龄伙伴进行对比,对比的压力可能会导致高职学生的心态发生失衡,甚至打乱高职学生的就业及发展节奏。某些高职学生在这种对比压力下心态发生变化,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有兴趣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又没有能力去胜任更复杂的一些工作岗位,最终导致学生在就业环节中遭受失败。
总之,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种种就业心理问题可以发现,上述现象在目前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让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必须培养、塑造其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高职学生健康心理塑造方法
当前,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纷纷研究设计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培养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大类。
1.个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是最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被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教育的模式是将有辅导帮助需求的学生,带到指定的地方进行一对一的单独心理辅导。出于单独心理辅导的环境和特点,在辅导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但这种单独的个体心理指导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辅导的对象群体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这种个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将学生看作已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的对象来进行辅导,在进行辅导之前,辅导者和被辅导者之间已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上,这对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2.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讲座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见手段。这种教育方法是将所有高职学生召集在一起,集中、统一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受众面广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接受到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的受众过于庞大,只能够针对一些大家共同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座。否则的话,讲座的受益面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心理健康讲座就其使用方式和应用途径而言,主要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些共同心理健康问题或困惑,进行一些表层的心理健康辅导及疏导以及对学生传授一些常规的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
3.团体互动辅导。团体互动辅导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正在研究和创新的一种新型心理健康辅导方式。团体互动辅导方式是将辅导员和被辅导者均置于同一个教育环境中,所有人员在这个辅导过程中,既是心理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发起心理教育的主导者。也就是说,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所有人员都会有互相进行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观察。这种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了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适合解决高职学生共同存在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由于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往往不唯一,通过让学生以及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互动教育,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去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4.网络匿名辅导。网络匿名辅导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心理咨询师和高职学生的身份互不暴露,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匿名地、单纯地针对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全抛开个人的身份信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适合对某些隐私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由于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双方的身份均不会被泄露,高职学生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思想包袱,能够完全放开自己的思想压力,将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完整、原本地暴露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使得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疏导。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就业压力已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一种更加贴近当前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十分必要。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近年来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强调采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地去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此同时,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个体优点和长处的反复强调及强化,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变化,使其心理品质从纠结于各个独立的心理问题,逐步转换到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上来,能够以一个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这种教育理念重点是强调对学生心理态度的教育和转换,而不是单纯纠结于对某个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一个根本要素是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转化心理态度来实现自我调节、自我疏导。
2.构建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当前针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多种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有其特殊适切性,有优势也有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应建立起一套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同时,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灵活地根据时间、地点、问题等现实因素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设施。目前,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设施极其匮乏。很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够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口头交流,缺乏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压力形势,对学生心理上产生的种种问题大多时候并不能仅仅依靠口头疏导和沟通解决。比如高职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种困惑仅仅依靠心理咨询师反复强调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的重要性和部分方法是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的;而适当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极限训练或者心理拓展训练,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心理教育的辅助设施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4.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老师的培训体系不十分完善,在某些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培训体系严重匮乏,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依靠自身的自学和总结相关经验来达到知识系统的更新和完善。这种心理健康知识的更新方式一方面使知识的更新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知识的更新完全不成体系。同时,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师自发性的知识更新,也无法做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学习动力的一种促进,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师长期得不到知识的更新。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高职心理健康教师无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无法用最新的理论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地发现和把握,也无法对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疏导。因此,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并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十分必要。这也是提高和完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