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生产技术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煤矿生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自身生产的特殊性,具有收益率高、危险性大等特点,因此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现阶段,为了确保煤矿生产过程中职工的人生安全,国家对煤矿生产安全技术管理方面进行了法制完善,加大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组建进行了明确,同时也加大了对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资金方面的支持。通过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及对煤矿瓦斯的有效治理和诊治,煤矿生产安全技术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煤矿安全技术生产带动产量的大幅上升,“十五”时期中我国煤炭总产量每年平均的增长速度高达17%左右,其中国家重点煤矿煤炭生产量可达到12亿吨左右,国家地方性煤矿总产量也达到了3.5亿吨左右,乡镇级别煤矿原煤产量达到了近9亿吨左右。其次,生产技术指标稳步提升,目前我国重点大型煤矿企业采收工作量平均单产达到了5万吨/个/月,比五年前提高了近60%。挖掘能力方面单进达到了150米/个/月,开采人员工作效率达到了4.5吨/工时。第三,我国煤矿生产技术安全性总体趋于稳定。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治理煤矿安全技术生产,完善了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国家以及地方性煤矿的监管力度,各煤矿企业对安全技术管理越加重视,截止目前为止我国煤矿年发生事故总量、特大事故率以及死亡率均有了明显的下降。事故率和死亡率同比分别下降近10%和20%。第四,为了加强对国内中小煤矿企业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在近两年里,我国加大了对中小煤矿企业的检查力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技术能力的企业给予暂停生产直至关闭的处理,使得我国煤矿市场得到了净化,同时对安全规范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就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现状进行了阐述,可以看到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如下:
(一)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思想较为落后。我国部分煤矿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缺乏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程度不够,对生产、安全与产能效率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当,没有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在煤矿企业中的重要性。只是一门心思扑在生产上,造成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人员伤亡、生产停滞等等,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二)煤矿企业技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目前,某些煤矿企业对技术管理的安全性不够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够科学,同时对监管的落实情况也不够到位,导致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长期处于低下。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安全管理手段,即,企业内设定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只是凭借着自身的经验和技术能力,到现场进行监管,而这种监管存在着制度上的漏洞,明显缺少量化管理的方法,检查结果也缺少一定的权威性,此外安全检查人员也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检查力度过于薄弱,效果可想而知。
(三)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相对被动和滞后。在我国某些煤矿生产企业对于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相对被动和滞后,每当煤矿生产出现了安全性问题,才会开展紧急动员,对受伤职工展开营救,处理遇难人员补偿问题,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处理,在进行安全生产整改,而这种被动的处理方式最多维持几个月,之后安全管理又开始逐渐散漫下来,导致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如何有效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
(一)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煤矿生产中属于重中之重,而煤矿安全生产首先要注重生产技术的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技术是煤矿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技术管理是新时期驱动煤矿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而科学技术管理与其他管理不同,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煤矿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技术管理出现了问题导致的,因此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做好对煤矿技术管理中的“一通三防”。纵观这几年来,我国煤矿生产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大部分是由于煤矿瓦斯问题所致,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导致瓦斯事故的主要问题在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不到位所致。“一通三防”中“一通”是指对煤矿井加强通风管理,“三防”则是指对玩死、煤尘以及煤矿井内火灾的防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通三防”技术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因此,煤矿企业要加强对“一通三防”技术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进一步完善“一通三防”管理制度,细化到部门和个人,明确责任,制定考核指标,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落实到位;2、加大对矿井内“通风”技术的管理力度。“通风”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三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做好通风系统的管理,对矿井内落后的通风系统进行改善,对通风设施定期给予维护,制定通风系统管理制度,保证供风、配风的通畅性;3、加强对“一通三防”技术的投入,煤矿企业要多老旧通风系统进行定期更新,做好除尘检修管理,引进先进的除尘通风设备,确保瓦斯的排除率,避免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依靠科技作为推动力。目前,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煤矿生产安全管理需要依靠科技作为支撑,引进先进的采煤技术和生产设备,并给予推广和应用,同时注重对煤矿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广大职工整体技术水平,努力完善煤矿井下作业的环境,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的进行。在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中,要学会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特点的矿井生产,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并给予论证,切忌盲目行事,确保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杜绝新的隐患出现。
四、结语
第一,规范的管理生产技术档案可以使企业更好的了解自身发展的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更有目的性的进行改善,使电力企业能够更加安全的生产。
