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09:40: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音乐教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日,看了《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第二期上李君老师的《要加强“说课”教学》一文,颇有感触。本人作为一名最基层的音乐教师,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应该说“说课”是在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最早是在语文、数学学科中兴起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各级各类的教学竞赛可谓是遍地开花:“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会教竞赛”、“青年教师论文评比”、“青年教师教案比赛”,最后还要来个“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说课”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的做法,总是少不了它,而且在会教的整个比赛中占一定比例的分值。因此,“说课”对于语文、数学学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愿落后于其他学科,因此,在基层音乐学科教学中,也开展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各种竞赛,当然也少不了“说课”这一内容。尽管许多青年教师从来没说过课,也不会说什么课,但是,要参加“竞赛”必须得学会“说课”。于是,老师们只得找来有经验的语文、数学老师讨教说课经验。用语文、数学的一套说课方法、顺序,硬套我们的音乐教学。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的东西不是靠说出来的,它要借助一定的环境影响,渲染一种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一种东西,再通过老师的演唱、演奏,以老师的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就会自然地流露。这就是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点。音乐教学就是要用“情”去感染人、打动人。课堂上学生真实感情的流露在“说课”中是无法“说”到的,更是无法去想的。
一、开展“三个十佳”教师评选活动,走“人才强校”之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教育教师为本。学校从2008年开始坚持开展评选“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学能手”三个十佳评选活动。我校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发动全体教职工就《三个十佳》评选方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经科级组长会议、行政领导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的多次讨论,反复研究《三个十佳教师评选方案》。根据方案,一年考核两次,累计量化得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拔“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和“十佳教学能手”。
在“三个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中,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三个十佳教师”的热潮,为学校走“人才强校”之路注入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校的教师在省、市教学大赛中多人多次获奖,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论文,我校还出版了《学海导航》、《教海探航》教师论文集和《三个十佳教师事迹》专集,这对于学校积极推进“名校工程”和“名师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唱响了“人才强校之歌”。
二、抓好课题研究,走“科研兴校”之路
“科研兴校”是高层次办学的必由之路,科研水平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科研上了台阶,上了档次,创名牌筹码必然分量大增。我校坚持“一科带头,科科跟进,逐步推广”的策略,在龙川县教研室指导下,先后申请了化学、英语、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和体育共7个学科9个课题研究。学校把这些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带动每一位教师,花大力气开展有特色的“人人上一堂公开课”的教学竞赛活动,这是我校走“教研兴校”的特色之路。我校每个学年都举行教学竞赛活动,一般把教学大赛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第4—18周)为备课组选拔赛。各科组以备课小组为单位,人人上一节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参赛课;各备课组再评选出一名教师,代表备课组参加科组选拔赛。第二阶段(第二学期第4—10周)为科组选拔赛。由各科组评选出一名教师代表科组参加学校总决赛。第三阶段(第二学期第14—15周)为学校总决赛。在比赛中要求参赛老师对选定的参赛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课前要撰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说明(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理念、思路、重点、亮点等环节,附板书设计),上完参赛课后初中各备课组接着集中交流(小学各备课组在第7节集中交流),由上课教师先进行10分钟左右的教学说明,后进行集体评课;同时要求上课教师在本周内将教学设计和教学说明上传至培英学校网页。经过角逐对荣获特等奖、一、二等奖的老师进行大会表彰,张榜公布、颁发荣誉证书,根据“十佳教师”量化考核标准进行量化奖励。这些课题研究得到了县领导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既锻炼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又推进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共同合作,相互学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推动课堂教学上水平,上档次,为学校走“科研兴校”的办学路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培育办学特色,走“特色立校”之路
一、师养提升工程――为教师“培满”成长的养分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中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学校作为传播文明的殿堂,理应书香满园;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播者,理应养成阅读自觉。学校积极实施“师养提升工程”,推进“1+1+1套餐阅读项目”,武装教师的头脑,提升教师的内涵,给教师“注满”成长的养分,增强成长的自信与底气。“1+1+1套餐阅读项目”即教师每年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一本学科教学指导书籍,一本人文素养书籍。教育理论书籍根据学校本年度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要求推荐阅读,目的是让每位教师了解本年度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给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学科教学指导书籍、人文素养书籍则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向各教研组分发《教研组“1+1+1套餐阅读”项目书目推荐表》,教研组长通过广泛征求组员意见,确定组内教师的学科教学指导书籍,教师本人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人文素养书籍。