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31: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城市雨水利用;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9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51-02
1 城市雨水利用研究现状
1.1 国外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当今,国外对于城市水资源的研究比较广泛,尤其是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非洲很多干旱城市如拜尼沃利德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来对城市雨水进行开发利用,比如建立屋顶储水系统、建立雨水入渗系统、制定相应法律条例等。
1.2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逐年加快,与此同时城市水资源问题也日益凸显,水质污染、城市内涝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在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对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尚处于初期,如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的典型缺水城市也只是停留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尚未出台有关于城市雨水利用的法律条例。总的来说,我国对于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城市雨水利用的含义
城市雨水利用指的是降落到城市中的雨水被汇聚收集起来并通过净化之后加以利用的过程,它是缓减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内涝和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途径[1]。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个部分:直接利用可表现为通过收集储蓄雨水直接来加以利用,比如可以用于绿地灌溉、城市喷泉等;间接利用则表现为利用各种人工设施进行雨水渗透,使其渗入到地下水中,从而间接改善城市水环境。
3 城市雨水利用的效益分析
3.1 环境效益 首先,城市雨水的合理利用可以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导致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逐渐消失,之前可渗水的松软土壤被沥青水泥等不透水的材料所代替,因此当有强烈降水发生时,容易引发城市内涝。通过建立透水设施不仅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也能够节省建立排水系统的部分费用。其次,城市雨水利用还可以丰富地下水。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因而地下水开采过量,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容易出现海水倒灌、地面塌陷等问题。通过透水性地面等透水设施雨水会渗透到地下从而起到丰富地下水的作用,并且土壤还会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美化城市也是城市雨水利用所带来的效益之一。由于扩张的城市、增多的人口、加重的污染,使得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很多以水为主要特征的景观都消失殆尽[3]。城市雨水利用可以对这些坏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
3.2 社会效益 通过对城市居民宣传城市雨水利用的好处,可以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与凝聚力,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人们逐渐认识到当前城市水资源稀缺的严峻形势,自觉参与到城市雨水利用的行列中来,不仅可以保护城市水资源,而且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
3.3 经济效益 城市雨水利用可以节省排水费用,且雨水利用设施工程花费相对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来说较少。雨水利用设施工程的建立,可以避免每一次大量降雨之后所进行的城市排水工作的进行,即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问题,且造价低。
4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
4.1 加强对雨水利用的研究和应用,修复雨水的生态功能 城市雨水这个事情并不难,技术上要求也不高,经济上投入也不大,关键是转变观念,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如何处理雨水。修复雨水的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对雨水进行汇聚收集再利用的过程。
4.1.1 先利用人工设施进行城市雨水的收集 如我国某些城市利用大面积集中雨水的要求来设计,可以利用屋面进行雨水收集,这对于高密度建设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对于公路来说可以将道路高程设计得较高(最好是高于陆地)并设置缺口,降水时水流可以顺着缺口流入道路两旁的绿化滋润植物;用透水砖将步行道或者停车场等场所铺设成透水地面等在如今的大多数城市也时常可见,这也不失为一种雨水利用的好方法。也可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进行雨污分流,对城市雨水系统进行单独建立,从而对城市雨水进行更有效率地收集。
4.1.2 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利用 具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它是指将收集之后的雨水加以净化直接使用,比如用来市民生活、浇灌绿化等等,可以稍微缓解城市用水的紧张;二是间接利用,它是指通过一系列透水渗水措施使得下渗到地下来补充地下水的短缺,具体可用透水砖等偷税设施进行建设,以解决因地下水超采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此种举措也可以避免城市内涝的问题;三是综合利用,即二者合一、双管齐下,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水资源环境。至于怎么利用则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具体规划:例如青岛降雨量不大且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这种情况下只进行雨水的直接利用就显得得不偿失了,因而应主要进行间接利用,辅助以直接利用手段来进行该市的雨水利用。
4.2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力与监管力度 世界上雨水利用技术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早在1965年就出台了《水资源规划法》《雨水利用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例,德国也在1989年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2]。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雨水利用逐渐重视起来,但至今仍未有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文献的出台。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借鉴国外进行城市雨水利用的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条例,从而规范对雨水利用的具体标准,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大执行力并加强监管力度。