生产技术档案详细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史,这样有利于企业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本企业优势与劣势,从而取长补短,将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使企业的管理层能够更准确的制定发展策略,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现自身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从而进行改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
第二,规范的管理生产技术档案可以使企业通过了解科研成果的产生过程将其运用的更加合理,从而使生产可以更加安全并且提高效率。
科技技术的实践和推广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如果一种科研成果在使用的不合理会使生产具有不安全性,尤其是在电力企业。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用核能发电,核能发电的科技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在核能的使用上不够合理可能就会引起核泄漏,从而导致核辐射,这样会使电力生产产生危害,造成严重损失。而规范的管理生产技术档案可以让科研人员对记录的资料进行不断的试验,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率,形成更好的结果,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第三,规范的管理生产技术档案可以使企业合理安排员工的岗位。
生产技术档案中详细记录的员工的具体信息,这样就有利于增加企业对员工的理解,从而根据员工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去做,这也有利于安全生产。比如动手能力比较强,且细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安排在比较精细的工位,动手能力较差的可以安排在普通工位,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安全系数。反之,动手能力较差的员工不能够胜任工作,甚至违规操作,不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还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不利于安全生产。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信息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因此合理安排员工岗位也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性。第四,规范的管理生产技术档案要求管理人员具有高素质,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性。规范的管理生产技术档案要求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使命感,激发工作热情,严谨细致,踏实努力,认真负责的工作。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生产技术档案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将所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有的信息都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汇总、排序、归档,并且将资料都输入电脑,组成资料库,方便查阅,其中也包括了安全生产的各方面的制度与要求,如工作人员的安全操作制度,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电路安全等,从而为电力安全生产服务,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系数。
【摘要】企业产品技术标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专业特色产品的研究、生产及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专业研究方向和企业产品技术要求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并以科技型企业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为例,对实现建立高原电工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开关设备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1.引言
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指定的标准,是科学技术研究、组织生产、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在企业产品生产中处于指导性地位。企业技术标准资源建设要围绕企业产品生产技术的达标需求,注重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构建产品技术标准资源体系,以提供有效服务。
2.技术标准资源建设要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产品技术标准资源建设,是企业开展生产技术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产品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全过程之间具有的高关联性来看,要使面向企业的技术标准都能满足产品技术要求之需,我们必须根据企业产品的品种、特点,并从行业发展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进行保障性的建设,促进技术标准有效实施。
2.1 创新产品研发中对技术标准资源的需求
拥有符合企业创新产品所需的技术标准,是企业技术研发工作的第一必备条件和质量控制的源头。在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技术标准的需求存在着综合化、全方位的特点。因此,从建设和服务的方式中要突破传统习惯,改变面向基础与应用研究为模式的传统方法,以满足产品研发的新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技术工作已转变为从基础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等环节,这就要求技术标准建设要力求达到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使其具备全方位、系统化的特点,建设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具有保障性的技术标准资料体系。
2.2 产品生产对技术标准资源的细化要求
在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技术标准资源的需求存在着深化和细化的要求。首先,不同产品所需的技术标准不同,而同一产品在不同生产阶段所需技术标准也有所差异,它反映在产品设计及生产中具有的个性化以及不同的侧重点上。其次,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细小部件之间不同的技术要求。
因此,技术标准信息建设,不但要满足宏观层面上的需求,更要关注拓展产品细小零部件技术标准的深度和广度,使产品技术标准资源在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达到细化的要求,使产品技术标准资源覆盖产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
3.产品技术标准资源建设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技术标准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产品要求,是产品要求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确定产品质量的目标与要求;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产品质量,它是为达成产品质量的目标与要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两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承,构成了产品质量的保障环。
3.1 产品技术标准是产品要求的重要体现
产品技术标准是产品要求的重要体现,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产品要求是特定要求,只适用于特定的产品。GB/T19000—2000族标准(以下简称“2000族标准”)明确地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区分开来,它不规定产品要求,但它是产品要求的有益补充。任何企业在采用2000族标准时必须同时考虑产品要求,以体现企业的产品特点。
3.2 产品技术标准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
