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基层技术人员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基层农业技术在农业的推广能够提升农业的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从而使农业、农村、农民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由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对基层农业技术的认识不充分,管理制度不规范以及技术人员的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其在推广和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工作设备不充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我国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视度不足,所以投入的力度较小,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基础设备建设不足,从而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差,而且很多技术手段难以开展。
1.2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从而使陕西省神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水平跟不上,农民无法及时的针对相关农业问题进行咨询,技术推广人员也无法有效的回答和解决农民提出的相关的问题。
1.3 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
通过对陕西省神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调查发现,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很多技术人员并没有相关的资质,所以在对农户进行基层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这些技术人员在岗的时间比较短,服务态度有待加强。
1.4 政府规章与法律方面还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基层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强。这也使得我国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投入的资金和技术人员较少,使农业技术的相关设备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有效完成[1]。同时我国法律规定不健全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内容得不到有效的规范,无法对农业技术进行监督和制约,而且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严肃的处理,无法保障农民与技术人员的权益。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以及运行机制的对策分析
2.1 完善农业方面相关法律法规
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竞争协作和激励考核制度作依托,这样才能够促进基层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而竞争协作以及激励考核机制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做保障。第一,国家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间能够互相合作共商,互相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保证各推广单位以及技术人员间的竞争能够达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国家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激励考核制度管理,使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以及服务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
2.2 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基层农业技术人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保障,所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必要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从农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人才定期培训等多方面开展,从而提升农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2]。同时,加强对农民农业技术的培养,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资讯和农业技术,使农民自己就能够解决一些农业的问题。
2.3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农户以及农业技术创新人员都比较注重自身的利益,所以为了使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必须要保障农民以及农业技术创新者的利益,这样才能够使农民以及农业技术创新人员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同时陕西省政府还应该为农业技术推广公司以及研究单位提供一个平等、安全的竞争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此外,为了使农业技术推广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陕西省政府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工作补贴力度,提供良好的晋升机会,为企业减免税收等。
关键词:赣南农村 技能型 实用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ZD065。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
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设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专业。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现状为切入点,探索了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
赣南即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人口842万,其中80%为农民。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只有0.53万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5%,大专学历者占17.5%,中专学历者占57.7%,无学历者占28.9%,有的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者占1.23%,中级职称者占12.95%,初级职称者占60.14%,无职称者占25.68%。
目前赣南注册的乡村医生有8538人,但村卫生室只有执业(助理)医师105名,仅占乡村医生总数的1.86%,远低于全国14.2%的比例。其中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1359人,占15.9%,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3.1%,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卫生人才总数2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只有1.21人。且这些乡村医生多是从“赤脚医生”转化来的,“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让乡村医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显然,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使农村社区提供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赣南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1)科学制定定向培养中等农村医学人才的规划和目标。为解决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学校将赣南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源的调研分析及对策递交赣州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经江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批准,从2010年起笔者学校――赣州卫生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学生,定向培养为赣南中等农村医学人才。根据赣南的实际,2011年起,学校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中等农村医学生,为赣南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笔者学校还根据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等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2)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招生制度,确保中等农村医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赣南农村基层。农村医学专业是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农村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依据本课题组对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研结果,笔者学校对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条件进行了调整:①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不受年龄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医学的高考生优先录取;③确定一定的中考分数线并严格按分数线录取,以确保基本文化素养。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凭录取通知书和签订的立志于农村医学就业协议书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3)按灵活性、适应性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笔者学校在设置农村医学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时,按照培养农村基层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课程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不仅按农村医学专业大纲设置,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及在赣南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新增如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和赣南常见病的防治等;并且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助理医师为主,根据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及相关基础,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内、外、妇、儿等课程的课时量。
(4)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农村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笔者学校不仅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等课程,而且注重开发农村医学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如义工活动、急救培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农村医学生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2.以能力为本位,创新实用性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深入社区、医院或乡村“边看边讲”的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还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3.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型实用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注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历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在毕业前98%的学生进入医学本科或大专的学习。同时根据赣南农村实际,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村医学生进行中医师承学习,创“双证”(助理医师和中医师)中等农村医学特色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故笔者学校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制定的四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探索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升格后培养三年制全科医生(农村医学)奠定基础。
4.以“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指导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合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设探索。成立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农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如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赣南中草药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又如根据赣南常见病例开发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校本教材,为赣南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是通过培训,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聘任临床专家讲授专业课,或与科研院校、三甲医院联合培养师资。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一是完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二是建设各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和实践基地。通过“以临床环境为依托”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探索了为赣南农村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适合培养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通过定位“技能型、适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业,具备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赣南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28.
