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1: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

篇(1)

1中小银行的现状

1.1盈利能力不容乐观,经营压力逐年增大

首先,实体经济特别是实体企业经营困难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规模和盈利情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小银行在逆周期的背景下,盈利能力随着国有大行的下沉而下降。特殊时期下,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银行业为了助力实体经济,给中小微企业让利减费,此举措大大降低了银行业整体的利润水平,尤其是以利息差盈利为主要结构的中小银行,经营压力大大增加,生存能力不容乐观。在统计期内来看,中小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近五年都是下降趋势,城商行资产利润率从2017年第四季度的0.83%,下降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0.56%,下降率为32.5%;农商行资产负债率从2017年第四季度的0.90%,下降到了2021年第四季度的0.60%,下降率为33.3%。城商行和农商行在2021年共实现净利润约12507亿元,同比增长5.96%,明显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11.92%。不同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21年资产利润率开始有回升的趋势,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经营压力逐年增大。

1.2资产质量呈恶化趋势,风险隐患增加

随着城商行异地新建分支行被监管机构叫停,中小银行的经营范围受区域限制,服务范围局限于当地,存贷业务易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小银行信用风险下沉市场加剧,本身信用风险防控压力显著高于大行。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面临信用风险隐患增加的问题,但由于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吸收损失能力不同,信用风险的走势也不同。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较好,2017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3%和1.71%,逐步下降到2021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7%和1.37%,而城商行呈现爆发式增长到回落的趋势,从2019年第三季度2.48%的高点,回落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1.90%,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高位状态,中小银行不良压力持续加大。

1.3资本补充渠道受限制,资本补充仍困难

近年来,虽然我国监管部门先后推出了多种类型资本补充工具,但是受资本工具的适用范围、审核批准、中小银行自身经营实力及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在运用资本补充工具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困难,而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银行的经营发展和风险防范来说至关重要。在资本充足率方面,近几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基础都在逐步巩固,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出现了下降的情况。2021年第四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是17.29%和13.82%,分别比2017年同期增长18.02%和6.01%,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2021年第四季度分别是13.08%和12.56%,分别比2017年同期增长2.59%和5.89%。

2新形势下中小银行发展的新挑战

2.1互联网金融深入中小微客户,分流中小银行的经营业务

融科技企业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步渗透进中小银行的中小微客户群,主要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对中小银行传统核心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冲击。其一,互联网金融使得中小银行的存款业务被大量分流。在活期存款方面,互联网理财拥有流动性较强、方便、利息更高等特点,余额宝、零钱通等产品受到大量民众的欢迎,民众更加倾向于互联网金融的投资平台,大部分资金从银行的负债账户流走;另一方面,由于各大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民众更愿意把钱存入利润率高的大型银行,从而使中小银行利润水平进一步下滑。其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贷款经营形成的利差是中小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互联网金融凭借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有效地解决借贷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信息流通更加对称,且其贷款门槛低于大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所以互联网金融迅速占领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转移直接冲击了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银行。其三,移动支付及互联网支付的产生,传统银行的中间业务面临巨大挑战。商业银行推出的传统支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而以微信和支付宝为典型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因其便捷、高效、手续费低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改变了民众的支付方式,却也很大程度减少了中小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2]。

2.2大型银行不断下沉,挤压中小银行生存空间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看不见的竞争对手,那么大型银行逐步下沉和中小银行就是面对面的较量。在当下的发展阶段,许多中小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大行逐步深入中小银行传统经营的小微客户领域,开始抢占中小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一方面,在特殊时期,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实体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面临破产风险。对于银行业来说,实体企业的经营困难会导致银行的各项业务规模缩水,盈利水平降低;另一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务院针对五大行提出的“扶持小微,下沉服务”的硬要求,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可谓是“身上的重石头又多了一块”。中小银行基本都属于区域性金融机构,一般集中在部分省会城市或二、三线城市,虽然立足于地方,熟悉当地,但是大型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实力、精英人才、规模效应、网点优势及股东背景等优势,能迅速在当地站稳脚跟,其在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中小银行当地特色经营理念不足,缺乏差异化的转型战略,不仅业务同质化严重,内部管理机制也较为落后,使得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缺少精细化设计,导致地方优势没有发挥到最大,竞争力不足。大行凭借自身优势容易把原来中小银行较为优质的客户吸引过去,中小银行的存、贷款规模以及优质客户本就有限,再受到大型商业银行“抢占”,中小银行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2.3中小银行风险问题突出,负面消息影响中小银行整体声誉

首先,相对于其他银行机构,我国中小银行的内部控制基础总体来说是较为薄弱的。从近年银行业的重大风险事件来看,事件主要集中于中小银行,例如包商银行事件、云南省联社腐败案等,导致这些风险案例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内部控制混乱。小银行机构内源性问题突出,即内控问题和道德风险。银行管理层的违规成本过低,一些风险较大的短期盈利激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监管。除此之外,受经营地域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前期盲目“垒大户”,造成大量大额风险资产。和农商行不同,由于城商行的资产规模较大,经营范围较广,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密切相关,其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外溢性,一旦出现“爆雷”,很容易引发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其次,中小银行是金融风险混乱、腐败频发的主要场所,易对其他中小银行的信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2019年包商银行被接管后,市场对中小银行的负面消息更加关注,个别中小银行甚至出现集中取款事件,中小银行整体信誉和品牌形象受到损害,市场竞争能力下降,甚至影响了其资本补充。市场对中小银行的信心一旦受到损害,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重新树立起来,这对信用状况不佳的中小银行来说更加棘手[3]。

2.4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起点慢,发展也缓慢

数字化时代,传统银行的技术构架、组织构架、风险构架、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生态体系等方面都需要转型变革,只有跟上数字化时代潮流,加快转型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科技作为支撑“上层建筑”的地基,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不同于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动辄百亿的投资和数以万计的数字团队为核心整合产品、渠道、后台资源形成一个闭环的金融生态体系,可以将数字投资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及人才等资源匮乏,金融科技技术较为薄弱。不同的中小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应用也不同,导致不同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大相径庭,成效参差不齐。除此之外,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银行所采用的资源投入模式也相对保守,资源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其转型进程较慢。中小银行专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地理位置,发展空间有限等多种原因,中小银行对精英人才吸引力不足,不利于中小银行进一步的发展[4]。