产品技术标准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而2000族标准强调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应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按照《标准化法》规定,工业产品的设计、品种、规格、生产、质量检验、包装运输等全过程均应有统一的技术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因此,在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其既有的法律地位,要明确技术标准按不同的要求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及所要达到的实施要求,即在实施过程中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执行控制,建立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技术标准体系。。
3.3 产品技术标准是组织生产的依据
产品技术标准是组织生产的依据,它蕴含着优化生产次序的内在需求,是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条件,是满足顾客要求的基本保证。而2000族标准中指出,企业应确定“产品质量的目标和要求”。这些要求应包括产品标准或产品特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依据。
(1)产品技术标准是组织技术能力的综合反映,而产品质量是市场竞争的要素,在构建技术标准体系过程中要针对产品特点,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产品技术标准无遗漏的收集齐全,及时为产品质量水平的评定提供有保证的技术依据。
(2)质量管理过程是标准制定和贯彻标准的过程。企业的一切生产技术活动都以服务“产品”为中心,而标准化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工艺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构建技术标准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工作之间的有机结合;《标准化法》明确指出:“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在贯彻标准过程中要协调好同类及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实现产品技术标准系列化,以满足产品生产对技术标准的需求。
(3)产品技术标准是提高效益和满足客户要求的必要保证。产品标准具有促进生产技术进步的特点,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在满足顾客需求前提下付出成本的高低,注意产品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结合,促使企业综合效益有实质性提高。因此,构建技术标准体系既要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又要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顾客满意度。
4.实现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
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对产品生产技术活动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生命周期的规律,从计划、设计、生产服务、试验检验、交付使用等全过程,深入分析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力求覆盖产业各环节;建立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够反映产品特征及其内在关联关系的完整的标准体系。
实践证明,根据专业领域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按其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具有实践性规则的有机整体---技术标准体系;对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建立的,具有专业特色的高原电工产品技术研究标准体系(图1)及开关设备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图2)为例,它们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其范围包含了特定领域的通用条款,充分体现了技术标准在专业研究和产业化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实例1:
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是全国高原电工产品环境技术研究的归口单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青藏铁路建设为代表的高原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蓬勃展开,给高原电工装备的研究开发及电工产品与材料的高原环境技术研究带来了新机遇。按照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高原电工装备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相关领域试验研究,经过大量的研究验证工作,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获取了前所未有的珍贵数据资料,由此负责主导制修订了一大批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这是一个成功利用标准体系的实例(见图1)。
实例2:
建立符合企业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结构是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进行规范生产的重要途径。根据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高低压开关设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特点,构建了适合产品生产技术要求的标准体系,充分体现了技术标准在产品生产中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如图2所示,从产品技术基础、设计、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工艺工装、、包装运输、安装、交付使用以及环境技术等等构建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全面体现了开关设备生产技术的一致性技术要求及核心内容,既符合行业和产业特点,又适应发展需求,避免了工作重复,显现了标准体系构建所产生的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为开关设备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建立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标准在新产品开发、试验研究、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对于同行业内专业技术标准的多元化需求,应根据行业行为主体、专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持续改进和完善,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企业中技术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乐庆玲,胡潜.面向企业创新的行业信息服务体系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09.2.
制药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所在地泰州,是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泰州医药城现已落户国内外医药企业六百多家,泰州医药产业连续15年销售领跑全省。2015年,泰州医药企业实现产值720.86亿元,销售收入717.07亿元,利税90.03亿元,分别增长8%、12%和4.3%[1]。《泰州医药高新区工业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泰州将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丰富“研+产”特色发展路径内涵,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学院多年来秉承“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努力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药品生产技术正是立足办学方向、适应地方经济特色开设的一门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在企业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整合了传统的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设备等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了药典、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2课程建设理念
