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劳动教育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项针对上海全市高二年级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调研显示,上海目前高二学生拥有课题12 057个,188所高中的高二学生做到了人人有课题,约占全市总数的74%。除本校教师外,这些学生还拥有1 101名校外辅导教师。75%的上海公办高中已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学生研究课题除聚焦科技创新和社科人文领域外,还涉及艺术、体育、环保、金融等诸多学科。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海199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研究型课程学习,2003年了课程指南,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3类课程的协调发展制定准则。2017年,上海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参考,包括4个方面: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海许多高中学校已在实践中形成多样的实践创新形式。如七宝中学从1998年起探索研究性学习的系统实验,建设多个创新实验室,今年就有8名高中学生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吴淞中学、市西中学等成立创客教育联合体,与高校合办创客教育体验夏令营;建平中学每年要求高一新生3年中完成至少两项课题研究,并纳入学生高中的绩点排名;各个示范性高中大都布置有形式多样的暑假研究性学习作业。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还开发了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为课题找专家,为学生找导师,适时推送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能一键导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广西:要求中小学生校内劳动每天不少于半小时
《中国教育报》消息 广西近日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形成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广西提出,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落实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各地各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相关课程。
广西要求,要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一小时。校内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含劳动教育课时)。校园保洁原则上由学校组织学生完成,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家庭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庭劳动以整理内务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学生以整理、煮饭、炒菜、洗碗、洗衣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
福建:考级证书不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依据
《中国教育报》消息 《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近日颁布,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招收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书作为招生入学和学生编班的依据。
一、德育活动显实效。
1.传统文化教育成系列。
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过农历的日子”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围绕多方面展开研究: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里的二十四节气、气象变化下的二十四节气、动手创造的二十四节气,内容多样、形式有趣。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加强晨读古诗、午间写字过程性评价;
对快板课程、中国结课程进行主题展示,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引起家长、学生广泛好评。
2.红色基因教育显成效。
传承红色教育基因活动,与少先队实践活动积极结合,以“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为主题,组织清明祭扫、观看红、排演红色小剧、组织多层级的队前教育,用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吸引更多的少先队员参与到学校少先队文化的建设中,用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更多的少先队员的红色教育的实践体验。
3.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处。
以“我与他,我与这座城”为主题开展系列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结合各纪念日开展“为我的家种下一片绿色”、“我们决不让地球去流浪”等主题活动,开展“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主题演讲,开展“爱在绿色创意中”废旧用品再利用的环保教育活动,结合学校自主设计的志愿卡使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4.多彩劳动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学期,我校的劳动教育丰富多彩:结合二十四节气的食材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种麦子、刮土豆、摘香椿芽、摘豆芽、剥橘子……开展“金童爱劳动”系列家务劳动主题活动和劳动实践周活动;开展“岗位责任制”中体验校内劳动的快乐;结合“我与他,我与这座城”志愿卡开展校外劳动;为不同年级设计有针对性的“金童劳动卡”;为毕业班学生准备了最后的礼物——劳动研学……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5.我是爱的源头,成就健康心理。
开展心理课堂、“我爱我”主题活动、“我是爱的源头”主题升旗仪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全员育人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形成了“产生爱、奉献爱、汇聚爱”的良好局面。
二、德育体系有规划
1.爱的十品行,月月有主题。
学校制定推进方案,结合德育工作一体化,每月一品行,推进区级“以海明德十品行”工作。三月开展以“爱+仁”主题活动,我校志愿服务团队荣获青岛市志愿广场“最具活力志愿服务团队”称号。四月突出“爱+融”主题,各年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五月开展“爱+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立志。
2.“三Y”育人制,尊重学生个性。
完善“三Y”(前预、首遇、全育)全员育人中的班导会、导师联系等制度,邀请高校教师、有特长的家长试点组建“全员育人导师中心专家组”项目。各班专家组根据自身优势为学员进行“个性化辅导项目”,每月至少与学生亲切交谈一次,每学期个性化辅导一次。
3.创设真实情景,落实德育目标。
以“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德育目标中各年级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一年级在与人交流时做到尊重他人。二年级创设情境研究与他人合作。三年级在研究中草药过程中体验与人合作。四年级在研究春天中学会尊重身边事与物。五六年级在辩论赛中体会尊重的含义。
关键词:开心农场; 快乐种植; 育人育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46-001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情趣,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我们学校在马路对面的一块地里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开心农场”,引入更生动、更贴近自然的教育课程。学校开辟了种植园,让孩子们自己当起了“农场主”,在这里,孩子们亲手种植物、亲自管理,让不少城里的孩子羡慕不已。近日,开心农场里生机勃勃:饱满的豆荚、嫩绿的青菜、火红的朝天椒……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同时还品尝到了劳动的成功与喜悦。
我的农场我做主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在开心农场开辟出大大小小二十多块种植区域,“开心农场”场长(总务处张主任)向师生介绍了种植规划要求,要求二十多个班级认领种植区域,供师生种植实践。“开心农场”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活动基地正式启用之后,二十多个班都分到了一小块地,按照张主任的最初想法,针对气候和土壤情况种植花生和玉米,但意想不到的是,各班级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又开辟了自己的“自留地”,在科学老师孙辉的指导下,各班通过讨论分别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种植作物,有西红柿、黄瓜、丝瓜、花生、玉米等多个品种,他们成立了劳动小组,利用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课余时间翻地、播种、栽苗、浇水、锄草、下肥,还专门成立了蔬菜跟踪观察记录研究小组,有效培养其责任心和劳动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我的乐园我开心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抡着锄头,耕作在种植园里,干得有滋有味!在这里,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小手弄脏了,小脸弄花了,却掩饰不住同学们满脸开心的笑容,他们期待着,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了,那一定会又香又甜。这里是他们的天地,是他们的“乐园”。
学生们一边要认真学习有关种植方面的知识,一边在花生发芽后,勤浇水、施肥,常除害虫、去杂草,让其茁壮成长。通过参与播种、管理,实地观察,增长见识,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劳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也能加深对自然生命的感悟。
“开心农场”的设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种植技能,还开辟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学到祖祖辈辈传下的农时常识,更体会到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好习惯。学生们从中学习知识,学会观察,学会成长,其意义非同凡响。
我的体验我创作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一、考试性质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二为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英语:实行纸笔闭卷和分卷考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地理和生物实行纸笔闭卷和合卷考试,分别计分。
2.英语听力口语:与笔试分开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实行电脑评分。考试分为“回答问题”、“听后选择”、“听后记录并转述”以及“模仿朗读”四个项目。