[2]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廖鸿鹏,杨伟辉等.乡村医生,归属何在?[N].赣南日报,2010-08-01.
[4]郝如敏,邓书林,孙胜林等.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对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5]彭力,马爱民,刘洪波等.以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6).
[6]邢志华,都丽萍.探讨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4(8).
[7]吉飞,曹叔亮.“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0).
[关键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对策
近年来,石嘴山市卫生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病有良医”工作目标,积极落实《石嘴山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1-2015)》,通过提高人才待遇,支持和奖励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兑现绩效工资,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学科加速发展、医院创新进步的良好环境。
一、卫生人才工作现状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5家,其中,综合医院29家(包括民营医院16家),中医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家,乡镇卫生院22家,村卫生室204家,门诊部、诊所、医务室263家,妇幼保健机构3家,卫生监督所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家,急救中心1家,采供血机构1家。实有床位451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5.8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68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36人;有执业(助理)医师2.93人,每千人拥有医师2.71人;注册护士2274人,每千人拥有护士2.94人。
1.完善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人才评价方式。坚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注重工作业绩,将品德、知识、能力、服务满意度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实践能力考核,在高级职称评审中引入实践能力测试和统一论文答辩。在职称聘任时,严格按照职称聘任考核办法测评打分,择优聘任。近两年,争取市人社部门增设51个高级职称特岗聘任,以缓解职称评聘矛盾。二是开展人才评选表彰。在推荐选拔自治区“313”人才、市级“351”人才和政府特殊津贴等基础上,实施卫生“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和“塞上名医”评选,评出20个医学优势专科、20名学科带头人、40名专业技术骨干和60名青年后备人才。推荐3人参加自治区首批“塞上名医”评选。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发放职称津贴,对特殊岗位设立津贴,重奖科技创新,鼓励和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参与技术革新。3年来,全市卫生系统内有500余人次参与到技术革新中,申报了市级“五小”成果97项,28项获市级不同奖项。四是畅通人才上升通道。在干部培养、选拔、任用上,打破编制内外身份限制,对所有编制内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一视同仁,将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中长期后备干部候选培养对象。
2.打造培养平台,促进人才成长
一是多渠道拓展培训方式。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的培训项目,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培训,选派卫生技术骨干到区内外医疗单位进修深造,建立和完善区内外卫生专家对口支援,完善医联体挂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带教、培训人员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定期组织临床、护理、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开展基础理论、实践技能演练等活动;组织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分学科菜单式培训。二是开展“名家讲堂”、“群英论坛”活动。市级两家综合医院定期邀请上海、北京等区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在医院内开展群英论坛活动已成常态。自2013年“名家讲堂”开展以来,已邀请到包括我国著名创伤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知名医学大家40余名。三是实施“以教兴医,医教相长”战略。开展创建宁夏医科大学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工作,市属两家综合医院成功创建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家医院成功创建为教学医院,市、(县)区疾控中心实现宁夏医科大学教学实践基地。
3.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优势资源下沉。城市“大医院牵手小医院”的医联体模式,由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市中医医院、自治区五医院牵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对口指导”、“院办院管”、“团队帮扶”三种方式,组建综合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医疗联合体,大医院医师定期到基层坐诊、讲座,使大医院的技术、专家、管理等资源输入基层医疗单位,用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两年来,医联体内160余名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开展健康讲座180余场。二是加大对外医学交流力度。坚持每年举行科技周活动,各大医疗卫生机构与上海、北京、福建、陕西、四川等区外高水平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区外医学名家到在我市义诊、讲座、查房、手术,指导各大医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三是落实“名师带徒”。综合医院将老科主任聘为“首席专家”,建立“首席专家”工作室,也促使了年轻医师的尽快成长。市中医院推进院内师承跟师,确定7名年轻医师以一对一跟师7名院内名老中医导师,使名师经验得以传承。
4.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补充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通过支医和公开招考,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招聘专业人员,两年通过全区统一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9人。二是大力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委托医学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定向免费培养乡镇卫生院医学本科生和乡村医生;开展社区技术人员全员岗位培训,进行社区卫生人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训和专题专项培训。
二、问题与不足
1.高精尖医疗人才匮乏,专业学科特色不突出
全市优质医疗资源配置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某些重大疾病在本地医院不能诊疗,需到外地大医院治疗,增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基层实验室;问题;日常管理;措施