与大学本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从事药品生产岗位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的课程理念,构建基于药品行业管理规范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采用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建设思路
成立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以学院为主体、企业为主导,校企联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学院骨干教师共同组成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在职业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药品生产技术课程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评价机制。
4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
4.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组通过对江苏省特别是泰州地区医药行业、制药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归纳出药品生产技术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药品生产工、药品调剂员、药物研发助理等。通过药品生产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药物各种剂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掌握片剂、注射剂、浸出制剂、液体制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及软膏剂等常规制剂的生产技术和相关基本知识;具备各种常见剂型不同岗位的生产操作和质量控制能力,能熟练使用药品生产设备,并能对设备进行调节和维护;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遵守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的职业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思维方法。4.2以药品生产过程为基础,有序整合教学内容。针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21世纪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制药企业的企情、高职学生的学情,课程组基于药品生产企业一线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药品生产工岗位群设计了液体剂型生产技术、固体剂型生产技术、其他剂型生产技术3个模块。课程组参考行业企业调研意见,为了使学生树立依法制药、规范生产的观念,在学习常规剂型生产模块之前设计了药品生产管理模块。将这4个模块以任务为依据分解为10个典型制剂学习项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统筹考虑,有序组织教学内容,保证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具体课程设计及学时安排见表1。4.3以校企联合教学团队为引领,实施导师组负责制教学。由企业富有岗位工作经验或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导师组共同负责课程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的具体实施,既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又能更好地组织教学[2]。另外,还需要制订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导师筛选的标准、权利和义务,细化导师的考核要求,从而夯实导师组团队的基础。4.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院建有总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药品生产实训中心,可进行片剂、颗粒剂、小容量安瓿剂等剂型的生产。考虑到某些剂型实际操作的局限性,学院在现有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引进了药品生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团队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落脚点,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3],评价标准应尽量客观量化,便于实施。药品生产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药品生产岗位工作的核心专业技能为目标,考核评价指标实现“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相结合,职业技能考核和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通过构建学生、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融“教、学、做、用、评”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作者:冒玉娟 邢晓玲 赵丽 宋亮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制药网.十三五泰州将重点做大中国医药城的“药”[EB/OL].,2016-11-01
关健词:甘蔗糖; 清洁生产; 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 TS24文献标识码: A
1 国内外甘蔗制糖生产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1 .1 国外甘蔗制箱工业技术发展概况
世界甘蔗糖产区分布地域很广,主要在亚洲、南美洲、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和非洲。世界食糖生产工艺向高技术、自动化,规模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1.1.1 工艺技术趋势
生产工艺的改造。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在白糖生产工艺上进行改造,以降低白糖浊度和二氧化硫含量,节省投资和加工成本,如用膜法去除上浮固溶物和高分子量杂质,解决积垢问题,同时应用离子交换技术,降低加工成本。
糖用助剂的应用。国外的制糖企业加强对各种新型、高效的糖用助剂的研制,旨在减少糖分损失,改善澄清工艺过程,提高设备效率,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
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糖厂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已进人全方位开发的新阶段,即兴建大型的综合利用工厂,从多层次高产值方面,开发利用副产品, 开辟生物能源与纤维工业资源。
1.1.2 机械设备和微电子技术应用趋势
新型提汁、澄清、煮炼设备不断涌现。多种型式的高效、重型撕裂机的使用,提高了甘蔗的破碎度;压榨技术的新突破,如印度采用FCB 一K.C.P 自调压榨机,使四辊压榨机具有三次压榨特点,巴西和墨西哥应用的压和渗相结合的提汁法,提高了甘蔗抽出率,节省投资和动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半自动和全自动压滤机,使用板式和管式降膜式蒸发罐、立式连续助晶机,同时,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制糖工业中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1.2 国内外甘蔗制箱生产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我国甘蔗制糖工业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生产技术水平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糖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1) 生产规模。国外糖厂规模普遍为日榨甘蔗4000 一10000t,而我国平均规模为日榨2000t,是国外先进企业的1/2~1/5。目前,全国仅有13%的糖厂达到日榨4000t 的生产规模。
(2 ) 设备性能和自动化程度。我国糖厂设备较落后,容量小,计算机自动化程度低,耗能高,搪分收回率较低。