3.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和中考统一考试两部分综合评定。平时考核由学习态度和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两部分组成;统一考试分为中长跑测试、力量测试和技能项目测试。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与笔试分开进行,采取现场操作方式单独组织考试。其中物理和化学采用合卷,分别评分。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考题,成绩当场评定,合格即得满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用五科合卷机考的方式,实行电脑分别评分,成绩当场呈现。主要考核学生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三、考试计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各科总分值分别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实行笔试(80分)与听力口语(40分)分开测试;物理80分,实行笔试(70分)与实验操作(10分)分开测试;化学50分,实行笔试(45分)与实验操作(5分)分开测试;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成绩各计5分,中考统一考试成绩计35分)。
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各科卷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其中生物笔试90分与实验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为A、B、C、D四个等级呈现。其中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分别对应30分、25分、20分、10分,计入总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三门科目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考试时限
语文150分钟。数学和英语各120分钟,其中英语笔试90分钟,听力口语30分钟。物理和化学(合卷)笔试共150分钟,理化实验操作(合卷)3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共90分钟。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钟,生物实验操作20分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计100分钟。
五、考试时间
注:1、体育与健康科目平时考核时间安排在七、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
2、2019年八年级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试组织
1.考试命题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统一命题。命审题工作实行集中封闭式管理。
2.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严格按照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参考现行学科使用版本教材。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的考查。
3.考务工作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等笔试学科考试和听力口语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实施。
体育与健康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机考学科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制定统一的考试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各学校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实施。
七、考试成绩运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时,参加全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并取得成绩,与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并作为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关键词】课外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 小学教学
校本课程不提倡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教材,倡导课程同儿童生活经验的连接,让儿童在日常生活情景和周围环境中寻找学习素材,使课程内容具有生活化和情趣化色彩。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孩子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对一学科知识的综合\用,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在内容上,强调以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因此,课外实践活动为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课程资源开发空间,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一、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1、争当“小小科学家”
在开发科技类综合实践校本科技课程时,我们坚持“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着力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身边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争当“小小科学家”。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拥抱田野、青山、绿草、江河,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得到更扎实的锻炼,学生的智慧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开展“我们身边的电池”这个科技环保主题实践活动时,辅导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让他们到自然界中、到社会周围,对废电池的数量、使用之后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活动热情高涨,他们不仅获得了相关科学知识,实践能力,相关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2、“小巧手”当家
传统的劳动教学常常忽视动手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学校在科技社团里组建了具有科技劳动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活动中,我们注重加强学校与家庭、村集体的结合,动用多种方法、途径和策略,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学生的科技劳动教育。我们让学生走进工厂和田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如“我当一回现代小农民”主题实践活动,辅导教师让学生到田间实地认识一些现代化的农具,而且让每人选择一部分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钻进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蔬菜大棚之中科学种植农作物,科技除草、合理施肥。此类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技能和思维共同发展,学生在掌握了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先进劳动技术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当一个“科技小农民”的快乐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二、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活动的宣传――重视课外,更新观念
课外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发发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旧有的传统观念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功利性,对活动的实施产生阻碍。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力、法、教学方法等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对一校本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动员,通过班主任充分细致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利用有关媒体、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请家长二听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以及课改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让家长们清楚学校开设小组课外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有关一计划及安排,听取家长的反馈,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课外实践活动。
2、活动主题的选择――关注兴趣、回归生活
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吸收活动课程的精华,而不囿于其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课程的目的在儿童,在于儿童身心的成一长。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知识、意义,从而也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生活实践中,儿童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儿童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不断地被其自身体验。课外实践活动超越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因此,回归生活,是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的首要寓意。
3、活动的实施――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课外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有计一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时,我们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发动学生自主组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每个小组一人,选出小组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自主开展活动。学校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程序,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参考。每次活动由小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合作确定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分工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到附近郊游、钓鱼、爬山,也可以是参观、访问、植树以及科技制作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学生自主的课外实践活动,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增长知识,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关键词]学生 艺术素质 音乐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音乐学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灾学科。去年秋,我们对1994年录取南城师范的137名普师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音乐教育的状况。137名来自六个县市的100余所中、小学的学生,只有一个人能识谱。调查表明,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学生在识谱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几乎100%不识谱,县城中学的也仅占4%。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看来,中小学的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学生成绩随意给分,基本无要求。把这样素质的学生送到师范,师范的音乐教育虽有一席之地,但面对学生实际水平与大纲严重脱节的现状,音乐教学也只有陷入补课阶段,使中师教学又面临无法达标的局面。这些学生毕业又去教小学……如此恶性循环,何日是了?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办学方向偏斜,音乐课时不足。