教师发展中心审定教研组推荐书目,交由学校图书馆购买。学校图书馆登记造册后,教研组教师到图书馆借阅自己挑中的书籍。学校每年组织两次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上学期为学科指导书籍阅读分享交流会,下学期为人文素养书籍阅读分享交流会。交流活动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由行政组全体成员放样,全体教师参加并评出10%的优秀人员;二是教研组内分享交流,组内成员评出10%的优秀人员,行政人员分插各教研组督导;三是学校层面分享交流并表彰。即评出的优秀人员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分享交流,评出“最佳阅读达人”、“最佳人气达人”、“最佳分享达人”等奖项,由学校进行表彰。为了提高教育书籍的利用率,我们还组织开展教研组内“书籍漂流活动”,尽可能地让书籍物尽其用,物超所值。“师养提升工程”的实施,既提高了教师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加速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学科能力的增长,又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天不看教育书籍心里就不踏实”的良好阅读氛围。
二、师研提升工程――让教师插上飞翔的翅膀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当前,许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已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解决这一“短板”,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意识,投身教育科研实践,勇于敢于提起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扶”“逼”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导向,努力营造“人人会科研,个个出成果”的教育科研“气候”。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应大力实施“师研提升工程”,为教师发展插上飞翔的羽翼。一是“逼”一批教师“上路”。学校规定,一年内没有教育教学的,年终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用制度断绝了部分教师的“心理退路”,防止了部分教师教育科研的惰性。二是“扶”一批教师“入门”。学校外聘科研专家,内盘教研能手,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的讲座与培训,既从理论上教会教师实施教育科研的方法,又从实践上授给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学校制定教育科研奖励条例,由教研组自行推荐综合类或者学科类的品牌杂志,教师发展中心认定并统计,每个学期期末对发表在认定报刊、杂志上的教育教学论文按条例兑现奖金。学校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对申报成功立项的课题开题后按级别进行奖励,兑现奖金的50%作为课题研究启动资金,课题顺利结题后再兑现剩余50%的奖金。这样,通过“扶一把”“奖一批”,帮助教师揭开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纱,找到教育科研准入的门槛,把握教育科研的基本途径,走上教育科研神圣的道路。
三、师质提升工程――给教师营造丰盈的精神家园
学校发展的根本在教师,教师发展的根本在健康。身心俱健的教师群体是学校发展坚强的依靠力量。为了提倡全体教职员工过健康快乐的生活,培养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学校实施“师质提升工程”,着手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与品位,努力让教师过上有尊严的品质生活。教师发展中心与工会联合,在充分进行教师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教工伊甸园”。“教工伊甸园”采取俱乐部制,实行俱乐部主任负责制,俱乐部主任由全体俱乐部成员推选,学校聘任。“教工伊甸园”下设的俱乐部有书友、服饰礼仪、艺术欣赏、健身舞、乒乓球、有氧慢跑、太极拳、垂钓等,各俱乐部主任制订俱乐部活动方案,有权聘请校内外技术指导,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为了保证俱乐部活动的开展,学校实行俱乐部经费包干制,确保俱乐部活动的时间与场所,同时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为各俱乐部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机会。各俱乐部成员充分发挥各自智慧,挖掘社会资源,根据各俱乐部的成员需求开设了文学、音乐、美术、美容、礼仪、运动、养身等课程与讲座,让教师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恢复体力上的疲劳,达成生理上的平衡,释放心理上的紧张,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认识到教育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教工才艺展示”已经成为每个期末学期结束大会的“保留节目”,成了每位教职员工的期待与最爱,这既是对各俱乐部活动成果的一次展示与检阅,更为各俱乐部成员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与空间。“教工伊甸园”已成为教师专业与精神成长的共同乐园,教师乐观坚守教育事业的“动力加油站”与“精神按摩处”,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图腾。
四、师技提升工程――给教师搭建追梦的阶梯
教学技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成为优师名师的首要因素。一个优师名师必然有着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对于学校来说,“一个优师引领一个学科,一个名师叫响一所学校”,他们总以高尚的师德与人格,精湛的教学技艺引领着一批人,成就着一所学校。学校以实施“师技提升工程”为抓手,给教师搭建一个成长的阶梯,构建一个寻梦追梦的平台。一是引导教师科学规划自己的教师生涯。学校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周期性、递进性的“三年专业发展计划”,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意愿与奋斗目标。教师发展中心每学期组织检查,每位教师均给出恰当的评价与中肯的建议,以便教师把准发展目标,适度调整努力方向。三年期满,对全体教师的实施情况做一次全面的评价,对如期完成计划的教师给予表彰;对尚未完成计划的教师专门召开分析会,剖析原因,寻找问题,指明方向,落实整改措施。二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学校在校内评选学科导师,聘请校外学科导师,根据自愿原则,学校指定与教师自选相结合,对任教不到六年的青年教师人人配备学科导师,签订指导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进行捆绑式考核。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为学校发展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三是开展“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学校每年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骨干教师教学技艺大比赛”“主题式教研赛课”等综合性活动,比赛内容涉及普通话、粉笔字、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上课、观课评课、教学反思、解题命题、教育技术运用等多个方面,既夯实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艺,又增强了教师的事业自信与追求自觉,为学校高位可持续发展锻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本刊在广泛征集专家与读者意见后,围绕大家关注的基础教育中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疑难问题分月策划了2014年1月~6月的专题,请读者积极参与。相关专题征稿信息可在我刊官网“期刊公告”栏目下载。
