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06: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型社会治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9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地方将农村人口转移到一个稳定的地区,并实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目前我国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在实际治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治理措施的改进,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目前各个国家政治方针都从原本的统治转向治理,通过“治理”解决人民的需求。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是指无需依靠国家政府的强制要求,而是上下互动的过程,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进步和发展的机制。在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中,首先要明确治理具有互动性的特征,其并非国家政府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强制管理,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经过协调,互动等,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则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及相关单位和企业平等协调合作,从而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由于全球关于农村社区治理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本文主要对以下几种理论进行了分析:①社区治理,即主要由当地政府、农村社区组织、居民等共同管理社区内的大小事务,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模式。该种方式使农村社区内,各个主体相互促进发展。②自组织治理,该种治理模式主要是保证新型村农社区建设的有序性和活力。③社会资本治理,该种治理主要是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资本存量增加,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模式。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治理,即通过构建环境、经济、社会等指标体系,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中,我国政府对农村社区治理非常重视,主要是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差的问题,政府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有效推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严重的资金问题,且其还处在建设之中,各项事务都比较繁琐,需要所有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才能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首先农村社区需要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让居民有目标、有动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同时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要让社区居民真实感受到社区的进步和改善,居民才有信心和动力参与到建设中。为了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的进步,其加强了科技的发展,各个政府部门通过开展多项技术培训,让社区居民提高种植、养殖技术。
但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居民收入不稳定、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农村居民青壮年基本都在外务工,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在外务工,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相对不稳定,且农村居民所能够选择的行业相对较少,其经济来源很容易受到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目前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但存在公共服务不完善的情况,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并非居民实际需要的服务,而且很多非政府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在发展期间,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影响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阶段及模式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起步,国家政府根据农村发展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农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到2009年,我国进入农村社区治理发展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村社区居民和组织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推动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到2013年,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趋向于成熟阶段,主要是由居民和社区组织根据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有规划地进行发展。目前常见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有:①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如我国深圳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规模的扩张也比较迅速,将城中村、城郊农村基本消除。在城市化扩张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主要是加强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村民自治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农村社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促进民主发展。③就地城镇化治理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进行城镇化治理模式,将农村划分为农村社区,按照城镇化标准进行建设,并通过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四、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措施
(一)加强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模式的发展
在如今的农村社区发展中,要注重农村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即居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工作,使农村社区居民各个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另外,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政府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最好让社区居民自主完善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促进社区民主自治模式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能,不应随意将工作转移至其他部门。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模式,需要全部居民参与到农村社区的治理中,因此需要通过对居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感,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自身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利益关系,使居民更加有动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
(二)注重农村社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农村社区发展中,居民最关注问题。在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非常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农村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应当结合自身的特色实现经济的发展。首先农村社区应当明确自身的主要发展产业,并加强对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通过建设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等方式,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如今人们非常注重生态产品,而很多农村都没有被工业影响,其产品基本都属于生态产品,农村社区要意识到生态产品在如今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方式。旅游业也是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农村自然环境恬静,没有收到城市和工业的影响,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
(三)注重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社区居民的个人收入越来越好,但集体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导致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得不到居民的支持,因此需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得到保障。要想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根据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有领导性强、规划性强等特征的领导班子,带动居民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还需要注重对社区闲置资产的利用,很多农村社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体资产,其可以通过租赁、拍卖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另外通过对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也能够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如旅游业。农村普遍存在素质能力不强的问题,传统的经营理念不适合农村社区的发展,应当注重经济创新,如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一个居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目前非常注重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由于农村社区资金较为紧张,在建设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时,需要把握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并可以结合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特点,对农村社区进行规划。首先要保证电力、网络、水质等基本服务的完善,针对不同的公共服务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使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即根据居民的需求改变社区公共服务不完善的问题。
(五)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
首先应提高政府对农村社区居民社会保障的支付比例,使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得以提高。如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彩票的形式募集资金。另外可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运用机制。针对失去土地的居民,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根据失地居民的实际情况,给予居民相应的补偿,并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培训,让居民可以在其他的行业寻求发展道路。农村社区还需要加强对养老托残制度的建立,使老人、残疾等得到社会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率成为我国提高经济的发展方式之一,但如何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进行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注重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徐世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9-33.
[2]陈藻,冷天.“人”的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111-116.
[3]丁宁宁,李国锋,袁王月.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选择――基于多案例研究视角[J].农村经济,2015,06:56-61.
[4]贾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4,03:10-13.
[5]华芳英,鲍忠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能力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07:23-26.
