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7: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是农场平均规模较大的国家之一。主要依靠广泛采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以畜牧业为主导部门和种植业、畜牧业有机结合。
美国农业就特别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韩国农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大棚与温室栽培技术、稳定水果生产的新技术、含糖量高的高品质产品、自动识别产品规格的技术、收获后的管理等技术,全力以赴提高产品档次。
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举全国之力,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以色列农业以研发与推广并举,不仅重视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更注重科技的转化,追求高效益。该国高科技含量产品已经销售到全世界。
国内。我国农技推广以政府为主导,科研与生产脱节,重科研、轻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而机械种植水平在多数省市中目前还是有很多的空白。根据《2013-2017年农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看,我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相对国外较低,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够,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这也是农业产业化面临一大难题。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概况
万屯镇是农业大镇。国土面积179.1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有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万屯牲畜交易市场,是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牲畜交易聚散地。
同时,依托万屯牛马交易市场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草资源,雪峰1000亩天然草场建设,拉动全镇养殖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万屯镇万亩杨梅基地的建成,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年产30万吨富猛渣的兴义市鑫扬实业公司投产,为万屯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余人,为农民增加收入500余万元。
虽然万屯镇在全面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业税每年以45~50%的速度逐年递增,但是万屯发展上,在科技投入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要结合区位优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才能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的差距。
结合区位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发展优质农业和特色项目,增强亮点幅射;对市场需要大、资源条件允许、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烤烟、茶叶、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万屯镇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0余亩,农民增加烤烟收入1000余万元。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基地+企业+农户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挥品牌效益,形成规模化效应。
开展农技培训推进产业化经营。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强抓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比赛,对技术状元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开展农业保险,对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农民无法抵御的社会、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保护需求积极性;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的强制实验制度,任何农业新技术在传播之前都必须通过实验示范,减少农民使用新技术时可能带来的损失。
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让经营农业有利可图,给农民以追求技术的动力;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承包地,便于农民长期投资。同时,顺应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大环境,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为采用技术创造条件。
加大机械投入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大幅度投入机械,这样可以提高其产出率。让农业生产资料得到节约和充分利用,这样在整个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减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劳动力相对减少,如果不采取先进农业机械投入劳动中,这样很大程度上将增加劳动生产成本。同时也使有效的农机装备无法广泛推广使用。
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着力推出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山地运动、地质科普以及自驾观光等旅游产品。
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进行拓展与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功能在农业中得到同步体现。
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模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和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关键词:现代农业 产业化 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4-02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对于现代农业,最笼统的说法是,发达农业就是现代农业。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科学指导的、以商品生产为主的一种农业。它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它实现了生产的全面机械化,经营的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
从各国情况来看,每个国家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外在特征各不相同。但是在总体目标方面,都是相同的,都是着眼于生产出数量充足和安全优良的产品,促进农民的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二、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现代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即采用工业发展的各种手段,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农业模式,是在农村改革和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的主导。在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形式一般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建设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2.农业产业化是要在农村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已经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市郊农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试验。在这里,国家允许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自由地进行出租或转让给有实力的个人或企业开办工厂或者发展观光农业,企业与农民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四川科亿林业生态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成兵对农业领域的成长性坚信不疑,他认为投入2000万元,5年之内就可收回成本,而且利润丰厚,他的目标是“要把全国的富人都吸引过来”。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除当地企业外,福建、上海的企业也纷纷前来洽谈。当地政府已经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除了开展农村土地和林地使用权的交易,还可以进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交易,方便双方交易。
政府的这种试验如果证明了效果好,那么不排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可能。
三、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内在关系
现代农业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三大体系: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其余两大体系是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它是一种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组织形式;二是具体的组织形式内经营管理制度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很好地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制度载体,和谐地容纳了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的制度内涵。这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并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这一程度。就黑龙江省来说,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来达到产业化经营的层次。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全省现有耕地11.78万平方公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一级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但是,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等。
四、以产业化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色。要从本地实际条件出发,发挥地区优势,挖掘资源潜力,黑龙江省有全国领先的垦区9个、农牧场113个,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3450万亩,总产量284亿斤,年总产值454.5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鉴于此,应该确立和发展一批以肉类加工、乳制品、豆制品或其加工品为主导的产业、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一批辐射面广、经济性强、社会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格局。
2.合理规划,规模经营。在土地使用方面存在着乱占乱用、不合理使用土地,重用轻养、用养失调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同时,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和残留造成土质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制止掠夺经营,做到用养结合,改善土地的水肥条件、作物品种和农药使用程度,尽快恢复和增进地力。同时做到规模经营,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的合理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3.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要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或者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逐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也可以通过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到农业研发与推广中来,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的综合科研力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4.引进市场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目标,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专业化和一体化。这就要求一定要把市场放在首位,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在的、真正的龙头来看待。发达国家的实践早已证明,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因此,各企业和农户所有的经营方式和行为都要从市场出发,由具体的市场结构来确定,注重市场调研,特别是研究国内外同行的经营状况。同时,还要根据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市场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先进,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引进人才项目成果,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姜作培,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经济问题,2007(6)
2.李炳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3.王玉波,魏延军,王兰凤.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
