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31: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关系的要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公共管理 要素 市场化
关于公共管理要素说
公共管理的要素,它与公共管理的资源是有一定区别的。从一般意义上讲,“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既非物质的亦非心灵的,是社会中唯一的存在,是一种“中立”的东西。所谓公共管理要素,就是构成公共管理的必要因素,离开公共管理要素,公共管理工作就无从开展。公共管理要素包括公共管理权力、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素质和公共管理环境。
公共管理权力
公共管理权力,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所拥有的行使组织、计划、指挥、监督、调控等职能的权力或权限。公共管理权限的行使标志着某一公共管理主体有了公共管理权力的要素,这种权力需要社会的授予或承认,不是所有的人或者所有的组织想有就能拥有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公共管理权力主要是通过社会授予的管理权力,因为,它是很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争夺的稀缺资源。在传统的体制下,公共管理权力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要素几乎都是由政府垄断的,其他公共组织一般都不具有公共管理权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作为公共管理第一要素的公共管理权力也向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分散。
公共管理权力是公共管理的第一要素,对公共管理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无形资产,这种公共管理权力有时候是所有的人或所有的组织随便可以拥有的(例如,上面我们讲到的不求回报的治理公共厕所和不求回报的打扫公共卫生)。但是,拥有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要素和需要得到回报的公共管理要素却不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组织想要拥有就可以拥有的。一般地讲,拥有一定的控制授予权的公共管理权力属于政府,例如国家机器、国际间的公共事务、国家的发展计划、对国家整体上的管理等都需要纳税人支付成本的公共管理权力等;而拥有一定的管理回报的公共管理权力,是由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对特殊的公共管理组织所拥有,例如公共水域的治理权力、提供社会劳动保障的权力等。
公共管理资源
公共管理资源是公共管理的有形要素,它是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最基础的条件和最基本的要素。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权力要素与公共管理资源要素在侧重点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应当特别注重于公共管理权力这一特殊要素,许多重大问题都是通过权力来配置公共资源或者通过权力来约束其他公共管理组织、私人组织、市场的行为的。
二是对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当他们拥有了生产这种有形公共产品的权力以后,他们在公共管理要素方面所花的所有精力就是获取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公共管理资源。公共管理资源是这类公共管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也是这种公共管理组织生存的命脉。
三是对于介于政府与完全生产有形公共产品中间的公共产品主体来说,拥有公共管理权力与公共管理资源两种要素是一样重要的。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公共管理组织无论在生产公共产品过程中还是在组织生存发展方面都没有上述两种公共管理组织自主和主动。
公共管理素质
公共管理的素质也是公共管理重要要素之一。在一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一方面构成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综合素质好坏的基石;另一方面,即使公共组织内部的所有的成员综合素质非常好,但不一定要这个公共管理组织的综合素质就非常好。这是因为,作为单项的公共管理主体的每个人的要素,必须通过科学的、合理的配置,才能使整个组织的综合素质达到最好。
公共管理环境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公共管理要素还包括公共管理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对于公共管理组织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管理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可控性公共管理环境,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环境。与其他企业组织一样,现代公共管理组织重视公共管理环境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要素内容。
我国公共要素的政府垄断现象与特征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基本特征是,政府拥有所有的公共管理要素。表现为政府垄断了公共管理的所有权力,即一切由政府说了算;政府垄断了所有的公共管理资源,一切物质资料的占有权、分配权、处置权都是政府的,政府对社会的一切公共产品的提供都是大包大揽的供给式;政府拥有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权,包括社会的一切劳动及其劳动人员都是政府所有、政府支配的;由此而产生的公共管理的环境也是政府全面考虑的。因此,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公共管理要素的配置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有是政府统一所有、统一支配的。
我国公共管理要素配置的弊端
首先是公共管理的应变能力差。公共产品的要素越是集中在政府手中,由于提供公共产品的渠道过于单一,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就越少,供不应求的现象就越严重,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特殊福利越高。
其次,淡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由于控制公共管理要素实际上是控制了公共管理的有形产品,在现实社会中是比较实惠的。所以说,冲淡了政府集中精力为社会提供无形产品(如国防、外交等)的根本职能。政府应该管的事管不好,不该管的事管得过多,形成了政府的低效率,从而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效率。
再次,提供了政府腐败温床。当公共管理走向社会化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要素创造控制收益权力,社会其他公共部门为了获得相应的公共管理要素,利用经济的手段与政府作交易,一些政府部门和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借助于手中的权利收受贿赂。因此,客观上为政府腐败提供了可能。
另外,难以与国际接轨。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公共管理的转型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在许多方面不能与世界各国接轨,造成了公共管理的被动局面。
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途径
具体的说,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途径具体包括:
公务员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从现实出发,我国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主要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因为,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实际上就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因此,研究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公务员队伍的市场化。
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压缩已经膨胀了的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个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只有通过公务员队伍市场化,才能真正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政府才能在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制下强化自己的功能。
