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行的教育方针

现行的教育方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1: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行的教育方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行的教育方针

篇(1)

一、工作概况

一期来,我校全体教师践行科学发展观理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以课程改革,校本教研为契机;以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狠抓学生行为习惯为落脚点;以实施《教师目标管理责任制》《班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小学生一日常规》为重点。在上级部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通力协作下,加上本人的勤奋努力,做了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导处的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成绩:

<一>、坚定不移的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校风校纪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没有全体老师的齐抓共管是不可能完成的。本学期开学第一个大动作就是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基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并坚定不移的实施,操作如下:1、教师目标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向全体教师征求意见,教师对现行的制度的任何一块提出的可行性意见,只要是合理的予以考虑,适当采纳。此举使我校的目标管理具备了群众基础。

2、学校行政会讨论。综合教师反馈意见,对现行的目标管理制度做了一些修正。修正后,召开全体教师会,学习讨论通过每一项细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让全体教师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实施者。3、构建评价机制。规则关键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此我校实施了系列评比检查制度。除了行政值日外。还安排了学生大队干部值日。坚持做好几项常规记录。如教师出勤登记,学生出勤登记,学生一日常规检查登记,校务日记等。通过系列检查评比,使学校各项常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并督促全体教师开展自学和同伴互助式学习,每期要求做10篇的学习笔记,定期写学习心得。为我校校风校纪的优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教师都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可喜的发展态势,学生也能较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深受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全面、优质的教学质量是我校锲而不舍的追求。在此方面我们也有新举措。1、抓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向40分针要质量。2、抓学生的作业练习,做好知识的巩固一环。3、抓学生的培优补差,做好面向全体与因才施教的工作。4、分阶段及时检测,让教师时刻明了学生学情,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补漏工作。5、严格期末检查评价,做好阶段总结评价及奖勤罚懒工作。对期末考试中成绩优异的科目任课教师实行重奖。6、开展教育教学先进评比表彰活动。教师的作业批改、教案按月评比,期末进行综合评比,优秀学生作业7科,优秀班主任2名,优秀任课教师2名,优秀班集体2个。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负责。

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摸仿性、可塑性特强,所以老师要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一批人,我们要对他们负责。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求老师努力转变观念,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们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要求教师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意图使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鼓励他们谈自己的想法,尽量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的习惯。我们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其客观规律,正确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个规律的核心便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靠自己不断地摸索才能得到。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东湘桥学校的学生必定将成为一代四有新人。

篇(2)

关键词 综合评价奖励机制 学生 体现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

Education Should Make the "Sunshine" Sprinkle to Each Student

LU Yafei

(Linhai Tangli Middle School, Linhai, Zhejiang 317000)

AbstractModern education should be for all, so that each student can fly their own hope when receive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ir value. And this value reflects a large extent depends on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ors to students and reward, curr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evalenc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does not re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elaborated a number of ideas on the current assessment of incentives.

Key word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ncentives; student; reflect the value of life

当前,初中学校使用的学生评价奖励机制普遍存在问题,它只是把“阳光”洒向少数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潜在的特长和优点变为现实,使他们人人都成功,这是我们办教育的愿望。综观现行的各校学生评价奖励机制有以下几点需要商榷。

(1)现行的评价奖励机制项目设置的形式过于单一、模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多学校依然是沿袭几十年前制定的学生评价奖励机制,即根据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评出“优秀三好学生”“达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突出进步分子”等,这种奖励是激励过好几代学生,然而对照今天的中学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太多的不合时宜之处,对照这些荣誉的获得标准,很多学生找不到能和自己对应的位置。虽然现今很多学校都在实行过程性的量化考核,根据班规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加减分,这种形式有短期的约束或激励作用,但从长期教育的效果来看,该评价无法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一部分学生会漠视它。

(2)现行的评价奖励机制激励对象的范围过于狭窄,和教育方针相违背。我们的教育方针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材,任何学生的进步都应该受到鼓励。而现行的奖励机制中的激励项目――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单项先进、突出进步分子的名额和条件一般都有限制。这种评价奖励机制只能让少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的鼓励,评选应有的激励、示范作用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它无形中在心理上拉大了无缘获奖学生和获得荣誉学生的差距,这种挫折会影响学生自我要求提高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

(3)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情况看,现行评价奖励机制中的奖励评比过于强调终极评价,缺乏渐进性和延伸性,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学生的评选每次都是到学期结束,由班主任老师组织全班同学总结自己一学期在思想、学习、文体、工作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班干部会议、班会民主评议产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各项积极分子及突出进步分子,虽说这一评选是经过一定的程序,但这也只是对学生一学期表现的总结评定,这种奖励机制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所能起的更大作用,期末先进评比是有一定的激励和鞭策的功能,但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一学期总结一次,激励一次,触动一次却显得时间太长导致教育激励的效果不佳。