4.成新华.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与重建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1(6)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路径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发端于山东潍坊,如今发展了近2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产物。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链接纽带,也是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前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剖析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局,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路径意义重大。
1.农业产业化内核剖析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而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改革目标。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不具有惟一性,目前,世界主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合作社模式、专业协会模式、企业集团模式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集中体现出了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的新特质。
现代农业试图走入自我良性发展的轨道,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因而改变农业活动中各种传统经营状况,强调市场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实现其自身的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系列化生产当中增值,又在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当中实现价格的最优化。因而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下,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和竞争性的市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内在动力,顺应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连结个别资本、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和生产者,连结农业生产与市场,用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推动农业优、高产和高效地根本性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局
农业产业化是“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主抓大事,“十一五”末,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约25万个,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4%、23%和59%。农业产业化新阶段的发展见证了农业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历史飞跃。产业化经营理念广泛引入,农业生产方式深刻转变。
但仍然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等诸多新的农业发展概念涌入人们的视线,新的发展趋势必然体现出现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种种困局,如:农民农业产业化观念意识不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难;农业产业化链条窄而短,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力弱,带动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保险等相关政策支持滞后,产业化投入机制不够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等。
此类发展困局虽因不同的地域差异体现出程度上或特征上的种种差异,但都或多或少以纷繁复杂的形式存在于现阶段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当中,因而,尝试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发展路径,对于超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新路径探析
3.1提升龙头企业的拉动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是整个体系的主体部分。“强龙兴农”仍然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最强动力。应力争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大力发展链条农业,按照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的原则组建龙头骨干企业,让其在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方面具备强劲的功能。通过引龙头、借龙头、建龙头等措施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以引导龙头企业走外向型、精加工、大流通和专业化的路子,并注重对龙头集群企业的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支持。抓住项目和品牌两个关键,在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3.2发挥示范园区的带动力,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 没有优势主导产业的农业发展是毫无特色和生机的发展,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看清优势,整合自身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集中发展本地主导优势产业。这样既避免了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现象,又容易形成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并与市场需求呼应。因而,应有力地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建立示范园区和主导产业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龙头企业的首要生产车间。让产品基地与龙头企业实现联动,用辐射带动规模发展,基本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用示范园区搞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不断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使得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于此同时,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示范园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3.3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竞争力 科技的研发和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加强科技攻关和科技培训就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竞争力。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相对比较匮乏,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都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农业科研单位、高效和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速度不够。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结构也不平衡。因而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要聚集力量,建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平台,理顺成果的转化方式与机制。不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也是重中之重,在县乡两级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直接将最先进的农业科技传授到农民手中,将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3.4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当前的农业产业化而言,“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仍然占据很大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强调产量,忽视生态保护,对农业进行的掠夺性的经营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形成了发展模式上的路径依赖。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而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和趋势是发展可持续农业。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B
前言
自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得益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农业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增收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于数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其产业化发展逐渐暴露出如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窄而短及市场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因此,新时期,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探讨,用现展理念来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1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其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是由各方的建设水平和整体的科学技术力量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服务手段,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1.2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事业处于社会整体发展系统中。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农业科学技术也需加紧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技术,如: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健全科技体系,并逐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1.3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同时,着眼于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推广,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综合载体,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 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而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规划和延伸,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这一系统工程变成了狭窄范围里的生产活动。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应从产业链的延伸着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打破产业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延长效益链、增收链。
2.1 加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大力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相联接,推进产加销紧密对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农、工、贸紧密衔接,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循环产业集群,整合和延伸农业产业链。
2.2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企业把品牌、市场整合在一起,根据“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求打造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2.3 发展循环生态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模式
农业产业链在向纵向延伸的同时,也可以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构建产业网。积极发展“种+游”循环生态产业链,即“林果种植+林业生态旅游”,使林果产业结构进一步向生态化调整,同时也拉长了产业链条。积极构建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形成林木苗圃、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四大主导产业区和生态产业、立体循环经济产业带、林海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上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带的齐聚,构建农业产业网,提高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而在可持续发展中,农业产业化应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现代营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抓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抓好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着力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抓好新型流通业态,着力提升流通效率。运用新型营销方式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市场营销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月.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及服务附加值的策略研究[J]. 经济纵横,2010(5).
