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1: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茶与茶文化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茶与茶文化知识点

篇(1)

【关键词】中职茶文化课程茶文化有效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058-02

茶文化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涉及文化艺术、历史考古、医学保健、餐饮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品位、时尚、健康的文化现象和生活艺术,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新兴的茶行业受到了社会的追捧,职业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也把培养茶文化当作专业,开设了专门的茶文化课程。通过茶文化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门在社会生存的技能,也让学生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本文中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传承茶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茶文化的理念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远在春秋的《诗经》中,就有描写人们摘茶与采茶的情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茶一直与廉俭精神是密切结合的。在中国哲学中,茶与儒释道家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茶文化精神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养内涵,如近代茶学大师庄晚芳指出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与现代社会道德标准中的“敬爱为人、廉俭育德、和诚处世”是相一致的。茶文化也是东方古典审美理念的体现,如茶艺呈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典雅内敛精神,茶艺插花是写意抒情精神的体现,在茶艺中挂画是清幽意境的象征,茶品茶器是与水浑然天成的象征,茶艺中音乐是自然天籁的象征,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古典美的审美理念。

鉴于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中职教师在茶文化课程中应该向学生传承茶文化的精神理念。纵观现在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多数是崇尚个性且有着拜金主义思想。这种负面的思想价值观,必然带来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以及产生自卑、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中华茶文化的积极思想内涵,把茶德思想与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茶德文化中的清幽、自然、和诚、敬爱等理念来解决思想困惑,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唐朝时候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的妙用就在于可以修身养性。中国现在著名的茶文化专家陈香白教授也主张,茶文化的茶道,就是通过整个茶事过程,逐渐引导个人完成道德修养,以实现中国古代圣人理想的和谐之道。这一种对饮茶方面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茶德。所以,茶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解渴方面的需要,但更上一层次的需要就是怡情与养心。教师在讲授茶业文化知识点的时候,应把茶文化蕴含的茶德作为学生修身养性与励志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知识内容丰富,底蕴扎实,还涉及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茶书著作等,这些都为学生丰富历史人文知识、奠定丰富的知识底蕴做好准备。因此,传授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上,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开设关于茶文化的主题会,引导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如可以根据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在班上举办有关茶文化的茶会,将茶文化与学生熟悉的节气互相结合;教师也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如重阳、中秋等节日举办茶会,将节日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其次,在班级茶会上,教师可以讲授茶文化的精神,传授有关沏茶、品茶、奉茶等一系列茶艺行为,把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发扬光大。如举办一些传统美德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茶会,把茶文化中蕴含的美德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孝文化”和“敬老茶会”为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验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且朴素的道德情怀,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真正传承下去。

二、传授茶文化的工艺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有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如茶艺是把“茶”与日常生活中饮茶的冲、泡、艺这些步骤相结合。通过饮茶的技巧,引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引导人们与自然展开主动的沟通,在品味茶的过程中去感悟人生,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茶文化中茶艺的“艺”,传达的信息就是人们在处理事情中遵循的一种灵性和美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授茶文化中的茶艺,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灵性与美感,进而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如教师在讲授乌龙茶的工艺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乌龙茶的饮泡流程,从“恭请上座”直到“品啜甘露”等每一个工艺流程。通过优美、自然、流畅,款款有序又彬彬有礼的动作,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泡乌龙茶的完整的工艺操作流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泡茶的技能,又学会了良好的仪表与仪容规范,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語习惯,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

茶艺也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表演形式,是培养中职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方式。茶艺表演的互相和谐,来源于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因此,教师可以让班上学生集体表演茶艺,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心灵的默契,自觉融合在集体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茶艺也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生活艺术。茶艺与凭借耳朵欣赏的音乐以及凭借眼睛欣赏的绘画、书法和工艺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茶艺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活动。茶艺活动中的茶具、茶品、茶席、服饰、茶席、道具等,都是直接作用在人的审美器官上。教师可以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茶艺之美,在茶艺中动人的解说、悠扬的音乐、优美的环境、醉人的茶香,都令人产生愉悦的直观感受。通过茶艺的美,能让学生萌发对美好的信念、理想和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样,在传承茶艺美的艺术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核心发展以及茶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发扬光大。

由于茶艺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方式缺乏趣味性,很难让学生了解茶艺的精髓,更难以提高学生学习茶艺的积极性。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茶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推动茶艺教学的多样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内化茶艺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接受茶艺工艺的影响。茶艺教学的多样化,中职教师可以采用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知识讲座的方式宣传和普及茶文化,也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讲授茶工艺。如可以设计茶工艺的视频文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茶艺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自觉传承茶艺文化的积极性。