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感受生命的拔节,感受株洲市四中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校园里浓郁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总是在点点滴滴中、在细枝末节处体现出来,并散发出令人心动的魅力。
在四中校门口,有一个石碾子,这个石碾子还是1957年学校初创时,师生们用来平整地面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四中有了巨大变化,不说破旧的平房变成了高大的教学楼,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就连校门都变得更气派了。过去的痕迹已经很难寻见,这个石碾子不知怎么却保存了下来。建新校门时,有人说这东西土里土气,扔掉算了。姜校长不同意,说这是学校历史和发展的见证。他把它放在校门口的小花池里,并起了个名字――“起点”。“起点”二字大有深意。一来这是四中的起点,前人筚路蓝缕,开榛辟莽,今天的师生不能忘记;二来这是学生入校的起点――石碾子旁边有几级台阶,意味着学生从这里开始登堂入室;三来学校也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
校园环境的布置方面,姜校长花了很大心思。他说,校园不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艺术味,一花一草的点染,一亭一园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宁静、和谐、高雅、诗意的特点,没有喧嚣,没有浮躁,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所。外面的人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书香的氤氲;而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也会对母校有一种亲切而恒久的记忆。
校园里有至善亭、长善亭,“至善”和“长善”是怎么来的呢?熟读经典的姜校长解释道:“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古人对学校、对教育最深刻最经典的阐释,我们用作亭名,就是要牢记‘至善’是学校的追求,‘长善’是学校的责任。”还有柏园、紫薇园、桃李园、桂花园,花木品种不下三十种。漫步校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真不知是园在校中还是校在园中。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是翰墨园,这里汇集湖湘名人的书法石刻几十尊,有的《沁园春・长沙》,有左宗棠的“天地正气”,那种崇高和壮美,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寝室和食堂都有别具匠心的命名。三栋教学楼分别叫做磨镜楼、镂冰楼、琢玉楼,图书馆叫做书鱼馆,学生寝室叫做习静楼,食堂叫做至味园。这些楼、亭、园的命名,有的是当地文化名人的提议,有的是老师的点子,有的则是学生的创意,每每说起这些名字的内涵和由来,师生都觉得别有会心,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文化、有艺术,还有情感和想象力。
校园中央的“春之声音乐广场”是四中最耀眼之处。下沉式的圆形舞池,可坐百余人的看台,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着施特劳施的名曲《春之声圆舞曲》,广场后面则有学校语文组集体创作的《春之声音乐广场记》,用文言写成,其略云:“乐诸广场,当放眼寰宇,立志云天。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雅曲以广才艺。乐在师生,正声感人,教化兴焉。修德以笃学,弘志以报国。”这篇《广场记》和2007年四中五十周年校庆时语文组创作的《校庆记》,还有后来的《琢玉楼赋》,文字一样的典雅优美,朗朗上口,让人读之三叹。这样的美文怎能不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春之声音乐广场2005年竣工,头三年就有100多场师生演出。特别是学生,那兴致,那热情,一直很饱满,每有节目表演,观众都是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2006年元旦,省交响乐团在这里举行了一场新年音乐会,演奏了全本《梁祝》,四中全体师生体现出来的文明素质和激情投入,让交响乐团团长、著名音乐指挥家肖鸣先生非常感动。
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作家、艺术家来给学生讲学。作家聂鑫森给同学们讲过文学创作,书法家施杰荣不但来开讲座,还和同学们一起现场创作、交流。名人的气质、风度和他们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底,不啻是师生的一道精神营养大餐。
学校各学科的老师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给学生开课外讲座。朱柱石老师和汪瀛老师的讲座就很受学生欢迎。朱柱石讲《红楼梦》、讲坡,汪瀛讲历史,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内容,配上他们激情澎湃的讲演,引得听众场场爆满。
姜野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校长。他说:“我常常思考,我们的学校目前站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这是带有哲学高度的思考,为此,他写了不少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要在传授广泛、综合的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带着四中的深深的印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有一天,人们会说,你看,这就是四中的学生。”
不仅学生,老师也是一样,业余生活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刘佳就是四中教师“摄影协会”的成员,去年暑假,她和三个女同事一起去新疆,背着行李、相机、干粮,徒步从喀纳斯走到禾木村。一次非常有探险意味的体验,不仅成就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课堂。她把一路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学生都被这神奇的风光吸引了。她告诉学生,你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总能从中提炼人生感悟,作为今后生活的指南和参照。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喜欢我们的老师,就是喜欢她的一个姿态――热爱生活的姿态,富有探险精神的姿态。”
课堂上丰富的艺术元素
四中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艺术的元素随处可见,繁花一样点缀着知识的殿堂,处处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这是汪海老师的一堂音乐课。
“怎样才能把‘丝’音发得长?吸足,吐慢,声音轻――来,气运丹田,一、二、三,吸气……吐气……”“再请同学示范一下‘哈’气……纠正一下啊,‘吸’得足才能‘哈’得足,这架势跟哮喘可不一样。”这是一堂很纯粹的音乐课。汪海老师语言幽默,动作夸张,惹得满堂哈哈大笑,学生也很随性、自然,抢着上去指挥试唱,表演“气运丹田”,“吸足气嘴像气球一样圆”。汪老师说:“‘艺术立校’的本质是育人,艺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以艺术基本素养,以及感受、鉴别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汪老师的音乐课堂,正是这种观念的演绎。