总之,当前各校普遍实行的是期末终结性的、评语式的、模糊的、描述性评价,对学生加强平时思想道德修养的激励作用不大,很难调动学生平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积极性,与当前发展学生个性、教育人性化等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实现德育全过程管理,把突出形成性评价落到实处,早在2003年团中央就曾发文《关于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希望学校能以《中学生素质评价手册》为载体,开展学生过程奖励和学分制评价的尝试,这一开放式的评价奖励办法应该说更适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各方面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使用校本化的《中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其产生的激励作用自始至终贯穿于学生的成长。

①校本《中学生素质评价手册》的内容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例如,该手册的封面可用学校校门的照片,封底用学校的学风、校训,以及象征学校如朝阳般富有生机并蓬勃发展的抽象标记,使学生能牢记并领会这种精神。(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167页)

手册内部的内容可包括:我的小档案;认识我自己;我的家庭;学科篇、特长篇;德育操行评定;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成长留言;给同学的一封信;假期在家操行评定等栏目。其中“认识我自己”栏目的内容,可从生理和心理品质方面了解学生并让学生认识自我。“我的家庭”栏目中设计有全家福、家庭成员的出生年月、我最佩服的、最爱的、最尊敬的家庭成员等内容,让学生能了解更多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知晓长辈的生日,有助于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②校本《中学生素质评价手册》能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荣誉教育,激发他们高远的追求。该手册可以“本”为单位,一本手册使用时间为一学期,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特点,每学期有针对性的变换相应栏目,在每学期开学初就发给每一位同学,每学期相应假期结束后交还班主任备案。其中“认识我自己”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在学期初就认真审视自我,确定本学期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旨在学期结束后,学生及时对自己一学期的表现作出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再一次认识自我,为下一个目标的确定打下基础。

③校本《中学生素质评价手册》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学生。该手册可以较为具体地反映学生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中的综合表现,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教育下成长,造就出一个个和谐发展的学生。

(2)结合《中学生素质评价手册》使用的学分评价制度,能满足学生渴望被肯定、被赏识的心理需求,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光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之才,因此奖励学分上不封顶,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拿学分。学校统一设置各类“星”,各种“星”都有具体的评选标准,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好坏,不论是否全面发展,只要觉得自己身上有优点,就可以随时自主选择申报,根据学分多少既可独得“一星”,也能包揽“群星”,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又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篇(3)

一、更新办学理念,实现校本特色教学

在课改之后,教育部下放了课程的开发管理等权限,给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学校在推行课改过程中要从办学理念更新开始,实现校本特色教学。学校领导要根据课改要求,更新办学理念,结合新教材和新教学模式,积极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充分了解本校的教学优势、资源优势,做到心中有数,综合考虑教师的意愿、学生的需求、家长的期望,摸索出适合本学校的特色之路。

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学校的校长成为了本学校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者和引领者,校长应该更新自身的理念,把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工作具体化,投入专项培训经费,邀请成功的专家来校介绍课改经验,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新理念的机会。在教师培训之后,学校领导要组织教师交流培训学习的心得,让学校教师对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教学思路有一定的理性认识,积极推广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

二、优化管理理念,开放教师教学思路

现行的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贯彻新的教育方针的同时也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宗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实施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转变思路,把为国家培养具有民族意识、具有创新能力的公民作为目标,开放教学思路,挖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改为学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在课改前提下的学校管理,应该以学校校长为主要负责人,成立专门的课改工作组,外以专家顾问的有效指导为手段,内以学校领导班子为基础,由各学科的主干教师参与。在课改工作组的指导下,学校教师需要结合工作组的工作方针,在新课程的大纲指导下,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方案献计献策,以示范课为参照,以集体备课为桥梁,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共同进步。

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教师的过程中,要坚信所有教师都具有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可能,关注教师的个人状态,积极帮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激发教师对于积极开展课改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充分信任教师的工作能力,促使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敢于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大胆地进行创新。

三、抓好队伍建设,强力推进改革步伐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困惑和难点,这时候就要利用课改小组中的教研和备课力量,确定关键课题,利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和改进,以及领导小组因人而异地对教师进行个人指导,使一线教师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促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在管理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结合课改实际,打破传统的管理方针,引入竞争机制,坚持用人不唯学历和资历,有能力者就可以担负重点教学任务,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根据教师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教师的岗位,分配教学任务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个人因素、班级因素,注意最优化搭配,充分调动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建立和完善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扎实推进课改步伐提供保障,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以教师的积极主动工作和良好的工作效果为基础,学校的管理团队要根据课改形势,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实现提高教师队伍工作效率的目标。

以往学校办学以提高学生及格率和优秀率等硬性指标为目的,课改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从长远目标来看,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更适合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主动承担改革风险,对科学的教育理念有信心,带领教师队伍在探索中总结经验,走出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利灯.理念先行 完善机制 紧抓落实——新课改理念下学校管理的实践体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0).

