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1: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篇(1)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确实给商业银行很多启示,但是更多的是竞争与挑战。伴随着第三方支付不断在壮大,他的功能也不只限于充当银行的网关,借着商务电子发展的力量,第三方支付已经能跳过银行单独执行一些业务,例如担当银行支付中介、交易双方信用担保等。所以第三方支付正在不断地挤占商业银行在我国支付市场上的份额,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劲敌。虽然我国银行业在发展电子化的过程中已经适当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从缺点中找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但仍不能阻挡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继续挤占我国银行业份额的脚步。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在面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当前发展的形势,客观地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的利弊关系,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因为近几年来,在第三方支付的构成中,支付宝一直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额,所以以支付宝为例来阐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是可行的。

支付宝最初是马云为淘宝网公司设置的用来解决网络交易安全的一个功能。只要双方都开设了支付虚拟账户后就可以进行交易,买方在选定商品并支付给支付宝平台,这时卖方并没有立即受到货款而要等到买方进行确认收货后才可收到由支付宝平台发来的款项。在交易中,支付宝就相当于一个信任平台,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起初,网上支付的金额大多数都比较小,对于银行来说并不用在意这些小业务,所以支持支付宝在网上支付的发展,还能为银行争取一些新的客户。后来由于支付宝具有门槛相对较低的优势,其业务主要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业务规模的扩大十分迅速,最终成为了银行强有力的对手。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除了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已成为中国在线支付的角逐者,尾随逐渐也出现了“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总体水平发展得很快,2014年国内这一市场规模增长了近4倍。

三、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1.第三方支付推动了银行业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交易双方互相不信任所以交易取消。这时如果出现一个能使买卖双方都信任的平台,那这些交易就可以放心成交。在这些历史条件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形成了。

支付宝以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情况下,赢得了个人和商家们的信任。第三方支付在买卖双方之间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他们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赢得了很多个人和商家的信任,同时吸引了很多客户。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的运行与网上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客户必须通过银行网上银行才能使银行资金账户对接上第三方支付账户,所以银行这时就可以共享第三方支付方面的客户信息。所以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广泛运用,银行业的电子银行业务也得以发展。

2.互相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资金安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交易双方觉得忧心的问题。那么怎么才能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你?曾有人质疑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存在在风险?因为现今社会上频频出现了电子诈骗的案件,使很多客户的财产蒙受了损失,由此一来人们对电子支付发起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是什么造成客户的资金不安全呢?说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还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有细缝可钻。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应该共同担负着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责任,银行有必要跟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五、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出现许多比支付宝更完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样的不确定性。通过以上对最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了分析之后,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积极扩展银行业务

第三方支付不仅为商户和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也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支付宝作为我国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拥有最多的客户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可以利用其优势来开展更多的业务,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在此基础上,吸纳新客户,大力丰富银行业各项业务,如理财业务、业务、基金业务等。

2.引进人才与技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娱乐休闲、工作、消费等活动方式和支付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效率,商业银行的业务如果不能及时开发出迎合客户节奏的金融产品,将会被客户所抛弃。所以,银行要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广大消费者诉求的快捷支付模式,提高支付效率;借跨境支付,拓展国际市场:现在很多网民都有跨境购物的渴望,全球网上购物市场发展迅猛,而且相对于境内的支付业务,跨境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更高。

篇(2)

关键词:外资银行 中国银行 竞争格局 影响 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并且在金融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外资银行进入,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也许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积极的效应,但却同时可以促使国内银行业面临服务业务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挑战为此,我国银行业应采取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对高层金融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大力发展我国银行业务。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外资银行的进入在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然而也加剧了国内商业银行间竞争压力,将原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国际化,这将推进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二)使国内金融业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本市场,加快引进外资步伐

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都是资金雄厚、信誉良好、历史悠久的大型跨国银行,它们都拥有一些关系良好、高度信任的固定大客户,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外资的在华资本投入将增加。而在间接投资角度,这些银行拥有良好的信誉和优异的经营管理水平,更有利于疏通外资银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各类渠道,便捷了我国企业的海外融资。

(三)有助于培育国内金融市场,加快全球金融中心建设

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了不少人民币业务,其中包括投资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此举非常有助于健全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在证券市场上,金融的证券化和证券的国际化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两大亮点,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不断丰富国内银行业的产品和交易手段,在扩大交易规模的同事,还能带动拆借、贴现以及外汇等业务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之后,再以此为基础,带动区域金融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积累的发展势头。

