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篇(1)

[关键词]产业集群研究视角成长阶段

一、研究视角

综合而言,目前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第一类是理论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集群与竞争优势、集群与创新系统、集群内的知识外溢、专业化分工等方面;第二类是有关产业集群的实证和案例性研究。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部经济理论视角。经济学上对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的系统研究可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1920),他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马歇尔认为,产业持续增长时,会出现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发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有效传播。

2.集聚经济理论视角。产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Weber,1929)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集聚获得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聚集产生的系统功能也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功能的总和。保罗·克鲁格曼(1989)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认为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市场上相互作用导致产业集群的产生。产业集群在共享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更具优势。

3.经济增长视角。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问题。PhilippeMartin和Aianmarc,P.Ottaviano(2001)综合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罗默的新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的自我强化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4.竞争优势视角。该角度认为集群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是波特。波特认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进了创新和发展,产业集群具有合作竞争的灵魂。地理上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生产组织和提供具有类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使企业更好地接近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配套服务。

二、成长阶段

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比较常见的是根据集群企业的利润、产品价格和成本的变化情况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产生、发展、成熟、转化四个阶段(贾明江,蔡继荣,2004),而波特则分为诞生、发展、衰亡三个阶段。M·P·菲尔德曼(M·P·Feldman)从复杂系统理论出发分为:出现阶段、自组织阶段、集聚和系统成熟阶段。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阿霍坎加斯以及国内学者魏守华对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划分。

阿霍坎加斯(Ahokangas,P.)提出产业集群演化模型,将产业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起源和出现阶段(originationandemergence)。在产业集群演进的起始阶段,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最初利用其独特的社会关系,来加强与现有网络的联系。其结果是一批快速成长的新企业在某一地实现相互集聚。随着各种新企业不断进入集群,大量企业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同时,企业集聚的增加将导致企业家阶层和各类人才市场的形成。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区内将出现一些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活动,这方面的供应商也逐步发展起来。

2.增长和趋同阶段(growthandconvergence)。在这一阶段,创业成功所要求的外部环境迅速完善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广泛的、高质量的、松散连接的网络,各企业更倾向于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战略。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将导致各种思想、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加快,由此促使企业经营活动出现模仿和同构化,导致产业集群进入趋同阶段,此时新进入集群的企业数量和企业增长率都出现下降趋势。

3.成熟和调整阶段(maturityandreorientation)。在成熟的集群环境里面,迅速增加的资源竞争导致成本增加,出现集聚不经济的现象,在这一时期,各种创业活动变得更加保守,也更带有模仿性。如果这种集聚不经济持续下去,集群内企业数量将下降。资料来源:魏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我国学者魏守华(2002)依据集群竞争优势的发展将集群成长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阶段。他认为,在集群发生阶段,其动力主要是地域分工和外部经济,集群主要表现形式是专业化生产;在集群发展阶段,集群成长动力主要来自社会资本优势,以及竞争合作效率;集群成熟阶段的主导动力源自集群内部的知识与技术创新,高等级生产要素的合作效率(见表)。

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sofEconomics[M].Macmillan.1920

[2]韦伯:工业区位论(1929年)[M].商务印书馆,1997

[3]KrugmanP.EconomicintegrationinEurope:Someconceptualissues[A].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4]贾明江蔡继荣:企业集群发展阶段的探讨[J].软科学,2004(6):83-87

[5]转引自孙理军,聂鸣.企业集群演化的阶段性特征与形成标志[J].科技管理研究,2005(2):78-81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化;生命周期;述评;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8-0053-03

[收稿日期]2010-05-26

[作者简介]段存广(1976-),男,河南范县人,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科技园区管理、创业管理研究。

一、引言

早在1898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就已经描述了产业集群现象,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产业集群理论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区域呈现出经济衰退的景象,而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保持平稳,甚至继续增长,出现了与大势相左的良好态势,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专业化中小企业集群的存在(Stoper and Scott,1989[1])。在上述地区,中小企业间存在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依靠不竭的创新能力保持了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学者称之为“新产业区”(Neo-industrial Districts)或“第三意大利”(The third Italy)。“第三意大利”现象使产业集群的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明确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从创新和竞争优势的角度研究集群的形成机理,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推向。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研究性的学术词汇,开始大量出现在OECD、UNIDO、ECONOMIST、UNCTAD等世界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理论与政策文献中,成为管理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各自范式、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化及理论进行了研究:如产业集群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形成机理如何?它是怎样]化的?产业集群]化是否有周期性,生命周期又是如何划分的?本文拟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梳理,并就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产业集群及生命周期的相关概念

关于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一般认为最先由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接”的现象。[ 2]由于研究渊源的多学科性,研究视角的差异以及产业集群实践的多样性,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概念和涵义还有其他表述,如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产业群(Cluster of Enterprise)、集群或簇群(Cluster)、产业综合体(Industrial Complex)、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新产业区、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地方生产系统(Local Production Systems)、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ve System)等。

生命周期作为一个严格的生物学概念,是指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生命周期的概念引入经济、管理理论始于产品方面,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也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变而来的。1966年,哈佛大学雷蒙德・弗农教授(Raymond Vernon)首先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由威尔斯(Louis T. Wells)和赫希(Hirsch)等人加以发展,并由基辛(Keesing, 1967)、克鲁伯(Gruber)、梅达(Mehta)、梅基(S P Maggee)等人进行补充和验证。一般认为,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生命周期概念引入产业集群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对比产业集群和生物群落的相似性与进化的角度入手研究产业集群。