关键词: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产业技术进步,狭义上讲是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的改进更新和发展。从广义上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组织管理技术,例如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推销方法、流通方法等的改进与提高、发展和完善。因此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指硬技术方面的进步, 而且包括软科学技术的进步。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看, 真正起作用的是广义的科技进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硬技术的进步逐渐同软技术的进步交织在一起, 并更多地依赖于后者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逐渐由资源依附型的弱质产业向科技依附型的现达产业转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促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着眼于市场,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产销脱节。再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从制度诱因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统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其中美国为12倍)。而我国平均不到80%,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仅为1.05:1,只有上海达到4.56:1。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在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秦丰农业、丰乐种业、亚华种业、中牧股份、中农资源6家,仅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涉农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的投入。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立项策略。科技和开发计划要向产业化项目重点倾斜。改变单纯以学术目标、专业目标或行业目标为研究方向的选题方式,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与开发项目。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覃肖响,2006)。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的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8.
[3]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关键词:农业银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政策性金融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3-0068-03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一、农业银行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经验
我国农业银行自1979年恢复后,成为以农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后,加快了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多年以来,各地农业银行都将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是农业银行向商业性银行转轨,以及进一步为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做出新贡献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拓展服务领域,提高经营层次,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农业银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重要内容。总起来看,各地农业银行已在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
(一)在选准重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指导,长短结合找准突破口
各地农业银行通常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积极稳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效益第一,择优扶持”等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规划与经营。比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高的地区、产业和组织,重点扶持其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对只具备农业产业化经营某个环节的地区,重点支持、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萌芽阶段、经济基础还比较差的地区,重点支持培育主导产业,建立和发展商品基地。同时,还注意抓好不同层次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典型示范,起到了“培养一个,带动一方,推动一片”的作用。
(二)在多方筹资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靠严格管理提高效率
各地农业银行在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通常是一手抓存款增长,增强信贷实力;一手抓存量调整,优化贷款结构。为确保贷款投向准,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一方面坚持贷款条件,择优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另一方面,为加强风险防范,对贷款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实行了派驻企业代表制度,实施全程管理,及时发现、化解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贷款风险,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在发挥整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强部门协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在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地农业银行通常是协助各级政府围绕资源优势制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帮助地方选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项目,帮助企业和农户开发市场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承诺方式综合运用现金、汇票、承兑、信用证等金融工具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同时,为了保证各项服务措施及时到位,有些地方的农业银行还从上到下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界定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运作机制,从而加快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
二、农业银行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难点问题和深层矛盾
多年的实践业已证明,各地农业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有裨益,不仅社会效益显著,而且经济效益可观,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但在操作实践中,也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化解,还有一些深层矛盾需要克服。
(一)农业银行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难点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缺乏坚实的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基础。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关范畴不了解,或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心中无数,既不能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导致了行为上的某些随意性或盲目性。
二是仍然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和信贷资金计划管理机制的影响和束缚,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缺乏应有的调控力度。信贷资金计划管理僵化的局面始终没有彻底打破,层层砍指标、分规模,而且项目、科目之间界定过严,造成系统调控功能薄弱,经营层次多,信贷资金分散使用,平均用力,重点难以突出,不能形成“拳头”,致使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好的企业“吃不饱”,差企业又“扔不了”。
三是信贷管理手段落后,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必要的应变措施。信贷资金常规走路,手段弱化,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一些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借转制和破产之机逃避贷款债务的行为,以及少数集团企业统一承贷、子公司或农户分割用款的运作方式。
四是信贷风险相对加大,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配套的保障措施。比如:贷款企业由于为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担保,贷款行无法事先控制,企业破产贷款债权遭受损失等。
(二)农业银行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深层矛盾
一是集约性与粗放性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集约化经营方式。信贷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应该集中信贷资金。而农业银行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以计划配置资源,管理意识相对淡薄,信贷投入量散而小,经营的粗放导致难以有充裕的资金进行集约性投资。
二是综合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将贸、工、农三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目前农业银行仅给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支持,而且贷款门槛大有越来越高之嫌。大多还没有以投资者身份主动寻找、联合有关部门形成整体合力,多角度、全方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是完全商业性和准商业性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利益驱动为联结、合作机制,以效益为目标,是一种完全商业性的经营过程。而农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认清业已变化了的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性质,仍不断加大行政干预力度,片面追求信贷投放,使农业银行的经营不能自主,难以无法按照商业银行运行机制运作。
