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涉及到生态、建筑、美学等诸多领域,综合性比较强。
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相对来说规划管理较为困难。因此,改善寒地高校景观环境,提高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能,是现代东北地区寒地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趋向。本文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及审美取向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东北寒地高校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寒地高校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景观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开发过程中,对周围自然或人工环境要素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以便于建筑主体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和谐互应的关系,为人们生活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空间,提高整体艺术性能的景物规划活动行为。校园景观是现代校园环境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办学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域性、功能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高校整体布局全面规划的环境设计,来自于对校园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性发掘。校园景观设计是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各项功能需求,具有促进师生学识交流、激发灵感智慧、陶冶情操修养的功能。
2、生态性、人文性
校园景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开发的局域性景观生态系统。它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等校园活动主体,把握其群体性活动的行为规律,满足师生共通的环境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或人工环境的规划建设。校园景观设计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3、文化性、多元性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以突出校园文化特色为原则,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与文化内涵,运用雕塑、植物等环境点缀,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校园景观设计的多样化特点,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样化。如不同草坪、假山,水体景观的造型、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
二、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气候环境条件
自然气候环境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风力等自然因素,这些生态因素影响着校园景观的设计规划,对与校园景观空间的配置、绿化植被的选择、景观绿化的养护等等环节优质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
2、绿化植被的生活性能
校园景观设计,离不开绿化植被的配置。所有绿化植物都具一定的生活习性,受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的变化影响,高校景观设计的绿化植被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生活性能进行优化合理设置。
3、人文环境的适宜性
高校景观设计,要在充分体现周围环境的综合因素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适应校园整体性环境规划原则,体现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宗旨及人文功能。
4、 校园空间的布局规划
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是抽象的,是受校园所处地理位置的布局、空间、面积及周围环境制约的。是“点、线、面”绿地景观的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构建结点、道路及各功能分区绿地景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生态功能健全的绿地网络系统,实现校园环境的艺术美感,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心。
三、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
寒地高校因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特征,造成了冬季景观植被的结构单调、景色萧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寒地校园景观综合功能弱化。通过对哈尔滨、长春、大庆、沈阳、吉林等北方寒地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实际调研,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存在着相关问题:
1、自然化因素不科学
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制约,适于寒地生长的植被相对较少,很多北方寒地高校景观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遵循地域气候和季节变化规律,很多景观的设置,在春夏季节景色开发效果相当好,一到漫长冬季来临,很多景观便失去实际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人文性因素不合理
高校景观设计要本着地域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体现活动主体的人本化设计理念,具化到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要适合高校当地的特色文化氛围,很多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植被、雕塑、景点的设置比较泛化,不具备代表性意义。
3、综合性因素不到位
东北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原则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需求,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导向,要综合寒地高效校园景观设计的环境,功能,发展等具体因素进行设计,但很多北方高效在设计校园景观时,随意盲目性较大,综合考虑不够全面。
四、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开发措施
1、遵循地域气候变化规律,体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受到气候的影响,在冬季,东北地区的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水景干枯、冰雪覆盖,绿地景观给人以单调、枯燥、萧条的感觉。同时,严寒也限制了师生的户外活动,绿地空间缺乏吸引力,使用率下降,甚至处于闲置状态,变得消极、冷寂而缺乏活力。因此,在东北校园.绿地景观设计中必需注重冬季景观的营造,改变被动适应的局面,主动利用冬季造景元素和独特的冰雪资源创造特色景观,切实设置有利于高校校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元素。同时,创新景观建设技术研究,提升寒地高校环境质量。