(3) 员工劳动生产率。我国糖厂机构臃肿,定员偏多,如国内一家日榨3000t糖厂的固定员工为600一700人,是国外同规模的3一10倍;人均年产糖30t 一40t,仅为国外的1/5~1/l0。
(4) 原料甘蔗的计价方式。我国收购原料甘蔗是按甘蔗的重量计价,造成蔗农重“量”轻“质”,不利于甘蔗含糖分的提高,而国外是按甘蔗糖分计价,从而保证了原料甘蔗的高品质。
(5 ) 制糖工艺和食糖品质量。我国甘蔗糖厂产品为耕地白糖,生产工艺主要是亚硫酸法,食糖品质较低,色值和二氧化硫含量较高,而国外一部分糖厂生产精制糖,生产工艺采用原糖或白砂糖做原料,经过回溶和提纯处理,再结晶煮炼制成, 色值和二氧化硫含量较低, 食糖品质高。
(6) 污染治理。我国糖厂三废排放量大,污染严重,尤其是部分糖厂附设糖蜜酒精车间,废醒液治理难度大;而国外对糖蜜的处理多采用集中定点方式生产酒精、酵母等产品,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2 清洁生产技术指标确定原则及依据
2.1 基本原则
(1) 符合清洁生产思路,即体现全过程的污染预防。(2) 依据清洁生产水平确定各个指标的基准值分级。(3) 基准值设定时应结合国内外甘蔗制糖业的现有技术水准和管理水平,并考虑技术及管理的发展趋势;对难以定量化的指标,不设定基准值,只作定性说朋。(4) 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选取甘蔗制糖行业和环境保护部门常用的指标,易于理解和执行。
2.2 主要依据
甘蔗制糖清洁生产指标依据甘蔗制糖业工艺特点、污染特征进行确定。
工艺特点。甘蔗制糖生产过程包括甘蔗种植和制糖生产过程。制糖生产过程包括甘蔗进厂、压榨、澄清、蒸发结晶等工序。图1 为甘蔗制糖的流程示意图。
图1 甘蔗制精工艺流程示意图
污染特征。甘蔗制糖业的污染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压榨、澄清、蒸发、结晶等工段产生的废水、废糖蜜、滤泥、甘蔗渣,以及动力车间锅炉产生的烟气、炉渣
、灰渣。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其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此外,还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糖蜜、滤泥、甘蔗渣等废物。
3 清洁生产技术指标分类和评价指标选择
3.1 指标分类
根据甘蔗制糖业生产工艺特点及污染特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共选取资源能源利用、产品、污染物产生、生产工艺与装备、废物回收利用和环境管理要求共6 类指标。
3.2 评价指标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甘蔗制糖业是农产品加工工业,为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考虑原(辅)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是否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以及原辅材料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选择原辅材料、总收回率、等折白砂糖产率、吨蔗耗电量、百吨蔗耗标煤、吨蔗新鲜水量、水重复利用率作为评价指标,其中原辅材料方面包括原料种植基地要求、甘蔗品种选择、化肥与农药使用要求、辅助材料使用。
产品指标。甘蔗制糖企业生产的产品在符合国家食糖卫生标准的前提下,考虑产品后期服务的处理和处置、产品的包装也要符合环保要求,因此选择产品达标率和产品包装作为评价指标。
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是甘蔗制糖业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的重点之一,它直接与环境影响相关。根据甘蔗制糖企业的污染特征,选择吨蔗废水产生量、吨蔗化学需氧量产生量、吨蔗悬浮物产生量作为污染物产生的定量化控制指标。
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将甘蔗制糖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滤泥、蔗渣、废糖蜜和炉渣等废物的综合利用情况作为废物回收利用评价指标。
生产工艺与装备。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甘蔗制糖的生产工艺与装备已趋成熟,技术发展重点主要在自动化控制、节水、节能、减污等方面。因此生产工艺与装备方面的评价指标重点是对生产过程的关键工段自动化参数控制、节水及减少洗滤布水产生、采用真空冷凝系统提出要求。环境管理要求。
环境管理要求包括环境法律法规、环境审核、生产过程环境管理、全面的环境管理等4个方面。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岗位培训,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制度,生产工艺用水、电、汽管理,生产车间噪声、粉尘控制,事故、非正常生产状态应急。全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管理计划、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污染监测、信息管理, 以及相关方(包括原辅料供应方、协作方、服务方,附设甘蔗渣造纸、糖蜜生产酒精及其他副产品综合利用车间等)。
3. 3 指标分级
将上述的评价指标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指标。即国际上同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的技术指标。此级指标主要作为清洁生产审核时参考,通过比较发现差距,从而寻找清洁生产途径。国际先进指标采用公开报道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指标。
二级指标。即国内同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的技术指标。此级指标采用公开报道或参考有关统计数据的国内先进水平的指标。
三级指标。即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的技术指标。此级指标根据我国甘蔗制糖业实际情况及其有关的统计数据,按清洁生产对生产全过程采取污染预防措施要求所应达到的水平指标。
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由于化工生产中涉及到有毒、有害介质,存在高温、高压条件,所以只有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管理人员在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需要兼顾生产的安全性,以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本文就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生产;关联研究
1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的关系
1.1技术管理贯穿于生产过程
在整个化工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技术管理工作,为了实现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方式。技术是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只有实现技术的先进性,才能保证生产的高效性以及安全性,也就是说,技术是安全的基本保障。实现良好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生产中不同环节和不同地点的安全性,在保证生产进度的同时,提高效率,确保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生产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
1.2合理的技术管理能够消除安全隐患
只要合理的技术管理,才能实现安全生产,高效率的管理能够消除或者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或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化工生产中,多数原料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伴随着生产中存在较多的高温、高压条件,所以安全隐患较大,如果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极易发生事故,甚至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只有做好生产技术管理,才能消除安全隐患。
2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没有落实
化工原料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特异性,含有的有毒、有害以及危险性成分较多,在生产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开展工作,杜绝违规操作出现。比如:很多人员与生产的关系不大,当其进入生产区域以后,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和安全知识,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很多公司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生产安全,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在生产中的不同环节,没有具体的约束,导致生产流程松散,危险性较高。