3中小银行实现稳健经营解决措施

3.1科学定位、始终朝向正确的服务目标

一是服务战略。近年来,中小银行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其发展受限。因此,中小银行要科学定位,始终朝向正确的战略目标。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角色,中小银行应当坚守自身使命,充分满足地方发展战略的金融需求。除了密切关注当地发展战略和方向,了解当地重点项目和工程,还要创新提出适应当地发展方向的产品和业务。二是服务实体。首先,要明确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因此中小银行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的空转。一方面,在国家“房住不炒”的号召下,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要求就是服务企业。中小银行受限于监管政策和自身资金实力,服务对象大多为中小微企业。因此,中小银行应该聚焦主业,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密切关注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痛点,重视小微企业的资金诉求。三是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小银行作为区域银行,应以满足当地民众金融活动为出发点,关注当地民众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结合当地情况推出差异化金融服务,满足人民高质量金融需求[5]。

3.2深耕本土,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多元化、多极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是如此。消费者偏好的存在就意味着中小银行在大行的下沉挤压竞争中,仍然会有生存空间。因此,中小银行应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径。首先,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思索强化地缘优势的新方式,利用自己的经验优势和对客户情况的熟悉了解,走进和聚焦优质客户的内心需求,留住优质“老客户”。其次,总结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律,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利用数据建模深化分析当地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偏好趋势,利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前瞻性的金融产品,率先抢占市场。除了推出本地特色化创新产品,对于旧产品的迭代或者淘汰也要持续跟进,对于热度不及预期的产品要反思和总结原因,以便对旧产品优化和升级。要以提升客户体验为产品和服务设计的前提,重视与客户的双向沟通和打磨,营造银行积极、专业的经营氛围,赢得客户信赖。

3.3严控风险,加快数字化转型

中小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和消化能力基础较弱,再加上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大型商业银行下沉,中小银行只能继续下沉,导致获客成本更高,风险更大。表现为中小银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中小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重心不断上升。因此,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首先要坚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其次要提升中小银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而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隔离都需要应用数字化的科学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所以加速我国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刻不容缓。银行可以通过借助第三方机构来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培养和提升数据建模和分析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各个业务部门,加强数字化风控机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对于不良资产的后续处置可以选择折价转让、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快处置速度,与此同时,中小商业银行要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防新的不良贷款“冒出”。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强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风险频繁发生,中小银行必须加大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准确识别潜在风险,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营。

3.4把握内控,树立风清气正行业文化

深化中小银行内控治理改革的核心是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问题,有效的治理是中小银行稳健经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小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改进和优化公司内部治理问题,积极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股权和治理结构。一是进一步加强股权管理,对于股权更改、合并重组等重大事项要规范审查,要确保内外部监管到位,对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实施穿透管理。二是要全面加强“三会一层”建设,积极整改现有建设存在的不足,督促公司治理的各方人员认真尽责,发挥股东大会的监督作用,确保独立董事及其专业委员会的独立性,还要选好各层级的“领头羊”,引领公司正确的战略方向,提升应对不确定性市场的应变能力,让公司的决策行为始终被最科学的管理团队牢牢掌握。三是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近年来中小银行高管人员违规的案件时有发生,这给中小银行的社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同时也动摇了市场对中小银行的信心,为此银行管理层应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守法意识,树立风清气正的行业文化。

4总结

篇(2)

目前,我国各类中小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市场格局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银行已成为它们普遍的追求。所谓业务驱动IT、IT支持战略,银行战略和业务上的变化最终都将转化为对IT的需求,银行IT系统中最关键的核心业务系统,则直接决定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这也正是中小银行重视核心系统建设的根本原由。

诊脉中小银行

总体来看,当前中小银行更换核心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对业务、战略发展支持不足。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小银行正积极发展零售业务,“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通过核心等IT系统贯穿于业务发展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跨区域发展,则对银行自身服务、产品的快速创新与推出以及核心系统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中小银行谋划上市,就必须全面达到监管标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但原有的核心系统却可能因为设计、架构等问题无法提供相关支持。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系统作为IT系统的心脏,不仅要充分满足当前业务的需要,更要对未来3~5年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支撑。然而,目前很多中小银行使用的核心系统可能是十年前或十几年前建设的系统,补丁打过一轮又一轮,新增一个服务或产品动辄就是几个月甚至是更长的开发时间,也因此,核心系统成为制约不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核心系统不能很好地支持业务、战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支持能力已近枯竭。中小银行在IT理念、部署等环节相对弱势,其核心业务系统可能原本在技术理念与发展方向上就缺乏先进性和灵活性,或者从今天的技术发展来看,它们已与当前的技术理念形成过大的差别,因此不能满足银行实现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的重要目标。今天,SOA架构已成为IT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SOA架构、支持条线化的系统能很好地支撑银行的业务战略转型,这一点已在国内外很多银行身上获得验证。也因此,越来越多中小银行认同采用SOA架构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并勇于付诸实践,掀起了一场“换心”热潮。

明确定位

银行核心系统建设虽然持续了几十年,但业界对核心系统的认识却并不一致,甚至在很多项目的实施中,核心业务系统应该如何定位、涵盖哪些业务和功能,还需要反复论证。核心系统从原来的“大而全”,用一个系统解决所有IT问题,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基础、以数字化经营为目标,其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由此形成了核心系统在银行整个IT架构中的不同定位。而只有正确定位核心系统,才能真正理解核心系统对中小银行整个IT架构的决定性影响。

