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17: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统计学概念汇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在统计教学中,要考虑理论知识的适度、够用,而不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要强调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统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明、通俗、易懂,把概念表述准确、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将统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融为一体,让复杂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变得简单、快速、准确。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统计数字放在恰当的地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国家变化的日新月异。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统计的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统计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每个阶段来安排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和数据积累。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积累理论性较强,原则上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就行了。而对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多,但容易理解,可以简单讲解,让学生多看,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要在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讲解。搜集统计数据的过程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围绕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搜集统计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主要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邮寄法和实验设计调查法。统计整理,即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汇总。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并通过合适的形式把这些整理结果表述出来。具体来说,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统计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这也是重点和难点。
(三)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统计各章节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前面内容往往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学习过程环环相扣,不能跳越某一章节而直接进入后面的章节。总论部分是对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概括描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把握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统计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准确理解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统计学基本范畴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以及延伸出的小概念。如果把统计课的学习比喻为盖高楼大厦,那么这些基本范畴就是地基或基石。深刻理解领会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运用,就为这座高楼大厦夯实了地基、稳固了基石。教师讲解这些概念时,可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课下布置练习进行巩固。
二、统计课重点、难点内容解析
(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总体、总体单位、标志、统计指标。如上所述,这是学好统计课的基础。例如,“总体”这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统计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总体”展开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目的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经济现象包罗万象,种类繁杂,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统计研究时需要分门别类,把他们界定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现象或事物组成的集合体,即统计总体。个别现象或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三大特征。大量性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差异性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些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不理解“总体”这个概念,就不能在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下,准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描述总体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就无从理解和计算,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指标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二)平均指标这是统计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平均指标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基础的、最重要一种。明确它的计算原理和含义,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变异指标、抽样推断、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中各类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学过。这是学习统计平均指标的基础。但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以前学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量,而这里的平均数是有特定经济内容的,是具体的有空间范围、时间限制的量。学习平均指标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这跟时间有无变化有关。计算静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都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它表示每个总体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平均水平。计算动态平均数的每个数值是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是表示该指标在每个时间单位上的平均水平。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这个指标的含义、计算原理、四个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都要讲透,特别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停留在“会就给定的资料计算出算术平均数”这个层面,而要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计算原理,并把它运用到复杂的领域。因为标准差、抽样平均误差、平均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等有关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原理为基础的。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研究共选择70例患者, 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52.7±3.6)岁;观察组中男1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49.6±5.2)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保障出院后配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记录患者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联系电话), 出院后不再实施护理。观察组实施延续护理, 具体方式如下。
