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7: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外贸易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TPP;对外贸易:影响与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整体来看,中国外贸依存度长期处于0.4到0.5之间,由此可知中国经济对对外贸易有较大的依赖性。从贸易依存度整体来看,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同外贸依存度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出口依存度略高于进口依存度。
(二)中国对外贸易规模
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1.1万亿美元到2013年的4.1万亿美元,增长了近乎4倍,货物贸易出口规模和货物贸易进口规模分别达到2.2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从进出口增幅来看,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从2004年37.1%的增长,到2013年,增长幅度逐渐降低为7.5%。
(三)市场分布
2012年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是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达4001亿美元,增长了10.2%。2012年中国对欧盟、日本贸易下降,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而东盟成员中的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和第五大贸易伙伴日本均为TPP成员。
二、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TPP的高标准和新规则对中国的外贸、产业格局具有很大的影响,TPP的谈判目标、方式、标准和内容对于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其谈判的前景很难预料,与中国改革和调整现行出口补贴政策不相符合,这就促使了中国政府提高对保护环境和提高劳动者权益的意识,并对制定具体措施。
(二)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
TPP是通过谋求国家利益的新贸易规则,来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也使得我国的落后产能加速发展,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中国居于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国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今后一定会受到TPP国家实施的“竞争中立政策”的影响,这也就促使我国企业加快转型。
(三)促进中国加快实施
FTA战略从世界现有的格局上看,亚洲地区的区域贸易自由化程度相比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低,发展空间比较大,亚洲内部实现的贸易比例30%,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比例分别为0%、40%,可见,亚洲经济一体化有广阔前景,中国在亚洲实施FTA战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潜力巨大。
三、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降低中国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随着TPP谈判的发展,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纷纷选择加入TPP。尽管印度尼西亚和一些国家明确表示不会将加入TPP,随着美国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将注意力转向TPP。谈判每达成一项协议,都将对其他东亚经济合作机制乃至亚太经济合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削弱中国与TPP成员的经济联系
迄今为止,TPP成员与潜在成员之中,美国、东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等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中国与TPP成员国贸易现状的分析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都来自于TPP国家。TPP协议一旦达成,实行零关税。与成员之间互通贸易相比,TPP成员国家首选的贸易伙伴将不再是中国。
(三)TPP成员将挤占中国在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的出口市场份额
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中国前十的贸易伙伴,中国与TPP成员在美国出口产品市场中一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中美之间并没有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一旦签署了TPP成员之间的自由贸易协议,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与TPP成员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比明显失去优势,从而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四、中国的应对措施
(一)密切关注TPP谈判进程,适时加入TPP谈判
TPP作为高质量自贸区的一种尝试,其成员之间实行绝对的零关税,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TPP谈判无非有3种趋势:一是协议达成,成功建立一个全新的高质量FTA,并取代其他东亚地区性一体化机制;二是经过多轮谈判勉强建立但与其他东亚地区性一体化机制并存竞争。。
(二)加强与非TPP国家合作,扩大市场开放程度
从目前看,中国虽是全球性的贸易大国,但还不是全球性的贸易强国。要想降低TPP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中国就必须要让自己变得更强。由于TPP成员都是亚太地区国家,为了降低TPP在亚太地区给中国带来的利益损失,中国应加快促进和加强与非TPP国家的合作。
(三)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为了应对较高外贸依存度所带来的巨大的贸易转移效应,从长期看,把握对外贸易依存度,会减缓国家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高慧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视角下的大国博弈[J].国际经济,2012(3).
[2]刘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发展及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10(3).
[3]杜兰.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论析[J].国际问题研究,2011(1).