[6]刘国章,王志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4,09:91-9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镇治理;对策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乡镇治理转型研究》(编号:201403191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4日
一、新型城镇化要求河北省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一)河北省乡镇政府服务理念应适应城镇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与政府的目标出现偏离。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目标应是为人民服务,其作用体现在确立目标,提供制度的支撑以及公共服务的支持,通过规范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地融入城市。调查显示,河北一些地方的乡镇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限制、封锁、乱收费、乱罚款,阻碍统一市场的发展,再比如有些乡镇政府强化了创收,弱化了服务,只收钱,不服务,甚至以权经商。这些情况危及了政府职能目标的实现。河北省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本应由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领域,如今出现过度的市场化,直接导致基础性的、同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出现供给不足。这种城镇化体现不出全社会共同分享成果,缺失了社会应有的公平和正义。新型城镇化要求乡镇政府改变只看重经济发展的理念,不搞面子工程,明确提供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内涵,真正把群众实惠摆在首位是政府治理转型的目标,发展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城镇化,意义重大。
(二)河北省乡镇政府公务员整体素质需适应城镇化发展。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乡镇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及整体水平是通过其文化程度、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体现。调查显示,当前河北省乡镇政府公务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工作态度消极,法律意识淡薄等现状,致使其执法工作问题百出。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对公务员行政执法质量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其素质水平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乡镇政府的转型要求基层公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而服务理念的转化落实还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文化素养、工作能力等,提升乡镇政府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不断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输送人才资源,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三)河北省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规划需适应城镇化发展。调查显示,河北省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完整的规划,推进方式与程度也不科学、不合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尤其是乡镇政府过于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以人为目标的宗旨。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由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规模与质量同步建设阶段,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尤其是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的公共服务部门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从促进以人为发展目的的视角推动城镇化。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也需制定点、线、面的详尽规划,来保障新型城镇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提升质量内涵。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步伐的坚实基础。
(四)河北省乡镇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需适应城镇化发展。调查显示,河北省小乡镇尤其是偏远一点的乡镇,经济条件本身就不发达,政府也不够重视,发展速度迟缓。许多小乡镇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缺乏产业支撑,再加上政府投入的不足,致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都特别落后。最为明显的是对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改善当前局面,进而适应不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乡镇治理转型对策
(一)乡镇治理理念转变
1、实现“物本”到“人本”的转变。调查发现,河北省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价,往往被经济发展指标所绑定,评价乡政府及其领导的业绩总在经济上做文章,而淡化人文、环境及社会指标。因此,致使当前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当“物本型”的价值观占据主动,人就要成为物的奴隶,受物的趋势,即使物质财富丰裕了,也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价值,因此其不符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人本型思想应体现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实指以民为本,就是为人民促进幸福,能够民主决定事情。因此,乡级政府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个体层面,又要关注社会层面的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确立“人本型”乡级政府的施政理念,要求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始终围绕人展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级政府应多关注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构建良好的机制。为促进人的幸福,乡镇政府就必须切实尊重以及保障人权,在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的框架下,保障公民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权利的实现,乡镇工作人员履行职能,做好服务,真正把人的发展作为自身追求的标准。
2、实现“权力”到“责任”的转变。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乡镇行政权力无限制地膨胀,政府责任被置于次要地位。离真正的“责任型”政府还有很大差距。“责任型”价值理念要求政府行政权力始终要与责任相生相伴。从依法行政的视角看,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理应要为人民负责,作为权力真正的实施主体,政府的一切制度的制定,行为的实施都应以民意为依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职责与义务的框架内,行使权力,回应人民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切实解决好职责、权义等关系。政府人员尤其是乡级行政人员行使权力的每一环节,都要在具体法律框架内,若要越界就要被责任所制约,被制度惩罚。总之,承担责任是乡镇政府的首要要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要受来自于内部及外部的规约,实现责任的落实。
3、实现“暗箱”到“透明”的转变。调查发现,河北省一些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职责权限以及运行程序等当前都没有对社会公开,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暗箱型”政府。这种政府封闭性运作,想当然会降低社会公众对它的信任度。其有悖于民主公正的理念,难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若要实现管制向治理、服务的转变,必然要求乡镇政府的“暗箱型”操作转向“透明型”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要提升服务能力,就必须始终关注公民需求。积极鼓励公民参与。而共享政府信息资源,是公民有效参与的前提。聚集利益相关者讨论,谈判、协调,然后达成一致,实现公共需求与公共利益。“透明型”的政府应除了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之外,其掌握的信息,均应向社会公开。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选择权。乡镇政府的施政理念在从“暗箱型”到“透明型”转向过程中,首要的还得加强制度保障,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建设“透明型”政府。
(二)乡镇治理方式转变
1、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首先,乡镇政府须正确引导及规范乡镇企业改革,同时提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使命感;营造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治环境;其次,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以科学、合法的理念规划工业园区;最后,加快农业产业化及市场化进程。乡镇政府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摆脱行政干预、盲目建设等,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及引导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加强并完善村民的自治建设。加强基层村民民主制度建设,使村民真正体现自身意愿;完善乡村的基层治理结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村委会的服务能力及村民自治的凝聚力;完善各种协会组织,提升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其次,逐步推进乡镇领导的选拔体制改革。目前有些乡镇试点是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之上,向乡镇长直选的方向发展;努力寻求和现代政治选举的国际惯例去接轨;最后,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繁荣。由于文化活动经费少等方面的缘故,乡镇文化站大型文化活动基本上没有。乡镇政府应履行为农村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坚持政府的主导职能,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投入;注重资源的整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思路及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3、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方面。首先,维护城乡社会稳定。需构筑城乡社会稳定的多方治理格局;完善格局;重构调解格局;其次,完善农村社会民主、公平的保障体系。建立政府、集体以及农户三方合理的筹资方案;完善分类、分层的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民主、公平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法可依;最后,加强乡镇政府对城镇的整体规划及管理。处理好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乡镇政府协助建立依靠社会投资的多元、有效的投资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成.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职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5.
