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8 16:4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

篇(1)

中职物流;物流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25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46-02

2009年2月,物流产业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获国务院会议通过,物流调整和振兴涉及国民经济多个行业联动发展系统,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2002年只有一所开办物流专业的学校到目前为止,仅开办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就超过了1000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很多学校都是照搬大学物流专业的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学校的教学与企业要求严重脱节。而面对这些问题与不足又该怎样去改善,怎样去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寻找应对的策略,这对教学将是一个挑战,是一个不断思索的过程。

一、目前中职物流教学的现状分析

1.缺乏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物流专业出现在中职教育中,但是物流学科边界模糊,专业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很多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都在原有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物流专业的自身特点。

2.缺乏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

3.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现代物流专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对于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多是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同时更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双师型”的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4.缺乏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场所

一般物流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额较大,很多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无法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实训场地,所以学生在校内无法完成必要的物流技能训练。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给学校带来阻力。

二、改进物流专业教学的方法

1.构建良好物流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与东本储运、风神物流等建立起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主要服务于东风汽车公司的商品车销售物流、零部件物流、生产物流,具有很鲜明的汽车行业特点。我校首先要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自身的情况、相关企业的需求来确定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其具有很鲜明的汽车行业物流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2.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物流教育、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做到:(1)加大多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为教师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增强。(2)聘请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工程管理人员为专家,积极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3.重视教材的精选与处理

我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将近三十年,依据这种教学理念,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编写有很多的自编教材,这样的教材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样,物流专业的教材也可由有经验的、知识结构全面的、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来编写,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能贴近企业的需求。

4.改善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我校目前缺乏物流实训条件,现场教学和参观可要求教师带学生到东本储运、风神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通过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通过参观,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

(2)项目教学法

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故学生会对周而复始的理论学习产生枯燥与反感情绪,如果这时增加适当的教学项目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展积极的讨论,可以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这样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总之,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以及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将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相统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学科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促进物流教学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物流业迅猛发展的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

[1]李荣生.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篇(2)

Abstract: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teaching affects non-professional accounting teaching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teachers often ign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pecialties, which lead to un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Elementary Accounting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s, this article presents some ideas about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on-accounting major;elementary account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42-02

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非会计专业在设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教学目标局限于基本理论、基本账户的掌握,以及证账表的核算流程等,与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比,没有任何的区别。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设定《会计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时,是使学生掌握会计及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这一目标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目标相似,并没体现出物流管理这个专业真正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课程教学目标含糊不清,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1.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课程教学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方面,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区别,首先对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原则等基本理论进行相应的介绍,其次是学习会计账户和会计分录,最后是对证账表的操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会计课程名称是《会计学基础》,开课时间是大一的第二学期,周学时为4,共计86学时,其中理论、实践、集中实训的课时分别为40、16、30。与我院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相比,其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基本没有区别,很多教师在讲授《会计学基础》课程时,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教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会做会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的侧重点。事实上,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进行会计核算不是学习基础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通常情况下,作为未来物流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学习的重点在于懂得会计基本操作的流程后,对会计信息进行使用,进而为物流企业管理做出决策。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体会不到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意义,那么学习就会缺乏积极性,并会对该课程产生厌恶感,这正是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缺乏针对性导致的。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会计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它会延续、补充和深化会计课堂理论。在会计教学中,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较少,进而不能锻炼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非常地低,进而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受教学条件、实训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安排了集中实训,但是缺乏仿真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料多是虚拟的,而且是打印出来的黑白样式,在原始凭证方面,种类少,而且缺乏相关的印章,学生没有机会填制真实的凭证,进而难以找到填制凭证的真实感觉,所以在填制部分凭证方面,学生表现的较为生疏。

1.4 教材选用不合理 在会计教材选用方面,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将会计专业使用得教材应用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的出发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侧重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之间对会计课程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院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的就是王红娟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的《基础会计》教材,而此本教材是我院经管系教师参与编写的主要针对会计专业应用的一本通用教材,这种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性,选用通用教材,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 提高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设想