同样是音乐课,言雨老师的“音乐与影视”所呈现的则是艺术课的另一种味道。言老师从西方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选段,讲到中国电影中的名曲《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说明“好的电影插曲、主题曲,往往比电影更有生命力”。她问学生:“从今天讲授的影视音乐看,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好作品?”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三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旋律优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最后,言老师以电影《吉星高照》和《东成西就》为例,说明“电影中常常改编儿歌,改造世界名曲,作为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既是总结、深化,也有效地拓展了所学内容,课堂更为饱满。这是一堂艺术课,更像一堂生活课,学生在欢笑与互动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素养。连家长都说:“四中的老师将艺术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又有深度,我们喜欢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
艺术的种子不仅在音乐、美术课堂上生根,同样在历史、语文、数学等非艺术学科领域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历史学科特级教师汪瀛说,人的快乐不只在于专业情愫,还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艺术情趣中。艺术经验给生活以启迪,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艺术素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学生生活信念的支撑、艺术信念的坚持,尤其有重要作用。他编写了《艺术风流人物》一书,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历史,“传神画家顾恺之”“以《清明上河图》传世的张择端”等篇章,以人物带出艺术,从艺术解读历史,艺术味浓,历史感强,艺术与历史完美融合。这一切,让你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史,还包含了一部艺术史。
语文学科与艺术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语文特级教师郭克勤的每一节“美文艺读”课都是很好的“‘艺’‘文’志”――他选取与艺术有关的文章开设课程,“艺”“文”互读。“散文中有艺术大家写艺术的作品,也有文学名家写关于艺术和艺术家方面的作品。前者如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吴冠中的《风光风情说乌江》;后者如贾平凹的《秦腔》,赵鑫珊的《新世纪与古典音乐》。”他说,艺术家以五线谱、调色板隐喻明理,表达感情,散文家则以语言符号载道、明志,虽然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对生活的认识和关照却是一致的。
“学校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要改变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的一元化状态,走多元发展之路,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品位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沟沟壑壑”,在姜野军胸中脉络再清晰不过了。为了更好地将艺术教育融入课程之中,四中对一些课程加以调整,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如艺术鉴赏、个人修养等校本选修课程。在艺术立校的探索和实践中,四中还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四导一评”(导读、导练、导议、导疑、评价结合)教学体系。“就语文学科而言,‘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变讲读为品读,还原了文学文本的艺术场景。课堂上导疑、导练内容较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激活了课堂氛围。”老师们说。
艺术的熏陶让同学们学会了以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正如高二年级的王诗敏同学所说:“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让你沉下心来看事物,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不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至少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带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这是任何硬性的知识灌输都不能比拟的。”
教研中执著的艺术追求
教研如何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如何在特色形成中发挥支撑作用?聚焦株洲市四中,我们真正看到了教研的力量。
学校早在1992年就开始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艺术教育成果曾获得专家“有特点、有成绩、有实效”、“全省一流”的高度评价。从2009年4月申报《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课题起,学校便迈入了创艺术特色学校的探索之路。
2009年8月,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在校内校外,通过现场和网络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座谈会和实地考查等形式,了解到艺术教育在普通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艺术教育边缘化;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导与制度保障;艺术教育课堂组织松散,教学效率低下;热衷于少数专业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群众性、普及性艺术教育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专业成长缓慢,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着力。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建设,以此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不仅是艺术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全体师生、各个学科的事。”这是姜野军在创艺术特色学校动员会上的开场白。为了引领全校师生、各个学科积极参加艺术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株洲市四中制定了《“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开发方案》,组建了“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通过两年多的研发与实践,一系列校本课程成功开发,有《美文艺读(语文)》《数学大观园》《英语的艺术陶冶》《探索物理之美》《化学与艺术》《生命之美(生物)》等。去年6月,“株洲市四色学校建设丛书”正式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既契合学校的艺术特色又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必将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曾天山在丛书总序中这样说。