[2]夏悦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5.
关键词:多元谐治;农民志愿者;乡贤动员;新型乡土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25
1对现阶段农村治理模式的反思
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在党和政府既定的体制、制度的框架下,运用农村公共权力对农村地区进行领导、调控、管理和共治以实现农村社会有序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范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完全依靠行政命令,政府对基层全权统治模式被“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所取代。“村政”是指依靠国家制度的强制力,以依法民选为基础组织自治机构,通过民主集中制而形成内生的行政效力。“民治”是指村民依据意愿行使民主选举的权力,强调村民自己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享有高度的自治。但随着城镇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其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一方面,村民自治日益行政化,扮演了国家行政体系“末梢”的角色。当村委会运行由自愿动员转变为行政命令,有些地方甚至是行政摊派,极大损害村民的自身利益,村委会遭遇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单一,难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在乡村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问题复杂化的背景下,基层村委以完成上级政府的指令为主,缺乏对话与协商。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急需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治理新模式。
2扶余市农民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案例剖析
在传统“村政民治”模式出现问题之时,扶余市的农民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值得借鉴。受传播文化和乡贤文化影响,该市活跃着一支以村容建设和农村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发建立的“精神文明志愿者”组织,由张利和刘佩文发起,并通过道德宣讲、发展志愿服务带头人等手段不断发展壮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11年5月,扶余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至今已形成了分布60多个村屯,规模达到3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逐渐成为除了村委会、合作社之外的农村社会治理新主体。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1月到2014年7月末,志愿者们共植松树16435棵,安路灯2639盏,制作宣传牌1727块,立迎宾门78个,用红砖硬化路面10200延长米,农村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概言之,此类农民志愿者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生性。与外在于受助者的志愿者提供服务不同,农民志愿者都是本村村民,自愿为本村建设出钱出力,体现出强烈的内生性。本土志愿者模式为基层农村的公共服务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同时保证志愿服务的延续性与持久性。
二是基层文化性。不仅参与村容建设,该志愿者组织强调将精神文明传播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志愿者们利用村里人结婚或老人过生日等人多的机会,以“三句半”、“道德讲演”、“道德小品”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开展传统美德等道德宣讲,以激活传统文化道德资源的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农民自身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化和认可,解决了乡村思想教育分散较难组织的“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难题,最终实现农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是成为农村治理的新主体。除了村委会、合作社等农村社会管理的载体之外,村民志愿者组织成为农村和谐治理的新型主体,发挥村民自身的积极性,不仅投身于合作社的互助劳动与村务管理之中,还对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张利的带领下,王家村的志愿者们自愿捐款,耗资近70万元,兴建了近300平米的文化大院,为村民提供文体活动以及学习文化的场所。
四是乡贤动员性。村民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了以乡村医生、乡村教师、乡村技人等为代表的德才兼备的乡贤在动员村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余市农民志愿者首先是在乡贤张利和刘佩文两人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和倡导村民德育的基础上发展而起,志愿者们也都对其高度赞誉,认为正是由于乡村贤人的教化,才促使当地农民践行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积极参与到乡村志愿服务中来。
五是长期性。当地的村民志愿者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这种新型志愿者形式克服了当下一些志愿服务时间短、盲目性、流于形式、服务与需求难以对接等弊端。
3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新构想
基于对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的经验的借鉴,政府应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思路,重视农民内生力量,推动建立多元谐治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所谓“多元谐治”是指“政治、经济、德育、善为”和谐治理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也对应着农村社会中四个治理主体,即政治―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德育―乡贤、善为―志愿者组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府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思路,重视农民内生力量
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过度行政化的问题。政府应在顶层制度设计的高度上转变过去单一式的行政化控制的治理思路,应给予乡贤、农民志愿者等农民内生力量以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利用农村自身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着重开发农民自身潜力,激活农村社会活力,实现自我长效稳定发展,这是多元谐治模式得以实现的政治前提。
3.2充分发挥“村政”的作用
村委会在部分地区存在国家行政体系的“末梢”发展的趋势,不妨换个角度来看,重视村级自治机构现有的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社会资源,发挥村委会在行政体系中的作用,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机构。村委会作为村民经过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有责任和义务将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向上进行反馈,以保护村民利益。同时,村委会可以利用自身村民代表的地位为村级建设争取到更多的行政资源,例如政策支持和财政拨款等。
3.3“乡贤”和“志愿者”成为农村治理的新主体之一
在村委会进行行政管理,合作社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乡贤和志愿者作为新主体参与农村治理的作用不可小觑。乡贤是指在本地有一定声望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和才能的地方性人才,而从未离乡离土的乡村能人的作用更是应该激活的乡村治理资源。与强调乡贤返乡建设家乡的浙江上虞模式不同的是,扶余市更为重视挖掘守土守乡的本土乡贤资源,使其发挥社会声望高的优势,开展道德教育,建立村民志愿者组织,参与村貌建设和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培育新型农村公共性。
3.4“德育”与“善为”成为建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重要手段
