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农业市场研究

现代农业市场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7 17:06: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农业市场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农业市场研究

篇(1)

近年来,衡山的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逐步建立了优质稻、超级稻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席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衡山黄鸡生产基地,成为传统种养型农业强县。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6.08亿元增至24.09亿元,增长49.8%;农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51元增长到7322元,增长68.3%。这组数据显示了衡山县农业经济的不凡实力,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前,记者在衡山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正蓄势待发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县迈进,计划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务平台

针对特色产业,衡山县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至2011年,衡山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技站分类别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如超级稻种植信息服务、蔬菜基地信息服务、农牧养殖信息服务等。组织农技员及时调查掌握当地农民、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等农业相关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有价值的农业相关信息;建立区域农业信息网络,综合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对接;对农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走访反馈。

衡山湘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春华介绍,每年县科技局农机推广员给农户进行养殖技术、解决病害及冰鲜加工方面的指导,这种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上的科技水准,促进了民间传统养殖和现代加工技术的结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技术指导上,上传下达,农技员亲自指导,保证了产品在源头上的高品质。2011年,公司的“衡山黄鸡冷鲜加工技术”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与农技员的指导密不可分。

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衡山县全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强化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近十年来,共开办农产品加工员、畜禽繁殖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维修员等18个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24000多人,建成各类专业村126个,受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县科技局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一方面,力促高校专家指导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引进农业院校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诗林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加强了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系,在席草项目研发上与农大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将席草作为特色产业在开拓市场上先行试点,建立席草协会,加强工艺创新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的席草产品分为多种档次,比如有特殊材质及编花工艺的席草在国内和日韩销售,而有一种材质一般的席草草垫作为沙滩凉席出口到美国。”康诗林说,“针对不同的市场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全县拥有席草加工机械5000多台(套),年加工床席、坐垫、地垫,枕头、枕巾等系列产品1600余万件,年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上亿元。相关席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为华中地区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门席草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2.8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年出口100余万件,创产值80多万美元。县科技局工会主席彭红雷告诉记者,衡山席草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开了国外市场,是全县农产品的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衡山县的现代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要真正实现科技现代农业强县的目标,还需进一步完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保障体系。衡山县科技局副局长旷亚春告诉记者,为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科技局制定了工作重点,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

篇(2)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重点是面向“三农”。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农村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有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应用,经营管理和加工制作的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与创业型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根据这个目标,农业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要以适应农业长远化发展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除了巩固和加强种植类和养殖类专业外,应增加加工类和服务类的专业,使专业的设置能与农业产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把握人才的培养做到适销对路,以便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服务。

二、改变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考虑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针对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服务类专业设置的需要,适当改变原有传统的课程结构,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删除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与农业产业化密切联系的新课程,并注重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使用性和灵活性,增加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如农业循环经济,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等内容,并注重模块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不但能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还能具有跨学科综合职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等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服务的本领。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能力

农业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真正掌握实用技术,才能适应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对人才竞争的要求。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最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校企联动来完成。让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让师生共同到有关企业、公司挂职或实习,实行产教结合。一方面,老师既能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又能作为师傅传授技能给学生,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学到技能,学到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增加理性认识,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到有关公司、企业就业打下基础。

四、密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教育”

农业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什么,而且还要关心学生今后做什么(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是: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观念,以学生能否就业,就什么业来思考我们的各项工作,并推动学校把工作做好。二是密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行联合办学或者“订单教育”。拉近学生就业的空间距离,缩短学生找职业的时间,达到“三赢”的目的,即可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调整,按用人单位需要设置新的培养计划,确保今后学生"适销对路",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指明了方向。“订单教育”使学生对今后就业有了明确目标,吃了一颗“定心丸”,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能更加安心学习。三使企业找到合格员工。“订单教育”有利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化人才,这不但可以减少企业培训员工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而且能更快找到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篇(3)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管理;建设举措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28-1

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各个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对于农村的稳定与改革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在当今新形势新挑战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更需要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笔者试从几个方面探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首先要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并且能够使之制度化和稳定化。这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阶段的必然需要,对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并繁荣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各农业部门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工作当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切实加强对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与领导,并积极争取支持,为当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水平