2、遵循人性化的活动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要面对广大师生,立足实际、融合特色设计理念,建设环境资源优化高效的生态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要确保安全健康为前提,综合考虑设计材料是否坚固、美观、有无毒害或污染环境,校园整体景观是否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功能等等。
3、化东北寒地特色资源开发,体现多元个性化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东北独特的自然资源,运用冰、雪、雾淞等自然景观元素的造景功能,将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引入到校园空间设计中,使冰雪园林景观成为寒地校园环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设计中要为冰雪布景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利用灯光形成品莹透剔、五彩缤纷的校园景观。增加冬季户外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尽可能创造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如提供学生动手制作冰雕、雪雕的场地。在冬季,积极开展冰雪运动,增添校园活力,形成独特的东北校园人文景观。如利用结冰的水面形成溜冰场,开展一些冰上运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校园中的坡地也可形成滑雪场。大学可以将城市的冰雪旅游运动同大学生活动相结合,鼓励师生在校园开展冰雕、雪雕的作品创造,形成冬季校园独特美景。
4、建生态型校园景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本着校园景观的综合性教育功能,开放校园环境,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生态校园景观体系,体现出高校优美的自然景观、鲜明的区域特征、优雅的人文内涵和人性的校园空间设施。
5、重人工设施色彩设计,增强校园景观设计审美理念
色彩设计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创造环境的可持续性手段,尤其对于冬季寒冷漫长、空间环在色彩上平淡、灰暗、缺乏生气的寒地城市校园,其色彩设计尤显重要。优秀的色彩设计转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恐惧”,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增强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校园绿地色彩设计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层次、节奏、韵律等产生美感上,在具体设计手法上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搭配。点是指示牌、邮箱、电话亭、塑和小品等:线是指道路、线形的人工水体,成行的路灯等;面是指大块的草坪、成片的花卉、树木、大面积的广场、水面等。这三者构成绿地景观色彩的平面和纵深层次。
校园绿地中散落着丰富的点状色彩,如以点的形式出现的小品、雕塑等,色相可以丰富,可采用高饱和度的色彩,但面积不宜过大,应以背景色的补色调出现,起到画龙点睛、活气氛、丰富画面的作用。布置时宜自由错落,主次分明的与其他景观结合,注意设计的教育性与可识别性。线的色彩与点的要求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车行道色彩以灰暗为主,这是路材料决定的,同时也构成了建筑及环境色彩的陪衬。步行路面的硬质铺地应图案、形式、彩多样、富于变化。由于冬季空气中灰尘较大,明度、饱和度低的颜色容易显脏,而明度、饱和度高些的暖色在雪后能更加突出,给校园增加活力。在图形的选配上宜用大色块,这样具视觉冲击力,色彩图形过于细碎,色彩感不强,效果不理想。在仅供人行的林间小路上,色彩、材质应富于变化。灯杆的色彩宜隐退,不作为视觉关注中心,黑白即可。作为面状色出现的多为绿地内部的小广场,其铺装的图案,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考虑使用性质,如一些体现庄重氛围,具有纪念意义的广场,其地面铺装不宜采用多变而鲜艳色彩,而用于师生集会活动的小广场,色彩可以明快一些,富于变化,以利于提高广场吸引力。
总之,校园景观设计是现代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受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变化条件制约,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化、审美提升的原则,实现东北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与个性化开发。
参考文献:
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校园作为社会文化结构的汇聚点,是创造知识的场所,也是公众相遇的场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规划和建设好校园的环境,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大学校园能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和人文性的校园。
2现状分析
2.1大学老校区的窘境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某些大学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建设新校区,只能在原有的老校区里通过对现状进行改造,属于发展中的改造型大学。他们只能是在原校址上拆除一些旧建筑,对现有校园可利用的区域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去增加因学生数量增加而紧缺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等建筑物。本身已经拥挤的校园,随着新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增加,占去了原本属于公共环境的空间。校园建设也打破了原有的规划,校园景观不再存在,校园文化也充斥着商业化。
2.2大学新校区的问题
另一情况是现在很多城市通过建立大学城,来带动城市中心的转移,从而扩大城市建设和规模。大学城中的高校得以在新的场地建立新校区,将老校园的环境保留了下来。一些大学校园急切的为了追求建筑的景观,而忽视建筑景观与校园整体景观及校园文化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归纳起来现在新校园建设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建设任务量大,建设经验不足,虽然近些年来有不少案例可供参考但是每个学校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办学历史不同,不可能会有很齐备的设计规划图纸,同时设计规划是直接在图纸上完成,落入实际还是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2)缺乏区域特点,缺乏意向感。很多大学校园环境自身整体的特点缺失,导致学生的归属感淡漠,仅从景观局部很难确认它是属于那个城市的。
(3)空间尺度巨大,环境缺少活力。由于很多老校在原址上很难再拓展,只有在郊外另辟新校区,校园与周边环境长时间形不成人气,和所谓“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扎根于本地,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对于其文化氛围与内涵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需要通过设计去改变去加强。
(4)环境小品的造型流于普通化。小品在体量以及作用上与人最亲近,它以点状出现,可以作为整体环境的一种点缀,一种弥补,其造型与功能也不可小视。当前由于受到建设施工进程以及对实际行为关注度等原因的的影响,校园的环境设施不够到位更谈不上造型等深层次的问题了。
3校园景观改造与校园景观营造
