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7 17:06: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学计划 专题训练 分层训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然而,谈到作文,许多学生可谓是“谈虎色变”,作文成了令他们恐怖而头疼的事。作为语文老师,我感到很无奈,也很惶惑。作文作为一项综合的语文能力、一项技能,它本身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来达成的,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训练本身出了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查找原因,探询结果,以期在作文教学中有所突破。

在工作之余,我经常和一些同事、朋友讨论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问题,很快我便发现我们的作文训练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轻视。本来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应互为双翼,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教学,对每节作文课都缺少精心的准备,只是在课前头脑一热,临时抓一些材料、内容,便凑成了一节课。这样的作文课如何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又如何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训练呢?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一学期下来,竟没有上过一节像样的作文课。这又如何谈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呢?

其次是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性。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存在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问题。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每一节课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每一学期缺少系统性的训练计划,学年间作文训练的渐进的梯度更无从谈起。有时就会形成七年级训练的内容,八年级还要讲,到九年级训练的还是老一套。这样的作文训练即使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逐渐形成了构建完整作文体系的想法,并且尝试着制订出具体的措施:

一、制订完整的作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是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作文训练仍然以记叙、描写为主,学会详略得当地记述事件,学习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能表达真情实感,并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初步学写简单的议论文。重视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提倡有创意的表达,从内容到形式都力图有所创新。与七年级比较,文章的立意应有深度。

九年级强化议论文的训练,能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文。面对中考,进行专题训练。文章的思想应更有深度,文章在内容、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要求更趋完善。

二、进行专题训练

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点。如在七年级可进行人物描写、想象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训练;八年级可进行话题作文的立意、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九年级可进行作文审题、组织材料等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点就是专题训练的内容。

三、分层训练

篇(2)

摘 要:七年级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因此,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以及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其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关键词:教学目标;激发兴趣;阅读习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来学习语文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阅读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也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有效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如何提高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概括为如下

几点:

一、制定和施有效的教学目标

1.依据学生特征。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来制定教学任务,依照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实施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发挥出教师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完成既定的语文目标。

2.确定既定目标。在教学中,确定的既定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近期目标应与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辅助课堂教学内容,扩展额外的知识层面,增强知识的结构,使学生读有所得。而远期目标一般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时间段,远期目标要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个学期有哪些内容来扩展知识层面,需要学会和掌握哪些知识,以及需要阅读哪些文章。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模拟情境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七年级学生大概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总体理解事物的能力还很欠缺,但是,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够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的情境方式要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情境模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积极利用好多媒体来再现情境。例如,在教学《春》内容时,让学生明白《春》的主题思路是清晰的、语言是优美的、意象是单纯的散文,而让学生理解与掌握作者对春的赞美、欣喜之情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教师可以让一首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音乐慢慢带学生进入那个意境,让学生体验到如《春》内容所描写一般的轻若和抒情以及慢与快的节奏,让学生如置身于遍山春天的原野之上,一幅幅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自然美的画卷就很好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更加深刻,有了抒情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思维,而且也为以后工作、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技巧,让学生完成既定阅读任务,不断积累语文词汇量。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学生的宝贵财富。

2.在七年级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习惯。教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中积累知识以及阅读思考,回归阅读的本质生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中的喜悦与魅力。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主动改掉“不动墨不读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多使用语文工具书,勤于阅读思考问题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和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和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演课本剧以及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来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层面。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培养很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篇(4)

一、抓好起点、研究基点

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佳的起点是初中七年级。因为七年级开设的学科内容较浅,学生作业负担还不重,且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里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初步训练。此外,他们还具有少年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好学、好问、向师性、模仿性、竞争性特强。因此,只要教学得法,是不难激起他们的在课内外学习语文,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

教学必须确定基点。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后,很明显地就会暴露出他们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在小学,他们大多数习惯于背书、抄写,在课堂发言和考试答卷中,只会重复课本上或教师所作出的答案,他们喜欢阅读课外书刊,但只津津有味地涉猎故事情节,还不善于思考、分析、钻研,更不会从中寻章摘句,积累词汇。因此,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不强,语文基础知识还比较贫乏。上述情况就是我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点。教师自己心中有数了,方可设计出一个大致上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来。

二、课内为主、课外铺开

语文课(包括早读课)的课时比其他各门学科的课时要多些,但这毕竟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讲授新课,又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得不从改进教法入手。

