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30: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引言
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国家金融行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维护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银行业毕竟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近年来,随着外部各种监管机制的不断应用以及银行的内部审计力度的加强,使得很多商业银行在规避风险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风险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还是存在很多经营的风险,银行在审计方面的风险也随之出现。商业银行的审计业务,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的审计发展到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益等方面的审计,审计内容的不断拓展,为审计风险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何加强对银行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成为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就商业银行审计的风险种类、出现风险的原因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进行相关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误以及纰漏没有及时发现,从而导致在制定审计结论时,具体的内容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财务情况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银行的审计风险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形成这些审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的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审计风险意识
银行本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有经营过程,那么就一定会出现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在银行的很多项目的审计过程中都有存在。审计的风险不能完全消除,只能是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以减少风险的危害性。对于当前有的商业银行出现一些由于审计导致的损失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审计风险意识是导致风险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在当前的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中,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对相应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的技术,也是重要的原因,但是由于银行的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是最主观的因素,由于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疏忽和纰漏,从而扩大了风险的危害性。
(二)商业银行进行审计的理念和方法都不够先进
形成审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业银行进行审计的理念和方法都不够先进。现代的商业银行,其内部的各种审计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应该要转移到内部控制审计以及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审计,但是当前社会中很多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是停留在对一些日常业务的审计上,比如对查证账表,对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因素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导致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逐渐加大了信息化程度,而一些审计工作的技术,还是比较原始的方法,对于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的审计需求不能满足。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的控制力度不够,风险的判断也不够准确等,都会加大银行审计的风险。
(三)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
银行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审计很金融的相关知识水平,而且还要具备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但是对于两个条件都满足的人员。在当前的社会中还比较手啊。比如有过多年审计经验的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但是没有比较稳固的金融知识结构,对于当前商业银行中的各种新业务的增加以及新产品的出台,往往会无法着手,这部分人对审计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银行的日常业务、财务收支等方面,对于一些新业务的审计,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处理。而且现在的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的知识层次往往参差不齐,当前很多商业银行中的审计人员都是审计岗位上的重要人员,但是接受的相关的正式的培训笔记少,对于银行的审计工作,在宏观上的把握还是不够,遇到一些审计风险时,其综合分析的能力不够,导致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很好的控制。而且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比较慢,对于一些审计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操作,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衔接的现象,当前也有一些审计人员没有按照严格的审计标准进行审计工作,对于一些审计步骤甚至有忽略,使得银行的审计工作出现了记录不够完善、不细致清晰等问题,加大了审计的风险。最后,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之间的流动性以及相应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导致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稳定性,也很容易造成审计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程序还不够规范
审计工作包括很多程序,比如审计的立项、提出相应的审计报告、审计工作的准备、进行实际的审计、制定审计报告等,任何一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风险,审计行为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中不够规范,都可能会导致审计效率出现问题,甚至是带来严重的后果。当前的商业银行中,对于审计工作的程序操作不够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程序也不够重视,因此加大了审计风险的可能性。比如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查,对于审计的方案也没有进行讨论分析,导致审计的方案缺乏相应的管理性,对于审计的内控测试的认识程度不够等,都有可能会导致审计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风险。
(五)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缺乏相应的控制标准
对于审计质量的控制体系而言,当前很多商业银行中在这方面的体系建设都还不够完善。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能够对审计人员的责任、质量意识进行控制,对于降低银行的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当前我国的审计机关已经指定了相关的准则以规范审计工作,但是在这些准则中,定量的内容还比较少,导致银行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对于项目审计的质量问题,有的时候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质量的监控标准和体系不够完善,是导致银行审计出现风险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
