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8 16:4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策略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严重影响其成长成才、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学生运用通常方式不能应对目前所遇到的情形而出现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它是由生活事件所引起,对人的精神状况起负向作用的较大心理压力,通常表现为心理不适,无法适应学习和生活。心理疾病一般具有四个发展阶段: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如果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能被有效地预防,轻者可能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则可能导致心理忧郁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分为四类:①情境性危机。包括亲人死亡、婚变或失恋,遭暴力伤害、事业失败或自然灾害。②发展性危机。指在个人生命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如青春期的问题、成长时的家庭冲突、身患绝症等。③内心危机。指潜意识中固有的某种心理问题的爆发。④存在危机。指突然发觉生活缺乏意义,失去人生价值。

笔者认为当前心理危机干预的适应对象主要有:①有较重心理应激障碍的学生。②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倾向、自杀倾向的学生。③有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心理障碍的学生。④遇突发事件的学生。⑤其他须重点关注的学生。如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网络成瘾的学生。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与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1.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因素的发展,使他们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偏激。在他们的意识中,也常有自相矛盾的状况:独立性与依赖织;情绪与理智并存;强烈的求知欲和相对较差的识别力;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等等。他们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如,他们身上常有自豪感和自卑感,作为原来学校的佼佼者迈进高等学府,感受和体验到的是一片赞扬和羡慕,自豪感优越感应时而生(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但进入大学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段的学习和相互比较,自已显得不仅平常,而且位居下游。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产生的失落常会使其心理失衡,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2.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一些学生整天忧心忡忡,表现出严重的危机感;另一些学生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给自已施加压力,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外语水平的提高、各种职业资格证书都成了学生步入社会寻求发展的敲门砖,考研、出国已成了大学生的新的追求目标。就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同时压在大学生的身上,无形中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精神压力,一旦努力失败,会带来严重的心理挫折和失败感。

3.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危机。大学里,五湖四海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各自生活习惯、兴趣、性格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和抑郁。久而久之,这样的孤独抑郁的性格经不起生活中的挫折,偶因一点的不愉快,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4.由情感引起的心理危机。由于国家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结婚限制的解禁,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当的行为,还有因陷入感情旋涡、失恋、单相思等问题困扰,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与愤怒,一旦失恋往往引发心理危机。

5.早期家庭教育。从幼儿时期起,至小学、中学的生命初级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历程的初级阶段,进入大学后,每个人的心理发展已见雏形,建立起初步的认知结构模式,形成了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在少儿时期形成的认知结构将影响他的一生。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了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专家指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当今大学生,大多在儿童时期未曾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缺陷,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中小学时期已成形,大学心理教育已是亡羊补牢之举。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新整合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构建现代化人格和价值观念,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6.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落后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目前仓促上岗的心理咨询人员大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其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心理咨询的需要,没有能力应对危机干预;三是家庭心理支持失当,一些家长由于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学生心理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常常采用“非打即骂”的传统教育模式。即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7.个体应对策略不当与个性缺陷。应对策略也称应付风格,是个人面对应激事件和压力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面对危机,每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去应付。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正视危机,冷静解决;而有心理缺陷的危机当事人却常因认知偏颇、情绪失控、意志丧失而造成严重后果。轻生的人中,性格有缺陷的人占相当大比例。这些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手足无措,心理崩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更有一些自闭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丧失了接受干预的机会,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伤害。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

1.应对心理危机的一般策略。确定了学生的心理危机,了解了学生心理危机的情况以及背景以后,又该如何处理心理危机呢?

①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的处理危机的能力,赞同当事人的决定,表明你对他充满信心,有别于假安慰。(如:“我知道你能应付这种困境。”)

②宣泄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一个注意理解的听众可帮助当事人表露闷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③希望和乐观精神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但不能在当事人处于消极情境中,其精神负担还没完全暴露之前传给其希望和乐观,在精神沮丧的当事人面前,先鼓励其诉说心中真实情感,再给予希望和乐观。

④有选择的倾听 在与当事人交谈时,你的回答有选择性,这就决定了有选择听取他们的交谈。如,你可以忽略天气和体育的闲聊,当事人开始谈到情感时,你就可以有所反应。

⑤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 一般临时情况应避免直接的建议和限制。但许多心理危机陷入困境情绪,思维很混乱,按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还是比较合适的。应用劝告建议要谨慎和深思熟虑,否则当事人会因建议的消极后果责怪你或直接反驳你:“是的,但是……”“是的,我考虑一下,但我想不会成功。”给建议时应取得他们的信任,一般的临时建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深思熟虑的建议可能会行之有效,建议应考虑每个问题的特征和切合实际。