景观设计的改造就需要把握校园历史的延续,保留有文化的部分,为校园增添新的元素,去弥补老校园功能上的不足。不应该全盘的原有存在的东西,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重新建造。这样不仅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原有的文化景观,而且也无法体现出校园成长的历史变迁。旧校门,老主楼,校园的古树,名人的题词这些都是传承和见证校园成长的历史烙印,我们应该去保留,并让它继续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成为校园独特的文化及历史景观。在功能上,新的道路交通布置需要将原有校园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得以解决,满足现有实际情况的需求,人车分流。新的道路交通系统满足校园资源共享的需求,使之人性化。在分区上,通过合理的分区使校园整齐划一,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各区域有机统一。在植物配置上,以选择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层绿化的方式搭配和组合,勾勒出校园的立体空间和天际线。通过苗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去丰富校园的色彩,为增添校园活跃的气氛。中国至近代以后,由于经历了战争和殖民统治,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大学教育及大学建设都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学校的建设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取而代之的是苏式建筑风格等。包括中国的清华大学,其校园建筑风格也都是西欧文艺复兴风格,到后来又增加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大学校园景观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有自己校园景观的大学校园在中国很少见。而新的大学校园建设应融合整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的自然的环境中去,区域性的景观能凸显地方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去感受自己居住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新的校园规划更多的要有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只有继承才有发展。
在规划中要更多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总结旧校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未来可能的需求。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4校园景观的文化性
校园要想保持它的持久魅力,必须实现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校园就会迷失自我个性,失去自身的场所精神。挖掘、整理、强化内在关系,延续和增强场所的生命力与活力。斯坦福大学内连廊铺地的地砖上刻下了历届毕业班的班级序号,随着岁月的流逝,铺砖连绵不断,给人以浓厚的文化精神氛围。在有着无数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校的今天,大学校园的存在不仅为求知识的人聚集交流,共同学习提供基地,也作为一种精神将永远存在。每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都标志着它的存在。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校园区别于其他场所最显著的特质,人们对大学校园的向往也在于一种对于文化精神的向往。大学的景观环境应在理念与风格上区别于其它场所,体现科学文化的理性、秩序、高雅、淳朴、自然的意味。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继承文化,创新文化。利用历史事件人物提炼出符号运用到校园景观中去,表达出不同高校的不同风貌。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要体现校园所在区域的人文历史背景,展现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5校园景观的生态化
大学校园就和城市及公园一样,需要满足一定标准的绿化面积。校园介于这两者之间,兼具两者的一些特性。除去城市生态方面的意义以外,就环境景观的价值而言,大学校园中的绿色也十分宝贵。大学中囊括了很多建筑,如教学场所(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生活场所(宿舍,食堂等),还有课外活动场所(如体育馆,广场,娱乐场所等)。这些钢筋混领土的硬质景观更加重了绿色植物存在的必要性。提高校园绿化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应该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营造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充足的植物景观和舒适美观的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应该注意:
(1)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
(2)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
(3)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凸显四季变化的植物。大学校园更应该是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校园,在对现有的校园进行改造时,其中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的保留,减少土方量;原有植物,尤其是古树,尽可能的去保留并养护好,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楼前的景观生态环境。所增加的人工景观应与保留的改造的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校园环境应以自然为主,通过植物的立体搭配,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校园水体景观;生态;功能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校园空间是一个能为学生、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师生交往、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水景空间是校园空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因此设计校园水景空间时要在充分考虑师生的使用要求和环境体验的前提下,为师生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生态的环境,不仅可以满足观赏性,同时也要被使用者充分的利用,使其成为学习、娱乐的最佳场所。
2.校园水体景观设计概述
“水的景观”(waterscapes)一词的合成是用来描述主要由水构建的景观。这种景观是在校园中用手工或机器仿照自然制成的大型景观,在形式上包括江、河流、小溪、湖、池塘和大型的喷泉,无论大小,它们都是景观或是背景,可近观也可远眺,水的彼岸向我们展示的是又一平面的风情。一些水景也可以沿着岸边散步、跑步或骑自行车。在许多大学校园中都有水景这一元素,它们以各种形态出现,或是湖、或是河、或是喷泉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在校园中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水面,统称之为校园水体。
3.校园水体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3.1自然因素
3.1.1水文
水是水体景观成功的关键,水质的好坏、来源都决定了水景的好坏。因此设计师要了解场地的洪水历史、年降水量等情况,对以上情况进行研究,为排除洪水危险及蓄水灌溉问题起到充分准备。
3.1.2土壤
土壤的结构、透水性等对水体空间能够构成起到很大的影响。高度透水性的土壤,使水分流失于地下水及周边地带,就很难支持水体空间的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在池底做防水处理。
3.1.3植物
