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8-08 16:45: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448-0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Low-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CHEN Sheng-tao1,ZHANG Kai-hua2
(1.City College,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3,China;
2.Th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the function and challenges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was surveyed. Accoring to the comparative data analysi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v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development;survey;countermeasures
随着对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视,低碳农业的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降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碳的排放,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与意义
为了了解和分析低碳农业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笔者在2012年5~8月对武汉和上海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从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作用、存在的发展障碍以及支持机制方面,对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低碳农业目前还处于开发初期,对其支持机制的研究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因此,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中,学历高的人数较多。按学历划分,大学以上123人,初、高中51人,初中以下26人;按性别划分,男性148人,女性52人。
1.1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调查
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历越高,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化学物质残留关注度越高。同时,对低碳农业了解程度方面,随着学历的增加,了解程度增加。大学以上学历对低碳农业“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例达86%,初、高中学历的为76%,初中以下的为62%。对于发展低碳农业必要性调查中,大学以上学历认为“有必要”的为70%,初、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认为“没有必要”或“不清楚”的明显增多。对于低碳农业是否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调查结果与发展低碳农业必要性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高学历的调查对象认同率达到80%,低学历的调查对象则更多倾向于否认和不清楚。
1.2低碳农业发展的意义调查
对表2分析可知,在低碳农业的扶贫作用选项调查中,对增加农民收入项的调查,认为低碳农业生产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价格的调查对象占85.0%,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占66.0%,而对增加碳汇收入不了解的占44.0%;在低碳农业为农村注入资金的选项中,82.0%相信财政补贴,60.0%相信民间组织和碳基金,而碳交易活动为55.0%。这反映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碳汇交易和碳基金的参与作用需要加强。
在低碳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选项调查中,对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认同度较高,三个子项认同度都超过60.0%,其中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达到85.0%,说明了我国农村希望对牲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潜在要求。在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选项中,减少农村土壤、耕地污染和减少农村水体污染的认同度都超过80.0%。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选项中,发展休闲农业为90.0%,保护农业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林木覆盖率超过80.0%,这反映出我国农村对这几项的关注度,希望通过发展低碳农业对这些项目进行更大的改善。
在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选项调查中,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节地、节肥、节能作用的认同度各占50.0%左右。保护生物多样性选项中,降低化肥和农药对其他物种的危害和增加植被,认同度将近90.0%。在新技术和新观念选项中,对于低碳农业生产创新技术的认同度较高,达80.0%,而对观念改变和国内外经验交流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2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2.1低碳农业发展的主体调查
在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的选项上(图1),有129名调查对象选择“政府”,占总人数的64.5%;有45名调查对象选择“民间组织”,占总人数的22.5%;有26名选择“农民”,占总人数的13.0%。可见,在对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的意见上,人们更倾向于政府推动,这是由我国政府部门所具有的较强的支配力决定的。选择民间组织的没能超过半数,说明我国民间组织能力的不成熟,农民的推动力占比最低,说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处于被动地位,无力进行主动的碳减排活动。
2.2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在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困难选项上(图2),有45.0%的被调查者选择“政府扶持力度不够”,20.5%的调查对象选择“缺乏资金”,10.0%的认为“低碳农业技术不成熟”,15.5%的调查对象选择“农民没有主动性”,9.0%的调查对象选择“低碳农产品价格较贵,市场需求不足”。选择政府扶持不够和缺乏资金的占比相对较高,这说明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外部推动力量不够。
2.3低碳农业推广存在的困难
在推广低碳农业存在困难的选项中(图3),有35.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健全”,25.0%选择了“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技术、模式”,选择“个体农户难以组织管理”的占21.5%,18.5%选择了“没有明确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缺乏政府支持与应用技术是低碳农业推广的最大困难。
2.4低碳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主要缺少支持的选项上(图4),“缺少政策”选项占调查对象的40.5%,“缺乏资金”占30.5%,“缺少技术”占20.5%,“缺少市场”占8.5%。这说明调查对象认为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非常好,缺少的只是外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