三、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中华传统茶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产生的。传统的茶文化为了在現代工业社会中获得有效的传承,必须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结合。中职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应该将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首先,中华传统茶文化,有着渊源深厚的底蕴。茶文化内容,主要有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茶的原产地、茶的分类、茶的生产工艺、茶的成分、茶具备的保健功能、茶的鉴评、茶的储存、茶德选择、科学泡茶艺术、中国不同少数民族具有的饮茶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茶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茶文化精髓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将来走入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如可以向学生拓展茶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茶画、茶联、茶诗,既能丰富学生以茶为主题的人文知识,也能拓展视野;教师也可让学生欣赏茶舞、品味香茗,激发学生对茶艺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造美与欣赏美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把中华传统茶文化与养生保健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利于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茶与现代人流行的可口可乐饮料进行比较,总结出茶叶中蕴含的营养成分丰富,如矿物质、茶氨酸、咖啡因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茶能够提高人抗拒疾病的免疫力,具有提神益思和解渴生津的功效。广大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选择茶代替可乐、雪碧等饮料,对身体发育与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现代医学发现茶具有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能,激发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在生活中自觉传承茶文化,从而达到继承与发扬传统茶文化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茶文化学习,了解茶的保健功能,如茶叶是目前含有多酚类物质最多的食物,能减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在茶叶中蕴含的咖啡因,能消除疲劳和提神益思;茶叶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类等,可以缓解疲劳和明目,等等。通过茶叶生活保健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理解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从而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茶文化。

职业学校通常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办学。因此,教师在开展茶文化课程上,应该积极探讨工学结合的形式。如教师可以与涉茶企业展开有条件的实训与实践教学,把社会上茶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国家是如何开展茶文化建设的、传统茶业在现代工业社会是怎样继承与发展的,让学生学习中华茶文化的传承策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总之,在中职茶文化课程中有效开展茶文化教育,传承茶文化的精髓,能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拓展知识面、提高道德修养、净化心灵的目的,非常值得广大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程.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篇(2)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 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 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 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 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 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 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 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釆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 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知识密集、涉猎甚广,其中涵盖了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民俗、艺术、饮食、地理等等领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提炼重点、梳理脉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编写教案是前提

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于所要讲授的章节做合理的剪裁,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对于有些内容还会做相应地拓展和知识链接,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老师如果在讲授时不分重点,平均花费时间,就会让学生难以把握教材,同时也会使得这门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而老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提炼章节重点,就能促进学生吸收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内容的广博性是其显著特征。其中既有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民俗知识、园林建筑知识,又有大量的外国民俗知识,以及台、港、澳地区的风俗民情、地理文化知识,其内容的复杂性、包容性、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还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势必无法让学生产生感性地认知,这样就会大大削弱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丧失了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要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增加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在这个方面,不少老师都进行了探索,开发出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诠释。比如在讲授中国茶文化这一章节时,泡茶用具如“紫砂壶”、“公道杯”、“随手泡”、“茶道组”等一些用具因为较为专业而不为学生熟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图片生动、栩栩如生,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加深了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囿于血色很难搞的水平,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比如在宗教文化这一章节中,宗教的义理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那么,老师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身边存在的宗教文化现象。如从“报应”、“缘分”、“因果”等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引出所要讲授的佛教知识,从身边的现象着眼,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四、增加学生实践环节

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学习《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专业知识,为今后要从事的导游讲解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还应该增设实践的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物展示环节

基于导游人员文化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知识点非常密集,而教学对象因为年龄小、阅历浅,很多书本中出现的事物他们有可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认知。比如在“中国的风物特产”这一章中,老师在讲到六大基本茶类时,有些学生因为阅历所限,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茶类,更别提知晓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了。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带来样茶,并现场冲泡,学生就会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一教学难点,在今后的导游实践中也能够更好地向游客传递。

(二)情景教学环节 

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应该增设情景教学的环节,以此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被动接受的角色向主动接纳的角色转变,在规定的情景中,扮演角色,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导游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中来。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是最初的看看景、拍拍照,而是希望获得景点所植根的旅游文化的认知,这就对导游人员的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游绝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向导,而是一个讲解内涵、传播文化、传递美感的使者。基于此,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一方面强调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给学生提供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古代旅游诗词的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不但丰富了学习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修养,使其在旅游活动中能引领游客去寻求美、探索美、欣赏美。