4.3 向市民广泛宣传雨水利用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居民大多数人节水意识较为缺乏,对于雨水利用更是没有什么概念,城市水资源浪费严重,因而向市民广泛宣传当前城市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雨水利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雨水利用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应通过各种媒体、社区活动等形式及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并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去,使得社会民众逐渐树立起雨水利用的意识,让市民们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注意节约用水。
5 展望
城市雨水的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新途径,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益选择[4]。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在城市雨水利用方面还处于开始阶段。“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水利用的良好体现,它的概念于2012年才在我国首次提出,并在2014年12月宣布了试点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表达,由于海绵的物理特性被学术界和行业内所惯用,从而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和吐纳雨水的能力[5]。它能够对环境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降水过大时可以对雨水充分进行收集储存,降水过小时将之前储存好的水释放利用,使得城市化与生态自然化得到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的蓄存。因此,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雨水利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美娟.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邵兆凤,邢国平,周建芝,等.天津市城市雨水利用前景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02):102-106.
[3]祁燕.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S1):35-36.
“十”之后,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讨论焦点,而城镇化建设也将成为带动中国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国建设银行投资理财总监王贵亚认为,城镇化需求可以从政府、企业、人三大块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块是基本建设的融资需求,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无论是发展初期的农村还是发展较好的城镇,都有比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气。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农民进城居住保障的融资需求。这两方面的融资,除传统贷款,还需要金融创新,让多方参与。
第二块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因为城镇化的前提是要解决农民进城之后的生存问题,发展小微企业是一个出路。更多的金融机构应该在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方面创新更多产品。
第三块是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财富增长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之后手里有资产,也会衍生出很多的消费需求。
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龙认为,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资源配置,让垄断资源向微小的群体区域进行倾斜,但是如果没有国家政治引导,很难做到。
从金融资源分配上,过多配置可能规模非常大,但在产出效率上可能更低。中国资源分配的现实是个体户、小微企业享受的金融资源微乎其微,中心城市、高效企业占有过渡的金融资源,中央和地方龙头企业享受优惠利率。牺牲一部分经济效率,转移资源引导社会公平、公正和环境的和谐,这是城镇化应有的意义。从社会资源分配上,应该更多关注进城农民的生存和保障,包括教育、就业等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王晓龙认为,城镇化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工业化,加上农村人口变成消费人口的集群。尤其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如果用信托方式提供财富管理,大有空间。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以后,意味着一个庞大消费群体的崛起,如何提供金融服务,是摆在金融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在刺激消费的问题上,除了提高劳动报酬,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
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需要各家商业银行、信托、保险、基金、证券等机构进行产品和工具创新,满足城镇化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可能出现一些风险和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很多需要改革和调整的方面。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M2达到世界第一,但是利率没有下降。量化宽松过程中,宏观经济吸收货币的方式主要靠股市和楼市两大池子:楼市通过商品化和大面积的价格上升,吸收了很大一部分货币。股市在股改之后,流通股从一万多亿变成十七万多亿。“这个海绵吸饱以后,投入的货币很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现在的存款利率是3%,即使再上浮10%到3.3%,还是赶不上房价的涨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货币投入实体经济之后,可能产出效应比较大,但是吸多了也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过多货币也可能跑到一些推动房价和物价上涨的渠道上。“在实体经济的海绵充分吸满情况下,再去推动房价,可能情况就会好一些。”