[4]张琳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中国未来对外贸易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计飞.TPP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易;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技术壁垒,是一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检验检疫制度、包装与标签要求等,客观的结果是限制或者禁止了他国产品的进入,而这样做的出发点不在考虑之列。有些人认为这种观点对绿色贸易壁垒持否定的态度,而有些学者却持中立态度,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实施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时,就是合理的;反之当实施目的是单纯贸易保护时,就是非正当的。(2)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第一,名义的合理性。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理念也得到广泛发扬,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可以说顺应时展的潮流,有助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通过制定强制标准和设立“门槛”来保障产品安全的做法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广泛支持,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第二,技术标准的歧视性。技术标准的歧视性一般分两种:最常见的是表面上“非歧视性”的要求导致了客观上歧视性的结果。即发达国家制定了对内对外统一的的技术标准,可由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了歧视的客观结果。另外,一种就是为了限制特定国家或者特定产品的进口,对内对外实施不同的技术标准,甚至对不同国家的相同产品实施不同的技术标准,表面上和实质上都具有歧视性。第三,实施的隐蔽性。由于绿色贸易壁垒披有合法的“外衣”,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环境保护为名义,与一国技术水平相适应,因此保护相关行业或产业的目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难被有效的辨识和有利的反对,尤其是诉讼过程难上加难。
二、绿色贸易壁垒制度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1.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一是保护环境,促进绿色产业发展。随着人类生活水准的逐步提高,绿色价值观越来呼受到重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食品的安全,环保意识增强的同时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是维护产品安全,优化外贸结构。我国遭受的一系列外国绿色贸易壁垒冲击对我国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敲响了警钟。当前人类越来越重视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绿色贸易的大趋势带来的不仅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还有国内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对于保护环境、提升技术、降低能耗、加快更新换代都有促进作用。三是短期内保护本国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来说,采取这一手段必然带来对本国市场的保护,而不论其动因是否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本国幼稚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经常会受到外来低成本产品的猛烈冲击。采取绿色壁垒虽然有悖于国际法和WTO原则,且经常受到其他国家诟病,但毋庸置疑对本国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保护环境和保护本国市场,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双重作用。
2.绿色贸易壁垒的消极影响。一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竞争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数量大、成本低,以初级和低附加值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为主。发达国家设置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不断提高对进口商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包括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检验程序,要求通过繁琐的认证和进行环保包装等。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各项标准,出口企业不得不增加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和技术改造,使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价格优势,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降。二是挑战传统生产方法,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盟,都对产品的生产方法或加工方法规定了严格环境标准,并且监控生产的全过程,要求进口产品也要符合其苛刻的国内技术要求。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受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重视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给现阶段的出口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需要积极进行科研和技改,这样势必增加产品成本,而且改革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三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大大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首先从对象来看,由于我国的最主要出口目标国家欧美日均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实施者,而且作为发达国家环保要求高,技术水平先进,立法全面而严谨,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的销路受到很大影响。其次从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我国出口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但近些年却增速减缓甚至下降。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同比2011年进出口增速回落了16.3个百分点,这其中除了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受到了发达国家变本加厉的绿色壁垒的限制。
三、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多样,手段复杂,单个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了解错综复杂的壁垒形式,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应该大力度选取和普及绿色贸易壁垒的知识,增强出口企业抵御绿色贸易壁垒的意识。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往往这种壁垒的产生和作用会很突然的袭击我国出口市场,更进一步的暴露了我国对于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的极度不完善。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设立专门部门,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按时和及时的可能影响到我国出口情况的绿色贸易壁垒信息进行公布和宣传。(2)树立国际绿色营销观念,开发国际绿色产品。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等生态危机,国际环境公约纷纷出台,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法规越来越复杂和严格,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己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市场的绿色消费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很大,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对企业充满着诱惑力。因此我国企业一定要树立国际绿色营销的观念,加快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推广和生产。(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将是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而我国技术壁垒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20年的差距,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因此,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同时,我国应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充分发挥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争取将我国制定的水平较高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标准充分反映和体现我国的意见和利益。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活动,跟踪国际标准制定的全过程。对于因标准问题产生的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应参与协调,从而不仅能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能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一、导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省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的纵深和腹地,是沿海发达地区江、浙、沪等最毗邻的一个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外贸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4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25%,出口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0.1%上升到2008年的5.7%。2008年全省gdp达到8874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0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34.89亿美元,经济外向度迅速上升至17.07%。但是,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外向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不仅远低于全国69.6%的水平,而且全年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7%左右,可见,与全国相比,安徽省外贸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人均水平均明显偏低,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还很比较大。