各农业部门应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围绕贯彻落实《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章规制度,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上下工夫。首先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执法责任制度的建立。通过建立执法岗位和责任制度,从而使各农业部门人员明确自己所在岗位的执法责任,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其次是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即制定关于落实农村的土地承包、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及农村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与措施。从而以有效的操作规定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确保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落实;最后是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即各农业部门应创建经常性的联系和观察点,以便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预测甚至发现,从而能够尽早提出对问题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使问题及时妥善的被解决。

3 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目的。因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即是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拓宽增收渠道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挖掘增收潜力,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的步伐,促各农产品的深加工所带来的增值;此外为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带动家乡长期增收,还要特别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劳动,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农业部门要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扶贫工作的开发、完善补贴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大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实行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方针,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增加支农资金,把农民的持续增收作为重要工作,以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收入,使农民真正获益。

4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的组织建设

发展加工企业和围绕优势产业带布局是省、市加快发展农业加工业有关指示的重要内容,因此各农业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例如可以以农业中蔬菜、种子等龙头型经济作为重点,积极策划发展项目,大力扶持。此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加快龙头型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组织形式,因为其具有着联接农户、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纽带作用,能够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提高,因此要重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做好专业合作的经济组织试验点工作。

5 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深化机制改革进程

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就要求要加快建设改革征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制度的步伐,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并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此外还要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强化科技保障,争取能够在良种培育、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以及重大病虫害的防护等各个重要环节实现突破。各级农业部门还要积极探索农业技术的新机制和新办法,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并积极做好推广工作,从而形成覆盖广而且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是要重视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并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等,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的清洁生产以及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要以水利为重点,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综合治理防洪防涝、干旱缺水以及水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从而能够增强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7 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

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还应针对现阶段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转变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尤其是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更要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为党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金融服务平台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14-02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相互促进与制约。新时期城乡互助互利、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好用实用的信贷产品与便捷的服务方式来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而城乡“二元”分割、各自为阵的金融服务平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贫富二级分化,弱化了农村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基础和人才基础,严重障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一)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现状以及原因

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加大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收益低、成本大、风险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化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与农业的“薄利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人才配置“少”、服务于“三农”的资金“少”。目前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其投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或县域的大型企业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主要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棉油收购、农业产业化企业;特殊性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其农村存款占比高而贷款服务较少,存在资金从农村倒流城市的现象;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金融机构,但“一社难支‘三农’”。

出现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等的原因既有正规金融渠道的有效供给不足,也有因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政策风险过大导致的非正规金融等民间资本被压抑,同时还有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财政资金没落实到位等方面。

(二)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

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缺少的是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尤其缺少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根植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在充分发挥并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力度的同时,应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将民间金融升级转化为官方承认、法律保护的新型金融机构,包括特殊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特殊的小额信货组织、贷款公司、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等,以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形成传统金融机构与微型金融组织相互竞争、相互监督,共同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服务的局面。

(三)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长远来看,平台的搭建只是开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体系的改善任重道远,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立法步伐改善执法,保障农村金融债权安全;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净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稳定性,从而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一)正规金融主导、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金融机构服务公共平台

农村金融体系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大类,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涵盖: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额信贷和私人借贷等。前者是农村金融的主体,后者构成前者的补充形式。一方面要增加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在农村地区建立营业网点,引导和监督非正规金融的良性发展,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浮出水面,以竞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金融政策服务公共平台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我们的融资对象,它们大多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这就与资本“逐利”的本性背道而驰,成为农村地区缺失资金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给予合理适度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特性和各地的特色,不能仅仅从使用资本的效率出发,还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更多地注重公平的发展。

(三)传统与差异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服务公共平台

除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农村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太少,服务单一:农业保险覆盖面偏低,险种单一;农村证券、基金、理财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遍情况,可以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当农户不能按期还款时,由担保基金代为清偿。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面向农户或农企发放小额贷款。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例如在农业现代化集中的农村可以大力发展农业联保或者引入基金。总之,在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差异。

(四)全方位与个性化相融合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不能简单模仿城市金融模式。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在于“社会人际关系效应”,且民间金融经营灵活,快捷高效,能达到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所以对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更高要求。建立农村信息传输平台,畅通资金、技术、金融服务对称信息;畅通农村结算渠道,积极推进农村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等。

参考文献:

[1] 吴少新.湖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

[2] 陈敏政.韶关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广东经济,2012(9)

[3] 吴代红,王小华.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述评[J].新疆农垦经济,2012(4)