三、国外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产业集群在全球各地的实践,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问题。克鲁格曼(1991)[3]认为企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存在某种生命周期形态,即产业集群如同生物一般,存在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一个典型的集群成长周期大体包括集群形成、持续增长、饱和与转型、衰退、解体或复兴成长等五个阶段。迈克尔・波特(1998)[4]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诞生(Emerge)、发展(Develop)、衰亡(Decline),并分析了集群解体的原因。他认为,集群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需求变化等)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而最终衰亡。Tichy G(1998)[5]借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维度考察了产业集群的]进,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阶段(The Formative Phase)、成长阶段(The Growth Phase)、成熟阶段(The Maturity Phase)和衰退阶段(The Petrify Phase)。但Tichy G只考察了集群动态]进的四个阶段,并未对其]进机制以及如何培育和保持集群竞争优势,延长集群生命周期进行深入研究。Swann(1998)[6]认为不同的集群有不同的]化轨道,但都有一个发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即萌芽阶段(Fledging Phase)、快速发展阶段(Taking Off Phase)、走向顶峰阶段(Approaching Peak Entry Phase)及成熟阶段(Approaching Maturity Phase)。Ahokangas和Rasanen(1999)[7]运用]化理论分析了集群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其机制,他认为集群的]化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定位和萌芽阶段(Orientation & Emergence),创业者利用自己的个人关系建立网络联系,一些新的快速增长的企业创立了,这个阶段科技型企业的合法性需要解决;第二阶段是增长和收敛阶段(Growth & Convergence),企业的合法性确立以后,真正的增长开始了;第三阶段是成熟和重新定位阶段(Maturity & Reorientation),对资源的激烈竞争导致成本的增加,集聚经济效益也减少。意大利学者布鲁索(Bruso,1990)[8]对意大利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集群的出现大都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政府计划或干预的结果。他还根据对产业集群进行干预的时间先后,提出了两阶段模型,把无政府干预的集群自发成长阶段称为第一阶段(Mark I);当集群成长到一定规模以后,政府或当地行业协会开始干预集群的成长,向集群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服务(Real Services),这一阶段称为集群成长的第二阶段(Mark II);意大利学者Capello(1998)[9]对集群]化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集群]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升级的过程,其]化的路径是地理接近型集群专业化产品区工业区创新区,但这一]化过程并不是自动实现的,在升级的每一个阶梯上都有可能停滞不前。

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关于集群]化的研究拓展到科技企业集群。Fornahl和Menzel(2003)[10]在研究科技企业的创立与集群发展的关系时,将集群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萌芽阶段,临界规模没有达到,相应的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存在,这个阶段几乎是不能识别的;第二是增长阶段,现有企业的快速发展,衍生企业的产生,科技型企业的大量创立,企业数、员工数剧烈增加,集群进入自增强的过程,正循环开始。社会网络,专业化的供应商、咨询机构和相应的服务体系、专业化的研究所和教育培训机构逐步成立;第三是持续阶段,集群仍然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来保持高水平的经济活动,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时,科技企业仍然不断进入,但集群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轨道,只有一些渐进式的创新;第四是衰退阶段,这个阶段可能发生在增长阶段或者持续阶段之后,其主要特点是由于破产和其他一些经济性的原则而导致员工数量的下降和由于破产或兼并而导致企业数量的减少。Feldman等(2005)[11]在研究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的形成时,将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雏形阶段(Emergence),一些外部环境的冲击导致大量潜在创业者向现实创业者的转化,零散的企业出现;自组织阶段(Self-organization),集群内有大量的新企业形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吸引各类辅机构(如风险投资机构)的进入;成熟阶段(Maturation),集群已基本成熟和稳定,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网络,共享人才和知识溢出效应。荷兰经济学家范迪克(M.P.van Dijk)[12]提出了一个基于进化理论的五阶段成长模型,即地理区位型集群贸易集散地型集群劳动分工型集群创新型集群功能齐全的工业区。在他看来,马歇尔式的工业区是集群进化的最高阶段,集群从此像大企业一样具备自我调整能力,成为长寿型的组织。Guerrieri和Pietrobelli(2001)[13]根据意大利的经验,将集群发展分为区域生产专业化阶段、地区生产系统化阶段和区域系统化等三个阶段。这种划分方法把集群的成长看成是从专业化到系统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他没有提及集群成长的动力及是什么使得集群循着这一复杂化倾向的路径。

四、国内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

国内学者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方面也作了许多研究。蔡宁(2003)将企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盖文启将新产业区分为初期形成、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魏守华(2002)[14]将产业集群分为发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相应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集群]进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动力机制要点以及动力机制对集群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陶一山和姚海琳(2006)[15 ]从“地理因素”――空间聚集和“经济因素”――产业联系两个维度对集群进行阶段性划分,将集群]化分为三个阶段:地理集聚但未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集群地理集聚并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产业集群空间扩展但有产业分工联系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化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制约条件。赵海东和吴晓军(2006)[16]依据集群的动力机制的差异和]进,将集群划分为企业集聚阶段、产业集聚阶段、结网阶段、植根阶段、发展极阶段等五个阶段。他认为各个阶段在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核心生产要素、企业间联系、动力机制、竞争优势、政府作用等方面有所区别,而且,各阶段的形成条件也是动态的,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很大差异,总的趋势是随着集群的]进,高端要素的要求越来越高。蔡莉等(2008)[17]将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分为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对各阶段特征进行了分析。

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评价与建议

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讨论了产业集群成长的周期性波动,或描绘了产业集群从低级到高级]化的过程。但现有研究多是从连续性的]化发展着手,忽视了产业集群从萌芽到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并不是一个连续的线性]进过程,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中断甚至发生逆转,从而结束原有的发展周期。此外,在生命周期研究中主要考虑通过什么方式来延长产业集群的成熟期等阶段的长度,而忽视了产业集群的]化中存在的间断性的多路径选择问题。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比较短,产业集群周期表现尚不充分,多处于形成阶段或者成长早期,对集群]化生命周期的研究有助于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防止集群衰落。从现有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来看,划分的依据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目的,产业集群研究学者的研究方法也主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对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尚需要理论与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Stopper, M. and Scott, A.J.The geographical foundations and social regulation of flexible production complexes, in: J. Wolch and M. Dear (Eds)[Z].The Power of Geography: How Territory Shapes Social Life, 1989:21-40. Winchester, MA: Unwin Hyman.

