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1: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教育理念

想要促进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在国内外教育实行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语文教育和语文环境的变化,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是必要的。

一、要什么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学科,需要教育者从整体角度进行设计,要培养出真正的“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可以的,它的更重要的使命是利用教学过程去展望、塑造整个人生。因此,语文教学的理念决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核心。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追求纯粹知识成为教学的唯一意义。小学生的语文教学除了教授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也教会学生如何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困境和挫折,在其中培养勇气、产生希望、迸发力量、产生智慧,从而使人生变得完满而幸福。教育者常常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殊不知,后者的培养才是教育核心的体现。

二、该怎么教——小学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

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有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和文学大家的作品进行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技巧、传承中国优秀精神遗产。对语言的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地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习情趣和动力,获得训练和提升。

三、做什么——小学语文教师该做什么

针对教师个人素质不高的情况,教师对自身的语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训,可以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培训课程,也可自己私下学习。只有在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之后,语文教学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此外,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也必须多下工夫。伴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教师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变得迫切。除了技术形式上体现丰富性外,在教授内容上也必须体现教授的丰富性,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讨论、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下快乐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研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开发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师素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宗旨。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严谨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的状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新理念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期待

第一,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各个方面:一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二要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三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二,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师角色。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角色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化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建设

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性质,其课程主要目标为:使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初步奠定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也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具体描述见表2:

(二)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理论课程模式,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举等措施,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其课程体系见表3:

1 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其核心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掌握基本的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2 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是一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课程。“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堂演练、微格教学、小组练习、个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教学见习”就是让师范生走进小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语文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形成教师的角色意识,为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在思想和业务上的综合训练,旨在使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语文素养;现状;阅读

所谓语文素养,其实质就是以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仅涵盖了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语言能力以及知识积累,同时还包括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基于当前新的教育形式,小学语文教学更要坚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目标,努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语言交际工具,进而更好地方便自己生活;在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想道德情感的培养。接下来,笔者就针对如何更好地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谈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当前小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水平呈现出了一种日趋降低的趋势,而且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也逐渐失去了兴趣,由此也直接导致了学生日常书写的不规范,不具备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作文写作毫无新意等诸多问题,致使学生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实践应用能力日趋减弱。在语文课堂上,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了瞌睡、游戏、抄作业等严重问题,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轻视。早期相关教育专家已经指出,也已经准确地预见到了小学生对待语文这一态度的变化。语文教育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乏味,致使学生参与积极性减弱,对于语文学习也逐渐失去了信心。然而,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并未注意到这一点,依然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与经验实施传统落后的教学,由此也导致学生的厌恶感日益强烈,再加之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最终导致学生一步步地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二、提升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学习的综合性

综合性语文学习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成功突破学科内外以及课堂内外的界限与约束,这对于当前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而言是极为有利的。语文本身就属于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特点的学科,而且也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更好地体现出了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对于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性、创造型阅读以及自由表达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性作用,进而对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所以,在后期的语文教学中,要彻底打破教学模式中教师“一支独大”的局面,要坚持以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培养为核心,强化多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自我锻炼机会,真正实现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二)不断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工作的实施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这一教学环境主要就包括了教学环境与语言环境两方面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确保教学环境优势的高效充分发挥,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多种因素与环境的协同作用下,实现语文素养培养工作的有效优化。另外,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其学习的来源也是极其广泛和丰富的,语文教学环境也涵盖了课内与课外两种主要形式。其中,课内教学环境的打造主要是以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实际之间联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教学环境之中的人文因素与情感因素。当然,这一过程也不再是单纯地局限于课本内容学习,而是更加注重一些更具意义的学习内容的获取。课外学习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样具有深远意义。语文的学习不仅来源于生活实际,最终还会回归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生要试着去把握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主动地去亲近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努力构建出一种紧密的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三)以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是学生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对于某一事物判断依据也很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后期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地给学生渗透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其道德品行,借助文章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行为。情感教育的实施,要坚持“兴趣”和“互动”这两大要点内容。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积极地营造出一种真实、生动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去掌握文章主题;同时也可以借助自身的实践与体验,来对情感与生活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证实;在兴趣的驱动作用下,还可以将枯燥的课本内容编制成短剧形式进行呈现,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演绎来更好地展示课文内容以及更好地体现世态炎凉与人间冷暖苦悲,而且学生在角色形象的表现过程中还能够实现自身情感的升华。此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渗透,师生之间原本属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更是学生生活与学习中最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关爱学生,针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苦恼和问题要积极地进行指导与鼓励,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了其更好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基于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管是在教学模式还是在学生学习方式上都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变化。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因此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相关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概念有清晰的定位与认识,并能够顺应时展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创新性发展人才,为祖国的未来建设事业贡献出一个教师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锁华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5):56.

