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7 17:06: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

篇(1)

2011年10月14日,中信银行与第一财经日报联合在京举行“2011中国私人银行发展年会”。作为一项私人银行业界与客户的盛会,中信银行通过“中国私人银行发展年会”这一平台与国内外私人银行专家、同业研究中国私人银行客户新需求,共同探讨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为借鉴国际私人银行市场经验,促进中外私人银行交流、加强专业研究并推进中国本土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在本届年会中,中信银行、第一财经日报、BBVA、中国人民大学、欧洲货币杂志、罗斯柴尔德家族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私人银行研究会。国际私人银行研究会将聚焦国际私人银行客户特征、全球私人银行行业发展趋势与世界私人银行监管政策三大主题,力求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中信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 跻身全国性商业银行第五位

2011年10月16日,中国国内权威杂志《银行家》在京隆重举行“2010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仪式,公布了中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排行榜,中信银行位列全国性商业银行第五位,继续保持了国内商业银行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中信银行还荣获了“最佳财富管理银行”单项奖。

中信银行荣获2011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行动奖金奖

2011年10月15日,第五届哈佛《商业评论》“管理行动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首次参评企业,中信银行参选的“新员工培训项目”从众多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郑州分行参选的“变革之旅项目”荣获优秀奖。

哈佛《商业评论》“管理行动奖”自2007年启动,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推动中国企业汲取新理念、实践新理念。评委团成员由国际顶尖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根据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范围及有效性评选出优秀奖和金奖。获奖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在管理中乐于吸收新理念,勇于实践新理念,“用行动改变世界,推动理论进步”。此次得奖是对中信银行不断进行管理实践、管理创新的认可,昭示中信银行的管理实践已处于同业领先水平。

简化出国留学流程 中信银行为您支招

中信银行针对赴澳大利亚留学的学生开通了留学贷款资信证明业务,只要在中信银行存入一定的存款,中信银行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款,并开具留学贷款资信证明。有了中信银行开具的留学贷款资信证明,使馆将免去对存款6个月以上存期的要求。比如说,计划留学时间2年,使馆要求的留学资金是45万元,只要在中信银行存入50万元,中信银行便能给开具一份45万元的留学贷款资信证明,这45万元不再需要6个月以上的存期。此项业务不但提高了获得签证的几率,还能使得资金灵活周转。而办理此项业务的手续非常简单,只需在中信银行存入相应的存款,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国外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天就可办完所有相关手续。中信银行现在还针对出国金融客户推出了出国金融主题卡回卡,持有回卡办理出国金融业务可享受出国金融九大贴心服务,并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享受一定优惠。

篇(2)

[关键词]行业风险;银行信贷管理;无锡尚德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94-04

2013年3月20日,经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简称“无锡尚德”)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无锡尚德是第一家宣告破产的中国大型太阳能集团,也是世界上此类企业的最大规模破产。企业破产是现代经济中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然而,无锡尚德遗留的巨额债务却让相关债权银行变成“热锅上的蚂蚁”。截至2013年2月底,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目前已有6.08亿元债权到期,而无锡尚德已无能力清偿。破产重组只是个开始,根据破产重组法的规定“债权方只能从重组方拿到原有欠款的50%到60%”,这意味着银行贷款至少将缩水35亿元~40亿元,相关债权商业银行将面临巨额贷款损失的风险。

无锡尚德由施正荣于2001年1月创建,2006年实现美国纽交所上市。仅仅短短10余年的发展,无锡尚德已跻身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行列,并创造国内光伏行业多个第一。貌似强大的企业奈何一朝搁浅?企业破产有其自身战略、投资、管理和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对无锡尚德而言,光伏行业整体性陷入低迷却是将企业逼入绝境的重要外因。行业风险防范之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或许正如脚踵之于阿喀琉斯。此次相关债权银行折戟无锡尚德,暴露出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行业风险防范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贷款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分析、行业前景预判以及行业产能预警等方面存在着短板,并最终导致债权银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陷入巨额信贷损失的泥淖。

一、商业银行行业风险防范存在的缺陷分析

1. 对贷款企业的行业分析能力薄弱

行业是指按生产同类产品、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行业由众多在产品或者服务上存在着较强相似度或紧密关联度的企业组成。行业兴衰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行业的景气程度往往会决定行业内部企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状况。行业不同,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其内在运行规律以及诱发行业波动的因素也各不相同。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均把行业分析作为评估贷款企业潜在风险的重要步骤,并对行业波动予以特别关注。无锡尚德破产带来的巨额信贷损失暴露出商业银行在对光伏产业行业特点和内在运行规律的分析研究上仍存在不足。

我国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产业,无论是市场还是原材料均受制于国外,90%以上的原材料要依靠进口,80%的销售靠出口。在国际市场中,全球主要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集中在欧洲,而在欧洲市场中,又以德国和西班牙为主要市场。据相关报导的数据统计,2008年,欧盟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80%,而德国和西班牙的光伏发电总量总和约占欧盟的84%,是名副其实的光伏发电强国。欧洲市场目前是我国光伏产品最重要的产品销售区域。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全球销售格局中欧洲市场占到74%。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作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无锡尚德的产品销售直接受制于以德国和西班牙为主导的欧洲市场。通常,过于单一的市场结构会对企业的稳健经营形成挑战。单一的市场结构会降低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若因宏观经济波动、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对企业主要销售市场不利的情形,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都将受到一定影响。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时应充分研究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行业结构、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等影响因素,从而在对企业的信贷投放策略上建立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基于光伏产业的行业特点,商业银行对光伏行业的信贷投放上应保持足够的谨慎,以防止单一市场波动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乃至整个行业陷入低迷时的企业偿债风险。

本案例中,相关债权银行在光伏热潮的影响下对无锡尚德贷款时却表现出过于热情,削尖脑袋的反常现象,不惜采取种种优惠政策,放宽条件“拉拢”客户,不仅给予了巨额授信,而且在其71亿元贷款中大都为无抵押信用贷款。光伏行业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或许早已在无锡尚德辉煌之际为其注入了失败的因子,而忽略行业特点和内在运行规律,简单粗放的贷款策略是债权银行出现巨额贷款损失的重要原因。

2. 对贷款企业行业发展前景预判能力不足

美国J.P摩根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大量的贷款风险案例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的“三倍定律”,即3/4以上的贷款损失可以通过贷前风险控制和风险的早期发现加以避免,而当贷款出现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措施,对减少贷款损失的作用只能收到不足1/4的效果,而3/4的损失仍然难以避免。科学合理的对行业未来3年~5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分析研究,提前捕捉和识别潜在风险并做出积极应对,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能发电之所以在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两国对太阳能清洁能源强有力的补贴政策。然而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市场,一旦政府对光伏的支持政策有所改变,市场也将面临着迅速萎缩的局面。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此后愈]愈烈的欧债危机更使欧洲各国深陷经济下滑和财政赤字的泥淖。欧洲各国纷纷削减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在过去的10余年间,欧盟对太阳能光伏的补贴已经从最初的每千瓦时0.4欧元降到现在的0.2欧元甚至更低。”①从2010年开始,德国和西班牙先后降低了太阳能电价补贴力度,德国太阳能上网电价每年以超过5%的幅度下调,西班牙削减的太阳能上网电价幅度更高达45%。