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主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但是对外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以及促进作用大小如何,如何促进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是安徽省对外经济贸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第一,“对外贸易促进”论。该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第二,“对外贸易无关”论。其主要观点是: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与对外贸易没有关系。
第三,“对外贸易悲观论”,其主要观点是自由贸易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由贸易会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外贸与国际收支逆差,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而且自由贸易所决定的生产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国际不平等。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重新安排投资和配置资源。
(二)国内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一直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张小济等(1999)等发现“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彭福伟(1999)提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往往与国民经济增长呈反方向运行趋势”等。
随着国内有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就这一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李健(1998)概括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张明玉(1999)则认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出口对经济增长显示出强大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许启发和蒋翠侠(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主张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重。
三、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数据的选取取自《中国金融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样本数据为安徽省1990-2007年度的数据(见表1)。
(二)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假定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或影响是平稳的基础上,以gdp为因变量,分别以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为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用y表示gdp,x表示进出口总额,x1表示出口额,x2表示进口额,借助 eviews5.0软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见表2)。
协整方程为:
y=-1098230+66365.45*x1-66322.76*
x2+66357.35*x+994*t
x=6.29-1.02*x1-0.99*x2+669*t
表2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gdp)与出口、进口、进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还表明,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出口之间呈现出同方向变动关系说明,安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外贸驱动”迹象。
(三)安徽省进出口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1所示,安徽省进出口总额的年增长率与安徽省gdp的年增长率并没有存在显著的相互依存性,这表示安徽省进出口对gdp的增长虽有着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说明安徽省对外贸易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安徽省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不太合理,还没有摆脱依靠初级产品、简单加工、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仍处于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发展阶段。工业制成品出口提升速度较慢,机电产品、高新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且未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难以有效地规避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安徽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的出口,推动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继续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省利用外资总量上较大跨越,质量上明显提升。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对外资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越来越多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小民营经济已成为主宰地区经济发展快慢强弱的重要标志,各地区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小民营经济上。但是安徽省的中小私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政府要将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实到位,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从而拉动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安徽省经济
安徽省地处华东经济板块的腹地,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投资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制造业基地正向中国转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安徽省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圈中,学习相邻发达省市的经验,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拓展安徽在国内外市场的空间,保持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需求能力,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启发,蒋翠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预测,2002(2).
2、赵陵,宋少华,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8).
3、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4、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冯德连,徐松.国际贸易教程[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夏兴萍.安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5(3).