在植物的种植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水生植物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但能美化景观,同时也可以净化水质。在目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遭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对改善水质是非常重要的。
3.2人文因素
3.2.1文化背景
每所大学都有其自己的校园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对于水体景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设计时需将校园文化融入进去并要考虑到校园的学科特点。
3.1.2使用者需求
师生是校园水体空间的使用人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他们的使用需求。学生多是在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活动,这已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希望有一个多功能的空间,可以同时满足安全性、私密性、开放性、多样性等。在设计校园水体景观时可以将这几方面考虑进去。
4.校园水体景观的设计方法
4.1水面空间设计
水面设计是校园水体景观的主体元素,水面的形式随岸线的变化而改变,它可以表现出宁静、舒缓、流畅等,因此,可以通过塑造不同的水面形态营造出不同氛围来满足水景的功能性和观赏性。
4.2驳岸空间设计
不同的水体岸边环境,采取的驳岸空间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4.2.1抛石驳岸
抛石驳岸可分为干砌石驳岸、半干砌石驳岸和石笼驳岸等几种形式。干砌石驳岸是指从堤脚下端开始,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向上垒砌石块,并在石缝间填土,种植适宜的水际植物,这种方法有利于鱼类和植物的生存。半干砌驳岸是用混凝土格子加固干砌石驳岸的下部,使卵石一半被混凝土固定,另一半悬空,这样既可以抵抗洪水的冲击,又能确保生物的生存,在水流湍急的情况下可以用半干砌驳岸。对于水流弯曲或者是流水冲顶位置等冲击力较大的岸线,则可采用抗冲刷力较强的石笼,石笼是耐久性强的铁丝笼内置石块而成,这种方法施工简单,对现场环境适应强。
4.2.2自然式缓坡驳岸
自然式缓坡驳岸适用于坡面较缓、空间足够大的场地,种植阳光草坪吸引师生到此休憩娱乐。
4.2.3植栽驳岸
植栽驳岸适用于坡度较大、亲水性不强、或者是需要帮助鱼类逃避敌害和提供遮荫场所的岸线。对于坡度较大的岸线,可以用木质栅格或是粗圆木桩形成稳定堤岸的格墙,再在木桩框间回填土壤,做成梯田式的植物种植台。
4.3亲水空间设计
亲水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欣赏景观的场所,让使用者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水,满足人们的亲水心情。亲水空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方便在水边游憩时停留的空间,即水边散步道;另一类是可以穿行的空间,即水上通道。
4.3.1水边散步道
在设计游憩亲水空间时既不能让散步道全部沿水而设,也不能让散步道全部偏离水面。需要注意线性的流畅及尺度的把握,提供给师生们一处观景、休息、驻足的空间。水上穿行的通道贯穿于水体,不仅起到连接作用,也为校园景观增添了许多乐趣。
4.3.2水中穿行通道
水中穿行的通道主要有架空的栈道、汀步和桥等形式。架空的栈道一方面可以不阻断水流的自然运动状态,保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对水中生物的活动不造成干扰,另一方面在布局形式上比较灵活,不会给人生硬的感觉。在水深较浅的地方设置栈道,在较深的水域木栈道要设置较高的护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汀步是道路在水中的延续,分为自然式和规则式二种。自然式的汀步设计时要与场地氛围相一致,左右穿插、疏密相间。规则式汀步是利用形状大小一致的混凝土木板按照道路曲线等距离整齐排列,呈现出整齐一致的美。
4.4植物景观设计
水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四类。在设计时注意将几类植物合理的搭配,以营造层次丰富的水体景观。
4.4.1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超市地或是不是经常性淹水的环境中的植物,根具有一定的耐涝能力。类型多样,草本、藤本、灌木和乔木都有,该类植物具有适应陆地和水体环境的双重习性。
4.4.2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根茎扎入泥土中生长,上部茎秆、叶片挺出水面。大部分的品种根系粗壮发达、植株直立挺拔、茎叶明显、花枝高伸。其主要生长在浅水或水陆过渡区域,茎叶气生,通常具有与陆生植物相似的生物特性。常用的有荷花、芦苇、再力花、水葱等。
4.4.3浮水植物
浮水植物的根茎扎入泥土中生长,无地上茎或地上茎柔软不能直立,叶和花漂浮或半挺立于水面。叶片开始可沉水生长,后期浮出水面成漂浮叶,花朵通常伸出水面。常见的有王莲、芡实、睡莲等。
4.4.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的根茎扎入泥土中生长,整个植株沉于水中。茎叶长度高于水深时,高出的部分平浮在水面,近在开花时有部分花蕾伸出水面。常用的品种有眼子菜类、黑藻、狐尾藻等。
4.5后期养护管理
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但不是能够对水体一直进行污染治理,如果水体生态系统循环不佳的话,超出了水体的环境容量,就会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浑浊,受到污染,这便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严重时可能导致植物的腐烂死亡,不仅污染水体,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景观效果及生态平衡。因此,为了避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要确保水质的清洁,在深秋前要将水生植物的枯枝进行清理,以免污染水质,平时水面的植物残体要定期清理,对于水中鱼类的繁殖也要给予控制,大量鱼类繁殖会造成水中溶解氧缺乏,氮磷含量增高,不能保证生态平衡。
5.结论
水体会使校园景观生机盎然、更加有魅力,因此水景设计对于校园规划有着很大的作用。校园水景空间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水景能够提高校园的环境品质,同时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室外交流、休憩、娱乐的功能性强的场所。对于这样的一个多功能型场所的设计,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不是只考虑形的美观,忽视了功能性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国)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关键词:高校;校园;植物配置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环境舒适与否对师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植物配置是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的种类、数量、方式对高校校园环境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生态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兴起,更使高校绿地植物配置成为高校校园建设中的第一要素。许多大学校园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高校校园环境向生态化绿色校园的方向发展,作者通过对沈阳市部分高校校园植物配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高校校园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建议。