二、外资银行进入后带来的挑战

(一)外资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

1.筹资业务

当前,外资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存款、抛售外汇以及同业拆借的方式来获取人民币存款。但抛售外汇和同业拆借上,由于受政策影响,发展有限。如此,吸收存款则成为外资银行筹资业务的中心,在吸收三资企业的人民币存款的同时,也势必尽力规避政策上关于市场参与方面的限制来发展筹资业务,加之政策限制的逐步放开,筹资业务上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2.金融产品销售业务

对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外资银行而言,会通过降低金融产品销售价格的方式,来逐步稳定的占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在金融产品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那么,面对有着丰富经验和完善管理机制的外资银行,如何证明自己能够提供相同或者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就成为国内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

3.创新业务

外资银行基于西方金融领域的发展程度和本身在软硬件上的优势,拥有我国国内银行难以超越的金融创新能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金融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银行金融业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果国内银行不能跟上金融创新需求的步伐,将难以获得市场上的主动权。

(二)我国银行业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所面临的挑战

1.管理体制

外资银行是完全以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性经营,其经营方式的标准是以国际通行的规则,政府干预不多,实行市场化经营。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政治立场,并需要承担部分政策性业务,换言之,如果无法彻底摆脱政府干预,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做到市场化经营。

2.运行机制

目前,国外银行多数采取混业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保险于一体,然而,国内银行业却还处在以分业经营为主,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各自独立运行。虽然目前国内银行业正向混业经营方式进行转变,但这整个过程需要思考有关金融市场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内部控制、业务协调以及监管等各方面的能力在短期内难以达到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的要求,混业经也就难以实施,这不利于国内银行业和外资抗衡。

(三)人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外资银行的扩张,使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增长。国外银行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以提供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各种优厚待遇为手段,招聘国内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业务骨干、优秀员工以及全方位高素质人才,从而增加其市场竞争力。相较之下,国内商业银行业高端金融行业人才的流失,自然削弱了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挑战应采取的策略

(一)以客户为中心

银行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可否以客户利益为中心,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其提供高质量服务,无不决定了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这也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业务培训,创建良好的服务制度,突出银行优质形象,通过对产品的不断创新,从而强化银行的服务性职能。

(二)拓展商业银行业务

篇(3)

强化产品创新,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直接融资市场迅速扩大、信贷规模偏紧的情况下,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是商业银行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服务中介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商业银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是加快个人类中间业务发展。加强基金业务的品牌建设,加大对主代销基金的销售力度,大力推广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基金组合投资。重点发展银行卡、投资理财、个人结算等支柱性个人中间业务,大力发展个人出入境金融服务、保管箱、个人履约保函等新的个人中间业务。加强公私联动、私联动营销,将银行经营成果与个人产品销售紧密结合,量化网点人员的销售业绩,充分释放基层网点的销售积极性。

二是加快公司类中间业务发展。做好累进型创新和扩展型创新,重点发展单位代收代付、财务顾问、票据贴现等对公中间业务,充分挖掘传统产品潜力。加速战略转型产品的推进和营销,大力发展信托受益凭证、短期融资券、境内外IPO、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等投行业务产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价值增长点。重视保证业务的发展,大力营销保函、信贷证明、贷款承诺、银行承兑等风险低、收益高、成长性好的保证业务,提高产品的综合收益和贡献度。

三是加大中间业务的考核激励力度。建立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的联动营销与责任共担机制,以科学的考核机制,合理划分价值链中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的价值贡献比例。完善中间业务考核办法,提高中间业务在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加强中间业务收入完成情况通报制度,扩展激励产品范围和激励标准,更好地提高商业银行员工主动营销中间业务产品的积极性。

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负债业务

大力发展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实现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是加大个人负债业务市场营销拓展力度。抓好VIP客户的拓展,认真研究VIP客户的服务需求,积极为VIP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提高VIP客户的贡献度。有效拓展支付结算市场,充分发挥银行卡结算功能。充分发挥前台员工、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网点负责人的桥头堡作用,形成全员营销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大对公负债业务市场营销拓展力度。深入分析探索对公客户资金运动规律和对公负债发展规律,努力构建对公负债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联动营销,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抓好上下游客户的资金链,利用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和产品,实现资金在银行系统内的循环。

强化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资产业务

目前,资产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的主要途径。面对货币政策从紧的宏观调控,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资产业务进行结构调整,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于维护重点客户的关系,高质量发展资产业务。