在王贵亚看来,城镇化的基本基础设施建设不会推高房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现在分散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到一个比较好的地方盖高楼;二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水、电、气,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扩大投资规模。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做城镇化贷款,可以带给农民基本的住房要求。如果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比较好的,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至于集体流转土地可不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是政策需要研究的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城乡分割非常严重,存在各种各样制度上的隔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镇化的推进。在金融制度上,之前也是偏重于保护国家、集体、金融机构的利益,在利益的平衡方面存在偏颇,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不够。
从金融角度而言,推进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市场融资能力提出需求。因此,金融体制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顺应城镇化需求。
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认为,一方面,由于城镇化需要金融体系提供长期、低成本、大手笔的资金,其发展对银行体系来讲有很大的好处。首先,可以给银行提供大量的抵押品降低银行资金的风险。其次,由于城市的金融需求远远高于农村的金融需求,城镇化本身能够带来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也需要应对一些挑战。近两年来中国市场的资金成本迅速升高,银行业贷款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给城镇化、工业化带来巨大压力。如何把总体的资金成本控制在稳定合理的水平,对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张后奇建议城镇化过程中,第一,可以建设中小城镇化基金。农民转市民以后,包括就业教育在内的一揽子社会规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给配套资金,具备可操作性,也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形成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第二,开放金融牌照资源。市场化是最有效的,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真正向县一级金融资源倾斜。第三,中小城镇化的建设在带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和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要防止在农村出现建新的贫民窟。农民上楼变成市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运动式的城镇化后患无穷。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推动经济成长的原有动能在减弱,低成本驱动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进一步改进以及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第二是体制改革红利;第三是隐藏在中国民众身上的创业和就业热情。这些如果进一步被激活,可以极大拓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
转型同时意味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拼投资、拼债务的粗放发展模式,进入集约发展模式的新阶段,更多的是需要以市场为主导,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金融市场新格局
中国经济温和复苏,一方面是来自于政策性推动的增长动能;另一方面来自于新周期下新四化所构成新的产业增长格局。实现新四化需要金融行业推动支持服务,同时,新四化的发展和结构转型,也为金融行业特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王贵亚指出,金融业要积极创新,为新四化建设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在信息化、工业化方面,企业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进行内涵式调整,而在引入新技术新水平上,企业需要进行外延式扩张,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之配套,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控股公司加农户模式,形成大量的金融需求。
在新兴城镇化建设方面,金融业的发展机会更大。第一,城镇化初步规划涉及全国20个城市群、1万个城镇建设,在智慧城市、网络城市、智能交通发展方面,在城镇通讯、供水、供气、景观基础设施方面会产生大量的投融资需求。
第二,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拆迁补偿、工作机会等多种原因,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直接刺激新兴城市人口对于理财的各种需求,从而能够促进财富管理业迅速发展。
第三,城镇化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出现和扩张,使农民工可以就业稳定,农村劳动力真正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化需要金融业给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在民生领域加强社会保障,金融业可以满足住房贷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金业务、资金托管业务等一系列服务需求。
围绕新四化建设,王贵亚提出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第一,大力发展融资新渠道为新四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利的解决方案。基础建设的资金缺口是新四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除传统银行信贷之外,还应该研究城镇化的专项融资产品,包括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的直接融资方式,解决资本需求。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的作用。目前民间资本在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银行、证券业、信托、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设立并购基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转型方面的投融资需求。
同时,紧密围绕小微企业生命周期。通过在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阶段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通过创新发行集合型中小企业理财产品,以及符合信贷条件的一些产品,设立风险资金池;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第三,加快研究设计新型社区和农民保障房建设方案,以及养老、医疗、保险、理财在内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促进就业、实现消费优化升级和加强社会保障方面,对于人的城镇化的需求十分旺盛。
“研究金融服务城镇化,需要很多的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经济》:研究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对历史的探究。我国的砖瓦行业历史悠久,作用极大。您能先讲讲这方面的情况么?
