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6:45: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绩效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政府采购绩效;关系品质;供应商;Spearman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052-07
2012年,我国已经把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作为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工作,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采购工作的绩效如何,供应商的关系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供应商关系品质如何影响政府采购绩效的角度作一探索性研究,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这两者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事业向着科学管理的方向健康稳步发展。
一、关系品质理论及测量方法的演变
目前学术界对关系品质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较为公认的关系品质的概念由 Crosby et al.(1990)①最先提出并给予明确定义。就关系品质的概念而言,各位学者对关系品质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多数学者都参考了 Crosby et al.的观点,并结合各自所研究情境适当加以发展。如Susan,Powell认为关系品质如同产品品质的概念,可视为关系人在满足需求上的认识程度②。可见,他们的关系品质定义充分吸收了Crosby et al.的思想,实现了一般质量概念与关系品质概念的对接,奠定了关系品质理论的演进基础。
多数学者认为关系品质是一个多维度的高阶变量,不存在单一维度的测量方法[注:Sheth,Jagdish N,CanUslay.Implications of the Revised Definition of Marketing:From Exchange to Value Creation,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2007,26(2):302-307;
Ashnai,B,Sm irnova,M,Kouchtch,S,Yu,O,Barnes,B.R,and Naud,P.Asses s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Four Business to Business Markets,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2009,(27).]。由于各位学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引起关系品质维度选择具有特定情境导向[注:Woo Ka-shing,Ennew C.T.Business-to-busines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 IMP interaction-bas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38(9/10):1252-1271.]的原因,各位学者关于关系品质的维度构成亦各不相同。学者们在关系品质的维度划分上各有不同,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信任、满意和承诺是关系品质的基本维度。同样,由于关系品质维度选择具有特定情境导向,也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情境的关系品质维度选择方案,即应视具体研究需要而选择关系品质维度组合方案。
二、模型和假设
(一)概念模型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关系品质与政府采购绩效的研究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模型,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关系品质影响政府采购绩效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整合的研究框架,并且其对政府采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结论以及对策建议也各有差异。主要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受到制度环境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难以有效地测量,导致不同学者对关系品质影响政府采购绩效的理解有差异。本文建立在对关系品质和政府采购绩效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政府采购绩效和关系品质相关文献的追溯与整理,一方面认为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品质主要包括信任、满意和承诺三个维度;另一方面,在参照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并考虑到政府采购绩效的特殊性,认为政府采购绩效可以通过管理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维度来衡量。本文试着提出关系品质影响政府采购绩效多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假设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政府采购绩效的评价主要有三个视角,即财务视角、管理视角和社会视角。从财务视角来看,优质的供应商具有较强信誉保障的能力,可以为政府采购带来丰厚的财务回报;从管理视角来看,优质的供应商具有较强产品供应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能在更大程度上创造更多价值,有利于更好服务于政府采购的需要;从社会角度来看,优质的供应商具有更多的优质特征,能减少社会公众不满意和避免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助于树立政府采购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其外在价值也不可小视。
摘要:由于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不同的关系。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绩效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资料和分析总结已用的指标体系,尝试设计新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这五个维度衡量企业社会责任,选择一组财务指标全面评价财务绩效,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伴随社会责任日益受到关注,结合中国的资本市场环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十分受青睐。由于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加上可持续发展观正逐渐取代只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履行社会责任。Oliver Sheldon(1924)在《管理的哲学》中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Bragdon 等(1972)开始实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由于已有文献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方法有所不同,所以任何时期的分析都表明二者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不过较多的分析结果都支持二者正相关,Hillman 等(2001)和沈洪涛(2005)、李正(2006)研究表明二者正相关。本文在采用新指标体系基础上,分析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外延的拓展,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应该存在某一平衡点。
二、文献综述
总结自1970 年起的文献材料,二者存在三种关系。正相关:Preston(1978)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美国500 强企业1971-1975年的年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报告,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多股本收益率更高。负相关:Makanietal(2009)选取社区、公司治理、员工、顾客、环境、人权6个维度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分析发现环境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倒U 型:Bowman(1975) 用CEP指数测度企业社会责任,分析发现污染控制适中的造纸企业财务绩效最好。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存在争议,且缺乏全面的理论基础以及缺乏系统权威的衡量办法来量化企业社会责任,导致不同市场不同时点的不同结果。