3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主要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3个方面对低碳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如表3所示。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政策支持选项的调查中,对“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的赞同率为81.0%,“对从事低碳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补贴”的赞同率为82.5%;认为有必要“建立低碳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的比例达70.5%;认为“政府有责任引导农民参加低碳农业技术培训”的赞同率为90.0%。上述4项反映了政府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中国低碳农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方式还不太明确,没能制定出相应的配套发展政策。因此,如何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的低碳化,还需要政府积极思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行引导和支持。
2)在技术支持选项的调查中,减少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方式以“推广农村新能源”最为受关注,赞同率为70.0%;而低碳农业技术应用存在的困难方面,认为“农民文化程度低,技术难学”的占88.5%,“已经习惯传统农业技术,不愿改变”的占85.0%,“土地面积小,无法运用技术”的占70.5%。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与推广,阻力主要来自于农民主观认识的不足。因此,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耕作,实行间作可提升土地的固氮能力;施用粪肥和秸秆等有机肥料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但会增加农民的劳动力投入,许多农民对此有抵触。另一方面,间作套种可以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碳排放,但这种做法无法与机械化耕种的效率相比,农民同样需要加大劳动力的投入。现今,劳动力不再廉价,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从事非农业生产也可以获取不低于农业生产的收益。因此,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发展低碳农业实现了整体社会效益,却没能带来经济效益,难以获得农民的普遍认同。
3)在资金支持选项的调查中,人们对政府补贴寄予了厚望,赞同率达到95.0%,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占比为80.0%,政府农业基金占比为60.0%,个人自筹则没有赞同票,这说明农村自发组织低碳活动的意识十分薄弱。对于减少低碳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希望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占比为75.0%。综合分析,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社会效益显著,发展过程中需要来自外部资金的支持。现阶段,中国不论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性银行都没有对低碳农业的开发建立有效的信贷支持机制,保险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以及相应的中介机构也没有发展起来。
4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低碳农业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要求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不一致,低碳农业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4.1培养低碳农业观念是根本
要想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观念转变是根本。没有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配合与自觉行动,发展低碳农业会变成一句空话。要帮助农民不断学习低碳农业知识,推动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1]。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村生活低碳展示村等,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4.2政府的政策引导是方向
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2]。通过设立低碳农业科研专项基金的方式,依据本地实际,开展低碳农业的企业和个人制订补贴政策,划拨专门资金对低碳农业示范区以及低碳农业基础科研单位提供专项资金扶持[3]。建立低碳农业知识和经验共享中心,探索建立低碳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设立低碳农业科技指导人员,对农村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4.3金融支持是关键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加强低碳农业金融支持机制研究,特别是开展农业碳汇开发与交易的机制建设。低碳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建立多元融资方式。这个融资体系要由政府与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共同组成,可以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贴息,担保公司设立担保基金,为低碳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环节提供资金支持[4]。除此之外,建立农村民间借贷与低碳农业企业的项目合作也是解决融资的可行办法。
4.4技术创新是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低碳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专用设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最大化的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碳排放,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低碳排放[5]。
4.5宣传推广是平台
发展低碳农业,建立农业新科技和新产品集聚、展示和交易的平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建立平台可以吸引和展示低碳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和传播农业低碳科技知识,促进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发展[6]。同时,不同地域可以依据地方的技术和农业基础,建立低碳农业展示与应用中心,整合农业技术,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推动农业产、供、销和农村居住的低碳化。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建立低碳农业知识培训中心,对农民、农业管理者进行培训,并进行推广,促进低碳农业在农村的普及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晓旭.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1(5):72-73.
[2] 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143.
[3] 孙蕾.政策性金融如何支持低碳农业发展[J].现代金融,2010(8):26.