2.1 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不会从事会计工作,通常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员是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他们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需要与会计专业有所区别:一是求学生在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懂得物流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或会计资料)中体现;二是能够看懂会计报表,利用各种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知识对物流企业经济活动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2.2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非会计专业可以保留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账户、会计分录、证账表等内容,这些内容要精炼、简单,将原先几章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一章,同时增加财务分析,报表分析等相关内容,在设置财务分析、成本分析、报表分析这几章内容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重点。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①会计入门知识。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会计课程与物流管理专业之间的联系,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对会计与物流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会计在物流专业岗位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意识掌握会计这门商业语言是必须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接着对会计核算原则与基本假设、账户与复式记账等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同时简化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循环这部分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通过实践进行感性的认识。

②物流企业常规业务核算及报表编制。在基础会计中,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能够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按物流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方法进行授课,具体包括:筹集资金及购置设备的核算、供应阶段的核算、经营服务阶段的核算、销售阶段的核算、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等。将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③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在讲解会计报表时,重点阐明物流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差别,说明会计报表结构与会计报表分析之间的关系,解释如何计算和分析财务指标,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

技巧。

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课程实训安排上首先保留传统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证—账—表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但课时不需占用很多,而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锻炼分析物流企业财务会计报表,通过报表提供的各项数据,帮助物流企业进行预测、决策,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要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2.4 加强教材的选用和建设 尽可能选用专业针对性强的教材,确实没有针对本专业的教材,在选用通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和授课时,需调整相关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积极组织教师编写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比如针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物流企业会计》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熊春红.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3).

篇(3)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现状

在我校08及12版教学计划中,《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时是在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斤课。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航空物流的特色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民航货物运输》等课程,对航空物流也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学生已经经过实践课程和实习,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时,已有良好的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物流成本的分析,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08及12版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

结合物流成本的特点,物流成本管理必须是对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的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进行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必须建立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计刼、成本考核和分析等全却内容的物流成本管理4系。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包括的内容和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物流成本的计算、分析、决策以及物流成本的控制。这几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整个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体系。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对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的物流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解,对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则仅仅是简单介紹,缺乏实际的、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流成本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物流成本管理的实用性很强,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实验室建设落后,我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课堂灌输为主,缺少实践和实验环节,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牢,动手能力较弱。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思路

1.结合本专业情况,梳理授课内容,加强案例建设

因为《物流成本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我们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师在一起进行了说课活动,为大家介绍了各位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物流成本管理》与其相关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综合运输》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课程组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确定了在物流成本的构成与计算的基础上,要加大物流成本的分析、决策与控制的教学比重。同时要加强物流成本案例,尤其是有关航空物流成本的综合性案例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通过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的讨论,我们课程组基本确定了《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重点,在12版以后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据此组织《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的对《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2.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因此《物流成本》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遇到物流的实际问题时,往往由.于没有实践经验而束手无策。近两年由于学校的支持,我校的物流管理实验室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组也开始研究如何加强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物流成本管理软件,帮助学生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对所表地的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业企业成本构成及运作优化的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及流通企业的物流运作流程、服务层次、设施设备等情况,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以物流成本作为切入点,对企业物流运作进行优化,在实践的第一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理论-实践-理论”的新模式。

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2.1.3适应服务面向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2.2.4就业创业板块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环节;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现代物流人才,需要从事物流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熟悉和掌握现代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理论,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同时应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务运作能力。由于我国在物流专业的研究和教育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因此也就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对上述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实施。而物流实验环节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物流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培训,可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效地掌握有关物流信息、物流技术与设备、企业资源规划、物流配送与仓储管理、国际物流与报关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物流高级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开展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物流管理的教学实验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开展物流管理的教学实验,可以有效模拟物流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能充分观察和了解实际物流活动,并在实际物流实验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流基础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充分了解物流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切身体会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学生也能在物流管理教学实验中参与物流管理活动,能够直接感受到物流管理活动规律,并能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知识完成物流管理活动。因此在我国物流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展各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验课程,对于完善现有的物流教育体系,提高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是非常迫切的。