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中出现风险,与很多方面都有关系,比如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审计防范和技术不够先进、审计程序不够规范等,都有可能导致审计工作中出现比较严重的风险性。为了加强对银行审计工作的风险管理,提升银行的审计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的提升
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才能有高度的警惕性,加强风险的管理。加强风险意识的提升,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强对审计环境中的风险以及审计客体的风险的认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对我国的金融政策进行相应的研究,发现其中的风险环节,对被审计的对象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控制单元额有效性。第二,要加强对审计主体的风险的控制。审计的机关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工作,因此要在银行审计机关的内部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对审计的风险进行识别,有助于在工作中降低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二)规范审计工作的操作,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审计工作
审计程序不够规范,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由于当前商业银行的产品在不断扩展,产生了很多金融衍生品,金融产业在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更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的控制,应该对审计的程序进行规范,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严格地按照审计的规范和程序进行操作,对审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把关。比如在进行审计之前要进行相应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然后进行审计操作、制定审计报告等。商业银行在审计的过程中要严格地执行标准和程序进行工作,不能忽视其中的项目与程序。
(三)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养的培训
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高低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很多审计人员的能力素养不高的情况,要加强对其能力素养的额培训。第一,要建立相应的人员素养的控制体系,在银行的内部建立相关的人员素质的标准,用一个定性的标准来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养进行衡量,比如不仅要对各种金融知识具备一定的熟悉程度,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会计知识等,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组织能力,其文化程度和组织能力要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能进行审计工作。第二,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相关的学习,比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根据审计人员的能力素养的变化时刻调整培训计划与培训内容等。在商业银行中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要定期接受培训,不仅要接受审计工作相关知识的培训,还要接受各种计算机业务以及金融业务的培训。使得审计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层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养。
(四)不断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不够,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在加强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审计工作的不同阶段都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在不影响审计人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各级领导也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实时监控。在商业银行的内部,可以成立专业的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审查和监督。
(五)加大银行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信息化建设是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提高银行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对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快捷、可靠、规范、透明等特性,加强银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银行的内部监督,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对于商业银行的各种审计风险,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文件共享机制的建设,来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反馈作用,对于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及时的防范和处理,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
(六)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
评估是对风险进行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估,可以为银行的审计风险的防范带来有力的帮助。通过对银行的各项经营战略以及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可以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框架,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的确定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估,发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的环节,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便提高风险控制效率,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另外,可以对风险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七)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物质以及制度的文化是一种有形的文化形式,而精神文化则是无形的,无形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更大。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文化就属于一种无形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文化包括很多内容,如审计人员的价值观、行为、精神、知识结构、道德等,审计文化的建设要包括审计价值、道德、知识、组织等多方面的建设,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审计文化各方面内容的建设,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对银行的各种经营行为产生有利的引导,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最终减少银行内部审计风险。