7、石传玉,王亚菲,王可.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1).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摩擦;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62-02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经济环境下,国际投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变得越发重要,各经济集团之间以及经济集团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逐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很大程度地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经济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各种国际间的贸易冲突和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而且愈演愈烈。这些问题的不断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贸易双方的关系,而且也会导致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终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就目前来看,传统的贸易摩擦已经不断升级,演变成为宏观制度的摩擦。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差异与分歧逐渐演变成为贸易摩擦的导火索。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就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升值问题对我国施加压力,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减少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2.1 内部原因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对象范围也逐步扩大,其市场集中度也有所降低,但是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仍然集中在亚洲地区、亚太地区和少数发达国家市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仍然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在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5%以上,我国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必然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受限,极易产生贸易摩擦,增加了其市场风险。
第二,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大。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这就导致我国对主要的贸易伙伴依存度变大。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它们对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这种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度势必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处于被动局面,极易与发达国家发生贸易摩擦。
第三,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为了有效地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经贸委先后启动了汽车、化肥和钢铁三大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相关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已建立的损害预警机制行业范围过于狭窄,而且行业协会的作用难以全面的发挥,因此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实际工作中的贸易摩擦。
第四,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我国出口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力却更多依赖国内廉价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价格,利用价格优势开拓国际市场,而廉价的出口产品往往会遭受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过分依赖技术引进势必导致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受限。
2.2 外部原因
第一,经济因素。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促进下,各国经济往来愈加频繁,这无疑就加快了世界自由贸易,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势必会利用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我国对外贸易行为,贸易的冲突势必造成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第二,政治原因。政治原因也是造成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就会导致经济上的排斥,这就使我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产生贸易摩擦。
第三,机制原因。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成为各成员国解决彼此间贸易摩擦的有力工具,但是就WTO争端解决机制本身来说,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机制的问题也是引起贸易摩擦的客观原因之一。
3 解决贸易摩擦的策略
3.1 政府应对策略
第一,大力倡导科技兴贸战略。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和工农业初级产品为主,由于这些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所以这些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极易被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所替代,而且这类商品大多是以价格优势来打开国际市场,所以就更容易遭受他国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我国就必须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不断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结构。因此,我国政府应充分调动国内企业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积极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该对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我国企业参与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同时,我国政府要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经营权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推动科研机构面向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明确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各人员在出口收益中的分配权益,不断完善利益激励机制。
第二,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预警系统。一方面,分析和研究我国出口增长前景进行系统、连续性和出口产品在主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状况,为可能遇到的保障措施的产品做好应对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充分研究和掌握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发展动态、相关政策的制定机制,根据掌握的可靠信息,及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同时调整我国国内产业发展方向。
第三,组织企业积极应诉。首先,为我国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利用法律手段合法维权。其次,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并为协助国内企业建立行业内的应诉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应诉工作,同时我国政府应当积极支持行业内的行业协会的建设工作,使行业协会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充分发挥其在贸易争端解决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第四,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①要不断完善和加强信贷金融支持政策;②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对外投资保险制度;③规范“走出去”的政策法规;④向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
3.2 企业的应对策略
第一,加速企业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企业应当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于工业制成品,企业要提高这些产品的产品附加值,改变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市场的地位。对于自然型产品要做到深加工和精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尽量减少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
第二,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实行品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努力使其品牌拥有不可替代的国际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国际之间的贸易摩擦,尽量避免或者是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经济损失。
第三,积极配合政府应对贸易摩擦。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制定了许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政策与法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要,不断熟悉政府的调控措施,积极利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应对贸易摩擦,有效地遏制贸易摩擦的发生,减少我国企业的损失。
第四,积极实施企业对外战略。实施企业的对外战略可以有效地为企业打开新的国际市场,从而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对外战略,首先,企业可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其次,积极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实现强强联手,创建跨国型的企业,有效地避免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最后,加快企业国际经营步伐,建立适合企业国家化发展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红林.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观点综述[J].企业导报,2011(22).