1.1 物流实验教学是完善教学大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依托工程和信息技术并以经济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新兴专业,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物流实验教学是完善教学大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变能力与团队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课程中了解并应用各种物流技术手段,如仓储、运输和信息技术手段等,熟悉、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2 物流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常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只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不能有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掌握和灵活运用。但是物流实验课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物流方面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分析实际案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延伸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参与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物流管理实验知识和技能,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素质。

1.3 物流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物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就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物流实验教学工作。首先只有通过开展物流实验教学,才有机会发现物流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室教学,将学生置于一个充满创新的物流管理实验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现代化物流人才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验能力,既要会思考,又要会操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因此只有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工作,才能培养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2 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当今社会对综合能力型物流人才需求的加大,物流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物流实验教学在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物流实验教学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验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物流相关专业的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一般来说,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周期都比较短,而且物流多学科整合的特色比较突出,而我国各个院校大多是在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借助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条件,构建各自的物流专业教学体系,未能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2.2 实验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当前在物流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目前很多院校物流实验的教学还停留在验证和认知阶段,这将大大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度。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物流相关专业物流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感不强,过多地强调实验操作,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3 实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对于物流实验室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建设规模不断地扩张,实验室的整体投资规模基本都在百万元左右,为物流实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软硬件条件,物流实验室正在逐步变成学生长期使用的教学基地。但从目前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也还普遍存在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2.4 实验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一般来说物流实验室的构建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于物流实验室的管理也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及日常管理、实验课程的开发、实验教学资料的管理等方面更需要专门管理。但目前而言,很多高校的物流教师都仅仅具有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背景,而对于掌握物流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常常造成实验室的管理不到位。另外物流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质量评价主要是教师依靠学生的实验报告来完成结果评价,但由于目前的物流实验教学时间较短,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全部实验内容,因此教师依据学生和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3 物流管理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物流实验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物流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需要在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对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更高要求,构建物流实验教学体系。

3.1 基础性实验教学

基础性实验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实验验教学可安排3门实验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实验C》。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物流专业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目的。

3.2 提高性实验教学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后,就可适当地开展第二阶段的实验教学,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地掌握和理解,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可安排3门实验课程:一是《物流技术装备与作业仿真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托盘、叉车、货架、pos机、条码、条码打印机、手持终端、无线射频采集器、GPS设备等基本物流设备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方法;二是《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实验》,具体内容可包括运输与配送管理流程模拟、仓储管理流程模拟、国际货代与报关作业流程模拟、码头集装箱堆场管理模拟等部分,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流程管理;三是《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实验》,让学生掌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构成、应用和管理。

3.3 综合性实验教学

本阶段的实验课程主要安排在第四学年,本阶段主要可开设1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物流管理综合实验》——企业物流管理沙盘演练。沙盘演练,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它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融入市场变数,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师点评,使参与实验演练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全真呈现企业在数年经营中的物流管理问题表现,把长期企业经营及物流管理才能看出的结果浓缩在2~3天时间里集中暴露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市场分析与订单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产品规划与研发策略、生产管理及与物流管理相关的财务管理。通过此阶段的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案例情境下的物流问题,掌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进行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4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于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物流本科教育应适应这一形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知识有效应用能力,对于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加强实验内容的多元化

实验室的建设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与时俱进地升级扩展,应建立以实验室为核心,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化空间构建模式,将实验室建设与校外基地实习相结合,实验室将成为企业环境的集中模拟场景,提升实验内容覆盖范围,在基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实验内容的多元化。一般而言,管理学科的一些实验得出的结果可能会是定向性的认识,并不能绝对量化,因此物流实验的内容选题应重点考虑实验结果的多元性,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侧重。同时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建设上,尚需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在实验课堂教学上要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将科研项目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扩充。

4.2 增强实验教学的开放力度,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室的开放性对于不同的视角而言是分层次的,对于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增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开展,这也就要求增强实验教学的开放力度。一方面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如在硬件平台建设上可采用多场景模拟,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在软件类实验教学中应加强时间维度的开放等。另一方面还应完善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采用以项目制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实验室效果的评价建议以学生自身的收获为基础,不要过于重视绝对的量化结果。