1. 2. 1提供造口门诊时间医院应为造口患者单独安排1天进行针对性诊疗, 让患者了解造口基本自我护理知识以及出院后注意事项。查看患者心理状态, 通过交谈了解其由于造口出现的生活不便, 并提供迷你造口袋、造口栓等物品[1]。
1. 2. 2举办联谊会医院可联系出院患者每个月举办1次联谊会, 不仅能够增加患者间沟通, 将经验、心得相互交流, 还能够起到增强社会人际关系、减轻孤独感效果。联谊会应由医院举办, 帮助患者相互间产生支持、信赖感, 利用社交自信的增强逐渐适应并融入社会。
1. 2. 3注意电话随访电话随访目的在于了解患者近期内心理与生理状态, 对于存在的疑问给予解答并梳理不良情绪。若发现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状态应注意引导, 鼓励患者将情绪以合理方式发泄出来。通过心理支持与对患者的重视让其产生康复希望。
1. 3评价指标对患者心理行为的评判采用自评方式, 从躯体化、焦虑状态、强迫症状、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不良状况展开自评。评分满分为100分, 50分以下为心理状态不良, 80分以上为心理状态良好。
行为护理采用ESCA量表[2]测定, 包含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健康知识水平这几个方面。评分越高说明自护能力越好。
1. 4统计学方法将得出的数据进行汇总, 在软件使用方面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 对结果数据展开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心理行为及自护能力差异性, 了解延续护理干预效果。具体对比情况如下:对照组的心理行为、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知识水平分别为:(57.3±9.6)分、(46.3±3.1)分、(16.3±5.4)分、(22.4±6.1)分及(13.5±6.2)分;观察组的心理行为、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及健康知识水平分别为:(72.4±9.1)分、(36.4±2.5)分、(24.1±5.7)分、(32.2±6.4)分及(22.3±8.1)分。两组患者在各项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术切除是直肠癌最有效治疗方式, 但术后患者无法自主控制排便, 对形象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会产生自卑心理, 不希望与外界交流, 焦虑症产生几率也远远高于其它癌症。
关键词 电力企业 营销模式 电费 电价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后,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电力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电力营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对于电费电价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了电力企业的工作质量。在低碳经济时代,对于能耗的低消耗与精算的诉求都要求工作人员做好电费电价的统计分析工作。在此背景下,展开对电费电价的统计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日常工作,需要收集市场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进行统计工作时,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分析能力,要熟悉价格政策、基层单位的电力使用情况及电力销售结构。我们使用统计理论知识和营销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了一套完整的电力、电价的分析方法。
二、相关概念概述
电力和其他产品一样是一种商品,在销售货物时一方面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以获得相应的货币收入,价格即是这种商品的货币反映。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所代表的是交换价格。交换价值相当于在货物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等价值的交换。价格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物质消耗支出;第二部分是劳动报酬;第三部分是盈利。电力价格是电能的货币表现,是电力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特殊商品,是电力价格的总称。它包括能源成本、税收和利润。基本模式是:P= C+ V + M。即价格=电力成本+利润。电能的成本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转移货币的劳动力价值形式,另一部分则是以工资形式表现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电价是指电力生产企业互供价格,电网销售价格等。对电力价格实施统一政策、统一定价的原则,并进行分分级管理。对于电价的制订标准的分类有两类,一种是根据电容量分类。可分为单一制电价和两部制电价(基本电价、电度电价和利率调整收费);二是根据用电量的时期,峰谷分时电价、阶梯电价、临时用电电价等。
三、营销统计数据的采集来源
要做好电价分析必须有全面、完整的数据源。一个重要的数据来源即是每月收集到的“应收电费汇总月报表”,本表中的数据要从基层的操作站(所)每日的数据中统计、汇总后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源。“应收电费汇总月报表”内容包括:不同类别用户的数量、在不同时期、不同时间消耗的电力、电量、功率因数调整等信息。根据用户的用电类型的不同和电源电压供应的差异来进行分类统计。通常要把用户分为大工业用户用电、非工业用日元用电、一般工业用户用电、农业生产用户用电、农业灌溉和排水用电、居民用户生活用电、非居民用户照明用电、商业工业用户用电、趸售用电类等八类用户,同时在统计分析时要把一个电压等级的用户放到一个类别来进行分析,以形成全记录。
四、电费电价数据的分析方法
营销数据分析主要采取的综合性指标统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比较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个总量指标的指数,形成综合指数。
1、电力销售收入的变化对售电收入的影响。在统计中要分析综合指数,需要引入“同度量因素”,其主要作用是将经济意义上不能直接加入或对比的数据转换为各种能够比对的数据。通过定量分析,对综合指数的变动进行分析,同时要把影响变动的因素确定为质量指标。质量指标可以固定在报告期内,也可以固定在基期。将测量分析数据应用到电力营销分析时,要分析电力销售数量指数与电力销售收入的变化,在分析前要排除目前的电力价格影响收入的变化因素,因此须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即电价应在基准的基础上进行销售价格的分析。
2、售电电价的变化对售电收入的影响。对电价的分析,还需要找到一些相同的因素作为衡量的指标指数。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活动分析中往往会关注影响收入价格的因素,那么同度量因素定义在报告期,在报告期内对数据分析会更加的有现实的意义。在进行营销分析的过程中,仅对电费,电力价格总指数进行分析还是不能够解释这个问题,大部分的时候,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销售收入增加的因素,是由哪一类用户的影响而产生的,对于产生的原因和的影响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得到全面的综合指标。
3、售电量、售电单价的变动对售电收入的影响。在统计学介绍的“多因素分析法”是指总变动的现象是在多个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些因素的影响,总的变化的相对数和绝对数,从而了解变化的规律及因素。
五、综合指数与多因素分析法的作用
在统计学中把统计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来分析综合指数,并应用于电价的分析中去,可以全面的解释各种现象及变化,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性质的用电类别对于整体销售收入的影响程度。在工作中,可对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了解各个领域的用电管理情况。此外,对电费电价进行分析,也可用于进行监督、检查各地的营销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执行情况,得到一手的数据,为预测明年的经济指标和市场发展趋势积累更多的数据源,并可以在数据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市场化运作的方案。
(作者单位:山西省电力公司运城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营业及电费技术组)
参考文献:
[1]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http:///jtdjyj/qwll/t20101008_374091.htm.
