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7 17:0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计算公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物理计算公式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功率;知识难点

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经验整理论述,发现有关初中阶段物理课程内的电功率教学难点,始终限定在电路结构分析和计算公式灵活选取层面。事实上,大多数初中生对于欧姆定律可以说是耳濡目染,相关性计算操作训练也基本上能够驾轻就熟。因此,后续的挑战任务内容,便是针对电功率计算过程中的公式科学化选取规则,加以细致化验证论证,并快速将内部诀窍倾数灌输到学生思维体系架构之中。相信长此以往,对于初中生群体物理知识结构细致化修缮和今后升学压力轻松克制,能够发挥前所未有的巩固效果。

一、初中阶段物理电功率知识教学难点特征的客观论述

首先,知识结构机理综合性显著。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以往熟练掌握的欧姆定律、串并联规则,以及力学知识内容,进行相关性数据定量化计算验证。

其次,与生活实际状况联系过于缜密。在初中阶段研习电功率知识,必然会接连引入各类电功率概念机理、实际测量等探究性任务,确保学生在特定情境感染下,自主强化自身动手操作潜质,并在今后善于发现并解决生活中一切和物理电功率知识相关的问题。在如今发达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各类电器,虽然说大部分初中生尚未掌握内部核心工作原理,但是透过相关题型的计算过后,就可以大致了解透彻。由此看来,不管是透过课程规范要求角度,或是物理知识生活化应用角度界定,电功率知识点始终发挥着高效的传输引导功效。

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初中物理电功率知识点合理教学策略内容的细致化解析

1.课堂教学理念的全面改良设计

其强调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在正式引入电功率知识环节中,需要在课堂内部主动创设一类生活化感知情境,借此吸纳学生关注意识,令其愿意参考各类知识内容,并进行实验方案综合性猜想设计,方便教师进行审核和改正。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始终被认定是学生的引导、合作角色,一旦初中生思维出现任何瓶颈限制危机,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范围内洞察并赋予精确化点拨。也就是说,教师的核心动机,在于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索电功率知识运算规律,同时联系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实验操作,令其建立应有的物理科学探索精神。

2.建立起明确的电功率知识教学引导指标

首先,作为专业化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电功率知识传授期间,需要同时关注个体情感价值观熏陶实效,提倡现场学习交流模式的多样化表现特征,真正令学生透过生活掌握各类物理知识,同时做好今后应对社会各项职业挑战的准备工作。

其次,督促初中生尽快地熟练掌握电功率相关计算公式的应用规则。事实上,任何公式都存在专属的适用规则,只要确保初中生能够将这方面细节了解透彻,就能尽量规避日后解题过程中公式错用问题。有关这部分公式类型具体表现为:

(1)原始公式。电功率的定义式P=W/t,适合于任何电路;经验式P=UI和W=UIt,适合于任何电路;焦耳定律Q=I2Rt,适合于任何电路;经验式W=UIt,适合于任何电路。

(2)推导公式。结合欧姆定律I=U/R及其变形公式U=IR和R=U/I来推导。因此,适用条件应该和欧姆定律相同――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如,推导公式P=I2R和W=I2Rt,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推导公式P=U2/R,W=U2t/R,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3)关系式。根据电路和不同材料的特点,得到的关系式W=Q,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其中W是电流流过导体所做的功,Q是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另外P=P1+P2+…+Pn,适合于任何电路。

(4)比例式。主要是透过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公式的合并特征,形成的一种与串并联相关的推导式。如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P1∶P2=I∶I=R∶R,证明在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综上所述,物理公式始终是验证与解决电功率问题的最佳适用性媒介,如若教师能够在最短时间范围内,令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公式内容,同时自主修缮自身价值观等思维体系,相信对于此类群体今后升学挑战和职业发展前景等,都能发挥出理想的辅助推动功效。这便是如今全面突破初中物理电功率知识教学难点的核心策略,希望能够适当引起相关主讲教师的关注。

篇(2)