0.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品的质量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食品的安全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就现在的情况来说,由于在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广泛的应用添加剂等化学品,使得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出现,鉴于此,只有加强对于食品的检验监测,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增强人们的购买力,因而,基层实验室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基层实验室是一个县级的检测机构,通过对产品进行检验检测来获取准确的产品数据,并将产品的质量以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从而让人们详细的了解企业的产品问题。由此可见,基层实验室是保证基层质量检验的基本条件,其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县级监测机构的监测水平,也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质量情况。然而在实际当中,许多基层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室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实验室在具体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不断加强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保证基层实验室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基层实验室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基层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的实验检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检测机构的信誉度。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基层实验室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素质比较低下
基层实验室的监测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当前的实验室人员构成来说,主要是技术人员的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目前,在基层实验室当中缺少高学历、专业对口、以及年轻的科技人员,尤其是缺乏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实验技术人才。[1]除此之外,由于基层实验室当中人员不足,不仅进行人员的更新和队伍的扩建,因此有些基层机构中的检验员不具备检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于一人承担起多项检测任务,长期以往,造成了基层实验室的技术队伍力量十分薄弱。
1.2设备设施比较落后
目前,基层实验室存在着仪器设备落后的现象,由此制约着许多大型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在项目较少的情况下,一些仪器设备的使用极少,由此造成了设备的荒废,加上维护费用很多,这就使得达不到检测的目的。与此同时,基层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也是十分艰苦的,往往达不到实验开展的标准,由于不具备实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也就不能对检测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导致数据的失效,缺乏准确性。
1.3实验操作过程不规范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抽样检测作为一项基本的检测工作,为了保证抽样的代表性,需要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然而在实际实施当中,抽样不按照抽样标准进行,缺乏详细有效的抽样方案,待检样品不能妥善保存等问题十分普遍,严重影响着最后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1.4日常管理存在问题
基层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检测实验的正常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是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一是一些仪器设备缺乏日常的维护,从而导致灵敏度的降低,甚至于一些化学药剂已经过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实验试剂的不合理摆放,导致在实验的时候很慌乱,本来应该有的试剂却找不到,因此试剂的不及时应用,使得实验结果缺乏准确性。三是对于实验中的废水、废弃的不合理处理,以及对有毒药品的不妥善管理,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
2.加强基层实验室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鉴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基层实验室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引进高素质的人员,从而不断扩建技术人员的队伍。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短期的培训和进修等学习形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以及素养,从而在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提高检测的质量,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2更新实验的设备和基础设施
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因此,基层实验室的领导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购置一些使用频率较高、以及精密性较好的仪器,从而开展一些新的项目。与此同时,要有目的的引进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并选派具有专业知识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仪器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重要作用,进而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3]
2.3制定规范的实验操作制度
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抽样工作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后续工作的开展,也是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的最主要原因。鉴于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制,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工作,从而不断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过程。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科学和客观,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不断明确员工的职责,对于员工自己来说,在考核中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通过及时的改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2.4改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要从细小环节入手,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首先,增强对于仪器设备的维护,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其次,制定合理的试剂保管制度,通过不断规范保管人员的行为,从而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再者,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对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以及有毒物品的保管,不断加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不断规范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基层实验室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二是更新实验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为实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三是制定规范的实验操作制度,从而不断规范实验过程;四是改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得基层实验室成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平数据的重要检测机构。
【参考文献】
[1]张桂敏.基层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探析[J].首都医药,2013,9(20):48-50.