[2]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 1990.

[3]Paul Krugman.Trade and Geography[M].The MIT Press, 1991.

[4]Michael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 1998.

[5]Tich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A].M.Steiner.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 [C].Londan:Pion Limited,207 Brondesbury Park,NW2 5JM,1998.

[6]Swarm P. Clusters in the US computing industry[ A]. Swann P, Prevezer M, Stout D.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Computing and Biotechnology [C].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Ahokangas,P.,Hyry, M. & Rasanen, P.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a Fast- growing Regional Cluster[J].New Englan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1999,2:19-25.

[8]S. Bruso. The idea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its genesis, In Pyke F. andSengenberger W. (ed)[Z].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cooperation, ILO, Geneve, 1990.

[9]Roberta Capello,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J].RegionalStudies,1998,33:353-365.转引自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10]Fornahl, Dirk & Menzel, Max-Peter,“Co-Development Of Firm Foundings And Regional Clusters,”Diskussionspapiere d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ichen Fakult?t der Universit?t Hannover with number dp-284, Universit?t Hannov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iche Fakult?[EB/OL].wiwi.uni-hannover.de/Forschung/Diskussionspapiere/dp-284.pdf.2003.

[11]Feldman, M.P., J. Francis, and J. Bercovitz.Creating a Cluster While Building a Firm: Entrepreneur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 2005,39:129-141.

[12]M. P. van Dijk.Small enterprise clusters in India and Indonesia, anevolutionary perspective[M].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Urban Research,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1997.

[13]Guerrieri and pietrobelli. Models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Evolution and Changes in Technological Regimes[Z].Paper Prepared for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1.

[14]魏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3):16-24.

[15]陶一山,姚海琳.产业集群的阶段性]进机制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89-93.

[16]赵海东,吴晓军.产业集群的阶段性]进[J].理论界,2006(6):50-52.

[17]蔡莉,朱秀梅.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Discussion and Commentary on the Evolution and the Life Cycl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Duan Cungua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fic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篇(3)

一、关于中小企业触资困坡讨论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理论解释非常丰富。国外学者StrahsnBrWealon(199份提出的规模匹配理论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的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即大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MaziCGeiilerBrSimanGilchrist(1994)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为其信息劣势寻求高额风险补偿,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引发的委托问题。而Pazzari .Hubbard$Peters,等学者则认为信贷市场的兴衰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萧条时期信贷收缩的压力将主要由中小企业承担。由此推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难很可能与近几年来紧缩的宏观经济相关。国内学者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有激励使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的谈判、合同签订的过程或事后资金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张杰(2000)则从信用角度分析: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是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内生的现象,民营经济与银行之间脆生的横向信用联系不足以维系对其金融支持,因而民营企业的金融困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信用困境。笔者认为,上述的种种解释无疑是有说服力的。但是,由于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考虑到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兼具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性,因此,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既要考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般成因。同时,又要分析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特殊成因。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从融资制度供给的视角考察,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企业金触成长周期理论与孩资范式分析

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

20世纪70年代, Weston & Brigharn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Financial life cycle of the fiirm)的瑕说。他们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划分六个阶段:创立期、成长阶段I,成长阶段II ,成长阶段III ,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创立期,企业融资来源为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在成长阶段I,企业的来源外还有来自证券发行市场的资金;在成熟期,来自上述各阶段的所有可能来源;而在衰退期.主要通过企业间的并购、股票回购以及清盘等方式进行金融资源撤出。

早期的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来说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间题,但是,它对于企业信息等一些具有隐性特征的影响因素缺乏考虑。在后来的研究中,由于信息经济学的广泛流传和应用。信息作为解释企业融资来源的一个重要因家而被纳入对该理论的解释之中。美国经济学家Berger&Udeli对L}Teston$}B吨ha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Bergert}:Udeil,1998)认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的变化,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成为了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在企业创立的初期,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缺乏业务记录以及税务情况、财务审计等,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态,也无法向外界传递,因此,其外源融资几乎不可能,在此背景下,企业不得不主要依旗内源融资;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随着业务市场的扩展,销售业务量急剧增长,迫加和扩张投资在所难免,此时,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和自身生产能力有限的矛盾,设法扩大生产规模,但仅依赖自身的自由资金和留存利润显然无法满足其投资扩张的需求,因此,客观上存在获得外源融资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记录、税务缴交情况以及财务等信息可以向外部传递,而且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也在增加,金融中介向其提供债务融资也具备了可操作性,所以。企业进入成长阶段,硕务融资成为其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在进人德定增长的成熟阶段以后,企业的业务记录和财务管理趋于完善,此时,企业逐步具备进人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的资产规模和信息条件。随着企业来自公开市场可持续融资渠道的打通,企业从金胜中介获取债务融资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股权歇资的比重逐步上开.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就逐步成长为大企业。