音乐教师张波说,自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开展艺术特色学校建设以来,她对音乐教学的感悟和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人生也有了丰厚的积淀。
欧阳敏老师也是沐浴着学校创艺术特色的东风迅速成长的。早在2004年2月,他就参与编写了《高中美术教学参考用书》;2009年2月,他的教学设计《创新、创奇、创异、创巧――图形创意》在“伯乐杯”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学术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水粉作品《静物与花卉》获全国金奖。
在执著的教研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他们在学校创艺术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广泛接触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增加了对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美术的李鑫是一名班干部,他说,素描、色彩练习,必须从整体到局部,掌握了整体,局部就会游刃有余。运用这个原理,他处理班上的问题,总是先从班级整体利益出发,不因为个别的事情而忽视了整体。
关键词:绿色;成长;幸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3-2
“绿色”是生态的象征,是健康的代名词。“绿色”更是生命的象征,是和谐的代名词。学校是培育生命的基地,我们关注每一个幼小生命个体及整体的人格发展。学校也是培育教师教育生命的基地,我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历程和幸福指数。我们希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在成长的心路历程中感受快乐与幸福,打造“幸福校园”。
一、成长在绿色家园
幸福首先是一种即时感受,只有给老师和学生一个家园,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学校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绿色家园”,让他们有个性地发展,这才是“幸福校园”。
第一,营造绿色教育的空间,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
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绿色的校园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也是育人的氛围,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为此学校在“环境也是教育者”的理念指导下,以“天和”的平等精神,精心营造绿色环境文化,促进教师、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把学校建设成和谐的绿色家园。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育人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说话,从而打造出一个绿色灵动的生态教育空间。
课余时间,漫步在校园,遍布在各个角落的草坪音响,荡漾出美妙的音乐旋律。一批学校精心策划寓意丰富的小树林――学校荣誉林、校友纪念林、家长捐赠林、教师成长林、学生认养林等,使刚刚新建的校园绿意葱茏,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站在宽阔的广场上,仰视着蓝天白云下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群,俯瞰碧草铺翠花团锦簇的大地,放眼望去,校园,不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第二,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
和谐是一种气质、一种底蕴、一种内涵,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和谐的校园要有蕴意丰富的校园文化,而和谐是努力打造绿色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管理中倡导“生命因欣赏而美丽、氛围因宽容而和谐、责任因自主而生成”,以互信互谅为基础,以公平公正为准则,以情感关怀为内容,以制度管理为手段,使全体师生在一种心态平和、情感融洽的环境中积极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以“人和”的独立精神,潜心打造绿色管理文化。凝聚团队合力,保持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倡导教学个性,关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尊重个体差异,引领和谐发展与自主成长。
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倡导绿色教学理念,打造“绿色课堂”,并专门建立“青研中心”,实施“青蓝工程”,关注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每月举办一次周末茶座的教育沙龙活动,每月一期校刊《成长快车道》,每学期结集编写教师论文,以多种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教育共享。
第三,孕育绿色阳光的学生个性,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
“绿色・阳光・生命”是我校绿色文化教育的主旋律,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个性绿色化。生命因阳光而美丽,阳光因绿色而灿烂,绿色因教育而生机。教育的一切落脚点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是学校教育发展中最活跃的生命力。只有学生个性绿色化,学校教育才能焕发出绿色灵动的生命活力。我校的特色是着力开展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植物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志趣,在“生态德育”中让学生实践探究育孕“灵性”。
编制教材,开展活动。“植物探究”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各五个单元;根据这地教材各班再次备课教研开展实践活动,如:五年级各班围绕“叶趣”专题分阶段开展植物探究活动,第一阶段通过采叶、赏叶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感性美”,第二阶段通过写叶、制作叶画,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艺术美”,第三阶段深入探究植物叶子的作用与奥秘,感悟植物的“理性美”,第四阶段通过与语文(古诗文、美文的赏读)等学科的整合,领悟植物的“人文美”,由表及里,点面结合,拓展延伸。雏鹰争章,引领活动。大队部要求少先队员人人争创特色奖――“绿色章”。“绿色章”作为母章,她还有四个“子章”――“知识章”、“探究章”、“艺术章”和“爱心章”。对各中队的年龄特征,四个特色“子章”还分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层次要求。每个队员如果在一学年中四个“子章”都达到了要求,就能获得一枚宝贵的“绿色章”。
二、成人在绿色课堂
幸福也是自我智慧获得肯定获得发展的心理体验。课堂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只有“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提出)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幸福。人类智力的开发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只有加强教育的人文性才是可持续的。课堂必须以“人”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它不只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地方,更是人文教育的场所。所以我们提出并在努力实践着“绿色课堂”。我们认为“绿色教育”的精髓是:绿色的课堂是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学”,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过程,而是一个生命工程、阳光工程、绿色工程。我们要在这样的理念下研究与实践“绿色课堂”。