[4] 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6(4)

[5]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6] 张自力,范纯,夏溢,祝翠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研究――基于广东城乡地区配置结构差异性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8] 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6)

[9] 任保平.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10]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1] 农业部产业政策发展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12] 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3] 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

[14] 吴爱华,李明贤.新型农村金融创新方法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

[15] 石长明,李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基于成都市的分析.经济与管理,2007(10)

[16]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05(7)

篇(5)

关键词 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优势;发展建议;陕西西安;长安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93-02

由于经营周期长,抚育成本高,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加之国有林场交通闭塞,教育落后,林场对市场应变力极差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造成林业发展停滞甚至减退的局面[1]。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以短养长,以林护农,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培养国有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林业经济局面。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利用林下小环境、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种养殖业的复合经营模式,不仅可以调节森林小气候、改良土壤,更重要的是可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长安区境内山地面广,约占总面积40%,河流纵横,川原各俱,资源丰富。而林业属弱质产业,林业生产前期投入多、生产周期长。发展林下经济顺应了长安区的林情,有利于长安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了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可为造林绿化、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证,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全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永葆长安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环境优势。它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方式之一。

2 长安区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长安区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长安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780 mm,多集中在7―9月。年平均气温13.3 ℃,境内有沣峪河、高冠河、太平河、大峪河、河等多条河流,秦岭北麓以天然水源涵养林为主,林分条件较好,水资源较好,植物种类多样丰富,林区气温低、雨量多、湿度大,林区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为发展林业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

2.2 生态优势

林下经济的生态系统与普通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和环境构成,环境与生物体、生物与生物之间均存在复杂的互作。林下经济在符合生态系统特定的生态和环境要求下,多层次、多用途的结构选择配置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发挥生物间的有利作用,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小气候。如豆科作物,可以固氮改善土壤肥力;林冠可以截留降水,枯枝落叶层及活的地被层可使降水渗入土层,减少表面径流和土壤冲刷,增加土壤湿度。

2.3 应用优势

由于传统林业的经营周期长,抚育成本高,有的甚至需要连续投资几十年才能体现出经济效益。因此,林业的发展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市场应变力极差,容易造成林业发展停滞甚至减退的局势。然而,国有林场林业生产历史悠久,林业生产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解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生态和经济的矛盾,达到以短养长、以林护农的目的。从而取长补短、增产增值,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使得林下经济与农业、林业和牧业形成产业互补。多层次、多方位地利用林、农、牧的主副产品增加林场收入,既可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又可极大地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3.1 加快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首先要理顺各种林权关系,明确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妥善解决国有资源和经营者、林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各种矛盾。只有理顺了林权关系,才能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生态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3]。

3.2 强化技术服务

由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林下经济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林下经济新信息、新技术、外地成功经验的引进、实验和推广,深入实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了形成合力推动发展,一方面财政应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另一方面金融部门也要加大信贷支持,可以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此外,要积极搞好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研究,掌握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3.3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多方投入

加大林业发展投入包括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既要重点做好林区道路、水电等硬件建设,又要重视先进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更应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只有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3.4 种养结合

要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从已有成功的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来看,以下几种模式较为适合长安林下经济的发展: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鸡、鸭等禽类,尤其是养鸡,该模式见效快,可以作为优先考虑模式;二是林菌模式,即在林地种植草菇、双孢菇和木耳等食用菌,该模式可利用的原料充足,技术相对简单,市场需求稳定,收益能够得到较好保障;三是林药模式,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种植黄岑、桔梗、苦参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稳定;四是林―苗模式,繁育核桃苗木或白皮松苗木。以大绿二期良种核桃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为依托,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增加林农的收益[4]。

4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具备明显的优势,可以成为国有林场改革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长安区林下经济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做到科学规划、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林地综合效益,以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林场现代化发展创造产业条件,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5]。

5 参考文献

[1] 贾忠奎.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 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问题的思考[J].林业工作研究,2012(2):10-17.

[3] 杜德鱼.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5):264-268.