笔者认为,以上是一般的应对策略,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同时从几方面入手,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保证高校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2.开展心理普查活动,筛选心理危机学生。通过SCL-90(临床心理状况自测量表)、EPQ和UPI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筛选出大学生心理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定期分析、重点跟踪、重点帮助,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某些突发事件……同时,建立心理危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我们对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跟踪,较准确地掌握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并对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和辅导。但要注意严格保密,及时存档,一旦发现其心理有异常变化,就必须及时地加以疏导防治。如果发现有精神病倾向者,应及时同精神病专科医院联系,请精神病专家协同诊断,以免误诊漏诊事故的发生,以防自杀事件的出现。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机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依靠院系力量和学生社团,使每个教育者和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心理的自助与助人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联动机制,共同帮助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首先,高校的领导应该给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足够的重视,成立专人负责的危机干预机构,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其次,建立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等在内的四级信息互通的危机干预网络。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干预,以减少心理危机给学生本人和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损失。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校医院心理门诊、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和心理协会等各种组织,开展心理危机的干预活动。第四,充分发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与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之中,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在危机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

4.加强对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中心理危机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学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各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社会竞争和未来合格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他们了解有关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其危害,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 重视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学生的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等问题只有真正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才能完全行之有效地解决,简单说教和行政手段只能治标不治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和调动学院的心理工作部和心理互助员的积极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心理沙龙”等活动,开设“心理热线”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适能力,并利用学院内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不健康的人健康起来,让健康的人更加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要。充分利用其强烈的参与意识,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自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现他们的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的意识,获取自信心。又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中的心理危机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甘洁仪.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特点比较研究[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7,(02).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实施途径

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持续深入,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给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如今,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会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明显。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政治辅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高校现有的思政教育方式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日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亮点。这是一种见效明显、推广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本文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与特点

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所谓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由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顾名思义,“朋辈”具有“朋友”与“同辈”的含义,这些人往往享有相似的价值观念、生活经验或生活方式,共同关注类似的问题等。就高校来说,大学生的朋辈心理互助,主要指同学之间的相互安慰、劝导与鼓励。如今,朋辈心理辅导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往往由一个群体中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人发起,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由他们向周围的大学生传播知识与技能,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准专业性,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与大学生间一般的人际互动有所不同,也略异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比较有限,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人际困惑、情感交流等。

主动性,高校心理咨询遵循“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很难做到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然而,朋辈辅导员们来自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同辈学生的心理需要与问题,通过主动为同辈们提供心理帮助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覆盖面广,据相关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最有可能向身边的朋友、同学求助,而不是父母、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者。这就说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比专业心理咨询所涉及的对象更多。

二、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弥补高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随着高校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然而,专业心理咨询者的数量依旧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心理求助的寻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全国各地均有一些类似报道,比如天津对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17%的大学生具有心理障碍问题;杭州市科委从8所大学中随机抽取2981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25.4%的大学生具有心理障碍问题。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基于这种情况,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可以缓解专业心理援助供应不足的压力,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美国著名学者Hoffman Warner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非专业人员在接受过20-40个小时的培训后,其咨询效果绝不逊于一名专业心理咨询者,甚至在某些方面给受助者带来更加积极的变化。我国学者甘诺通过调查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在促使当事人调整情绪这个层面上更为有效”。不难看出,如果朋辈心理辅导者在受助者遇到心理困惑时及时给予支持与劝导,那么不仅可以帮助受助者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其在态度、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3.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毋庸置疑,朋辈心理辅导是依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需要。首先,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渴望独立,他们正处于一个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也处于转折期。他们对权威往往持排斥态度,喜欢与同龄人敞开心扉、互相交流、倾诉烦恼。我国学者苏英姿做过一项调查,发现53%的人在遇到心事时,喜欢向知心朋友倾诉,94%的人平时常常与朋辈交往、交流。类似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方式、相近的价值理念,使得朋辈辅导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另外,大学生往往非常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氛围,因为遭遇心理困扰时,往往会比较紧张和敏感,所以他们渴望能在熟悉、轻松、友好的氛围中讨论自己的问题,而与朋辈辅导员一起交流时,能较好实现这一需求。