二)、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融资范式

在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其融资需求以及风险特征的差异导致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融资范式(paradigm of financial growth cycle ofSMEs).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企业的融资能力可以定义为资金供给者对企业提供的与企业投资回报能力有关信息的满意程度。而企业显示信息的能力可用企业规模、存续时间、财务状况、其拥有可抵押或质押的财富水平和能够获得潜在资金的渠道等指标来反映。可以说,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其凭着不断突破信息等条件约束进而提高自身融资能力而获得资金的过程。

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供给取决于企业向资金供给者显示有效信息的能力,即企业内部隐藏信息和行为的透明度。由于不同类型的资金供给者对信息有效性要求的形式不同,如贷款人、债券与股票投资者对收益索取和控制权有不同形式的要求。所以,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企业与不同类型的资金供给者之间形成了与其信息透明度相适应的关系或资金供给方式。同时,不同资金供给方式之间存在着互补和替代的关系。因此,在企业成长的各阶段,存在着与该阶段特征相对应的融资方式和制度安排。

一般来说,企业的创立阶段,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当地某个局域,如果要在局域以外进行交易,就要付出搜寻成本,企业缺乏经营记录以及必要的可供抵押的财富和信息积累,同时,其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将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包括内源性权益资本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外源性权益资本融资和外部直接和间接债务融资只在有限范围内。从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正规的金融制度几乎无法满足其融资要求,非正式的金融制度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融资框架。

在企业早期成长阶段,中小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财富积累,无论行业前景还是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企业的相关信息开始有了积累,企业逐步具备向外界传递自身信息的条件,于是企业试图通过在正规金融制度下获取外源融资的可能渠道,这为中小企业通过商业银行的各种融资工具获取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提供了可能,当然,内源融资仍然是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也为外部所了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了一定改善,在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有了充分的信贷记录(如果得到贷款的话),并能提供足够的有效抵押(或质押)品等银行要求的担保或抵押的条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相当稳定,便于贷款者和投资者更加透彻地掌握企业内部信息。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其融资工具为其提供融资变得可行。从此,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初步具备发挥作用的条件。显然,即便企业处于这样的阶段,内源融资方式仍然是其最方便、最经济的选择。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成长以及企业经营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向外部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尽管债务融资方式可以避免企业控制权问题,但是,债务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与企业的自身实力密切相关夕为了突破企业自身实力制约而实现企业快速扩张,仅仅依赖债务融资方式便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外源融资,主要包括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的权益资本融资(如天使资本、风险投资、场外发行和交易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等),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债务融资(如债券发行、商业信贷和票据、融资租赁以及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随着企业进人成长的后期阶段,企业也具备了在公开市场以股权方式融资的各种条件。由此,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市场筹集资金实现自身的扩张战略就具备可能。然而,在此情况下,企业又必须面对控制权的稀释问题。事实上,企业的融资决策从本质上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融资成本、经营战略和控制权等问题之间的权衡的结果。此时该企业已经进人了成熟期。

一旦中小企业逐步成长为大企业,其融资约束问题基本得到缓解甚至消除,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现实状况,即使企业所处的行业或自身进人衰退期,它所面对的问题便不是融资来源的约束问题,而是金融资源的退出问题。

可见,随着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的推进,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大致按照股权融资比例逐步上升而债务融资的比重逐步下降的趋势变化。

总之,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的融资范式。这是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至于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融资,既是企业根据资本成本、对控制权的偏好等因素权衡的结果,同时,也严格受到融资制度供给的制约。

三、舒缓我国中小企业触资困境的制度供给建议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与融资范式为我们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一般性和我国转轨时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效的融资制度供给将从根本上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舒缓,尽管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一,研究证明:非正式金融安排的存在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是一种对福利的帕累托(Paroto Improve)改进,也就是说,非正式金融其存在可以导致福利的改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使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走向合法化和规范化,通过加强监管减少因其产生的金融风险,而不是采取取缔和压制的政策。

第二,大量研究证明了“小银行优势”(SmallBankAdvantage)假说的合理性。在现有的金融体制的格局下,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加快我国新兴中小银行发展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现实选择。

篇(4)

关键词: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临界水平;条件

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较好地诠释了一个国家如何实现经济起飞,摆脱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将人类社会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或持续增长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罗斯托将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视为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他认为,经济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两次历史性的剧变。在经济起飞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逐渐摆脱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状态,劳动力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产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逐渐呈现出起飞的状态。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后长期面临的人们精神空虚、感情颓废等精神问题,以及环境污染、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日益得到解决,人们不仅在物质财富上生活舒适、安逸,而且在精神上有新的价值标准和追求,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逐步得到实现。因此,说这两个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次剧变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罗斯托的这种理论还特别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怎样过渡到经济起飞阶段的,实现经济起飞的途径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解答。因此,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又被称为经济起飞理论。

一、经济起飞和起飞前的临界水平

依照罗斯托的理论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起飞”主要是指该国或地区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20―30年)内,突破了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①。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本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本国工业化进程中,向着经济起飞阶段迈进。而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始终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如许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水平极低,仍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因此,如何使本国经济摆脱贫困状态,完成本国的工业化,实现经济起飞的问题就摆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面前。而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则为许多发展中国家促进本国经济飞速发展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指导。