关键词 检察技术工作 配合 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一、检察技术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难点
检察技术部门是一个讲求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部门,与检察机关的其他部门如公诉、批捕等部门在工作要求、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检察技术作为检察机关内设的部门,必然要为检察业务服务,为检察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检察业务的业务性与检察技术的技术性,可能导致检察技术在工作配合上与其他部门存在分歧。当前,检察技术与业务部门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工作配合上的问题。
(一)司法鉴定文书的文证审查工作存在配合难题。
在司法鉴定工作方面,当前基层检察机关由于检验鉴定的权属问题,检察技术人员实际上只能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办案中提供有限的技术协助,其工作重心还是在司法鉴定文书的文证审查上。司法鉴定文书的审查工作主要体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其与业务部门的配合存在几个问题。
1、由于基层检察院检察技术门类不全、人员结构单一,造成部份司法鉴定门类监督缺位。有些基层检察院甚至不得不因为人员的缺少而放弃对司法鉴定文证审查的监督,转而由刑检办案人员代替技术人员行驶专业技术监督职责,人员和门类的缺失使的检察技术与业务部门在司法文书文证审查的配合上形同虚设。
2、刑事技术监督没有归于刑检部门,造成了有些刑检办案人员对司法鉴定的文证审查工作不重视。多数基层检察院目前主要从事的是司法鉴定文证审查,而在权属设置上,检察机关没有将刑事技术监督归口于刑检部门。这就造成了有些刑检办案人员对司法鉴定的文证审查意识不强,认为可有可无。同时,审查程序上缺少严格的技术鉴定文证审查要求,进一步导致了技术部门与检察业务工作配合上的脱节。
3、缺少公安、检察等部门技术人员就专业技术问题的互动交流程序和平台。当前,公、检部门在鉴定技术交流上采取的方式是由刑检办案人员将相关要求转达给公安办案人员,再由公安办案人员转达给公安或其他鉴定机构专业人员。专业的鉴定技术交流通过非专业人员的转达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检察技术门类不全导致鉴定监督严重缺失。当前,不少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在文书鉴定上没有专业门类设置和人员配置,导致部分刑检办案人员产生没有需要进行文书鉴定程序审查的意识,检察技术监督工作因此难以有效开展,最终导致对鉴定实体无法审查并进而放弃鉴定程序审查的双重恶果。
(二)检察技术为侦查办案提供技术协助方面的问题。
检察技术为检察机关侦查办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然而,由于检察技术力量、设备、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技术部门在协助侦查办案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基层检察院技术门类和人员专业配置单一,无法满足侦查技术日益发展的要求。现在侦查技术的前沿知识和设备升级、更新相对于基层检察院的普及培训工作有些脱节,基层检察院对于上级检察院提供的设备配置推荐清单有许多都不是很了解,又没有更详细的配置明细,造成基层检察院很难准确采购特殊技设备,造成技术的落后。
2、基层检察院检察技术人员在编不在岗问题突出。实际上基层检察院除法医专业人员外,其他的专业人员基本上都不在技术岗位上,名义上是去业务部门搞技术协助工作,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在从事与技术无关的工作。技术配合不等于配属,随着办案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也更加严格,其技术岗位的稳定性有助于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
3、专业技术在对侦查办案的指导意义上有待引起注意。现在的技术协助完全是侦查主导性,技术人员的协助常被侦查人员忽视。实际侦查办案中,侦查人员往往是指着盘子拈菜,很容易忽略其它盘子里的好东西,而检察技术却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案源。
4、侦查技术设备的使用管理存在着职责不清的状况。由于技术设备的使用、维护、保管有其特殊要求,如果全部交给侦查部门的人员去使用、保管,势必造成设备维护工作脱节,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能。
二、对策
针对上面所列当前检察技术与检察业务工作配合方面存在的难点,笔者从基层检察院的角度提供一些解决难题的对策:
(一)合理定位检察技术工作。
检察技术在配合业务部门上存在的问题,与当前检察机关内部运行机制有一定关系,理顺检察技术和业务部门的关系,加强合作,有必要解决现行运行机制上的不畅,可尝试将主要担负监督职能的技术门类按其职能编列在刑事检察系列,回归其法律监督职能功能。同时合理布局检察技术协助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侦查办案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及业务知识的普及。
1、加强检察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区域性技术人才培养和分布的长期发展规划,有效解决检察技术门类稀缺,人才不配套的问题。
2、定期举办侦查技术前沿科技知识讲座,让侦查和技术部门的干警掌握先进侦查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对技术侦查设备管理的培训,尽量避免因重复建设和超高配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健全与公安刑事技术交流机制。
积极搭建检察技术与公安刑事技术互动交流平台,通过政法专网和其它网络手段,对检察技术监督中涉及的技术问题进行有效专业的交流。最好是能在程序法或办案规则里明确技术监督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在鉴定内容方面也能就鉴定门类的不同出台统一的执行标准。现在除法医学鉴定外,其他门类的鉴定都不是很完善,需要从实体和程序上进行改进。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多数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而且多数人员专业不对口,加上基层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认知程度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农技部分不能按照完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被政府拉用、借用、包村现象十分突出,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开展。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单位缺乏真正懂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年龄上存在着老化和断档现象,加之大众对农业行业的歧视,真正科班出身的不愿意到基层献身农业生产一线,多数都被留在县级机关,而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相对较低,对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农业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群众对农技推广队伍业务的不信任,严重挫伤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加上政府机构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认识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导致了推广速度迟缓,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制约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空间。