公共性是指在维护私人权益的基础上,公共权力机构公正分配公共资源,同时激活私人的公共意识,共同参与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中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性曾出现危机,村委会的公共服务功能一度衰退,农民的公共意识难以被激发。扶余模式中的“德育”和“善为”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成为建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重要手段。农民志愿者在农民认知方面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乡贤开展传统美德宣讲,通过道德讲堂、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并将其逐渐内化于每个村民心中。在农民的行为方面重视“善为”的重要性。乡贤通过身体力行、互助帮扶等方式,利用自己在当地的社会声望,动员村民通过义务劳动、捐款捐物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不仅积极参与农村风貌建设,还引导村民摒弃赌博等不良恶习,转变社会风气。
3.5“谐治”成为农村新型治理模式的核心框架
所谓谐治,就是治理主体各方形成一种目标明确、权责合理、交叉互动、互为依托的关系,成为一种完整和谐的治理架构。目标明确。不论农村社会中存在多少治理主体,但是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美好的农村社会环境。目标明确能促进各方合力,力量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权责合理。村委会、合作社、乡贤、农民志愿者等村级治理的四大主体都有各自的分工职责。村委会负责政策与资源的上传下达,位于村民自治层面,合作社为农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乡贤在开展德育教育、动员村民方面作用突出,农民志愿者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践行者和村屯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交叉互动、互为依托。“谐治”并非分治,而是一种互动式的和谐治理。以乡贤开展的德育教育为整合核心,村委会负责村中行政事务,同时给予农民志愿者大力支持;农民志愿者带动普通村民开展道德文化建设,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使村委会的管理更加方便;合作社在受到农民志愿者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村委会可以为合作社争取资源。各方在相互支持中得以发展,形成一个和谐良性的农村治理系统。
4结论与进一步构想
“政治、经济、德育、善为”和谐治理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是在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提炼与总结而提出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构想。实践证明,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农村社会是制度创新与新模式探析的广阔土壤,只有立足农村社会,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依靠农村内生力量,才能打破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才能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当然,依靠内部力量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助推发展。例如建立高校资源与农村志愿服务对接机制。高校可以组织志愿者或社会工作的专业团队以暑期活动或专业实习的形式进驻村屯,在其中扮演协调联络与鼓励支持的角色。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创新意识辅助乡贤进行道德宣传。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可以利用个案心理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知识帮助农民志愿者队伍朝专业化、高效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方面的建设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其可行性,农村社会未来的新型发展模式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0.
[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
[3]王一.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秩序重建――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
[4]田毅鹏.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J].社会科学战线,2014,(6).
我市作为省定试点县市之一,已于20*年9月1日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听取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汇报,并就下一步如何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了研究,市政府*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新农合补偿比例调整题目。今天召开动员部署大会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任务,使全市上下进一步同一思想,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如期完成20*年至2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下面,我就下一阶段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进一步进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要性的熟悉
20*年9月1日新农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乡镇(街道)及相关医疗单位的全力参与和配合支持下,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形成了正常、有序、规范的运行模式。试点工作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欢迎,社会各界反响很好。试点工作的第一年能取得较为显着的成效,这与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要性的熟悉到位和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搞得好不好,与对这项工作的熟悉水平有重要关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大家都知道,但对内容要求、各项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关制度应该如何实施、标准应该如何把握等等,就难免会存在一些熟悉误区。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认真思考题目,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制定方案。为此,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首先要同一思想,进一步进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要性的熟悉。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安康*的重要保障,充分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热门题目,特别是在农村,农民的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因病致贫情况较为突出。解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一直是农民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题目之一。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实行政府、农民共同承担的方式,使农民得到基本医疗服务,对于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题目,维护农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精神,促进了农民的减负和增收,从根本上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农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热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其政治意义重大而深远。今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要保持100%,农民知晓率达100%,农民参合率要在往年94.9%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思想和行动同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我相信,经过各乡镇(街道)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实现今年的工作目标。