依照经济起飞理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是经济发展质变的过程。在实现这个过程之前,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会面临着临界水平。而现在许多处于贫困状态,未进行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这种临界水平。罗斯托认为,这种临界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纳克斯提出的“贫困的恶性循环”,另一种就是莱宾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的原因就是因为贫困,即“因为穷,所以穷”。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极容易形成两个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分别是供给上的恶性循环和需求上的恶性循环。从供给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该恶性循环是这样的:低收入导致低储蓄和资本短缺,进而导致低生产率,并必然造成收入低下。而需求上的恶性循环则是:低收入意味着购买力低,市场不旺,从而投资引诱不强,投入生产的资本少,因而生产率低,必然导致收入不高②。这两方面的恶性循环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供给上的不足和需求上持续低迷,并且低供给和低需求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使得贫穷造成贫穷,该国更加落后。针对这种状态,罗斯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必须有所发展,才能冲破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是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莱宾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认为,即使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所发展,但其发展程度不高,还是会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引起人均收入上升,而人均收入上升会引起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最终会使人均收入下降到仅仅只能糊口的水平,即回到“低水平均衡”。罗斯托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仅仅发展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发展。而要有高水平的发展,就必须获得某种推动力量,该力量会使一国经济发展冲破“低水平均衡”的“临界水平”,这种力量就是“最小临界努力”。

因此,综合以上两点来看,罗斯托认为,一旦发展中国家以“最小的临界努力”超越了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和莱宾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这个“临界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可以像飞机因推力加大,摆脱地球引力,冲破空气阻力而突然腾空起飞那样,突破长期的经济停滞和徘徊状态,实现经济的“起飞”,即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剧烈的突变或质变,跨出了传统社会的循环圈,进人了经济大规模持续增长阶段③。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起飞前必然会面临着经济发展处于“临界水平”的瓶颈阶段,而要冲破这瓶颈阶段,必须获得“最小临界努力”的推动力量。那么,如何获得这种力量呢?发展中国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过渡到经济起飞阶段,实现经济起飞呢?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解答。

二、经济起飞的条件

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起飞,过渡到经济起飞阶段,必须具备4个条件:

1.必须要有比较高的资本积累率。“增长必须以利润不断重新投资为条件”,一国经济要想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经济起飞,必须不断地提高资本积累率和储蓄率,并使其在国民收入中占10%以上,为经济起飞作好必要的物资准备。该理论要求的资本积累率占10%是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得出的结论。该模型用式子表示为:G=S/V,其中G代表经济增长率,S代表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为资本―产出比。由该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与资本积累率成正比。一般而言,资本积累率高,其经济增长率就高。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的准备阶段,人口增长率往往较高,其经济增长往往被较高人口增长率所抵消,为了消除这一影响,必须要有高的经济增长率,而这又要要求比较高的资本积累率。因此,拥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计算,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所需的资本积累率至少要占国民收入的10%。

而且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也证明较高的资本积累是促进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该理论就是戴蒙德世代交叠理论,如该模型反映了一国经济起飞道路时均衡资本图所示:

在该图中,Kt表示t时期的人均有效资本,Kt+1表示t+1期人均有效资本。在均衡资本K1前,一国或地区均衡资本趋向于0,而资本与经济产出呈正相关关系,该资本逐渐减少并趋近于0时,必然造成其产出的减少。而一旦资本K超过K1时,K必然增加,并趋近于K2,资本增加后,必然带来其产出的增加,这时该国的经济起飞就实现了。因此,K1点可看出某国的经济起飞的临界点,而K1增加到K2的过程,可视为该国经济起飞的过程。一旦某国资本积累超过K1时,它的经济起飞就可以实现了。因此,戴蒙德世代交叠理论④也证明了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一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

2.必须要建立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其资金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国家不可能把资金分散地投到各个产业部门中去。此时,该国必须建立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才能实现经济起飞。这些产业部门不仅自身采用高新技术,发展很快,而且还能起到扩散技术,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并逐渐使得整个国家的产业经济部门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该国实现经济起飞。而且罗斯托还是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史,列出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5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序列,以供发展中国家在寻找实现经济起飞途径时作为参考。

3.必须鼓励技术发明、革新活动。技术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和起飞中起着关键新的作用。而且几乎所有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都证明了一国人均有些产出增长率(可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最终等于技术进步率。因此,罗斯托认为,一国的技术发明、革新活动越活跃,生产活动中越能吸收科学技术所蕴含的力量,就越能促进经济起飞。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技术因素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起飞。

4.必须进行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在此变革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投资刺激强的经济制度。只有进行这样的变革,一国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才能为一国的经济起飞提供良好的“无形资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落后是与其比较落后的体制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进行体制变革,才能消除以前旧体制的弊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才能为实现经济起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经济起飞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作用

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描绘了经济增长阶段序列的诱人图景,也详细地说明了一国实现经济起飞所必要的条件,似乎发展中国家只要以该理论作为指导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就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以实现经济起飞。然而,事实上,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却没能实现经济起飞。二战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全世界130多个发展中国家,算得上已实现了经济“起飞”的,只有十几个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举步维艰,大约三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极端落后、贫穷。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大多在非洲,那里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⑤。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资本积累率)并不低,甚至比发达国家的还高,而且这些国家还得到来自国际经济组织的许多资金援助。那为何这些国家没能实现经济起飞呢?其原因在于,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再怎么详实、再怎么体系完善,它也只是一种理论而已。它无法反映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发展问题。就算它反映了某些经济起飞条件,某些发展中国家也不一定能做到创造条件以促进本国的经济起飞。比如说该理论指出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但是事实上某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体制变革却困难得多,因为进行该变革会触发这些国家既得利益者的政治、经济利益,这必然遭到他们的反对,从而使得体制变革无法顺利进行,也就无法使得这些国家实现经济起飞了。

总的来看,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一国的现实经济发展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经济上取得质的发展,就必须得要进行具体的经济建设实践活动,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经济起飞。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解:

① 黄景贵:《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述评》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16卷,第二期

② 罗时法:《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述评》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

③ 黄景贵:《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述评》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16卷,第二期