关键词:项目管理;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众所周知,统计工作是一项通过搜集、汇总和计算统计数据对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进行反映的重要工作,若在项目管理中通过统计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体现出现行项目管理中统计工作的重要性[1]。
项目管理是指新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启动过程、计划过程、实施执行过程、控制过程、收尾过程进行统筹科学管理,以确保项目能够准确、及时、正确、高效完成[2]。详见图1所示。
在项目管理中,结合具体开发项目运用统计学知识来指导项目管理全工程工作,提出加强项目管理工作应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改进项目管理中的方法,使项目管理工作更精细、更高质量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统计学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就形成了项目统计学,这正是现在我们要强调的在项目管理中如何来做好统计工作。
一、项目启动过程的统计工作
在项目管理中,启动阶段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前瞻工作,是决定项目能否顺利开发的关键一环,根据历次开发的经验知道,随着项目管理的逐年推进,该过程准备的时间越长、越充分,后续阶段所用的时间越短、越高效[3]。
项目启动前要制定项目任务书,在其中要体现出新产品的目的、功能、客户群、竞争对手及其产品、产品家族中的定位、产品成本和销售目标、开发成员、关键控制点时间等。其中的每项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进行精细的统计分析、归纳、计算,以表格、视图、框图、趋势走向、声音、影像等方式系统展现预前各环节内容,为项目启动产品需求和概念评审提供科学支撑。从而避免人为的主观误判现象发生,为启动实施提供一个友好的项目环境。
二、项目计划阶段的统计工作
此阶段要把项目所涉及“阶段-步骤-任务-活动”中的组织分层、计划分级展开,详见图2所示。对时间角度、阶段里程碑、资源、成本、完成标志、上层任务的约束、下层任务的配合等进行统计,对历史数据进行搜集,减少经验借鉴;重视对质量、成本、沟通等计划的制定和统计控制,要全程可操作。
建立管控的统计模板及数据库管理,对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见、可管、可控,使得项目在后续的实施中顺利进行。同时,对项目进程进行实时跟踪,对“需求分解和规格评审”和“总体方案评审”提供统计数据支撑,确保项目良性进展。
三、项目实施阶段的统计工作
项目除各层、各级按计划进行实施外,注意对各个环节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发挥项目团队的作用,为模块/系统评审提供统计结果。
利用统计积累的数据,对项目管理范围进行确认,避免评审抓壮丁、没有结论、缺少必要的标准、偏离主题、陷入过多技术细节等。同时,对评审一次通过率、评审效率、评审要素通过率、专家表现统计、评审问题的解决情况、评审资料与评审过程评分、评审结论会签情况等进行统计,提升评审质量。
创建控制统计学管理模型,设立项目风险库,对发生的或潜在的市场/客户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制造风险、采购风险、用户服务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建立有效的管控机制。对统计数据反映出的每个环节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编制出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跟踪管理流程图,制定出风险相应措施,使风险发生率、影响程度、风险等级降到最小。
四、项目控制阶段的统计工作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或业界相关数据评估出项目工期,以甘特图或PERT网格图方式绘出。把进度、资源、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沟通、成本管理等计划可视化、流程化。
结合项目业务、进度、资源、风险、质量等计划制定项目控制统计路线图,把工作日志、定期例会、度量、节点评审、审计、分析会议、持续影响分析、变更控制等进行规范化评估,确认是属于正常评估、偏差评估和重评估中的哪一类,并制定出相应的项目变更控制。结合统计技术成熟分析、财务分析、客户影响分析、库存情况分析等制定相应的调整或修正行动计划。
五、项目收尾阶段的统计工作
采用内审和外审方式对样机和小批量进行评审。结合项目积累数据对项目毛利率、设计成本降低额度、计划完成率、进度偏差、技术评审合格率、产品符合度、资源计划偏差、流程审计得分、问题管理力度、问题严重性、技术支持力度、客户满意度等进行综合统计测评,完成项目验收结束报告。并真实反映结束时间、好的经验、经验教训、质量控制情况、团队贡献、遗留问题、对未来项目和流程的建议等,把项目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进行归档。
六、结论
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从上世纪初的发明与商业化时代逐渐演变到产品成功时代、快速上市时代,现在正步入研发生产率时代。不同时代关注重点不同,我国现正加入注重生产率的时代,缩短研发周期是市场的唯一选择。
通过以上对项目管理各阶段剖析,知道统计学应用于项目管理之中。在项目管理时,运用统计学原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项目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即可行也高效。次方法可以在企业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艳萍.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做好统计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关键词:统计教学 改革实践
我国统计学界普遍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介绍如何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一门数据科学,它广泛地适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而且从统计岗位分布看,统计相关岗位涵盖了各个行业,而且通过对岗位职责的具体分析,低层次统计人员人才需求量较大,如统计专员岗位,在企业内部大多从事简单的数据资料收集、录入及报表汇总等技能性工作,工作中基本不涉及统计算法研究;相反,对中高层统计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管理岗及部分高端技术岗位,如数据经理、数据分析专家、首席数据官等。这些岗位要求员工掌握夯实的统计理论、扎实的统计算法技术及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通过上述职业岗位分析,目前就业市场需要更多掌握统计技能而非专业统计理论算法的人才。因此,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是中高职学生毕业后迈向社会求职的基础和关键。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法在统计课中的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下需要更多的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形式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学校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企业的合作伙伴,必须准确定位,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在顺应时展、迎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传统统计学的纯理论教学已不适用。课程教学重心应偏向实践,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狠抓学生能力培养。随着中等职业院校教改的逐渐深入,模块化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在统计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把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本。不管是课程的内容与要求、进度与教学环节设置均应满足职业技能的训练。
