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渗透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以引言为导领渗透德育
教学实践中,章节开头引言部分的教学很少受到教师重视,有些教师忽略引言的教学,直接进入内容教学环节,殊不知引言正是渗透德育的良好开端,尤其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引言为导领,从学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身边的生物问题出发,借助一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生物世界中,去领略、感受生物相关的研究领域、作用和意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必修一“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的内容时,由于这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很有必要。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利用课本引言中SARS病毒的爆发作为背景知识,用录像展示2003年SARS病毒在我国传播及危害的过程,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来论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达到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的目的。学生从引言中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由低到高认识事物规律的方法。同时,在分析和讨论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科研人员在反击病毒、挽救人类性命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无私品质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以科学家为榜样渗透德育
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众多伟大的生物学家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会成为生物课堂中渗透德育的良好素材,科学家的精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时刻散发着熠熠光辉,历久弥新。因此生物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讲述生物学家的故事,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新闻事件的伟大成果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尤其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生物学家传记,使学生感受、体会生物学家的情怀、态度和人生。高中生物教学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每位生物学家都介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例如,在讲解必修三“免疫”一节内容时,对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的介绍:屠呦呦于1971年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发现青蒿素———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她又于1992年发明出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双氢青蒿素,并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生物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的榜样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发掘,生物科学史中科学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定会成为生物课堂中德育的宝贵资源。
三、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
知识教学应该避免传统意义上的强调碎片化记忆性的呈现方式,应该转向以知识为载体,寻求探索知识本质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培养。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重点帮助学生建立辩证思维方式,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辩证地观察、思考、分析、处理生物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识时,绝不是简单呈现其定义和反应式的回忆识别。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处于生物教学的中心地位。应采用概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概念—理解概念—生成概念—运用概念逐步获得有关光合作用知识本质的内涵,并将其内化构建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重点掌握这两个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并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四、以实验为手段渗透德育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验证假说、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的依据。一个实验从设计到完成需要脑、感官、肢体的综合运用,它不仅在智力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非智力上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亲身体验品德行为的环境。学生在实验过程所形成的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用于探索的精神和乐于合作的作风,对学生终生受益。例如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书本上用30%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使之失水。此时,有学生提出:“既然只要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就会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那么能否用其他溶液来代替30%蔗糖溶液?”教师此时可鼓励学生探讨用什么溶液来代替蔗糖溶液呢?最适合的浓度是多少?学生经过讨论和实践发现用5%的氯化钠溶液效果更好。这种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想法和用于实践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又如“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改进:用盖玻片的一侧或者牙签取代毛细吸管蘸取滤液划线;滤纸条可以用圆形滤纸代替,把滤液滴在圆心上,再把层析液也滴在同一圆心上进行扩散等。这些方案的设计都显现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了学生不囿于既定结论,敢于质疑和再创新的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100―01
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学教学中也蕴含了显性、隐性两类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素具有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功能。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笔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举个实例,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整数是分数的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
三、利用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举个实例,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本身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笔者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本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用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科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是整个教育的最高宗旨,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所在。学生阶段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关键期,因而这个阶段的道德教育自然被寄予众望。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数学课程中也应该重视德育方面的要求。
一、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核心思想的发展、运动与变化。通过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一种求实、创新的态度,在思考或处理问题时,只服从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巴甫洛夫认为“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但在研究、实验和观察时,要力求不停留在事实表现上”。数学中的大量的计算和严密的论证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1)严谨的态度
数学教学中概念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严谨态度的培养。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确定数学问题的条件或隐含条件、分析他们对结果的影响,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关注问题的各个细节,洞察事实发生的底蕴,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形成处世的严谨态度。逻辑推理亦有助于发展严谨思维,研究数学需要有理有据的阐述,也必须认识数学的意义并遵循逻辑关系。
(2)求实精神
由于数学的特点,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每一个数学概念和数学定律,都需要实实在在得理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个求实行为。此外,数学问题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处理的方法往往多种多样。尤其是解决那些开放性问题时,可能会获得不同结果。因此,做数学时要本着求实的精神,依靠数学的力量和自我的力量,展示正确思想,使用恰当方法,去达到预定的目的。
(3)批判精神
批判是一种智慧。批判精神的实质是“怀疑”和“创造”。“有根据地进行判断”是数学的一个特征,体现了数学的怀疑精神,不相信一切没有充分论据的东西。而“猜想、辨析、探索”是数学的有一个特征,体现了数学的创造性。批判精神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对平行公理的怀疑,导致了非欧几何的产生;悖论的提出,勾勒了基础数学的蓝图;对微积分“以直代曲”的质疑,造就了分型原理等。提高发现事实和反驳谬误的能力,用具有充分论据的思维去评价事物的真伪,是数学教育的又一德育功能。
(4)自主意识