三、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20 世纪初社会责任之父Bowen 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Carroll(1979)在《公司业绩的三维概念模型》中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部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但国内卢代富和李正皆认为社会责任不含经济责任。国内选取CSR衡量指标的代表有王怀明、宋涛(2007)考虑政府、员工、投资者和公益,张兰霞等(2011)考虑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和政府,杨熠等(2008)考虑利益相关者,朱金风等(2009)考虑政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和公益。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层作为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受托者,在最大化股东收益后,也需要尽可能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于我国核算的财务绩效已包含股东责任,而且现行财务报告中无量化的环境因素,所以本文从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客户这五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
(二)财务绩效的界定
目前超过80 个财务指标被用来衡量财务绩效,大体有市场指标和会计指标。第一类主要来源资本市场数据,如股价回报率等;第二类主要基于财务报表数据,如净(总)资产回报率等。王怀明、宋涛(2007)的综合性资产收益率,张兰霞(2011)的总资产报酬率,杨熠(2008)的总资产报酬率及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朱金凤(2009)的每股收益、托宾Q 值,许岩(2011)的净资产收益率。财务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业绩,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运营水平等方面。前人在选取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时,主要评价企业的某方面能力。本文认为应该综合市场指标和会计指标,选取一组最富代表性的指标,来全面衡量企业财务绩效。
四、理论分析
由于我国现行核算的财务绩效已包含股东责任和财务报告中无量化的环境因素,并且我国未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而且只提供定性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本文只分析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顾客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财务绩效水平,提出如下理论分析:政府通过征税分享收益,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企业主动承担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有利于维持与政府的融洽关系和享受公共物品及优惠政策,避免政府处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长远发展。伴随扩大的企业经营规模和锐增的发展机遇,企业资金来源包含外部筹资和内部融资。因为债务资本较权益资本筹资成本更低,而且不容易分散控制权,所以债券融资是主要的融资渠道。若企业积极履行对债权人的责任,按时还本付息,不随意挪用借款,提升在债权人心中的形象,有助利于吸收更多的生产经营资金,加快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保持长期的稳定发展。客户处在生产经营的下游,是产品服务的最终享受者,是利润增加的推动者。企业积极履行该责任,有利于获得良好信誉,为企业打造很好的口碑,促进长远发展。
劳动力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所以职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主力。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想要员工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需要满足其层次需求,完善员工的权利保护机制,具体有薪酬待遇、职业培训、晋升空间、工作环境等。若要发挥企业目标的共同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归属感,降低员工流动率,削减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应该充分履行该维度的社会责任。供应商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企业需要与其维持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最看重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若企业长期准时按信用条件付款、持续定货,有助于提高其财务绩效水平。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围逐渐从抽象的概念到设计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总结为社会责任会计法、内容分析法、“TRI 法”、指数法和声誉评分法等。本文遵循全面可比原则设计相关利益者的业绩评价体系: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虽然净资产收益率能较强地反映真实盈利能力和绩效水平,但仅用它来衡量是不全面的,本文考虑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结合
参考文献,考虑上期总资产报酬率、资本结构、规模和总资产增长率等控制变量。
各相关利益者常见衡量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如下:资产税费率和税收比率衡量企业对政府的贡献程度,资产税费率= 全部税金/ 总资产,税收比率= 全部税金/ 净利润,比率越高表明企业通过税收方式对政府所做的贡献越大。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评价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值越大表明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越强。薪酬比率衡量公司对员工利益的照顾程度, 等于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越照顾员工利益。应付账款比重和应付账款周转率都反映企业对供应商利益的照顾程度,应付账款的比重=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应付账款周转率= 主营业务成本/应付账款平均余额,比率越大表明企业越照顾供应商利益。主营业务成本率= 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与客户的关系越良好。
五、结论建议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采用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表明所选维度的社会责任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财务绩效。总资产报酬率与对政府、债权人和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低度正相关,与对员工和顾客的社会责任低度负相关,与上期总资产报酬率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对政府及供应商的社会责任显著正相关,与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微弱正相关,与对员工和顾客的社会责任显著负相关。净利润增长率仅与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低度负相关,与其他四个维度的社会责任都正相关,与总资产增长率高度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企业应积极履行对政府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而对其他维度的社会责任会因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不同而结论不同。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向政府照章纳税,向社会多奉献爱心,诚信对待供应商和消费者。
具体建议如下:企业需要强化社会责任理念,重视社会责任文化建设,将社会责任理念贯穿到管理控制制度和业绩评价激励中。政府应该制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法规,加强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最后,需要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宣传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整体氛围,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倡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颜剩勇,刘庆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 2005(5).