1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选择沈阳市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大学北校区4所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对校园植物景观配置种类、数量、方式、植物美化绿化效果等进行调查和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绿化的种类
对4所高校的校园绿化树种进行调查后,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校园内应用的绿化树种共计130种,隶属于39科72属。建校最早的并且属于农林院校的沈阳农业大学的树种种类最为丰富。沈阳建筑大学的浑南校区和沈阳师范大学都是相对晚建设的校区,其树种种类相对少一些。沈阳大学北校区校园绿化树种种类较为丰富,校园现有绿化树种85种,隶属28科49属。其中乔木55种,占64.7%;灌木28种,占32.9%;藤本2种,占2.4%。其中校园内栽培最广泛的树种有:油松、刺槐、山桃、桃叶卫矛、重瓣榆叶梅、紫丁香、连翘、东北连翘等。
4所高校的树种,73%的常绿针叶树种的应用频度在80%以上,说明高校的校园中针叶树的组成相对雷同,树形优美的针叶树种有待继续开发。阔叶树种中部分乡土树种如刺槐、银杏、臭椿、京桃、山杏等的应用频率为25% ,说明乡土树种的利用不够充分。66种优良的绿化树种应用频度在40%以下, 充分说明沈阳市高校绿化树种选择上还有很大地挖掘潜力,也说明沈阳市高校中存在一些绿化有特色的高校校园。
2.2 校园绿化植物配置状况及效果
2.2.1 校园植物配置方式。5所高校校园内树种的配置使用了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各种方式,而且不同的栽植方式又根据校园特点穿插布置, 基本上体现了各树种的个体美和群体美。
沈阳农业大学的主道路两侧列植了长势茂盛的银杏,交叉列植了榆叶梅。榆叶梅花期时,深秋银杏叶变黄时,这条路的景观是最亮丽的风景线。二级道路列植的有青扦、柳树等等。复旦园的油松等孤植和对植更加彰显其高大伟岸的气势。沈阳师范大学的杨树林中心景观带以广场及建筑为主,配以花坛及地被植物,缓和建筑线条。杨树林的树木主要是群植和丛植。
2.2.2 植物色彩和季相变化的配置。植物的色彩是形成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色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叶色和果色上。叶色在合理、巧妙的设计下可形成园林景观的神奇之笔。在调查的四所高校中,观叶观果树种的应用主要是银杏、火炬、紫叶李、紫叶小檗、金焱绣线菊、元宝枫、五角枫等等。
植物的季相变化构成高校校园四季的不同画面, 体现四季不同情趣, 形成特有植物群落和生态效果。沈阳农业大学中,以校园内最具特色的克威园为例,园内春季有樱桃、李、杏、京桃、丁香等竞相开放;夏季杨树、榆树、云杉、冷杉、桃叶卫矛、水蜡等;秋季银杏、金银忍冬、黄栌;冬季有青松、加杨、垂柳、家榆、水曲柳,可谓“季季有景”。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妆素裹,景观各异。4所高校中的树种,花期多集中于春、夏两季, 秋季开花的植物廖廖无几,冬季基本依靠常绿树种带来长青的感受。4所院校的春夏繁花似锦, 秋季略显逊色。秋季开花树种较少常由观果树种和秋色叶树种来补充, 但由于高校秋色叶树种的应用种类少, 规模小, 因此秋季季相表现还有提升空间。
2.2.3 植物空间的配置。空间配置合理, 乔、灌、藤、草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能形成良好的立体视觉效果和生态效果。高校校园人数多, 绿化空间小,4所高校校园内只有部分小广场、小花园等可用面积较大的绿地上形成乔、灌、草的合理配置, 多数的绿地如楼间、道路等只有乔木、灌木单层或乔灌、乔草、灌草二层, 林型结构简单, 景观的形成上缺少空间结构, 植物层次不够丰满。
2.2.4 植物配置的总体效果。沈阳农业大学采用了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绿化式,绿地的布局基本围绕建筑展开,只有少数形成单独的景观区域。植物景观以油松等针叶树为主题,四季变化鲜明。校园内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在植物配置上,实行了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园区。
沈阳师范大学的景观设计大体可分为:人文园林景观、自然风景景观、中心景观带和自然生态景观,其植物配置各具特色。人文园林景观区域内主要以雕塑、小品为主,辅以葱郁的树木及丰富的花灌木,其晨读园的廊架上栽植的葡萄藤颇具新意,更加体现了园内的人文气息;自然风景景观区域内的荷花池给校园景观增添了许多生气,其水生植物荷花与水的搭配使得此区域的景观灵动起来,此外,园内的杨树林使得园内的景观多样化;自然生态景观区域内除具有植物的栽植外,在梵玲湖内还有一些野鸭和鹅,完美地诠释了自然生态气息。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内除栽植有一般园林植物外,还有原生态保护地及大面积地被植物板块12处,良好水质人工水系1条。校园景观是一个采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来营造的一个校园环境,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庄稼和一些景观植物,充分考虑到原有的地缘文化,校园的景观设计颇具特色,利用乡土野生植物与本地特色水稻作为构景要素之一。
沈阳建筑大学内的原生态稻田区在校园的东南角,这块稻田传达了其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其景观设计采用相似性的手法,延续原有规划网格秩序,采用几何构图的处理手法。
3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种类丰富度不够, 乡土树种、垂直绿化树种、色叶树种的应用不足
沈阳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园林植物配置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例如荷花池、杨树林、葡萄藤等,但其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不够,除沈阳市内常用的园林树种外,很少有外来树种的引用。另外,校园内园林植物的配置在植物季相和色相上的运用不够,达不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缺乏时空上的延续性。总体上,沈阳师范大学内的硬质景观稍多,而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及造景的运用相对比较缺乏。
3.2 开放式绿地的数目少, 且人性化设计不足
高校校园主要是服务于师生, 使其学习、生活在一个贴近自然、优美的环境之中。在设计上要以人为本。四所高校内开放式绿地明显不足,即使是绿化比较好的沈阳农业大学也仅有克威园、复旦园、叶之帆这几处开放式绿地。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中有大面积的稻田景观。但其设计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俯看稻田时有惊人的震撼效果,但是在稻田中欣赏时却不那么令人兴奋;水稻田间供学习休憩的椅子没有任何的遮挡,冬冷夏热,缺乏实用性;植物品种过于乡土化,太过单调,除了少数月份,大多数时间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等。造成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并不是经常性的景观,因而大面积的使用带来了一些问题。
3.3 局部植物配置不合理, 降低景观的观赏质量
高校校园的植物配置中还有很多不合理的设计, 沈阳建筑大学针叶树种的比例较少, 不利于周围环境的杀菌。沈阳农业大学的一些宿舍楼前树木过于高大遮挡阳光。有些学校的图书馆缺少高大的树木,难以保障安静的阅读环境。
4 对高校校园植物景观配置的建议
4.1 提高高校绿化树种多样性, 构建校园生态植物群落
高校校园绿化要走生态绿化之路,校园环境的营造要符合自然的法则。生态学中指出植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故高校校园绿化应在保护所在地自然植被的前题下,加强乡土树种、新品种的挖掘,提高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 构建色彩、层次丰富、季相分明、步移景异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植物群落。应在乡土树种的运用之外,适当的引用外来树种,增添校园的新鲜气息。
4.2 发展垂直绿化,增加绿化空间