[4] 高歌,田彬.实施蓝海战略助推低碳农业发展[J].现代金融,2010(11):2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经济整体发展势头就会变好,从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扶持和优惠政策,要求打造美丽乡村,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基于此,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究优化举措。
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存在滞后性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村各个方面建设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业经济管理应当依此转变,作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是,农业经济管理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还有不少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保持一致,有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情况下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时候还会拖慢农业经济的发展脚步。现在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少和土地大量闲置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和整改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生产效益差,致使大量土地未能得到利用,浪费严重。农业经济管理中不注重农业生产观念转变,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达不到预期,进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集中在生产方面,忽视招商引资,农村企业过少,不能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未能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必须以创新推动发展。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单一和不合理,所以经济管理要从这方面着手。现实情况是,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整天高喊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这项工作的落实状况却不理想。管理中出台一些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措施,不过没有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未能让农民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和重要性。导致农民不愿意改变,生产依然以经验为主,所有人长期坚持一种生产模式,种植一样的农作物。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生产过剩,而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两者具有较大矛盾,不仅影响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会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即使丰收也不能提高收入,反而造成农产品滞销和贱卖,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严重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三)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在农村和农业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制定了很多扶持农业发展政策。这些为农村与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不过由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有限,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过程中,存在目光过于短浅的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前瞻性不足,没有兼顾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需求。在农业经济管理下,农业经济确实有一定增长,但是不能持久增长。农业经济管理缺乏管控,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到位。农业经济管理相关措施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后果是农业升级和转型速度缓慢。
二、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
(一)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解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有导向作用,是农村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要提高成效,而这依赖于良好管理机制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农业经济管理中要转变观念和思维,坚持全农业发展。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优势,以及发展障碍因素等,在明确这些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经济管理目标。根据目标落实的实际需要,相关部门需出台一些管理细则和措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各项措施能够执行下去,真正起到引导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应从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需要出发,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提高科学性和操作性,能够顺利推行和实施,帮助农业经济升级和转型。这样农业经济管理就能最大化发挥作用,在科学引导和管理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大量闲置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解决这个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针对农村以老弱病残为主、生产能力低下、土地流转政策不够灵活、农业用地浪费等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土地流转,虽然过去也有相关政策,但是要依据形势变化进行创新,提高土地流转的灵活性,确保农业用地可得到最大化利用。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全面了解本地区农业用地的实际情况,掌握闲置土地面积并做好统计和记录。其次,要完善和创新土地流转政策和制度。土地流转和承包要市场化,除了可提高土地承包价格,让农民从中获利,同时还能让土地用途变得多样化。土地流转市场化,一些企业就会被吸引,在农村承包土地建厂。农村产业就会朝着多元化发展,建厂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回流,企业创收的同时农民也能获益,就近打工收入会增多,达到盘活农村经济的目的。
(二)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让农业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和持久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浪费大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少的问题,应在管理中改变小农意识,从自产自销朝着合作社和农场模式发展。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产等,倡导建立农村合作社,或者进行农场式经营,由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员管理。各类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下,各种资源得到统筹和最大化利用,农业生产收益会变大,不仅有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还能使农民获取分红,收入进一步提高,最终解放思想,加大对这种生产模式的支持。农民在生产中以经验为主,不愿意尝试种植新品种,害怕有风险。因此,必须大力纠正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问题。管理中多做宣传,做好新品种推广,并要做好示范园建设,组织农民参观学习,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等。农民种植新品种,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种类多样化,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还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生产过剩导致滞销而大量浪费、产量大却收入低等问题,促使农业经济增长。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根据本地区气候、自然环境等,鼓励发展林业、畜牧业等,推动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多样化,实现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会更好。现代人生活品质提升了,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大了,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推动绿色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根据气候条件,建立绿色农业生产项目,同时要不断完善产业链。农业生产既要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又要发展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实现一条龙服务,减少生产消耗,同时也能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力。
(三)提高管理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要提高自身能力,在农业发展规划和制定措施中,既要满足当下农业发展需要,又要预测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必须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保证农业经济有持久的发展活力。农业经济管理要提升成效,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管理队伍。管理队伍要对本地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合理科学地进行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依照专业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考核评价,以此增强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为提升经济管理成效做好保障。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农村建设政策,了解和熟悉国家出台的各种惠民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引导本地区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中要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现代化农业,将农业器具贴补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促使其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生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班,或者是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下乡,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不仅提升生产力,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样农民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也更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推动信息化农业发展,建立农业信息平台,汇聚各种农业信息,比如农业资讯、国家惠民政策、农产品需求和销售情况、农产品价格等。农民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查看,掌握这些信息后能更好进行生产。平台要有互动板块,回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问,做好指导工作。平台中传输一些技术讲解视频课程,供农民自主学习。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电商合作,或者建设本土电商平台,做好网络销售体系建设,完善仓库、冷藏运输等。
关键词:土地 农村 金融 创新