张荣鑫:“秦砖汉瓦”的说法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几乎人人皆知,我国砖瓦历史记载有7000多年了。这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砖瓦发展、使用的过程,所以砖瓦蕴含了我们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在里面。从中国的建筑来看,不管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安徽的徽派建筑,无论是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红瓦雕塑,还是白族建筑风格,都离不开砖瓦。砖瓦虽是产品,各具特色的建筑也是产品,但更是文化。从历史的脉络来说,在秦朝,万里长城,皇宫城墙,砖的用途是比较广的,用量也相当大。后来包括普通的民众下葬,都要用砖去做墓穴的装饰。在汉代,砖和瓦的应用也很广泛,而且颇具代表性。比如一个小小的瓦当,就有6000多种形式,在皇室大臣、财主或贫民家里都有应用,而且应用得比较讲究,种类比较多,图案也比较多。汉代的墓穴很多都是用大砖砌的,有的高度达1.5米左右,宽度在600厘米左右。这种砖,还是空心的。当时人们对制造工艺比较讲究,砖上几乎都刻有不同的图案。不难看出,汉代对砖瓦的应用,已经以艺术、装饰的角度为起点了。
《经济》:历史可做参考,但现状更具实际意义。建国至今,我们的砖瓦行业是一个什么状况?
张荣鑫:我国砖瓦行业在不断地演变,其中砖混结构的建筑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建设楼房基本还是砖和混凝土,那时我们已经有机制红砖了,这种砖应用很广泛,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好多大型的工厂、大型的党政机关建筑,都是用机制红砖建造的,使红砖经历了一个鼎盛的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出于循环经济和环保方面的考虑,制定了“禁黏禁实”政策,推出了利用工业废弃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页岩等来制砖,砖的品种、规格及保温、隔热、节能的性能也有很大提升。这种利用废弃物的砖厂生产线当时在国内发展得比较快,机械化生产程度也比较高,有的砖厂一天就出好几十万块标准砖,应用也就更广泛了。但这种煤矸石砖达不到装饰效果,是粗放型生产的,甚至外观和尺寸都很难达到要求,是低级的产品。我们现在生产的烧结砖装饰和实用两方面兼顾,叫陶土装饰砖,是普通砖升级换代产品,不但具有传统黏土砖的优点,其强度、外观有了更高标准的控制。陶土砖造价按平米计算,比普通涂料的墙体会贵几十块钱,但和花岗岩、玻璃幕墙比起来就便宜得多,其效果却比玻璃墙要好得多。陶土砖的好处是用陶土来烧,不破坏耕地,大气污染治理和节能效果突出。拿水泥墙对比来讲,水泥墙缺陷一是不透气,二是耐受性和使用年限有一定限制。另外,混凝土对人体有一些低辐射,不是纯绿色建筑产品,只能是一个辅的材料。而陶土砖是仅次于木材的绿色环保建材,是会“呼吸”的建材。
《经济》:建筑业是一个覆盖全世界的行业,各国皆然。据您所知,国外是一种什么情况?