[2]阚大学.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胡方.南北贸易中产品种数变化与国际贸易摩擦[J].国际贸易问题,2011(1).
[关键词]江西;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外资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129—06
一、引言
江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几年,随着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的加快,以及我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特别是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地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动摇。江西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目标,就必然给予对外贸易高度的重视。
二、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江西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江西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西省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1)对外贸易总额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截至2011年底,江西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15.5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18.8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91.75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46.1%,其中出口总额增长63.1%,进口总额增长18.22%(参见图1)。(2)FDI增长迅速。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近年来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江西省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2011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12个,其中新批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6个。合同引进外资额84.45亿美元,相比2010年增长约12.69%。实际使用外资额为60.5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约18.8%(参见图2)。
(二)外贸出口商品结构
江西省外贸商品出口结构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2009年和2010年江西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和46%。虽然相对于2009年,2010年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第二,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不断提高。与2009年相比,2010年江西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1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95%。以江西泰豪的电机电源产品出口为例,2007年仅为0.1亿美元,2008年为0.2亿美元,而2010年高达0.7亿美元,海外市场不断拓展。随着江西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落实、江西工业基础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还将继续增长。第三,氟石、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稀土、钢材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产品出口额增长依然迅速。相比于2009年,2010年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增长比例分别为581%、278%、200%、155%、139%(参见表1)。
(三)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江西主要商品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约占全省总出口额的69%。主要的出口国家或地区是美国、中国香港、德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出口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总额约占全省商品出口总额的39%(参见表2)。
(四)对外贸易主体构成
江西对外贸易主体是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据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 1年底,江西民营企业进出口143.5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倍,占进出口总值的45.58%,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江西最大的外贸主体。其中,出口1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约1.2倍,占江西出口总值的63.9%;进口13.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2.3%。江西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126.5亿美元和19.6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7.7%和16.2%。
(五)对外贸易方式构成
江西省进出口主要的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其他贸易方式占比较低。2010年,江西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84.4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5.4%。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9.22亿美元,占全年总出口额的59%;进口63.05亿美元,占全年进口额的77%(详见表3)。
三、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总量偏小
尽管江西对外贸易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其总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江西省进出口总额为21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34.1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81.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位于全国第15位。从表4中可以看到,2010年江西的进出口总额不仅远低于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也低于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安徽,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之后。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数据上来看,江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首先,在江西省主要的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以及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对江西省统计数据分析后可以发现,2009年和201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和46%。而且,为了简化研究的流程,这个数字还没有加入机电产品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据。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农产品、钢材、旅行用品及箱包、家具及其配件、塑料制品是江西省出口金额排名前10的商品。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排名靠前,但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2010年这个比值仅为13%。其次,江西主要出口商品门类较多,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类型(参见表1)。
(三)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以出口为例,江西省主要的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详见图3)。其中,亚洲主要贸易对象是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欧洲主要贸易对象是德国、意大利以及英国。按国别或地区分,江西主要的出口对象是美国、中国香港和德国,这三个市场出口量约为江西省全年出口总量的29%。近年来,美欧这些传统进口大国或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加上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酝酿,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购买力大幅下降。目前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等各种原因,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购买力不断提高,越来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但江西对于这些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不够。
(四)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不尽合理