(一)几种课堂的比较
绿色课堂是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有两个要素:一是学生的“自主生长”,二是教师的“引导激发”。它与传统的“知识课堂”“技能课堂”有很大的区别,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的重构――由“指向于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课堂”向“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绿色课堂”转变。
1.“知识课堂”及其局限性
“知识课堂”以“知识”为旨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层面,虽然“知识课堂”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强调掌握知识的方法,但其理论前提是相信知识的永恒性和知识对人发展的唯一性。
“知识课堂”的弊端在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它首先否认了“学生的自主生长”。真正的“知识”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智慧,是“虽然忘记了,但我会实践了”的东西,不是靠背与记得来的,而需要生命的主动参与。传统的“知识课堂”理念没有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相整合,知识传授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存在较大的背离。
2.“技能课堂”及其局限性
“技能课堂”优于“知识课堂”,改变了以知识接受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双基训练和技能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重实践、重过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的模式有讲练结合式,有先学后教式,有边学边教式。这样的课堂以实践为内容,也体现了主动学习的方式。
但这样的课堂重视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情感与人格层面的发展,忽视了课堂是一个让教师与学生感到快乐与成长的地方,忽视了课堂最应该重视的――“生命”的精神要素:自然、阳光、愉快、和谐……这样的课堂无法让学生展示自我,充盈自我,创造自我,更无法体验生命的意义;有时候这样的课堂甚至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激情,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失调。
3.“绿色课堂”及其特质
“绿色课堂”是在扬弃“知识课堂”、“技能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一代课堂教育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和谐全面发展。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也提倡创建积极的绿色的课堂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不断发展和解放人的个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绿色课堂”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且充满活力的课堂。
我们提出了“绿色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学”。“学在自主生长中”:肯定了最首要的是“生命自主生长”,这是自然的,学是服从于生长的,是服务于生长的;“教师在过程中激发”:绿色课堂是在尊重学生自主生长的在基础上的,是一个“重过程、重激发”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作用也重要,是引导激发学生成长,让学生的生命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达到更高层次的生长目标。“学是为了更好的生长”:课堂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享受生命的快乐。
三、成事在绿色习惯
幸福也是一种指向美好未来的期盼。只有良好的习惯才是将来走上社会“成事”的基础。我们提出了“习惯在太阳升起时,习惯在时间流逝处”。每一个时刻分分秒秒,每一个地方时时处处,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好契机。良好的习惯才是将来走上社会成大业的基础。
第一,习惯养成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开展“八好”教育。
大队部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常熟市小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细则》,结合学校实际精心从“十个文明”细则中提炼出“八好”德育特色,紧扣常规之弦,奏响八好之歌:“做好操,天天锻炼身体好。扫好地,环境卫生很重要。写好字,作业端正按时交。上好课,专心听讲勤思考。穿好衣,整洁大方讲仪表。走好路,踏实守纪不急躁。说好话,文明诚信要记牢。吃好饭,爱惜粮食菜不挑。”八好之歌是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基本概括与显性勾勒,是讴歌学生文明形象的“新童谣”,是指引学生正确行为的“航向标”,是考察学生综合素养的“晴雨表”。我校“八好”教育坚持“明要求、抓细节、树典型、勤训练、贵坚持”的基本原则,通过自主晨会、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认识“八好”、体验“八好”、践行“八好”。
第二,习惯养成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开展系列活动。
(1)深化“雏鹰五小”评比活动。学校大队部根据《中国少年雏鹰行动雏鹰奖章实施细则》,积极推进雏鹰争章活动。各年级“基础章”分别为:一年级(准备入队章、好朋友章),二年级(自理章、文明章),三年级(手拉手章、自护章),四年级(岗位责任章、科技章),五年级(民族精神章、环保章、国防章)六年级(社会考察章、创新章)。“五小评比”让绿色和谐的义小校园里涌现出更多的“八好小标兵”、“雏鹰小先锋”、“绿色小博士”、“智慧小精灵”、“阳光小天使”。
关键词: 县域班班通资源 机构管理制度 县域校本培训 过程管理
班班通工程是一项现代教育手段革命性的决策,随着现代教育班班通工程的深入,学校教育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观、育人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把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使之成为常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班班通建设的核心价值是深度推进现代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由于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省、市级只能从宏观上进行管理,不能对学校班班资源应用从微观层次上进行有效指导、督促、评估等深入管理。可见县域管理尤为重要,是省、市、县、校、班级管理的层级结合点、关键点,它可以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对“班班通”项目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教科研活动、评估、督促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对现代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和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那么如何实现县域班班通资源的有效应用管理呢?