[2]邓冬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3]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2008.
[4]徐光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7(12).
论文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 csr) 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焦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csr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可持续发展、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李培林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要求,实现企业与社会永久性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张燕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企业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冯巧云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较好的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马红岩说:“现代企业只有较多地关注其社会责任,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才能保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也是社会责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对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主动更有战略性的管理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李兆华、卢丽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综合分析了财务绩效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认为:“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当前财务绩效,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李承源以营销理论和经济理论为基础,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影响,且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企业各方面绩效显著提高,最终落脚于财务绩效的提升。温素彬、方苑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以2003-2007年中的46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当期看社会责任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但是从长期看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闫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是正相关远远超过负相关。”
结束语: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第一,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相互促进,长远看是一致。第三,只有企业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短期内负相关,但长期内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正相关远超负相关。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要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看做一种消极的负担,而要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机会,把握好承担社会责任的尺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2]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3]赵卫华.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0,10.
[4]宁永志.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协调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企业绩效 员工绩效 考核指标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35-02
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在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下,全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和单位都非常注重绩效考核。国家对国有企业还专门制定了业绩考评体系。目前绩效考核主要是从财务成果上进行的考核,比如采用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均是在经济活动结束后,考核一段时间的业绩,对员工的考核也是以员工的劳动成果作为考核依据,如销售人员用销售额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是,事后的考核只是对业绩进行评价,并不能促进绩效的提高,另外容易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无法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因此,笔者拟从影响绩效的最主要因素即营运资本管理出发,将其纳入企业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旨在将工作目标与绩效考核相统一,改善企业管理,增强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能更好地实现绩效增长。
(二)概念界定
1.绩效考核。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1854年—1870年,英国对文官实行按年度逐人逐项进行考核的方法,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励与升降,充分地调动了英国文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廉洁与效率。文官制度的成功实施,使得有些企业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绩效考核,试图通过考核对员工的表现和实绩进行评价,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的依据。
随着企业组织发展的逐步完善,绩效考核(performance examine)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是指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企业和员工一段时间的工作行为及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对将来的工作行为和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通常由从上到下的几个层次组成,分别包括企业绩效考核、部门或分部绩效考核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等。考核的方式通常有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
2.营运资本管理。营运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广义的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总额。这个概念主要在分析资产的流动性和周转状况时使用。狭义的营运资本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之后的余额,也称净营运资本。狭义的营运资本主要在分析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时使用。