江西省对外贸易主体结构需要改进,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本土企业,对于对外贸易的贡献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长期占据首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对出口的贡献比例相对较低。虽然2011年江西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江西最大的对外贸易主体,但是也仅仅是以非常微弱的优势领先。从未来来看,能否继续保持领先还是很难预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利用江西的资源和劳动力得到良好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除了污染和一些漂亮的出口数据之外,对于江西省经济的长远发展贡献却有待于时间检验。为了吸引外商投资,需要给予非常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外商投资是逐利的,如果其他地区有更优惠的政策以及补贴,资本有可能就会很快转移到其他地区。
(五)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江西各区域面临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在江西省内南昌的对外贸易发展最好,2010年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总额的25%,其次是鹰潭和新余,两地2010年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总额的18%和17%。这三地占江西省进出口总额的60%。进出口额最低的地区是萍乡,2010年进出口额仅为4.53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约为2.1%,与南昌进出口总额相差近12倍,差距悬殊。
四、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外贸易思想未能与时俱进
作为内陆省份的江西,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对外贸易起步比较晚,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比较欠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储备缺乏,当时发展对外贸易的首要目标就是出口创汇。当前,出口创汇的理念依然是一些政府部门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创汇已经不再是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发展对外贸易应该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进而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产业分工层次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江西省主要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而且经济效益较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经济基础等原因,江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处于产业分工的底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量的1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稀土为例,江西省虽拥有巨量的稀土储量和巨大的稀土出口量,但稀土出口大都为稀土原矿,没有通过深加工来增加其附加值。
(三)利用外资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江西利用外资规模较小。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吸引外资总额为439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增长约19%。吸引外资总额在全国位于第11位。但相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差距明显,即使与四川相比也有近100亿美元的差距(详见表5)。同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额度不高。目前,江西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的投资不断提高,但是依然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江西外商投资的结构也有待于提升。
(四)外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江西现有24所本科院校、48所高职(专科)、13所独立学院、5个分校办学点,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但是,外贸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却实实在在成为制约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从学校角度来看,现在高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外贸工作经验,使得课堂教学以纯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高,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二是从学生自身来说,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许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最后都没有进人国际贸易这个行业。同时,因为处于对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考虑,许多人不愿意留在江西。三是从企业需求来说,近年来江西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五、促进江西省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江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升级为国家战略和国内产业转移趋势的发展,使江西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要继续推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积极引进高质量外资的同时,也鼓励企业走出去。这种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软环境。首先,政府要积极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制度。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协会,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引导企业合理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次,企业要树立国际化的经营理念,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进而推动企业发展。(2)打造优越的硬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对外贸易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建设便捷高效廉价的物流体系等方面人手,增强江西吸引产业转移和国外投资的吸引力,为江西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针对江西现阶段出口商品主要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现状,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第一,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江西比较优势和目前有利形势,着力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强化质量意识,打造高品质商品出口基地。目前,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但是中国产品低品质的形象也一直影响着我国产品走出去的步伐。作为后发梯队,江西应该着眼于打造高品质商品出口基地。第三,树立产业链意识,发展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深加工。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后,不仅提升了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有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发展初级产品深加工,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江西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但江西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基本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市场竞争力弱。在今后,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延伸产业链上,在消耗同等资源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规避对外贸易经营风险
江西省与全球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有贸易往来,但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对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当前,世界经济依然没有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加上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得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反而,由于各种原因,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平稳,我国与其双边贸易额不断提高。所以,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江西对外贸易发展,也有利于规避对外贸易经营风险。
(四)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江西省出口商品种类丰富,但是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面临国际竞争时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力量分散的同时精力也消耗在内斗中。在新形势下,应该积极培养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展需求。龙头企业不仅能够集中力量应对国际竞争,也能够集中资源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龙头企业通常还能够作为整个行业的领头羊,引领整个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产业集群则能够将相关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专门化的生产基地,降低运输等经营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关键词:湖南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关联性