1.改革课程结构
当前传统教学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弱,综合能力差,适应工作岗位慢等方面。通过调研,统计类岗位需要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描述方法,熟练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岗位要求,将上述统计学课程知识转化为正确数据采集能力、准确信息分析能力、灵活软件操作能力,意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数据敏感力、市场洞察力、统计分析的严谨力及吃苦耐劳精神。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改为知识模块式与操作模块式同行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模块主要介绍统计的产生、发展,统计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等。操作模块是通过Excel、SPSS等配套统计软件,集中讲解统计调查实施、数据整理、指标计算、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内容。这种模块式教学做到了以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为基础,教学计划以企业岗位要求为基础,配以大量现场教学,教学进度因学生自身而设定,教师起辅助指导作用,立足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2.突出能力培养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引入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由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的转变。教师对案例进行重点、难点讲解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会模仿案例,自主研究,以达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的反响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适用于统计学课程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统计课程中实施后,教师感触颇深,学生反响强烈。教师不再被课程章节束缚,不再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能够根据模块需要,从每名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贴近学生的有针对性教学,从根本上实现了“宽基础”、“活模块”。与此同时,社会调查、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很好的融入模块教学,教师的身份逐渐转变为教练,更多的从事辅助、指挥、控制工作,为学生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答疑解惑。此外,案例教学有效的督促教师日常养成收集积累优秀案例的好习惯,做到针对不同基础学生,灵活运用不同案例,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后访谈及部分参与企业实践学生的反馈,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力。部分学生先后参与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大赛,把统计学技能运用到赛中,获得市较好名次。
2.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每一种改革都是尝试性的,并非能做到一步到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技能操作部分的教材。目前相当一部分统计学教材依旧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章节间并不是按任务进行划分,没有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即使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教学设计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技能训练指导书,也给模块教学带来很大不便。技能模块实施的任务与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相一致,这就需要传统统计学教材进行适当修订,与之同步。综合案例的缺乏也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的一个障碍。每位教师都希望找到一个真实的综合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所有教学环节融入到该案例中。但由于企业经验不足及行业数据的保密性,在目前课上很难见到从一而终的案例。
[摘要]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援集和整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施统计监督的过程。企业统计工作不仅是企业管理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本文阐述了企业统计的应用性的作用及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做出科学的夹策。
一、认识统计
传统概念中统计”一词通常解释为数据的收集与数据的解说。其实现代的统计学已被积极推广到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进行模型分析、如何做统计决策以及动态数据如时间序列趋势分析与预测等多个领域。现在不仅政府部门需要用高效率的统计方法来调查人口、财经、交通、教育、国防等状况,民间各大行业、工商业界的经营者,也常借统计数据来评估公司是否处在预定的目标状态、营运状况是否有效率等问题,并借此来比较其他同类型企业的营运状况用以评估或改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寻求最合适的经营模式。
二、企业统计的作用
企业统计是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情况,整理成表格或文章,供各级领导了解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之用同时向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报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就像是个国家的大车间,企业统计是为填报上级管理部门的报表而设置,因而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自然主要是首要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生产经营者,要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而拼搏这样虽然企业统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报表的职能还是存在的,但已经不是首要的,首要的任务是如何从企业统计这个企业管理基本手段的专业特点出发来为企业生存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统计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快速、高效、直观的数据信息。由于财务核算其数据往往是事后,不能非常及时地提供各种数据。同时财务数据也具有相对抽象性相对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统计数据可以根据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各种格式的数据,如产值完成情况、订单完成情况、利润完成情况等数据,格式也可以灵活提供。统计可以是动态的随时随地的。