一、健全机构管理制度,为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如何保证班班通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效益,是县域班班通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县级班班通管理机构、完善县域班班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的最佳途径。在县域内成立班班通领导小组,教育局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副局长、电教馆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县电教馆技术成员、各校校长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由电教馆长任主任领导专家组负责资源应用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资源应用费用保障、教师培训、学校资源应用管理、资源应用科研、教师应用竞赛评比、学生电脑作品竞赛、学校评估、班级评估、学科评估等一系列资源应用管理制度。县域班班通领导小组指导各学校设立班班通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班班通管理员、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负责学校班班通资源应用的具体工作,完善各种制度,把班班通资源应用、网络管理、网站和资源库建设、电教技术培训、教研、研讨、比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等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绩效评估体系。明确县教育局管理人员、校长、技术骨干、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等人员的责任,为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二、重视县域校本培训,为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一)强化县域培训,为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培养技术骨干力量。
为了提高班班通资源应用效率,推动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需求,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县电教馆严格选派本县教育技术水平高、教育理念先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学习归来后及时对各校班班通管理员和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传授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资源应用技术,强化班班通资源应用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验,促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不断提高班班通资源应用的教学水平。培训方式方法视实情注重实效与时效灵活多变,时机恰当,可通过找惑、提问、交流、讨论、互动、沟通、研讨等形式互帮互学,探究新问题,共同提高,共同成长,为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培养学科技术骨干力量。
(二)优化校本培训,为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培养学科应用能手。
真正实现班班通资源的有效应用,关键点是每位学科教师对资源的有效应用,需要每个教师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是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为此,县班班通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做到培训先行,积极选派教育技术专家指导学校采取定计划、定目标、定时间、定内容、定评估的“五定”和现代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相整合、集中面授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上级培训与校本研训相结合的“四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全员培训,使广大教师熟练掌握软硬件维护、网络维护使用、课件制作、电子白板使用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资源教学的有效应用铺平道路,开展网络资源环境下的交互式培训,充分利用网络的跨时空性的教研互动交流、讨论与探讨。课后教师可通过同伴互助、相互切磋、网络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培训,共同提高,引导教师对下载、上传的资源依据教材和个人授课特点进行筛选、分类和修改,制作配套课件和电子教案,通过全方位培训,使全体教师基本上能灵活操作班班通设备、能对远程资源的“全程搬用”、“部分应用”向“借鉴巧用”逐步深入,通过校内教学竞赛等活动从计算机基本技能和资源应用基本技能两个方面十项技能地进行了培训与考核,并融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中快速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技能,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为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培养学科能手。
三、强化过程管理核心思想,为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提供支撑点。
(一)大力扶植培养典型,是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的示范点。
班班通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轮新的革命,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使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了现代教学理念,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班班通资源应用引领教和学方式的真正转变尚需一个过程,县班班通领导小组对这个过程及时给予必要指导,才能缩短时间,少走弯路,真正实现班班通资源的有效应用。县班班通领导小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班班通教学竞赛、公开示范课、课件评比、教师论文评比、课题研究、教师研讨会、学生电脑作品竞赛等形式活动,大力培植班班通教育教学典型,培养学科应用骨干力量,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鼓励,提高应用班班通资源于学科教学教师的知名度,激发教师应用班班通资源的内在成就动机,扩大班班通资源的应用影响力,继而由县班班通领导小组指导学科骨干力量在校内进行多媒体、电子交互白板等公开示范课,引导各校进行校内教学竞赛、课件评比等活动。让学校的班班通资源应用高起点、高定位,有效引领全体教师有方向、有目标、高水平、高质量应用班班通资源,服务课堂教学,抢占教育制高点,提升教师班班通资源应用的深度、力度、广度,提高班班通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融合度,加大班班通资源的普及力度。
(二)强力推动课堂应用,是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的着力点。
班班通建设后,班班通资源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是最终的着力点。班班通资源图文结合、动静结合、清晰有趣、形象逼真、信息量大,对于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要让学生耳听、眼看、手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电子白板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由易到难、分层设计教学任务,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学习的内容、顺序和进度,诱导他们探索、寻找并发现新知,同化和顺应新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通过开展县级教学示范课、教学竞赛课和校内研讨课、学科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等教学活动,广大教师们在观摩和实践教学资源应用中学会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资源,有效促进班班通资源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和谐高效课堂目标。强力推动班班通资源在有效融入学科课堂教学中常态化应用、常态化管理,促进班班通资源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效整合,是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的着力点。