4.3 拓展实验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实验动机

一般来说学生在初始阶段对于实验教学都非常感兴趣,参与性也很强,但是随时间的推移在这种新鲜感减弱后,对实验教学的参与程度就会下降,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激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纳入教学体系的实验课程教师一般大多采用成绩等作为手段进行高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这种强制性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应在增强内容趣味性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教学,比如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进行效率的衡量教学,并采取实验成果归属学生,比如条码制作实验中鼓励学生制作个性化条码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样会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4 建立配套的师资资源

稳定的实验队伍需要有稳定的师资力量相匹配,实验教学师资队伍需要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丰富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必须建立稳定高标准的教师队伍来建设、管理物流实验室。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应建立“以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专职实验教学教师为主体,以科研兼职型教师参与为基础,以校外资源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实验室师资构建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实验教学的发展提高需要有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多方位的实验教学方法,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促进手段。

参考文献:

[1] 周艳. 浅谈建设物流专业实验室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J]. 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8):234-235.

[2] 王成林,邬跃. 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教学[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3):60-61.

[3] 高静,黄俊,张大威. 物流管理专业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以西南大学为例[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4):66-67.

篇(6)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摘 要: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体系有不完善、专业建设力度不足,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几点创新对策,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课程、优化教学方法,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高校;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问题;创新;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51-02

高校需要根据社会形势及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丰富的教育经验,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1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

许多高校的物流教育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清晰明了,院校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其培养的人才在未来行业中可以从事的岗位、工作性质及其发展方向.而现实的情况是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的分布范围较为广阔,各个岗位均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实用技能,高校的物流专业教育体系并不具有显著的层次及梯度,不同的院校其均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笼统学习,且不同性质的高校其课程内容有许多都是重叠的,包括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研究型本科、研究生等,且跨度不明显,教学方式不具有指向性,造成各个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自身就业也没有目的性[1].

1.2 教学体系不完善

许多高校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专业,包括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等,其均是以从传统的母专业中独立出来的.该类专业中也设置了物流的相关课程,但是其并不具有独立性,还是以传统的母专业为基础进行的.由于物流产业属于新兴的产业,其专业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许多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但是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一般采用开设其他专业的课程,将学分补齐,使得专业课程并不完整,也没有构建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2].

1.3 专业建设力度不足

物流专业是一项新型的边缘学科,综合性较强,并具有实用性及系统性,包括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等,并夹杂着管理学的许多方面,对其进行专业的建设也是一项规模巨大、环节众多且程序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物流专业强化专业的建设,包括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佳、硬件条件有限等,该专业的建设力度不足,且效果不佳[3].

1.4 专业教材陈旧

许多物流方面的教材质量不佳,不能够完全适应课堂教学的情况.教材的内容大部分都十分雷同,没有结合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而进行重新编写,内容陈旧,观念落后,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脱节,使得学生及老师无法开阔视野,真实的了解到现代物流行业的情况,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引进教材方面,由于翻译的问题,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进行教学时也有一定的难度.

1.5 教学方法落后

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传统教学中,一般主要是讲解理论知识,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单方面进行传授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缺少了适当的引导和对学生的启发,学生仅仅会简单的模仿,而无法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且学校安排的实习训练时间较少,或者条件有限,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学习到使用的技能及经验,该类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实践性人才,因此该教学方法已经十分落后[4].

2 相应创新对策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个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的特殊要求,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由知识、能力及素质三个方面,而该类目标的确定,还需要高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师资力量及自身培养人才的类型,并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需求,看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果高校的性质属于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般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制定培养目标是,不仅需要注重其学术性,也要兼顾其职业性,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专业能力及服务能力,即不仅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也能够进行行业的研究工作,该特征和专科教育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来说,高校物流人才均需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且实践能力强,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实践方法、实习经验等,且富有先进的创新思维,能够在物流行业进行各种岗位的工作[4-6].