三、结语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的各种金融衍生品逐渐增多,也加大了银行的审计工作的风险程度。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控制,有助于商业银行控制整体的经营风险,保障商业银行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也能不断提升银行的竞争实力,针对当前导致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原因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创新及审计风险与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3(05).
[2]武鹏,杨向荣,王曙光.商业银行审计风险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6).
[3]安明硕.试论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与控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02).
[4]崔青华.浅谈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06).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在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加速经济信息传递,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引导资金有效流动,增强国家金融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供更加及时、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决策,防范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银行会计处理的影响 在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环境下,银行会计信息能否满足决策者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面对这一新环境,银行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从提供受托责任信息转变为面向决策有用性的信息;从提供传统的财表报表转变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会计信息;从披露单纯的财务信息、货币信息、定量信息,转变为同时披露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货币与非货币信息、定量与定性信息。同时,也对会计信息提供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银行会计信息系统输入方面,要求会计信息收集范围扩大,实时采集银行业务活动的全面数据,数据采集一次完成,尽量减少对银行数据采集的人为干预,嵌入银行业务活动规则,加大对原始数据的审查活动,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方面,要求会计凭证生成自动化,提高财务决策支持能力;在会计信息系统输出方面,要求银行会计信息输出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及时输出会计信息,实时对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以及银行内部员工的违规操作进行相应处理。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体现在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上。经营风险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力,造成内部管理混乱,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致使企业面临风险;第二,企业由于业务部门管理缺陷或市场信息不对等,企业未能在签订合约之前发现交易对方、交易事项存在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风险;第三,企业财务部门未能适当统筹企业内部现金流量,使得企业无法正常支付保证金,或在合约到期时无法正常结算,由此造成的风险也属于经营风险。而会计风险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则体现在:一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使其遭受损失;二是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职业道德,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采取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而不是以客观的态度从事这一工作。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无一不与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相关联,内部控制体系的脆弱性将直接威胁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因此,防范和化解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经营、会计等风险有待于银行AIS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在向全面、纵深方面发展时仍存在许多不足,不能适应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要求,也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以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防范和化解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
(一)缺乏系统性、公共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数据库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相关数据的集中,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数据库。衍生工具交易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既需要对现时市场的密切关注,也需要对过去交易的完成进行规律性的归纳总结;既需要实时分析,又需要经验判断。因此,衍生工具每一笔交易发生的数据信息对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系统性的、公共性的衍生金融交易数据库的缺乏,不利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工具方面会计新准则实施。
(二)银行会计数据处理具有滞后性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对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有用性及相关性有重要作用,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过于滞后,则将引起相关性的下降。现行的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数据对商业银行运行状况的反映是滞后的,其反映周期为年或月,不能实现事中控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经营状况和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所带的各种风险进行及时处理。只有实时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经营状况,才能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有效化解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
(三)银行信息输出内容狭窄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符合财务报表准则要求,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商业银行过程控制和战略决策支持的要求。衍生金融活动的发生与会计处理分离,会计流程以记账凭证为起点实现银行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收集,会计信息系统只采集衍生金融业务事项数据的一个子集,并没有采集组织整个业务过程的数据,如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类别、特征、风险系数、现行价值等数据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并不能得到反映。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存储数据主要是为满足财务业务视图的需要,如果一项业务活动影响银行的财务报表,则以汇总的方式反映业务事项的数据,因而并不能完全满足商业银行规避金融创新工具风险的需要。