一、湖南省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对外贸易依存度在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态势。通过对外贸易依存度可分析产业结构转变的脉络。结合相关数据发现,湖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来,进出口贸易依存度都没有超过10%,这说明对外贸易对湖南的经济拉动力不大,因此,促进湖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够明显。湖南省的商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在出口商品中,中国香港是排在第一位的,2002年的出口量为2.9亿美元,到2010年10.5亿美元,增加了7.6亿美元;其次为美国,2002年为2.9亿美元,到2010年为8.5亿美元,增加了5.6亿美元。在进口中,日本一直呈上升趋势,排在前列,2002年为1.8亿美元,到2010年为12.8亿美元,增加了11亿美元。但是对韩国的进口从2004年开始下降,从2.9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0.8亿美元,差不多下降了三倍,这说明湖南的进口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对于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湖南的进出口额虽然偶尔会有下降,但总的来说还是在呈增长趋势,说明湖南的进出口额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地区)。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轨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由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由1996年的将近30%下降到2010年的15.5%,将近下降了一倍。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稳步前进,渐渐增加,持续保持在40%左右。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趋势差不多,一直保持在40%左右。1996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在30%左右,只有第二产业相对来说比较高,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二产业已经稳定,其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35%和45%之间。与此同时,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1996年,第三产业的比例为31.9%。到200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已经跃居三大产业的前列。但是2003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2008年下降到37.8%,比2003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再次上升。目前,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从“一、二、三”发展为以“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蓬勃发展的三大产业结构。
二、湖南省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的问题
第一,对外贸易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从长期发展来看是一致的,但是也有可能出现短期发展的错位。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或对外贸易不仅取决于国内或区域因素,还取决于基于真实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第二,通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这仍然有点不稳定,但仍然在上升。其衍生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其一般贸易是湖南省的主要贸易,辅以加工贸易。通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分析,从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第一产业来看,渔业分析表明,农业比重有所增加,畜牧业和渔业稳定发展,充分反映了湖南省第一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湖南省第二产业的轻工业一直是稳定发展,但是其比例一直在20%~35%之间,与重工业相差很大,这就是说明,湖南第二产业结构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存在较大的问题;从湖南省的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的比例来看,其比例相对比较低,其比例一直在5%到10%之间,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关键词:贸易摩擦;反补贴;应对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也不断加速。但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贸易摩擦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但中国的出超地位不断提升,美国开始采取各类贸易保护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当反倾销措施不再奏效,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对美国经济影响深重,反补贴手段开始为美国政府所利用。在美国对华反补贴措施使用如火如荼之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美国反补贴相关规定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吸取以往反补贴案件中的经验,为我国日后应对美国反补贴调查提供经验。
一、对外贸易摩擦问题概述
1.对外贸易摩擦简介
大多数讨论对外贸易摩擦的文章中,对于对外贸易摩擦的概念的描述比较模糊。由于学者们对于对外贸易摩擦的理解角度不同,目前暂无统一的定义。在我国的学术领域,关于对外贸易摩擦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王厚双(2002)以贸易战代替贸易摩擦,其在著作《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中指出,贸易战,也就是贸易摩擦,是经济战在对外贸易中的表现形式,其强调:经济战范围广泛,可大可小,从小的方面说,是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从大的方面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资源与机会方面的争夺。贸易战是经济战的一方面,贸易战的实质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为国家利益而开展的国际贸易的对抗。
赵瑾(2002)在其著作《全球化与经济摩擦》中从微观的角度来解读贸易摩擦。该文认为贸易摩擦是经济摩擦的形式之一,并将贸易摩擦限定为微观经济摩擦,主要探讨产业内以及产业间的经济摩擦,未涉及宏观层面以及国家级别的贸易摩擦。
2.贸易摩擦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贸易摩擦有不同的类型。
以贸易摩擦涉及的对象来看,可分为有形摩擦和无形摩擦。有形摩擦是指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摩擦,主要以进出口商品为载体,无形贸易摩擦并不涉及到具体的有形产品,而是对外贸易往来的双方或多方国家在经济政策、贸易制度、贸易法规等方面的差别以及不兼容。
以参与贸易摩擦的经济主体来看,贸易摩擦可分为双边贸易摩擦,多边贸易摩擦以及集团贸易摩擦。双边贸易摩擦只涉及两个经济主体,多边贸易摩擦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同多个经济主体之间的贸易摩擦,集团贸易摩擦则更为复杂,是属于多边对多边的贸易摩擦。该类摩擦常常具有联盟的性质。
根据贸易摩擦采取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关税摩擦和非关税摩擦。对中美贸易摩擦而言,关税摩擦就是指美国提高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税率而导致的摩擦。除去关税摩擦,其他为非关税摩擦,分为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两大类,直接手段包括进口限额,进口许可证等;间接手段则是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其中被谈论最多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美国对华反补贴现状
1.美国对华反补贴概况
美国在对我国反补贴制裁上采取的是递进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美间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不断增加,中国商品大量出口至美国,中国经济在世界上逐渐崭露头角。在中美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的地位,美国对此颇为苦恼,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上中国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并未对中国实施反补贴策略。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中美贸易猛增,中国出超明显的情况之下,美国开始在其反补贴立法上做文章,着手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反补贴调查。
2.美国对华反补贴特点
纵观近几十年来美国对华反补贴案件的调查,得出美国对华反补贴的以下几个特点:
(1)反补贴调查频率增加
中美两国贸易兴盛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之前美国几乎没有对中国发起过反补贴调查。调查始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1世纪初期,反补贴调查频率为每年一至两次,2009年及以后,频率开始越来越大,近两年有持续增加的趋势。从2006年到2013年,美国共对中国发起38起反补贴调查,其中,2006年2起,2007年6起,2008年4起,2009年9起,2010年和2011年均为3起,2012年5起,2013年7起。
(2)反补贴调查涉案范围广泛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分布范围较为广泛,美国对这些产品的反补贴调查也是采取乐此不疲的态度。这些产品主要包括有烟草、饮料、服装、金属管材、化工产品、木制品等,其中有不少产品本就利润低廉,在被美国征收反补贴税之后利润就更显微薄。