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究竟该如何定位?通常,新一代核心系统会具有以下四点特性:其一,要具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新一代核心系统要真正成为面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处理系统,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产品创新、整合服务渠道、关注风险管理与控制,并适应“流程银行”的变革。其二,要具有清晰的业务模块。核心系统包括客户信息、存款、贷款、支付等基本业务模块,既可基于银行的业务条线进行部署与扩展,又可实现模块之间的灵活组合,以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三,要具有灵活的整体架构。核心系统应以银行整体应用为目标,通过松耦合、分层次的规划,形成基于SOA架构之上的核心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其四,要具有标准化的业务服务定义和统一的信息模型,这样银行可减少对具体应用产品的关注,而重点规划业务服务建设,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们认为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首先应该是一个以处理银行最基本、最核心业务(如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等)为主的、面向客户和对外服务的IT系统。其次,会计核算是核心系统的主要功能,银行凡是涉及到会计核算的业务,原则上都应该纳入其中。在银行整体IT架构中,核心系统定位于实时的、基于交易的IT系统,应该是一个稳定、被动的服务提供者,只对外提供交易处理功能。需要强调的是,银行核心系统不宜实现变化大、周期短或功能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也不宜过多地进行流程控制和数据分析。这样定位的原因在于,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易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与高效。参考国外银行的系统建设经验,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核心系统相对很“稳定”,甚至可以做到几十年不换,而我国的很多银行,核心系统更换的频度往往是5~8年一次。

目标设定

核心系统作为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易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与高效,中小银行在对核心系统进行选型和论证时可以充分考虑如下六个目标,即客户、产品、流程、风险、监管和绩效,要切实关注目标的实现情况。

1.客户服务。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必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虽然这个理念在业内已经说了很多年,但迄今为止真正在核心系统中做到的银行和厂商并不多。新一代核心系统不仅应支持客户信息有效共享,还应建立全行统一的客户识别机制和客户忠诚度管理机制,使银行无论产品、服务还是核算体系,都做到紧密围绕客户来进行,让新一代核心系统真正成为银行面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的交易处理系统。

2.产品创新。新一代核心系统要能通过参数化配置,支持银行产品的快速创新,并能对产品进行统一管理和差异化定价,能将产品及其创新及时共享给所有的银行服务渠道,从而推进产品的交叉销售和收益提升。参数化是绝对的亮点,长期以来国外银行为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业务的处理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智慧结晶就是参数。但是参数在被国内银行使用时不能硬性照搬,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参数的具体含义、产生的环境、能解决什么问题、体现的是什么理念,做到最合适地使用这些参数,不排除要改造这些参数。所以正确使用和合理改良这个度在项目中是最难把控的。

3.流程优化。核心系统作为重要的交易系统,对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负有重要责任。新一代核心系统要帮助银行实现作业集中处理和流程化,建立标准的业务处理流程,支持差异化的业务操作处理,形成银行前后台合理的作业流程和处理模式。

4.风险控制。新一代核心系统要对银行的操作风险、客户风险、交易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支持银行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能够进行风险的统一识别。

5.满足监管。核心系统作为重要的业务数据源,要为银行的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建立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同时也要能满足不同分支行的数据手工填报需求,确保向监管机构上报的各类数据准确、完整、及时。

6.绩效管理。新一代核心系统要能支持银行各分支行的不同绩效考核机制,要能从产品的维度对业务贡献度进行统一的分析,为银行在产品、人员、部门等不同层级的绩效考核提供支持。

篇(3)

关键词:区域;商业银行;协调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1-002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04

区域内商业银行①发展的协调性,是指某一经济区内的大型银行和一定数量的中小银行绝大多数具备稳定的偿付和盈利能力,相互之间交流机制畅通,持续稳定协作,市场竞争趋于理性[1]。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吸引了众多外地城市商业银行入驻。截至2010年,已有各类银行省级分行30多家,金融总量和规模列浙江省首位。目前,在杭州市开设分支机构的各类银行与当地大小银行同台竞争,发展良好,但受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竞争实力、政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不协调现象也时有出现,如竞争行为片面化、短期化,联合意识薄弱,合作关系不稳定等。本文从杭州市范围内的商业银行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并对构建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机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一、区域内商业银行非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竞争方面

1.非正常揽储。近年来,区域内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虽不断上升,但实质上是彼此争夺有限客户存款的结果。上级机构通过下任务、定指标的方式要求下级分支机构员工揽取存款,而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或者变相提高利率,甚至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导致经营成本和实际利率增加,既减少了银行的利润,也给银行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2.贷款过度集中。在信贷市场上,随着银行数量增加、竞争程度增强,在申请贷款的人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银行获得高质量贷款项目的机会必然下降,而商业银行显然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其在同一区域内纷纷倾向同一行业(如房地产)、相同项目(如个人消费)发放贷款,为了争取客户,个别银行甚至不惜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省略审批环节,不但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还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3.银行卡低效无序。银行卡业务领域的无序竞争,表现为各发卡行在相互分离中自成体系建立交易网络,配置用卡设施,一份投资往往被扩大为四份、五份甚至更多。如在杭州中心城区,每15米就有一家金融机构,仅就用卡设备来讲,凡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以及繁华地段,各银行都纷纷配置POS和ATM,整个区域内银行卡系统设施至少有30%以上属于重复投入。

4.服务原则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项目和完成上级单位的考核任务,经常不能合理处理时点数与时期数的关系,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工作节奏前松后紧,把任务集中在年末突击,违反工作原则和程序的事件层出不穷,并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二)合作方面

1.信息资源封闭。市场的竞争度决定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当市场有很多不透明的借款者,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比较弱,而更加透明化的借贷市场则会有更多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区域内商业银行间往往缺少主动的信息交流和情况互通,对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相互封锁,而不是联手打击。这种有意弱化市场竞争的行为容易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使得一些恶意经营企业得以骗取多家银行的信用而不被发现。

2.联合意识薄弱。银团贷款业务可以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防止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一旦寻找到贷款机会,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在资金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其更愿意独自贷款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市场份额,而不是通过银团方式分散和规避风险,获取相互合作的整体收益[2]。

二、区域内商业银行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因素

通常区域内新成立的银行往往很难将与在位银行建立关系的借款人吸引过来,因为信用状况透明且经营良好的客户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将自己的信誉度信号传递给新的银行。为了减少更换银行时发生的转换成本[3],客户宁愿与已建立起贷款关系的银行进行交易,因而在客观上成为新银行在区域内拓展业务的进入壁垒。为了消除这种壁垒,新银行必然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争夺客户,因而产生了一些冒险行为。

(二)定位因素

虽然中小银行应致力于与中小企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但仍有一些中小银行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对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外来压力分析不足,对自身优劣评价不全面,缺乏合理的战略规划,无视资金、技术、网络方面的劣势,采取紧跟型的市场定位策略[4],盲目地与大银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之间协调与合作的动力因此丧失。