篇(5)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资本结构;相关性

一、企业生命周期概述

企业生命周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企业从生到死的过程,即企业从创立直至消亡的整体过程,包括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生命周期”一词最早由科学家Haire于1959年提出,他将组织的发展过程看成如同生物体一般,需要经历出生、成长、发育以及死亡过程。在Haire理论基础上,Gardner进一步研究组织特性,提出了企业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与消亡能避免的观念,为现代企业研究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依据。1988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出版的《企业生命周期》更成为了现代企业周期研究的经典,他在书中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两大时期,包括着企业成长阶段与老化阶段,其中研究了整个企业的兴盛与衰亡过程。在这个时期,我国管理学者陈家贵搜集相关企业发展资料,细致研究正常发育的企业类型,关注它整个发展的全过程,提出了企业衰败的两大结果,一是衰亡,二是重生。此外,我国的管理学者高维义、任佩瑜都开展企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推动我国企业研究工作的进展。2003年,企业周期研究中引入新型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从此我国企业周期的研究工作更讲究企业真实发展与代表性,以2004年的谢晓娟等人对国内民营企业的研究最为突出。

了解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代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逐渐成型。其中众多学者的研究思路都是一致的,即企业确实表现着如同生命体一般的特征。现代企业周期理论研究企业从开始创办到最后消亡所需的自然时间与其发展的不同形式,从而发现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参见下图。

上图描绘了企业生命周期与其销售状况,企业生命周期主要分为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介绍期企业销售与利润总体较低,成长期销售和理论逐渐增长,到成熟期企业的销量和利润均达最大,但随后企业进入衰退期,整个的利润和销量下滑,这正是普遍性企业在四大生命周期的资产表现。

二、资本结构概述

企业资产结构的定义离不开企业资产,企业资产指的是企业拥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现金、货币、债券等各类经济财产,资产结构则是企业所拥有不同类型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企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发展目标,我们研究企业的资产结构,其实应重点关注企业资本结构类型及其占有比例。资产结构理论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早期资本主义理论、50年代到70年代的新资本主义理论,到现在对于资产结构的研究,重点关注资产结构变动将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结合生命周期来研究企业资产结构,更是关注不同时期的企业资产变动情况及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企业生命周期与资产结构的相关性,我们选取选取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该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是实证参考。

三、生命周期与资产结构相关性理论研究

1.介绍期的资产结构

介绍期又称初创期或导入期,尽管表述方式不一,但都指企业刚建立,初步进入市场的这个阶段。介绍期企业刚进入市场,对市场整体行情难以迅速了解,整个生产经营体系并未完善,这影响着企业该阶段的资产结构。处于该阶段的企业,资产结构有以下5方面特点:

(1)整体经济实力薄弱,企业刚组建成功,大部分资金用于生产,可利用的剩余周转资金少;

(2)企业的销售市场未打开,企业产品销量少,获得的资金回报少;

(3)企业未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流程,生产规模小;

(4)企业信用指数差,难以进行借贷融资;

(5)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多数企业所有权未与经营权分离;

2.成长期的资产结构;

成长期指的是企业进入市场一定时间后,企业得以稳健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的企业发展迅速,销售量大增,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生产,促进销售,扩大整体规模,这决定了企业的资产结构有以下6方面特点:

(1)企业的经济实力增强,融资方式多元化;

(2)企业产品被消费者认可,打开了目标市场,整体销售迅速增长,获得收入增多;

(3)企业逐渐形成专业化“生产-经营-销售-再生产”模式,生产规模标准化;

(4)企业信用增强,融资增多,加大投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5)企业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整体知名度;

(6)企业组织逐渐复杂,原有的所有经营一体不适合现有规模,开始分离。

3.成熟期的资产结构

成熟期指企业在历经介绍期和成长期后,已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现金流动稳健,组织规模庞大的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一般在10年至15年左右,组织规模较为完善,运行相当稳健。整体的销售收益巨大,市场占有率极高,企业的发展速度逐渐缓慢,开始实行平稳性融资与发展战略。成熟期的资产结构有以下5方面的特点:

(1)企业经济实力雄厚,发展目标趋于稳健,力图保持现状;

(2)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接纳程度高,整体市场占有份额巨大;

(3)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完善,产品种类齐全,整体经营流程标准;

(4)企业减少冒险性投资与决策,融资强度降低;

(5)组织规模完善,职业经理层形成。

4.衰退期的资产结构

衰退期指企业历经前三个快速发展阶段后市场份额降低,资金流动能力降低的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整体经济实力下降,财务状况慢慢恶化,严重时企业将面临破产危机。尽管如此,但企业依然存在把握机会,加速变革,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衰退期企业的资产结构类型有以下5方面的特点:

(1)整体经济实力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

(2)企业融资难,各类负债沉重;

(3)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市场环境变差;

(4)组织规模庞大,但企业生产管理的问题严峻;

(5)企业仍存在重新恢复生机的可能。

通过对上述四个阶段的具体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企业资产结构不尽相同。为进一步发现其差别,对四个阶段的资产结构进行资金总量、市场占有、企业发展目的、存在问题四大方面的对比。如下表1。

通过观察表1,可知:

①不同生产周期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资产结构变化

②不同生产周期由于企业发展目的不同,导致其未来发展不同

③成熟期是企业资产结构最为稳定和完善的阶段

四、生命周期与资产结构相关性实证分析

1.沪深制造产业实证数据

通过上述理论研究可知,企业位于不同生产周期将影响资产结构的变化,影响企业融资情况。为更好理解这一规律,搜集了泰安公司对上海、深圳两地制造产业在1993年到2006年进行调查的相关数据。在数量数据之前,先按着数据标准化要求筛除数据缺失的信息,排除了非常态重组的企业信息,剔除了财务披露存在问题的10个企业。再根据企业的不同销售收入划分其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得出下列关于数据表,参见表2。