企业应当持有适当数量的营运资本,如果缺乏,则会面临短期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但营运资本作为短期资本,其盈利能力较差,所以持有过多则会降低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因此,营运资本管理是一个在收益和风险之间不断权衡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的获利目标,同时尽量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营运资本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企业的资本营运能力决定了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因此,笔者在传统绩效考核基础之上,将营运资本管理的指标作为企业和员工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可以从根源上切合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基于营运资本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1.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目前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主要有利润指标和市场价值指标。利润类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等,市场价值类指标主要有经济增加值(MVA)、市场增加值(MVA)、托宾Q等。以上指标均是从企业经营的结果来衡量企业的绩效,与企业最终目标相挂钩。这些指标虽然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成果的多少及增减,但是不易看出企业经营成果变化的原因。因此,笔者拟从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根源着手来分析企业绩效的强弱,即采用营运资本管理效率高低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因为企业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必须保证销售增长与现金流的变动平衡,否则企业会因增长过快而陷入财务困境,或者因增长太缓慢而使财务资源闲置,以至于压低企业价值。因此,无论对一个增长过快还是过慢的企业而言,营运资本管理都是可持续增长中的关键问题,只有一个平衡增长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绩效。因此,笔者拟采用以营运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销售额(Sales)、经营收益(IFO)和营运资本率(WCR),在计算总考核指标时,三者权重均为三分之一,也可以根据重要性确定权重。即
P=SalesK1+IFOK2+WCRK3(K为各指标的权重)(式1)
其中,营运资本率(WCR)=(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全年销售额(式2)
为了更及时有效地控制营运资本比例,也可以每月进行一次测评,此时年度营运资本比例估算公式为:
WCR=(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上三个月的平均销售额(式3)
一、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
绩效主要指成绩和效益。在管理学中,效益主要指主体与结果中的投入比和产出比。在绩效的评价过程中,投入是针对时间以及物力资源进行付出,即实施指标。产出是指在对工作任务量以及工作的效率完成程度。通过对成绩和效益的评价,从而引入绩效概念。在绩效概念中,要对其进行统一的标准评估。通过综合评估对比进而做出判断。在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中通过对企业等的经营效益以及在经营中产生的效益做出相对公平的判断。根据卫生部在2000年中WHO的相关文件中,首次对绩效评价进行解读。通过绩效评价的概念,对寿命的健康以及对指出的公平性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对各个卫生体系进行的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效益值。在绩效评价的概念进行引入后,逐渐的被广大人民群众熟知。绩效评价在卫生院的考察评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绩效评价逐步的使用中,我国也逐渐越来越多的使用方式对其进行应用。我国乡镇医院的上级在进行绩效评价中同样采用此方式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综合的考察和评价。在国际通行的对乡镇医院的绩效综合评价中,主要是对效果以及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我国在2005年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条例中对绩效评价作出了细致的条例使用范围。在条例中,对绩效评价作出了具体的陈述,规定了绩效评价考虑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效益,经济运行等方面。在社会效益以及经济运行方面中,可对绩效评价选用不同的指标以及评价尺度。绩效评价的考虑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考虑的各种情况中,要考虑效益评价的有效性以及实践性。绩效评价的方式导致了其结果不同,在社会实践中,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体系,即使对侧重点、以及评价纬度等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也存在相同之处。
二、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论述
乡镇的绩效评价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影响其评价因素主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对医院进行直接管理以及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在管理人员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相应的问题会导致绩效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不足,管理人员中存在着学历、职称低的现象。反应出管理能力有限。卫生院的管理人员要给予足够的权利。管理人员权限少,能导致管理力度和范围不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在卫生院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医务人员医疗技术与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工作人员。在卫生院的人员管理中要赋予院长更多的权利,从而使得卫生院的整体服务意识增强,提升卫生院的综合水平。
在卫生院的管理中,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状况会对工作人员的满意程度和工作的热情度产生影响。同时也与卫生院的人均收入有关。管理制度会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产生影响,也会对病人的满意程度产生影响,而医疗服务同样会对其产生影响。医院管理是绩效评价中主要考虑的内容。绩效评价对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乡镇卫生院管理体系在当前并不完善。在调查中,国家提出的体系在一部分地区并没有得到落实。卫生院院长对国家的制度不够重视。在管理中,落实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要重视人才的收入和技术的提高,国家的政策在部分地区不能够实现统一,从而对管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医院的各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财务管理对绩效评价有着一定影响。
三、乡镇卫生院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实施方法
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逐渐普及,在内容上阐明了对乡镇卫生院中财务管理的方法。在方法的阐述中,要求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能力要不断加强。随着新农合制度的逐渐推行,医院的财务管理也变得非常重要。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部分地区的财务管理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一)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在国家实行的管理政策中,对乡镇的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中的具体要求是:要对财务部以及卫生部下发的制度进行积极落实,包括新农合基金财务的会计管理制度。在现实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财务的管理中仍然不完善。其中包括,管理不规范,项目运行计算不合理,从而导致了计算监督工作发挥得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许多问题的发生。因此在管理前,应该对前后的因果进行综合考虑。要考虑到卫生院对经费的利用问题,从而保证医院的经费管理。在乡镇院的治疗对象中,多数为本地居民,因此普遍存在着费用缺陷问题。财务人员管理中,医疗意识以及管理意识不足也是影响卫生院的管理。在考核中,要对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监督力度,从而完善卫生院的财务账务以及独立核算问题。