(三)实力因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充裕、网点布局众多,计算机系统先进等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金融市场,拥有大量的优质客户;中小银行起步慢,受资本和网点布局的限制,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仍占中小商业银行收人的绝大比重,而新型的中间业务、个人业务、信用衍生产品还处于开发探索阶段,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份额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中小银行之间更容易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割裂是显而易见的[5]。

(四)产品因素

一方面,区域内的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高度雷同,尽管存在不同的品牌或名称,但具体到某项产品或服务并无本质上的不同[6];另一方面,近年来各银行虽然有产品和业务创新,但为了避免其他银行的搭便车行为,也是以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原创性创新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一时难以打破。

(五)政策因素

一方面,由于金融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风险难以避免,一旦大的危机来临,中国人民银行往往会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或接管,但在中小银行出现危机时则可能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让其淘汰;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国有银行相比,更能够从地方政府中获得客户资源、优惠政策以及竟争保护。因此,种种政策的倾向性都会使商业银行间不协调发展局面难以打破。

三、构建区域内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树立正确利益观

区域内商业银行开展竞争合作,需要在利益分配上有一种大局意识和长远目光。在合作初期,不能过分计较输赢和利益的大小,侧重点应放在整合资源与建立信任互助的关系上,若有必要可以适当牺牲一部分市场和利益。到了竞争式合作的中期,应侧重探索技术层面的合作,关注成本与未来收益,强调合作的发展潜力。一旦合作成功,双方确定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的大小。因为合作决不是放弃,让权也决不是放权,竞争式合作更应强调未来利益。

(二)建设区域内征信系统

从必要性来看,在区域内建立信用系统,涵盖该范围内各商业银行可能贷款对象的基本信息,不涉及单个商业银行的机密内容,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贷款业务,还可以降低贷款违约率及违约损失率;从实用性来看,区域内的信息系统虽然覆盖面积小,但信息相对全国性的征信体系而言更详细、准确、及时,商业银行在总体把握贷款人及其项目之后即可决定贷款与否,激励各商业银行提供、共享信息的效果十分明显。

(三)成立区域危机处理中心

在区域内建立银行业的危机处理中心,是化解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将其传染性降到最低,以维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该中心在某一商业银行由于个别极端事件而面临挤兑风潮时,能够要求其他商业银行快速作出反应,例如现金援助、简化事故行票据处理程序等,协助事故行迅速走出困境,有效地规避系统风险。此外,在正常时期通过金融企业协商会议制度[7],搭建商业银行相互交流、业务协调的平台,明晰相互资金往来的脉络,能够确保资金安全和金融交易顺畅。

(四)建立银团贷款协调组织

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对银行和集团授信客户来讲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参与银团贷款的多家银行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全程监控集团授信客户融资、用资及回款等财务情祝变化,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实践证明,这种贷款方式需要一定的协调机制,建议在区域内金融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下,自发、自愿地成立银团贷款合作委员会[8],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公平公正地选拔参与贷款的银行,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

(五)成立联合开发小组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并获得持久性的盈利增长,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单个商业银行难以承受金融创新的高风险,需要彼此之间成立联合开发机制,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产品的联合开发可以由商业银行根据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自愿组队,结合各自的优势,通过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投资并监控开发进程,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由于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多家银行参与,消费者容易认可,因而能够更快地产生收益。

参考文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1-112.

[2]董笑晗.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9.

[3]周闽军.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3.

[4]尹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J].现代金融,2008(3):18.

[5]张晓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6.

[6]王庆新.专业化与差异化:中小银行竞争策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7(3):56.

[7]范祚军,洪菲.建立金融机构协调机制的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05(1):61.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关系借贷

一 前言

在美国,没有我们所谓的中小企业的说法,只有小企业(small business)的说法,但其性质、规模大小基本上与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对应。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以破解的信贷融资困境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虽然可以说美国是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但美国的小企业也是具有其脆弱性的。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 & Weiss)在他们建立的S-W模型中指出:在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使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上升,从而银行供贷时出现信贷配给现象。首先,有机会投资于正净现值(NPV)项目的中小企业可能会在融资时受阻,因为潜在的外部资金供给者无法证实企业是投资于一个高质量的项目,或者无法确信资金将不会被转移用于其它的风险项目。其次,由于小企业几乎完全依赖金融机构的外部融资而无法进入公开的资本市场,因此银行系统的震荡(shocks)将会对小企业的信用供给造成巨大冲击,并且小企业所受到的均衡融资问题在资金市场发生不均衡的时期将会更加突出。

美国小企业克服其脆弱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联系以沟通信息。也就是说小企业在信贷融资中采用关系型借贷。所谓的关系型借贷,是指商业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银行在借款企业需要的时候向其提供信用支持的一种银行借贷方式。美国学者阿伦・博格和乔治里・乌代尔(Allen Berger and Gregory Udell, 2002)指出:在关系借贷中,银行能够通过其与借款人保持长期关系获得的信息来进行贷款决策。这些信息部分是来自贷款合约、银行存款和其他金融产品,还有些是来自于当地社区的其他相关人员,例如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等。贷款人由此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环境、组织制度、员工素质等非财务报表、抵押品或信用评级所能提供的重要信息,从而帮助贷款人更好地解决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二 美国小企业关系借贷实践

美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新技术迅猛发展、管理变革、现代企业组织形成、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促成了银行业的兴旺发达。由于早期商业银行众多,并且规模较小,因此其多采用“内部人管理”模式(Lamoreaux,1994)。这一模式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渐渐式微。在这期间,美国的商业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普遍维系着一种密切的银企关系。在银企之间的信贷交易活动中,关系借贷的方式已经得到广泛采用。这些商业银行主要发放的是短期贷款,使用两种金融工具:本票和汇票。本票实质上是一种欠款(IOU )凭单,其上注明借款人名、借款金额、借款日期、到期日和偿付行。虽然本票不实行抵押,但法律亦规定借款人需以其个人地产来担保,如担保不足,则需由一人或多人作为第三方保证人(third-party guarantors)背书担保。因此一旦出现借款人清偿不足,银行可据以向所有相关人求偿。与本票相比较,汇票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异地使用,另一是法定汇票使用时需附提单(bill of lading),因此在汇票使用中实际隐含了抵押方式,银行由此可以掌握货物的处置权并确保在发生贷款风险时及时对货物变现抵偿。