公务员市场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有机会站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争夺人力资源。在公共管理市场化发展时,政府对公务员的垄断对于其他公共组织来说,似乎不大公正。因此,当公务员市场化以后,政府的公务员队伍有可能在不同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流动,每个公务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趋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推动其他方面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对于其他公共管理组织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也是一个公平化的途径。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问题不仅是制度建设问题,而且是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问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社会来说可以起到下列方面的作用:
第一,强制性地压缩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对于无所事事的政府公共管理机构来说,实际上是一种“釜斧底抽薪”,断了养活他们的财源,他们就会主动走向市场通过竞争来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检验公共产品的有用性,对于市场来说需要的公共产品即使政府不提供资金,也可以通过合理的交换取得生产这种公共产品的组织所需要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第二,建立、培育筹资者队伍。推行公共管理资金的市场化,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组织失去了“天然”的资金来源,而一旦社会有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生产服务的要求时,就会因社会的需要而出现一批专业化的筹资者队伍,从另一角度上培育了要素市场,对整个公共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促进。
第三,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公共管理资金市场化,就会使政府的强制性公共管理彻底废除,民众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自主性增强。只有把公共管理的资金推向市场,才能有公民自主、自愿的公共管理,也才能使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与其他社会公众有进一步的民主。
第四,进一步丰富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当把公共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推向市场后,对于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来说,必须考虑资金使用成本问题了,在降低或控制资金使用成本的前提下,才能有相应的微利收入来进一步发展公共组织。
其他资源的市场化
公共管理资源的市场化是一个体系,除了上述主要方面外,还有公共管理物质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市场化,以及公共管理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人们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正确、合理、高效的公共管理要素市场化体系,是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建设是发展公共管理事业的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要素的市场化,才能降低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尔戈特博士访谈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11)
关键词:案例教学 公共关系 六阶段 导学模式 探索
一、“以案例导入和连环递进分析为主线的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的提出
对公共关系等商业服务类专业课程来说,新课伊始,讲解核心概念的含义、意义及作用是一个有些枯燥和困难,但又绕不开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一上来就讲解相关的理论概念、意义及作用,然后让学生去记、去背,到时考试看记住与否。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是枯燥低效的。改进后的方法是,教师先讲理论,然后用例句或相关案例佐证理论的正确,以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记忆。其实,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当前的中职生大多是基础教育中的学习落后群体,以往学业上的屡次受挫和打击,使他们的学习动力、自信心和进取心不足,对学多没有兴趣,尤其厌倦枯燥的理论讲授。因此,枯燥的理论讲授,对认知欠佳、学习动力不足的中职生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也难以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创新性提出了“以案例的导入和连环递进分析为主线的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简称“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下同),在公共关系等商业服务类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以公共关系课程中《公共关系的含义和职能》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介绍“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在公共关系课堂上的应用及其价值。
二、“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运用
“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先导入一个有趣的新闻案例,通过教师的置疑设问,启发诱导学生一步步对案例进行连环性深入分析;学生在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思考出答案的同时,也挖掘提炼出案例中隐含的公关思想理论。这样,以导入的案例为线索,将教学中各个知识点挖掘出来并串联起来,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采用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的《公共关系的含义和职能》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如下:
1.案例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事先精选一个有趣的真实的新闻案例――美女空中撒钱。
讲课时先用课件将两张案例图片导入课堂,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导入案例文字内容,让2~3名学生分段阅读案例――美女空中撒钱。目的在于,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案例分析,引出新知
案例读完后,教师提出如下4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案例分析。
(1)案例中公关活动的组织者是谁?
(2)组织者开展公关活动的对象是谁?
(3)组织者开展公关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4)组织者开展了哪些具体公关活动?
然后,选择3~4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回答中找出公关活动的4个构成要素,即如下:
(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社会组织。
(2)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众。
(3)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是传播沟通。
(4)公共关系的目的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接着,教师提示:任何一种公共关系活动均具有以上几个特征或4个构成要素。
然后,引导学生从公共关系活动的4个构成要素推断、整理、构思出公共关系的概念。
3.案例挖掘,再探新知
教师接着提出新的疑问:案例中的公关活动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主办方在认识上有什么偏差?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挖掘案例,探究活动组织者可能存在的对公关认识的误区。
教师做如下点拨,引导学生思考:
(1)案例中该房地产公司采取撒钱的公关活动方式是否有失高雅?
(2)该公司选用美女是否有炒作或作秀之嫌?
(3)该公司采用气球装载美女实施空中撒钱活动安全上是否欠考虑?