在以上问题中,主要反映了导致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落后的具体问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问题要保障对农民的补偿款问题,使得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水平上升。
(二)具体措施
1. 通过建立财务会计制度。从而使得农合基金全部纳入财务核算中。在制度的建立中,通过对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得问题得以减少。例如:核算制度,亲属的规避制度,岗位合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财务工作者能做到相互监督。通过对财务的制度进行科目设计和讨论。使得财务得以进行专账管理,对药品和材料的管理有序。
2. 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要使得其定期参加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卫生院的财务人员管理中,要组织乡镇财会人员进行集体培训。培训要半年或一年一次。同时,要注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修养,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其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3. 通过对预算刚性的约束。建立合理的法规和制度从而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参与性以及增强其对卫生院的科学认识。
4. 建立健全卫生院的对外和对内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加强管理妥善处理费用拖缴问题。卫生院要定期对财务管理进行检查,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大审查力度,以提高人员的责任意识。
财务管理关系到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评价问题,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发展,新农合制度要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从而使工作变得更加突出。在上文中主要论述财务管理的因素以及影响问题。在我国的乡镇卫生院状况中,财务管理问题不适合全部卫生院。在宁波乡镇卫生院中,对新医生的要求也逐渐严格。医生的职位要求也逐渐提高,对药物的采购也相对严格,随着业务的扩展,综合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通过此理得出,我国的乡镇医院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态势,在卫生院绩效的评价体系中,要对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军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军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提高部队财务人员工作效率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部队财务人员管理、完善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对部队财务管理走向现代化、正规化、效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部队通常又称军队。本文研究的范围只包括团级(含团级)以下单位的财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人员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
财务人员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评价标准,实事求是地对财务人员的品性、业绩、能力、态度、个性进行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其目的是通过对财务人员开展全面、综合的测评来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切实保障财务人员的报酬、晋升、调动、培训开发、激励、辞退等方面的科学性。
二、军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军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工作不是很理想。军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成效的原因是:这项工作是在对绩效评价本身缺乏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明确的评价目的,评价方案的设计、实施都存在问题,缺乏可行的评价指标和合适的评价周期,并且,在评价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缺乏评价主体的参与,忽视了对考评者的培训,不能有效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财务人员本人。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主体单一,素质有待提高;2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设置不合理、不全面;3评价过程设计、评价方案制定以及评价指标确定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4评价的结果缺乏向财务人员有效的反馈并在运用时形式单一。例如,考核结果运用单一且和薪酬挂钩过多,没能针对不同职级设置不同的考薪并轨比例。同时。考核结果未能和考核对象的工资变动、职级变化、职位异动、教育培训等环节挂钩,未能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功能。
三、构建军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的途径
(一)正确定位绩效评价
在现实应用中,许多单位的绩效评价定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目的或对评价目的的定位过于狭窄;或者是仅仅为了评价而评价,使评价流于形式;或者只是为了奖金分配而进行,评价制度等同于奖金分配制度,非常明确地规定某项工作未完成扣多少钱等惩罚性措施,罚多奖少,使得财务人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犯“规”被罚,而不是如何努力提高工作绩效上。为此,应加强绩效评价的宣传,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让财务人员认识到绩效评价是为了改善财务人员工作表现,以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目标,并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满意度和未来的成就感,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组织成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分析绩效差距来实现财务人员绩效的提升,进而改善本单位的管理水平。
(二)确定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主体,加大执行力度
军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工作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评价的组织、实施并不完善。根据部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层次的划分确定部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的主体,是部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评价、执行力度出现从上到下、逐层减弱的现象,特别是对财务助理员的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工作情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强化执行力度,提高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
(三)健全绩效评价制度