篇(6)

【关键词】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建议

中国的影视想要取得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影视人才。作为主要的人才输送渠道,各大高校在开展影视专业教育时必须要以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可以适应实际影视发展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影视业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更多关注,获得更高成就。

一、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影视业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惊人,对相关影视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影视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供求矛盾。我国的电视台、网站、相关影视公司的崛起速度很快,影视人才缺口很大,但具有影视专业的高校数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为需求单位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影视人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创新型的人才更是匮乏,进行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模式重塑迫在眉睫。

二、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施配备不足

影视专业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很多高校为了吸引生源而盲目开设影视专业课程,但在师资力量、设施配备上却难以满足影视专业的教学要求。中国的影视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特效人才十分紧缺,但学校往往提供不了高价的影视设备,学生难以接受到先进的专业技能教育,供需平衡难以实现。

(二)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影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求较高,但学校的影视专业培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中多偏重与理论学习和简单的技能培训,在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下,不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学生的创作能力在这样的教育之下难以发挥。创新能力的缺乏制约了学生的表现力,多数学生难以制作出兼具创造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抄袭、模仿性的作品层出不穷,对中国影视业的发展起不到推动作用。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

影视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高,尤其是市场研究的实践活动,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品价值。但是多数高校的影视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制作出作品,当真正投入到市场中时,却由于对市场运作的不了解而是作品失去创作意义。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市场经验不无关系,学生难以从教师那里学到市场运作的知识,难以开展自我推销,使教学和实践相背离。

三、转变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新的人才需求下并不适用,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往教师会按照大纲要求,向学生讲授影视相关理论,安排实验课程,带领学生们进行影视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未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项目教学法,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的全程参与,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例如,教师可以交给学生“制作环保宣传片”这样一个项目,学生需要自己进行创意构思,组织材料,进而开始拍摄,进行后期制作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组织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都可得到锻炼。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力量。

(二)提供实践平台

影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在实践方面有所侧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首先学校应为影视专业的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成长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其次学校应建成影视工作室和实验室这两部分软硬件,学生身在其中可以切实感受到影视工作氛围,利用其中的工具设备开展影视研究与实践。第三,学校可以自主或是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一些影视竞赛,例如开办风景摄影展、青春题材的影视短片比赛、音频特效处理竞赛等等,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自己的影视知识不断完善,并能在相互交流中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

(三)实现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需要校方的努力,不仅要将学校内部的资源有效利用,还要与地区企业联合起来,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学校要为影视专业的学生配备专业学习所需的硬件设备,还要利用好学校的电视台、广播站等,将它们发展为影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的基地。除了学校内部,学校要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校企联合。例如,让需要影视人才的企业兴办实习基地,为学生建成表演室、录音室、演播厅等等,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请企业中的精英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这样的合作方式技能提升学生能力,达成影视专业的教育目的,又能为企业储备人才,实现双赢。因而学校应该在提高资源整合效率方面多下功夫。

(四)提高师资配备

要提升影视人才质量不可忽略师资水平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因而必须要改变影视专业师资薄弱的现状。学校在教师招聘时应该有学历、经验、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参与专业调研等等,教师知识常新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组织教师参与到实践当中,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从而使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积累,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变革。教师要始终把握影视发展的脉搏,为学生提供最新鲜的资讯和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重视教学质量的反馈,这有助于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重塑教学理念,从而使学校内的教学与社会上的需求接轨,最大程度地保证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影视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需求,正视现阶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努力创新,有效利用资源,改良师资结构,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广阔的实践平台。尽高校影视教育之所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影视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军桃.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04).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金融;合作金融组织;金融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32;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049-06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这将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现代化的步伐,为广大农民带来福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客观上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支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纵观世界各国,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政府扩大财政投入外,还有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让农民更便利地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Mark Drabenstott和Charles Morris(1989)认为,很多农业国家和地区准备或正在发展农业,在这些努力中一个核心战略是使农村市场更容易得到资本。1960年至1975年,日本用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由841亿日元增加到9685亿日元,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了从耕作、插秧到收获的全面机械化。德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落后的农业区,采取投资补贴、拨款、农产品价格支持、贷款担保以及低息贷款等措施,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韩国在“农村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可获得设备资金5亿韩元,周转资金2亿韩元。政府还对农村工业投资准备金的损耗给予追加补偿。这些国家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推动了农村面貌的彻底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这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金融系统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为着手点。当前电力不足制约农业农村生产的迅速增长。现代农业越来越表现为机械化和社会化生产,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更深入更广泛的农业机械的使用,电力资源的不足使农村机械化水平无法提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制约着农村与外界之间顺畅地交换物质流和信息流。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外界环境联系日益紧密,以前孤立的农村现在与周围环境的普遍联系形成了包含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复杂系统,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覆盖一切生产部门的社会化生产。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路、通电、通电话,但是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距离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基础设施不足制约着农村消费,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内需。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公共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调查,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如果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那么,从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2700亿元的资金,其中有相当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提供,同时也有一部分需要金融系统提供。