篇(4)

【关键词】师德规范 中美 比较

一、我国师德规范文本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2008年9月由教育部颁布实施,新颁布的《规范》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新的《规范》共6条,可将其分为基本原则、如何对待学生、社会角色要求和自我要求四个方面。基本原则是指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条“爱国守法”和第二条“爱岗敬业”。教育工作的本质在于培养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做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同时,“爱岗敬业”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何对待学生是指在教育工作中对待学生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第三条“关爱学生”和第四条“教书育人”。在这部分中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要求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教师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关爱全体学生,不得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并进一步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不得以分数评价学生”。社会角色要求是教师社会角色的内在要求,指第5条“为人师表”。在中国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教师传授给了学生专业知识,更是在无形中透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品行及价值观,教师应正确处理与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自我要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指第六条“终生学习”。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育工作者应当传授给学生的是先进的科学知识。教育工作的这一内在要求,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

二、美国师德规范文本

美国现代教育体制形成较早,现行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以下简称《伦理规范》)是由美国教育协会于1975年通过并实施至今的,主要分为“序言”、“原则一:对学生的义务”和“原则二:对专业的义务”三个部分。序言部分只对《伦理规范》的总体说明,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阐明;对本《伦理规范》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原则一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学生的基本义务,即“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有价值而又有效率的社会成员”。具体规定了教师不得逾越的行为:不得阻碍学生独立行动,不得阻止学生接触不同观点,不得阻止学生接触进步教材,不得使学生处于危险之中等。原则二规定了教师的专业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鼓励运用专业判断力的风气,争取条件以吸引值得信赖者步入教育生涯,并且帮助阻止不合格者从事教育专业”。这一部分强调公众赋予教育工作者信赖和责任,因此规定了教育工作者专业义务方面的8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总的来说,《伦理规范》在对待学生方面更注重学生的独立精神的培养,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对教师的行为要求和专业要求详细列出了规范。

三、中美师德规范对比

基本原则:中国的《规范》从国家整体意识出发,将“爱国守法”和“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美国的《伦理规范》认为“相信每个人的尊严,认为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和培养民主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何如对待学生:中国的教师角色定位上偏向于教育和传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严慈相济;美国的教师角色定位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具体规范了教师不得阻碍学生自发获取知识的行为,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公平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中国的《规范》对教师的社会定位和专业要求两方面提出了要求,前者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榜样,后者要求教师“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美国的《伦理规范》仅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提出了规定,而且详细规定了教师专业义务方面不可有的具体行为。从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来看,中国师德建设注重总体概括和总体要求,而美国则更注重具体行为规范。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美师德规范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而且存在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正视差异的存在并从这些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着手,改变我国师德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在学习借鉴美国规范建设内容与方法的同时,应理性思考其原因和前提,切忌生搬硬套,只有实事求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真正探寻到适合促进我国师德规范建设水平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S].2008.

篇(5)

第一、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业过重,严重违背了教育方针中关于“全面发展”的指导原则。由于以选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再加之现行的考试制度的诸多不完善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教学大大强化和扭曲,造成学业负担过重。这不仅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而且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非考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要求的能力,如想象能力、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被严重忽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第二、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

学生学业过重首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厌学,使学生对学习课业失去兴趣。导致学生成绩不能提高。盲目追求量大,很多老师认为只要作业量上去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沉重的作业负担就落在学生肩上。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埋头苦干到12点钟不但作业质量没有保证。第二天还影响听课效率。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一样上不去。作业多而不精,过多的作业,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做相同类型的题一做就是几十上百道。这种多而不精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越来越没兴趣。

第三、重智轻德,素质低下。学校追求智育,德育教育淡漠,家长只重分数不看道德,使一些学生分数遥遥领先,道德品德每况日下,没有爱国情感,缺乏民族气节,只为自己前途奔波,毫无回报社会之心;没有起码的尊师敬长观念,教师无私奉献和他人的关心呵护被视为理所当然,不知感恩,缺乏同情心,对弱势群体毫无怜悯之心,对后进同学态度冷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见义勇为这种基本的传统美德几近消匿。若教育培养出来的英才,都是些道德沦丧的“冷血杀手”那就成了民族的悲哀了。

篇(6)

