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时间:2023-08-08 16:45: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科学;反思性实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69-01
在科学课堂中构建“反思性实践”策略,成了每一个初中科学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就这个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一、教学案例反思研究
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研究是以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我们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教学有着许多真切的体验和生动的故事,如果做个有心人,用笔写下来便是一个个孕育理论生命的案例。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在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中“优秀”起来的。教学案例反思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教学反思案例成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
案例:原来遥控器不对着VCD也有用
在讲授《光的反射》一节时,为了自然地从光的直线传播过渡到光的反射,可以进行如下引入:
教师搬了一台VCD进教室,举起手中的遥控器。
师:它为什么能遥控VCD呢?
生:它是通过红外线来控制VCD工作的。
请一位同学上台,在离VCD5米处向同学们示范遥控器是如何对VCD进行控制的。
同学们发现遥控器在控制VCD时是正对VCD的。
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当遥控器不对准VCD,比如说朝相反方向按,它也能控制VCD吗?
一学生尝试几次并且成功了。
……
教师:科学家们发现,光在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会发生反射现象,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光的反射来解释。
经过反思分析,有许多科学教学内容总体上适合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用讲授的方法或者学生用自学的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学生会感觉枯燥,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挣脱“枯燥的单纯的书本内容讲解”的枷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情境,发展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实践、探索求新知的能力,让学习的内容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建立非人为、实质性、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意义的建构。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探究的思想,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它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科学教学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对教学、教育研究工作和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反思日记必须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在写反思日记之前,下面这些问题可能会有所启发,这些问题代表着不同的教学要素,请你仔细回想:你在教学之前的计划或期望是什么?实际的教学情景又是如何?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为什么存在差距?对你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作用?
案例: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师:当你提着细绳吊着的石块慢慢浸入烧杯的水中时,手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手会有一种变轻的了感觉,烧杯中的水面会上升。
师:我们的手为什么会有轻松的感觉?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1:……
生2:手有轻松的感觉是因为吊着的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水面上升是因为石块浸入水中后,占了一部分位置。
师:对,你们猜想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有关。
师:你们可以利用台上的实验器材马上定性检验一下你们的猜想。
生:开始实验、讨论……
师:请你们把检验的结果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非常好!能否简要地介绍一下实验过程。
生:描述
师:同学们完成实验测量后,分析一下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
生2:……
师:回答的很好!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
生:讨论、交流汇报
反思:
1.演示浮沉条件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尽可能多做一些实验,但加深学生对浮沉条件的认识,须由学生自己实验探究。
2.实验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鸡蛋应选新鲜的,放在清水中要能下沉;如不新鲜,在清水中也不会下沉。带塞小瓶中的装沙量,课前要称好、核准。盐水的浓度要根据鸡蛋的新鲜程度决定,只要鸡蛋放入盐水中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就可以了,量筒里装的盐水多少也要合适,否则,注入清水,鸡蛋不会下沉。
这节探究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实验求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之间的规律。教师注重了学生探求未知知识的认知过程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很自然地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避免了照搬结果,死记硬背。
反思性实践教学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在设计中反思、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后反思。它能帮助我们从压抑的、常规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我们教师如果掌握了反思的方法,就多了一份研究的自主,多了一份摆脱机械劳动的可能。
参考文献
[1]Karen F.Osterman,Robert B.Kottkamp.教育者的反思实践――通过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学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时效性原则。
虽然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略显成熟,但是他们仍是社会中最年轻的一群,并且由于好奇心旺盛,对新鲜的事物保持很浓厚的兴趣,因而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多选取一些具有高时效性的案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近年来频发的4s店强制销售选装件案、房地产公司欺诈消费者案及2008年震惊全球的三鹿“毒”奶粉案等案例让学生分析与学习。
2.方向性原则。
由于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的价值思维与价值选择模式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时很难分辨事情对与错。此外,中学政治课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即德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有方向性,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正确引导,多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案例,少选用具有消极意义的案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具有积极意义的案例的正面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品行。另一方面是利用选取的具有消极意义案例给予学生警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非”、什么是“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中学政治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这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成效。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并选取与二者紧密联系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案例中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符合中学生的关注点,因为这样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受到教育。例如,在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以某中学或者本校的学生逐渐走上犯罪道路,向学生介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
4.实践性原则。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是中学政治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融入案例。例如,在讲“珍惜学习机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与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在课上与全班学生汇报与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学习。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对案例进行精选与整编,方法如下:
(1)选取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是由权威学者、教师编著的,里边有大量案例,并且这些案例往往是最贴近教学内容、最经典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从教材中选取案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例如在讲“团结协作,互助前行”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列举教材中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三位院士的回忆,进而让学生分析当时班里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如何成为优秀班集体?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2)选取实际生活中搜集的案例