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贫乏,主要原因是阅读面不广。几年来,我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书。在七年级上学期,我选了约五十首唐宋诗词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背诵、解释,课后把读过的诗词大意译成现代汉语加以复习巩固。为激起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兴趣,我在指导中穿插介绍一引起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成语典故,或帮助解决几个生字、难词问题。七年级下学期,提高阅读的难度,选了约六十则文言短文,供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好预习工作,不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只要求基本上能读懂即可。学生升入八年级之后,阅读难度也随着升高增大,阅读面也有了进一步拓宽。我选给学生阅读的文章除古代诗文外,还有现代的抒情散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等。学生通过两年来的广泛阅读,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了;他们不但读教师指定的必读文章,而且自己去阅读文艺、科技书刊等课外读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丰富了自己说话、写作的词汇和表情达意的方法,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说和写的能力。

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过去教学中训练得比较少,所以上中学后必须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通过提问和书面小检查来了解学生听和记的能力。起初,学生记录的速度很慢,常常记不下来。通过近两年来的训练,不少同学能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教师讲课时的语言感情,抓住要点、难点、重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较完整的听课笔记了。

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尤难,但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这个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需要。我在上课时除了加强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外准备一个短小的故事,课前轮流讲给全班同学听。有的学生开始有些怯场,大胆的学生却也能讲得完整,但缺乏生动性。由于我在讲评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两年来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不在怯场,而且能够把故事讲得十分生动。

以课内为主加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的好处是面向全班学生,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但是,课时毕竟有限,因此,这项培养工作还需在课外铺开。课外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我鼓励学生在主题班会上上台发言、讲演、讲故事;在全校文艺汇演大会上朗读诗歌,讲述童话故事;参加学校或县、市级的演讲比赛;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汇报学习情况;到兄弟班级去介绍学习经验等等。这样,我班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受到的训练也越来越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篇(5)

音乐 初中语文教学 原则

音乐与文学都属于文化艺术范畴,二者有着十分相同的内在特质,都具有滋养心灵、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素养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音乐资源,必然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新的生趣与活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必然性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审美教育。语文课本是由优美的散文、戏剧、小说,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以及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所组成的中国文学精品集,其中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因素,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重要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采用音乐资源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似乎成为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选择。借助音乐,教师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自然地融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美的教育润洒于学生的心田,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感受能力。这也为教学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相关原则

音乐能够十分自然地唤醒欣赏者的内在情绪和丰富想象,并在头脑中产生十分“真实”而具体的形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进行“调味”,有着意想不到的妙处。但过犹不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坚持以下三点原则:

1.辅原则

首先,要明确音乐资源只是语文课堂之中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为了保持语文课堂原有的内在本质,绝不能过多过量使用所谓的音乐资源,使其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令语文课堂变成了所谓的“音乐欣赏课”。否则,一堂语文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人人热情高涨、参与其中,但学生对于掌握语文知识点却没掌握,该提升的语文素养却没提升,好像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和学习,实则却一无所获。这样就违背了使用音乐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初衷,更谈不上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2.“留白”原则

“留白”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原指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意在言外”的创作传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音乐元素时,同样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和探索,使音乐的音符和乐段在结合学生个人的文化积淀、生活经验、欣赏水平、思维品质,进而转化成为其内心深处那一个个逐渐清晰、明确和鲜活的形象时,再促使他们做进一步的联想和发挥,从而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艺术欣赏和感悟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和培养。

3.恰当原则

音乐与文学有着先天的互通性,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想要选择一段非常合适恰当的音乐却并不是十分容易。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并且“文如其人”、“乐为心声”,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作品,都是作曲家、歌词创作者和文学作者个人性格和心灵状态的真实抒写,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资源的选择时,要深入解读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仔细地进行甄别和选择,切不可想当然,更不可为了“使用”音乐而“用”,勉强为之的结果未必会好。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几点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艺术手段,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初次探索与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文文本的不同类型和教学要求,运用音乐元素渲染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荡学生内心情感,使语文教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1.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的感染力更为直接、强烈,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笔者选择的是一段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段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整首曲子与散文相得益彰,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学生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沉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选取了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勾起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寂寥悲凉的情绪,为其理解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在听觉受到一定刺激的同时,联系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形成更为鲜明的事物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进一步学习的渴望。例如,在讲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小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当学生们惊讶于一根小小的唢呐具有如此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轻松模拟更多复杂声音的口技产生兴趣,使学生们更为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3.配乐诗文诵读