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每一个农户都是市场的主体,必须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其内涵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效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公司加农户,这一农业生产新形式的出现,为金融机构确定了新的服务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至20万亿元人民币。这一巨额资金我国财政无力承担,也不需要由财政承担,农村商业化、市场化的这部分资金需求,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我国农村金融是为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部门,它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壮大。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前,农村金融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组成。1979年农业银行恢复后,由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社,从而确立了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1994年从农业银行分离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从而建立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如On-Kit Tam(1988)所指出的,除了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以外,发展中国家通常在对农村提供和分配信贷资金的效率和公平方面存在问题,尽管这些国家努力通过特殊的公共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机构撤并,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缩小,农村信用社背离合作制的原则,农村金融体系总体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基层机构大

量撤离农村阵地。1995年到2005年,中国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由67092个减少到28324个,十年间撤销机构38858个,导致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1994年为63816个,1995年达到67092个,此后逐年下降,到2005年末为28234个。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业银行撤并网点的原因,就是基层网点的经济效益较差,不足以弥补其开支。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多是按照行政区域随政府机构的设置而设立的,而不是按照金融资源的丰富程度设置的,因此,留下了许多金融资源很不丰富地区的大量网点机构,它们入不敷出,不能不撤并。农村信用也在按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撤并。

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狭隘。作为农村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其机构只有总行、省级和地市级分行以及部分县级支行,相对于广大农村,其覆盖面过于狭小。而且,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在逐步缩小,在经历了委托农业银行业务、自营业务之后,把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贷款和粮食企业附营业务贷款划归了农业银行,成了专门从事农副产品收购的全封闭管理的银行。如图2所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1994年成立接收从中国农业银行划转的3500亿元贷款后,三年内贷款余额从3500亿元猛增至1997年末的8638.08亿元,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后贷款缓慢下降。

农村信用社偏离服务三农的宗旨。当前我国农村不存在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对社员贷款的程序与商业银行基本相同,贷给谁、贷多少、抵押担保程序均由信用社主任说了算,偏离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几乎不存在“社员”的概念,农民也从来不认为信用社是一种农民互的信用合作金融组织,而是把信用社当作政府部门或国家银行的某类附属机构。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由于利率没有理顺,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利率实际上高于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需要付出调查、审查、检查以及贷款催收等巨额成本,且需承担贷款损失的风险,并按规定缴税;而邮政储蓄的收入来自转存人民银行的利息收入,无任何风险,实现利息收入无需成本,无需缴税。转存人民银行利息收入和储蓄存款利息支出之间的巨大利润空间使得邮政局高息揽存现象严重,具有比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大得多的吸存能力。如图3所示,邮政储蓄从1994年末的994亿元快速增长至2004年末的10787亿元,其中来自农村的存款从1994年末的339亿元增至2004年末的3768亿元,农村邮政储蓄始终占邮政储蓄的1/3。而邮政局不放贷款,全部资金流入城市,加上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农村抽走的资金, “每年从农村倒流进城市的资金6000亿元,平均每个县流出的资金为3亿元。”

第三,农户贷款利率大大高于其他贷款,导致获取信贷资金的成本不公。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存款实行统一的利率,贷款则区别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的利率。农户贷款利率一直实行高出法定利率30%~50%的政策,1996年5月1日调整利率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上浮幅度为40%”,1998年10月31日规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现行的40%扩大为50%”。各商业银行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均按照所有制的不同,区分国有、集体、个体和农户贷款,实行不同的利率,农户贷款都是最高的利率。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由于农户贷款数额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实行适当的利率上浮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农村信用社是合作性的金融组织,是农民入股组建起来的,设立农村信用社的目的是实现互助融资,而非利润最大化。而且,“根据WTO的黄箱政策,我国政府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可目前我国政府的黄箱政策补贴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3%,也就是还有5.2%的补贴空间可用。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26180亿元,3.3%的补贴是864亿元,如果提高到8.5%,补贴总额可达2225亿元,比现在的水平增加1361亿元。农民每人可多获得171元的转移收入。”既然财政不能拿钱补贴农业,那么,理应通过调整税收等政策,使农民以较低利息获得贷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问题。假如把完全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形式引入农村,那么,由于银行资本逐利的本性,困难群体很难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