四是低效性与高效性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因产品尚未完全成熟、市场正在开拓,一般只有较低的效益。而农业银行商业化过程中必然要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注重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这种经营前提下,便难以保障产品开发阶段的资金投放,从而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三、农业银行进一步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农业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有可为,任重而不能道远。农业银行要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必须切实采取如下一些对策措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农业银行植根于农村,其优势和潜力仍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为农业银行的贷款经
营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各级农业银行一定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从“小富即安”和传统农业的圈子里跳出来,适应大农业、市场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树立学习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观念。从农贷方面讲,要达到“三破除三树立”:一是破除单纯为农户贷款的“小农贷”观念,树立为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层次、多元化贷款的“大农贷”观念;二是破除只发放农业生产费用贷款的“老农贷”观念,树立信贷支持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农贷”观念;三是破除信贷支持自给半自给基础农业的“狭隘信贷”观念,树立信贷支持集约化现代农业的“产业农贷”观念。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完善的农村机构、多年的支农经验等优势,增强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紧迫感和使命感,迅速调整经营战略,把农村业务重点转移到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投入。
(二)研究市场,抓住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载体的培育
从长远的情况看,农业银行仅在农村吸储而不主动放贷,将会严重影响到其声誉和经营。各级农业银行一定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与农业产业化部门建立起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围绕助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等目标,坚持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原则,突出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农户面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尤其是,要着力支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长远来看,农业银行也只有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出击”,优先占领广阔的农村阵地,才能获得声誉和经营的“双赢”。而目前需要做好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支持当地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二是重点培植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三是支持商品基地建设,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四是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五是支持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六是支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明确“航向”。
(三)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亚
各级农业银行要根据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要求,稳步增加贷款投放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比如说,重点支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附加值高、技术和市场比较成熟、政策扶持的企业和项目,优先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知识产权、节能环保的企业和项目。尤其是,对于农业产业化部门推荐的、符合本行信贷规定的龙头企业和项目,可及时纳入营销和信贷支持范围,按照择优扶持、控制风险的原则,优先受理、优先调查评估、优先安排资金规模。同时,各级农业银行可根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特点,积极推广季节性收购贷款、龙头企业集群客户融信保业务等特色产品;可努力创新担保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大型农机具抵押、林权抵押等新型抵质押方式的适用范围;可加强与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的合作,拓宽担保渠道,解决龙头企业担保难问题。对符合信用贷款条件的,还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重点企业的优质贷款,还可在规定范围内适当下浮利率,优化期限结构,积极探索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贷支持的新模式。
(四)加强银企合作,促成“联姻”和“结盟”,建立高效顺畅的工作协调机制
各级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与农业产业化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起高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服务。为此,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与国家农业部已经建立起了行部联席会议制度,正在重点做好政策研究、信息交流、重大项目协调以及监督检查等工作。省级以下农业银行也可仿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与国家农业部的做法,切实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部门的沟通,共同确定重点支持的企业和项目。一方面,要迅速促成各级农业银行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联姻”和“结盟”,以至于形成“难舍难分”的一体化经营格局,最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另一方面,各级农业银行要与农业产业化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级农业产业化部门要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及时向农业银行通报农业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及龙头企业动态监测情况;各级农业银行要将相关金融服务情况向农业产业化部门及时通报,加强对龙头企业使用贷款的指导。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职业化农民的智力支撑
农业产业化不仅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标准化原料,为城镇化提供优质、安全、充足的农产品供应,而且还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城镇化提供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还不断造就和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产业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培养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还是技术、物资、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武装的现代农业,只有通过居于农业主体地位的农民的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教育引导他们克服小农意识,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积极主动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二)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一,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二,从目标任务的实现来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做强龙头企业、拓展农产品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科技贡献率、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等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化和组织化农民作支撑。
第三,从组织形式来看,只有职业化农民才能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 “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四,从人口资源来看,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变农村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第五,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来看,农民职业化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