国际知名的银行风险管理专家墨顿·格兰茨在《银行风险管理——广义信用工程介绍》一书中曾强调,“经济状况将影响行业的生命周期、变化速度以及资本的密集程度。”一个行业的兴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行业中每个公司的成败。2012年上半年,全国有50%以上的国内多晶硅公司处于半停产或完全停产阶段,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江西赛维,早在2011年三季报就显示,其负债已达27.47亿美元,负债率高达227%。②从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宏观经济因素,不难得出光伏行业未来将整体遇冷的基本判断。这些理应成为商业银行评估无锡尚德信贷风险的先行指标和预警信号,然而,相关商业银行未能及时预判行业发展前景并捕捉风险苗头,在风险出现之前及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恰恰正是欧债危机的愈]愈烈使得欧洲政府不断地削减对太阳能发电企业的补贴,导致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进而将无锡尚德逼向了绝境。

3. 对行业产能过剩的预警滞后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注重对贷款企业逐户逐笔贷款的风险分析和防范,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方面都建立了明确、系统的制度规范。但是,在行业发展的宏观分析上,由于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分析部门和人才,往往不能全面、系统、完整的把握宏观经济变化对经济增长可能的导向和对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重点客户产品市场状况的变化。特别对行业过热与否、产能过剩与否不能进行预见性判断,难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导致贷款投入产能过剩、行业过热的行业或产品。

光伏产业链主要涉及多晶硅原材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等相关行业。近几年,中国各地集中投资导致光伏产业“虚火上升”,产能扩张严重大于市场需求。无锡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在无锡尚德所从事的细分行业,据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统计数据,160多家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公司的总产能已经在40GW上下,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则在50GW~60GW。③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2012年~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才在20GW~40GW之间。④在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里和分析家笔下,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当下“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的负面典型。

行业产能过剩必然将导致全行业整体性获利水平的下降。据统计分析,2010年,光伏产业毛利率在30%左右,2011年下降至10%以下,而行业内的企业毛利率若是达不到10%就难以实现盈利。到2012年上半年,海外上市中国光伏产业股中,毛利率低达1%以下者已经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负数。⑤

产能过剩行业往往是前期银行信贷资金介入的密集区,产能过剩会引发全行业效益的整体性下滑,辐射范围大,影响程度深。无锡尚德仅在2011年就将光伏产能从1.8GW扩大到2.4GW,而增加的0.6GW相当于国内2010年光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商业银行并未对无锡尚德的扩张冲动保持足够警惕。在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无锡尚德依然能够轻易从银行获得贷款,商业银行提供的充足现金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尚德的盲目扩张。对无锡尚德来说,连年的大肆扩张所带来是巨大的财务压力。而对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于产能过剩行业将使其面临巨大的贷款损失风险。

二、思考与建议

1.完善商业银行行业分析评价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研究和行业分析才刚刚起步,在产业研究方面大多没有专门的分析机构和人才,缺乏相应的技术方法和分析系统。在信贷风险的评价体系中,主要通过对贷款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分析来评价和衡量贷款风险。多数银行对行业发展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前瞻性风险预警的要求。从无锡尚德破产案例不难发现,行业风险也是影响商业银行的企业贷款能否顺利得到清偿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将影响行业波动的相关指标纳入信贷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如行业市场结构特点、行业运行规律、行业经济周期和行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并在风险评估中对行业指标赋予更高的权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持续化、常态化的行业评估机制,组织专门部门和相应人员从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各国经济政策、技术水平、商品供求、原材料供应和现有生产能力等多方面来研究国内每一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的融资需求、盈利能力和风险度,针对行业前景进行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研究判断,并以此制定针对具体行业的信贷政策,定期予以风险提示。

2. 加强商业银行行业分析人才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人员相对于与现代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客户结构的变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贷经理、风控经理等在一线从事信贷管理的人员往往缺乏相应的行业专业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分析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方面能力不足,使信贷风险管理停留在表面而难以深入,容易形成能力风险。

当前,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将行业研究的专门人才纳入现有的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构建一支懂金融、会财务,了解行业的复合型信贷管理队伍。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分析涉及的范围广,需求的专业多,受金融队伍现有人才和结构的限制,商业银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库存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行业专家库,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单位从事行业分析研究的专业人才纳入其中,并针对客户对象的特点和主要业务领域,分层次的组建行业分析顾问团,从而更高效的开展行业风险的评估工作。

3. 提升商业银行对行业产能过剩的预警水平

产能过剩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一般而言,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往往是前期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重点投向区域。当前,银行在信贷管理中要避免一种误区,即企业处于上升时期,银行被表面“光环”迷惑,信贷支持力度就越大,更容易把企业推向盲目扩张深渊,最终葬送企业。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产能过剩监测分析的预警体系,通过预警系统超前给信贷人员提供风险可能发生的有效信息,帮助和指导他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和信贷投向,使信贷结构调整领先于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对于事实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商业银行要减少增量贷款,压缩存量贷款,综合使用调整贷款期限、变更抵押担保方式和及时保全等手段,尽量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4. 强化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

信贷退出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无锡尚德破产重组案中,众多债权银行之所以深陷巨额贷款损失的风险深渊,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准确预见企业发展前景,受制于企业的隐性“绑架”,丧失了信贷主动性退出的有利时机。

一方面,要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主动性。信贷退出的预警机制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既要重视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宏观经济、行业、产业等方面的的指标分析,要能够全方位的反应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科学地分析、预测和风险评估,使潜在贷款风险及时显现,增强信贷退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切实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各级商业银行所处层面不同,局部经营目标也会存在差异。特别是信贷资金沉淀会导致银行被企业“绑架”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基层银行缺乏信贷退出的主动性。因此,必须强化对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信贷退出的绩效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对各基层银行辖内贷款逐户进行分析、分类鉴定,制定相应的预见性退出目标和分步退出方案,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一户一策,责任到人,构建完善的信贷退出责任分解落实体系。

[注 释]

① 数据参见岳红《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保卫战》,来自期刊《节能与环保》2012(2):45。

② 数据参考了中国行业研究网《政府光伏财政扶持作用有限形势探讨》一文,2013-02-18。

③ 数据参考了第一财经日报《光伏行业50%以上公司处于半停产或停产阶段》一文,2013-01-04。

④ 数据参考了人民日报《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企业产能超过全球需求》一文,2012-12-18。

⑤ 数据参考了中国投资咨询网《2012年我国光伏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分析》一文,2012-12-11。

[参考文献]

[1] 李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J].财会研究,2012(18):78-80.

[2] 任建军,杨林.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退出问题研究 [J].金融论坛,2006(11):16-22.

[3] 杨锐,仕长鹰.基于非对称信息博弈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J].现代情报,2010(4):121-122.

[4] 赵勇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近期进展、挑战和对策建议 [J].宏观经济研究,2009(2):45-48.

[5] 周夫荣,戴喆民,邓攀.尚德与赛维:光伏双雄早衰 [J].中国企业家,2012(20).

[6] 冯祈善,胡栗源.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分析与建模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6):367-370.