(4)该公司单纯采取撒钱公关活动,方式是否有些单一?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点拨修正,引导学生推断出人们对公关认识的7个误区。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案例中该房地产公司的公关活动发挥了什么作用?它期望发挥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推出公共关系的3个职能。
上述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对案例的分析中自主找出公关活动的4个构成要素,推断出公关概念,然后,进一步挖掘提炼出案例中隐含的公关认识的7个误区和公共关系的3个职能。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信心。
4.案例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案例中该房地产公司的公关活动给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你认为是否应采取措施来弥补?如果你认为有必要,那么,你建议采取什么措施呢?
以此问题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有创见的回答,给予欣赏和表扬。
5.课时总结,加深理解(以“14173”学习链,指导学生梳理巩固本课时内容)
本课时中,通过引入一个“美女空中撒钱”的案例,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连环分析挖掘,使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的4个构成要素,推断总结出了一个公共关系概念,发现了公关的7个误区和3个职能。故此,我们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总结提炼为“14173”学习链或学习提纲,以易懂易记的“14173”学习链,指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加深理解,升华提高。
6.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作业是――通过对“美女空中撒钱”案例的分析,你认为一个企业应树立什么样的公关观念,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下节课内容――公关观念――的讲述做铺垫。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采用了“以案例的导入和连环递进分析为主线的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它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现代职教理念。使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交流产生积极的课堂互动,使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平台,并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的创新点与价值
“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一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的连环递进分析,使教学内容案例化、案例理论化、理论实践化、师生互动化,并最终达到学生兴趣化、学习自主化、教学能力化的目的。
教学内容案例化――把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融于教学案例之中,通过案例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联和统领起来,既方便学生梳理归纳记忆,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案例理论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连环分析,一步步地挖掘提炼出了案例中隐含的公关思想理论。
理论实践化――案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条重要的教学线索,通过案例剖析,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践的氛围中,增加对实践的感性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两张皮或简单验证式的做法。
师生互动化――教师主导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师生的双向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学生兴趣化――有趣案例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通过案例的解析变成生动的事实,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很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学习自主化――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挖掘提炼出案例中隐含的公关理论。这样,学生就会感到知识不是老师教我的,而是我自己思考得出的,自己发现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和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愉悦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教学能力化――通过对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索,使学生从案例内容这一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识、深化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目的。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六阶段案例导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精选案例材料。精选的案例首先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第二,应具有趣味性,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第三,案例内容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联和统领起来,能够比较深刻地解释既有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方法;第四,应具有启发性,能从它的成功中获得启迪,或者从它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
2.要深挖案例价值,精心设计所提问题。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和案例的基础上,挖深、挖透案例,找出案例中涉及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案例中各种观点主张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找出案例的引申义、借鉴意义等等。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得出所学理论。从小案例中引出大理论,明白大道理。
3.分析案例时,教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赏识、多激励,要尊重学生创见,对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要给予欣赏和表扬。不要问太难的问题,也不要连续追问学生,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要合理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以保证分析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逐步接近案例所包含的理论实质,使理论的提炼自然贴切,切忌强拉硬扯,牵强附会。同时,要善于控制案例分析讨论时间,以免影响上课进度。
5.分析案例时要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不能一手包办,搞“标准答案”或发表“权威性意见”。对学生的各种回答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总结,以升华学生认识。
参考文献:
[1]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研究,2009(8)
[2]谢宗云. 浅论案例教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1)
[3]张伶.“六环节”实践性教学模式初探.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公共关系英文是“public relations”。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公共关系是指一种共同的、公共的关系。但“关系”一词,本身具有相互性、私人性及排他性。因此,按英文的本意理解,应该翻译成“公众关系”更为准确,即主体针对公众建立、开展的一种关系,由于公共关系的叫法在中国已经约定俗成,所以也就称之为公共关系。