         一、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一)、关于电路

         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二)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表示符号

         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3、工具的使用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二、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一)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三)电功定律

         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t,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四)焦耳定律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三、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一)重要的计算公式

         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4、焦耳定律:q=i2 rt

         焦耳定律的公式与电功公式的形式基本一样,使用时同样要注意公式的选择问题,当所求问题的电路为纯电阻(除了电能转化为内能外,别无其他形式的能产生)电路时,几个公式可以任意选取;若不是纯电阻电路只可使用公式q=i2 rt不然的话计算有误。

         (二)单位的换算

         单位换算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记住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及表示符号;二是要牢记各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其中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较多,注意每个物理量的任何两个相邻的单位间的换算进率都为1000。还要注意一点,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较多,产生的单位同样很多,使用时各物理量均使用国际单位。

         四、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下面的这些要领非常重要。

         (一)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上面已经提到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二)短路的辨别

         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前面已说得较为详细,但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篇(3)

关键词:功;正功;负功;总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8(S)-0067-3

1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节的内容。功是贯穿全部物理学的重要概念,是继加速度之后从能量的角度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对后面学习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能起到铺垫作用。所以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之一。教材列举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能增加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关于功的计算方法,教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先分析力和位移同方向;逐步深入到力和位移成一定角度: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合力做功和分力做功的关系等。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据此,在教学中应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了解功的相关知识。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对于功的计算仅限于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的情况。对于高中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不相同的情况,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矢量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会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4)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并会计算总功。

3.2 过程与万法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从熟悉的实例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

(2)体会力的合成与分解、微元法等思想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功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的导出、功的求解等过程,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4 教学重点、难点

4.1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4.2 教学难点

(1)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2)各个力所做总功的计算。

5 教学流程(图1)

6 教学过程

6.1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请学生判断以下情景中重力是否做功?投影展示:列车启动;起重机提起箱子:篮球从高处下落。

教师引导:力做功的要素是什么(是力和力方向上的距离。)?我们已经学习了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能否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如果力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那么力对物体不做功。

【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形成复杂而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融入能量转化的思想。

6.2 探究:计算力和物移方向成某一角度时的功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功的公式及其适用条件。多媒体展示“司南版”教材《机械功》中的犁田图。提出如何计算牛拉犁所做的功?

教师提示:牛拉犁问题可简化成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有夹角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位移。物理中我们经常将不熟悉的、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简单的模型。熟悉的是力和位移同方向或垂直的情况。

能不能把力和位移既不同方向又不垂直的情况,转化成熟悉的力和位移同方向或垂直的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换成果、归纳总结:把力分解成沿着位移方向的分力和垂直于位移方向的分力,根据力的等效性原理,把力做功的问题转化为分别求和的问题。由于与位移方向垂直不做功,力做的功就等于分力做的功。即,同样把位移沿着力的方向和垂直于力的方向进行分解,计算分位移上的功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例题:物体在粗糙平面和光滑平面的运动。最后对公式的使用进行归纳:力和位移的夹角是力和位移的起点共点时所形成的夹角,力对物体做的功只和力、位移、两者的夹角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公式中的力要始终作用在物体上。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了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公式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3 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从课本漫画中,体会正负功的含义,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表格(表1)。

投影展示几个小组导学案中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点评。

教师和学生交流、归纳总结:动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获得能量;阻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失去能量。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表示的是动力还是阻力。正功、负功和零功取决于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习题巩固:一辆汽车匀速开上一个斜面。分别从夹角的大小和力的作用效果两个角度。判断各力做的是正功还是负功。

教师阐述:“某力对物体做负功”常常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取绝对值)”。例如:上抛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了-8J的功,常常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了8J的功。形象比喻:甲向乙借了50元钱。从甲的角度是甲借了钱:从乙的角度是乙把钱借给甲。

【设计意图】对于此教学难点的突破,采用生活体验、数学角度和物理角度结合、实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6.4 探究: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展示情景: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在两个沿水平方向的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沿着合力方向运动,求F1做的功,F2做的功,合力做的功,并分析这三个功之间存在的关系。