The Case Study of the Wuxi Suntech Power

on Industry Risk Prevention Concerning Commercial Bank Loans

Wei Kaihua

(School of Finance,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篇(3)

资本监管趋势要求银行经营转型

银行业资本监管的趋势。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经营的逐利性目标带来的综合风险与国家以及社会要求银行经营的安全稳健目标存在矛盾。为规范银行经营行为防范金融风险,银行监管当局需要依法对银行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巴塞尔银行管理和监督委员会从1974年至今不断完善相关协议,形成银行监管制度体系,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逐步成为国际银行业共同遵守的准则。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更明确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目标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实施有效的资本充足率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银行经营风险中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对银行资本的侵蚀,从而维持银行业的稳定。

我国银行监管当局也一直与国际银行业监管趋势保持一致,特别在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成立后,更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为落实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新理念,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质量,借鉴巴塞尔新协议内容,2004年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到2006年底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届时资本金不足的商业银行将停止其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

回顾和展望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发展趋势,把资本充足率确立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核心指标,并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内涵决不仅仅限于提高资本充足率这个单一目标,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促进商业银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主动寻求改革之路、转型之路,将商业银行从以往盲目的、缺乏理性的外延规模扩张之路引导到自身持续的、平稳的、健康的内涵深化经营转型道路上来,化“被动的资本约束机制”为“主动的资本激励机制”,实现资产安全和效益的动态平衡,提高综合竞争力。

资本约束条件下的银行传统经营“两难”。近20年来,快速发展中的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总量、存贷款规模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经营不断发展、资产迅速扩张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也日显突出。根据有关资料估计,按照原资本监管口径计算,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是5.75%,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7.35%,均低于8%的最低监管要求。

随着资本监管约束的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经营发展模式出现“两难”困境。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银行信贷等以资金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与支持,银行信贷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仍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并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推进器;另一方面,单纯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所带来的规模快速扩张,将占用较大的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而在资本补充方面,由于传统存贷款业务主要依靠利差收入,利差空间收窄,银行盈利能力有限,靠银行自身的利润积累远远弥补不了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的资本缺口;同时银行资产的盈利能力不高,再加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又导致银行从外部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难以及时有效实现。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不可避免。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8%的最低监管要求,监管当局将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越来越强化的资本监管,使传统业务模式下的我国银行业务经营与发展陷入“两难”的境地。即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不增加资本,难以满足业务特别是风险资产快速扩张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难以逃脱监管当局的管制和制裁;增加资本,现有的资本回报水平又难以在目前仍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通过有限的渠道形成对投资者的足够吸引力,资本补充的速度和数量难以满足业务扩张的需要。

银行业面临的“两难”困境,其实质是当前在资本约束下银行传统业务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而盈利能力不足。商业银行要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必须探讨经营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建立稳定有效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实现资本监管下的业务持续发展。资本补充不是目的,而是永续经营的必要条件,核心是通过业务与盈利模式转变,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

银行经营转型的方向和思路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实施经营转型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涉及战略目标、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方方面面的改革,要求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需要长期规划、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当前的重点,是做好战略转型规划,以业务转型为核心,通过改革完善公司治理,配合以高效的组织架构和流程再造,以及严密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正向的绩效管理激励,建立、健全良好的转型机制,通过先进的IT建设形成推动经营转型的技术支撑,通过理念和文化重建形成推动经营转型的理念环境和文化环境,最终实现整个银行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业务转型。社会经济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的深刻变化、金融业激烈竞争、资本充足率监管将促进银行业务和盈利渠道的多元化,并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金融服务中介的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的转变,由此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深刻变革和战略转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最重要的是转变原先的业务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原先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业务转型,塑造自身的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这是银行经营转型的核心。商业银行谋求业务转型,当前主要应根据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趋势和战略转型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立足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本质,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逐步淡化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依赖,塑造业务特色和业务品牌,努力走出国内银行业务同质化的经营格局,实现各项业务的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公司治理转型。经营转型,是关系到银行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在银行公司治理层面上认真思考,使现代公司治理的理念、原则、制度完全纳入到银行转型的具体行为中去,与银行发展和转型实践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当前的重点是围绕经营转型,完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把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核心原则、基本要求,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化作银行基本制

度和具体可行、详细明确、覆盖各个层级环节的制度规范,化作一整套明确完整的传导、执行、监督、控制、反馈机制,使公司治理从银行“上层”有效传导到“基层”,更好地推动经营转型。也就是要建立清晰有效、完整规范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解决公司治理在银行基层的构建问题,解决公司治理上层架构与基层架构之间的衔接问题,促进最高权力层、决策层、监督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等全行各层级制度体系、运行机制的全面衔接,确保公司治理的理念、精神和原则以及决策层、管理层的决策意图、管理目标切实有效地传导到全行经营管理的每个机构、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公司治理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战略目标传导机制、经营目标传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几个方面。

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转型。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这也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组织再造总的方向是以客户为中心,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和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逐步变“小总行、大分行”为“大总行、小分行”,按照“事业部制”方向,实行“双线运营”,逐步加强公司、同业、零售等业务线的垂直化运作管理,同时设立一系列专业化的作业和经营中心,对资金清算、单证业务、信贷放款、离岸业务、资金市场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等进行集中化、专业化运作和管理,相应改革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改革工作报告路线,加强风险集中管理和监督。伴随业务转型和组织再造,重组决策流程、业务运作流程、监督控制流程再造、核算流程,使静态的组织架构得以灵活有效运转。

风险管理转型。银行业是高负债、高风险的特殊行业,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是商业银行始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尤其在经营转型过程中,风险管理必须首先转型,风险管理理念、制度、工具、手段等必须适应新的经营模式的需要,无论建立何种经营模式,其风险都必须首先可控。结合经营转型,适应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当前应重点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精神,优化风险管理构架,建立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风险管理骨干体系――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体系(RMCA体系),建立统一、优化的风险管理模式,并在加强风险管理基础上完善资本管理,优化资本配置,实现风险资产的最优组合。通过风险管理骨干体系的建设,使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重点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变到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从主观的经验管理转变到量化的科学管理,进而使经营转型建立在比较可靠的风险管理保障之上。

绩效管理转型。经营转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业务的多元化、特色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盈利来源,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依靠有效的绩效管理加以引导和推动。为此,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改进传统的单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一套与经营转型的目标相一致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的有效性最终必须通过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来实现,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建设,重点是以业绩衡量评定为基础改革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涵盖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目标明确、导向一致、操作简洁、稳定持续的薪酬分配体系,实现银行的薪酬制度要以银行的转型战略和目标为基础,与市场竞争要求和银行自身条件相匹配,充分发挥其基础性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信息技术转型。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并将商业银行数字密集和时间价值的基本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离不开信息技术相应转型所提供的强大支持。根据经营转型的需要,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应把握好几个重点:一是深化信息技术在客户服务、业务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增进技术与业务的相互融合,提升核心产品、品牌产品的技术壁垒,形成别人难以模仿、复制或超越的产品技术优势。二是深化信息技术在管理决策方面的应用,增进技术与管理的相互融合,提升管理决策的速度和质量。三是深化信息技术在内部沟通方面的应用,增进上下、左右信息沟通的实时性、有效性,增强银行整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四是深化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将风险管理镶嵌人工作流程,使各项业务规章和授权转化为系统软件中的逻辑门槛,在客户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对风险管理的硬约束。五是深化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管理,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原则、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监管要求,结合银行业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实际,以及经营转型过程中新技术运用的新动态,科学制定技术风险管理策略,健全技术风险评估和系统运行监控,加强技术外包管理,确保数据和技术安全。

篇(4)