(四)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随着人民银行、银监会及审计等部门监管工作的强化,各金融机构已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运行机制的内控制度。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执行制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和管理混乱;内部不相容职务没有合理的分离;会计控制功能弱化;员工素质控制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内部审计体系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有效性差等。
(五)会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衍生金融工具要求银行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估值分析技术,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懂得银行会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统计学、金融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知识,对金融创新环境所带来的风险具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加强会计准则和风险管理基础的专业培训,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金融工具创新环境下银行会计信息系统重构
现行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将衍生金融产品的部分核算信息纳入财务报表之内,尽管有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却在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和规避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方面仍存在着先天不足。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重构,以利于商业银行控制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一)以事项会计思想作为系统重构的理论指导 以事项会计
重构现有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应以“事项”为核心,采用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处理为中心的数据库组织方式。会计应该提供对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非汇总数据。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与事项有关的信息,而让信息使用者自己根据其决策需要加工生产所需要的适当的事项信息,并将其运用在决策模型中。该体系结构的基本思路为:在各个银行业务系统内嵌入业务事项处理规则,当银行发生存、贷或中间业务时,特别是新的衍生金融投资工具出现时,按相应的业务事项处理流程和会计方法,在相应的ERP业务子系统内分工处理,并实时采集原始事项信息,通过系统间的数据接口或网络将原始数据信息传递到审核数据库,由稽核部门根据相关重要性水平等文件将业务子系统传递过来的数据进行初次审核。若ERP业务子系统传递过来的数据与衍生金融工具等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相关,则请求股票、期货、期权等市场传递相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数据进行审核,业务数据与市场数据符合时则传递至业务事项公共数据库中,否则将信息发回ERP业务子系统进行相关处理。此过程的数据一般不作大的处理,只进行相应的审核工作,记录时不再考虑记录结果为谁提供,记录数据尽量详细、原始,而记录过程则尽可能实现数据化和无纸化。这种银行会计业务数据采集方式有利于各分行间数据采集标准的统一,也使得披露新增加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成为可能。
当信息使用者通过动态交互平台发出事项请求后,动态交互平台检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权限,随即驱动信息处理规则中的会计方法供使用者选择进而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以用户定制的报告模板传递稽核部门进行审核,防止商业银行核心数据泄露,最终通过动态交互平台传送给信息使用者。
内部信息使用者通过动态交互平台得到相关财务数据后,若财务报告未能满足内部信息用户的需求,信息使用者可将相关信息传递至ERP业务子系统,或对信息处理规则库进行实时更新。内部信息使用者也可在分析相关财务数据后,根据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实时调控,加大总行对分行风险的管理控制,防止衍生金融工具对银行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如银行工作人员违规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投机套利活动,银行经营管理部门可以对违规投资活动进行实时调整,当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出现时,银行经营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制定相应的衍生金融工具操作规范,引导银行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投资经营决策。而外部信息使用者也可通过分析相关财务数据,将信息反馈给包括银行经营管理层在内的内部信息使用者(如图1虚线所示),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层也可根据外部信息使用者分析后的数据做出相应调整。
(二)以PEA会计模型作为应用设计的起点 REA模型是一种基于语义的概念模型,考虑了会计人员和非会计人员的信息需要,用E-R图对会计对象进行建模,在模型中不包括会计分录、科目体系、账簿等“人造元素”,而是以会计对象――“价值运动”要素为基本元素,采集业务事件发生所涉及的资源、内部参与者和外部参与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采集业务事件的参与者有利于合理划分衍生金融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权责关系。
采集业务事件相关资源和参与者数据的关键是对银行业务事件的识别。对于银行业务事件的识别,可参考以下准则执行:(1)当一个部门或个人开始对某一活动负责时,意味着过程中的第一事件出现了,如银行投资人员提出进行利率期货投资申请以平抑利率变动影响,意味着利率期货投资决策基本流程中的第一个事件出现。(2)忽略那些没有内部人员参与的活动。在银行的基本业务流程中,没有内部人员参与的活动通常发生在贷款和存款业务流程中,如借款人向银行提出早请,但银行没有进行受理,则不能作为业务事件,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决策过程中通常都有内部人员的参与。(3)当责任由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时,认为是一个新的事件,如在利率期货投资决策中,投资操作人员发生变换,则认为一个新的事件发生。(4)当过程中断,而后又由同一个人员继续执行时,认为是一个新的事件。中断之后,可能会由组织或过程外的人员继续执行,也可能按时间表继续进行。如银行会计部门交纳或追加利率期货保证金,然后在当日终了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则认为是两个事件,而不是一个事件。(5)用一个事件名称和描述来反映事件宽泛的本质,如用利率期货投资循环事件来描述投资人员提出利率期货投资申请,管理人员进行授权,投资人员进行利率期货投资活动,利率期货投资活动终止等事件。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入冬过后大部分地区雾霾都非常严重。可见低碳对人们的生活有多么的重要。低碳经济是目前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转折点,其是促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结合目前的实际社会情况看,低碳经济最符合目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银行金融行业必须要注重低碳经济的有效实施和发展。
目前银行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
对低碳经济的认知不够。目前的低碳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很多的银行对其的认知程度不够,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进行低碳的工作中处理方式出现问题。同时也缺少对低碳金融观念十分掌握的人才。这样银行对低碳金融的每个工作的流程没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不熟悉其中的运作方式而导致银行没有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进一步的导致了银行进行低碳经济的动力不够。这样长久的发展下去必定会限制低碳经济在银行行业中的发展,阻止了经济模式的转变进程。