三、实施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

1.建设朋辈辅导员队伍

与同学、朋友之间的普通帮助不一样,大学生朋辈辅导有其特点,它要求朋辈辅导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朋辈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高校要想顺利实施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首先就要制定严格的选拔制度,通过各种形式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辅导的培养对象。

在选拔过程中,可以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要着重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具有亲和力较强的个人形象;对心理学学习具有浓厚兴趣;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基础;具备宽容、善良、热忱的性格;为人乐观、真挚、幽默;具有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倾听与表达,思维清晰;人际关系良好,和别人和睦相处。具备这一系列基本素质的人可以考虑成为朋辈心理辅导者。

选拔出朋辈辅导者之后,还要对他们加强进一步培训,使他们牢固掌握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技术等。这样可以为朋辈辅导者开展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2.构建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发展基本可以分为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比如适应准备阶段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时期的困难阶段,新生刚入大学,面临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交往环境的巨变,可能会感受到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稳定发展阶段是大学生在校生活全面深化和发展的时期,刚刚入学时的不适应基本消除,各方面的关系也趋于稳定与成熟,但是人际关系烦恼、学习压力、情感困扰,依旧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趋于成熟阶段是大学生逐渐走向职业生活的过渡阶段,选择继续深造或是直接就业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突,使他们进入困惑之中。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只有切实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展开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具体而言,高校可以构建由高年级学生辅导、培训低年级学生、同年级学生互助的阶梯式心理互助模式。培训低年级学生就是帮助新生在入校伊始就适应大学生活,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可以从新生中选拔班级心理委员,由他们在班级内部宣传维护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技能;在同年级朋辈心理辅导中,由接受过基础心理辅导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为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帮助,相同的生活情境使朋辈辅导员更容易共情,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支持。高年级朋辈心理辅导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由于高年级朋辈心理辅导员接受过更多的专业训练,且过去经历过与低年级受助者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所以,构建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大有裨益。

3.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宣传活动

虽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但其权威性确实比不上专业心理咨询,很多大学生对其持观望态度。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就要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宣传,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站等手段加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入人心,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力。高校可以专门开设心理健康社区网站,引导大学生主动登入,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意见与看法,以此改进辅导思路。为了保证朋辈辅导工作的有效性,朋辈辅导员需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规范要求。如发现可疑情况必须及时上报给专业咨询教师,一起讨论与交流,避免耽误受助者的病情。朋辈辅导员在与受助者进行情感沟通时,要遵守“情感限定原则”,不可过度亲密,否则会导致受助者产生依赖性等。

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远远不能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朋辈心理辅导应始终与专业心理咨询有机结合,多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MI: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ED211904.

[2]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

[3]明瑞勤,淑萍.高校扩招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浅见[J].党史文苑,2005,24(12):69-70.

[4]甘诺,严红艳.中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50-52.

[5]苏英姿.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175-176.

篇(3)

【关键词】 健康;大学生体育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

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健康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地输入和输出能量和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给健康如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关系上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意味者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另外一个在欧洲被广泛引用的健康的定义出自著名医药社会学家帕松斯(Parsons),他认为:健康是一个个体,及其成功扮演的社会角色,完成自己的社会分工能力的最理想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会受到身体,社会,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基因,饮食,自然环境,生活质量,体育锻炼,睡眠,精神状态,社会关系,工作待遇,以及关爱,自信心,社会安全感等。在这些因素中,除了基因对健康的影响不能改变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可以通过作为个人和社会的调节来改善或加强。

中国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和心里还不成熟,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竞争,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身心健康极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妒忌心强,承受压力能力差,高校自杀率上升,生理方面,过早停止生长,高度近视,骨骼变形,抵抗力差,种种现象都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状况急待改善。尤其是SARS疫情过后,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话题更是频频出现在各个学术刊物里。在许多学术论述中,许多学者都把在高校增设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站,以更好的宣传身体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还是要从改善体育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开始。

一、完善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运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有年轻的话题,不管是东方的智慧还是西方的哲学,都反复阐述了运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生命在于运动",大家对诸如此类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体育运动正是出于对个人健康地考虑。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在运动过程中,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肌肉群,例如肩背部肌肉,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适当的运动,这对于提高肌肉群,骨骼和关节的协调性非常有帮助。培养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途径。