在实践中,造成绩效评价不能正常实施的原因之一是绩效评价制度不够合理和健全。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绩效评价制度和自己的绩效不了解,没有让财务人员充分参与绩效评价或评价结果与奖金、评功受奖和晋职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些严重影响了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为了使绩效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财务部门应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推动绩效评价的顺利进行。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制度应包括以下要素:评价宗旨和目的、评价原则、评价对象范围、评价组织和领导、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周期、评价结果的运用与反馈等相关内容。
(四)明确评价标准
在绩效评价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评价标准不清晰。由于评价标准的模糊性,使得评定结果很不可信。绩效评价标准是对财务人员绩效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监测的准则,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标准的合理性。在制定标准时要根据整体工作目标而非个人来制定评价标准。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财务人员和不同年龄阶段财务人员的特点来制定评价标准,使标准具有针对性且要全面,保证重要的评价指标没有遗漏;标准之间要协调,各种不同标准之间在相关质的规定性方面要衔接一致,不能相互冲突;关键标准要联贯目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细化。
(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军队财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部队财务人员的绩效评价指标,可根据部队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来进行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具体来说,可以将评价指标分为品性评价指标、工作评价指标、智能评价指标、态度评价指标、资历评价指标和体质评价指标,并且,设置指标时可以采用定性、定量,或两种方法相结合。
关键词:预算管理;超越预算;绩效改进
中图分类号:F4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2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51-03
一、超越预算的提出及基本概念
(一)超越预算的提出
1、市场变化莫测,需要更加灵活的管理流程。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股东们满意,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以较低的成本运作,促进合乎职业道德的财务报告制度等。然而,预算与这些目标都存在着冲突,势必需要新型的管理模式来进行替代,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要能消除冲突,还要能支持这些目标的实现。
超越预算管理模式,是一种合理的替代型的通用管理模式,通过改变设定目标的方式和激励方式,从而避免不充分的公司治理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它涵盖了相关联的一系列目标和奖励、连续的计划、所需的资源,以及多层次的控制体系。它以摒弃当前的预算编制体系为契机,将绩效评估的责任从企业的核心部门,转移到营运部门中去。在一些已成熟实施超越预算管理的公司,这种责任甚至转移到了管理一线,结果增加了一线职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市场变幻莫测,一线员工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企业若想变得更加灵活和具有适应性,就必须将更多的权利和职责移交给更接近顾客的员工,也就是更加灵活的管理流程。
2、超越预算圆桌会议诞生。超越预算圆桌会议(Beyond Budgeting Round Table,简称BBRT)于1998年由英国发起成立,截止到现在,该会议成员已经包括了欧洲及其他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超越预算会议是一个独立的合作研究组织,它通过会议和讨论会,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其资源,旨在帮助企业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持续改进业绩。超越预算圆桌会议提醒人们“预算是历史的遗留物”[1]。超越预算圆桌会议坚持认为,仅仅“改进预算”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只是加速了现行的有缺陷的程序的运转,并且使“固定业绩契约”和集权控制永远存在下去。要想解决根本的问题,就必须引进新的预算管理理念。
(二)超越预算的基本概念
超越预算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很多人将它误以为就是摒弃预算过程,转而寻求其他的方式来替代预算可以起到的控制作用。其实超越预算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预测、绩效管理方法,以及将预算与绩效评价奖励分开等方法来克服传统预算的种种弊端,将企业打造成一个管理流程更具“适应性”,权力更多下放,对市场变化能做出及时反应,不断进行创新,关注顾客需求,绩效持续改进的组织。企业并不一定要完全抛弃预算,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考虑是摒弃还是保留预算,但是超越预算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是灵活、动态的财务预测和计划。通过预测来组织未来的短期财务业绩,并设置目标协调资源配置。其次,是以综合指标为基础的业绩管理与评价系统。与传统业绩评价不同的是,综合业绩评价系统要求企业中的部门和个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组织的特点,明确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最后,是以“相对业绩契约”为基础设计激励机制,主要是运用标杆法对相对业绩进行奖励,而不像在传统预算管理中那样以固定的预算目标为标准,这样可以减少“控制盈利”等行为的出现。超越预算不是放弃预算,而是将预算限定在计划上,业绩衡量则由其他管理工具来完成。
二、超越预算的实施
KPI为我们提供的控制方法,主要是基于与中期目标相对应的绩效监管。在实际情况比预期产生差异的时候,KPI会向高层管理者提出警示,告诉管理者正在发生着什么,以及在短期内会有什么变化。KPI取代了预算的确定目标,起到了控制作用。实际绩效是以KPI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同预算做比较,KPI也会指导人们去判断相对于结果的满意状况。如果界定明确,那么在运行良好时,KPI就会再次确认,只是在需要纠错时才亮起红灯。KPI取代预算,同样也可以起到控制的作用,实际绩效是以KPI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同预算确定的目标相比较,KPI也会指导利益相关者去判断对结果的满意程度。
(一)确定变革的框架及前景轮廓
这是实施超越预算的第一步。这份框架需要做到阐述变革的最初意图是什么,列举出传统预算模式下的缺陷;介绍采用新模式可以获得怎样的收益,并且还要做到表述清楚,消除理解障碍。如果没有在事前确定变革的框架和前景轮廓,运营经理就无法获得来自高层管理者的授权,也无法明确自己的行动方向,整个企业也难以推动起变革的风潮。
(二)重新思考财务的作用
对财务的重视固然十分重要,但要想获得成功,企业需要更多功能的集体参与进来,这个集体中包括人力资源、信息、战略等方面,特别是来自运营部们的支持等。实施传统预算的企业过多的关注财务的作用,不仅要求做出详细的预算还要在时候对结果有全面的分析,财务部门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而其他部门在运营中的作用却被忽视了。要想改革被采纳和实施,与其说它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倒不如说可以带走什么坏处。比如超越预算可以减轻至少是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即使不是最重要的,至少也是吸引人的因素。
(三)改变行为
由于绩效责任的转移,业务单位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在没有详细的预算来确定上下级之间绩效合同的情况下,就给予业务单位更多的自由来实施行动计划,和对变化做出反应。与以往中央集权的预算体制相比,业务单位的行动势必要变得更加有自主性和责任感,只要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绩效奖如何被考核和奖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