一是深入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主动顺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有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通过结构调整熨平经济波动的风险。结合实际重点对有关行业的存量客户进行结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回收再贷”的管理,坚决清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和诚信度差的客户,确保信贷结构调整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是高质量发展公司类贷款业务。以维护优质客户关系为主,主要投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和优质小企业客户,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产能潜在过剩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及退出类客户的退出力度,确保重点项目和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发挥稀缺信贷资源的牵动作用,积极探索宏观调控下资产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稀缺的信贷资源,提高价格谈判能力、产品捆绑销售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加强资产保全工作,加大大额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为公司类贷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三是高质量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大力发展一手房贷款,重点支持与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关系、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经营业绩好的优质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优质楼盘项目。稳健发展二手房贷款,优先支持优质合作中介机构推荐的客户。有选择地发展个人商业用房贷款,规范发展个人住房最高额抵押贷款。

四是高质量发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加强研究分析,掌握小企业的风险特征和业务需求,制定《小企业客户准入退出标准》,逐步扶持小企业向中型企业成长,构建小企业优质客户群体。

强化基础管理,推进依法合规经营

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做到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有牢固的管理基础做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基础管理,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完善合规工作机制,推进合规文化建设,逐步构建以合规为导向的内控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信贷基础管理。认真分析受宏观调控影响的具体行业、区域分布、客户情况及风险状况,统一风险偏好,正确把握信贷投放,控制由于经济周期变化而产生的潜在风险。培育适合商业银行自身的信贷文化,充分发挥信贷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推动和辐射作用。加强贷中贷后管理,落实贷中贷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是加强会计基础管理。积极开展各类特别检查工作,强调检查工作的突击性和不定期性,真实反映风险管理现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认真查找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制定针对处理事项的管理办法和检查要求,确保各事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解决目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实时监督不足的问题,强化对网点负责人自身的制约、监督和管理,加强前台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

三是加强案件防控与合规管理。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件管理考核机制。推进合规文化建设,让合规人人有责、合规有利和谐、合规创造价值等理念贯穿于商业银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使每个员工都具有合规意识,使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能依法合规。抓好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逐项进行核实和整改,并能举一反三,彻底改进。

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型、学习型、和谐型团队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商业银行文明程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是商业银行实现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重视年轻干部、业绩突出干部、大学生及基层干部的培养,力争使他们早日成才。加大干部的上下交流力度、平行交流力度。

二是加强创新型团队建设。将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深入灌输和落实到各个层面中去,鼓励和发动广大员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不断思变、大胆创新,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关心创新、人人抓创新的主动创新局面。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政策研究能力、市场研究能力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加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交易管理和风险控制,有效提高刨新工作的专业性。

篇(4)

为规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维护银行业信誉,树立良好行业新风,共同为萧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优质的金融服务,我们共同倡议承诺:

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我们要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指导思想,讲政治、顾大局、看长远,努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综合金融手段,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优化信贷结构,科学推进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为经济走出低谷创造条件。

二、努力争创诚信银行。我们要遵从职业操守,守法合规经营,自觉维护金融秩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等监管要求,坚决杜绝简单抽贷、压贷等行为,确保区域经济金融稳定;要加强信用管理,主动对接企业,深化合作与服务,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重塑科学健康的银企关系。

三、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我们要积极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遵循公平竞争,恪守客户自愿原则,加强同业约束,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

要坚持在公正、合理、平等基础上开展业务经营,加强沟通协作,发挥行业整体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

四、大力倡导行业新风。我们要遵守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严守金融法律法规和业务操作规范,严格按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准确快捷地为客户办理各项业务。

五、树立良好职业操守。我们要大力弘扬忠于职守、恪守信用、耐心周到、注重效率、保守秘密的职业精神,谨慎用权,防范风险,远离职务犯罪及不良行为,自觉抵制欺诈、非法集资及商业贿赂,不以任何方式参与民间借贷等活动。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规范职业行为,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信用品质,增强责任意识,回馈社会,服务萧山!

银行党员倡议书二:

为了增强银行业服务意识,规范银行从业人员服务行为,全面提升我市银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我市银行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们共同发出倡议如下: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定,按照行业规范开展银行服务工作。树立公平公正竞争意识,恪守诚实守信服务理念,以积极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向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的服务。无论客户大小、业务多少,都要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服务机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全面、便捷、安全的多元化服务,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功能服务体系,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明服务平台和行业服务品牌。

三、倡导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熟悉金融法律法规,熟悉业务操作规程,熟悉所办理的银行产品或代销金融产品的业务性质和产品功能,严格按照服务工作质量要求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办理各项业务,做到准确快捷。

四、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弘扬忠于职守、恪守信用、谦虚礼让、耐心周到、注重效率、保守秘密的职业精神,不利用工作之便向客户索、拿、卡、要、报,不接受客户赠送的现金礼品和有价证券。

五、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努力优化服务环境,择优安排窗口人员。向社会展示宽敞、整洁、明亮的营业场所,提供舒适、温馨、方便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客户等候时间。营业网点保证按时营业,满点服务;员工按时到岗,不擅自离岗、串岗。