学校公共关系是指学校组织与其目标公众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学校与教职员、学生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特殊公众的关系,与媒体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与国际的关系,等等。它是公共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三要素是:学校组织、目标公众和媒介。学校公共关系的目的是建立学校在公众中的声誉和信誉,培育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信心和信任。
学校公共关系应该是学校与社会在建立契约的基础上,在学校实行对目标公众公共关系意识及公共关系事务的实践操作上的规范和指导性的活动。从而使学校内部形成良好有序的环境,进一步促进学校与外部的和谐相处的一项目标性明确的战略管理。
学校公共关系的特点是:第一,追求社会效益,如提高组织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得到公众的接受、认同和支持;第二,成本低,难度大,学校主要靠政府拨款、社会及赞助,经费有限,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难度相对较大;第三,与公众的联系松散,与公众之间相对缺乏固定和指向性较强的利益关系,针对性和相关性相对弱些,这也是学校公共关系活动声势和规模相对弱小的原因。
2、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模式
学校的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一直在不断地提升当中,在以前的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无意识和局部阶段管理的状态,现在已经迈向了意识管理和整合管理阶段按照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三种模式
2.1技巧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
在公共关系的开展中,注重技巧的运用,所以在开展公共关系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对方的信任、支持,会采用一些相关的技巧和方法。
2.2技术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
在技术型公共关系的管理模式中,学校管理者作为公共关系的出发者,认为在公共关系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的运用,特别是传播沟通技术,比如运用地比较多的技术型公共关系有调查技术、信息宣传和技术等。
2.3管理型公共关系管理模式
除了上述两种公共关系管理模式外,还存在着一种管理型的公共关系管理模式管理型公共关系强调在公共关系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求它参与冲突管理、战略关系协同等其他职能,在管理型公共关系中,管理与沟通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双方互有作用,相互影响。
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模式中,管理型公共关系模式是运用比较普遍,也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符合时展和进步的管理模式。
3、学校公共关系管理
3.1做好管理内容的分级工作
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管理内容进行细致的分岁鑫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公共关系管理内容,具有各自的特点及重点,当然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讲,需要将公众关系管理、形象管理、事务管理区别分开,当然在分级的过程中,也需要侧重关注公众关系管理,并通过来个号的事务管理,最终提升学校的良好形象。
3.2正确处理领导之间的关系
大学学校的的全体员工可以分为上层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者等层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开展公关工作,既要处理好基层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更要处理好领导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领导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学校整体效能的发挥。领导者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突出的业绩赢得下级的信服和敬佩,以自身的“德、才、学、识”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良好的领导形象具有比权力更为广泛和更加深厚的影响力,能使下级主动自愿地接受领导。
3.3加强传播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外部公共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办学理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民主化、筹资渠道广泛化已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争取更多的生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等,势必要注重协调好外部公众的关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更好地与外部公众沟通与协调,赢得外部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3.4做好学校内部公众管理
学校内部公众关系管理的脉络是,学校与全体教职员工、学生之间通过双向沟通方式,在互惠互利原则下寻求并达到和谐一致,形成学校足以抵制外部不良影响的凝聚力。使学校和内部公众之间消除内耗,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目标。
双向沟通是互动互惠的交流过程,沟通的参与者既发送也接受信息。谈话、研讨、辩论、交互式教学都是双向沟通的范例。双向沟通可以有效规避单项沟通的弊端,大大提高沟通的效果。在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中,多采用双向沟通有利于了解民情民意,有利于集思广益,可以提高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总之,学校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作用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生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面临市场竞争,广大的社会公众才已经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公共关系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段晋萍.学校外部公共关系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234.
【关键词】公共关系语言 广泛性 实用性 双向性 文明礼貌性 情感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和思维都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其结果是孳生出许许多多的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些学科多半是应用性较强,可以实际操作的学科,公关语言即是其中一种。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始终离不开对语言的运用。对社会组织的现状加以调查分析,思考对策,必须以语言为基本工具;传播组织信息,沟通与公众的感情,也必须以语言为基本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的运用贯穿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始终。语言运用与公共关系密不可分,正是凭借了语言交际,才使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才构成了公共关系。公关语言是在以树立组织形象为目标,以传播沟通为内容的公共关系活动中所运用的语言,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公共关系语言的广泛性
公共关系语言与传统的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一个超越自然评议界限的广义的“语言”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只把自然语言看成是语言,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这是通常所理解的侠义语言。现在,一种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人类所通用的符号语言,除了狭义语言之外,还有表情语言、形体语言、装饰语言等等,这是广义的语言观。对照公共关系信息传递的实际情况,不难理解公共关系学中的“语言”是一个广义的“语言”概念。