字如钧

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农行云南省分行依旧创下骄人业绩,看农行云南省分行行长字如钧如何带领云南农行人在逆境中谋发展,如何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己任,将创新与监管发挥游刃有余,如何审时度势,更好服务地方经济。

在金融危机肆虐下,农行云南省分行依旧创下了骄人业绩。农业云南省分行行长字如钧信手拈来的一组数据就说明了一切:2009各项存款净增300亿元,各项贷款净增230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9.8亿元,实现拨备前利润47亿元。为更好服务于“三农”,农行制定了“三农”板块业务经营计划目标。各项存款净增174亿元,各项贷款净增116亿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6亿元,实现拨备前利润26.45亿元,新发放惠农卡100万张,新授信农户6万户。

这不仅仅是一组数据,而是农业银行云南分行为云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证明。

以美国次级房贷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把全球各地各行业经济拖入谷底,要谋发展改革势在必行,风险管理成首要目标。为实现目标,字如钧带领全行上下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着力推进和深化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效激发全行经营活力。并按照“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的原则,从组织体系、核算体系、运营机制三方面扎实推进三农金融部改革。

截至2010年3月末,营业部各项存款余额602亿元,贷款余额555亿元,分别占云南省农行存款和贷款的30%和38%。由于其所处的区位,各项存款、贷款规模占全行的较大比重,在助推云南金融业发展和昆明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农行加大了与云南省中小企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合作力度,在中小企业政策扶植、担保机构准入、小企业上市等方面建立了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一批合作项目已处于筹备阶段。除了加大与政府的合作之外,农行积极参与了人民银行、工信委2009年举办的云南省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推荐会,展示了农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金融产品,扩大了社会影响。为了确保企业能在最短时间获得资金,农行简化了中小企业信贷流程,承诺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信贷业务审批。依照以上措施,农行云南省分行2009年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净增近90亿元,贷款余额接近600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近150亿元,在云南省全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农行云南分行顺应中央经济会议“促转变”政策,收紧对过剩产业的信贷投放,释放出一定的信贷规模到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等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行业,支持行业发展,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促进云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字如钧审时度势认清目标,在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三农”问题的解决方面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相关文章详见《A时代财富》2010年总第48期及中国时代名流网:省略)

谭万刚

中国民生银行昆明分行行长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行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土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民生银行昆明分行行长谭万刚认为,银行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依靠和依附是明显的;作为银行应勇于创新,勇担责任,注重自身良好形象塑造,从而促使金融环境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经济发展与金融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发展趋势看,经济发展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突出,苛求也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高度强调市场行为、市场规则、市场运行要规范。

谭万刚说,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各个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并且均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各地还是存在差异。中国地大物博,省份也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注定了会有差异。云南历年来不良贷款记录较低,在管理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这就充分证明了云南省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的整体环境是比较好的。无论从政府角度,还是个人角度看,云南省的金融环境整体不错。对于云南的人文环境,谭万刚个人比较欣赏和认可。他谈及,被认为发展慢,思路不够活的云南,另一个角度看,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人文环境。

谭万刚还分析道,就经济生态环境而言,云南的后发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虽然其经济总量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但是从国家政策的扶持逐步落实到位,这种优势将得以凸显。因为云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人才回流、资金西迁都会为云南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谭万刚认为,在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银行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自2005年3月民生银行进驻昆明后,到目前为止,民生银行的资产已达220个亿、存款是170多个亿、贷款是210多个亿、利润有5个亿左右。网络和业务拓展至玉溪、曲靖、红河以及昆明的各个郊县。在这5年里,民生银行没有一分钱的不良资产,没有一分欠息。谭万刚则谦虚地表示,民生银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其控制制度、客户选择、管理等的严谨和缜密,更重要的前提还是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好,这样才能够顺势,做好内部的事。

从现状看,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反之,如果一个地方的金融机构勇于创新,勇担责任,注重自身良好形象塑造,也能促使该地的金融环境不断优化。

不过,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从金融机构自身做起。谭万刚行长说:“金融生态环境要真正深入人心,真正维护和建设好,还需要各级各部门重视教育、引导,不断增强金融意识。只有那样,云南的金融环境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相关文章详见《A时代财富》2010年总第48期及中国时代名流网:省略)

高云

兴业银行昆明分行行长

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2010年,兴业银行昆明分行在高云行长的带领下倡导可持续性金融,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事业,努力打造一流、专业服务团队,书写出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新篇章。

一组平凡的数据悄然记录着兴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辉煌:自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354笔,金额265.34亿元,其中昆明分行获得总行节能减排认定项目共5笔,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3笔,金额3.67亿元,待批节能减排贷款约10亿元。据高云介绍,该行节能减排贷款支持的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1376.8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3776.86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63.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6373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364.5万吨,年节水量2008万吨。

“节能减排贷款”是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之一,其旨在支持中国境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节能设备的应用、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项目。高云介绍,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兴业银行推出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模式、CDM项下融资模式、节能服务商(EMC)融资模式、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模式、设备制造商增产融资模式、公用事业服务商融资模式、融资租赁模式、非信贷融资模式等“7+1”融资模式,助推绿色金融的发展。

高云指出,科学把握市场、创造性的设计绿色金融服务产品,是兴业银行的着力点。兴业银行节能减排贷款针对节能减排项目设计,在国内尚属首创。引入各种信用增级措施、降低融资门槛,是其另一特点。除此之外,提供专家技术支持,成为兴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的一大亮点。

自开展“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以来,兴业银行以金融创新支持和推动政府节能减排,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此外,兴业银行还出台了《节能减排项目投向准入细则》,这是国内首个针对节能减排领域的信用业务准入指引,从制度上保障了节能减排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既明确了业务目标,又规避了市场风险,在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客户的项目风险提供专业技术判断。在2010年各家银行严控信贷规模的背景下,兴业银行从总贷款规模中切出专门额度支持此类项目,确保其不受信贷规模的影响。

高云说,兴业银行人把握当前绿色金融业务绝好的发展趋势,按照“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做出影响”的要求,沿着“业务上规模、资产调结构、服务塑特色”的思路,以节能减排贷款作为重要抓手,快速提高绿色信贷资产在全行信贷资产的占比。利用自身信息和渠道优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将国际先进经验与本土实际相结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安排、财务顾问等综合服务。同时,锻炼一支既懂得金融服务又具备节能减排技术属性知识的复合型的专业服务团队,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强有力保障。有了坚实基础才能全方位、深层次为低碳经济服务。

在践行绿色金融的道路上,高云和兴业银行人正迈着铿锵的步伐前行。

(相关文章详见《A时代财富》2010年总第48期及中国时代名流网:省略)

许海

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

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正式启动,乃金融盛事,引人高度关注,是迈向国际关键一步,其影响举足轻重,意义深远。银企共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工行如何全方位迎接挑战,促进经贸金融双赢?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许海为您详细解读。

“云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引起整个金融行业的高度关注,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也是云南金融界的一大盛事。”许海表示。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云南省“桥头堡”建设意义深远。对于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将扩大银行结算、融资及配套金融服务,还将增加派生业务和新盈利增长的机会。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云南正式启动,为云南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对此,许海表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利于云南金融业不断提升涉外服务功能、提升云南金融支持涉外经济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云南金融业对‘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云南对外开放、涉外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工行拥有广大的客户群体、庞大的境内网点和境外结算网络。其首屈一指的人民币资金实力和多样化的结算产品,以及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造就了其品牌价值的巨大影响力,加上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具有的中间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先天优势,跨境人民币结算为工商银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许海表示,他将带领工行云南分行上下积极顺应客户需求变化,不断提高产品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提供与进出口贸易型、“走出去”、“引进来”等企业金融需求相匹配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及配套金融服务。使工行成为云南省企业“走出去”首选银行、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首选银行。