利润经济模式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矛盾。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在经济发展的时候用最少的能源,以此让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过这种理念想要落到实处,就要有技术、人员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和配合,若是条件受到限制就会让银行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在盈利上产生消极因素,这样就从侧面降低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因此银行在为了配合社会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时候自身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增加了银行在信贷上的危险,导致低碳经济的活动举步维艰。
缺少专业性的中介部门。要把低碳经济的理念落到实处进行实施,这其中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对一些普通型的集资项目来说存在的风险很大。因此需要有专门负责的部门进行相关的工作,以此进行协调项目的实施中牵涉到的一些审核流程。目前我国还没有此类比较专业性的机构部门,而其他负责低碳经济项目风险估计的部门也是精而量少,这就让很多的银行对低碳经济的开展和投资上还处在观望的阶段中。由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和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进行更加整体的完善和健全。各项标准和一些认证的体制还有存在很大的空白,监督部门也没有把相关的规定进行落实的监管和实施。
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发展策略
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使银行金融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其首先就要增强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同时要使银行了解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其自身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想要实现这一点,就要让银行把低碳经济和经营理念相融。在这一点上可以先对国外的一些金融机构中吸取一些经验,对有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此逐步的提升金融人员的综合性素质。再由工作人员这一小点扩展到整个行业中,使整个银行金融行业都认识到低碳经济的意义。这样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以此把低碳经济理念在银行经营中进行落实,从而促使了低碳金融的有效发展。
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普及推广。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核心,其中不仅是包含了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包括了资源上发展。要让金融机构建设更加长远的发展策略,把控好短期和长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提升市场中的绿色信贷,在为社会产生相关效益的时候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利润。金融机构在这场转变中需要明白的是,在短时间内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对自身的效益产生影响。不过从长远的形势上看,可以解决企业在大量的能源耗损中的长期发展的缺陷,降低了信贷存在的风险,从而让银行进行良性的发展。其次要对低碳经济的开展会失去部分的客户有一定的预料,不过这都是为了后续的发展和获得低碳经济型客户必须要面对的。同时也是把有危险的信贷转向绿色信贷的必然。
加强对低碳金融人才的培养。在低碳经济的改革中,金融人才是其中的主要位置,其存在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直接性的Q定改革的结果,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具备综合性素质的领导,才可以保障银行在进行低碳经济中在市场上处在有利位置,依照相关的等级分成了管理人员和金融人员。
关于加强领导队伍,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下,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做好榜样,其自身需要具有着很专业的知识和水平,要对低碳经济业务进行熟练的掌握,同时还要对其他的员工进行培训。其次是在管理中对金融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其人员要掌握国家在低碳经济实施中的一些政策,建设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此提升人员的工作投入度。要客观的对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评价,把人员的薪酬和低碳经济的业务结合,以此让金融管理人员对低碳经济加以重视,进而提升银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工总行”e-icbc”互联网金融战略的提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重要性显得日益重要。工行济南经十一路支行营业室抓住二季度营销服务的有利契机,加强内外联动,大力推进融e行、融e联等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掀起了一股互联网金融营销的新热潮。
一、做好员工培训,加强产品知识普及。利用晨会、网络大学等多种手段加强员工对工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了解,使之熟练掌握各类产品的特点、使用方法及宣传知识,为营销推广电子银行产品打好基础。
二、练好“内功”,重视网点阵地营销。全网点员工从大堂到柜口,不放过每一位接触到的客户,多方位宣传讲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优势,增强客户对工行相关产品的了解,提高产品渗透率,进而提高客户粘性。
三、加强外拓,走出网点做推广。积极转变营销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旺季营销的有利契机,加强内外联动、公私联动,积极营销机构公司客户以及工资客户,在做好其他业务的同时推广电子银行产品,实现了多方联动,营销业绩全面开花,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该营业室将继续汲取有益经验,挖掘潜力客户,拓展新客户,内外联动做好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工作,以争取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农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业务
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交易平台便是电子银行,它的应用可以使银行的客户通过网络实现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具优势的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打破了传统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空间局限性,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客户拥有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便可办理金融业务。电子渠道在银行的应用包括多项内容,例如POS机终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ATM自动柜员机等。而电子银行则属于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是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与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可以对传统商业银行中服务的不足之处及时补充,并加以提升。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异常迅猛,作为农业银行也意识到电子银行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农业银行也在不断扩展服务方式,提高客户应用电子银行的服务体质量。