六、切实做好自助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营业网点atm、cdm等自助设备的正常运行。所有自助设备应标有客户服务电话,当客户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援助服务;做好自助服务项目的宣传辅导工作,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利率牌、汇率牌、时间指示牌、业务品种项目牌、业务收费标准告示牌、业务公告牌等内容确切,更新及时,保证营业时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篇(5)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Financial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lag, homogenization of serious banking operations, the difference is obviously inadequate,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healthy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ector. Therefore, if commercial banks want to win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business strategy in the competi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nk differentiated on the basis of operating on the motives, uses Hoteling spatial competi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ank the difference operation issue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in management of strategies of commercial banks.

关键词: 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经营策略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differences in management;busines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166-03

1 商业银行差异经营化动因分析

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银行业竞争的体现。原因如下:

①同质化经营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金融市场的客户需求现在逐步趋向多样化、个性化。目前,银行把很多金融资源投入到相同的产品和服务上,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相似性,因此,会出现同一类金融产品的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另一些金融产品市场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而银行可以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来占领这部分市场,提高自己的收益和利润[1]。②同质化经营不利于发挥自身优势。不同类型的银行由于起源背景,地域和区域的优势,以及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不同,应该根据实际经营状况和自身优势规划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但目前银行“跟风”现象严重,当一家银行推出一种理财产品后,其他银行会马上模仿,并且各家银行争相在全国甚至在海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没有认真进行市场定位和客户细分,这样就不利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挥。③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推动。“金融脱媒”现象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业务经营方式的转型。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金融脱媒”的金融发展形势的要求。为此,银行业加快业务转型,调整业务结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2]。在我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可以通过实行有差异的利率水平来与其他的品牌的银行进行竞争。④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夺取了部分银行业务。面对网络金融的激烈竞争,更需要传统银行业以差异化经营增加自己的利润。

2 商业银行差异经营效益分析

关于产品差异化经典模型是Hoteling空间竞争模型,后来发展的横向差异模型都是根据经济环境的需要,不断对其修正和精炼的结果。本文先考虑一个二次运输成本的差异模型[3]。

2.1 横向差异化模型 如果银行1和银行2先同时选址于线性城市区间[1,2]上,银行1距离端点0为a,银行2距离端点1为b,银行1在银行2的左边,a?叟0,b?叟0,a+b?燮1,银行1和银行2同时提供同质贷款,单位贷款成本为c,利率分别为:r1、r2,银行客户以密度为1均匀分布在城市区间上,单位运输成本为t,在运输成本是距离的二次函数,市场完全被覆盖的条件下,可以推出:

银行1的贷款需求函数:

l■=■+■ (1)

银行2的贷款需求函数:

l■=■+■ (2)

银行1的利润函数:

π■=r■-c■+■ (3)

银行2的利润函数:

π■=r■-c■+■ (4)

求解银行1、2的最有反应方程式,得出纳什均衡价格为:r■■=c+t(1-a-b)1+■,r■■=c+t(1-a-b)1+■ (5)

在双寡头银行结构的价格竞争中,银行产品差异化的存在,使得银行拥有高于边际成本的定价权,且这种市场实力随着差异化程度的提高而加大。

银行的均衡利润为:

π■■=■,π■■=■ (6)

■π■■=-■(3+a-b)(1+3a+b)?刍0,

■π■■=-■(3+b-a)(1+3a+b)?刍0 (7)

可以看出,银行1将倾向于向左移动,银行2将倾向于向右移动,得出在二次运输成本条件下,银行总是倾向最大差异化定位。

2.2 横向差异化模型 假设银行1和银行2提供不同的质量的存款服务,质量指数分别为s1、s2,且0?刍s1?刍s2,存款利率分别为r1和r2,贷款利率均为R,银行客户对存款的质量偏好参数为θ(正实数),θ在区间[θ,θ]上服从均匀分布,客户得到存款服务的净效用为U=θs+r

假设1:银行客户的差异性足够大,θ?叟2θ

假设2:市场被完全覆盖:R-■s■-s■?酆0

先考虑价格竞争,寻求一个市场被覆盖的均衡,因为偏好参数为■的客户对银行1和银行2提供的存款无差异,银行1和银行2的存款需求函数为:d■=■-θ,

d■=■-■。于是银行1与银行2的利润函数分别为:π■=(R-r■)■-■,π■=(R-r■)■-■

最优反应方程式得出纳什均衡存款利率为:

r■■=R-■s■-s■ r■■=R-■s■-s■

银行均衡利润为:

π■■=■ π■■=■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r■■?酆r■■,π■■?酆π■■

由此,看出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银行比提供低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银行支付更低的存款利率或者将服务价格定的更高,因此获利更高。考虑上述先质量后价格的二阶段模型,在质量无成本的条件下,可以得出:抢先进入者选择高质量,后进入者选择低质量为唯一的战略均衡,所以质量差异化可以缓和价格上的竞争;但是如果低质量的低的程度使得假设2的条件不满足,或者价格固定,提供低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银行不能采取低价策略,低质量银行将面临无需求状态,从而被市场淘汰。综上所述,银行通过提供差别性的产品服务,能够超过竞争对手获得超额利润,因此,银行具有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的动力。

3 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策略选择

3.1 市场定位差异化 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市场定位的差异化,它是其他差异化经营策略实行的基础。银行市场定位差异化策略主要分为区域定位差异化和客户定位差异化[4]。①区域定位差异化,体现的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经济地理区位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大型银行在海外一些国家及全国各省市设有分支机构,但对于中小型的银行来说,他们所掌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银行业竞争激烈的程度,设置适合自己的分支机构布局。②客户定位差异化,体现的是银行服务。因此,银行应该将客户进行分类,深入分析各个客户群的不同需求,按其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按照客户为银行提供的利润多少,可以将客户分为高端客户和普通客户。高端个人客户大多是高收入人群,他们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可以根据他们的投资、理财偏好向他们提供不同的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且要做好客户的维系工作[5]。同时,银行不能因为中低端客户带来的利润少而忽视他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的基本银行服务,增加自己的客户源。

3.2 金融产品差异化 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特征,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上很多家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极其类似,区别甚微。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取胜,金融产品的差异化策略对于银行发展至关重要。①可以将个人客户按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收入、不同的信用状况将客户进行细分,再将企业客户分为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客户,然后根据客户群的不同需求规划和研发相应的金融产品,使金融产品对其目标客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它对顾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大。②金融产品的研发要注意客户的多方面需求,将某一类客户不同方面的需求进行整合,创新设计的金融产品具有系列性、复合性,即顾客选择的一款金融产品的组合,而这个组合能满足某一客户群的大多数需求。③要将现代的科技进步包括网络电子科技的进步融入到产品差异化的策略中。目前很多家银行已推出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将手机号与银行账户绑定,客户可以随时进行账户查询、转账等业务;将付款账户与微信绑定,即可享微信支付的便利。

3.3 产品定价差异化 银行产品定价差异化主要分为部分:①存、贷款类产品利率的差异化。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改革,国家对利率的管制逐步放开。在我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可以通过实行有差异的利率水平来与其他的品牌的银行进行竞争。银行在制定差异化存贷款利率时应注意,不要与其他银行打非理性的价格战,由于利差收入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大幅缩减自己的利差收入会影响自己的盈利水平,对银行的正常经营有着消极的影响。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经营现状、运营成本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存款和贷款利率水平,通过这样差异化的利率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和竞争水平。②中间类产品定价的差异化。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中间业务,还有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类等中间业务。银行可以对中间类业务实施差异化定价,以银行卡收费为例,银行卡异地同行存取、转账,同城跨行转账制定与其他银行收取不同的手续费,来吸引更多的客户。

3.4 银行服务差异化 银行服务差异化要求银行在服务内容、服务渠道和服务形象等方面采取有别于竞争对手而又突出自己特征,以战胜竞争对手,在服务市场立住脚跟的一种做法。①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提供应该提供不同的服务过程。对普通客户在银行主要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等业务,那么银行就应该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对于高端类客户,服务的差异化就更为重要。应该为其设置专门的VIP接待室,优先处理高端客户的业务。高端类客户大多是办理个人金融理财、投资业务,银行应该调配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私人理财咨询服务,理财顾问为其提供专业、特色化的金融服务。②银行应该根据实际业务流量合理设置ATM机、CRS机的投放地点和数量,减少窗口服务的压力。在城市的中心商务区、购物中心可以加大投放量,满足客户需求。

3.5 品牌经营差异化 品牌经营差异化要求银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品牌特征和市场定位。由于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性质特殊,品牌经营的差异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家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树立与其他品牌银行的差异化形象,这才能真正维持自己的长期竞争优势。由于每家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趋同性,因此,大部分顾客实际上更加注重自己习惯办理各项业务的银行品牌,也就是说银行的顾客在办理银行业务时是被自己所熟悉和熟知的银行品牌所吸引。当银行在顾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时,客户就会对这个银行的品牌产生偏好,并能形成对此银行品牌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甘胜军.中国工商银行差异化战略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1:4,67-69.