案例是源于生活的,为了丰富教学所用的案例,教师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不断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如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搜集。此外,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搜集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多选取真实的案例。例如在讲“我与父母交朋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全班通过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进而让学生在分享真实故事的过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3)自己编写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能每时每刻都找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便可以根据真实案例进行适当改写,编写出新的教学案例,但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案例编写的逻辑性与科学性。
2.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引入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案例的引入是要把握时机的,只有找准时机,整堂课才会自然流畅而不生硬。在一堂课中,案例引入的时机并不是固定的,也没有一个标准,主要是靠教师的把握,既可以在讲授内容之前引入,又可以在知识讲完后引入,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入。引入的形式,既可以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更可以给学生分发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等等。
3.分组对案例进行讨论。
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整理案例重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在讨论中相互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可根据每一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指导,对于没有思路的小组可适当予以提示,而对于思路明确、清晰的小组则可予以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案例分析与谈论顺利进行,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言,也愿意发言,进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讲“计划生育”时,教师引入由“重男轻女”守旧思想而产生的超生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走进小组,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超生的危害,并认识到国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
4.总结与评价。
评价是一种常见的检验学习效果的办法,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案例教学法。当小组内对案例的讨论结束后,教师便可安排各小组间通过辩论、直接阐述等形式对组内探讨出来的结果进行交流与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听取每一组的结论,尽量避免重复观点的提出。最后,当每一组发言完毕后,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探讨的结果进行总结,不全面、不完善的予以补充,不正确的则予以纠正。总之,在此阶段,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升华,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对整个社会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贡献。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产生的“考试机器”。试问这样的“人才”又怎样能让中国强大呢?因此,我国的教育制度迫切需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它重视人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在我国素质教育初试阶段,《牛津初中英语》作为一种新颖的教材,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牛津初中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按照教学内容设计语言环境和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并且更容易记住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内容联系社会、贴近生活、语言环境真实。《牛津初中英语》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较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算再辛苦也坚持做下去。学习英语是一件枯燥繁琐的事情,如果没有兴趣支撑的话,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在《牛津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中的事渗透到教材中,多采用英语讲解国际和全国发生的大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中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实现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做题、考试能力,只要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就能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用英语交流与写作,而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因此,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英语的兴趣,并且鼓励学生在课间和课后听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和英文歌曲,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听英语新闻。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其次,重点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口头对话游戏、小组讨论、演讲、朗读、辩论赛、表演英语小品或戏剧等活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这些既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演和应变能力。
再次,让学生养成读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在早晨读英语。一天之计在于晨,我们应该抓住早晨的大好时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英语书籍、英语名著、英语报纸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能增加学生的阅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多了解外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人文地理。
最后,培养学生用英语写作的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也是学习英语的一个关键。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英语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写作和翻译方面的知识,并且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写作和翻译。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在学习一个国家语言的同时还应该了解该国家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关于外国人文地理方面的书籍和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风英.试论如何在《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
[2]朱连明.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06(8).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茫茫然,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加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变成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引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感到不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提高 效果
一、必须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曾走过的路,不管路程多么漫长,过程多么艰难,结果是否成功,它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历史存在的意义正在于从中反观出个体、社会乃至人类的某种基本规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对这种借鉴进行了细化,新课程大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进行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际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优秀品德和革命传统,优秀道德情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发展等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习到各种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二、必须要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
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