(三)加强班级应用管理,是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的基本点。
班级是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的基本单元,班级的应用管理直接关系到班班通资源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班级管理可以通过完善落实制度保障班班通资源的有效应用,为了加强督促,落实课堂,县班班通领导小组要求各校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不能流于形式。
1.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班级管理相关制度。如:《班班通教育资源管理制度》、《班班通应用经验交流制度》、《班班通教育资源班级使用登记制度》、《班级班班通教育资源应用登记表》等,由使用资源学科教师登记,内容包括时间、班级、学科、课题、节数、教师签字、学生代表签字等,每月上交检查、评比,是班级评估、教师绩效评估和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充分保障班班通真正运行起来,并与学科有效整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指导运用视频监控、软件记录等实时监控各班资源真实应用情况。为防止虚假登记上报,有条件的学校通过视频监控手段,实时监控各班教师班班通资源应用情况,并安排专门信息技术教师值班,及时记录上课情况。学校将相关软件引入班班通管理,实时记录每个班级班班通设备上网查阅相关学科资源使用情况。还通过校园网络链接校内所有电脑,及时解疑答难,发送消息,控制学生浏览不健康信息等,改变各班的费时费力现象,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3.强化班班通教育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做到分学期、翔实记载、规范整理、内容齐全、专盒存放、方便查找,其内容翔实,主要包括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工程建设、固定资产登记、工程验收、资源接收、资源使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4.重视学科教师对班班通资源应用经验总结。定期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且交流体验,人人定岗明责,有奖有罚,定期检查、评比,达到强化班班通资源管理的效果。
5.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参与到管理中。班班通资源应用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它存在的生命源泉。指导各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安排学生值日,强化爱护设备意识,发挥班级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对爱护班班通资源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班级表彰,并报学校进行评比表彰,真正地引导学生成为班班通资源的主人,体现“生生爱班班通,班班通为生服务”的班级管理理念。
综上所述,在县域范围内,县班班通领导小组指导学校,以加强班级应用管理为抓手,把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变革。
四、有效搭建班班通资源展示平台,充分享受成功喜悦
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提倡并指导各校做好班班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重点进行技术规范资源建设过程,明确学校资源库建设的任务和分工,鼓励教师充分运用已有的电子备课、网络资源等素材进行整合加工,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各学科教学资源,建成与学科教材一一对应的教案、课件、试题、素材等教学资源库。通过开通校园网、设立校园FTP站点、校园QQ群等建立学校资源的传输渠道,及时整合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学校中原有的课堂实录DVD、示范课例、其他视频文件等视频资源转换成数字格式的文件,形成资源建设素材,并收集各学科优质教学设计、教案、课件、图文视频资源、练习等资源建立学校资源库。班班通管理员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整理、建档、归类、编目录、存贮和共享,充实学校资源库,要求学校每一位学科教师均在计算机上建立有个人电子备课、课件教学资源文件夹,更方便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资源库中随时方便查找资源,转变成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资源,基本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提高备课效率和学科教学效率。
县教育局为师生提供优质课、示范课、教学研讨会、教学论文、课件、优质教育资源、学生电脑作品等多种班班通资源应用展示平台,鼓励各校师生积极参加,充分让教师、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激发师生的成就动机,分享班班通给师生带来的成功喜悦。县班班通专家组指导学校建校园网站专门为师生提供展示平台,开辟教师上传课件、教案、心得等“资源下载”栏目,供下载浏览共享使用,每月统计,年终考评,让师生充分展示个性,享受班班通带来的成就。在此过程中,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真正做到共同进步。
五、挖掘资源有效应用课题,引领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成果推广。
县班班通领导小组积极引导各校申报国家省、市、县课题,尤其是针对本县班班通资源应用现状,设立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的县级课题。指导各校通过课题引领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积极思考,不断总结,将班班通资源应用中的所感、所惑、所悟收集整理,进行广泛讨论,总结经验,提炼要领,得出结论,推广应用。通过班班通严谨、细致的课题研究,教师的应用积极性得到提高,应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课题研究将引领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更深层次地有力推广,创造性地应用、开拓、发展班班通资源,创造更美的一片现代教育天空。
六、深化资源有效应用管理,打造班班通环境下的特色数字校园。
在县班班通领导小组强化班班通资源的有效管理应用理念的指导下,各校高度重视,原有教育理念、制度发生了变革,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度建设、资源应用管理建设、教师评估建设等完整的现代学校机制,建立了学校的网站,实现了网络资源与学校教师资源的共享。班班通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已初步形成,师生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通过数字化校园相互交流、沟通、对话、合作,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层次和水平,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保证了班班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总之,通过县域班班通资源的有效管理应用,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给教师成长、学生学习提供开放强大的平台。县域班班通资源应用管理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辐射到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领域,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发展优势,开拓创新,乘势而上,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要海荣,王清.信息环境下“班班通工程”的反思[J].中小学电教(下),2013(01).
[2]方林.提高“班班通”应用效率的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
[3]方兵,杨成,王运武.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2012(12).
[4]洪克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班班通”设备的利用率[J].新课程(下),2012(11).
[5]李佶.“班班通”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