(三)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经营步伐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主要是看其科技贡献率、农业综合机械化、农业产业结构化和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等指标状况,其中,农业产业结构化亦即农业产业化除了完善利益链机制(属于生产关系的问题)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解决产业链的延长(生产力)问题。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除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外,厂房、资本、信息、科学技术也成为了生产力的组成要素,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永恒条件。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在社会化分工和生产范围扩大以及生产劳动工具不断改进的今天,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知识含量增多,要求农村劳动者必须具有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从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看出,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含量低、经营能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人才缺乏,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活跃,生产技术规程没能成为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技术的切实行动。归根结底,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组织化和职业化水平有关。
由此可见,只有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务农人员素质差与现代农业发展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农村劳动者素质有很大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院校等开展了初、中、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近年来又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创业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人才支撑。到去年底,云南累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75万获证84.5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900多万人次。但就全国而言,知青劳力弃农外流严重,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突出,职业农民质低、量少、乏力等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将是未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方向。当前,我国职业农民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制度不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还没有建立、高素质农民规模化经营持证上岗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保障立法滞后、缺乏资金保障等制约着农民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采取政府免费组织培训职业农民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力智力结构要求,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走农民职业化道路。
(一)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明确农民教育目标任务
大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和技能人才匮乏结构性矛盾,促进和稳定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做到农村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技能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科技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实用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今后农业人才培养应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20年,使每个行政村至少有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每个乡(镇)都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聚集的专业化农民合作组织。
(二)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农民教育培训步伐
1.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广校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快捷便利等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VCD等远程教育手段和农村“大喇叭”、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构建三网合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大规模、大范围、又好又快教育培训新型农民的主阵地。农广校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主动承担起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的重任,紧密结合实际,按照“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办学思路,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工程;积极推进“三进村”行动,将教育培训的边际延伸到田间地头,做到“农民培训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涉农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依托农业院校,加强对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农广校体系,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和中、初等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体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依托各类农村化技术学校、农村普通中学开展初等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新技术培训;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及社会各界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活动,引领农民创业致富;选拔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和培养。
当前,农广校系统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办好农广校中等层次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做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转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重点抓好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人员的培养;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使 “百万中专生计划”获得更多资助,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农教品牌。
(三)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培育“三业四化”农民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失误不得,也耽误不起,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民教育培训放在 “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农广校等院校的公益性质和基础地位,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对各级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增加投入,完善教学体系,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习场地,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环境、投入机制和舆论氛围的进一步改善;要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面向农村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职业农民培训步伐。
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适用实效和村民认可”的原则,按照“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跟踪式就业”的培训模式,重点培养“三业”农民:一是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培养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从事产业化生产经营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职业农民;二是围绕发展农村服务业,培养农机手、沼气工、机防手、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等从业人员;三是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农村种养大户、优秀业主、打工返乡户、大学毕业生等创业农民。在教育培训中注重“四化”农民的培育:一是以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化农民培育;二是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绿色证书”培训等为实用技能重点的技能化农民培育;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下转16页)(上接15页)生产基地、专业市场等为依托的组织化农民培育;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不断扩增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为契机的职业化农民培育。通过加快推进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组织化和职业化,不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和素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加快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
(四)建立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政策扶持,稳定并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探索对农业大户及其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定向培养机制;创新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模式;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规模化生产领域持证经营制度,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法律形式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加以规范,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