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分力做的功的代数和。

教师设疑:合力的功和两个分力的功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生交流:“功不是矢量而是标量”。

归纳总结: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也可以先求出这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此例需要让学生体会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求几个力做功的两种方法。功是标量等三个方面的效果,做到一题多用。

6.5 探究:计算变力所做的功

展示情景:一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其发生了一段位移,求力F所做的功。

教师点拨:(配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类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时的过程。利用微元法,将位移分割到无限小。使得每一小段位移上的力视为恒力。得出变力做的功就是图线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此探究并非要求学生掌握变力做功的计算。而是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并认识物理学习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入的过程。

6.6 课堂总结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做好书面总结,并把自己对这堂课的体会写下来。然后请同学们评价黑板上的总结内容,比较黑板上的总结和自己的总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教师对上台同学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评价。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总结修改自己的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进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篇(4)

一、帮助高一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面对这些对高中物理的难度已略有耳闻的高一新生,第一节物理课,老师就不要再过分强调高中物理如何难学了,避免给学生当头一棒,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物理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在高一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高中和初中的衔接,适当的降低难度,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物理也需要一定的识记

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高中物理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至于有些学生就认为高中物理不需要识记,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物理不能靠去死记硬背、乱套公式,但并不是说物理就不需要识记。如果学生连课本中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定律的内容都没有记住,而只是记住了公式、表达式,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学生要想完全掌握一个概念,首先就一定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例如,学习“功”这个概念时,不能仅仅记住公式W=FLcosθ,学生必须知道功等于物体上的力和受力点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只有先记住功的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三、物理重在理解

物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识记,但物理学科又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而重在理解,具体应该做到:要求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同时掌握相应定义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具体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能够清楚物理定理、定律的具体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在平常和学生的交流中,有些学生常常抱怨道,上课认真听讲了也听懂了,可是一遇见题就不会做,考试成绩也总是不理想。我就发现这些学生在理解这一关出了问题。

另外,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还需要注意,不能搞题海战而脱离了课本,不要一味的认为学生只有做题才能巩固、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万变不离其宗,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内容、一些重要结论,还要弄清楚规律的得出过程、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知道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比如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不仅要知道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含义,还要弄清楚推导过程,知道了推导过程,我们就不难总结出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可以直接利用计算公式W=FLcosθ,也可以用力乘以在力的方向的位移(把位移分解,如重力做功),还可以用位移乘以在位移方向上的分力(把力分解)。所以,关于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只有我们清楚了其推导过程,才能灵活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

物理解题的难点在审题与过程分析上,只要学生能够把物理过程划分清楚,也就能够根据每个物理过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物理规律来解题。例如学生在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由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的表达式比较简单,难点就在过程的划分和每个过程特点的分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例题分析时,尤其是多过程问题,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把每个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力的做功情况弄清楚,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不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五、要求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物理规范化解题要做到以下几点:1.力学中要画完整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力学问题中必须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受力分析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健。比如有的同学在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认为问题很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画受力图,从而导致在求总功时漏掉一些力做的功或功的正负弄错。2.物理量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在万有引力部分,中心天体的质量一般用M表示,环绕天体的质量一般用m表示,天体的半径用R表示,天体间的距离和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一般用r表示。比如,在求中心天体的密度时,由GMmr2=mr2πT2和V=43πR3可求得ρ=3πr3GT2R3,有的同学出现把R和r约去的错误,出现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按照平常的习惯规范书写,而把天体的半径用r来表示。3.解题过程中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平常要求学生养成解题过程中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定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4.方程式的书写要规范。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够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比如,要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方程式的左边是合力所做的功,右边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要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方程式的两边分别是初末状态的机械能,不能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弄混淆。并且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

篇(5)

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现将我的一点点教学体会介绍如下:

一、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所以努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们应不断探索的。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

每一个演示实验我都在课前反复地做几遍,认真的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

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些导体问:

3.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

又指着这些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于是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指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

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间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

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试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二、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既能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z 学习炉子效率和热机效率时名为先让他们与机械效率进行比较,与班级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比较。与功率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功率,机械功率,炉子效率,热机效率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几个率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三、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生学好物理并不是知识让学生知识多做题,而是要教学生解题方法,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

五、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的课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在初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实验探究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际平等著.物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

篇(6)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学生;能力;科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86-02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以传授物理知识为载体,从应用微积分知识分析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熟练应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熟练应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

一方面,大学物理知识是以中小学的知识为基础,以生活见识为依托。例如功的概念是从初中知识出发,经过高中的提高,引导学生将功的计算公式提高到用力矢量与位移矢量的标量积来表示,应用微积分知识使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突破,从而具备在变力作用下质点作曲线运动时计算功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应用新学的知识分析处理物理问题。例如,在气体动理论的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简单推导中,需要应用中小学的面积、速度和压强等知识,应用力学中学习的动量定理和冲量概念,即熟练应用物体在1秒内受到的冲量的量值与受到的平均作用力的量值相同等知识,应用新学的统计学中的平均值等知识,引入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概念,导出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这个公式把可以直接测量的宏观量与无法观察的微观量联系起来,证明了热现象的宏观效应是大量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存在频繁的碰撞的集体表现这一观念是合理的,最终理解到压强是一个统计量,对个别分子而言压强是没有意义的,进而理解实际中“真空”这一术语的涵义。

三、总结

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实践探索了以传授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为宗旨的基本思想方法。着意训练学生熟练应用微积分思想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迅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7.

篇(7)

[关键词]平面几何 讲授 太阳高度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72-01

高中地理必修课中地球的天文关系问题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难点,讲授简单了学生不知所云,讲授复杂了学生又不能理解,甚至有些学生到高三毕业也没有明白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怎么一回事。对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学生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表象阶段,没有从原理上理解太阳高度问题。对于公式H=90°-(θ-φ)的由来更是无从谈起。

地理学的每一次大发展几乎都是借助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突破性成果。例如望远镜的发明推进了天文学的发展;科学实验的出现推进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推进了数字地球的发展。甚至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同样汲取了地理学的营养和思想。所以说,自然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有些问题,在本学科内不宜被揭示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另一学科的角度去认识,反而变得浅显易懂。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在高中地理必修课中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虽然记住了H=90°-(θ-φ)的计算公式,但用过就忘记了,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从原理上掌握这个公式的由来。其实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如果用平面几何知识去给学生讲解,反而变得浅显易懂,这就需要把地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如图所示:太阳直射点(B点)的地理纬度为θ,设C点与B点在同一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1,C点地理纬度为φ。

光线是一束平行光线,根据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角H1=∠OAC。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高度是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所以CA是地平线,与圆O相切于C点,ACO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在ACO中

∠OAC=90°-∠COA

又因为∠COA=-θ

所以H1=∠OAC=90°-(-θ)

设D点与C点不在同一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2,D点的地理纬度为Φ,因为太阳光线是一束平行光线,所以H2=∠OED。DE是地平线与O相切于D点,EDO是直角三角。

所以,在EDO中

∠OED=90°-∠EOD

∠EOD=θ+φ

所以H2=∠OED=90°-(φ+θ)

由以上两种情况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

H=90°-计算点到直射点的角距离

即:H=90°-(φ)

在这里,H为计算点的太阳高度,φ为计算点的地理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φ与θ在同一半球时θ取“-”号,φ与θ不在同一半球时θ取“+”号。

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用平面几何去理解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相对来说是非常简单的,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不仅简化了学习中的难点,而且能够让学生始终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明新.“太阳高度”教学难点的突破[J].文理导航(中旬),2013(07).

[2]俞兴保.巧用平面几何知识解解析几何题[J].中学教研(数学),2007(09).

[3]周中见.化繁就简 学以致用――论初中几何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快乐阅读,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