机遇伴随风险,客户对新业务的熟悉需要时间、出口试点企业名单尚未公布、与临国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一定差异、贸易欺诈风险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为规避上述风险,我行将结合具体业务流程,健全对重点业务洗钱风险的控制机制。加强跨境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的基础上,加强物流、资金流和单据流的跟踪监控等等。”许海表示。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有一个被企业逐步理解、接受的过程。工行将继续深入了解、挖掘客户及市场需求,做好对客户的政策讲解和业务宣传工作,摸清、培育和引导客户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需求,并利用工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满足我省企业的跨境金融需求,巩固与企业的业务合作,使银企双方实现经贸和金融的双赢。”许海说。

(相关文章详见《A时代财富》2010年总第55-56期及中国时代名流网:省略)

周洪源

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副行长

云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引起了整个金融行业的高度关注,对于云南省经济贸易的发展意义尤其重大。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作为云南省国际结算领域市场份额最大,最具产品、技术、人才、渠道等优势的商业银行,那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对云南省的桥头堡建设又有何重大意义?等问题需要答案。

2010年6月22日,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成功办理云南省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汇率稳步走强,人民币走出国门并成为国际货币是必然趋势。”周

洪源说。

周洪源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同时还可锁定财务成本、估算企业预期收益,而相比于可兑换货币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简化手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于没有外汇收入的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还有利于减少外汇兑换损失,降低选择人民币融资产品时的衍生费用。

周洪源表示,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企业,这种结算方式可以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云南的桥头堡建设意义重大。云南省位于中国-东南亚两大区域经济往来交汇地带,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给云南省的对外经贸发展带来了极好的发展契机。” 周洪源说。

机遇与风险并存,周洪源表示,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的最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和支付手段发生大规模的跨境流动,这给金融机构对人民币资金流动的有效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周洪源严格按照国家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贸易的便利化。

周洪源表示将从以下几方面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云南省的发展。首先,建设完备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体系。其次,加强与周边国家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第三,加大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

周洪源总结道:“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将凭借中国银行全方位的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丰富的双边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经验、遍布全球的清算网络以及卓越的国际声誉,继续加强国际业务产品的建设,更好满足企业的需求,提供优质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合作的‘双赢’”。

(相关文章详见《A时代财富》2010年总第55-56期及中国时代名流网:省略)

陆金根

中信银行昆明分行行长

上榜理由: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信银行昆明分行作为在滇商行一份子,作为中信集团云南代言人,有能力也有义务争做面向西南的“金融桥头堡”,与云南共同谱写发展新篇章。

中信昆明分行立足云南,争做面向西南的“金融桥头堡”,蕴含“动态平衡”与“阶段渐进”之意。为了更好的融入面向西南的跨境综合金融发展新时代,也为了逐步化解我国既存的金融需求大于供给矛盾,中信银行昆明分行行长陆金根表示,中信银行昆明分行将取“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种模式之长,提倡适度超前和勇于创新的理念,不断加强金融供给的水平、效率与范围,尽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努力走“供需平衡型”之路,力争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出清”之帕累托效率状态。在整个金融制度框架的动态演进下,有重点、分步骤的扮演好“跨境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之时代角色。

在现实面前,理论指导实践,综合各种主客观因素,中信昆明分行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夯实基础,做大做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作为自身国际化的着力点,并快马加鞭地助推该业务驶入发展的上升通道,以此进一步树立起中信银行的品牌、形象及影响力,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争取获得市场和政府更大更多的认可与支持,为“金融桥头堡”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第二步:主动出击,扩展和丰富跨境综合金融服务的层次及种类,全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中信昆明分行拟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基础上,根据“走去出”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不同业务需求、不同行业特点,从账户服务、结算服务、融资服务、理财服务等方面努力扩大客户的选择空间,让中信银行成为大众化的产品超市,提供特色化的公司金融、专业化的行业服务等金融需求。

第三步:全面深化,努力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建设中提升和强化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让中信银行成为产品研发中心的推手、决策咨询中心的助手、资本运作中心的能手、信用增级中心的帮手等角色,强化自身角色的效应,发挥角色功能。

为促进中信银行昆明分行更好更快发展,陆金根说,从内部看,在滇商业银行应当以“苦练内功是发展的第一要务”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做到“五个一流”:一流的组织管理、一流的品牌形象、一流的网络体系、一流的专业能力和一流的关系营销;从外部看,对政府及监管部门而言,应当以争取、支持和优化为关键词,谋求多管齐下,实现合力共振。我行将内外兼修,走一条面向西南开放的跨境金融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详见《A时代财富》2010年总第55-56期及中国时代名流网:省略)

旃绍平

玉溪市商业银行董事长

玉溪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的第三梯队,正逐步成长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在金融行业的表现可圈可点,内部管理逐步规范,风险控制逐步完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发展潜力值得期待。

在2009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经济复苏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迎来了春天,但结构调整、资本约束、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进一步加大。作为云南本土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玉溪市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玉溪市商业银行董事长旃绍平的带领下却取得了骄人业绩。

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不可避免,中央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国民经济逐渐走出低谷,逐步向好。2010年,玉溪市商业银行紧紧围绕地方政府“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的发展战略和“三优一特”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支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生态的产业、项目,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10年9月末,全行资产总额达64.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6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2亿元,资本充足率12.22%,不良贷款率0.55%。在公司治理方面,实施增资扩股计划,补充核心资本,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运作机制;在内部管理方面,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着力点,以业务创新为中心点,以信息科技建设为助推点,以提高人员素质为发力点,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凝聚点,促进全行发展水平的提高;在跨区域经营方面,4月,玉溪市商业银行牵头组建的第二家村镇银行――楚雄兴彝村镇银行开业,6月,玉溪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行――昆明分行开业。跨区域经营的实施为全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全行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1年,玉溪市商业银行将确立“立足滇中,服务云南,辐射东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市政银行、市企银行、市民银行”的市场定位,立足地方,坚持中小,服务市民,围绕财务稳健性指标、客户服务指标、客户分类指标、业务发展量的指标、业务发展质的指标、组织结构指标、业务保障指标、软实力指标、核心竞争力指标、组织保障指标等十大指标,实施五大转型:第一,以差异化的思路推动市场定位转型,显著提高目标客户保有量和贡献度,形成优秀银行的经营基础;第二,以特色化的服务方式推动服务转型,显著提高差异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能力,成为具有特色的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第三,推动经营机制转型,全面推进资产、负债、收益、客户、渠道结构的大调整;第四,推动风险管理转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显著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形成优秀银行发展的保障;第五,实施绩效薪酬转型,改革薪酬制度,显著提高生产力,在竞争发展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挖掘人力资源优势。

(相关文章详见《A时代财富》2010年总第55-56期及中国时代名流网:省略)

夏小平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

在2010年新农村建设进行如火如荼之时,中国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夏小平携全行员工奋战在“支农”路上。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提高贷款信用度,加快担保、流程、审批创新……邮储银行云南分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留下一行深深的足迹!