垂直绿化是缓解高校校园空间小,学生多,人均绿地面积和空间景观少的重要途径,在本市高校校园绿化中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高校中垂直绿化除考虑棚架绿化外, 也要加强墙面、栅栏、阳台、楼顶等地的绿化。在满足了校园绿化要求的同时,发挥了园林绿化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应当适当的增加一些藤本植物的种类,如五叶地锦、南蛇藤等,重视藤本植物的绿化、美化效益,加强垂直绿化的建设。
4.3 充分利用植物配置、园林小品, 营造个性化校园
个性化植物景观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激发学生的潜能,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校园的个性化植物景观也能随时向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园内的所有植物上挂注明中文名、拉丁名、科、属的标签, 既满足了某些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 又拓宽广大师生的知识面。但个性化校园的建设中应注重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5 结语
沈阳各高校校园园林景观设计在逐步发展,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更多的表现了校园的学术传统。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尤其重要。在了解沈阳市的自然情况的前提下,掌握校园景观中的植物和植物配置的原则。并且熟练的应用不同类型的常用树种,以及植物配置的常用方式。值得强调的是,前期的调查与设计固然重要,但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不容忽视。植物配置是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植物景观的品质也直接影响了校园师生的学习与生活的状态。然而另一方面,园林植物也要与其它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做到相适宜的配置,使高校的植物景观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展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宝玲,刘娜,范业展.沈阳大学北校区校园绿化树种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2 俞孔坚.城市里的丰产稻田——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设计[J].新视点,2009
关键字 形式感 功能性 合理性 校园景观
引言
高校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品质的表现,在高校建设中应该把握高校校园景观特色。充分利用校园场地条件,合理规划各功能分区,在保证最基本的功能使用的同时,达到最丰富的形式变化。在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校园景观的建设也突飞猛进。校园景观形式感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
一、基地概况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以工学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 它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用地与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开发区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的巡司河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
中区地段位于校内的主干地段,东西轴线贯穿与它。总面积约1700亩左右,其中建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40%,道路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20%,景观面积约占3~5%,绿化面积约占30~35%左右。西边新建图书馆、露天广场,北面新建绿化草坪,东面新建滨水地带。
二、设计总体理念
提到“形式”,很容易使人想起以往“形式主义”作为一种罪名盘旋在设计者头上的情形,虽然设计离不来形式,但形式问题却被当作一个危险的。在不同的功能分区,设计相应的形式感,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使用,以及感观上的享受。在中心广场和主入口广场处,利用蒙德里安《红黄蓝》的直线抽象表现手法,体现出理工院校对便捷、效率、理性、严谨的要求。在文化长廊处,利用梵高抽象的曲线表达手法,体现出校园景观必不可少的趣味性、休闲性,将形式感和功能性最大程度的融合在一起。
三、主要设计构思与探讨
1、功能分区。
校园景观主要分为入口广场,核心广场和文化长廊三个部分。通过对空间的功能划分,丰富广场空间的变化,再满足必要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保证了校园空间所需要的亲切、宜人和安静的氛围。充分考虑校园空间所需要的亲切、宜人和安静的氛围,细分出休息区,晨读区,娱乐区,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必需。
(1)在主入口广场处,由于大量的人流车流的通过,设计时将原来的车行道房两边做到完全的人车分流,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安全。
(2)在核心广场处,图书馆前设置大面积的铺地,满足大量人流的通行。以圆形划分出中心的活动广场,旁边区域利用石凳和植物的布置,给师生提供阅读、休息的区域,使广场更富有自然情趣。
(3)在文化长廊处,利用环绕形曲线在中心处布置雕塑小品和水景,划分出最大的休息区,形成视觉焦点,吸引师生在广场上停留休憩。圆形广场的布置,形成相对的封闭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满足教学楼之间师生交流休息的需要。
2、景观绿化。
景观布局方面采用规整和自然的布局相结合的方式,再规则中体会规矩和规律,再自然中进行陶冶与感受亲切。在入口广场处以大面积绿地为主,美化校园的同时,也达到视觉的通透性。而在中心广场处,为保证广场空间的开阔、完整,在大片的草地上点缀各种植物,既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也将空间划分的十分丰富,增加了此处疏林草地的游赏性。
3、文化设施。
为吸引师生在广场上停留休憩,足够的环境小品与设施必不可少,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视野。为了与校园氛围相统一,广场内休憩座凳主要以花岗岩和自然卵石为主,以烘托广场朴实自然的整体氛围。这种承载校园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小品,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气息,使师生在学习生活中,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结语
校园环境是多种文化知识渗透交融的环境,是多元化的组合。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既要考虑其对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又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把人的发展目标隐含在设计中,同时赋予物质设施以文化内涵。随着人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必须注重师生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利用适宜的形式感,划分出合理的功能区,在保证最基本的功能使用的同时,达到最丰富的形式变化,在最合理的形式感的功能分区中,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校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
[2]易道公司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
[3]俞孔坚.“反规划”途径,2005.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2000.