2.2生产技术和设备达标率较低
很多化工生产单位采用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比较陈旧,没有实现持续的技术更新,加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相对陈旧,保养与维护不到位,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如果生产单位在制定生产规范以及工艺流程的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安全因素,结合生产的实际状况,将会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出现,不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了操作人员的严重伤亡。比如:在对具有严重腐蚀性的原料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原料对设备具有较大的腐蚀作用,必须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使用先进的、耐腐蚀性较强的设备,并且做好定时检查与维护,才能够保证生产安全。
2.3操作人员素质低下
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很多生产事故都是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以及不规范操作而导致的,所以,生产单位需要做好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且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避免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安全知识以及技术水平不足而引发的事故发生。
3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措施
3.1做好技术检修
化工企业需要在选择生产设备时,按照本企业使用化工原料的腐蚀性等特点进行相应的设备选取,引进高质量设备,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检修,保证员工操作设备的规范性,减少设备的损耗率,从而降低因设备损坏引起的安全事故。有很多的化工生产事故,都是由于设备隐患所造成的,出现小问题时并没有特别的在意,在后续工作中则演变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在今后的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生产方面,对设备检修工作进行充分的完善。第一,所有的化工设备,必须每日记录其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各种问题,通过技术人员进行专项解决。第二,阶段性的淘汰老旧设备,引入先进设备,逐步完成生产线的更新换代,在安全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升。第三,化工设备的检修应按照标准方法来实施,全方位的排查问题,减少表面化工作。
3.2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生产单位结合自身状况,全面考虑安全因素以及不同的生产细节,在生产中不断贯彻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如果出现违规操作的人员,严格给予惩罚,同时,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视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实际的惩罚措施,情节严重者,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进行全日制安全培训,直到重新考核通过后,重新返回原工作岗位。
3.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和安全培训
如果制度和规定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则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管控与约束作用。生产中,任何操作都是依靠技术人员或者操作人员来完成的,所以,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极为重要。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水平对生产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化工生产单位需要定期进行人员的培训,并且多组织人员的交流和讨论,在必要的时候,派遣技术人员出厂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促进生产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3.4做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化工生产单位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时,需要根据本单位生产原料的腐蚀程度安排生产进度,选择生产设备,设备一旦引入以后,需要在生产中定期对其进行全面的保养,化工生产单位在工作中要全面进行技术分析,对于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多重解决方案,通过技术人员的讨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综上所述,基于化工生产的特点以及性质,生产的技术管理状况与安全生产的联系十分紧密,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兼顾安全生产方面的因素,为生产的安全开展提供保障。管理人员还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结合化工生产的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保证化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烟草企业效率分析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DEA的云南马铃薯种植效率分析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贷款定价效率研究 基于DEA法的四川农业生产效率综合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湖北省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R&D综合效率研究 内部管理效率对农业生产效率 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建筑业增长因素分析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房地产上市公司X-效率测度 规制与技术效率:基于中国钨、锑和稀土资源开采的随机前沿分析 基于DEA的宜昌市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基于DEA模型的黄冈市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新疆兵团农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DEA方法的湖南农业生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法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基于农户视角的外生性因子对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01-04.
[2]王军,徐晓红,王洪丽,姚凤桐.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J].玉米科学,2010(06):133-137,142.
[3]田伟,何玲.中国烤烟TFP增长率的波动与地区差异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J].南方农村,2010(06):46-52.
[4]赵红雷,贾金荣.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02):52-58.
[5]王学渊.基于DEA和SFA方法的中国省区灌溉用水效率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08):44-47.
[6]田伟,李明贤,谭朵朵.中国棉花生产技术进步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J].中国农村观察,2010(02):45-53.
[7]李灿华,田伟.基于SFA的中国烤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0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