自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成立以来,支持农村建设力度很大,新农村项目和小额个人贷款业务两项支持总额就多达140余亿。夏小平说,为了更好将“支农”工作继续下去,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承担了云南金融缺失网点中分布在边远乡镇的16个建设任务。

回首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成立的1000余个日日夜夜,不到三年的时间,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网点布局情况看,云南省截止目前建立了邮储网点791个,其中县(含县)以下有620个,县和县以下网点基本上占78.64%,网点在各家银行中算是较多的,全省有汇兑网点1636个,其中县(含县)以下有1438个,占比为87.9%。

庞大的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的网点数目,正证实了由夏小平带领的邮储银行云南南省分行在支持“三农”建设事业上迈开的坚实步伐。根据云南省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加之山区、半山区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较多,“三农”建设任务艰巨这一特殊状况,夏小平以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示,“邮储银行作为定位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服务责无旁贷,要迎难而上。”

言必行,行必果。针对一些贫困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农户要发展经济却缺乏资金支持的现状,邮储银行云南分行开办了小额个人贷款业务。此业务属于纯信用担保贷款,没有任何抵押物。为确保资金安全,夏小平说,“邮储银行在贷款上坚持两个原则,即信用意愿、信用能力来权衡是否贷款。在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也是通过联保的形式筛选客户,减少贷款风险。”

为有效保障“三农”建设进一步发展,邮储银行云南分行推出 “好借好还”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之所以冠名“好借好还”,主要是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动农户建立良好信用习惯。另外,邮储银行云南分行还推出鼓励信用贷款的措施,比如对于按期还款、守信的客户实行五免一的优惠措施,相当于是下浮了18%的贷款利率,同时根据按期还款户信誉度,在今后贷款过程中,提高贷款额度、缩短授信流程。”

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除了推行“小额信用贷款”之外,还对担保、流程、审批进行一系列创新。这一举措使小额贷款打破了只有农村人口才能享受小额贷款的惯例,让更多涉农行业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为当地农户开创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增收渠道。

篇(5)

一、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趋势

商业银行业盈利模式,是指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主导结构,可分为传统业务型和非传统业务型两种。传统业务型简单来说就是以存贷息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非传统业务型则是指非息差收入占较大份额的盈利模式。现阶段银行非息差收入主要包括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其中中间业务占主导地位。在国际较为成熟的商业银行中,支付结算类收入一般占据了中间业务收入三分之一强的份额。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银行业均以传统盈利模式为主导。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面临着经营环境的深度变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规避金融管制的需要以及增强同业竞争力的压力,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寻求盈利模式的调整。特别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为银行业盈利方式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手段。以美国为例,由于上世纪80年代金融管制的放松,激烈的竞争导致大量银行倒闭,在促成银行资本集中和垄断加强的同时,也使银行筹资成本不断提高,传统存贷业务举步维艰,迫使银行业寻求新的出路。在以上诱因下,美国银行业竞相以发展非传统业务改变盈利模式,获取更为稳健的回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美国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2011年度,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0%左右,承兑、资金清算结算、卡基支付、网上支付等大量中间业务创造的利润占据了主导。而支付结算业务作为资金运行载体和最终清算渠道,在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高储蓄率传统和存贷利差较大的政策因素促成了利差收入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银行业的原始积累,并成功抵御了新的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背景下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融资成本过高,过多剥夺实体经济利润形成银行业暴利以及应对宏观形势变化能力不足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存贷利差将进一步收窄,银行业盈利模式必须加快调整。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支付结算等非传统业务收入是提升银行业务经营和盈利稳健性的必然选择。2005年以来,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推广应用,支付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基本健全,为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以六安市为例的支付结算业务贡献度分析

1、六安市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六安市地处皖西,经济金融总体欠发达。近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向好,六安市银行业传统存贷款业务规模扩张较快,成为盈利的主要支撑。通过在支付系统建设以及银行卡业务方面的积极努力,六安市各银行机构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增加较快,特别是地方性银行业机构在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方面超过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由于起步较晚,六安市结算品种较为单一,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占比较小,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11年末,六安市各银行机构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0.99亿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3.78亿元,占比7.42%;支付结算收入1.10亿元,占营比2.15%。中间业务收入中,支付结算收入占比近30%(见表1)。

目前看来,六安市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总体有以下特点:一是收入规模总体偏小、占比不高;二是各银行业机构间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不平衡;三是业务收入增速波动小,占比有逐年扩大趋势。表明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在未来银行业盈利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尽管六安作为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基本停留在传统业务领域,但在新的信贷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发展以支付结算为主体的中间业务获取稳定的收入,以对冲单纯利差盈利模式在经济周期变化中的波动性。

2、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对银行盈利贡献度分析

调整盈利模式是银行业未来发展中决定竞争力高低的必然路径,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上优先考虑将占得先机。六安市银行业虽然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上总体水平偏低,但机构间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以下以建行六安分行为例分析支付结算业务对盈利的贡献度。从图1可以看出,建行六安分行的支付结算业务收入金额与农业银行六安分行基本持平,但建行六安分行支付结算收入占本行营业收入比例却位居全市第一,达到10.30%。这与建行总行近年来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转变经营模式与发展理念所作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探索密不可分。

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虽然中国的银行业开放程度总体不高,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大面积冲击,但中国银行业也充分认识到过分依靠贷款利差的单一盈利模式所隐藏的弊端。建行六安分行在业务拓展方面,实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增长与等级行考核相挂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激励机制。与此同时,该行大力加快新结算产品的推广应用,在完善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了对国内信用证、现金管理系统、对公一户通、对公通兑等业务的推广,使支付结算业务不断与国际接轨、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同行业中,建行六安分行率先建立了较为稳定客户资源,抓住了近年来部分产业资金流通量规模扩张的有利时机,支付结算收入水涨船高。2008年至2011年,建行六安分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逐年稳步增长,2011年支付结算收入总额在全市占比32.25%,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从图2、表2可以看出,2008至2009年度在金融危机下,建行六安分行利差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下降6.89%,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成为利润表中为数不多的收入不降反增的科目之一。目前,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需要更平稳、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支付结算业务收入稳定、低风险的特性正契合了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对维护银行整体收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平衡和基础作用。相对成熟、服务周到的支付结算业务管理水平,成为有效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一环。

三、发展支付结算业务助推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1、继续完善央行支付系统,强化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的基础通道建设

不仅要在基础系统建设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也要根据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提供全新的清算方案和平台支持,在支付基础设施领域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服务和创新保障。

2、规范收费标准,为提高支付结算业务收入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建议出台《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在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的设计上,坚持收与支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原则。

3、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对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方面提前作出政策设计,引导商业银行树立长期稳健经营的理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系统内要重视盈利的结构性调整,前瞻性设计经营风险的应对措施,加强对支付结算业务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充分调动基层行拓展支付结算业务的积极性,推动支付结算业务的良性发展。

4、深入拓展支付结算工具应用的空间,不断加强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

着力加强支付环境的改造,针对性推广创新型支付产品。大力推行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如定期借记、电子商业汇票、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协同发展第三方支付等。积极拓展农村市场,针对农民工群体和涉农补贴发放群体,大力推行特色银行卡服务。并在提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银行卡的消费,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通过对农村市场的细分服务,发展稳定的客户群,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客户保障。同时加强电子商业汇票、新版票据、银行卡、第二代支付系统暨ACS系统、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工作。