[5]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 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
关键词:校园景观;生态;空间格局
1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的生态性概念
1.1 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要强调环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在规划中协调并利用人与资源(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并提出整体、可持续发展、可控的方案。
1.2 自然生态性
建立多层次绿化廊道完善生态网格,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生态稳定。强调资源的循环再生,涉及到水域的自然或人工循环,水生植物对富营养物质的转化、分解与再生等其它相关问题。
1.3 人文生态环境
校园规划建设不能盲目追新求异,既要传承老校区深邃的“历史文脉”,又要根据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现现代校园建筑水平。人文生态性环境是便于师生学习、生活、交流和满足多样性要求的校园景观。
2 不合理的高校校园景观
2.1 不符合当地的地域特征
高校校园景观要实现生态格局上的优化,首先要考虑高校校园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的植被类型。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很多高校校园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容易忽略这一点,最终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2 校园资源利用不合理
构建生态环保的校园环境,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使用方面。高校校园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循环使用,造成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也是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2.3 校园垃圾利用率低
校园不同于社会环境,产生的垃圾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如纸张、塑料制品等,但学校在设计中没有加入合理的垃圾分类装置,所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在构建高校校园景观中,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装置必不可少。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建设中多使用绿色环保材料,一方面提高生态景观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便于回收和重复利用,创造一个环保、协调可持续的校园生态景观。
3 实现校园景观的生态格局建设
3.1 适应当地地域特征
校园景观实现生态化,首先要保护好当地已有的生态系统。谋求人与自然的合作和共生,尊重校园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设计的影响,设计出富有生命力、可持续性强的校园景观。以校园中原有的景观为基本框架,保存原有的地形特征,如山林、小河、湖泊、喷泉、原生植物等,在此基础上增加小桥、凉亭等建筑,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另外,在设计之时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环境,顺应当地的地势地貌。
3.2 打造绿色校园
校园景观要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在实现基本教育功能的同时,打造一个“绿色”校园环境。绿色不仅仅指校园环境的绿化,更重要的是指校园景观与生态环保相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例如,德国的很多学校会对雨水进行收集,用于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草坪的灌溉、喷泉等水景的营造、建筑的清洁等,充分节约水资源。高校校园景观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通过雨水收集,满足校园内的用水需求,校园雨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能够得到生态化的利用,也能向师生们传达节约用水的思想,提高师生保护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格局的意识。
3.3 注重学校文化传统
几乎每一所高校校园,大多都以绿化、建筑、文化设施、雕塑等因素构成校园景观,每一处都能体现自己学校的传统和历史,每一处都能传达出学校的内涵和精神。所以,高校校园景观必须依照自己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高校本身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设计景观。把高校校园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精神,作为特有的精神符号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中。还应顺应时展,建造一些具有自我特色的建筑和雕塑,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展示学校独特的特征,更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的精神内涵。
4 结语
我国高校对于生态格局的引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生态校园景观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它涉及到地域性特征、节约资源成本、实现生态环境的循环使用和注重学校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对于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应结合校园本身的特点,运用生态格局原理进行综合性考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人性化
1 校园景观人性化解析
在环境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被普遍运用,也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主导理念。人性化需求在校园景观规划中逐渐被放大。一个科学的校园景观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兴趣、意志、群体等各个方面提供外环境,从而对学生的行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绿化。