1.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1.1创新产品少、发展层次较低
1997年,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首先从招商银行开通,之后网上银行业务便开始逐渐遍布各大商业银行。截至2015年,我国使用网上银行的个人用户达一亿人次,交易额突破百万亿元。我国近200家商业银行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不少企业开始通过网上银行注册用户。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很多电子银行只是传统银行延伸至互联网上的业务,网上业务基本都属于传统业务范畴,业务量也多集中于存取款、转账等内容,并无更多创新型产品。尽管电子银行在我国出现较早,但整体层次较低,创新型产品微乎其微,并且电子银行的服务尚不健全,很多客户利用电子银行还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1.2业务发展水平较低,后期潜力巨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约七成的家庭使用电子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几乎涵盖了70%的银行业务量。我国现阶段使用电子银行的商业银行较多,但发展水平不高,很多业务内容受限。但是电子银行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交易总成本却不会因为业务量大幅度提高而受到影响,因此后期电子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很多内容值得深入挖掘和利用。
1.3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日趋成熟
现阶段,在我国金融业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电子银行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成立了金融监管体系,并且以金融信息化作为重要课题,在支付系统中也不断在强化现代化体系的发展和运行,全面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中央银行广泛推广的管理模式。我国也正是进入推广应用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时代。从金融服务到经营管理,再到宏观货币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了一体化。整个金融服务系统由支付服务系统与清算系统组合而成,我国的支付服务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2000年,我国成立金融认证中心,电子证书成为当下电子商务中为实体办法的唯一凭证,且难以造假,有效保证参与者身份的真实性,便于检验和管理。我国也针对当前电子银行广泛发展的趋势,颁布了众多条例、管理办法等内容,有效监管和保障了电子银行在我国顺利发展。
2.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电子银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是农业银行开设电子银行业务的时间较晚,因此电子银行业务在农业银行的发展较晚,后期发展速度迅猛,如今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包括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多项业务范围,客户规模也逐步壮大。2015年底,我国在农业银行开通电子银行的客户已经超过4亿户,传统业务在电子业务中分流高达七成。很多地区,农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已经初具规模,电子银行业务在农业银行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超过60%的总银行业务量都是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办理的,业务量也随着客户对电子银行的熟悉程度不断呈现攀升趋势。
2.1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最初在推广网上银行时,农业银行是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推介产品的,让客户不断熟悉网上银行的使用方法。现在农业银行已经在门户网站上建立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账户资金的管理,还能通过网上银行投资理财、交纳各类费用,并且享受各类营销服务内容,大多数传统农业银行网点办理的业务,均已实现了在网上银行办理,网上银行正以十足的发展势头发展,从交易规模来看,网银交易量也呈现大幅攀升态势。
2.2电话银行的发展现状
利用电话网络办理完成各类金融业务的方式便是电话银行,客户可以通过拨打银行电话完成金融交易内容。此项业务出现于1992年。最初,农业银行开通电话银行时只是作为银行信息查询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转账、还款等金融业务。之后,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加,农业银行开始借助电话银行开通更多的特色服务,帮助客户实现网上转账付款,直接订购产品等金融业务。
2.3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2005年,农业银行开始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短短几年里,手机银行已经成为农业银行一个重要的金融交易平台,很多客户利用智能手机便可轻松掌握账户信息,并进行个人理财管理,在线消费、享受公共服务等内容也可轻松实现。这个平台上多种金融业务的开通,使金融服务内容不断优化和丰富。客户只需扫描二维码,手机上便可以轻松利用农业手机银行办理各项业务,也可在微信客服中寻找需要办理业务的内容,这无疑为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发展空间。
2.4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瓶颈
首先,定位不够准确。农业银行开通电子银行业务,并未将电子银行业务作为主推内容,而是将它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因此,无论是传统产品的推广、同步都未及时将电子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同步开展。第二,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现阶段农业银行的管理机构停留在残缺不全的现状,并且不同部门间取法协调互助,很多网点的管理能力薄弱,业务繁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碍各类信息的广泛普及。第三,营销机制有待健全。无论哪种业务都需要科学的营销机制,而农业银行中并未将自己的电子银行业务作为独立的品牌来营销,在电子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农业银行显然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很多客户并未充分了解电子银行业务,参与电子银行业务的积极性相对较低。第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农业银行中的从业人员普遍精通传统银行业务,但是对电子银行内容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农业银行在选拔人才队伍时没有按照人才引进计划,及时更新对人才知识内容的要求。掌握专业而全面的电子银行方面知识的人才稀缺,这也是导致农业银行在开通电子银行业务后,创新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五,电子银行的风险防控机制尚未构建。从农业银行内部发展来看,它们并未建立电子银行业务统一标准的操作规范,在流程设置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规范内容,权限制约方面来看,不同的部门间规划不清晰,并且技术层面的保障力度不足,这也给电子银行业务未来发展中带来一定的数据安全隐患。
3.加快农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策略
3.1加强电子银行品牌建设