5、鼓励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类产品的市场营销上充分竞争

各商业银行要在支付结算业务的队伍建设、宣传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支付结算类产品营销,强化支付结算业务的社会认知,在形成社会需求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稳定客户群众,保障后期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要支付结算业务品种的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市场分配上形成充分竞争的形势,推动我国银行业支付结算业务持续发展和盈利模式的加快转型升级。

篇(6)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分业经营

金融业分业经营或合业经营是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无论在理论探讨或实际运作中,曾几经反复。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金融业向着规模化、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合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这一重大变化对即将加入WTO的我国银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战略,已成为金融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一、混业经营背景及原因分析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29年之前的世界各国金融业大都实行混业经营;30年代至70年代末,以1933年通过的美国《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为标志,分业经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80年代,随着分业限制在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先后取消,以及1999年11月4日美国《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废除和《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的通过,揭开了金融业又一次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篇章。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利润率不断下降,迫使他们不得不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由单一存款延伸到包括金融债券在内的多种经营,使其获得了更多的较稳定资金,从而可以进行更多的其他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这样也可在增强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流动性方面与证券市场互补协同、扬长避短。

(二)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特性要求两者之间协调统一。企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求以巨额发展资金为基础,而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造成只有依靠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银行、银团提供贷款,或通过券商发行债券、股票来集资才能为其解决资金问题。众多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大规模资金需求,就必然需要通过相互组合、并购来扩充自身资金规模。

(三)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和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大多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逐步放宽了金融机构业务分工的限制,甚至为混业、并购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金融自由化的完成引起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放开,使资本项目与货币政策、汇率及财政政策之间发生矛盾,由此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出现的银行重组现象,从而迫使、促进了金融业的并购或混业经营。

二、我国金融业经营业务的演变

自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为适应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先后成立了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城市信用社等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业务全方位交叉的合业经营。

由于当时金融法规体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定位不准,加之人民银行监管经验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通过拆借市场进入证券市场,通过贷款和投资渠道流入房地产,对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逐澜的作用。同时,也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为改变这种情况,1993年以来进行了政策调控,明确规定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其特点是:商业银行不是从事证券投资,证券公司也不得从事存、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

三、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合业经营的必然性

1、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内部推动力

从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过程来看,推动力源于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利润的最大化。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内部推动力仍来自于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

首先,分业经营本意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播,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实践来看,不但没有降低系统性风险,反而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把它们的业务限制在一个更加狭窄的范围内,由于国有企业的普遍效益低下,商业银行的利润被限制在一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范围经济得不到体现,成为名副其实的"窄银行",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

其次,从金融的发展轨迹来看,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金融衍生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突出,而银行的作用则趋于萎缩。我国银行业同样也面临金融脱媒的问题,银行业已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买方市场环境。利润率下降,迫使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以进军资本市场。

2、加入WTO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外部推动力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必须按照WTO制订的规则进行金融活动。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混业经营模式,而且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亦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全能型外资银行的竞争,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混业经营的步伐。

四、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时机与方式

1、我国金融业现阶段仍不宜实行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业是坚持实行分业经营还是改而实行混业经营?笔者认为,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走向,但近期不宜仓促实行混业经营。

第一,从立法上确认混业经营会对国内金融业造成的冲击。如果我国修改有关金融法律,从立法上确认混业经营方式,将使该原则由绝对禁止一步跃为法律允许,受到的震动无疑是很大的。可能会重蹈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分业经营之前金融秩序混乱的覆辙。

第二,一国金融业是实行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应根据本国金融业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规律选择。当前我国金融业形势尚不利于实业混业经营。首先,我国金融机构现阶段的信息状况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佳,制约了混业经营的可能性。其次,居金融业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混业经营所需的约束条件将难以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最后,现阶段允许商业银行进行混业经营将不利于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第三,实 行混业经营并不必然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混业经营能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拓宽获利渠道,有利于业务创新。但混业经营这种优势的发挥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本身必须具备相应的市场运行机制。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机制上的缺陷尚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混业经营不但不会降低风险,反而会使商业银行业务的投机性加强,整体风险变大。

2、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时机与方式

我国金融业暂时不宜实行混业经营,这是为了在今后更好地进行混业经营。适机选择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混业经营的优势。

混业经营的内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仅指金融业务的联合经营,商业性金融机构可兼营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业务。第二层次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第一层次混业经营的基础上还能投资于非金融行业,成为一般工商企业的股东。我国在允许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之初,需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合理的混业经营层次。在目前阶段我国金融业宜实行第一层次的混业经营,即不宜允许商业银行拥有企业股票。

首先,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而又能基本运行正常的前提之一是正常的银企关系,但我国国有企业融资过分依赖银行、企业软预算约束和赖账经济,银企关系扭曲。其次,银行持有企业股票将对股票市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银企股权相联使银企关系密切,企业可通过优惠条件从银行取得融资,这使得一般的股票融资显得不重要,股票市场的发展缺乏动力。此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监控。

总之,我国的金融经营体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不宜打破现有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当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安全网络比较健全的情况下,实行混业经营体制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我国应选择好混业经营的时机,正确选择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式。

篇(7)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银行;信用管理;战略思想;策略探究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与通信网的拓展产物,能够实现对物理世界实时管控、精确管理与科学决策的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内外各级政府机关积极颁发一些促进物联网有关战略与发展的计划,物联网产业发展速率不断提升,积极朝着生产生活与经济金融相关领域靠拢。物联网思维有效整改了传统商业生态环境,调整了传统商业模式,为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助力。将物联网思想与相关技术整合到网络环境中,将促进当下金融信用环境的革新进程,助力于金融全新变革进程。相关人士指出,物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被视为对对信息技术的集成与综合应用,实现对商业银行信用的有效管理,降低信用风险,将物联网银行的发展推向新高度。

一、物联网银行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物联网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一类新模式,当下国际尚未对物联网银行做出明确界定与统一标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物联网银行主要是采用把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整合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进程中,再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内部管理等工作的运行模式,即推行“帕累托改进”模式,进而最大限度的压缩其运营成本以及提升效率。陆岷峰(2017)对物联网银行的概念做出如下定义,即物联网银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应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在用户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等多样化经济环境中的信息流量、资金流量与物质流量有机整合为一,进而为用户在存款、贷款以及汇款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兴组织模式。