二战之后美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受到抑制,银企关系逐渐由紧密的、一体化的关系走向彼此独立、市场化的联系。银企之间不存在彼此的产权参与,其地位也是平等的,通行自由的市场交易原则。由于国内经济环境和公司融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信贷市场开始出现萎缩现象,市场竞争加剧。因此那些资金实力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广大中小银行能否寻找到稳定的贷款客户资源,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尽管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发达,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它们一般信息不透明、企业生命期较短,基本上无法利用股票或债券融资,所以只能借助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因此,在美国中小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借贷的融资方式被广泛采用。

关系借贷的主要贷款种类有承诺贷款、信用额度贷款等。承诺贷款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承诺贷款,即银行以合同形式许诺,按规定的利率向客户提供最高限额下的贷款。只有当借款人财务状况发生异变时或借款人未能按承诺合同履行某些条款时,银行才能收回其承诺。另一种承诺贷款只是确认信贷额度,在此情况下贷款定价并未事先确定,借款人也尚未表明贷款的意图。这种承诺能帮助借款人预先得到贷款批准,使其可以随时迅速地取得贷款。信用额度贷款允许客户在事先商定的限额以内使用贷款,通常在一年之内必须调整一次。除了在初次贷款时银行需对借款人资信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之外,其他时候借款人贷款均可即时办理。

现在美国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呈现明显的关系型融资的特点:一是社区银行成为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渠道。社区银行对区内小企业情况及其企业家的特点都已有相当的了解,特别是对企业家的人品、信用和个人能力等无法数码化的信息比较熟悉,以至于可能在社区内的小企业无法提供过硬的财务报表而又有资金需求时能给他们提供贷款;二是提供融资的银行通常是小企业的开户行。通过长期的往来,银行已清楚了解企业的财务历史及经营状况,因而开户银行和企业就形成了长期的关系型融资关系。在初始融资阶段,企业会有对未来相机融资的预期,然后是银行作为出资者在再融资时对未来租金的预期。

美国经济学家阿伦・博格和乔治里・乌代尔(Berger and Gregory Udel1,1995)利用从美国国家小企业金融调查库(NSSBF)中获取的数据对中小企业关系借贷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采用银行信用额度(L/C)贷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C贷款合约特征、公司融资特征、公司治理特征、行业特征和信息关系特征等五类特征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与商业银行保持长期关系的中小企业较之其他企业在贷款时所要求的借款利率和抵押条件更为优惠,由此表明关系借贷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成效显著。

三、启示

在我国,一方面,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变迁之中,股票、债券市场还不发达,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是目前资金配置的主要形式,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美国小企业关系借贷的实践表明,这一融资模式不仅有利于加强银企合作,还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大力发展关系型借贷是缓解中小型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降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利用银行业整合的外部效应,在大银行裁减分支机构的同时,准许建立新的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鼓励其与当地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填补大银行撤出留下的金融空白,发挥中小银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融资主导作用。与大银行相比,具有较少管理层的小银行在银行管理者和贷款职员之间因为有着不太严格的合约,因此信息传递的链条短,软信息的获得者甚至可以直接做出贷款决策,这就缓解了与多层制度相关的组织不经济和问题(Berger,Klapper,Udell,2001)。而且,小银行通常没有公开交易股票和银行债券,也就不存在银行管理层和外部索取者之间的、基于软信息的资产运用而无法披露信息所造成的合约问题。

第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报表信息不“硬”才融资受限,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也是建立在意会信息基础上的“关系型担保”。应该依托当地民间资本建立更多的民营担保公司。利用它们对当地中小企业“软”信息的信息优势,给当地有发展前景又急需短期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担保。由国有大型担保公司或者政府提供再担保,从而形成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第三,放宽贷款利率管制。扩大确定的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商业银行根据不同贷款风险进行定价的权力,使贷款利率高低充分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商业原则,增加他们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25-27.

[2]许联初.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4-155.

[3]杨萍.美国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及其启示[J].企业纵横,2003(3):33-35.

篇(5)

本着方便惠民、操作简捷、高效率的特点,直销银行为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直销银行以其先进的经营方式、全新的服务理念,获得了较多的认可,直销银行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了诸多的挑战,如何正确看待直销银行的市场定位,如何采取长久发展的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它独特的经营模式与服务理念,都将是商业银行所要思考与关注的新主题。

一、直销银行的认识及发展

1.直销银行的概念和特点

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科技(FINTECH)环境下的一种新型金融产物。这一经营模式下,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

降低运营成本,回馈客户是直销银行的核心价值。直销银行不再依赖于实体网店和增加人员的结构形式,以高端的互联网技术和快捷电子商务模式,所有业务只需较少的员工来维持,从而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这样一来,银行的业务成本得到大大的降低,也让客户享受到了更高性价比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直销银行因其组织架构独立,从而使其本身有了更加独特的经营策略,财务核算也从中独立出来,产品体系也随之更为独立,并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定价策略,这在商业模式中,增添了挑战性与竞争性。

提升服务品质,便捷客户是直销银行的运营基础。直销银行为了更方便快捷地给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巧妙地运用互联网,创新了多种形式,无论是移动通讯网络还是呼叫中心,都是以客户为核心,全方位为客户着想。与此同时,从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出发,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直销银行建立了如同个人密码认证、交易码TAN认证、电子口令等多重安全技术屏障,为客户提供更放心的安全服务。

为了更长期有效地应对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虽然直销银行打破了传统运营模式,但不能没有资本规模的支撑,直销银行仍然保持着经营货币的本质,都由金融集团控股,这也是直销银行的主要特征之一。