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牢牢把握新农合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尽大部分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支持、拥护并愿意参加的。但也有部分群众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担心政策是否能够兑现、担心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题目等等。宣传发动的效果如何就直接关系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要重点宣传:1、互助共济;2、政府出大头支持;3、经费尽对保障,今年国家把合作医疗基金标准从往年每人每年50元进步到每人每年60元,对本年度内调整补偿标准未补偿的对象给予追溯补偿;4、报销方便。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的意义、补偿报销办法等,做到家喻户晓,鼓浓踊跃参与合作医疗的氛围。首先,要层层召开宣传动员大会。今天全市动员部署大会之后,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工作方案要求,统筹安排时间,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各村同时也要召开相关会议,迅速进行宣传发动。其次,要进村进户进行宣传。宣传要到位,镇村干部要沉到一线,挨家挨户宣传,态度要诚恳,要根据宣传单内容,认真解释,让群众真正理解了解,确保宣传面深进到每一户人家。
为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了解并积极支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共印制了《致全市农民朋友一封信》15万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规定小册子》8万份,单张宣传彩页15万份。镇村要采取分片包干负责的办法,上门宣传,逐户发动,做到宣传材料分发到户,宣传墙报张贴到位。主要在于告知农民我市新农合调整比例及报销程序等。第三,要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宣传。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开办宣传栏、悬挂刷写宣传标语、张贴宣传墙报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意义和好处,引导农民不断增强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动员广大农民自愿积极参加合作医疗。请宣传部分积极配合,大张旗鼓的宣传,鼓浓氛围,卫生部分要主动参与,与宣传部分加强合作,确保宣传工作到位。第四,要加强职员培训。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好相关职员业务培训。近期,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治理中心将对镇村相关职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同时,今年我们将派出合医办职员分赴各乡镇(街道),帮助乡镇(街道)进行镇村两级的业务培训,请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主动与合医办联系,做好衔接工作。
二是要抓好资金筹集工作。考虑到20*年参合农民信息采集中有个别农民信息不完整,需进行变更等因素,资金筹集后还要对50多万参合农民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农民个人合作医疗费的收缴上解时间安排在8月20日前完成,时间较为紧张,任务繁重。因此,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要亲身动员、亲身部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资金收集工作。要采取逐级负责制,通过镇领导包干到村、村两委包干到户的办法,在深进细致地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发动群众自愿积极参加合作医疗,确保农民参合率达94.9%以上。
三是要抓好优质服务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进,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真正发挥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和作用,让农民得到满足的医疗服务。卫生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行风建设,研究制定适合农民特点的便民利民措施;同时,要促进定点医疗机构通过强化内部治理,降低服务本钱,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切实减轻农民医药负担。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从农民的亲身利益出发,公道收费、公道用药、公道检查,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目录,积极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要抓好监视治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市合医中心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并实行动态治理。所有定点医疗机构收费系统要实行计算机治理,并与市合医中心联网,将参合农民看病时发生的各项用度清单数据,实时传输到市合医中心。市合医中心应根据协议和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兑现。要严厉查处变相涨价、违规收费、滥用药物、重复检查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其次,要加强经办机构的监管。市合医中心、乡镇(街道)合医办要加强对新农合治理中心和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科的监管,对因工作严重失职或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流失的,要责其追回损失的基金,并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要加强对参合农民的监管。对冒名顶替、弄虚作假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参合农民,一经查实,没收《合作医疗证》,取消享受当年度医疗费补偿。第四,要加强对医疗基金的监管。为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封闭运转,我市设立了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采取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市财政局要负责监管新农合医疗基金的收支和使用情况,市监察局、审计局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合作医疗基金运转情况进行监视检查,确保基金运转安全。第五,要建立健全公示制度。要确保农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视权。市合医中心要贯彻公然透明原则,全面、正确、及时地公然新农合筹资、报销及各类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办事程序等信息,通过大众媒体、网络、公然栏等方式接受社会监视。乡镇(街道)、村要将合作医疗资金的收缴情况、各定点医疗机构要把资金支付情况作为镇务公然、村务公然和院务公然的重点内容,按规定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视。完善举报制度,认真对待举报电话,及时查处违法违规案件。
三、加强领导,形成协力,积极稳妥推进新农合工作落实
一是健全机构,完善组织。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我市顺利开展,各乡镇(街道)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治理领导小组及时进行调整充实,落实好宣传发动、农民参合资金收缴和本辖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等工作。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和农民个人参合资金的收缴。
二是齐抓共管,形成协力。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协调,确保落实。各职能部分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此项工作。卫生部分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管部分,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当好政府顾问。民政局要进一步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职员医疗补助制度,确保救助补助到位。财政部分要落实市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加强基金治理,做好正常经费的划拨。宣传部分要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并及时跟踪报道合作医疗实施情况,宣传受益农民群众的典型事例,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药监部分要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监管。物价部分要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收费项目、药品价格定期进行督查。计生部分要统筹做好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补助工作。审计部分要加大审计力度,确保这项惠及民生的工程成为“阳光工程”。其他有关部分也要结合本部分工作和职责,重视和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关键词:生态红线 新型城镇化 生态约束