通过表2和表3进行分析,发现各个时期的资产结构都在变化,成熟期是相对比衰退和成长期而言发展规模最大的时候。举个例子来看,在成熟期阶段,销售增长率均值为10.96%,标准差仅为0.271,这充分表现不只是一个企业存在成熟期,整个生产行业成熟期阶段的销售增长率都显著提高,彼此资产利润、资产总额增长都十分稳定。这个阶段企业自身资金雄厚,企业目标是为了保持现有生产规模,整体对外负债少,而衰退期的企业销售增长率为-29.82%,这表明这阶段的企业资产面临危机,整体市场份额锐减,经济实力下降。整个行业的标准差为0.069%,表明这个阶段的全行业企业都面临着相同的资产结构问题,该阶段的企业试图寻求贷款等融资方式的帮助,但整体的经济实力下降,导致其发行股票等难度加大,因此整体的负债水平高,严重的企业甚至面临破产。

2.各产业的周期结构分析

为进一步理解企业周期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将整个生产行业看成整体市场,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不同上市企业都按照其发展规模进行划分,限定其处于的企业周期。企业种类周期的划定,参见表4。

根据表4观察得知,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等各类行业进行分类,界定出其属于的生命周期。这种划分方式符合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态势,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逐渐趋于饱和,而第一产业占比逐渐降低。

此时,将搜集的企业资料进行整合处理,构建出关于企业负债状况的回归方程:

其中DR代表企业的负债比率,LLC表示哑变量,即公司的不同生命周期,当i的值为1,生命周期LLC的值也为1,不然它的值将为零。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得出其差异图表。

通过研究表5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其表现不同阶段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变动,2000年来说,成长阶段的均值为40.70,成熟阶段的均值42.65,衰退阶段的均值为48.66。可见不同阶段的资产负债存在不同,衰退时期的经济实力下降,必然导致无力偿还负债,负债在总资产的比例上升,故而整体均值较大。为更好地弄清企业不同周期资本机构的差异性,对其进行参数检验。参见表6。

通过研究表6数据,尽管我们发现资产结构的变动与周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难以具体看出其关系大小,因此选用了2000年到2002年三年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做出了下表7所示的F检验分析和表8所示的具体结果。

通过对整个处理图表的分析,不难发现生命周期极大地影响企业资产结构变化,其置信水平值是99%。在这个回归方程的设定中,只是设定了单一变量,该结果显示企业整体的资产结构变动可用生命周期解释的概率在3%-4%之间,这充分表明了资产结构的变动与企业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五、结语

企业生命周期利用企业发展呈现出生命体特征进行分析,将企业发展过程分为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会影响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处于介绍期的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差,市场份额小,整个资产贷款等融资方式少,负债少;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增长速度快,经营目标是为了扩大生产,必然增大融资力度,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增多;成熟期的企业整体经营规模完善,经营目的是为维持当前发展规模,融资程度下降,负债减少;衰退期的企业整体经济实力下降,负债占比增多,面临着破产风险。利用沪深制造企业与整个市场行业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企业生命周期与资产结构紧密联系,带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蒲,孙爱英.资本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3):22-23.

篇(6)

风险投资是指把资本投向蕴含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获得成功后高资本收益的商业。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者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这时不仅能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而且还可使投资者获得高回报。”由此可见,风险投资是随着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发动机”、“催化剂”和“孵化器”的作用。

首先,风险投资为新创建的高技术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加速了新技术、新知识和发明创造转化为新商品的进程。

其次,推动和促进了全社会的技术创新,为高技术成果的规模生产培植了土壤。

第三,风险投资的择优投资原则,使有广泛市场需求的高技术或高技术产品首先投产,引导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四,风险投资家参与高技术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企业风险,促进高技术企业的顺利成长。

第五,风险投资进一步改善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环境。

二、高技术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特点

对于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格雷纳将企业成长过程划分为创业、指导、分权、协调、合作五个阶段;而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五个阶段,并更进一步地把企业生命周期细化为10个时期: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本文根据典型的企业成长阶段理论、我国风险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目前对风险企业成长阶段的常用划分方法,将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

三、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企业不同阶段的作用

(一)种子期

种子期是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酝酿与发明阶段。这一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少,企业创立所需要的资金往往来自创业者个人、创业者的亲属、朋友等。如果从这些渠道获得的资金数量还不够使企业实现高科技产品的商业化生产,企业往往会寻求风险资本的支持。这一时期的风险投资成为“种子资本”。此时风险投资公司往往会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络,帮助高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开拓市场。

(二)导入期

导入期是高科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试销阶段。此阶段内,企业需要制造少量产品,解决技术问题、排除技术风险;还要进行市场营销,赢得市场对产品的接受。因此,企业的经费投入显著增加。企业资金主要来自原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增加投入。这一时期投入的风险资本成为“导入资本”。

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公司除了提供资金,更要帮助创业者组建一个强势团队和组织机构,以有效规避团队风险和由于关联经济性带来的风险。通过帮助风险企业把需要的技术、管理、财务、营销专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催化作用。

(三)成长期

成长期是高科技企业技术发展与生产扩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本需求又有所增加,资金支持是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作用之一。风险资本的注入会促进实现高科技产业规模经济性和速度经济性,还能帮助企业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果创业者不能有效领导和控制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应果断采取措施,避免创业者能力风险。同时,还应在追加投资时应对风险企业再次评估,避免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这一阶段,风险投资起到了使资金与管理再次融合,使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实现速度经济性的催化作用。