2.直销银行的发展背景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由互联网与金融的紧密融合而产生的,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用低成本的方式,凭借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的优势,将目标客户瞄准在中小企业以及草根消费者,通过最大限度改变我国金融生态模式,使足不出户的客户能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相关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很大程度地揭示了商业银行的服务“软肋”,反应出在服务方面,无论是结构、方式还是效率都需要大幅度改进的地方,商业银行面临挑战,不但要快速创新商业模式,更要改变产品形态。从国外成功的直销银行运营例子中,我国商业银行也要汲取经验,为了能够更大幅度地降低运营成本,要充分利用虚拟网络和线下实体网络的优势,通过现代通信及信息技术发展的长处,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给个人客户和中小型企业。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地域不受限制,不受实体网点的束缚,能够快速布局和有效吸纳接收客户及广泛拓展业务范围;直销银行与实体银行相辅相成,开辟了新型经营模式,为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效率,使服务结构更深层次的优化,业务拓展更迅速快捷,成为我国在主要股份制银行、众多区域性银行和民营银行的重要战略选择。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推动了直销银行实现迅速增长并且跨越了历史性,互联网也一定程度催化直销银行的发展,这是国外直销银行的发展与经营的特点。而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直销银行的未来发展市场与前景也呈现出广阔的局面,庞大的网民群体成为了直销银行的客户来源。

各大商业银行也顺应市场潮流,通过提高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开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银行服务项目,通过这些电子银行,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经营的快速转型。随着我国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多年发展下来,客户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给予了高度的认可。由此说明,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最大程度地成为了商业银行的战略业务,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创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开展互联网业务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技术,加强了业务操作的熟练性,且汲取了大量经验,诸如技术准备、业务经验和高质量的客户等,充分具备了“直销银行”的开设及发展能力。

3.直销银行的发展及意义

(1)有利于发展金融互联网化的能力

为了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互联网金融在创新方面有着更积极的改变,颠覆了传统营业模式,打造了更为独立的营业新模式,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使结构更具灵活性,随之改变了客户基础,从而更认真地打造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将之引入并加以完善,这些都更大幅度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也为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传统金融业务转化到互联网上操作,国际经验表明,直销银行是金融互联网的一种高级业态,可培养商业银行发展金融互联网所必须的能力,尤其是在网络营销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与跨界合作能力等方面。

(2)有利于应对利率市场化

银行的盈利模式在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市?龌?步伐加快,以及存贷利率高度自由化且透明化;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为差异化,要想在差异化定位中求变,就要颠覆传统的同质化经营模式。而直销银行因其自身能够提供比实体银行更加实惠的利率价格,使其在利率定价中具备了更为明显强大的竞争优势。

(3)有利于参与银行业网上圈地

积极探索和尝试普惠金融是直销银行服务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虚拟方式因其简单快捷的特点,以及时展下新兴的通讯应用技术大程度提升,成为公众正逐步习惯和偏好的主要消费形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仍有许多空白处,发展直销银行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客户消费新需求。因此银行应早设立、早参与、早占先。

(4)有利于弥补自身网点不足

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与区域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便进入了瓶颈期。尤其是中小银行,物理网点较少,只有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即充分利用新技术,借助网络与实体网点的结合,摆脱空间、时间的限制,吸引客户开办业务。所以近几年来中小银行的直销银行发展的更快一些,2015年直销银行排名前10的基本都是中小银行。

二、直?N银行的定位及发展建议

1.直销银行的市场定位以及如何精准定位

中端客户阶层,是直销银行的市场定位。直销银行根据其销售渠道的特殊性,将能够熟练操纵各类电子产品、互联网技术、追求高效、对资本配置收益敏感的中等收入人群定为目标客户。

去实体化营销模式。客户从开户到转账、理财等业务均可通过网上直接办理,完全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去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帮助客户从繁杂的传统银行业务中摆脱出来,以种类较为单一的产品,特别是以实惠与热销的产品作为卖点。例如INGDIRECT就将直销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定为:(1)中等收入人群,对价格与收入变动十分敏感;(2)对传统金融服务时间长效率低的服务模式十分不满;(3)有网络消费习惯;(4)介入30-50岁之间。

2.直销银行的发展建议

直销银行是跨界于金融与互联网之间的一种业态,本质上是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因此在独立运作的前提下,组织架构、用人机制、激励策略、商业模式、运营体系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应该有别于传统银行,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获得市场的认可。

(1)定位好组织架构

在国外,直销银行是一种相对于母公司的独立实体,在组织方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且在品牌与文化上有相对的独立性,直销银行与母银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一定的情况下,与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客户开发模式不同。

在我国,直销银行还存在一定的不完整与漏洞,与母银行相比没有形成单独的银行牌照,对母银行在品牌方面仍具有依赖性,不能形成组织上的完全独立,并受到母银行在文化上的影响,更会与母银行的客户资源、服务渠道、产品形式与种类的重复。直销银行最好作为独立法人或准独立法人进行独立发展,在与母银行的差异发展中,将理清目标客户的群体范围、制定好营销策略与模式、充分发展产品所具备的优势、调整与管理组织的灵活结构等,并将这些发展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母体银行形成竞合关系;建设独立子品牌,开展互联网化的营销活动;遵循专属、特色、标准化、简便、创新原则的产品体系,与母银行产品形成差异化;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则可与母银行进行资源共享。

(2)定位好目标群

直销银行所选择的目标群应尽量避免重复传统网点客户,同时筛选一些明显特性的客户群,提高该渠道客户的同质性,如果客户定位不清,则仅仅成为传统网点的补充则失去设立的意义。

(3)定位好产品体系

不能将直销银行办成传统业务渠道的补充,而是创建独立而特色的产品体系,把产品的优势放大突出,遵循网络营销模式,将定价与体验做好做深。同时积极开拓与证券、保险、基金,尤其是大型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批量引入客户。

(4)重视大数据支撑作用

在国外有许多直销银行的成功案例,他们将集中化战略作为竞争战略,同时实施成本集中化和差异集中化的策略。成本集中化为实现成本优势来节省大批员工的薪水开支,并且节约物理上的网点投入,依靠线上渠道的产品销售;差异集中化则是在创新科技的基础上,突出产品的特色和服务的独特。我国要结合自身的环境特征与情况,对银行的集中化竞争战略进行灵活的调整,适当借鉴国外的实施策略,更好地完善自身。为了发掘出快速、高效又简单便捷的金融产品,我国的直销银行宜合理利用灵活经营的特点,以大数据为支撑立足点。