文学在产生最初,就是用以配乐演唱的诗歌,而随着文学独立性的增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音韵之美使诵读成为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本,都可以配上与之情趣相类的音乐进行诵读,同时,这也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心灵享受活动。例如,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笔者选取了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与欧阳修淡然恬适的内心情感十分符合。当学生在音乐声中朗声诵读古文,与欧阳修思接千载,同声应和。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这样美好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更好更快地理解了这篇散文的内在韵味。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兴趣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并不断进行尝试、探索、积累和总结,使语文课堂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的问题分析

(一)课后练习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语文教师,他们比较喜欢逐一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他们认为,既然编者在教材后面设置练习,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时,万一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相似题目,讲过和没讲过的考试结果不一样,而且即使学生考不出教师也能够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已经讲过了。所谓“不讲不放心,讲过就放心”,这明显没有针对性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侧重点,只是一味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这明显脱离教学实际。他们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教学实效却很低。

(二)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常常根据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多少来决定课后练习的使用。剩余时间多就多讲,剩余时间少就少讲,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讲。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只选择一些客观题目,一律放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新课标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后的练习的实质理解不透,甚至懒于钻研。这种片面性的课后练习使用会大大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课后练习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基本不使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他们认为如果使用课后练习,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问题。同时,学生人手一本类似教学参考书的辅导资料,如《语文教材全解》《语文教材详解》《语文教材全易通》等。这些语文辅导资料不仅有教材分析,还有教材课后练习答案。教师讲解课后练习时,学生基本不听。他们要么自己在看辅导资料答案,要么认为自己看过答案在东张西望。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时,他们常常照读辅导资料答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使用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操作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断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据就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课后练习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为实现语文三维目标服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基础练习,学生课前预习时使用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查阅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它包括现代文中的字词注音抄写、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基础练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从事阅读理解,才能形成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培养与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

例如现代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4题,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结合查字典,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三题,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三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练习。因此,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二)内容练习,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内容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它们大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这类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化用,即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到关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教例。课后练习第1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叙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吗?第2题,朗读鲁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谈谈你的感受,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几件事?表现了鲁迅什么品质?(2)说说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事件和细节。赖瑞云教授对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评价。显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练习,又深入浅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练习,效果很好。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效果极佳。

另外,语言训练一类题目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很好地使用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但必须把练习的具体要求和语言表达的可学之处讲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三)写法练习,学生课堂学习中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写法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这类题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由近及远地对宇宙进行了介绍。你能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吗?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笔者就大胆抛出了这个题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读书的,有讨论的。在理出课文说明顺序之后,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再如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3题,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空间说明得通俗易懂的。笔者先给学生补充介绍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他们很快举手回答这个问题。如第2小题,画线语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师善于把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那么必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大有裨益。

(四)活动练习,学生新课结束后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实践活动类题目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扩展,它们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而设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于实践性和活动性,这类题目灵活开放,难度较大。但是,语文教师不能因为难度大就随意弃置这些题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一般来说,在新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题目。教师要及时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并对他们加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88-01

教学反思对于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笔者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帮助。

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略了预习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从上课伊始便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文,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倾听,不仅要认真听课还要认真做笔记,假如教师的教学节奏过快,那么有的学生就会跟不上,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忽略了课前预习,只注重课堂教学。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很关键,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和思考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种准备活动。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并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具体可以这样做。第一,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第二,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要了解作者鲁迅先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孔乙己》是在“”崛起时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三,要求学生自主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理解文中“茴香豆”的“茴”的含义。第四,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为例,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春的景色边思考作者是出于什么样的情感描绘春天,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前预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预习,并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过于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导致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全方面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应当学会捕捉各种信息,教学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教师要创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语言的艺术――广告”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请学生设计广告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再如,教师可以针对社会现象请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读书看报交流会,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希望课堂教学变得热闹精彩。然而,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极其不利的。教师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容易被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所吸引,当教学结束时,学生只会觉得好玩、有趣,但是没有收获知识,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时以“课标”和“课本”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衣》为例,假如教师要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但是由于故事情节比较丰富,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于表演,会浪费教学时间,学生的收获也不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围绕皇帝的“新装”厘清文章的线索:爱―织―看―穿―揭―议,揣摩皇帝的心理活动,明确文章的主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实效。课堂教学需要活力,但是不能空有花哨的教学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学习内容,更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而抛弃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只有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才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