1引言
当下城镇发展大多走粗放扩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以资源环境的不可逆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我国逐步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当做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其实现也需要多维的理念、政策和途径,以生态文明审视、引领、支撑、调控新型城镇化并最终实现二者融合无疑最具紧迫性[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的生态环境保护章节提到“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耦合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姚士谋等[3]从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保护2个角度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新越等[4]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8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孙晓冰[5]从低碳生态角度研究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在株洲市域城镇布局规划中,笔者尝试从生态红线管控、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三个方面对株洲市域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判别现状城镇的生态约束强度,以生态约束为依据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的分区管控提出建议。
2 生态红线划定
生态红线是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判别株洲现状城镇生态约束强度首先需要明确市域生态红线边界。将位于城镇发展边界之外,具有保护城市生态要素、维护城市总体生态框架完整、确保城市生态安全等功能,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定为生态红线。
根据株洲市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等,在市域层面划分出10种生态红线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特殊物种保护区、高生态敏感地区。这10种类型的生态红线之间可能会有交叉,但基本覆盖了株洲市域生态最脆弱最需要保护和生态价值最高最值得保护的地区,对于红线类型重叠地区的管控按照其中管控要求较为严格的实施。
株洲市生态红线控制区总面积约447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北地区、醴陵北部地区、株洲县南部军山地区、攸县酒埠江地区、茶陵云阳山和东南地区以及炎陵县的山地区。
3 生态约束判别
根据株洲市域生态红线空间分布、生态治理区空间分布、生态资源空间分布,以乡镇为单元判别市域各乡镇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压力,识别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生态资源特别丰富的生态重要型乡镇,从而为市域范围对于各乡镇的发展重点是保护性开发还是开发性保护提供依据
3.1生态红线约束
生态红线面积越大的乡镇,其生态约束也越大。根据市域生态红线划定结果,株洲市生态红线总面积292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判定生态红线内生态保护区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50%的乡镇为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此类乡镇应加大生态红线保护力度,处理好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此类乡镇市域共35个,包括大京乡、官庄乡、洲坪乡、丫江桥镇、八团乡、三河镇等。
图 2乡镇生态红线比例图 图 3 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分布图
3.2生态治理约束
既有的城镇发展模式已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激烈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亟待整治。株洲市区清水塘等地区长期以来受重工业型产业结构影响存在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攸县在采矿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采矿后矿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这两类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株洲经济发展的同时亟需治理。根据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和矿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范围,判定这些生态亟需治理地区的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30%的乡镇为生态治理重点乡镇,这些乡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既已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此类乡镇市域共桃水镇、黄丰桥镇、峦峰镇3个。
图4乡镇生态治理区比例图 图5 生态治理重点乡镇分布图
3.3生态资源约束
生态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生态资源丰富的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是株洲市最重要的三类生态资源,株洲市水域总面积627.37平方公里,森林总面积,耕地总面积。判定水域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8%的乡镇为水环境重点保护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10个,主要是湘江两岸乡镇和酒埠江镇;森林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80%的乡镇为森林资源重点保护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20个,主要有醴陵北部官庄乡、株洲县南部龙潭乡和凤凰山林场、攸县东部山区乡镇、茶陵部分乡镇和炎陵南部大部分乡镇;耕地面积超过乡镇总面积40%的为耕地保护重点乡镇,此类乡镇市域共11个,主要分布于株洲县、醴陵市、攸县和茶陵。各类乡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相应生态资源的保护。
以上述三种乡镇生态板块划分方法为依据,将生态红线保护重点乡镇、生态治理重点乡镇、水、森林、耕地三种生态资源保护重点乡镇整合到一张图上进行重新梳理和分类,判别出市域生态价值最高和生态最脆弱的17个生态极重要乡镇,这些乡镇建议把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保持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开发性保护为策略,发展生态型产业。这17个生态极重要乡镇包括醴陵市的官庄乡;株洲县的王十万乡和龙潭乡;攸县的柏市镇、黄丰桥镇、峦山镇;茶陵的八团乡、潞水镇、桃坑乡;炎陵的十都镇、石洲乡、大院农场、下村乡、中村乡、平乐乡、龙渣乡镇。
4结语
生态文明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全面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约束强度判别影响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
本研究从生态红线管控、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资源治理三个方面为依据提出株洲城镇布局的分区管控要求,其中生态红线面积超过50%的乡镇为生态保护重点乡镇;生态治理区面积超过30%的乡镇为生态治理重点乡镇;在生态资源方面,水面率超过8%的乡镇划定为水环境保护重点乡镇,林地面积超过80%的乡镇划定为森林保护重点乡镇,耕地面积超过40%的乡镇划定为耕地保护重点乡镇。综合上述因子分析,判别出株洲市域15个生态价值极重要的乡镇,在发展模式上建议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放在首位,以开发性保护为策略,发展生态型产业。
本研究提出了城镇布局规划中生态约束判别的理论和技术框架,可以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布局如何引入生态约束提供一定的借鉴,但判别方法中的比例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641-647.29-36.
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Z],2014.