自主是进取的灵魂。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还在于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发现自我,相信自我,培养自主意识。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定力、公式、法则和应用等。然而数学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自我意识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来。学习数学需要辨认、判断、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意义等,这些均是自我意识控制下的活动。应当指出,数学观的教学有助于培养自主精神。数学是以建立起来的规则为基础的整体系统,但选择规则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发现以及自主规定。
二、数学教科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1.热爱祖国
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我国源远流长,先人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奋,对世界的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存在着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那些大到祖国建设成就,小到家乡变化的数据,让学生们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数据,我国工农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数据……是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热情的内容。
2.热爱科学
小学数学教材中,不仅含有热爱祖国的教育内容,也含有热爱科学的教育内容。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明的“圆周率”,教育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勇攀高峰。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古代的自然科学处于初始状态,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处于原始、朦胧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这说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律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导学生掌握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科学的思想方法。
4.正确的学习观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数学与生活中事例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数学教科书中德育内容的缺失
1.隐性内容较多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存在着一些显性的德育教育所反映的德育思想,但是更多的德育内容是隐藏于教科书中,很难被任课教师所发现,教师往往只能够抓住较少的显性德育教材所反映的德育思想,或者对其挖掘不深,认为数学教科书只是教算法等内容,德育的内容与数学无关。
2.有时脱离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多重阶段存在的时期,这些阶段表现了小学生认知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现状是部分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现教科书中的内容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或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两种情况。
3.教材中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讲生产几乎都是增产的,讲成本、物价总是下降的,讲用电用水总是节约的,这是一厢情愿,片面的,是对社会的错觉。世界上的事物是极其复杂的,产量总是有增有减的,物价总是有涨有降的,节约与浪费是同时存在的,也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教学中重构教科书中的德育内容
1.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德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数学知识是德育的载体,德育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挖掘潜在的德育因素,进行归纳整理,从哲学思想的高度,掌握教材中的思想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小受到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基础。小学数学的加、减、乘、除最适用于实际生活,教材中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图表和数学史料,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力材料。
2.联系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
数学中的知识大部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教师不仅通过教科书上的内容寓德育于数学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
3.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生有数学能力,却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气,小学生的性格、个性品质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再次,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总之,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不仅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德育在数学中的渗透不仅只有教科书这一渠道,还有诸多渠道,通过这些渠道,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德育的“渗透点”,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喜来.试析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17).
[2]齐建华,王春莲.论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1(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正文: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道德修养之“源”。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绝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人格是什么?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我讲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无不令我们广大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道之“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绝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阶段的少年们,思想并不成熟,理解问题更不会太深奥。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对待他们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适当加上一些与课文有关系的社会问题及祖国知识等,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三、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在中学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针对学生实际,寓德育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之中,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搞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才能把德育和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强而努力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书籍: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李万军《中国德育》2006年第七期
我是数学老师,有不少数学任课教师认为在数学这门充满了数字和公式的学科中渗透德育不像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课程那么直接,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却深深地感受到,德育和教学是融为一体的,德育从内因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恰恰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方法。
一、通过激励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等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例如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能激励起学生由衷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我国现代化的科技发展及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能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众多数学家在真理面前坚贞不屈的事迹,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数学研究的困难和数学家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例子同样可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取得教育作用。
我国的数学研究在世界此项领域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中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直接联系到中国数学史。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祖国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代都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 “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文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语)。通过此,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二、通过辨证分析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辨证分析法,即利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分析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借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的方法。
德育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事物,而中学数学学科本身就充满了辩证法,因此,数学本身就是极好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那么,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呢?