张荣鑫:目前,美国有250家左右的砖瓦企业,当然他们的砖瓦企业都不是粗放型的,从事砖的销售的企业还有四五百家。现在国际上做砖瓦设备和砖瓦应用最多的是欧洲国家。例如在欧洲,谁家住的是木屋,他家即是就地取材;要是看到谁家建好木屋之后外面包一层砖,这家就是富人;要是看到他家建筑里外都是砖,他家就是有钱人。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包括留学回来的人,都有这方面的感受。陶土烧结砖这块在欧洲是贵族才能用得起的,比如千年以上的教堂。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生产的砖比较厚,直接就把保温层做到中间了。现在国外设备生产的砖品质已经非常高,可以达到承重、装饰、保温一体化。
《经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建筑业,由此,建筑材料业还将长期存在。我们的砖瓦行业目前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关键词:房屋建筑;深基坑;处理技术;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TV22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壮大,建筑物规模随之壮大,推动了深基坑建筑的前进。但是深基坑工程,具有高难度、高危险,很有可能会带动附近地区内土层的塌陷,对周围的楼宇、道路以及地下管道带来威胁,产生巨大损失,并且建筑就不能顺利按时的开展。所以,我们在建筑深基坑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十分注重深基坑处理技术。
一、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特点
深基坑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是整个建筑的基础,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久性。为保证房屋建筑基础及地下室的正常施工和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不受影响,对地面以下开挖的土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等工作,统称为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既要涉及到较深的土方开挖,保证基坑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又要有阻断地下水向基坑内渗流、保证基坑内施工作业面干燥的功能。因此,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支护结构,常在基础打设连续密排的灌注桩、预制桩或钢板桩挡土,当土质较软、基坑深度较大而对变形限制严格时,还应对支护桩设置水平支撑或拉锚;另一部分为止水体系,常采用连续密排的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形成阻断地下水向坑内流动的隔水帷幕。深基坑工程一般有如下特点:(1)深基坑的支护系统属于临时性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2)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因地制宜。(3)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4)深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状、土体是蠕变体等使得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5)深基坑工程是涉及支护体系设计、土方开挖、检测、监测等信息化施工的系统工程。(6)深基坑的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二、房屋建筑工程的深基坑处理技术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图纸会审。接受施工图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熟悉及会审图纸,根据图纸情况和合同要求,尽快与业主、协作单位取得联系,进行项目划分工作,明确各自工作范围。同时将图纸上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提交给业主、工程监理及设计部门共同协商,争取将重大工程变更洽商集中在施工前完成或大部分完成。(2)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施工质量策划,明确质量目标,分析质量目标可能无法完成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3)施工方案编制中,所有参加施工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那些在全员集思广益,反复探讨而得到的施工方案,才是最科学合理、最切合实际的优秀施工方案。
2、降排水方法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先期的实地考察,在深基坑的开挖前期以明排水为主要排水方式进行集中排放;在深基坑的开挖后期应配合以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尽量在坑底基本无水的情况下进行作业。(2)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时,虽然有止水防渗措施,但在所难免会出现坑壁渗水的现象,可采取“堵”和“疏”的方法进行控制。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小时,可以用干海绵、导流管将渗水排入排水坑。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大时,应将该处的土体进行暂时保留,再进行压实,然后使用注浆的办法将渗漏部位封住。
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土方开挖前,应会同甲方有关人员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等地下设施进行确认,以便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如果工程的土质较好,在基坑开挖时可不考虑边坡支护。若土质情况不好,应采用边坡支护。(3)根据定位测量给出的轴线点,确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围,按一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开挖,土方及时运出,不得在基坑周围堆土。(4)挖土前,先会同甲方确定给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便挖土时能够有效控制,避免导致给水管道爆裂,造成严重的施工事故。在具体施工时,应在给水管道周围预留部分土方,由人工清理,直至给水管道露出。(5)施工时,新建建筑物边线与原有建筑物较近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观察土方的稳定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土方坍塌造成原有建筑物地面下沉。在施工时,应准备草带子、石头、砖等物品,对该处边坡进行相应的加固防护,确保工程顺利施工。(6)在基坑四周严禁堆放任何物品,施工车辆严禁靠近。(7)基坑四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安全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组成,宜采用上横杆高度具地面1.2m,下横杆高度距地面0.5m,并加安全围网。安全防护栏杆宜采用Φ48mm钢管,防护栏杆立柱应埋入地下500mm,确保防护栏杆的稳定性。(8)夜间安全防护栏杆四周应设置安全照明。(9)施工人员上、下基坑应走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设应规范。(10)进入施工区域的施工人员应戴好安全帽。(11)做好基坑周围的排水工作,防止基坑因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三、深基坑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应充分重视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影响
当基坑下部土层有承压水时,将大大降低土层的稳定性,并对周围建筑物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开挖前需把地下水位降低到边坡面和坑底以下,以防止边坡的塌陷和涌流,并保证施工过程中处于疏干和坚硬的工作条件下进行开挖。有时基坑下遇到承压含水层时,若不减压,也将因渗流使基底破坏。同时,还伴随着发生砂的隆胀和坑底土的流失现象。根据基坑的尺寸和深度、地质条件和土的特性,地下水可用各种降水方法控制。恰当的设计、安装和运转降水和减压系统,将为施工带来下列各项好处:(1)防止基坑坡面和基底的渗水,保持坑底干燥,便利施工。(2)增加边坡和坡底的稳定性,防止边坡上或基底的土层颗粒流失。(3)减少土体含水量,有效提高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4)提高土体固结度,增加地基抗剪强度。