第四,农民贷款难,催生了高利贷滋生的土壤。农户贷款具有服务面广、贷款户数和笔数多、金额小的特点,从规模效应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农村金融机构不愿发放农户贷款。如表一所示:1994年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后,农业类及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由7.87%激增至1997年的11.15%,随后农业类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逐年下降,至2005年已降至9.98%。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先供应于经济中的某些产业部门是中国有选择的信贷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放于农村地区的贷款总量,扶贫贷款和支农再贷款的占比自1995年以来不断上升。如果不考虑扶贫贷款的快速增长,1996年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资金的递减将更加引人注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相似是表面的,因为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基本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而主要与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和乡村工业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团体的某些成员可以从商业银行得到信贷支持,但是中国没有这类农业信贷来源。”农民对贷款的强烈需求和难以从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贷款的状况,一方面,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以及严重的资金流失加重了农村资金供求比例的失衡,使得高利贷有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农户、农业对金融的迫切需要,使得高利贷在全国农村盛行。“从贷款的比例看,非正规的大概要占三分之二以上,而正规的大概占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农民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只占农民贷款的1/3,而借高利贷则占了农民贷款的2/3。农村高利贷盛行的现状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发展农村金融来压缩高利贷的生存空间。

第五,农村迫切需要大量资金,而全国商业银行存款却大幅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就出现了存差现象,而且存差逐年大幅增长。

到2006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32.8万亿元,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存差达10.7万亿元。一方面,银行业存差已经达到了10万亿元人民币之多,流动性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奇特现象。

三、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只有理

顺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关系,才能形成农村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加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只有发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才能逐步满足农业现代化对信贷资金的要求。必须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信用社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放宽民间金融的准入条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形成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

其一,着力强化政策性银行支农作用。政策性金融肩负着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使命,利用政策性银行支持农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纵观国际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其基本职能就是配合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国家确定的重点行业和产业,以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功能发挥不足,仅作为发放和管理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银行,其他作用发挥不够,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政策性金融的做法进行调整改革。要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真正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总的方向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真正体现政府农业经济政策取向。农业发展银行要按“贷得出、收得回”的金融方式运行,但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与商业金融竞争。凡是商业银行愿意发放贷款的项目,农业发展银行要退出。凡商业银行不愿发放贷款但能收回本金的项目,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去做。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应该努力探索如何发挥国家干预和调节农村经济的重要工具作用,怎样弥补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如何与商业性金融互为补充,怎样运用政策性金融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带动商业性金融较好地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扶持支柱产业的形成,怎样利用高科技,加强信息功能,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真正发挥政策性农村金融对农业的调节和保护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还应探索组织结构创新模式,解决机构、人员与业务差异问题,不断探索业务创新问题,扩大收购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范围,目前至少要将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贷款和粮食企业附营业务贷款从农业银行划转回农业发展银行,使农业发展银行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同时解决农业银行政策性经营与商业性经营不分的问题。

其二,加大商业性贷款的支农力度。当前不少学者认为,支持农业发展是农业银行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观点有待商推。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是不负有直接的支持农业现代化的责任的,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事实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范围早已没有明显的区分。如果中央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指令农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则会回到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职责不清的老路。因此,要求农业银行发放支农贷款,国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发放支农贷款。例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区分不同的贷款种类,按照产业政策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税率,减免农村贷款利息收入的税收;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增加对商业银行低息的农业资金再贷款等,让商业银行觉得发放农业贷款有利可图,因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农业领域。开放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渠道,让市场资金运用的利率水平约束邮政储蓄的吸储行为,邮政储蓄自主运用的资金可以购买国债,也可以购买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特别是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允许邮政储蓄参股农村信用社,把农村资金运用到农村。同时,商业银行只有认真分析经济金融的发展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断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村商品生产日益活跃,农产品销售不只是在国内市场,也瞄准了国际市场,工农业生产在交叉,加之新技术、通讯网络的应用,整个农业的概念在扩大,农业现代化必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占有应有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