3姚士谋,张平宇,余成.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4 王新越,宋r,宋斐红,于世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9):1069-1076.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实效性问题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及回归点,是评估一门课程是否具有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标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其他课程,它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政策性及理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考量。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特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分别为导向性、无形性、渗透性和潜在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具有极强政治性的科目,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政治观,为我国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轨道和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二、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明显的冲击。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带动了新一轮的信息交流热潮。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在网络上浏览、上传和下载信息。
2.在网络中难以发挥思想的导向作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方式有别于传统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以传统传播媒介的单向性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局面,为受众提供一种可以达到双向交流的新型媒介,使得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并可以自主地对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和利用。作为与时俱进的新兴媒介,互联网在传播的过程上强调自由与个性,使用者利用这一特点在网络上各抒己见,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
三、网络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优势来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了目前许多高校热论的课题。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教学定位,其招收的生源质量稍低于其他本科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也是因为学生在文化层次、知识基础与专业素养方面的差异,所以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显得十分必要。
2.利用网络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的发展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步伐。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也少有采取其他的辅助工具来进行日常教学。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长久下来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与灵动性,课堂教学的单调空泛直接地影响着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城镇化、人文城镇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从4个方面构建水生态文明,进而达到水生态持久、水文明辉映、水环境安全的发展目标。
一、以生态之水滋润城乡环境
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万物因水而丰润。古楼兰国的湮灭,与其说是毁于战争,不如说是亡于水涸。从某种意义上说,水环境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那么,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面对的水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1.河流生态功能亟待恢复
中小河流是城镇化建设一道流动的风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郊及农村集镇人口聚居区内的河流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虽然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自我净化恢复能力,但是沿岸居民生产生活对河流造成的影响与日俱增,部分河流不仅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削弱,而且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河流生态功能不断退化,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加之过去河道治理中人为机械意识浓厚,大量使用现代建筑物料,虽然在一段时间保证了河流防洪安全,但是由于浆砌石、混凝土的侵占,破坏了河流原有生态面貌,使水草植物失去了生长环境,鱼虾等水生物生存空间被挤占或破坏,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步丧失。因此,在今后水系治理中,应走“回归自然”之路,努力构造相对自然的水环境,确保河道生物链不断,保持系统生态平衡,使水中有鱼虾、河底有水草、石缝有螃蟹、岸边有水鸟,全面恢复河流生态功能。
2.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困难、不安全,是突出的问题。2015年国家提出再解决60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国务院总理专门到水利部考察,现场办公,强调这个目标是对全国人民的硬承诺,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决不打折扣。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主要有2种类型,既有资源型缺水,也有工程性缺水。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往往是工程性缺水和资源型缺水并存。南方总体看不存在资源型缺水,但由于地理地貌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今后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仍然是水利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应该城乡统筹规划实施国家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通过城市管网延伸辐射,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努力让农民也同城里人一样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有了自来水,农民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将进一步打开农村市场,助推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产业发展,推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还可以使农村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工业企业竞相落户,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通过“十二五”建设,我国很多地方基本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但是由于后期管理等原因,工程不能持续运行,有的地方出现反弹现象。因此,保障农村安全饮水仍然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
3.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
现代农业生产会给水源、土地造成一定污染,土地被污染,地下水就不干净,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培育无公害、绿色环保农产品,减少高残留和有害农药用量,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将医疗废物定期收集起来并集中处置,让废旧电池回收箱布满农村社区,杜绝有害农药、家禽粪便流入河道等水域,走资源节约型、生产清洁型、生态保护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新路。
保护优美的水生态环境,需要通过广泛宣传,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通过制定村民守则、普及文明公约等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文明的村民,让农民把水环境当成自己的家园来爱护。
二、以生态法则保障防汛安全
三峡大坝建设及清江梯级开发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重点已从大江大河向水库和中小河流转移,城市内涝、山洪及地质灾害成为防汛的突出问题。
1.山洪治理应突出自然法则
山洪防汛可用“弱、急、散”3个字概括。“弱”,即堤防建设滞后,日常管理薄弱,汛时险情隐患多。“急”,即汛情急,承雨面积大而行洪河道窄,遇暴雨河水陡涨,突发性强,防范难度大。“散”,即分布广,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汛期不能像大江大河那样集中力量全线防守,加之监测预报等设施不足,很难及时应对大洪大涝。