(5)重视风控和监管

直销银行在经营业务上有较大的融合性,在技术的发展上具有虚拟性,在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直销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强的风险性,风险的扩散速度也极快,因此控制风险的难度也大大加深。不同的国家,直销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也不同,但都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风险监管体系。为了实现我国直销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建立并完善监管体系才是最好的保障,以安全与高效并行,慎重与宽松适度的原则,进行监管体系设计;为了控制和化解直销银行在监管结构上的风险,需要制度的良好设计、政府的有效监督以及自身的稳定运营。在宏观层面上,完善及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使直销银行的风险得以防范和控制。通过建设各种制度的监督体系,在设计制度上,不管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防范,还是从直销银行的风险层面上控制,都应该为直销银行提供一个更长久健康发展的平台环境。

三、直销银行的具体经营模式

1.单一的自主线上综合平台模式

这种模式在国外的运用比较多,仅仅以网络为基础,不采取分支结构,在网络平台中,通过多种线上渠道加以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服务。INGDIRECT从加拿大首个直销银行运行开始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通过持续改善、升级,提升后台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在丛球机构所在地配备当地人员构成的callcenter与客户达成障碍沟通。

2.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线下客户自主门店模式

民生银行牵手阿里巴巴,以公司客户需求特点定位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与草根消费者量身定做产品与服务,依托淘宝网站以网络流量与数据分析为优势,实现电子账户系统与支付宝账户系统的互通,打开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的共赢模式。

3.自主线上综合平台+线下精简版分行模式

2013年9月,北京银行宣布与荷兰ING集团合作推出直销银行服务模式,就采取了线上线下整合的渠道服务。线上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电子化服务构成;线下采用全新理念建设直销门店,其中布放VTM、ATM、CRS及自助缴费终端等各种自助设备。目前已在北京、西安、济南等地建立了多家直销门店。

在此之外,除了线上服务,还要提供相对辅助功能的线下服务,例如线下咖啡厅服务等。这些辅助为的是与客户保持零距离,增加客户对直销银行的信任与诚信。

篇(6)

不过最近很多人对于发展民间金融有诸多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只要彻底放开管制,完全自由化发展,才能解决中国的金融压抑和金融弊端。连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要点和重点在于减少管制”,我认为此论值得商榷。

减少行政审批的盘剥和权力寻租是必要的,但如果对民间金融机构不设置任何门槛和监管指标,弱化监管和引导,那么这种阳光普照下的自然生长与此前的野蛮生长究竟有多大差异?过度自由放任搞不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监管不足、引导不力,金融诚信体系不完善,金融秩序和参与其中的百姓财产就很难得到保障,搞不好就成了“只存不贷”的银行。最可笑的是有人打着“保护民间金融”的幌子替金融诈骗犯喊冤,实在有悖道德和良知。显然当前要客观看待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其中有改革现有金融垄断格局的成分,但也有疏导、治理民间借贷乱象的意思,毕竟温州是民间借贷乱象的重灾区,鼓励民间金融发展是应该的,但绝不是承认和纵容借贷乱象,反而民间金融需要监管引导和培育,让其规范发展,用司法来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而对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等非法借贷行为则要依法制裁,让民间借贷告别野蛮生长和丛林法则。只有严格实施备案管理制度和建立民间融资监测体系,才能保证民间金融渠道流淌的资金不是非法资金、不是“洗钱”、不是“官银”,也便于宏观管理部门真实了解金融生态和便于加强流动性管理,既有利于金融稳定也有利于宏观决策。

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民间金融,主要是传统的官方金融机构服务不足,金融垄断导致金融资源稀缺、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融资成本过高、金融效率过低,那么改革的对策自然是要打破金融垄断、放开金融牌照,放弃特许经营,放弃息差保护,放弃对金融机构的“圈养”,鼓励多元化的竞争局面,以弥补金融服务的不足。同时,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效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老百姓获得与付费支出相对应的高质量金融服务。

其实,这些年民间借贷乱象丛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民间借贷的司法保护不力和重视度不够,从而让一些只想借钱不想还钱的人钻了空子,而且大搞花样繁多的非法集资和金融传销,且非法金融活动又不受法律保护,从而受害者投诉无门。长期以来,民间借贷都是靠丛林法则来解决问题,要么是强势的借款方赖账不还,要么就是借了高利贷的老板还不起钱被“讨债公司”逼着“跑路”或者跳楼,其借贷秩序不是靠法律来维系,而是靠“暴力催收”。因此,发展合法化的民间金融必须要让监管和司法补位,以保障民间借贷的有秩序发展,以遏制非法金融活动的滋生。

显然,发展民间金融并不是鼓励高利贷和民间借贷乱象合法化。高利贷和民间借贷乱象的主要危害是利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成本过高,加之借贷周转次数过多,资金掮客的层层加码和信息传导递减,导致资金在民间借贷市场空转和循环,很难流入到实体经济,即使进入实体经济也是拆借给“两高一限”的企业和资金链条紧张的问题企业,很难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而且借贷资金很有可能有去无回。因此,在鼓励发展民间金融时一定要避免高利贷化和金融传销化,减少借贷资金的过度周转和循环。

另外,还得尽快放开利率管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以解决信贷资源合理配置。其实,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就仅需要放开存款的上限和贷款的下限,而这也是保护商业银行维系存贷利差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为了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这一道防线必须要打开。因为完全利率市场化之后,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解除了贷款利率下限,理论上利率水平下可以无限趋近于零,上可以趋近于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关键是,利率市场化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国企、央企超额配置信贷资源的现状,也可以打破现有银行体系的垄断局面。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大企业就开始与存款银行之间展开激烈的讨价还价,存款的时候要求利率高点,贷款的时候要求利率低点,从而大幅缩小大银行的息差收入,如果谈判或者博弈不成功则会给中小银行留下介入的机会,如果银行定价和定位不准,则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从而损失市场份额,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打破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现有格局,会让具有创新能力和服务精神的银行脱颖而出。同时,利率市场化会迫使银行将部分信贷资金分配给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获取贷款利率上浮的空间,从而依靠风险溢价和定价来获取超额收益,以覆盖中小企业贷款的不确定性风险。中小企业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会有可能性,信贷资源分配也将会更加科学,经济结构转型才会获得更有效的金融支持。

篇(7)