1.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农村,主体是文化较低的农民,加上他们居住分散不集中,信息渠道不畅通,观念陈旧落后。对农业新技术和现代化种植模式很难接受,在推广过程产生抵触情绪,使得推广很难开展,除非政府强制命令,否则技术推广举步维艰。往往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1.3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是关键,技术推广资金扶持是核心,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是农业技术推广继续的动力,才能实现新技术转化最大化的目标。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个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足,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不能提供便利条件助推农技推广工作,影响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而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措施,又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热情。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其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阻力,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不便。
2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2.1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重要性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的配合,但是一些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很浅薄或是根本没有认识,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就是第一生产力地位。努力实现农业技术帮扶群众脱贫的目标。2.2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给基层充实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招聘一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引领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所在,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真正实现农业推广工作接地气,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尽快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经济贡献份额比例。2.3建立监督机制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长足健康发展,除了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几点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基层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设备、人员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深陷资金短缺、人员匮乏的泥潭。另外,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能够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但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3解决措施
(一)我县发展现代农业中生产模式的转变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一般要求。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旨在促进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的流通,从而实现产值最大化。因而,农业生产模式应由“产品数量化”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常规生产的普通产品向“特优、特早、特晚”“三特”农产品转变,这就要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由单一的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全程服务转变;由单纯的技术指导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转变;由单向个体农民服务向农户、村组干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组织等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服务转变。因此,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切实理解现代农业农技推广的目的、意义和重要内容,必须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方法和服务理念,必须具备有诚信、热情、合作、奉献、担当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
(二)我县发展现代农业中生产主体的历史和现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特殊要求。我县发展现代农业,主体是农民,用另一句话来说,农民就是基层农技推广的基本对象,因此,其历史和现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这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瓶颈”之一。我县农村地处边远,自然条件艰苦,农业生产率低,相当一部分农民都为文盲或半文盲,对外交往存在习俗、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平时安于现状,保守和“等、靠、要”等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粗放,广种簿收,重产淡销等,从本人的调研中,发现有少数农民将政府部门免费发放的水果化肥用于水稻或其它,有的甚至丢弃不用;有的还将政府免费提供的种子给吃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有文化的农民纷纷离乡进城打工,而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偏大、体能偏弱,文化偏低,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增多,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的能力较差。因此,我县农业生产主体的历史和现状要求我们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结合我县实际,必须结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给予充分考虑和认真甄别,必须注意沟通方式,必须讲究推广的形式、方式、时机和内容。