2.2 调整课程内容

物流专业是一项新型的学科,其综合性较强,且属于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工学基础、外语、计算机知识、物流专业课程等,需要分析各个课程的性质,如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程等,并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学校还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情况及课程需求,将各个课程的性质特点分析透彻,明确其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准确的定位其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最终确定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清晰,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使之内容完整丰富,包含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素质拓展教学课程等,并结合专业的发展情况不断的调整课程内容[7-8].某学校在进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时,十分注重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该课程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教授方向.其在课程体系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职业技能为基本目标,体现出“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的基本理念构建实训平台,并适应学生学习、今后的创业及岗前零距离接触各项工作等.大力开发出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电子教案、PPT课件、习题库、样本教材等,把课堂教育与实验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特色的物流教学新模式,力求在模拟环境和真实环境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并培养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之成为综合实力强大的实用性人才.

2.3 强化实践课程

强化实践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需要做好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实验室需要配各种设施及要素,包括完善的教学制度、实训手册、各种设备、物流实践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完整的教学方案,使得实验室能够更好的培养物流人才,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开展实践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活动,并将物流理念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且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加大实训课程的的课时,也能够丰富各种理论知识的内涵.另外还应组织学生参加物流专业相关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使之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对于物流行业的情况也更加了解[9].

2.4 优化教学方法

在进行物流专业课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授知识,该教学方法的缺陷在于注重理论的学习,师生的互动及沟通较少,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需要不断的引进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问题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教学法等,使得老师主导课堂的现象转变为学生主导课堂.令爱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物流行业的各项情况,深刻的理解某些复杂的程序及概念,拓展其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5 做好教师团队建设

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建设的时间较短,许多教师属于跨专业的人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交通运输等,专业教师的实力相对较为薄弱,具有系统现代物流理论体系且经验丰富的物流专业老师数量较少,需要做好教师团队建设工作.学校方面可以将教师外派至物流单位进行挂职锻炼,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组织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对物流的各项课题进行是深入的研究,还可以引进专业的人才或者客座教授等,提高教师团队的质量及师资力量,使得教师团队不仅理论教学水平更加强化,也提高其实践能力,强化其综合实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人才的培养[10].

3 总结

现在物流行业的发展要求高校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深度的创新,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各种情况,包括教材落后、教育方式不当等,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物流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几点创新措施,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中,还需要高效分析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结合高校自身的情况,包括培养人才的类型、地域性特征、学校师资力量等,制定合理的拍样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并强化实践课程的建设,把握整体情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为物流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促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永明,赵云.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330-331.

〔2〕吕品,曹静雅,林瑛.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05):93-96.

〔3〕夏训嘉,廖馨,李正军.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03):86-87.

〔4〕杨卫星.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上好物流管理培训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5):168-169.

〔5〕王颖.物流人才供求现状分析与调查[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1).

〔6〕汤文生.“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两年制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7〕鞠颂东,徐杰.从学科重组的角度探析物流学学科的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8〕彭纯军.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方向设置的思考[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5.45.015

1 引 言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是常州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介绍配送业务流程和物流中心管理技能的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流配送中心作业及管理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进行物流中心业务操作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今后进入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从事物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专业课程定位不清晰

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一点在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反映。但到底什么是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物流管理人才与运输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流通管理、物资管理等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什么实质区别,这些对人才培养来说是非常具体、非常重要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给予清晰的回答,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定位就不明确。

2.2 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没有界定清晰的专业主干课程。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尽管都规定了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但这主要是基于自己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解,不同高校对主干课程规定有时大相径庭。

2.3 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刚性很大,难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程度脱节,课程过多偏重于理论解释和分析,缺乏对活生生的物流管理案例和实践的探讨。因此应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是适应高技术的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予以保障。