一、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创新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做良性回归。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助益颇丰。在现代金融理论指导下,我国金融体系的建构步伐逐渐加快并趋于完善。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建立,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最后一道关卡,如何利用金融理论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是现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麦金农《金融发展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种种限制,是导致其发展受阻的重要瓶颈,因其扭曲了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价格,减低了资金配置效率,进而抑制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农村土地金融的种种限制,正是抑制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鉴此,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就应正视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矫治,通过研究总结,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信贷抵押资产缺乏
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最主要的资产之一,也是其最主要的信贷抵押资产之一。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制建构滞后,从而导致农村土地信贷效力不加,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参与金融活动,同时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特性与金融机构收益诉求存在矛盾
可持续性发展是金融活动的基本诉求,合理的收益是金融机构的必要保障。然而农业生产凸显出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难以契合金融结构的风险预期,对农村金融活动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农业生产之特性与金融机构受益诉求存在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阻碍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及创新的关键性问题。为着实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应该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活动风险补偿机制,以此降低农村土地金融风险从而推动其快速发展。
(三)征信制度建设滞后
合理的征信活动是金融活动的基础,也是降低金融风险的基点。然而我国农村征信体制建设十分缺乏,即是不重视信用体制的建设,这就导致难以提供科学合理的征信数据,也就难以支撑金融活动的开展。不难看出,为有效推动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首先就需要建立其科学的征信体系。
二、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创新
(一)对比国外经验,是完善金融体制建设的基础
农业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构农村金融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建立农村土地金融体系的背景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从本质上讲,其目的都是促进农村进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此全面推动社会发展。相对而言,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在此方面我们有必要研究对比国外农村土地金融的具体模式,从而探索开辟具有中国社会主体特色的农村土地金融发展道路。
(二)单一土地银行制
所谓单一土地银行制,即是根据农村土地金融发展需求而建立一家专业性的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专项金融信贷的银行。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建构的急迫性,单一土地银行制建立,应该遵循改建为首,新建为次的发展原则。即单一土地银行制建立,可以通过对我国政策性银行进行改建,例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通过研究分析,农业发展银行所提供的“粮油收购信贷”传统业务与农业发展契合度最高,因此就可以利用其业务专业性进行改建。单一土地银行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农村土地金融提供了支持。
(三)多头银行制建立
多头银行制是对应单一银行制而的金融体制,该体制的建立则是以多个银行为主体,共同建立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多头银行制的建立从经济视角看,主要具有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完善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等作用。该体制的建立是今后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大体方向,但是鉴于其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因此不能适应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的急迫性。
(四)农村土地合作社+内置资金+外置资金
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质押融资存在较大阻力,此主要表现为,农地使用权质押受法律规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融资结构对农地使用权质押的认可度较低。从本质上讲,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用,然而正真受融资结构认可的质押资格正是农村土地集体所用权。从法律角度讲,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那么农民个体便不能擅自行使集体所有权利而将其进行质押融资,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金融的根本矛盾。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引导组建农村土地合作社,并将农村土地租与农业大户,抑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农业生产,并获得收益分红。在此情况便可以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进行质押贷款,以此形成外置金融向农村内置金融流通的“金融生态”,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金融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金融创新,首先要正视农业生产质押物资缺乏、质押征信困难、土地所有权使用受阻等问题,从而一单一银行制、多头银行制、农村土地合作社等形式推动土地金融改革,创新农村土地金融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问题与建议
引言
目前,我国的传统农业由于满足不了现代生活发展水平,因此,正逐渐发展符合现代水平的农业技术,由于农业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许多农民都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发展停滞不前,为了使农业发展紧跟时展的步伐,需要对农民的生活保障不断加强,才可以使农民主动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但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扩大,还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要围绕农村市场经济,搞好技术、建立综合管理机构来推动农业技术。
1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项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经济与技术科技的不断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也逐渐多样化,农业技术也大量向农村发展,一些农业技术学校逐渐面向农村,向农村推广。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使一些企业也参与到农业推广的行业中来。但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会有一些传统技术与管理方法带入,适应不了当前市场,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也有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出现。
1.1农业技术推广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市场
传统的农业推广技术服务将农业技术着重推广,在推广技术过程中也会进行一些专业培训,但不是特别规范。而项目前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模式则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主要核心,通过提高农民整体的素质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存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普遍应用。一般都是通过示范、培养、引导等方法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进行推广的工作人员将农民的生产问题与生活中的困难慢慢解决,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进步。
1.2推广人员的职责不明确,使推广力度较弱
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农业产业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农业科技新技术,造成这些问题是由于一些乡镇府的管理存在漏洞。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对自己负责的项目都不清楚。一些乡政府的管理者将工作人员随意抽调,协助政府中心工作,工作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没有时间和经历进行推广,再就是农业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都没有很好保障,为了自身生存,都是只干能挣钱的服务。导致农业技术普及不到农村,农民很难接触到。
1.3经费较少,待遇较差
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待遇特别低,这样没有保障的生存致使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积极性较弱,一般的乡镇府害怕把事情闹大,按照国家实行的阳光工资象征性的给工作人员一点点补助,导致工作人员哀声一片。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建议
社会发展必定离不开农业发展,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可以使社会稳定发展。农业的不断发展,使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了加快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分析找出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2.1改进推广方法,创新推广理念
农业推广技术发展必定离不开农民的大量使用,在农业推广技术发展过程中,农民素质高低将会对农产品在市场中占据的地位与口碑产生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将农民素质提高并将二者想融合,通过政府职能与农民主体意识的改变,来探索农民愿意接受的新农业技术。
2.2严格界定工作职责,创新服务制度
通过对各个工作的合理分配,制定相应的制度,优化组织结构,既可以按时完成工作,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将每个工作人员分配固定的工作,例如农业中的水产行业,让工作人员参与技术推广计划,组织新技术,并进行引进与示范,为水产行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务必让每一个农业技术都落实到位。
2.3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感
对工作人员的待遇在底工资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只要工作完成的好,效率与质量并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对其惩罚。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本职工作产生责任感。提高整体推广效率。
3结束语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有重要影响,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不断进步。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推广时,一定要对其部门严格管理,不断考核。加大对各个乡镇的经费投入,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孔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展望,2015,11(1):61-63.