因此,山洪防汛应根据山洪的这些属性及特点,按照统筹兼顾、生态治理、建管并举的思路,对症下药。以往在堤防建设中人们习惯采用浆砌石、混凝土这些传统方式,然而这样做在强力阻水护岸同时,常常是护此岸冲彼岸,或者是今年冲毁明年重建。河流生态治理应该是人为因素让位于自然法则,除对直接威胁公路和居民人身安全的堤段实施必要的混凝土护坡外,应尽量少用干砌石、浆砌石,尽可能保持岸坡原形态,不“裁弯取直”,尊重河流的自然走向和天然习性。再如,在传统的河道治理中,对河内石头往往全部清除,这样虽然加大了行洪能力,但也会加速水流对下游的冲击和破坏。河道内自然形成的矶头、巨石具有一定消能作用,水流的方向往往在自然中形成,河道断面宽窄与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和调节功能,更符合自然规律。
2.水库整治突出系统理念
水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头顶的“一盆水”,水库一旦出现垮坝,灾难是毁灭性的。“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力度,数千座病险水库通过除险整治,安全性大大提高。水库除险整治应突出系统理念,软硬件同步,实现自然生态与防洪安全并举。一是同步配套建设水库上下游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二是划分水库区域功能,保障水质安全。三是对地处偏远的小型水库进行规范管理。
3.水土保持营造固体水库
森林,地球之肺;湿地,地球之肾。虽然普遍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是,水土流失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特别是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重点保护区,情况仍然严峻,如果不采取严格管护措施,水土流失还有加速的可能。固态水库建设应该突出城市、近郊、僻壤“三位一体”特点,公园、果园、田园“三园”共建,点、线、面整体推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乡村绿化与城市园林同步增长。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水利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开征水土保持补偿费,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先行制度,变过去盲目追求 “上车买票”,到现在绿色生命优先“买票上车”,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朝着生态和谐、自然环保方向迈步,切实做到没有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工程不得开工,所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工程项目开工前都必须提供水土保持方案,否则就亮“红灯”。
三、以生态制度严控红色底线
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围绕“碧水蓝天”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全方位防污净水,修复改善水环境。
1.用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尚方宝剑
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十条措施(简称“水十条”),是一个全国性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指南,其中很多方面涉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应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契机,做到“七个强化”:一是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量调度,保证重要河流生态流量。二是强化环境治理目标管理,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全面推行取水许可、排污许可制度。三是强化水环境监管,定期公布水质信息,全力保障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安全。四是强化水政执法,加强与刑事司法制度的衔接,对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和违规建设项目要敢于碰硬,要有办大案、办铁案的决心,坚决保护水环境。五是强化市场机制,加快水价改革,完善收费政策,促进水利多元投资,建立有利于水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六是强化科学治水,推广示范先进节水技术,加强生态水利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研发。科学防治地下水污染,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改革,整治城乡黑臭水体。七是强化公众监督,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营造全民爱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氛围。
2.标本兼治水生态环境
2007年5月,太湖爆发“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市供水危机,水利部太湖局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实施应急调水;2008年2月,湖北境内汉江支流爆发大规模水华事件,导致5个乡镇的自来水厂停止使用,20多万人饮水受到影响;2014年4月11日,兰州因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一场自来水危机,导致水污染的是污染源放任自流沟……一件件水污染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湖北清江沿岸植被良好,一年四季碧波荡漾,是我国少有的达到二级饮用水标准的河流,过去可观水深3米鱼游动,如今也面临日趋严峻污染挑战。曾经发生水质恶化导致大片鱼类暴病死亡事件,如不及早修复控制,一旦爆发水华事件,库区水生态很难修复改善,若波及全流域,后果不堪设想。
八百里清江,横贯恩施、宜昌两市州,清江污染日益严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地虽然也采取治理措施,但治标不治本,治理力度远远赶不上污染速度。据环保部门检测,清江流域宜昌市境内主要污染构成为:工业污染占41.76%,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源分别占33.27%和13.98%,渔业污染源占9.97%。撇开工业及生活污染不论,仅就库区水产养殖而言,怎样做到既要农民养殖致富,又要碧水蓝天,鱼与水环境兼得,已成为当务之急。如果不及早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农民致富这对矛盾,势必对清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从2013年起,宜都市茂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清江高坝洲水库实施水环境生物净化工程,通过在水面种植水生蔬菜、花卉,在水下养殖滤食性鱼类的立体种养,既净化了水质,又提升了水产品品质,同时美化了水环境,形成有机菜、有机鱼、观光旅游“三位一体”的现代新型种养模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了环境友好。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这一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水环境之举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尽快在库区推广之。
3.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节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短缺状况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北方一些地方,水资源十分有限,即便在雨水充裕的南方,受喀斯特地貌影响,一些水库、塘堰蓄水也有限,干旱时节甚至干涸。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树立农业用水节约高效意识,拦河修堰,堵溪截流,增加库、塘、池、坝、窖等工程的有效蓄水量,努力疏通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追求水利工程效益最大化,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未来山区农业用水的发展方向是推行实用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四、以生态文明构建人水和谐
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文化是软实力,像水一样,以柔克刚,潜移默化。水生态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实现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和谐统一。
1.山水相映,人文如歌
水生态文明既能展示文化应有的魅力,也可实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良好的水生态为发展旅游和休闲业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要有生态景观建设的美学设计和旅游开发的超前意识,在有形无形中都要考虑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比如农民在堤坡放牛,这是千古以来形成的一道乡间特有的民俗风景线,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今后耕牛会自然减少,届时也许会“物以稀为贵”,把耕牛当作文化遗产来保护。在新型城镇化河道生态治理中,可因地制宜将堤滩草茂之地作为自然牧场,形成“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观。再如一些农房民居、农用器具,以及石碾石夯等水利遗产,应在中小河流治理、水库整治中有意识地加以保护,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今天三峡人家、宜昌车溪等风景区给农民带来的丰厚收入,也许是当初人们想不到的。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
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往往也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水利工程应充分考虑人们祖祖辈辈“依河而居”的生活特点和习惯,在岸边修建人行通道、桥梁、洗用台阶,满足人们的取用水需求。在人居稠密地方,可就势修建集防洪护岸和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广场,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人水和谐景象。
3.彰显水脉,树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