2.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大学生进行定位

大学生应该是整个社会思想和肌体最活跃的群体,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大舞台的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机能,因为身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作以及生活质量的好坏。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面临多方面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学会正确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正确给自己定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把自己塑造成为更加优秀,更能够适应竞争机制的新一代人才。

3.增进学生的团结和集体荣誉感

体育运动可以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在运动中,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增强交流合默契,团体运动中队友之间的配合和团队精神经常是比赛的关键。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融入集体。

总之,运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巨大的帮助。

二、中德两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比较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非常令人担忧。根据实证性调查的结果,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相当低,只有32%的大学生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而另外68%的学生几乎不做任何体育锻炼。在参加运动的大学生里,女生的比例大大低于男生。而且中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出于对于某项运动的爱好,并没有更深入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与国外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形成强烈对比,在德国某些大学,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竟高达79%,85%的男大学生和72%的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推动德国学生锻炼身体的原因主要有: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在参与运动的热情来自于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这与当地全民健身的普及,物质条件的丰富以及中小学理论与时间并重的体育教学当然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其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大学与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德国大学一般是综合性大学,没有校园,不同的科系分布在城市个个角落,但是大学一定会有一个对学生免费开放的体育中心,每个学期开始学生们都可以报名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课程,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巴洛克时代舞蹈到中国功夫应有尽有,老师则主要由体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这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和物质条件。

三、关于加强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若干建议

而中国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没有体育锻炼伙伴,没有科学的指导,没有场地,没有时间,甚至怕脏怕累怕出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不能从物质方面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尽可能的鼓励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同时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给予科学的指导。笔者根据国内外大学体育教育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利用高校互联网,普及体育常识2.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对社团活动予以指导3.提供符合当代学生兴趣的体育课程4.免费开放体育场地

参考文献

[1]丁英娈,耿涛. 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身心水平[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体育版).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

[2]Kuepper,Doris. 运动与健康(Sport Und Gesundheit)[M],卡尔·霍夫曼出版社.1991

[3]. 创新大学生健康教育理念[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8卷第3期.2005年3月.

[4]林志英.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4月.第20卷第2期.

篇(4)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里健康工作

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清晰,职能明确。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他们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适时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常做学生的心灵按摩师,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周围环境,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勇于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情绪。辅导员与学生交流频繁,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状况,对学生动向有一定的预见性,对学生心理健康隐患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实行家校结合,共同解决,从而看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干预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辅导员在学生中间应该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具备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健康沉稳、政治立场坚定的性格特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对学生才能不令而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启迪和教育,产生同样积极向上的效果,有助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心理学专业基础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日常心理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与规律;有利于与学生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熟练的心理学知识,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敏锐的洞察力。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有足够敏锐的洞察力,以便能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能正确判断这些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做到及时了解、适时干预,必要情况下,超出辅导员能力范畴的,需要学校、家庭协助的时候能及时沟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使问题得到及早妥善的解决。

三、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制定目标,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从入校到毕业,不同阶段困惑问题不同,比如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考试焦虑问题、同学之间交际问题、情感问题、就业择业问题、贫困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也给高校带来些许的不安定因素,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当其冲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

(二)与学生亲交流、多沟通,取得学生信任。辅导员应该以不同方式,尝试与学生交流沟通,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前卫潮流的事物,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尽力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成一片,取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通过面对面交流或是网络手段,比如QQ、飞信、E-mail、微信、微博的方式,给学生说出心声、道出困惑的机会和空间,做学生倾诉的对象,倾听了解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帮学生走出困境。

(三)注重家校的沟通联合。没有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辅导员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合机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和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家长也可以通过辅导员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状态。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跟父母交流,更不用说交流自己的心里话,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在学校与同学很难相处,家校联合可以弥补这些问题的缺憾,辅导员可以与家长沟通,建议学生父母改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说话表现的条件,主动与孩子沟通。

(四)班级、宿舍心理信息员制度,做好防范机制。在班级、宿舍制定心理信息员制度,让班级表现突出、学习优秀的学生、班干部、宿舍舍长担当心理信息员,做到定期汇报班级宿舍里同学的表现情况,指导心理信息员如何观察学生动向,对于临时表现异常、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家庭贫困学生和情感受挫的同学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有异常反应或是旷课迟到现象,应第一时间通知辅导员老师,做到提前防范、干预,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挫折。