篇(4)

【关键词】激励教育模式 小学语文教育 应用 方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3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广大教师循序渐进的转变思想观念,千方百计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合作,逐步走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道路。然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教师在知识方面的引导和启发,其实更需要教师在情感方面的激励教育。我们知道任何人在做某件事时都需要外在的动力,外在动力驱动内在潜力,进而形成稳定的积极情绪,才会产生工作或学习的高效、高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用激励教育模式定会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各项活动,热情阅读写作,自主完善人格,进而全面发展,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以下笔者简析激励教育模式:

一、简析激励教育模式

激励模式是恰当处理相关关系以及相关联系元素的精要概括,直接对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一定调动意义的。激励教育模式是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宗旨,体现对人的人性化管理,以关注人的活动为核心,采用恰当科学合理的激励手段最终促进人的活动效率、活动质量,从而使人达到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育的激励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激励主体(语文教师),客体为小学生,激励教育手段。具体解释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恰当可行的方式手段激励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参加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完善个人品格。具体应用如下:

二、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一)依据个性差别恰当激励

现代社会中的小学生,家庭生活极其优越,在家长的宠爱下,逐渐形成一种唯我独尊、不经风霜的“小公主、小皇帝”性格,个性很强,面对语文阅读写作或合作学习等常常出现畏难情绪或离群思想。这种情况就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较大的困扰,因此语文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恰当激励教育,确保顺利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学,各有进步。如性格外向的小学生,这些孩子好动、热情、善于交流,对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较为注重,他们在成功参与语文活动时,教师激励尽量直接提出下一步较高的目标,不能夸大,否则容易骄傲;有的小学生内向、不愿表现自己,有的甚至有些自卑,这样的孩子教师要用心引导,委婉开导,看到亮点积极鼓励。 还有一些孩子易怒、躁动不安、行为习惯不稳定,这样的孩子教师要多指导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比如:做手抄报、诗配画等。使他们发挥个人的性格特征,展现个性特点,发展语文个性特长。

(二)借助榜样力量适时激励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榜样。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种追星心理,在语文教育中借助榜样的力量适时激励教育,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小学生树立热爱中华文化、为中华昌盛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三)设计语文活动巧妙激励

语文教师要通过设计语文活动巧妙地进行激励教育,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活动,积极参加实践练习,可以组织朗读比赛、写字比赛、写话比赛、演讲比赛等,在竞赛活动中,小学生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专项不足,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了努力的方向,学习会更有效。 分层次奖励那些在比赛中朗读感情充沛的同学、书写流畅刚劲的同学、演讲慷慨激昂的同学等等。通过小组比赛培养小学生互助互爱、团结奋进的友爱精神;教育具有小学生力争上游、奋赛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予期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语文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有成就感,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四)捕捉教育契机耐心激励

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语文教育契机耐心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动态生成,高效学习、高质写作。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某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关键、枢纽,决定性的环节。新学期伊始,学生内心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在新的学期中通过努力,赢得语文老师的好感。语文老师要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为我所用,适时的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其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学生在参加某项语文考试后,虽然很努力但成绩不够理想,对于该种情况,表扬其优点,如果能够得到当众表扬,他的学习热情将会高涨,自信心也就更足。