2、应认真重视深基坑四周地面的保护
在挖土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深基坑四周的保护及深基坑四周地面的保护,在基坑深度的1~2倍范围内的地面产生裂缝时,地面水向裂缝中渗漏,会导致土体强度下降,水压增大,使支护结构产生过大的位移。此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堵塞,并要做好地面水的导流工作,防止基坑浸水,减小基坑暴露时间。
3、应认真重视支护系统及过程中的施工质量
深基坑支护系统的施工质量,对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有着重大的影响。支护系统施工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类型、材料、构造尺寸、装设的位置和方法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装设施工是否及时,施工顺序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地下水控制施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等方面。
结束语
总之,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中大量高层建筑不断兴起,促进了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发展。而深基坑部位的施工,危险性大,施工难度大,很可能引起基坑周围局部土体发生位移和沉降,危及临近建筑物、道路和管线的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在深基坑施工时必须高度的重视,还要不断的提高深基坑处理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陶聿君,对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的论述[J],四川建材,2006(04)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和主体的组成部分。根据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共建和完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改变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分配形式,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只有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大多数毕业生都需通过市场完成就业。高校扩招的继续改变了市场上供需双方的数量,也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除了重点高校的部分毕业生能“精英就业”以外,其他部分毕业生则出现了就业困难。特别是地方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头顶没有名牌大学的招牌罩着,脚底又没有大城市的户口撑着,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比较难。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一、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群体性。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近百万人,他们的毕业时间都是在6月底7月初,就业时间基本一致,都是大学的最后一年或最后一个学期,因此他们的就业表现为一种群体活动。(2)时间性强。毕业生的就业每年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毕业生不能及时完成就业,就必须离开这一市场转到其他就业市场。(3)初次就业。高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找工作,即完成学业走向就业。(4)政策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以上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所具有的共性,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独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一)地域性。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主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招生生源大部分在本地区,在前几年,地方高校的招生对象全部是本地区的学生,最近两年部分地方高校扩大招生范围,即全国性招生,但在外地招生数目十分有限,大部分还是本地区学生;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也是有限制的,并不是全国性就业。有关资料也表明,地方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是在地方完成就业,大部分进入地方的事业机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所以说,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面向地方,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二)基层性。地方高校本身的办学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知识结构是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强调基础的和实用的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对科研开发能力要求较低;在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相结合,更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所以,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科学研究的能力,他们是基层的生产者和建设者。虽然在最近几年,有一些地方高校更关注学校的升格,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建硕士点、博士点,都在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挤,但是,研究型大学并不是三五年能建成的,这需要学校的软硬件都跟上。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还是基层技术人员,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部分还是基层和一线。
(三)压力大。地方高校录取新生的最低控制线较低,生源质量与部属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办学基本条件相对薄弱,培养的学生学识基础、综合能力相对较低,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是一种无形的就业压力。在同一代的毕业生中,地方高校毕业生上面受到研究生、重点学院本科生的就业竞争,下面受到中专毕业生的挑战。如今全国高校的就业形势都比较严峻,重点学院的一些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得不降低就业期望值和地方高校毕业生竞争基层和一线工作,并且中专毕业生意识到自己的就业危机,于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也参与到地方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之中。这些都增加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存在着优势。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分析,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域优势。地方高校对于当地的文化、习俗、教育需求以及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较深的了解,因而能更好地把握地方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地方市场需求的人才。