(五)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开展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放映心理健康类的优秀影片,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优化自己的心灵。通过系列的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业务素养,具备健全、健康的教育能力和手段,积极为学生提供健康、温馨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健康的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

篇(5)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开展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端,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重视最直接的就反映在了高等教育的“扩招”上,其目的是培养更多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招生数量已达657万,毛入学率也创下26.5%的历史新高[1]。虽然我们看到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后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但是与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大的其他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中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诸如拜金主义、自由散漫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的蔓延,再加上学生自身面临的各种压力,多重作用下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学生存在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身心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2]。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又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三种途径组成,第一种途径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任课老师开展,这部分主要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任课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所以只能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比较泛泛的引导教育;第二部分是由各院系的辅导员开展,这部分主要是由辅导员通过集体或者个别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比较有针对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思想政治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他们所开展的虽然有针对性,但是专业性稍差;第三种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机构,一般设在学生工作部门,由专职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从这部分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比较专业,但是人员比较少,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3]。所以,大部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只能是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者等着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学生上门来帮助解决。虽然看上去,在目前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途径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每种途径又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亟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丰富开展途径,为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提出新的借鉴思路。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

1、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现阶段的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多元化趋势。但是在大部分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心理教育方式却没有改变,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即开大会,作报告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尤其是扩招后,平均每个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最少需要负责管理三四百人,有的地方甚至一个人要负责近千人的心理健康辅导问题。再加上现在学校各个岗位的教职员工应酬也多,很多学生等到毕业了,也不见得轮的上和每次学生倾心交谈一次,更何况说解决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其结果就是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招录一些专业背景更加符合于学生管理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先进学生管理知识的工作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一方面,对于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也要给于及时的培训,并且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提供优惠政策。力求,让每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都能持续不断的吸收到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件当中去[4]。最后,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考评方式转变,避免因为以科研水平和学术论文多少来评价其工作成绩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转而将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和学生的评价作为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方式。

2、丰富心理教育开展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现在,各高校中都在热火朝天的举行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一般都是以讲座、报告会、条幅宣传等形式。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种都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其结果就是上面大讲,下面小讲;上面唾沫横飞,下面鼾声阵阵;甚至上面讲着,下面玩儿手机,看小说,谈恋爱的屡见不鲜。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个例就完全说明这些形式不好,但总体来看,这些措施的实践证明其宣传之后的效益并不是足够明显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会枯燥乏味,条幅宣传大家并不关注,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宣传不到位,因此可以说高等院校采取的措施不适当[4]。因此,各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比如,河南理工大学设立心理委员,组织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户外心理素质训练、心理电影欣赏、心理剧演出,开设心理学选修课、心理宣泄室等,还制定了心理预约制、来访登记制、咨询记录制等制度,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厌学、有抑郁症倾向的部分学生,每年还要开展危机干预[5]。另外,还可以通过把一些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各种故事用情景剧的方式编排出来,由学生亲自参与演出,最终形成舞台剧,演给大家看。因为演员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而且演的故事又是身边的事,所以大家观看起来积极性都很高。这种方式远比几台大型的心理教育讲座更有意义。

3、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提高基层自主心理健康干预能力

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班委会,各种协会等都属于学生自己管理的组织,而在各种管理措施中,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其实起到的作用在很多时候相反倒是事半功倍。因为,学生之间沟通更多,交流也多,互相之间更加了解有哪些心理问题,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一个班的,甚至是一个宿舍的同学,之间相互非常了解,如果可以将这些优势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干预和教育之中去,必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实际中,学校可以把学生会之中,班委会之中,分别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委员,将班级或者学生会之中,思想比较先进,比较有领导能力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然后通过学生课余时间的了解,将心理有问题或者思想压力大的同学登记出来,由班内组织谈话,同学之间倾情沟通,看看这种问题到底产生在哪。待到初步疏通之后,再有学校各级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辅导。在班级中设置心理健康宣传委员,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建设的新举措,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针对性更强,远比盲目的开展各种培训效果要明显的多[6]。而且,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师生关系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教师也要更多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与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重视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安排学生的自学、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自我成长分析、朋辈咨询等互助心理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过学习,可以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中。

三、结语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发挥其心身潜能。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基础。因此,面对新时期各种环境的日趋复杂,各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从师资力量、教育所需的软件硬件等各个角度,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工作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加强,为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付静.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J].才智,2011(9).