2.4 教材内容滞后与课程资源不足

教材撰写“低、乱、重、虚”。“低”是指教材质量低。随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教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编写教材的队伍也日益庞大,“鱼龙混杂”,尽管也编出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教材,但大部分教材质量低劣,编写者急功近利,在没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厚重积淀、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动手编写教材。“乱”是指教材编写混乱。“重”是指不同课程教材内容重复。“虚”是指教材远离实际。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目前国内不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过分偏重于理论,内容过于抽象,脱离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实际,不仅教师教学感到吃力,学生学起来、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重重。

2.5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团队力量薄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除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改变仅以黑板、粉笔为工具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一元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实施教学,使用多元多向传递信息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主要有“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原因:从存量方面看,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匆忙上马”,在缺乏专业师资情况下开设的。这些高校为了抓住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紧缺的机遇,缓解学校就业压力,从其他专业抽调师资组建物流管理专业,这就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存在师资力量“先天不足”;从增量方面看,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供求缺口过大,导致不少高校希望借助于人才引进措施来加强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一时难以实现。

3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3.1 课程定位明确

明确课程建设理念,做好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路,课程定位指导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不偏离专业的方向。《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基层物流配送岗位的操作管理技能与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该课程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设计和分解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课程培养岗位包括采购员、验货员、保管员、理货员、拣货员、配货员、信息员、送货员、调度员及相应基层管理者等。

3.2 课程内容鲜明具体

该课程主要讲授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与运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选址规划、系统规划、设施设备规划、区域设计、基本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和运营管理等章节。同时就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位、功能以及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探讨。课程内容以其丰富、深入,体现了该课程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避免与其他物流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3.3 改善与创设实践与实验教学条件

本课程目前开设有《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作为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后续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将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实践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使学生熟悉物流运作,深刻理解一个物流中心的构成、功能和作用;达到对该课程具有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选用优秀新教材及课程资源动态更新与补充

该课程优先选用省部级规划教材和优秀新教材,利用网络搜集补充教材上不具备的物流行业最新动态及物流新技术,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目前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为教材,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逐期完善,具备与时代、与教学内容同步的电子教案,不断更新与补充的视频资源库(目前已达128个),试题库10套,并做到试题不断补充与调整。案例库不断丰富中,目前已多达200有余,具备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1份;课内实验任务书、指导书1份。

3.5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团队梯队化

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就学得快、记得牢,有兴趣、有享受。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熟知自然界现象;要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丰富知识、增加阅历、培养情操、健全人格;要进行开放式教学,使师生平等,关系融洽,使学生大胆交流,敢于创新;要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猜想、能够变通、能够求异、能够创造;要提倡学生思考问题多、新、奇、活;要保护学生的奇特联想的热情;要驾驭课堂教学的技能,放得开,收得拢,开关闭合,运用自如。

(1)头脑风暴法:能够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创新型意识。“头脑风暴”的主体是学生,形式是各抒己见,互相脑力激荡。让学生交流代替教师讲授,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头脑风暴”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头脑风暴”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主题,充分思考,有赞同,有辩驳,相互激发,争相发表各自观点与主张,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活泼,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

(2)角色扮演法:从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区别出发,采用角色扮演法,结合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设计物流中心作业流程与操作技能的基本框架,做好知识模块的组合,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

(3)模拟教学法:借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对物流中心的整体全面运营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运营仿真,输出仿真报告来进行实证分析 。

(4)案例教学法:选取京东、苏宁、海尔等物流中心的实际运作,并对案例进行点评与评析。引起学生讨论,关注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5)项目教学法:把该课程转化为若干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过程。例如,围绕给某一配送中心的布置这一任务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方案的制定并互相评价。

在将以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尝试参观教学法、竞赛教学法、新媒体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思考与学习,做到推陈出新,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与效果。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教学队伍由7名骨干教师组成,即1位教授、4位副教授、2位讲师;骨干教师分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师资配备完善,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师德口碑普遍好。

4 结 论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仔细研究并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深入研究课程建设的关键点,探明其程序和操 作方法。经过努力,我校的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也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成长。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高校教师为之不断积累经验和实践总结,以探索出更适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课程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梅,胡彦蓉.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类课程建设初探[J].物流科技,2015(8).

[2]段红莲.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J].中国市场,2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