统计为企业在向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申报各种项目、获取各种荣誉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和必不可少的资料。企业在申报如国家名牌、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各种优惠政策、评优等活动真实、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规范、科学的统计台账等资料,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有的企业统计数据无案可稽,往往数据问自相矛盾。经常出现“数据打架”,前后不一致,延误了项目或优惠政策的及时申报给企业带来无形的巨大损失。统计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的现代化建设。财务管理的内容很多是企业统计的内容,财务分析、财务决策许多工作是靠统计工作来完成的,是相辅相成的。
三、企业统计的现状
1国外企业统计现状
发达国家经济状况较之中国仍然保持了较大的优势其市场经济体制也比中国完善,统计学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国外大型企业拥有一套完整的统计系统,其对企业经营信息统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高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对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施统计监督,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2国内企业统计现状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适应国家统计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要求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企业统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为国家制定计划提供了大量统计数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还没有根本变化,新的统计调查任务要求又不断增加。面对这一形势要求企业统计人员,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国家法律规定的各项统计任务的同时,不断为企业统计工作的转轨变型积极进行探索紧跟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有新进步。但是统计工作目前还面临困境,重要表现在,
(1)“报表型”工作状态没改变
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统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统计机关和行业主管机关统计部门。企业在转变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条件下,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参与市场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各种信息,但面对政府部门和主管机关的多层需求,企业统计工作忙于应付上报的统计报表任务。这种“报表型的工作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
(2)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不足
目前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一般只能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则严重不足。
(3)统计人员配置与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反差
企业统计队伍构成、素质、工作能力与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反差。目前不少企业统计人员配置一般都是按照统计报表任务的要求进行的,缺乏中高级统计人才,加上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统计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改革考试方法
在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中,普遍采用的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的方法,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好坏。它虽然在现行教学中,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在高职教育中却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些不协调的地方。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同的办学模式。普通高等本科教育那种考试方式已经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更好地实现“多出技能人才”、“快出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加快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步伐,突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考试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以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统计学原理”课为例,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新途径。
一、“统计学原理”课的考试方法改革
统计学原理这门课是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各高职院校教学一直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历来考试方法都是进行理论考核。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感觉很难学好,到了工作岗位还是不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到,在工作岗位不会应用Excel进行统计的基础数据处理。由此看到,我们的教学与考试方法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有差距的,必须对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的教学与考试方法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要把教学的重点向应用技能掌握转变