总之,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贴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教学

当今经济全球化毋庸置疑,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各国交往中起到的桥梁作用不言而喻。在新时代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既需要提升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又要加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传统英语专业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因此培养英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更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要求,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吴为善、严慧仙在《跨文化交际概论》中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一概念强调交流者需要有来自于不同文化圈的差异。文化圈既包含思维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还包括人际交往。其中人际交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引起矛盾与冲突的部分,因此人际交往的学习也是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中之重。跨文化交际不仅是文化之间的交际,也是技能方面的交际,其中就包括理解并得体运用另一种文化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与基础,但非语言交际能力也不可忽视,在朱迪C•皮尔逊看来,“7%的情绪信息由语言传递,其余的93%要靠非语言手段来传递。”非语言交际能力对语言交际行为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交际有障碍时往往不可替代,它包括副语言,如沉默,话题转换;体态语,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客体语,如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异味的掩饰、衣着、化妆等;环境语,如空间信息,身体距离等。交际者只有将文化与技能的融合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在大学中,专四专八标准化考试的通过率仍是评价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老师注重对语言知识的传授,甚至是做题技巧的研究反而忽视了语言知识所依托的文化背景;而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取得高分更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做题,追求标准答案。造成老师以讲授应试为主,文化知识讲授为辅,导致学生文化知识不全面且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实际的培养。有一些学校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后,希望通过外教授课来改进,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在我国英语课上,外教表现很随意,他们或坐在桌子上进行授课,或一边嚼口香糖一边上课。在课堂教学中,外教与中教相反,其往往将讲解量减少到最少,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并推选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课后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为下次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对此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并不能完成外教所布置的课后作业,有的甚至认为外教课堂毫无意义,外教未尽其职。这是因为在传统课堂中,中教是严肃的,学生尊师重道,习惯于老师教授而不是自己掌握课堂时间。造成上述多种教学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教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学,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也没有意识到外教在课堂中注重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性、自主学习能力等课堂文化;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对教师关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具体授课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由此造成中教不教授文化知识,外教随意教授的现象。

三、英专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改进措施

从实施教育主体和接受教育群体来看可以分为学校、老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那么改进英专跨文化教学即可着重从这三方入手。

(一)学校倡导文化教学,导入文化教育

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在《翻译:思考与试笔》中表示,“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薄弱也反映在他们对一门语言有没有实质性的了解。保证英专学生专业考试的高通过率不应视为英语教学的唯一目的,学校应倡导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元化,承担起构建一座沟通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桥梁。要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任务,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文化内容纳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与魅力。

(二)老师开拓多种教学方式,输入跨文化知识

面对更高的文化教学要求,老师就要开拓多种的文化教学方式。直接教授文化知识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书本往往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结合教材资料,充分挖掘知识点与背景文化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单词的由来、神话故事与西方宗教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等,由此激发学生,使其乐于参与课堂文化学习。老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来播放西方影片、歌曲等展现现代西方人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不止停留在过往或是书本,而是能将古代西方文化与当下现代文化、书本中的和现实的相贯通。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进行运用也是加深对西方文化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老师可以利用课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例如:排演外国文化剧、诵读外国文学作品、就中西某一方面文化差异展开探讨与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

(三)英专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学习,接受跨文化知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应主动利用多渠道学习和接受跨文化知识。英专学生应该意识到英语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背诵单词、句型和语法,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包括要有清晰的跨文化意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新时代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此英专学生课堂内、外要加强学习,可以运用互联网进行线上选择性的学习国内、外课程,比较本国与外国文化的异同加深理解。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外教资源,主动与老师交流不仅学到地道的语音、表达,更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外教可以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更加直接的展现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也可对于不理解的文化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培养跨文化素养。

四、结语

语言的习得是为了加强文化之间的沟通,面对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上都显现出明显的差别,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除了语言知识外,学生应该对外国文化有很好的了解,并能在恰当的场合运用适宜的交际策略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学生在“教”与“学”两方面共同探讨、积极改进,从而培养出一批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姚丽,姚烨.英汉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学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葛瑞红.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分析[J].安徽文学,2016,(06):145-146.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石英.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72-75.

[6]张树光.大学英语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输入[J].赤峰学院学报,2014,(10):212-213.

[7]颜宝琴.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思考.探索,2016,(06):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