[2]杨松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岗位技能拓展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12):93-96.
[3]刘德忠.我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2):29-30.
【摘 要】 针对河北省农村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借鉴战后日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完善农业立法,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通过国家财政,对农业进行全方位的补贴与扶持;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 日本农村建设;河北省;农村发展;借鉴;启示
河北省所在的燕赵大地地处中国的北方,自远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也一直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的活动区域。河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在整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其他省份,河北省农业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因素,但随着发展的深入,阻碍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也在日渐地凸显出来。为此,河北省急需找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但同时这也是个充满着探索和曲折的不断学习、不断改革的历程。在过去的70多年中,日本农村从战后初期的贫困落后、破败不堪,逐步恢复战前水平进而走向更加繁荣,且真正实现了与城市的一体化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更为注重追求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在农村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完全都可以为河北省农业发展所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三次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农村满目疮痍,农作物连年欠收,物资供给极度匮乏,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国民经济频临崩溃。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后又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进行了较为完整而全面的农村建设活动,主要成就是建立了覆盖全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系统和与“三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成就为日本的新农村发展保驾护航,一直持续到今天,使日本成为第一个在亚洲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国家。
1956年,日本正式开始了战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之路,这也是日本解决“三农”问题的伊始,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政策和措施有:首先,划定新农村建设的试验区,在区内依据成立的农业振兴协议,开展农业振兴工程;其次,规范农村工作的机制。广泛征求意见,集中众人智慧,同时中央政府积极牵头与各地方政府、商业团体,社会组织等进行共同磋商,制定农业发展计划并颁布实施;第三,政府主导加强资金方面的扶持,对农业经济采取特殊补贴。到1962年底,日本农村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得以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又逐步开始推进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合作,使得原本零散的土地得到整体规划,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整合,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家园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但是,首次尝试的最后5年―即1962年至1967年,由于发展程度推进过于迅猛,导致农村地区开始出现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偏小、农民居住条件差,以及后续的社会保障条件不够,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保障和设施落后,矛盾突出。
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政府从1967年3月开始,制定了第二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重点发展地区经济产业,平衡地区、产业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加强竞争力,减小与国际对手的差距,减少环境污染。这一发展阶段的重点是积极推进“三农”现代化,并兼顾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把农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的目标。通过努力,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时,日本的农业生产总值由1967年的41661亿日元激增至1979年的115640亿日元,增幅高达177.6%;而1979年日本农村地区的人均纯收入也第一次超过了城市的工薪家庭,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已基本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中东石油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衰退,严重依赖国外资源的日本首当其冲,蒙受了巨大损失。正值此时,长期存在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现象越发严重,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因为劳动力短缺而萎缩衰退的危机。为应对新的挑战,日本开始了广泛的“造村运动”,是为第三次农村建设运动。但经历经济大幅滑坡的日本政府,财力已然今非昔比,凭借庞大的资金支持而化解农村危机的途径已无法继续生效,而基于农民自发产生的造村运动恰好能在不需要政府提供大量资金和能源扶持的条件之下解决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在整个造村运动中,最具影响力、应用范围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当属1979年开始提倡的被称之为“一村一品”的自发运动。“一村一品”运动,顾名思义,便是要充分发掘各个乡村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潜力,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提高。历时20余年的“造村运动”成效斐然,若单就基础设施而言,农村与城市亦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差别;同时,农民的收入逐年大幅提高。据统计,到了2002年,日本农村家庭以550万日元(约合4.4万美元)的年均收入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中等收入家庭。
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在经历了长时间、分阶段的推行之后,取得巨大成功,其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农村环境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空前改善,农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二、河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中国北方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发展形势喜人,农村建设成就斐然。但是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发展中依旧伴随着很多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下,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成为现阶段河北省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综合近些年来的相关资料,可以总结出制约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大致如下:
1、农业资源受到制约
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的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和淡水资源相对较为匮乏。首先,从土地资源来看,全省的有效耕地已经由1996年的10346万亩下降为2009年的9843万亩,年均减少38.7万亩。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以及生态建设的需要,土地资源短缺的局面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不断地恶化。其次,淡水资源的缺乏是河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问题。2007年河北全省可用淡水资源总量为119.87亿立方米,年用水量却高达201.83亿立方米,其中仅农业用水一项便达到了155.75亿立方米,占总用量的近80%。为应对如此入不敷出之局面,河北省每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达40亿立方米。