这在开发地方市场和制定地方市场策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也便于地方高校毕业生占据地方市场,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二是人际优势。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直接接管,其成长发展完全依托于地方政府,并且教育是为当地经济服务的,教育的发展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当地的企业单位、事业机关单位以及私、民营机构中,地方高校有相当的人际交往关系。这便于高校准确掌握地方市场的需求,增设和调整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更新学科设置和教材,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三是便于就业基地的建立。就业基地是指为了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一种长期合作。由于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在地方,人才的培养是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地方上的企业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愿意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与高校签订建立就业基地的合作协议,共同培养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人才,所以说地方高校更便于建立地方性就业基地。四是给用人单位一种安全感。2003年3月3日在北京国展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上,美国特路普公司的摊位上方昭然写着“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告示,记者询问了10家招聘企业,其中有8家企业担心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高傲,工作不踏实。他们认为,名牌大学的学生虽然好,但这些人一般都比较高傲,对公司还没有作出贡献,公司首先得满足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职务待遇上相当高的要求,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因为学校名气不大,于是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高,职务、薪水方面要求相对较低,现国内许多企业用人都有这方面考虑。用人单位的这种用人观念有利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方高校的毕业生也应该好好利用这种机会。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劣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质量影响了毕业生就业。从教学投人方面看,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来自政府的教育拨款很少,因此,地方高校的新专业开设、科研、市场调研等缺少经费,造成因投人不足引起教学水平下降;从师资方面看,师资力量薄弱,地方高校缺乏师资,特别是优秀教师和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从学生方面看,录取的新生是最后批次,相对来讲,新生素质本来就不高。教学质量是地方高校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势必影响毕业生就业。教学质量没搞好,毕业生光凭热情而没有实力,竞争力肯定不强。二是用人单位的名牌意识和高学历化。在每年的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有些用人单位只招聘部省属高校的毕业生。2004年3月2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了湖南省师范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明确表态,只要是湖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就可直接签约,在招不到湖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的情况下,这些用人单位才给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机会,但必须试讲、考试合格后才可以签约。另外,有些单位存在着高学历的人才消费。人才结构的分布本是层次性的,但是有些用人单位不考虑这些,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用高学历人才来充门面,而对招聘来的高学历者是否能发挥作用,他们从不关心。三是地方性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处于先天的劣势,即地方经济、文化、信息相对落后。教育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没有经济作基础,难以办好教育,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制约着地方高校的发展,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弱,在全国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而本地区的市场又消费不起这一群毕业生,这样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缩小,显得十分狭小。
三、共建和完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议
根据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和目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本着充分发挥优势,改变劣势的原则,对共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提出几点建议。
(一)地方高校联合共建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主渠道的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所谓有形市场是指定时定点的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即市场组织者在某一时间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组织在某一场所开展的就业招聘和洽谈活动。高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活动,帮助毕业生落实具体用人单位。由于地方高校就业具有地域性,所以各高校易于联合起来,共建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可常设在交通方便的学校,也可设在公共场所,比如,可设在市区的体育馆。并且高校联合供需见面会每年都要定时举行,时间可设在12月份或者3月份。
地方高校共建毕业生就业市场可以资源共享,节约学校的开支。单独的一个学校举办供需见面会是很困难的,不仅人力、物力、财力投人较多,而且请不到用人单位。有许多地方高校都想为本校毕业生举办专场供需见面会,终因没有用人单位报名而被迫夭折。就算高校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招聘会,但真正签约的不多,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地方高校联合共同举办供需见面会,这样每一个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人际关系,分别请来部分用人单位。并且高校联合举办,专业齐全,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具备,用人单位的选择面变宽,只需参加一次招聘会就可以招聘齐全单位所需的各个岗位人才,大大节约招聘费用,同时也可以对多家学校的毕业生进行比较,择优录用,于是用人单位也都愿意参加高校的联合供需见面会。随着用人单位的增加,毕业生的选择性也变大。这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是机会,同时也是挑战。因此说,地方高校联合共建毕业生就业市场对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都有好处,是一项“三赢”活动。