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内容,农业银行应当给予电子银行业务足够的重视,不断强化对电子银行品牌建设的力度。过去,农业银行一贯以产品至上为发展理念,如今应当转变发展理念,将客户需求作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将业务流程不断简化。尽可能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在开展电子银行业务过程中,要让客户看到农业银行可以提供的贴心服务,更个性化、综合化的服务内容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针对客户通过电子银行反馈的需求信息,农业银行应当合理利用好这些信息,对客户需求做出预测,超前开发,将电子银行业务产品领先研发。此外,农业银行应当发挥自身的农业优势,拓宽渠道,吸引更多农业电子银行业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塑造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将电子银行的特性与金融同业有机结合,将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优化。在创新层面上,农业银行要把握好金融市场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不断研发覆盖能力更强的金融业务,将所有银行开通的电子银行业务囊括其中,并利用农业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业务,扩大电子渠道,提高业务覆盖面。要注重技术研发队伍的人才培养力度,让他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不断年研发和推广电子银行新业务,实现现有银行业务的优质升级,在增值业务方面,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实现银行与企业的有机合作,扩大宣传范围,树立品牌形象,将过去保守的观念突破,让客户充分感受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便捷条件和优越性,并且重视客户体验及反馈信息,将这些作为不断改善电子银行业务的源泉,将品牌打造地更加深入人心。
3.2打造过硬电子银行人才队伍,健全考核机制
提高现有的专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定期寻找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前来授课,让专业人才掌握的内容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并且强化管理岗位、业务营销岗位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着重对员工开展业务知识、信息技术、营销策略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全方位素质。在员工掌握过硬的传统银行业务素质基础上,还应当让员工意识到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并将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技能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鼓励员工积极主动营销,将电子银行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大。例如,对新开户的客户介绍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鼓励他们使用电子银行相关业务等。并将考核指标逐步向电子银行相关产品方面倾斜,建立好相应的考核机制后,让员工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引导员工认识电子银行业务的相关内容。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客户的信息反馈,可以建立专门的客户体验中心,将客户在使用电子银行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记录下来,作为后期改进业务内容的主要参考内容,在体验过程中还可以使很多潜在客户加深对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认识和了解。
3.3加强电子银行维护,提高电子银行使用率
除了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外,还应当积极开展激活活动,不少电子银行用户虽然开通相关业务,却从未使用过,这部分用户称之为睡眠户。为此,农业银行应当不断加强对这部门客户的回访和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使用过程中的疑问,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使用率。针对企业用户还可开通上门推介活动,不仅负责使用的辅导,还应当负责后期的维护工作。电子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产品销售的竞争力还是吸引力都需要不断提高,农业银行在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应当利用好成本优势,为开通某些电子银行业务的用户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提高打折力度,鼓励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业务完成交易内容,让客户在使用电子银行业务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和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战军,楮海山.浅析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若干问题[J].现代物业(下半月),2008,S1:157-160.
[2]管晓珂.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1:11-12.
[3]胡磊,王雪平.农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以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例[J].现代金融,2014,05:25-26.
[4]陈颖亭,陈彦波.农行加速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4,05:33-34.
[5]齐文忠,周萃,张正华,卓尚进,戴磊. 我国电子银行迎来发展新机遇――四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谈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新战略[J].金卡工程,2006,04:61-64.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概况
1.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延续了2012年的增长态势,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农村当然也就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2.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首先,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不但减少了信用社,农商行,邮政的业务量,还减少了资本的投入。同时,更多的业务可以用网银等互联网工具在家解决,更加的方便快捷。
其次,互联网金融带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普及,有效的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农村微型金融的结合,将会从融资和支付等多方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1][2]。百姓能够及时的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农产品贸易,还可以在网上办理百姓比较关注的社保,低保的相关业务。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非是一往无前,顺风顺水,在其未来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发展的瓶颈。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巨大的挑战。对于农村互联网金融而言,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
首先,农村百姓普遍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度不高。在农村,可能接触到网络的人只有中青年,因此我们对某县的几个乡镇对102名中青年进行问卷调查,不知道有互联网金融的有97人,了解过互联网金融的有3人,而使用过互联网金融的只有2人。可见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使用率是相当低的。相关的金融机构目前也还没有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的意义,因此也没有在农村进行相关宣传[4]。
其次,就互联网金融本身来说,在服务对象与内容,也没有倾向于农村市场。例如,如果你进入某银行的个人网银界面,你可以用个人网银买理财,你可以用个人网银买车险,你也可以用个人网银买基金等等。然而,农村百姓需要的不是基金,也不是理财,而是更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与农村百姓相关的金融产品。
三、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和建议