1.广泛的领域
为建立、维系、强化良好的公众关系,改善不良的公众关系而从事的公共关系活动无处不在。不管我们意识到了没有,只是自己自觉程度、技术高低、收益大小不同而已。因此,公关语言也就无处不在。不过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不管是政府机关、权力机构,还是非权力的民间组织;不管是大至国家、省、市或者党、政工、农、商、学、兵等层次,还是小到科、室、班、组,任何行业的任何组织都需要处理与外部公众的关系,都需要运用公共关系的语言技巧。
2.广泛的人员
公共关系语言不仅仅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人员和机构专用的语言,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为社会组织的所有成员以及相关公众使用,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语言工具。任何组织成员都有为自己组织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公众理解、支持的义务,都有讲究说话、写作、阅读等公关语言艺术的必要。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尽相同的社会公众,相同的组织也会有多种类型的社会公众。公关语言具有言语对象的广泛性,面对不同的公众进行信息传播应当采取不同的言语技巧。
3.广泛的言语交际模式、媒介和语言工具
一个社会组织为了达到树立自身形象促进自身更好发展的目的,需要经常不断地与公众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活动。为了使信息的传递、交流获得预期的最佳效果,组织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条件,采用各种恰当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信息的传递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传达信息;通过邮寄或赠送向公众散发各种资料;也可以通过实物展览或产品说明自己达到的水平;通过本组织成员与公众的直接接触树立自身形象更是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在这些信息传递和交流中,自然有声语言及其文字形式还是最基本的语言符号系统,其他的还处于辅助地位,但它们互相结合运用却更有说服力。
二、公共关系语言的实用性
公共关系语言是社会协调公众关系,树立组织形象的语言,通过对音与义、词语与句子、声音与动作、图案与文字等多重组合,传达社会组织的良好愿望、积极行为和美好情感,诉诸社会公众的感觉,求得公众对社会组织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从而以良好的公共关系的特质,在公众中美化组织的形象。衡量公关语言运用效果的好坏,就在于看它是否足以影响到公众的态度、引起公众的行为。
公关语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一切公关语言的语气运用,都为实现特定的公关活动目的服务。从语体角度看,公关语言表达会运用很多语体,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并不均等,用于应酬日常生活的生活言语、职业性工作言语,尤其是用于娱乐方面的各种文艺言语,在公关言语中几乎不用。从言语成本所表现的风格看,虽然个人公关言语尤其是外交会话、演讲等语体具有多样风格,但总的来说,公关言语同应用语体言语一样,明显地趋于平实、明快、简约、庄重的风格,这种倾向的根源在于公关言语作为应用言语的实用性。
三、公共关系语言的双向性
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内容是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适应,即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相关公众。因此,公共关系是一种双边关系,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这是公共关系语言双向性的根本原因。
公关实务活动多以口头交际、人际交际的形式进行,因而公关言语具有明显的双向性。即使是口头单向交际、书面交际或者有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交际也特别注意对公众意见的搜集、吸收,肯定扩大双向交流的机会。
四、公共关系语言的文明礼貌性
公关语言的文明礼貌性,表现在言语行为、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三个方面。言语行为的文明礼貌性包括积极交往,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谈,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举止文雅、谈吐谦和得体,不强词夺理,不蛮横无理;言语内容的文明礼貌性包括内容的真诚友善、不欺不诈、不粗俗、不散布有悖于法律、道德、社会习俗的言语;言语形式的文明礼貌性主要指为礼貌的言语内容选择适当有效的言语要素和言语表达手段,做到言语规范利于对方理解。
五、公共关系语言的情感性
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是有情有欲的人,因此,情感因素具有很大作用。二十世纪初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的纵深发展,管理技术硬件和流水作业的单调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于是一些聪明的管理者开始探讨东方式的情感管理,从而导致公关语言具有浓厚的情感性。
参考文献:
[1] 陶应虎,顾晓燕.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6.
[2] 熊源伟.公共关系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3] 杨家栋.现代公共关系[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
1 电力公共关系的主要特征
它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作为主体的电力企业、作为客体的社会公众、以及连接主、客体的中间环节信息传播。其核心是塑造电力企业形象,影响感染公众,实现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双赢。
目的性:电力企业公共关系管理,有别于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它的管理目标不是直接地提高产量、促进销量、赚取利润,而是调整企业与社会公众间的关系,炊呕笠档纳婊肪场?
2 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公共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迎峰度夏对电力公共关系的影响
电力行业的迎“峰”度夏,是指夏季用电高峰期,通常是从7月至9月;但在新形势下,这一时段呈现多“峰”汇集特点,使原本复杂的电力行业公共关系更趋紧张。
用电需求高峰期:受夏季高温影响,各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容易发生电力短缺状况。
自然灾害高发期:迎峰度夏期间极端恶劣天气高发、频发,暴雨、雷击、洪灾等灾害天气对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造成了严重威胁。
故障抢修高峰期:由于各县级供电企业农网结构薄弱,设备状况陈旧,无法满足迎峰度夏期间的电网高负荷运行需求,以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需求,故障停电率增高。
安全事故易发期:夏季雷雨多、天气炎热、人容易产生疲劳感和麻痹感,对安全事故疏于防范,是各类安全事故的易发期。
2.2 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和诉求
电力企业公共关系涵盖全社会,其中政府、媒体、客户是电力企业最为重要的外部公众。加强公共关系管理,增强双向交流,要求我们了解和理解关键性社会成员所关注的事情、问题和愿望。
政府: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主要职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在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
媒体:媒体是采集、传播、放大、控制信息的主要载体,是电力企业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媒体着力于构建开放、多元、民主和竞争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电力企业发挥着公共关系传播和组织监督的双重作用。
客户:客户是与电力企业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外部公众,是电力企业服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无论何种类别的电力客户,对电力企业的需求不外乎两点,即普遍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前者是能用电,这也是电力客户最基本的需求;后者是在能用上电的基础上又对供电质量和供电服务有更高需求,即用好电、好用电。