(一)人员不足,后继乏人。从我县目前的状况看,基层农技推广大队伍的整体素质处在青接不黄和传帮带不足的状况,功能明显弱化。(1)是农技推广人员在乡镇工作条件艰苦,社会低下,待遇偏低,队伍人心涣散,许多人稍有机会便跳槽、改行。(2)是农技推广队伍本身编制少,人员严重不足,在增加县内其他内设机构时,往往从农技部门压缩编制,连人带编被调走。(3)是农技推广机构行政归属在多次改革中屡屡变化,农技推广人员觉得前途无望,在每次改革中都有人被外调。(4)是因编制和经费等原因,多年来无力接收和引进大中专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例如,我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目前编制只有3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都没有,形成了推广队伍人才的断层。
(二)专业结构不合理。我县农技推广人员专业不合理主要涉及非专业人员多,复合专业人员少两个方面。(1)是机构改革时,基层农技部门被作为政策性安置就业人员的主要机构之一,被随意安排一些没有农技专长的复退军人、乡村干部等,导致农技推广队伍中非专业人员比例过高。(2)是农技推广人员中,单纯的技术专业人员多,而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沟通交际、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高科技复合人才、开发型人才严重匮乏,很难满足农技推广中多元化的需求。
(三)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老化,知识更新慢。主要原因为:(1)农技推广部门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偏少,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很难实施。(2)农技推广人员人员长期扎根基层,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信息闭塞,视野狭隘,知识结构单一而陈旧,技术技能提高缓慢。(3)农技推广人员长期从事一个工作岗位,容易造成心理疲劳,业务知识面窄,思路不开阔,思想僵化,知识老化,综合业务素质低,从而拉大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差距。
(四)职能错位。由于我县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行政隶属实行县乡双重管理,容易造成农技推广人员与政府人员的职能错位,他们除履行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外,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本职务工作,有的甚至还要挂村、挂职,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用于本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过少,服务功能严重弱化。
(一)优化人员结构,促进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首先,要严格农技推广人员的准入制度。不能随意把非专业的技术人员安排到农技推广队伍中,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其次,在重新科学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要严格按照县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少于80%的原则,对非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流,对那此年龄老化、能力低下的不合格、不称职的农技推广人员,在近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调岗休养或提前退休,让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机会在农业推广第一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合理引进人才,在编制充许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落实好优惠政策。一方面,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弥补基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力量,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另一方面,除了农学、水产畜牧、果树等农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外,要更多地吸纳经济管理、市
场营销、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更好地解决专业不合理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县级以上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弥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学历低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缺陷,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二)开展岗前和职后培训,促进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如何,是基层农技推广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与其他行业一样,农技推广人员应具有相应的素质标准。(1)是必须建立起农技推广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做到持证上岗。(2)是在资格认证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录用和聘用制度,做到蓬进必考。(3)是对已录用的准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素质,使其具备承担农技推广任务的能力。(4)是开展职后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和新技术推广的需要,由县级以上行政部门或农技推广机构组织每年定期对全体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短期脱产轮训,做到活学活用,帮助农技推广人员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本领。(5)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年度绩效考评制度,把绩效考评成绩作为农技推广人员聘用、职称竞升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确保农技推广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