1.在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时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大力普及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知识,提高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农业生产等。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市场的特殊性,可以在"个人网银""企业网银"的基础上,单独设立“农村网银”[3]。在使用上首先要方便,过于复杂不利于在农村市场的推广,其次要简单,农村普通百姓的知识文化所决定的,最后就是要快捷,让农村百姓感受到“互联网的速度”。在功能上,也要坚持“农村特色化”。
2.利用互联网技术下形成的一系列远程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支农服务
目前,互联网融资的两种典型模式是众筹和P2P。这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并具有程序简化、效率较高、民间小额贷款等特点。农村银行机构可以借鉴其服务高效的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微信等社交平台构成的掌上银行,通过与移动运营商及增信机构合作,简化授信程序,开发相应的小额农贷产品。同时,为了便于客户了解、熟悉和运用该服务模式,农村银行机构可以通过设立移动银行或体验店的方式[6],大力推广惠及广大客户的新型服务模式。
3.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村银行机构的支付结算服务
关键词: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流程;金融中介理论;互联网技术;金融机构
一、商业银行相比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
1、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经营与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最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加大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用电子银行的客户数量明显增多。按照2012年上市的银行数据显示,一共有九家银行公布了其个人网银的相关资料,七家银行提供了企业网银的相关资料,再经过专业的统计汇总之后,九家银行使用个人网银的数量约为3亿,七家银行使用企业网银的数量接近532万,同2011年相比有显著的增幅。
2、拥有丰厚的资产作为其后盾。按照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年底到2012年年底,我国的金融业相关机构资产总额276600亿元增加到1312700亿元。在九年中,约103.61万亿元的总资产增长,年增长率达到18.9%。根据艾瑞商榷的《中国网上银行年度监测报告》统计,2011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总额约为712.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9%。在同一时期相比,虽然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非常快速,不过其资产范围、交易模式等各种指标都是直接取代商业银行。
3、拥有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金融业属于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关键领域。面临着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等构建的凌乱复杂的风险框架,在日益严峻的外部监督管理的制约和日趋剧烈的同行竞争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应注重管理风险等相关实际问题,在实施相关措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风险管理的程序,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完善各种风险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各种风险。
4、金融行业入行标准高
在金融行业中,商业银行以其历史悠久、业务范围广泛的资源优势,在现阶段国民经济运行与金融体系中影响深远。以盈利为目的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工作宗旨,其是由中间业务、存贷业务、财富管理等等手段取得营业利润的,但在盈利的同时,也要共同担当者结算的中介与社会支付的角色,要保证金融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等多种社会职责。所以,间断部门严格监管商业银行是无可厚非的,入行的标注高,互联网企业所获得的金融牌照的难度不言而喻。
二、基于互联网的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的相关措施
1、寻找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
在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当中,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除了是竞争对手之外,还是合作伙伴。面对着互联网公司的来势汹汹,商业银行要积极迎接挑战,但也不可以使用卑鄙的方式来挤兑对手,造成恶性竞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金融企业要做的就是与竞争对手建立一种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扬各自优势,主动开发更具人性化的支付工具或金融产品,塑造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将客户信息与商户资源实现共享。互联网企业由网络支付、电子商务等着手,支配丰富的交易信息和客户资源。商业银行通过长期以来的经营,和物流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制造业等行业的龙头企业构建强而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通过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在一定的程度上,交叉销售,与中小企业一起打造在线的融资平台。
2、充分挖掘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互联网业务的特殊属性对人才与技术提出了更加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竞争才是互联网金融业的最终竞争对象。现阶段商业银行员工的知识体系大多都为单一的经济金融专业或者是单一的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缺少又熟悉银行业务与通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性管理决策人才。所以,商业银行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要侧重与综合型人才,同时也要强化培训金融专业人才的科学技能与科技专业人才的金融知识,极力构造一个熟悉网络编程与网络运用,熟悉财务管理与金融业务知识,并熟悉应用各项互联网工具所开展的市场营销,拥有吸引客户、培育客户与留住客户等能力,让商业银行得以保持发展活力。
3、全面提高科研及其运用水平
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管理决策、业务运作、数据处理与产品设计等每项流程都不能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与科技系统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企业经营成功与失败。互联网公司面对着如此强大技术优势,商业银行应在科学与技术的投资加大力度,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主动整理数据,构建自己人性化的市场细分系统与客户管理体系,在数据汇集的前提上,实施发掘深层次的数据,把数据汇集的技术长处转化成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要强化信息安全的保障,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与应急响应系统,提高金融信息安全的检测性能,极力确保系统技术风险得到保障,确保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建丹,谭春枝;论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运行对比——兼论开拓银行网络化创新以应对WTO[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叶建清,刘剑明;遵循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特区经济;2005年07期
[3]徐颖.中小商业银行加强民营企业贸易金融业务的探讨[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0(02)
[4]陈福生;李婉丽.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基于商行2004-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