2.经费本就羞涩,音乐设施更差。
3.教师素质下降,音乐教学举步维艰。
4.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音乐课师资建设问题,音乐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这方面功底、爱好的教师,改行任音乐教师。让他们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这就要地县有关师范、进修学校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加大音乐教师招生的名额。或者在中师招生中,列出专项音乐加试项目,增加分数比值,选择一部分人才到中师侧重培养,成为专任教师。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现有音乐教师流失严重,有的以歌厅唱歌为主业或第二职业,要想办法使他们安心做好音乐教师。
其次,要把配备音乐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P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领域;具体目标;问题;建议
2001年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行,综合实践活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今,距开设这门课程已有十余载了,这一课程从出现到繁荣,再到如今的反思与探索,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笔者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见解。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研究领域
(一)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素养,不仅包括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方式,反思不正确的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为展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问题;2.制定计划;3.收集资料,处理采集信息;4.构建学习成果;5.作品展示交流,讨论完善;6.作品评价。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则需要信息技术为每一阶段提供支持。因此,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综合实践活动既要突出“综合”,又要体现“实践”,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确定研究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发现及探究过程,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亲身经历活动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有效从学科知识的学习迈向对生活世界的探索。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封闭的教学模式变得开放化,把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生存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然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不容乐观。过去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劳动与技术教育被误认为就是单纯的劳动,忽视了技术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将其与其他三个领域相整合,渐渐改变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其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如今,劳动与技术教育已成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内涵和要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主题研究、多元评价能够很好地诠释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感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丰富学习方式,摆脱传统教育一味灌输的不良方式,让综合实践课回归到社会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组织学习内容,建立起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如:选择让学生心动的综合实践主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前便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真正地热爱学习,使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行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经历来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从而由衷地喜欢这一学科。
(二)综合实践要与德育相结合
综合实践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普遍缺少合作探究意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并且目前学校所开展的德育课程多处于枯燥说教阶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率不高。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有效整合,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前提,密切联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尤其在综合技能的运用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将德育工作有意识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强其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综合实践课与德育课的双赢。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达成共识,共同支持,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因素。家庭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集合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教师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家长则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做到和谐统一,学生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虽推行十余载,但至今仍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
(一)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虽实施多年,但很多学校并未真正将其转换为实践课,并未真正带领学生参加实践,仍旧处于书面化的传授模式,学生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教师受固有课程模式影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
由于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不能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导致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处于学科教学模式,学生并未真正体会到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Q问题的乐趣。
(三)受应试教育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认识不断转变、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大部分家长并非这样认为。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无足轻重的一门课,语文、数学等科目才应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他们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并未认识到该课程的研究意义。
四、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具有规划、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学校只有健全制度,才能高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转换教师角色,摆脱传统教学禁锢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在活动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三)更新观念,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都涉及课后学生的调查研究,单单依靠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家长更新观念,积极配合。家长要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成为教师的好帮手、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者,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要挖掘家长专长,为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牵线搭桥,尽义务,尽职责,尽全力指导学生,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进行。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全力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搭建一座桥梁,给学生创造一个改变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正视实践活动中的不足,积极改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邦清.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与建议[J].基础教育参考,2016(0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