(二)特征

①普惠化:这是物联网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最大的差别。为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运行的有效性,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宗旨在于提升上述金融业务形态运行期间应遵照的原则、规定以及发展目标等[3]。但是由于传统银行业的限制,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等业务形态拓展范畴相对狭窄,应不断提升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而物联网银行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服务对象为传统抵押担保模式下不能兼顾周全的中小微企业,该类企业在发展中存在可抵押固定资产少、存货动产充沛、融资需求高等特征,在网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以及相关技术协助下,能够实现对企业现实生产情景全过程、多维度信息获取,不断扭转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局面,有效解除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进而拓展其发展空间,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普惠能力也相应提升。②智慧化:这是物联网银行积极迎合金融科技发展模式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金融科技力量的集成与联合作用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朝着智慧化方向转型,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实力。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内四大行强强联手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传统金融互联网化与互联网企业金融化改革进程被推进。在物联网技术协助下,传统商业银行智慧化转型目标的实现获得新的战略机遇。在多种智能计算技术的协助下,物联网银行多大批量用户的相关信息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处理,构建新服务、新产品、新业务发展格局,落实信贷决策与风险管理智慧化发展目标。③精致化:传统银行由粗放式发展模式朝着集约化转型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精细化。从本世纪初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规模不断拓展。相关资料记载,在2016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了200余万亿元,存款余额高达140余万亿元,贷款余额也突破了100万亿元。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共给侧改革理念的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传统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经济发展形态,践行精细化发展路线是其后几年中主要发展趋向。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的合力作用下,物联网银行采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技术,能够更为精确的获得客户资源,对用户资质、还款能力以及行为方式等多样化信息进行整体分析,进而明确其在金融领域中的现实需求,改善了传统商业银行在客源获得方面的局限性。此外,精细化还体现在客户风险管理方面上,具体是在物联网技术的支配下,物联网银行把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整合到大数据风险控制后台系统中,动态式的对用户风险进行辨识、计算、预测与警示,有效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滞后性、粗放性缺陷。

二、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一)信贷业务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在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的支配下,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成本高始终是业务发展中最大瓶颈,进而对借款用户整体融资成本造成影响。信贷业务成本高具体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体现:①客源获得成本高;②风险辨识成本高;③运行成本高。在过去,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缺乏情景的“广撒网”措施去获取客户资源,人力资源投入量大,但是效益微弱;在风险辨识方面上,多采用线下方式采集、梳理、解析用户的信用情况,耗时耗力;在运营方面上,银行物理网点敷设面积大、参与运营人员数目多、运营管理投放资金量大。

(二)信贷业务效率低下

只有不断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率,才能够迎合当下市场经济主体间频繁进行商业交易活动的需求。但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行速度迟缓,其与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频繁需求间产生较大分歧,以致社会公众投诉事件与日俱增。诱发信贷业务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信贷业务办理环节对流程规范性提出较严格要求;②手续多样且繁杂;③业务程序繁琐,存在冗余部分;⑤层层审核批准;⑥尚未建设可执行的快速反应体制等。此外,银行信贷业务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大大削弱了金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用户黏性也有所降低。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重构中物联网的应用

(一)提升风险控制思维客观化

在物联网思维与相关技术的协助下,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思维重建目标得以实现。在没有物联网技术支配情景中,商业银行在对风险管控中,多采用现场调查与访谈等方式,捕获借款企业客户以往行为方式后,采用人为方式对其信用程度等级判断,该种方式主观性色彩浓烈,难以实时、动态、真实的获得与企业生产营销业务运行状态此相关信息资料。但是若能够应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情景进行整改造,物联网设备和技术将直接和借款企业生产作业情景中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流程相连接,以真实性、客观性的生产作业情景数据信息为依托,进行贷前调研、贷中审核与批复、贷后管理等系列性工作,有效规避信息真实度缺乏以及人为主观臆断的弊端。上述全方位、多维度客观信息源的提供,能够更为真实的呈现出借款企业的营销水平与业务发展状态,在有效辨识商业银行风险方面提供极为有价值的参照信息。

(二)提升风险控制程序数据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的重构过程,对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也表现出强烈依赖性。伴随着物联网在用户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改造升级中的应用,物联网银行在发展中采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动态式感知信贷用户原料采购情况、原料库存管理、生产流程、成品囤积、营销状况等实际信息,同时把上述信息有机整合,构建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连贯性数据等数据集合,进而在大数据技术协助下建设相关模型,勾勒出用户的风险特点,达到对用户风险辨识、风险计量、风险监管、风险管控等风控程序的处理、解析与决策。

(三)提升风险控制决策精细化

物联网不仅在风险控制思维以及控制流程重构方面有所应用,同时在商业银行风控决策重构过程中的应用机制也到认证。具体体现在物联网技术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大批量、客观性的数字化信息,和互联网数据、交易活动中数据信息等构建进一步充实,同时进行交叉验证,建设崭新化的“三流合一”模式,协助商业银行对企业及上下游供应链有更全面性、立体化认识,促使信用等级评价积极由主观判断转型为客观洞察等方面上。物联网银行把采集到的、与客户相关的大量真实情景信息,勾勒出客户的真实画像,进而建设物联网风险控制模型,科学精确的评估企业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违约率与违约损失率等数据计量正确率也得到相应保障,进而协助银行进行贷前调查,贷中授信管理,贷后追踪预警,构建时效性与整体性特征共存的风险控制局面,物联网银行的风控决策科学性也相应提升。

(四)构建全视图管理模式

结合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性质以重要驱动因子,可采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构建全视图的风险管理模式,这已经是当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而上述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积极摒除以往单视角的管理模式,对某一业务运行态势、某些资产重组期间面对的各类风险类型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将债券投资交易业务作为实例进行分析,不仅需应用物联网思维有针对性的建设债券市场波动风险的止损限额、VAR限额,还必须从其他角度出发,结合债券发行体基本面变动特点、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建设与其相匹配的追踪监侧、风险管理体制与程序。全视图、多维度的风险管理模式,和传统风控模式相比较,最大特征是在风险部署环节上整体分析多样因素,例如发行体基本面产生本质性恶化、信用风险提升,止损机制将会一触即发,在信用风险转变成市场风险损失初期就应施以相关应对措施。除此之外,对于操纵风险的辨识与评价结果,均可以被整合到市场风险管理进程中。例如某一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评估结果在一定标准之下,就可在市场风险限额部署上,采用多层次限额规划进行管理加以控制。

(五)建设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

分散化处理是组合风险管理的重点,实质上就是在不同区域、不同对象间对资产组科学配置,尽可能的承担微小的波动(以资本占用量呈现出来),进而去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与此同时也实现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目标。主动推行组合风险管理,侧重点是落实如下几个方面:①明确科学化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策略,以国别、行业、产品等为主,最大限度的规避在方向选择上出现的错误。②采用排布组合限额的方式,强化风险、资本与收益三者间的平衡性,防控集中性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顺周期效应带来的影响。③推行主动风险管理措施,以主动组合调整、分散化处理和风险对冲等为主,实现组合的优化调整目标。在这里本文笔者需重点强调的是,“分散化”绝非是单纯式的资产分散,而是对资产背后风险因子的分散化。

四、结束语

物联网思维与技术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促使金融行业所处供应链上的程序实现“可视追踪”,进而实现提升运营效率、优化配置资源以及降低成本等目标,其是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应用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进而实现风险有效管理思想本质相一致。伴随着物联网思想与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应用的深入化,将会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革新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夏蜀.商业银行构建旅游金融的基本思维与整体框架[J].金融论坛,2017(9):15-26.

[2]张广雷.基于物联网的银行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J].电子世界,2016(16):158-158.

[3]王光远.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对策研究[J].投资研究,2015(6):154-160.

[4]常亮,陈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2014(5):28-32.

[5]孔文韬.启发潜能教育理念下有效班级管理思维重构与实践探析[J].教师,2015(12):125-126.

[6]连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与转型[J].上海金融,2013(11):24-30.

[7]孙玉荣,左婷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12(3):48-49.

[8]雷光勇,王文.政府治理、风险承担与商业银行经营业绩[J].金融研究,2014(1):1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