[2]栾永泰.差异化是保持银行竞争优势的途径[J].中国金融,2013:20,36-37.

[3]崔安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23-26.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网点转型 路线

银行服务的最基层机构就是网点,因此,银行业竞争的最前沿就在网点。网点数量就是银行规模,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都拥有巨大的网点数,遍及全国各个城镇的角落。但竞争力并不是与网点数量成正比,数量大必然存在边际效益问题,当这个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数量反而削弱了竞争力。如何提高网点竞争力一直困扰着各商业银行,近几年,出现一种新型理念的网点转型。

一、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网点转型的背景

网点是银行服务人民的基层组织,用于全面有效的发展客户关系,国外很多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都是来至于网点的提升。近年来,国内银行在各个网点纷纷进行个人金融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扩大引来大量的客户,同时也出现了网点排长队的现象。为适应银行业的发展需要,各个银行基层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造。外资银行的介入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国内银行的转型变得十分紧迫。同时,网点转型的成败直接挂钩未来的银行市场份额以及零售业的利润分布。理所当然,竞争成为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升级的导火索,而如何转型,即提高服务质量,合理布局网点以提高运行效率成为各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

二、网点转型应遵从的原则

银行网点转型不仅关系到其经营管理模式,同时还关系到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型。这些会是商业银行转型不得不经历的阶段,同时也必然引起银行业具有革命性的变化。

近几年,国内各银行,包括许多大型国有银行都不同程度的撤销或合并了大量网点,以至于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迅速减少。为保证银行整体的服务质量,需要对网点改造,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即网点转型。但面对网点转型,银行业提出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设想,更有甚者,因为社区银行网点概念的兴起,写字楼、地铁银行网点的出现,银行业存在这样的想法,认为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会回到十几年前的样子,这可以说是对网点转型的误解。中国人倡导的养生之道是随外界的变化而调整生活起居,银行业的网点转型与养生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顺应自然的抉择。由此可见,网点转型应遵循的原则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

三、银行网点转型的方向

(1)网点转型提升客户满意度,对网点进行环境的改造。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造,与国外先进同行相比,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已经取得很大进步。银行进行全行视觉形象的统一化,在此基础上,重新整顿了那些仍然使用落后设备的网点。从营业环境品质的方面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2)对银行的网点进行功能强化,致力零售银行的建设。目前,银行的个人业务的发展趋势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的客户需求。网点作为与客户交流的基层机构,强化其个人客户的服务功能,发挥了其交流主渠道的作用,同时,网点增添了许多电子设备服务客户,如自助查询机、自助存取款机、网银、手机银行演示设备以及排队叫号机等等。这些改变,减少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同时也起到分流客户,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作用。

(3)网点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与传统网点服务相比,转型后的网点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而不再是产品,存取结算。转型后的服务理念为关注客户体验、服务创造价值。口碑是由高质量的服务为基创建的,从而赢得客户的关顾与信赖。这种转型的成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对客户进行分类,不同的客户提供其适宜的服务,使服务具有贵宾级普通级之分,收费也相应不同的标准;网点业务营销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逐步转型为营销型业务,屏弃原有的交易型业务形态;网点设立大堂经理职务,大堂经理具有提高服务亲和力,营销产品的义务。

(4)改变经营流程进行管理创新以提高经营绩效。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的指导思想为效率提升、客户友好、流程合理、风险可控。还可以在后台单独设立一个部分用来集中处理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银行职员要对客户凭证拍摄存档,对凭证审查、数据录入等等。

(5)职员培养转向服务,不仅仅是业务操作。转型后网点更注重服务客服、营销产品,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人才才是转型网点的需要。银行职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如点钞、反假、录入等,还应具有熟知产品与客户消费心理的能力。由此可见,网点基层需要更多的营销人才。

四、基层网点转型的推动策略

(一)优化网点布局的统一规划

由于银行发展中缺乏网点布局的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统筹,致使一些市级地区网点过于密集,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然而大部分城镇乡村,网点相对稀少,这些地区却具有广袤的市场。因此,转型过程中要多多考虑网点布局,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重点规划部署。

重新布局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考虑人口分布情况,还应对工商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调研。同时,梳理原有客户,评估布局调整形成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将其降至最低,将优质客户资源与周边网点完美承接。

(二)加强电子梁道的建设工作

根据客户的参与情况,适当加强电子渠道服务的建设,从而解放柜员劳动力,这也是网点的目标之一。

目前,电子渠道之一的网上虚拟银行成为热点,与传统形式的实体银行相比,具有显著的高效、快捷优势,得到客户的肯定。重要的是,实体网点的设立需要大量的经营资本,不适用大规模的扩张,而网上银行业务则具有大力推广的优势和必然趋势。