(3)“双反”同时进行
近年来,美国的对华商品进行反补贴调查时,一般都伴随着反倾销调查。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后者的认定更加简单,而对前者的认定还要深入中国国内对中国政府补贴行为进行调查。而对相关案件进行裁定时也常常是两者同时处罚。
三、美国对华反补贴的原因分析
1.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的内因分析
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初,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政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出台了不同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有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当时这些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中的部分政策在本质上是不符合WTO规定的。也就是说,我国的部分出口商品在本质上是适用于美国的反补贴调查的,但中美对外贸易初期,贸易量不大且对外贸易摩擦集中在其他方面。
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普遍走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出口贸易虽然受到影响,但形势好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为挽救国内经济,促进国内就业,必然会在进口产品调查上做文章。反倾销调查一直是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遭遇的最多的调查,在近30年的斗争中,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能力大大提升,美国开始选择其他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来对我国企业进行调查,反补贴开始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
2.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的外因分析
(1)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易引起贸易摩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出口贸易急剧增长,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贸易摩擦,遭受贸易调查。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资源丰富,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廉,政府提供大量优惠政策,出口产品在价格上是进口国家无法比拟的。这虽然给进口国家的消费者到来好处,但却触动该国生产者的利益,导致进口国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格局畸形,我国对有重要贸易往来的国家一般都是处于顺差状态,也就是说对外出口大于进口。这会造成贸易伙伴的不满,比如美国从1993年起在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这造成了美国对华的极大不满,采取对华商品的反补贴调查也在情理之中。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毒瘤,对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有严重不良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其后几年,美国经济也未完全从泥潭中走出来。在此情况之下,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又开始在对进口商品在反补贴方面大做文章。
四、我国的反补贴应对措施
1.我国政府应对措施
(1)组织企业积极应诉
出口企业在应对美国商务部等组织的补贴调查时,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我国政府必须要在各方面对企业予以积极帮助,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反补贴调查。
首先要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给予法律帮助。一方面,政府要组织企业对美国的反补贴法律条例及案件进行学习,熟悉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这样有助于企业避免出口贸易进行时触及美国相关法律,预防相关纠纷。另一方面,一旦纠纷产生,政府应扮演支持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在能力范围之内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帮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其次,在进行法律援助的基础之上,政府应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一是对部分企业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二是对于特定行业,帮助成立行业内应诉基金,并协助基金运作以及基金内部资金的分配与使用;三是支持行业协会与商会的发展,使之充分发挥企业与政府间的纽带作用,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反补贴纠纷。
(2)建立出口产品预警系统
美国对我国产品进行的反补贴调查时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美国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产品都是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一定威胁的产品。因此,我国政府应该要时刻关注美国国内的产业动态以及的相关政策,根据相关信息提前做好产品的出口安排和调整。另一方面,搜集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体系,对于可能遭遇反补贴的出口商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3)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美国商务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以下简称DOC)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补贴认定时,人民币基准利率是重要的认定依据,美国DOC通常采用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接近的其他国家的短期利率来认定人民币利率,这一利率的计算依据在反补贴纠纷中通常具有很大的争议。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目前要做的是加速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
从国际形势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至今都还未消除,美国经济也并未完全复苏,美国需求的减少对我国出口产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共投入约4万亿元人民币用于国内投资。其中以农村市场的表现最为突出,家电下乡等政策对我国经济贡献巨大。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拥有13亿人口,但巨大的需求市场却并未被开发出来。在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日趋严峻的今天,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2.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1)熟悉贸易救济措施的有关规定,协调出口策略
美国对我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常是我国的某一类出口产品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增幅较大,给美国国内的这一类产品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损害了该国国内市场。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出口前对美国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有深刻的了解,出口企业间要对出口策略进行相互协调。正确的做法是要时刻对国际市场保持敏锐嗅觉,搜集该行业产品在国内外的相关进出口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行业分析,时刻把握好产品的出口节奏,避免卷入国际贸易纠纷。
(2)加速出口产品结构调整
在美国对中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产品中,很大一部分产品为劳动密集型,这类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程度较浅,更容易陷入国际贸易纠纷。为避免此类贸易纠纷,出口企业应尽快对出口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对于自然型产品,以WTO的相关贸易条例为依据,提高产品加工程度,进行精细加工,避免美国的反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调查。对于工业类产品,应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来应对美国的反补贴调查以及其他的国际贸易纠纷。
(3)转变出口策略,进行多元化出口
国际贸易市场上,中国素来以“世界工厂”出名。但这个“世界”的范围却并不广泛,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方比较集中,主要是美日、欧盟等,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不甚紧密。出口贸易伙伴过于集中的后果就是我国时常面临与这些国家的贸易纠纷。同时,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进口我国产品时处于贸易中的买方地位,不可避免地有滥用买方权利,制造贸易纠纷的嫌疑。而相比之下,发展中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我国企业应该转变出口策略,扩大出口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杨荣珍.美国对华反补贴案件补贴项目分析[J].国际贸易,2013(10)
[2]张玉娥,贲永青.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2011(09)
[3]臧立.WTO法律体系下实施“双反”措施的合法性研究――由“美国对华铜版纸案”引发的思考[J].法商研究,2008(01)
[4]李少华.美国对华反补贴问题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