[2]刘玉强.简析大学生群体心理存在的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3).

[3]彭庆红.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组织价值与性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4]崔宁宁.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及其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缓解心理压力河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多样化[EB/OL].

[6]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出新招——心理健康宣传委员加盟班委会[EB/OL].

篇(6)

人们越来越关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备受青睐时,很少有人去关注他们在性健康教育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然而问题确实存在,主要表现为:第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比本科院校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高职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但是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背后却忽视了人文基础课程,例如未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第二,即使有些相关讲座在校园内开展,但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女学生,如果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吸引人的演讲内容,那么就很少有人去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讲座效果也就可见一般了。第三,真正从事性健康教育方面的人员极为稀少。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性和爱情的认知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本科院校学生高,从本科院校中可以看见这样的情景,很多情侣双双坐在自习教室中认真学习。而高职学生会用更多的时间来与异性进行交往,加之对性和爱情没有很好的认识,从而极有可能盲目交友并产生恶果。其实大学生恋爱与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是有利有弊的,关键是引导他们如何趋利除弊,扬长避短,把恋爱的作用化为对人生、学业、今后事业追求的动力。建立健康成熟的恋爱观,慎重地交友、恋爱,做成熟的决定,有理智地去“爱”,而不是被爱冲昏了头脑,让友情、爱情激发大学生们更大的潜能,成为前进的动力。

三、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缺乏

不论是高职院校学生还是本科院校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对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所致。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的生理知识,主要包括生殖器官的解剖构造与功能、生殖系统生理与功能及生殖卫生保健知识等。事实上,多数学生知道生殖卫生的重要性,但因缺乏相关知识而不知道该如何做。通过教学,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对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性心理问题由于隐私性较强,咨询较少,且咨询者往往心理负担较重。其中相对较多的是问题,咨询者主要是对行为后果的过分担忧,往往把自身出现的一切健康问题都归咎于的负面作用,如白带异常、头晕、记忆力减退,认为会影响婚后性生活及生育,甚至影响全身健康状况。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告知学生本身对身心健康并没有直接损害,能避免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性心理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各种的发生发展规律, 了解人类异常的常见表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性心理问题,消除性烦恼,完善人格。

四、如何开展有效和科学的性健康教育

高职性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一个性健康知识传播和服务的平台,这里有几点建议:

第一,在满足高职院校专业课的前提下,在大一的时候适当增加一些性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因为学生们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可以很好的学习和了解到系统和科学的性健康知识。

第二,通过举办各种相关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做比较精彩的演讲和介绍。因为性健康知识方面的讲座很多同学从内心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抵触情绪,不想过多在公共场合了解相关知识。所以,每次相关讲座一定要有良好的组织者和演讲者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学生性心理需求方面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也可以定期邀请性心理方面的专家到校给同学们做相关专业辅导。

综上所述,使我国高职学生不仅在专业操作技能上拥有一席之地,而且通过积极有效的性健康教育之后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性观念和性知识。让高职学生成为对他人对家庭和对社会都有高度责任感的理性公民,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近年来,高校频繁报出恶性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纷纷指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同时,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结家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家庭的力量是其中股肱,如何实现家校联合,让家长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5-02

家庭是影响个人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都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均推崇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大都选择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地域因素使得家校联合的模式受到极大制约.初高中时代的家长会、家访等常见联合方式不能照搬于高校,除了因地域因素不便于开展外,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也要求我们拓展出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新路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当问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时,很多家长均表现出迷茫,既觉得鞭长莫及,又觉得无从下手.高校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受到人力、资金等方面限制,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不能够具体深入.

1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误区一:成绩看分数,健康看身体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如此,家长也例外.中国家长在与老师对话中,提及子女近况时,经常会问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问“孩子最近快乐吗?”的家长几乎没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各种物质条件,孩子就能快乐,心理就能健康.“健康”对家长们而言仅仅指躯体方面.因此,在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恶性事件中,当事人家长面对媒体采访时均肯定地表示:“我的孩子心理很健康,没有什么异常”.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家长对此一无所知.