(三)提高网点市场定位的灵活性

转型应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各个城市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转型也应随其发展程度而有所不同。调整转型紧跟各城市的发展节奏,会更容易被广大客户认可和接受。

五、小结

任何事物的转变都必然引起不同程度的抵触和反对,银行网点转型也不例外,它并不是领导者个人的事,也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做好对员工的管理,加强关心和爱护,并做好沟通工作。员工的支持和落实程度,直接决定了转型的成果,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健全提升渠道等方式,使员工从内心能够接受并全力支持网点转型。这样,转型网点才能越走越远。

篇(7)

引言:金融体制转轨与银行发展模式抉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业经营机制转轨,我国商业银行素质已经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仍然有不少银行在走不计成本和风险、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这种单纯规模扩张式的发展不仅会损害银行长远利益,而且还会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引发恶性竞争,加剧金融风险,乃至危及金融稳定。当一种扭曲的行为成为从单个银行到整个银行业的普遍现象时,我们就必须对这种发展模式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反思,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某个银行的个别行为描述。本文结合金融体制转轨这一特定时期下银行业的内外两种的研究,从以下四个层面分析当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问题。

一是微观层次。在经济与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内外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既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出纳,也没有完全转变为市场体制下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因而导致银行内部激励机制发生扭曲,单个银行往往面临多元目标选择:市场份额、短期效益、长期盈利性还是资产质量。银行业的两个基本特性决定了单个银行往往以市场份额扩张为首要目标,一是信贷交易的跨时性,即当期信贷质量必须在整个偿还期内才能得到最终;二是流动性,即只要存在负债(存款)扩张以保证备付金充足,则对存款人的支付是可以保证的。上述两个特性掩盖了风险,而银行的基本收入又体现为贷款存量与存贷利差的乘积,故银行自然有积极性不断扩张资产与负责。但是,当风险管理被忽视导致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时,银行的脆弱性就充分暴露出来。海发行、部分地区农信社和大量的信托公司的惨痛教训就是明证。因此,对一家真正理性和审慎的商业银行而言,如何最优地在盈利、市场份额、可持续经营和金融产品优势等具体经营目标之间权衡取舍是一个根本问题。

二是宏观层次。根据我国乃至西方各国经济周期的基本经验,经济危机往往以某个产业的高涨为先导,继而是银行业基于良好的收益预期而对该行业大量融资,最后是产业萧条而导致银行危机,最后是经济全面衰退。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遭受重创直接起因于对拉美国家境外贷款的盲目开拓以及对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热潮;90年代日本全面萧条又与银行业过度进入房地产业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过热与治理整顿导致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也不能不使人们关注银行业支持重复建设的“作用”。因此,银行当前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型发展实质是一种“顺周期”式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另一方面把自身置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中,因而有必要引入“反周期”的审慎发展理念。

三是市场结构层次。在市场份额上,由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业垄断与竞争格局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加之我国实行严格的存贷款利率管制,致使片面追求规模将必然导致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和盈利空间收缩的问题,因而造成即使在短期也会存在规模与效益反向变动的情形,只有不断提高机构资产质量和金融产品与服务质量才能获得有效益的规模扩张。

四是制度层次。外部信用制度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构成了对商业银行目标与行为的双重激励。由于外部信用制度缺失,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因而往往导致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市场“跟风”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融资、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房地产业,一哄而上的情形似乎更多一些,很多个案最终落实为借款人逃废而银行短期迅速膨胀的资产成为不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康的法人治理结构,商业银行到底为谁经营的问题难以真正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脱节导致银行行为呈现高度的内部人控制,于是银行经营者的利益高于商业银行法人利益,而个人利益的短期性必然导致整个机构以短期扩张为基本特征:前人铺摊子,后人收拾烂摊子的情形极为普遍,在单个银行如此,在整个银行业亦复如此。

因此,我们思考重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模式问题绝非仅仅是单个银行的经营策略问题,而是事关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保证整个金融体系长治久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微观分析:从规模不经济到长期效益

(一)规模不经济:规模与利润的逆向变动

(二)追求规模:商业银行的一致性行为

如果是单个银行出现这一现象,我们尚可以从偶然性或该机构战略决策失误的角度进行研判的话,当商业银行整体出现该态势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从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上寻求原因了。