2.3 公共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系统研究不够:与公共关系管理相关的电力营销、新闻宣传、行风建设和应急管理等内容,虽已发展成熟并形成体系,但仍处于不同的板块,没有被纳入到电力公共关系理论的系统研究之中,缺乏对公共关系的系统思考和规划,对公共关系实践指导不足,公共关系管理社会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
应急机制不活:电力企业面对危机,反应速度较慢,应对能力差,没有处理危机的责任部门和工作程序,即便是制订了各种应急预案,也往往缺乏演练和实践;同时,受信息系统安全隔离等影响,电力企业对外部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速度不快,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错失了矫正型公差的最佳时机,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
诚信服务缺陷:一是少数职工诚信观念不足,吃拿卡要,破坏电力企业形象;二是少数员工素质不高,抄、核、收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无法使客户满意;三是少数部门办事程序繁杂,办事效率不高,客观上存在着“缴费难、报装难、抢修难”现象,让客户望而生畏;四是“十项承诺”中如计划停电提前7 天通知等个别条款,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无法兑现。
3 加强电力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主要措施
迎峰度夏是电力企业常态化的攻坚时段,构建起“大公关”模式,才能逐步淡化迎峰度夏等特殊时期的影响,才是防止当“消防员”的主推理念和最好办法。
3.1 建立科学的公关理念
开展电力企业公共关系,必须深刻理解了公共关系的目的、对象、措施和意义,找准公共关系的理念定位,这是构建良好电力企业公共关系的基本前提。
3.2 建立公共关系管理的常规运作机制
(1)构建公关组织体系:要成立以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公共关系工作小组,全面推进公共关系工作。要明确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在公共关系管理中的职责,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员齐抓共管的公关局面。要开展公共关系知识普级培训,加强复合型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2)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电力企业新闻发言人为媒体提供了稳定权威的信息源,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媒体的报道。如召开电力供需形势新闻会,使公众知晓实际形势并了解电力企业应对措施,提高公众应受能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质,就在于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引导公众注意力,控制新闻信息的第一落点,产生舆论引控的效果;(3)加强危机预防管理:危机是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紧急状态,它既蕴涵着对企业的破坏因素,也同时蕴藏着形势逆转的机遇,应加强预控,努力化危为机。要注重信息收集,加强舆情监测,应设置专人每天对投诉举报、留言建议、新闻报道等监测、统计和分析,尤其是对电力商品、电力企业改革和发展趋势的信息,从中发现危机来源,向决策者和相关部门报送舆情信息。
3.3 建立与公众间开放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1)构建良好的政企关系:协调和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必须在企业与政府间建立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及时掌握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自身工作情况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以寻求政府的理解和支持;(2)构建良好的媒体关系:在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存的时代,要把握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构建互信、互动、互助的媒体关系;(3)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要落实国家电监会《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完善信息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与客户利益密切的电费电价、办事程序、服务时限要求、服务承诺、检修计划和停电信息、企业工作动态等主动公开,切实保障广大电力用户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企业工作透明度。
关键词:气象;公共关系;内涵;问题;对策
随着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这一战略方向的确定,公共气象服务已成为气象部门的首要任务。目前各级气象部门正在拓宽领域、增加产品、完善手段、讲究质量,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建设显得非常必要。
一、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建设是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客观需要
1.气象部门公共关系与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概念。就气象部门而言,公共关系是气象部门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以适应公众需要并赢得公众好评的一种观念和管理职能,其目的在于树立气象部门的形象。
2008年9月,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属性、定位、任务作出明确阐述: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它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
气象部门公共关系与公共气象服务有很多相同点:一是要素相同,包括主体—气象部门、客体—公众、中介—气象信息传播;二是属性相同,都属于公共服务。同时,气象部门公共关系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相互关联。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必要前提,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又成为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2.公共气象服务背景下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建设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引进我国大陆,公共关系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各项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气象部门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依凭公共关系搭建气象部门联结公众的“金桥”。对气象部门而言,公共气象服务既是公共关系的唯一主题,也是公共关系的突出特点。如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日益加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气象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中国气象局制定了“以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促进气象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原则。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必须合理有效地调动各种手段,公共关系就是一个利器。
具体说来,气象部门公共关系有如下职能:
(1)信息管理。公共气象服务属于社会化服务,这种服务的根本特征就是沟通。在现代信息社会,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实际上是气象部门与公众公开的信息交流关系。运用现代传播理论、方法及媒介对气象预报预测信息、气象部门形象信息、气象管理信息、公众信息、其他社会信息等进行搜集、存储、传递、反馈,以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
(2)决策咨询。决策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发展经济以及组织重大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决策中主动服务,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宣传引导。公共气象服务需要大力推进宣传工作,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公共关系恰好顺时造势,运用新闻、广告、专题活动等多种手段扩大宣传、引导舆论。