一中小学义务的来源

依据一般法理,普通法律主体的义务有两个来源:法律和道德,但某些主体例如行政主体则遵循“法律无规定即为禁止的”原则行使权力,相应地其义务也以法律规定为主要来源,学校义务的来源和其法律地位密切相关,在法国,学校是作为公立公益机构存在的;在日本,学校的公务性也有明确规定,《日本教育基本法》第6条规定“法律所承认的学校是具有公共性质,因此除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外,只有法律所规定的法人才能开办学校。”教育活动的公务性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有关一般公共利益的带根本性的事业,国家应把兴办教育视为一种责任”。在我国,中小学依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言,是国家实施教育职责的专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我国法律、法规对教育的公务性也有相应规定: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主要依靠公办中小学校”。中小学依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行使权利应视为是行政主体的活动,学校作为行政主体与其他分担政府统治职责的行政主体相比,更多的体现为公益性,其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但这种行为不是单纯的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其目的是增进公益和提供服务的活动,也即是非权力性公务,这在我国法律规定中也有体现:其他行政主体,法律规定其行使的是“职权”;而教育法中则规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享有“权利”。中小学义务以法律规定为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根本,《教育法》为核心包括《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关教育法规。其中对中小学义务也有明确规定,这即有利于学校适当履行其义务,更益于受教育者权益的保护。

二、中小学义务的内容

篇(7)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的回顾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历史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并且提出了该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各级学校艺术教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探索与前景展望。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各级学校之间紧密衔接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和培养新世纪知识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全国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勇于探索,必将会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体系,开创艺术教育美好的未来!

一、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提出与发展成果

(一)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总结了有关经验教训后,国家教委于1989年11月正式颁发了我国第一个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由幼儿园、小学、初中、中等学校、高中、高等学校组成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路。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落实有关《总体规划》的有关工作基础上,再次强调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有关理论。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跨世纪发展鸿图的纲领性文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在历次颁发的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教学大纲、《总体规划》等文件法规的实施,全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开课率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中小学开课率达到100%。

2、中等学校、高级中学中的艺术教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高中音乐课程开课率达到30%,部分省市达到70%以上。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加强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在通知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开始积极推动交响音乐在全国高等学校的开展,并责成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于2000年、2001年、2002年开办了三期《全国高等学校交响乐欣赏课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师资千余人。在短短的几年内,交响乐课程在全国高等学校得到了普遍的开展,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体系

纵观各级学校的音乐大纲和教材,由于缺乏紧密的衔接和参照,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经常出现重复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而且使音乐教育体系失去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有悖于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不利于艺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许多方面尚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1、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不注重基础培养的问题。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均有程度偏难、’内容偏多、求大求全的倾向。中小学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教学方法、形式上不注意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年级开课率低使得艺术教育课程衔接产生断层的问题。高中增开音乐欣赏课程以后虽然结束了中小学和大学阶段之间长期存在着艺术教育断层的问题,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受到升学的压力,高中阶段开设艺术类课程往往无法取到预期的效果。艺术教育的断层现象不仅无法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还会破坏各级学校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对高一级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带来隐患。

3、各地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由于艺术教育设施投入和师资数量等问题,很多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仍然很落后,这一点在农村学校尤为严重。

(三)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给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带来困难。由于各地基础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与落实情况的问题,造成高等学校入学学生艺术教育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影响了艺术课程开设的统一性。

2、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开没缺乏统筹规戈。由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开展的较晚,时间也长短不一,使得一些开展较早的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艺术理论课程与艺术实践程结合、各个艺术门类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对于一些起步较晚、师资缺少的学校,最多只能开设国家教委规定的交响乐欣赏课程。

三、今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探索

(一)切实落实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

1、彻底扭转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匾乏、教学设施落后的局面。中国85%的学校在农村,70%的学生在农村,但是表村艺术教育却是整个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见,解决农村艺术教育中的困难不仅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迫切的问题。

2、解决中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开课率低的情况,端正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艺术教育观念,使学校、家长、老师、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对于人终身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工作。

3、认真贯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针。将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修改有关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切实将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做实。

(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阶段的艺术教育虽然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延续,但决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机械重复。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完成了学生人学阶段的衔接教育之后,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等全面素质,从而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知识人才。

(三)建立全国各级学校艺术教育交流机制

1、作为艺术教育的指导机构,各级 教委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应该统筹规划各级学校的大纲、教材标准,对于教学内容消除重复、分散难度。

2、加强小学、中学与大学艺术教育 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经常举办跨区域的各级学校综合的艺术教育交流研讨会,交叉探讨、积累经验、总结成果,及时沟通教学信息、通报教学动向,更新、调整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