2、农业市场受到制约
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在于扩大市场的需求,对于河北省农业发展而言,目前的局面极为不利:一方面,国内的农副产品市场供给已趋于饱和,绝大多数农业品的市场空间均已临近上限,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河北省能够用于出口的农副产品类型屈指可数,加之入世之后不断变换的国际贸易形势,加之西方国家所谓的贸易保护行径,使得中国尤其是河北省的农副产品很难在出口市场中搏得一席之地。
3、农业发展体制的制约
众所周知,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是整个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以土地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发展模式,短期看来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经济收效显著,但从长远来看,此种分家分户、小规模、高成本的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21世纪之后,种种迹象表明,此种经营发展模式已经潜力殆尽,长此以往势必最终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分散的小农有组织地合并到一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同时积极地推动改革和创新。
4、农业科技受到制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科学技术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河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这是一个长时间的难题,加之现阶段河北省在农业研发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的科技市场也发育很晚,短时间内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5、资金投入受到制约
资金的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任何形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资金的支持。目前的农业发展,主要的投资主体是农民本身。但是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而言,回报率相对较低,且周期漫长,同时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较之城市而言也过于缓慢,因此,单纯依靠农民对农业产业进行投资是靠不住的。且河北省的财政状况连年吃紧,可用于农业产业的投资比较有限,以至于全省农业发展中资金的供需矛盾非常尖锐。
三、日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对河北省的启示
笔者认为,日本的农村建设对于河北省能够借鉴和引用的主要启示包括:完善农业立法,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通过国家财政,对农业进行全方位的补贴与扶持;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放在首位且需要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为了使得新农村建设拥有切实保障,相关的立法也需同时跟进,做到有法可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于提高广大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绘制这一宏伟蓝图,政府需要担负起重要的领导责任,在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日本政府共出台30多部相关法律与法令,使得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切实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二战之后日本的农业恢复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就是在于政府恰当且正确地履行了其义务,将农业发展所需仰赖的各项机制不断健全,从而使得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事业均能得到切实有效地保障。
其次,从国家和省的层面而言,需要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设施的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重点所在,其中农民收入的增加是一切问题的核心。由于收入渠道过于单一、思想相对保守等因素的制约,河北省农民的平均收入在全国位列下游。反观当年的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农业收入多元化。不仅如此,日本在农民增收这一方面成功经验较为明显,τ诤颖笔《言,可借鉴的方式相对较多,例如: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还能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增加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推进农业创新等。
第三,政府需要主导农民加强团结互助,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合作组织。由于生产经营模式的缘故,中国传统的农户经营无论规模和组织均无法单独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基于此,日本农协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到借鉴:首先初步建立起以合作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在此种农业经营体的基础之上逐步过渡到更大规模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最后将这些组织进行横向联合建立起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组织。目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在河北省内不少地区已初具雏形,因此更需政府及时引导,将目前仍较为分散的合作组织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以提高农民群众对抗各种风险的能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
第四,就培养农民自发、自立与自强的信心和决心而言,农民的整体素质需要得到加强,以促进先进科技和知识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素质与职业化教育。日本农民的素质之高、技术之精湛为世界各国所望尘莫及,取得如此优异成就的核心在于日本自进行新农村建设以来,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龙头,以各式各样的农协组织为培训机构,自下而上,在其全国范围内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同时又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相比之下,河北省的农民群众无论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还是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和储备都远远不及日本,因此其措施和手法亦可以为我所用:政府牵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人才推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最后,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必须体现人民民主之原则,坚持农民的广泛参与。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实践活动与当前河北省农村发展的现状极为相似:在日本的第一和第二次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对于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均坚持了其一贯的自下而上的原则,在倾听民众心声、征询农民意见的基础上,掌握广大群众之所求,进而将政策逐步引导至对群众利益有利的方向上来。河北省拥有着广袤而辽阔的农村地区,且各地差异明显,因此更需充分倾听当地农民的意见,把握人民的核心利益所在,将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可谓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其政府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而展开的三次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收效均极为显著。中国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邻邦,日本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极为实用的借鉴意义,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河北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均可以效仿日本,循序渐进地、有条不紊地推动科技与农业的有机结合,以求农业经营管理机制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晓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日本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建设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8)125-126.