(4)协调关系。公共气象服务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而公共关系通过协调保持这一体制机制的整体平衡。在内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在外部,完善共建共享共赢的部门联合和社会参与机制,开展国际气象交流与合作。
二、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独具中国特色的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专项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比如专设机构并配备专门人员、公众愈益广泛、信息传播方式日趋多样化、重点服务成果斐然、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收到成效。尽管如此,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关系意识比较淡薄
多年来公共关系未能引起气象部门的足够重视,不仅文件、会议、活动中很少提及公共关系,而且相关研究成果寥寥。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形,是因为对公共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公共气象服务就是公共关系;气象部门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就行了,无需再谈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办公室等机构的事,并非整个气象部门都做这项工作等。在这些认识的影响下,气象部门的公共关系建设明显滞后。应当指出,公共气象服务不等同于公共关系,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也离不开公共关系这一重要工具,气象部门必须“全员公关”。因此,在“政府公关”理念积极倡行以及公安、卫生、工商行政管理等多部门公共关系建设日渐推进的今天,作为政府部门之一的气象部门亟待正式引入公共关系。
2.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规范化管理过程,需要专门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承担。不过,目前该项工作主要由办公室、气象服务中心等少数几个机构来做,有关机构的职责尚未健全,各个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也没完全顺畅,操作缺乏系统性,新闻发言人出镜率低而且给人印象不深,具有气象特色的公共关系建设尚未步入规范化轨道。
3.信息管理仍有疏漏
气象部门公共关系信息管理是全覆盖、有序化的运作过程。时下大多是天气资讯、气候分析等业务信息以及气象科普信息,其他信息明显偏少。
4.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力度不足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具有个性化、经常化、多样化的特点,但气象部门明显乏力。内部活动基本上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在日常工作中结合本部门实际搞的活动并不多。
5.危机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气象部门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危机,要坚持预测、求实、应急、主动、担责的原则,运用危机处理的公共关系技巧,有效清除危机影响,不过在这个方面仍显薄弱,对危机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加强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1.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题,推行公共关系战略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立业之本,也是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建设的主题。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谋略性的特征。推行公共关系战略,要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按照开展“全员公关”、增强公众至上意识、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提高服务质量、力求规范化和个性化、不断创新的方针,在气象部门的形象战略、与公众沟通战略、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解决方案战略、与其他部门和单位协作以及与世界气象组织合作战略、危机管理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文化战略、人才战略等方面统一筹划,采取开拓型、维系型、预防型、矫正型等战略型公共关系模式,运作时应当注重制定的科学性、实施的创新性和评估的实效性。
2.以气象精神为精髓,建树特色文化
文化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气象部门内增凝聚力、外树良好形象的主要途径之一。气象文化涉及面很广,这里强调两点:其一;气象精神是气象文化的精髓。其二,特色文化是气象文化的“名片”。
3.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为核心,满足多元化的气象需求
作为气象业务生命线,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既是气象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检验公共关系效果的最重要标尺。因此,要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气象现代化体系的目标,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过程不放过”的气象预报预测理念,不断提高预报的精确性和预测的科学性,及时滚动制作精细化产品。同时,还要把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体现在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上。比如,向政府决策部门报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高水平咨询报告;对人民群众广覆盖、高频率地常规气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作工作、出行、健身、医疗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与农业、林业、水文、海洋、交通、电力、旅游、航空、医疗等行业共同开展气象预警、评估和咨询服务等工作,以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4.以立体化沟通为模式,搭建气象部门与公众的交流平台
沟通是气象部门公共关系的本质,要实现空间、时间、媒介“三全”的立体化。一是全方位。做到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上下对接;气象部门与气象工作人员、政府、人民群众、社区、媒体、世界气象组织内外交流;气象部门各个机构以及气象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左右联动;决策部门、专业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点面结合。二是全天候。实现全天24小时之内无缝隙沟通,滚动播出即时天气预报预测,充分利用气象服务热线开展气象服务的问题解答、效果反馈、需求了解等客户服务工作。三是全媒介。广泛使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等大众媒介,恰当运用公文、信件、手册、展览、问卷等多种方式,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综合信息平台。
5.以“抓重点,促一般”为方法,推动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的全面开展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是气象部门扩大影响、提高声誉的有效途径,应当采取“抓重点,促一般”的方法。所谓“抓重点”,就是气象部门主动参与国家或地区有关庆典、实验、工程、比赛、展览、防灾减灾等重大活动,做好全方位、全过程的气象护航;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不仅提供高密度的气象服务,而且制作精彩独特的气象祝贺广告、电视节目,等等。所谓“促一般”,就是结合气象工作实际,精心策划并开展日常性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如新闻会、展览会、开放参观、对口帮扶、科普进校下乡、知识竞赛,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效显著。
总之,气象部门公共关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从而有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矫梅燕,王志华.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气象软科学,2009(4):11.