地方高校共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特色,地方高校应根据各自的现有资源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客观反映所在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一所学校不可能办齐所有学科,但是高校联合培养地方人才,就可以办齐地方所需的所有学科。每个学校都集中优势资源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某些点形成突破,创造品牌,高校的联合就可以突破所有点,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学校特色,在就业中一定具有竞争优势。(2)发挥地方高校基层性特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实践基础。大多数地方高校都要甘于作为国家大学系统的基础部分,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其实,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产业和技术结构而言,实用型人才具有最大的市场。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800万个中小企业,其中600万是民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事实告诉我们,毕业生的就业不是在工业领域,不是在大企业,不是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而主要在服务业,在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这样看来,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的就业空间极其广阔。因此,地方高校可联合起来,共同开发这个市场。(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尽量避免重叠,校际之间要加强联系,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并且要相互利用好其他高校的优势来逐渐扩大自己学校的优势。
(二)利用网络技术共建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无形市场是指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网上招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具有面宽、省时、省力、快捷等优势,有利于信息反馈和信息共享。在网上联合招聘比较集中,可以提高企业招聘的工作效率,对于毕业生来说,也可以降低就业成本。地方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帮助毕业生就业,首先,高校要联合起来共建一个就业信息网,与各高校的就业网络平台相链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可以同一些用人单位的网络平台相链接,让毕业生在一个页面了解各地招聘信息。
(三)加强学校内部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优化专业结构。高校不要只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开设专业,会造成缺少师资的专业没有开设,师资力量雄厚的专业开设太多。高校必须坚持“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根据地方的经济和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这就需要市场预测,及时地调整和增设专业,发展当前社会需要的,扬弃或改造社会不需要的专业。同时要打破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实施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把两个或多个专业合在一起办学,组建成复合型专业。比如,数计专业可以由数学系和计算机系共建;临床心理专业可以由临床医学系和心理系共建;国际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同经济系、英语系和计算机系共建,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综合能力强,在就业中一定占优势。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地方高校存在着的普遍问题
就是师资短缺,那些以平均,甚至100%的速度扩招的大多是地方高校,多年来这些学校在不扩招时期,基础课教师也十分紧张,扩招后这一矛盾加剧,教师的课程排得太满,没有时间去搞科研,也没有时间进行充电。长期下来,教师队伍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这就更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队伍,着力于培养学科带头人、后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培养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吸收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重点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学习进修培训来拓宽老师的专业知识面,定期送学校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改变那些因停办或调整专业而无课上的专业教师的教学方向,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尽早地适应新的方向。再次,结合学校需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最后,适度安排教师课时,启动科研经费,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经费参加科研。
3.加强就业指导。如果说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差、办学层次低是先天的,那么就业指导则是后天的,我们可以利用就业指导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例如,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是一所民办学院,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上海绵江经济文化专修学院也是一所民办学院,学院毕业生的岗位与学生之比达3:1,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重视就业指导。一个学校要办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指导教师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从大一开始。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能了解就业形势、理解就业政策、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就业技巧等等。再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每天都有指导教师值班,对不了解自我的学生进行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和职业倾向测试,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最后,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传递,给毕业生提供有效的信息。
(四)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为用人单位培养学生,用人单位需要高校供应人才,供需双方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完全合作的愿望,因此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地方高校由于在地方办校,为地方输送人才,更便于与地方企业建立长久合作。
1.积极开辟教学基地。高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从学生人学到毕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围绕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要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并把平时的实践活动设在企业,在企业内建立教学基地。这样教学中的理论和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的理论理解、实践操作,不仅有利于完成教学实施计划,而且便于用人单位对学校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时地提出反馈信息,促进双方的友好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