1.2 误区二:教育是学校的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学校的事

很多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希望高校能将子女培养成“才”,但事实情况是,很多家长都没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顺利将孩子培养成“人”,又何以成“才”呢?家长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很多心理疾病的诱因都要追溯到6岁以前的生活经历,这也恰恰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不惜斥资替子女择校、选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完全托付给外界,殊不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家庭因素往往是子女心理问题的根源,终身学习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子女需要受教育,家长同样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1.3 误区三:专断压制,不懂沟通疏导

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愿意参与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但由于既不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指导,往往因为不得法而事倍功半.如未经子女同意查看其日记,网络聊天记录,发现子女存在心理问题时,往往采取批评惩戒的方式来“堵”,不懂得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导”.这样做非但无益于维护子女心理健康,反而可能矫枉过正,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让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对立起来,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加不利于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通过新生普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包括专职辅导员以及各班选聘的心理委员.从师生比例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约为1:200,跟国外高校相比,人力资源显得尤其匮乏,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具体和深入的根本原因.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专业师资队伍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获得家庭、社会支持.

3 家校联合优势

从人力上看,家长如果能够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更高、覆盖面更广;从资源上看,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能够让学校对学生个体情况把握更加细致准确,方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干预时,如果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治疗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同时,学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矫正错误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习得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家、校、生积极互动,帮助家长与子女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便于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顺利获得家长支持.

4 家校联合模式实施路径

4.1 宣传动员

自新生进校伊始,学校方面就应尝试各种途径吸引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如安排在新生入学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可涉及终身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案例分析等.考虑到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大,在内容安排上应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直观且感染力强的素材(如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恶性时间视频),呼吁家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此外,考虑到少部分家长不会使用网络工具(QQ、微信、邮箱、浏览网页),可在动员讲座后,安排如何使用网络工具的教学内容.

4.2 建立联系

参照国外部分学校做法,建立家长委员会,方便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既方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也有利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平台,在遇到共性问题时,先集思广益再取其精华,多搜集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方法,借鉴运用到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化理论为实践,也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自然须由学校牵头,先建立沟通平台,如以学院、年级、专业为单位成立QQ群,微信群,论坛等.先由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组织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观察,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让群内成员民主选举委员会负责人.负责人成了家长和学校的枢纽,负责在群内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活动,并将家长的诉求反馈给学校,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此外,可建立校讯通平台,用短信方式通联简易快捷.

4.3 学习培训

目前,家长网络学校已经在一些省市悄然兴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仿效网校模式实现家校联合,利用网校这一媒介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家长可通过网校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主动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由于网校运行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投入,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增减栏目,如将网校缩减为网页,仅开设新闻动态、学习资料(文字、视频)、互动论坛、专家在线等模块,方便家校联合.

4.4 资料搜集

通过心理普查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评估,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普遍做法.但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筛查出心理健康指标显示不健康的极少数,便于日后预防和诊治,但对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正常的学生而言并无作用.因此,普查时除运用量表测量外,还应尽可能地搜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家庭背景.但不幸、复杂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个人的隐私,甚至是自卑的根源,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即便是在心理咨询中,也需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后方能获得.如果让高校心理咨询师或是辅导员一对一通过访谈获得所有新生的家庭资料,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来看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笔者建议可在新生入学考试时(一般只考查英语计算机两门)加试一门写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目标等.以考试形式搜集一是避免学生抄袭,二是考场气氛严肃,有利于学生端正态度认真陈述.若以课下作业形式进行搜集,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所获资料尽可能真实,这门“考试”最好是突击进行,考前无须告诉学生考试科目或内容,需提醒学生此考核仅为考察科目,成绩不计入学分,真实描述即可.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百分百真实,还需日后逐步筛查.“阅卷”工作可交由辅导员承担,加深对所带学生的了解,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 家校联合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5.1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既渴望独立自主,自尊心强,却又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因此,家校联络既需要公开也需要保密,公开是为了表示尊重,保密则是为了保护尊严和隐私,这个度需家长学校共同把握.

5.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平衡辅导员工作

家校联合中辅导员是关键枢纽,但不应是管理者或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精力有限,专业水平不高,仅能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家校联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3 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家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先统筹规划再具体实施.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协调运作,以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畅.家校互动推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1):44-46.

(2)陈国魁.家庭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1,9(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