首先,是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要培养学生这种观点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讲清它具体的、实际生活的背景,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环境,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还要鼓励学生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还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以数系的产生与发展为例,我们知道,由于计数、丈量产生了自然数、分数、小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计算的进一步需要, 又产生了零和负数,从而使数扩大到了有理数。由于有理数无法表示“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度这一事实,导致了数学上的危机,同时也促成了无理数的产生,进而把数扩充到实数。不谋而合的是,在解方程中由于“x2=-1”无解的矛盾,于是数进一步扩充为复数。因此,数学发展包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些质的变化不是依靠破坏或取消原有理论的方式,而是用深化和推广原有理论的方式,用以前的发展作准备并提出新的概括理论的方式进行的,它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另外,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说在数学领域内无处不在:数学概念的对立统一,运算方法的对立统一,数学的解题思想的对立统一等。可以说,只有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属性。
三、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的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十余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高尚的人格、无私的爱心、渊博的知识与创新的精神是教师伟大人格的核心,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实际上最有力量的教育常常不是我们怎么说的,而是我们不经意做的那些事情。具有真情实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曾经调查过多位已经毕业的学生,了解什么是最有力量的教育。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主题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为人、教师的学识。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采取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学习互助小组、成长互助小组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单凭老师口头传授,长此以往,效果不一定很理想,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等多种能力。
四、通过教学研究,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基本态度是正直、诚实、严谨、细致、勇于追求真理,不轻率盲从及审美意向等。数学教师正是要在教学中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要求教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在活动中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们的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本身就是人们通过实践得出的必然结论,对这些知识的教学我们何不让学生自己再去实践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自己去得到这一真理呢?所以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推测一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用眼睛看和画剖面图 等方法得出结论是大约占 ,同学们的假设对吗?这时我告诉大家,估算只是一种假设,不能作为最终的结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做实验检验这一结论。学生的方法可真多:(1)根据上升(或下降)水的体积求出比值。(2)根据同质物体的比重得到体积比。(3)测高度,根据高的比得出结论。(4)按书上的办法做的。通过实验,学生得出一个统一结论: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懂得了科学的结论不是用感官看出来或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得出来的,而且培养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二、在解题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学数学的题目千变万化,有些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表面上看是一回事,但从数学的内容来说实质是另一回事,因此在做题时要仔细分析条件中隐含的意思,抓住问题的实质,改换一下它的面貌得到自己想要的条件,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低年级的“蜗牛爬竿”的题目时我这样帮助学生理解:蜗牛每天白天爬上墙5米,夜里掉下4米,实际就是它每天能向上爬1米。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选择此点作为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在学习时用联系和发展的看问题(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展示数学的系统美)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只有真正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看出事物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以科学的“联系观”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研究与课堂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以建立“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观点”作为德育的渗透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从纵的方向:数、形、计算、空间观念等几条脉络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从横的方向:整数、小数、分数……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这一思想在给六年级学生复习数的概念时我首先给学生介绍数的发展过程及其内部的联系: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讲清它们产生的原因,随着人类的发展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从而常产生了自然数,随后又有了新的计数矛盾――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怎么办?这就产生了“0”,产生了整数,接着在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足1的情况……就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矛盾不断产生,随之与计数相联系的概念也越来越多,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脑中对数形成了一个的系统概念便于理解和记忆,而且能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今后学习负数、无理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对立统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