根据从现象到本质的基本分析,我们首先观察盛行于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表象。一是以规模论英雄。一些银行管理人员认为,银行经营就是要做大规模,只有大的才是好的。存款越多越好,不计成本;贷款越多越好,不问质量。在机构布局上,拼命设网点、铺摊子,招兵买马,盲目追求分支机构扩张;在业绩考核上,唯以规模论英雄,只要存贷款规模上去了,就可以一白遮百丑;在激励机制上,揽存多的员工奖励就多,规模大的支行,行长升迁就快。有的银行甚至把能够带来多少存款作为任命干部的标准。二是不择手段拉存款。为了拉存款,国内银行的做法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银行在企业领导和人员身上打注意,如非正常的礼尚往来、出国访问、高待遇聘请其亲属到银行工作,等等;有些银行通过支付高额利息吸收大量协议存款,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制造表面繁荣;有些银行为了派生存款,想方设法绕开风险控制,降低审查条件发放贷款,结果造成不良资产大量累积;还有些银行采用循环办理承兑和贴现、放大银行信用的手法虚增存款。三是利率恶性竞争。在贷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对于优质客户和战略客户,低风险对应低收益,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但是,有些银行滥用利率手段非理性争夺市场,银行之间甚至一家银行内部分支行之间,相互降低贷款利率去抢客户,尤其是在利率已经实行了市场化的外币贷款业务领域更是如此,一些外币贷款定价已经接近大额外币存款成本,根本无法对信用风险和运营成本进行补偿。四是绩效考核上的当期帐面利润导向。目前,绝大部分国内银行绩效考核是以当期帐面利润为主,这样,各级银行经营管理者对经过风险调整后的真实利润和长期盈利能力就不太关心。所以,绝对的增加贷款似乎是经营的唯一原则与出路,因为目前贷款仍是名义收益率最高的资产项目,至于是否过度承担信用风险,影响未来的利润,是否应在当期利润中做扣除,则或者是根本没有认识;或者是认识到了,但由于财务体系和考核体系等各种原因不需要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三)长期效益:目标模式的校正

对于上述片面追求规模的行为,一个直观的判断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出现了偏差。我们反对简单地把优先规模扩张的行为归结为计划经济的遗产,这是因为,正如科尔内著名的《短缺经济学》所描述的,在真正的计划经济下,投资冲动不在于收入激励,而在于错误的计划导致的盲目性。因此,我们必须把目光集中到当前金融转轨时期的特殊性上来。

第一,金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共同点是理论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实践上的放权让利;而在一个缺乏对风险严格认识与控制的银行体系中,放权意味着缺乏有效监督,让利意味着银行经营目标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就导致了一种扭曲的激励:每个具体银行经营者都有积极性扩张负债与资产规模,获取与之挂钩的收入,而这种扩张是缺乏风险监控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账外经营和高息揽储就是激励扭曲的结果。存款是放贷的基础,信贷意味着本机构的收入,而本机构收入越高则经办者个人收入水涨船高。因此,落脚点是个人收入(当然还有其他的“荣誉和利益”),出发点是存款扩张。此时,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机构的可持续经营等基本目标都烟消云散。

第二,银行业的两个基本特性决定了单个银行往往以市场份额扩张为首要目标,一是信贷交易的跨时性,即当期信贷质量必须在整个偿还期内才能得到最终检验,而经营者关心的只是即期收入,因而忽视审慎管理,追求规模扩张;二是流动性,即只要存在负债(存款)扩张以保证备付金充足,则对存款人的支付是可以保证的。因此,经营者就有动力进一步不惜成本拉存款,只要存款有保证则经营就得以维持。在上述两个特性主导下,银行经营者扩张贷款以获取个人利益,扩张存款以维持机构短期经营的行为倾向暴露无疑。在贷款质量得不到保障时,银行必然两面受敌:一是坏账累积导致的收入收缩,二是必须支付巨额存款成本。

因此,对一家真正理性和审慎的商业银行而言,正确的经营目标才是第一性的,换句话说,如何最优地在盈利、市场份额、可持续经营和金融产品优势等具体经营目标之间权衡取舍是一个根本问题。这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短期回报与长期盈利的权衡问题。尽管长期盈利是短期收益的总和,但是这不是一个算术和,而是一个风险加权的和。这就需要银行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更新。首先,我们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评估风险;其次,我们有没有有效的机制防范风险;第三,我们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控制风险。当风险得到控制,则短期回报与长期盈利才能得到统一,也才能避免前人制造风险,后人处置风险的恶性循环。

二是有效扩张与无效扩张的矛盾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无效扩张却绝对没有道理。根据以上分析,当务之急是校正扭曲的激励机制。既然以存款论英雄和以规模考核收入导致了恶性竞争和高风险,那么以效益论英雄和以风险加权后的规模考核收入就必然可以控制风险,并激励商业银行真正着眼于依靠高效率金融服务扩张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