当然以上四点只是个人粗浅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但是基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的不足,笔者觉得适当的运用激励模式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能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更能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修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变能力和培养实践创新精神,还能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进步。所谓,多一份激励就多一份热情,多一份激励就多一份历练,多一份激励就多一份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学军,王兵.激励教育的理论及原则[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篇(5)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为培养其文学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篇幅,学生学习丰富的寓言故事、儿歌等语文内容,能够有利于其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因而儿童文学深受人们的重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教学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儿童文学资源,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针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

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予以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儿童文学,进而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必须突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儿童文学内涵

所谓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为儿童提供阅读的作品。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包含寓言故事、科幻故事和童话、诗歌等,诸多的创作方式,都使得儿童文学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小学语文其他教育文章相比,其具有趣味性,所以儿童文学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去学习。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将儿童作为主体,向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儿童学习儿童文学能够陶冶其情操,为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1]。总之,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补充,对于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而言,是在五四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教育人员加大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讨论,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自从产生儿童文学开始,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材通过多次改编,并推出了一系列儿童文学创作,目前,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比例,所以表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空前发展[2]。同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总之,儿童文学的产生,能够积极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的重要资源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重要资源。儿童文学是教师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材料,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儿童诗歌、散文等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更有利于开展故事会和表演等活动。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习作练习时,可以将儿童文学作为范本,所以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陶罐与铁罐”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理,通过讲述寓言故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先向学生朗诵该文章,学生仔细分析故事,可以了解到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比较骄傲,对陶罐持有鄙视的态度,然后将二者埋在土里后,陶罐出土却成为了文物,而铁罐变成了泥土。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寓言故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而我们一定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并正视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并和睦相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能够使其学会做人的道理,并学习到一定儿童文学知识[3]。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儿童文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当前,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提高思想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儿童的核心,所以小学在语文教学期间,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将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其内容和题材都相对广泛,儿童文学中所描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相关矛盾冲突等都能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此外,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心理特征需求,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在讲解“小小竹排画中游”期间,学生通过诵读“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诗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该诗歌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江南水乡撑着小竹排,观察江南秀丽的风景,并感受到江南水乡物产丰富[4]。同时,鸟儿欢唱,鱼儿游动,从而表达了小男孩愉悦的心情。此外,借助于对两岸禾苗和树木的描写,呈现对大自然赞美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儿童文学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结束语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有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结合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语文教学,从而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松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4(12):21-21.

[2]李艳玲.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展望,2014(22):69-69.

[3]王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227-227.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47―01

小学语文课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不论如何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如何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语文课程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必须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笔者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体会浅谈如下。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的分析

1. 重情感目标,轻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之一,着力点是转变过于重视传授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然而,这也造成了一些教师教学观念的偏差,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因素,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说理想之上。这样的教学只重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重视过程与方法,轻视能力与情感。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探索学习过程。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使得部分语文教师产生了偏差,他们认为教师应该以此为“理念”,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内容凭兴趣由学生决定,形式凭喜好由学生决定,过程凭进度由学生决定。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置教师的主导地位于不顾,全凭知识不丰富、经验不足、方法不多、水平不高,还处于学习地位的小学生牵着走,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目标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3. 重拓展延伸,轻文本解读。建立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对此,一些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文本的信息资料,课中让学生汇报交流讨论信息资料,课后引导阅读拓展并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的教学容易挤占阅读文本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把语文课堂变成“资料汇报课”、“历史课”、“常识课”,显然无法达到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目标及过程和方法目标这一要求,更无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将其要点充分体现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和方法中。

2. 落实核心目标。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倘若不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就无从谈起。

3. 落实年段目标。阅读教学三个学段的共性目标就是读书、背诵、识字、写字,但不同学段还应有不同的重点训练目标。只有凸显了本年级段的重点训练目标,才能显现不同年级段阅读课的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

4. 要落实文体目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课标把文体主要分成三类: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诗歌只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进行阅读时,语文教师只要教会小学生把握这三点要领,小学生便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就会产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反思

【中图分类号】G223.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08-01

一、以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待语文教学

1、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2、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3、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二、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 中国 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 教育 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 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