一、新版流动性规则中涉及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版流动性监管规则的突出亮点为引入两个新的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稳定资金比率(NSFR)。其中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净稳定资金比率=可用的稳定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最迟应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底前达标。由于净稳定资金比率的实施时间较晚,本文暂不探讨。新版流动性监管规则中流动性覆盖比率指标的多项内容涉及货币政策操作。

(一)作为分子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

新版流动性监管规则规定,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由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构成。一级资产包括现金;在危机时期能够提取使用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由第二版巴塞尔协议标准法下风险权重为0%的实体、中央银行、非中央政府公共部门实体(PSEs)及部分国际组织发行或担保的,可在市场上交易且满足相关条件的证券;以及风险权重不为0%的实体中,由银行承担风险的国家或其银行母国的实体或中央银行以本币(外币)发行的或中央银行债务型证券。二级资产包括由在第二版巴塞尔协议标准法下信用风险权重为20%的实体、央行、非中央政府公共部门实体或多边开发银行发行或担保,可在市场上交易且满足相关条件的证券;以及不是由金融机构或其任何附属机构发行的、被广泛认可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级别至少为AA-,且即使在市场压力情况下证券在30日内价格下跌或扣减率上升的最大幅度均不超过10%的公司债券或担保债券。

在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的构成计算方面,一级资产能够无限制地纳入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且无需接受价值扣减。但二级资产最多只能占优质流动性资产总规模的40%,且每种二级资产都应在当前市场价值上进行至少15%的扣减。

(二)作为分子的资金流失率

在无担保批发融资方面,新版流动性监管规则规定非金融公司、实体、中央银行及公共部门实体提供的无担保批发融资的流失率为75%。

在抵押融资方面,由一级资产抵押的担保融资交易的资金流失率为0%,由二级资产抵押的担保融资交易的资金流失率为15%。当交易不是以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作抵押时,与银行本土风险权重为20%或更低的实体、中央银行或公共部门实体进行的即将到期交易的资金流失率为25%,也就是假设75%的抵押融资将获得展期。

二、新版流动性监管条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增强公开市场操作主动性的同时可能影响货币市场交易结构

由于中央银行发行的证券为一级资产,因此商业银行有动力持有央行票据来扩大其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此外,由于通过与中央银行进行交易获取中央银行融资的展期率为75%,高于与其他类型交易对手0%的展期率,因此相应的现金流出较低,能够降低流动性覆盖比率的分子。综合两种因素,商业银行必然倾向于进一步持有央行票据或通过与央行进行抵押交易来提高其流动性覆盖比率。

央行票据需求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性。一是央票需求提高能够降低发行成本,节约调控成本。二是央行能够随时根据市场状况调节发行量及发行价格,进一步提高央票利率的价格导向作用。三是在压力时期,央行还可以通过增加央票投放来平抑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有助于树立市场信心。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央票需求的增加可能使货币市场交易结构受到影响。比如目前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允许商业银行使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作为交易工具,与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根据新版流动性监管规则,国债属于一级资产,政策性金融债券则无法纳入一级资产,且至少需要接受15%的价值扣减。这可能导致金融债需求降低,造成货币市场交易集中于国债或者中央银行票据。

此外,假如央行在进行回购或逆回购交易时对国债和金融债券采取同样的抵押处理方式,则会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向中央银行抵押政策性金融债券来置换央行融资,从而在不改变分子的情况下降低现金流出率,产生监管套利。

(二)流动性贮藏行为将加剧货币市场利率时点波动,对公开市场操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提出挑战

由于流动性覆盖比率和流动性比例等监管指标的考核时点均为月末,因此考核时点前后商业银行保有充分的流动资产的贮藏行为将突显。由此将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时点性紧张,加剧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

此外,由于中小银行资金运用较大型银行简单,资金来源也较为有限,在货币市场交易中更倾向于通过同业间回购和逆回购来调节其流动资产构成,从而加强金融机构之间风险联动,使货币政策操作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再加上流动性覆盖比率属于常态化管理,要求银行实时满足该最低标准要求,因此可能造成正常时期金融市场利率也轻微上扬,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均提出新的挑战。

(三)高额准备金水平使商业银行真实流动性状况的判断变得更为复杂

新版流动性监管规则将压力情况下能够提取的中央银行准备金纳入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偏高,掩盖了其他类别优质流动资产不足的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准备金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2006年以来外汇占款高速增长引致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加,以及连续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加速,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逐渐改变,外汇占款增速也将回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水平下降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将可能出现。

由于存款准备金作为一种具有清偿性质的特殊流动资产,其对于维护市场信心尤其是债权人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中央银行具有在金融机构流动性匮乏时提供流动性的职责,但当超额准备金水平下降且无法及时补充其他多元化的优质流动资产时,提取使用准备金必将大幅降低流动性覆盖比率,对市场信心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四)资金可能流向影子银行体系,使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复杂程度提高

实施新版流动性监管规则后,由于银行需要在满足更高质量资本要求的同时保有较多高质量流动资产储备,且对于交易对手为非金融企业的资金流出假设较为严格(如规定非金融企业无担保融资的现金流出率为100%),则意味着银行需要将部分资金成本转嫁至资金使用者,势必加剧“脱媒”现象,资金流向和规模更加难以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将更为复杂难辨。

三、应对之策

(一)定期评估调整合格优质流动资产的范围及价值扣减率

新版流动性规则仍然依赖外部评级来确定优质流动资产,尤其是一级资产也仍然突出了评级,因此仍无法完全克服顺周期性。危机发生时,原有合格优质流动资产储备由于下调评级等因素而迅速引致市场流动性枯竭,无法实现商业银行在30天内维持生存的目的,这一点已经在金融危机中证实。在找到能够有效替代评级的方法之前,可行的操作是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及时调整一级、二级资产的范围及扣减率,以及时反映某种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并及时补充优质流动性资产。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能够将非优质流动资产、储备资产抵押与中央银行进行回购与逆回购交易,从而降低其现金流出,因此评估确定合格的抵押品和抵押率对于控制商业银行流动资产质量、降低监管套利具有重要意义。

(二)持续监测分析货币市场交易走势及商业银行流动资产构成情况

一是跟踪分析货币市场交易的产品结构,关注可能出现的金融创新。二是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及时根据可能出现的状况调整操作以平抑市场价格。三是关注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变化情况,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流动资产构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