[2] 黄立华.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7(1)21-25.
[3] 董栓成,预吉亮.中日新农村建设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2009(9)127-129.
[4] 周维宏.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日本的经验[J].日本学刊,2007(1)127-136.
[5] 焦必方.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关键词:模型;联合融资;技术传递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3-0066-0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然而,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诸多问题:粮食收购资金存在巨大的隐性流失;资产与负债难以达到均衡与稳定;省以下分机构缺位等。这些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阿亚恩(Beatriz Armendaiz de Aghion)建立的有关发展银行的模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德阿亚恩认为,在自由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融资不足,并且对于长期投资的专门技术相互之间的传递不够。由政府支持的发展银行可以减轻这些问题,但是完全依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只有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发起的效率才会提高。其中关键的是发展银行经济干预的目标确定、联合融资安排和(或者)与私人金融机构的合资。政府不干预发展银行具体的运作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是通过发展银行提供的定向贴息贷款实现的。而健全的银行体系和发展银行本身完善的治理结构,对保证发展生存、发展和活力是必须和有效的,也才能够保证专门技术的有效及时传递。[1]
其实,他的思想来源于迪瓦士庞德和马士金。[2]在迪瓦士庞德和马士金看来,自由银行制度下对于长期项目的银行投资是不足的,因为长期项目投资具有很大的沉淀成本,需要数家银行的联合融资。但是,联合融资会导致对项目监管的搭便车问题。他们的分析框架建议,成立一个机构担当监督的职能,从而克服搭便车问题和防止可能的短视行为。但是,这种机构并不是发展银行。因此,到了德阿亚恩那里,机构就被政策性银行所取代。
二、德阿亚恩模型的构建
假定有2个银行,其经理必须对是否在新部门投资做出决策。假定在新部门的任何投资可分为两期:在t=1期间,必须首先得到专门技术,在融资/监督的t=2期间末,投资的收益为R∈[0,R]。
对专门技术的投资需要非货币性的努力:为了取得概率为e的专门技术,银行经理就会产生一个私人成本g(e)并且,g′(e)>0 g″(e)>0。
对于经理来讲,我们假定:新项目得到投资的概率为e=1-(1-e1)(1-e2),这里的ei表示银行经理i取得专门技术的密度;项目的完成需要2个银行的共同监督。更加正规地讲,新项目成功完成的概率为:
四、对德阿亚恩模型的评价
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在自由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长期融资不足,并且对于长期投资的专门技术相互之间的传递不够。由政府支持的发展银行可以减轻这些问题,但是完全依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只有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政府发起的效率才会提高。其中关键的条件是发展银行经济干预的目标确定、联合融资安排和(或者)与私人金融机构的合资等。二是社会计划者对发展银行的干预,是通过把补贴建立在限定范围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是通过发展银行提供的定向贴息贷款实现的。因此,政府对发展银行具体的运作是不加干预的。三是健全的银行体系是保证发展银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作为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之一,自由商业银行体系的存在是发展银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健全的商业银行体系作为后盾,政策性银行的功效就发挥不出来;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定位在于商业银行不愿意从事的中介业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四是发展银行本身的治理结构必须是完善的,对发展银行经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十分有效,才能够保证专门技术的有效及时传递。五是联合融资安排和与私人金融机构的合资是保证专门技术得到有效传递和扩散的先决条件。另外,通过联合融资安排和与私人金融机构的合资,还可以达到提高政策性金融中介融资效率的目的。
还可以看出该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德阿亚恩模型是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分析政策性银行的效率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具体特征。因此,在接受其政策建议方面应该十分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能够盲目全盘照收。二是德阿亚恩模型中,技术的传递完全依赖于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之间的双重博弈关系。社会计划者的引入,只不过说明了在自由银行体制下专门技术的传递不足问题,而不是新的博弈者。当然,现实中农业发展银行在贷款的发放和监督方面,相关的利益主体绝不是如此简单。比如,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企业贷款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关系,粮食企业、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之间的交叉多重博弈就是必然的结局。所以,在应用该模型的结论时,必须注意博弈主体的变化。三是在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中如何实现联合融资安排和私人金融机构的合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的非竞争体系。按照德阿亚恩模型的逻辑,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私人金融机构)的联合融资安排和合资是改进政策性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如何通过联合融资历和合资来解决政策性银行的效率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五、德阿亚恩模型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借鉴意义