(四)成熟期

这一阶段是指被投资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前的阶段。这一阶段对资金需求不象以前那么迫切,风险投资公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公司财务报表,为公司上市做准备。严格地讲,这一阶段的资金投入从性质上已不属于风险投资。

这一阶段要实现将高科技企业由风险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组织转变。风险投资公司在此阶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完善公司治理、包装企业,实现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或把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寻找风险资金退出的途径。

综上所述,本文把决定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分解为品牌、网络资源、资金、团队建设、战略制定、培训、营销辅助、治理结构、技术支持等,各因素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不同。风险投资的介入不仅解决风险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而且用其特殊的运行机制有效结合科技、资本、管理、金融等资源,促进高科技产业按照其所具有的经济特性快速发展。

四、结论

在高技术企业每一成长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融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这些潜在风险在不同的投资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风险损失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应当对处于不同阶段的风险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支持手段。

风险投资公司的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这与风险企业的成长目标一致。要实现风险企业的高速成长,风险投资公司所投入的资源应与高科技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相匹配。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机会时,应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相应成长阶段的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在正确分析自身所处的成长阶段基础,选择资源与其相符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应与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建立起这种独特的战略同盟关系,把高科技企业的各种资源与能力有效整台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克文.高技术风险投资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成思危.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

[3]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37.

[4]王莉.发达国家和地区风险资本与中小企业创新结合模式比较.经济管理,2002,(21):73-76.

[5]孟宪昌.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任学峰,孙绍瑞.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过程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

[8]张玉利.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市场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和激烈。一些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了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从而得到了高速、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海尔、蒙牛、娃哈哈等企业,还有一些企业对自身所处的阶段没有正确认识,采取了错误的市场营销战略,在激烈的竞争中饱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如三鹿、巨人、秦池等企业。从这些成败的案例中,可以得出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市场营销战略一定要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相符合。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使企业总体的营销战略更具目的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每个生命体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从出生到生长、成熟在到衰退。从仿生学方面来说,企业也存在这样一个类似的生命周期。二十世纪末,有学者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侧面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这个研究过程既完善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又对企业管理实践进行了指导。企业会随着生命周期的不同转变运行的轨迹,掌握企业生命周期变化的规律才能抓住企业发展的命脉,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学者将企业生命周期概括为四个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应根据这几个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战略。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的措施

1.企业初创期的营销战略。消费者实际消费商品要经过认知、熟悉、使用、忠诚的过程。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产品已开发完毕,但消费者的满意度不详,无法满足个性化要求较高的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对新产品和新企业的认知度不够,对产品实用性了解较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针对这些问题,初创期企业的目标应放在提高产品试用率和创造产品知名度。由此,企业可采取的战略有三种,第一,市场集中战略,选取一个初始规模的区域作为目标市场,结合产品的自身特点和市场特定制定营销战略,通过营销创造和打开市场空间。第二,产品优化战略,即专注于某一特定结构的产品。不断优化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合理定价,将产品投入到比较受欢迎的细分市场,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第三,促销跟进战略,在市场处于被动销售的状况下,企业应加大人员和广告的宣传力度,使消费者尽可能多的注意到该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企业成长期的营销战略。随着各种营销活动的展开,产品逐渐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和接受,企业销售额、销售量和利润稳步增长,企业进入了成长期。在这个阶段,企业营销团队快速扩张,营销网络也逐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前景良好。但是,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抢占市场,产品就不能取得应有的优势,企业应加强和完善这一时期的市场营销策略。成长期企业可采取的营销战略有三个。第一,多元化市场战略,即通过调研和营销情报网开辟和和服务多个不同的市场,“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单一市场的巨大风险。第二,品牌渗透战略,在企业的成长时期,应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将品牌在目标市场推广,培育消费者对本品牌的忠诚度。第三,渠道扩张战略,渠道能沟通消费者和企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距,是买卖双方的有机结构。企业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在变化中取得最优的分销系统。

3.企业成熟期的营销战略。经过成长期的探索,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控制能力增强,不确定因素有所减少,企业迎来了成熟期。此时,企业的规模、核心技术和顾客的忠诚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面临着“瓶颈”问题,因此,在此阶段,企业应注重核心竞争能力的保持,以保企业活力。在此阶段,企业可考虑的营销方案有:第一,完全市场战略,在不同的市场领域销售不同的产品,但是服务覆盖在整个市场范围。这种营销战略能在长时间内持续推动企业的发展,成熟期的企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基础,能根据市场的不同层面提供多种类型和价位的产品,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价值创新战略,在成熟期,企业应通过价值创新延长收获的时间,价值创新就是创新产品的服务,不断创造客户需要的价值,并从中赢得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品牌溢价,实施品牌战略。

4.企业衰退期的营销战略。市场需求下降,销售费用直线上升但是销售收入出现负增长,企业财务恶化等一系列症状标志着企业衰退期的到来。这是企业老化的结果,衰退期的企业矛盾集中且非常尖锐,使企业变得十分脆弱,难以继续进行激烈的竞争。这一时期,企业可采取以下战略措施:第一,产品消减战略,减少产品线的产品数量,以消减业务单位的产品组合。专注于塑造核心能力,对不能赢利的产品进行剥离,并退出不具竞争力的市场。同时,充分认识顾客价值,在顾客和市场的驱动下,打造顾客的价值链,挖掘潜在客户,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第二,收获市场战略,即在产品达到无法预知未来的状态下,通过降息质量、减少广告和提高守家等方式在对时间内获得较高收益,以促进企业发展,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四、结语

只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事物才能一直存在,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形势下,只有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不断调整企业营销战略,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宋小龙.生命周期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生态经济,2010(03).

[2]傅伟明.企业管理有效工具——生命周期理论[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