2、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面对应试的压力,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使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语调的抑扬顿挫。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实践,而初中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记忆。
三、必须要使学生感受到到历史课堂的人文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社会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就是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生的指导,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制约了历史学科价值功能的充分实现.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如果以历史地图为主,采用古今对照的形式,集中反映教科书要求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地域风情、历史文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地图、图片、照片,就能更加形象地表现历史也就更能体现了现代教育“创新性、人文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识、理解、运用时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地图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大地沧海桑田的变化与中华文明兴衰枯荣的演进历程。这不仅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师运用历史地图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课堂的必由之路。
四、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反思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质疑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47-0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主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从根本上改变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质疑。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各种反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切实履行好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转变当前学生为配角的身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一、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于嬉游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擢扰之则衰痿。”在他看来,“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所以,在学生质疑精神培养上必须由老师加以合适的引导才能实现良好的效果。大致来说,就是老师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克服不敢质疑的心理顾虑。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应该尽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努力创设出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问的一种良好氛围。比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上课。老师和学生的具体表演,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具体内涵和真正意义,而且也在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的条件下一同学习和讨论问题。
总的来说,教师要改变与学生交流的态度,力争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才能够让学生敢于发出质疑之声。例如话语的鼓励、恰当的肢体动作、及时的表扬、适时的赞扬都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并让学生提高积极性,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从某种角度来看,培养质疑精神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才能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设问质疑
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巧妙地设问,以诱导的方式来让学生关注这一问题,并促使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在描述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的具体情景时设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如菲利普夫妇洋洋得意之时,遇到衣衫褴褛于勒的时候,菲利普夫妇的动作、心理、语言和神情会发生哪些变化?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关系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设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质疑来感受人物形象,深入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比较质疑
比较质疑主要是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比较方法来学会质疑,比如运用修辞比较、前后比较、人物比较及文章的主旨比较等方法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和理解海燕形象,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海燕和其他海鸟(如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行为表现,如海燕的“飞翔”“渴望”“飞舞”“呼唤”与海鸭等的“飞窜”“躲藏”“”等,通过比较,概括出海燕勇敢无畏和海鸭等恐惧胆怯的行为特点,从而让学生理解海燕象征着英勇乐观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推而广之,引导学生将同样的比较方法应用于郑振铎《猫》的质疑和学习,这样几次下来,学生的质疑兴趣会大大提高。
(三)联想质疑
这一方法主要强调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因为联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修辞联想、时间联想、情景联想等。以丰子恺的《竹影》这篇课文为例,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童年游戏中包含着艺术创造”来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华明用铅笔描写自己的影”“弟弟拿来一把木炭分给我们来描竹叶”等都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加以模仿,并引导学生对“假如我们用绿颜料来撇竹叶”的效果加以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这样学生不但会理解用木炭描竹叶的游戏中实际上有艺术的成分和中国画的“意与符号”的特点,而且大大提高了阅读时解决有价值的质疑问题和问题的能力。
三、起好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质疑
一直以来,我国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且不可撼动的,这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观念在作怪。进入新世纪后,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被摒弃,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正因如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要切实转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并有效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育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但不能颠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可以通过故意犯错,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质疑的机会,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老师在组织学习《出师表》这篇古文时,将“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翻译成“先帝没有因为厌恶我恶劣的品行,而放下身段三次拜访于我住的茅草屋中”,故意将“卑鄙”这一古今异义词翻译成“品行恶劣”,而不是原意的“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发现,诸葛亮在前文中提到自己不求功、不逐利,只求在乱世中安稳度过一生,这充分地说明了诸葛亮具有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其品行不可能恶劣,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有意犯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并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促使学生在探讨与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主人公的优秀品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判断能力,培养其质疑精神。
总而言之,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索和想象能力,为初中生更好地接受更高一级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我们的初中生普遍缺少质疑精神,因此,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仍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之一。这对于提高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然.质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石钟山记》教学案例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