[2]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15):78,76.
一、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
构建良好公共关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稳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保障良好公共关系顺利构建,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科学规划,夯实公共关系工作基础。
(一)划分职责,建立职能机构。领导重视,机构明确,职责清晰是做好任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构建企业良好公共关系,首先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将其作为提高企业软实力的战略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领导机制。其次要以现有的如党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办公室等部门为基础,成立公共关系管理部,进行专项管理,以确保构建良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有序推进,使得公共关系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一般来说,公共关系管理部要处于企业的战略决策部门和其他具体职能部门以及外部环境之间,是指挥、统筹、组织、协调部门,承担对国内外媒体的新闻公关工作,搞好企业形象、企业精神和实力资质等要素的宣传;发挥公关职能,负责与上级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负责建立并保持与各种宣传媒介、有关社会团体的良好关系;负责公司危机管理日常工作;负责指导各相关部门及基层单位的公共关系活动等。
(二)统一思想,实现全员公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上高度重视,才会带来行动上的高度配合和主动参与。做好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在广大干部员工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现意识上的高度统一。员工是企业赖以存在的细胞,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一张“名片”。他们既是企业内部公关工作的对象,又是企业外部公关工作的主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可以说,构建良好公共关系,不是哪一位领导的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体员工都要参与其中,是全体员工都有责任去做的工作。因此,要在企业内牢固树立起企业内外兼顾、上下联动的全员全方位公关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渗透每名员工言行举止中的无时不在的意识与意识,形成“构建良好公共关系人人有责”的局面。
(三)制定规划,确保有序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公共关系工作规划,是构建企业良好公共关系的关键。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应围绕实现良好公共关系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编制构建良好公共关系中长期工作规划,认真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目标,确保每一年度均推出一个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主题,各部门及下属单位紧密结合主题认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动员广大干部和员工群众广泛参与;要坚持把构建工作融入到各个领域,覆盖到不同岗位,引导员工积极参与构建良好公共关系;要坚持围绕企业发展,动员员工多提“合理化建议”,形成构建工作“主题明确、规划得当、全员共建、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努力做好危机管理,提供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保障
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社会中,公共关系危机时刻都可能发生,企业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必须进行积极高效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为构建良好公共关系提供可靠保障。
(一)突出重点,搭建危机预警平台。危机应对的重点在于事前预防危机的发生,可靠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拟定计划。因此,企业要构建良好公共关系,必须要将危机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搭建危机预警平台,需要建立高度准确的危机预警系统。一是要构筑“防火墙”。在公共关系管理部下设立危机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日常危机管理工作,制定相关危机管理计划,通过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日常危机管理工作,对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真正起到“防火墙”的拦截作用,保证正常运转。二是要建立信息检测系统。应及时采集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将信息和对信息的剖析反馈给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总之,在公关管理的过程中,要搭建危机预警平台,对可能发生的相关状况进行预警和监控,实现工作矛盾的早发现、早预防、早介入。
(二)规范流程,管控危机管理关键。为快速、有效地应对危机,合理调配资源,以规范化流程控制危机事件的影响,提高企业对于突发危机事件,尤其是媒体方面的危机的应变能力,应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危机事件管理流程应包括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危机监测程序,包括危机事件和日常信息监测。二是危机处理程序,包括发现危机事件,进行甄别、通报;成立危机应对小组,制定应对行动方案;危机处理;效果总结等过程。三是危机公关程序,包括根据危机应对小组提出的应对方案,设计媒体公关行动并付诸实施。
(三)完善危机处理预案。公关危机处理是衡量组织公关综合实力的标准,也是企业的立足之基,发展之本。为构建良好公共关系,及时解决和回应公众诉求,化解矛盾,避免出现企业的形象危机、信誉危机或舆论危机,应通过调查与情报分析,进一步完善处理预案。公共关系危机处理预案中要明确企业级公关危机处理领导小组,注重预案的可操作性,预案中的措施都应该是主动性的,所有措施都要结合企业具体实际,文字要简单易懂,必要时要采用明显的标志或图案,对危机处理每一步的时间要求都要做出精心安排。此外,要定期进行危机处理预案的模拟训练,以检验危机管理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相关人员的危机应对水平。
三、全面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效果
完善的公关管理机制,能使工作逐步实现宏观指导与微观能动、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自主管理与外部激励的有机统一,是企业有效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力保障。为此,构建企业良好公共关系,须着眼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持续发展,健全完善有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