德阿亚恩模型尽管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来讲,还是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从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设置矛盾来看。农业发展银行省以下分支机构的缺位,使得它的资金运营意图难以得到自下而上的贯彻,不得不将大量的业务委托农业银行。[4]其结果是,一方面,农业银行的商业性经营特征必然导致其在业务中大量挤占政策性信贷资金,用于自身的商业性经营;另一方面,两行关系的模糊、责权的不清,又使得这种委托关系从一开始就十分混乱,委托方无法有效地监督方,从而影响了农业发展银行政策目标的实现。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联合融资,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监督问题以及挤占挪用问题。另外,农业发展银行基层管理人员少,管理范围大,客观上限制了“收支两条线”原则的真正落实,而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遍及乡村,队伍十分强大,是农业发展银行实行“收支两条线”封闭运行的重要补充力量。实行行、社合并,统一管理,分别核算,是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发展的现实取向。[5]也就是说,通过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联合融资,不仅可以克服其分支机构不足的缺陷,而且还可以利用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导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方向,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为“三农”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第二,从农业发展银行的负债方面来看。公开发行上市流通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从社会投资者手中筹集中长期信贷资金,减轻由商业银行行政性摊派认购金融债券的压力,增强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化解“长”资产与“短”负债的期限结构矛盾。债券的可流通性是债券本身作为金融工具及发达的金融市场的本质要求。政策性银行公开向社会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是现实可行的。此外,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资,特别是与农业银行的合资,也可以部分地缓解农业发展银行的“短”负债和“长”资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发放农副产品收购贷款,而农副产品收购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封闭运营的条件下,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的需求流量很不均匀。国家为了确保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的需求,农业发展银行从农业银行脱离、独立运营后,原先的“政策性银行投放资金、国有商业银行回笼资金”的良性循环被打破。通过与农业银行的合资经营,可以恢复这样的良性循环。
第三,从资产构成方面来看。财政对政策性银行的基本义务应该承担,即一方面,国家财政核拨给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应该足额和及时到位;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的大量优惠利率贷款中,需由财政提供的贴息资金必须落实。国务院曾在“国发[1994]22号文”等文件中明文规定,贴息资金应由财政贴给政策性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的一部分,由政策性银行依据贷款项目所处的行业、区域特征统筹安排使用,以解决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与效益性对立统一的矛盾。当前,应努力落实财政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拨付义务,为处于初创时期的政策性银行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
此外,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应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做出变化,贷款对象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农副产品的收购。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6]仅仅依靠商业性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是不能够满足需求的,因此,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应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前提下,扩大自身的资产构成范围。与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的合资和联合融资则是达到该目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Beatriz Armendaiz de Aghion,1999,Development Banking,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Vol.581999,pp.83-100.
[2] Dewatripont,M,Maskin,E,1995,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2,pp.541-555.
[3] 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白钦先,郭刚.关于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再探索[J].财贸经济,2000,(2).
[5] 熊建国,陶进.我国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发展的取向[J].农村发展论丛,2000,(16).
[6] 陈文汉,牛勇.以土地证券化促进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2003,(9).
Study abou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based on Beatriz Armendaiz de Aghion Model
CHEN Wen-han,XIAO Chun-rong
(Guangdong Ocen V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from its developmen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new Socialism Country. This paper tries to bring up new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