校园景观中的植物具有美化环境、减低噪音、净化空气、修身养性、保护视力、调节气候、防风等功能。植物配置需要布局协调、以人为本、尊崇自然。植物的选择要多选择乡土树种,成活率高,减少养护费用。植物要统一于环境,从艺术构图原理上体现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感。另外,植物与建筑物、山、水、广场等其他景观要素相互呼应,软化、强调、标识营造校园美丽和谐的景观。
(2)道路分析。
1)车行。车行系统在规划设计中应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应有完整的行车主道,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同时,车辆在各区的亦可进入该区的各个建筑群,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人行。景观步道应远离外部的环路,创造一个幽静安全的步行区域,亦与教学区、学院区与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3)环境设施。
校园中的环境设施具有功能性和观赏性,包括休闲设施、文体设施、灯具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与大学生们各种休闲、娱乐、学习活动密切相关,其舒适性体现在方方面面,若精心设计,则可以创造非常和谐的校园景观。
(4)铺装。
铺装需要关注的有两方面:其一是色彩,要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它是心灵的表现,能将设计者的情感涌入师生的心灵。色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感受。其二是质感,大空间要做的粗犷些,应该选用质地粗大厚实的材料,因为粗糙往往使人感到稳重、沉重;另外,在烈日下面,粗糙的铺装可以较好地吸收光线,不显得耀眼。小空间则应该采用较细小精细的材料,给人轻巧、精致的感觉。
(5)水景。
水景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可改善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及负氧离子浓度,降低空气中的含尘量,使校园的空气更加新鲜湿润,同时,也可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水景有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两种,包括有瀑布、水景墙、喷泉以及静态水池又称镜池。需要注意的是静态水必须是活水,要有来源和出路,如果来源受到限制,则必须具备补水设施。适量的往水里投入一些灭藻药剂可以保持水质。
(6)雕塑及景观小品。
雕塑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雕塑的主题、立意和构思不仅要融入特定的校园文化,而且由于雕塑对艺术的浓缩性使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统领该地文化的内涵。景观小品的设计也可用来表达文化内涵。当今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不仅依靠大量的植物造景来满足绿化需要,更通过能体现校园特色的景观小品来进行提升。
(7)入口广场。
入口空间是通往校园各个空间场所的必经之地。因此,在空间组织上既要考虑空间的独立性,又要处理好与其他空间场所的关系,能够较好的组织人流与车流,还有视觉流线。
2 玉林师范学院校园景观规划分析
学校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多处存在着一些问题。校园整体上没有体现出大学该有的文化和艺术氛围,缺乏人性化的空间。
(1)入口设计。
植物配置上缺乏空间感,树木缺乏高度对比、杂乱、色调单一,草地没有设计感。缺乏环境设施和能象征学校历史文化的雕塑的设置。解决办法:在空间的处理上应合理配置乔、灌、藤、草本植物,树种高度应形成对比。草坪应根据学校的文化内涵设计出一些图案,提升入口处的艺术感。可在图书馆前设置符合校园文化的雕塑,另外在入口处适量设置一些标识牌,起到引导作用。
(2)校园大草地。
草地上平时会有一些学生在草地上看书,晒太阳,但草地只是空旷的原始模样,缺乏人工的因素。解决办法:从师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在草地上修建一个读书廊,如此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学习气氛。另外需要用青石板或者鹅卵石开辟一条小路,为那些抄近路的同学提供方便。草地上除了可以修建长廊外,还可增加一些亭子,同时也可以在草地上设置一个符合文化学习的雕塑,营造文化氛围。
(3)校园山坡。
校园山坡作为校园内的一个特色之处,山坡上种满了桃树,在三月份的时候桃花盛开,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但是山坡未经人工的雕琢,不仅显得荒乱,也未开辟其他用途。解决办法:作为校园的特色,桃树需保留,其余树种移除,地面密集铺满三叶草。在以桃树为主的前提下,适量种植修剪整齐的低矮的灌木,丰富空间层次。并且在山坡靠近人行道的外沿应种植一些树木起到外部与山坡的隔断作用,也可以为人行道的人起到遮阳的作用。山坡上应适量设置一些环境设施,如座椅或者凉亭,以供休息学习。另外,适当增加一些雕塑小品,不仅能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们并且陶冶情操,还能丰富景色。山坡并未开辟可供人行走的道路,但日积月累山坡已被行人走出了一条小路,需要做的就是在这条路的基础上修建出不管是在雨天还是晴天都可以行走的道路。除了这条路之外,在山坡上的各个景观节点处应该都有道路连通。
(4)校园主要人行道铺装。
校园人行的主要道路铺装用的是粉色等亮色瓷砖,不仅花纹乱,颜色与周围环境不融洽,而且在晴天天气炎热的时候,瓷砖反射太阳光,以致经过这条路的时候光线刺眼,并且由于此类瓷砖不吸热、温度高,不适宜行走。解决办法:将原来的瓷砖换成粗糙的铺装材质如青石砖,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太阳光的反射对人的影响。在道路比较宽阔的路面,可选用与青石砖颜色不同的灰色系的材质,拼成花纹,提升美感。
3 结语
校园不只是为师生们提供一个受教育、知识交流的场所,根本目的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适宜的环境设计能够展现校园的文化底蕴,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优雅环境的心旷神怡,激发对知识的热情和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人性化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受到关注。现代高校景观设计应注重浓厚的人文气息结合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在校师生创造一个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贾德华,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2006,3(1):14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