理论授课时间要减少,增加实践的内容。在没有统计软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Excel的统计运算功能,安排一定的上机实践课,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原始数据的输入、统计的汇总、平均数的计算、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等基础操作。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拉近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距离,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期末考试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改革过去统计学原理期末仅答一张试卷就定学习优劣的情况,将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结合起来评定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情况,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由三部分来组成。考核方案是:第一部分是理论课的期末笔试――35%,主要考核对基础理论、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第二部分是期末实践考试――35%,给定原始数据,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根据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操作技能、问题判断和排除能力、创新能力,来评定成绩。第三部分是平时考核――30%,主要依据学生作业、参与课堂提问、平时口试成绩、平时的实际操作、出勤率等情况综合评价。
3.理论课的期末笔试方法可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方法
在期末理论课笔试中,笔试占总成绩的35% ,考试时间可安排45分钟,学生前15分钟答客观性试题,后30分钟答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答题时可采用闭卷方法。时间到了,监考教师将客观性试题收上来。学生接着答主观性试题,对于重要的统计基本概念、基本统计方法的理解、采用闭卷的方式考试;对于需要查阅图书资料以及在实际工作中也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问题,采用开卷的方式或允许学生携带有限资料的方法参加考试。
4.实践的期末考试可采用上机操作的方法考核
操作技能的考核,可安排在学期末,也可安排在期末考试前某一个时间进行,考试时间也设为45分,重点考核快速输入原始数据(可设计几组原始数据,每人选取一组参加考试)按要求进行统计指标运算、汇总、绘制图表、考核操作中处理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具体评分标标准如下表所示。
实践表明,通过统计学原理课考试的改革,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特别是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拉近了在校学习和上岗就业的距离。
二、由统计学原理课考试的改革想到的
为了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由统计学原理课考试方法的改革想到其它课程的考试方法也必须要改,都要转向应用技能的培养上来,加强动手能力考核,加强平时考核,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推行新的考试指导思想。
1.高职考试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为了加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全面推行操作技能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应当实事求是、灵活多变。不同的课程,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应占有不同的比率,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打破“一卷定优劣”的单一考试方法。
一些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机械CAD、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机械制图、单片机课程设计、照像技术等,可以100%地采用操作技能考试;一些理论性较强,有一定实践的课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概论、国际贸易实务、现代饭店管理、C程序设计、PLC(可编程序控制器)、VFP数据库等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应当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试方法。
2.重视平时考核,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张试卷的期末考试,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平时的考核。对于学生平时在提问、作业,测验,口试、实践课等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思想,应当认真记载,适当给分,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至少占总成绩的30%。这样能够督促学生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3.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搞些体现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
考试方法的改革,既要打破单一的理论考试,也要打破单一的闭卷形式和“一卷定论”的传统方式,应当采取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特别要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
为了鼓励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可与学团组织共同组织好各种体现专业技能的专业竞赛活动。在各种竞赛中的优胜者,应当作为相应学科考核的补充和延续,通过平时成绩而计入该门课程的总成绩。
4. 一些不需死记忆硬背的知识可允许携带一定资料参加考试
为了更好地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有些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我们可允许学生携带有限的资料参加考试。考试前一天可发给学生一张设计好的A4纸,允许学生将自已认为重要的内容写在这张纸上,第二天考试可携带这张准备好的资料进考场参加考试,但若发现有第二张资料出现就视为违规,以作弊论处。
这种考试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减少了学生将复习时间大量用在背题上,减少了学生的考试负担。由于要在有限的纸张上准备考试资料,学生必须学会归纳整理,思考问题,去粗取精。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我们知道,“考试”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注意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不研究型人才,所以考试要为达到这个目标服务。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必将对培养高技能人才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莉.高职教育考试改革问题探讨.北方经贸,2007年02期.
[2]于克明,吴献,韩宝瑞.加快考试改革,突出技能培养.辽宁高职学报.
[3]董必辉.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浅析.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4]孙激.浅谈高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刘六英.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板),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