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30: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际交流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海明威曾说过:“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人际关系的枢纽正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1998年,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网络的发展,聊天工具已经走进了亿万网民的世界。当人们的见面语逐渐由“你吃了吗”变为“你上线了吗”时,我相信,以QQ为代表的网络聊天工具在我们的日常交流方式中已占据了不容小觑的地位。人们的沟通不再仅限于面对面的谈话和电话、信件的交流,更多的是用网络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腾讯QQ聊天系统的出现,必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它解决了以往远程信息交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通过QQ,我们可以与异地甚至国外的亲朋好友视频聊天,既省下了昂贵的长途电话费,又免去了收寄信件的漫长等待。它的方便快捷,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随心所欲。
其次,它为不善社会交际的人提供了一个释放自我、自由交流的平台。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总会遇到不少障碍,而腾讯QQ的出现,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地表达自我的途径。在网络上,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因此,通过QQ,我们可以广结天下之友,领略八方文化,建立网络人脉。
然而,此类电子社交工具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相互信任,而网络聊天系统的虚拟性使它成为没有约束的机制,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例如,QQ上的个人作息、资料等基本上是公开的、透明的,这是别的QQ用户了解你的重要途径。而出于隐私保护和安全警惕性,几乎没有人会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在上面。这就使我们在用网络聊天工具与对方交流时,面对的是一个个无法了解的个体。更有甚者,一个人同时拥有多个QQ号,在网络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看来,腾讯QQ这只小企鹅的手牵连起的不过是一个个虚拟的个体。
因此,通过网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大多是十分脆弱的,掺有些许虚假成分。
温・卡维林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相比于面对面的谈话,网络聊天似乎失之真诚、热烈与深刻。除了视频,它没有眼神的对视,没有言语的撞击,没有心灵的碰撞。它有的只是淡漠而生疏的情感,是QQ表情和图片无法掩饰的空洞。文字是冰冷的,只能达意;唯有眼神和肢体是鲜活的,才能充分传情,才是心灵对心灵的诉说,才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当人们纷纷沉浸在网聊的“虚拟之美”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原有的沟通与交流似乎显得多余了,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与人之间似乎变得生疏了,有了更深的隔阂。在QQ中那样自然地谈情说爱,现实中却连见面时的一句“你好”也觉得尴尬。QQ让我们越来越不善于在现实中表现自己,似乎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打字速度越来越快,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差。键盘上“指”走神龙,现实中语无伦次。QQ似乎将网络上的我们从天南地北拉近,却将现实中的我们疏远得遥不可及。
由此可见,QQ聊天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加快了信息交流的速度;而另一个方面,它也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陌生,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脆弱。因此,我们应正确利用网络聊天工具,明确现实中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对网聊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清醒认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在交流中敞开心怀,才能让那只小企鹅真正牵起我们的手,我们的心。
点评
[关键词]农民 社会网络 信息交流
[分类号]C201
1、引言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或其他实体之间交往行为(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彼此支持等)的视角和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关注人与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关系”的内容和特征,来解释资源在关系主体间的交流。由于信息是人们通过社会网络最常交换的资源,信息的交换和获取很早就成为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课题。随着信息行为研究对社会因素的关注加强,社会网络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1996年,Hay-thornthwaite将社会网络分析在信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在信息行为研究中常用到的社会网络概念和指标,展示了社会网络分析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新工具的价值。
在农民信息交流的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已有的我国农民信息交流渠道研究都表明,人际交流是农民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对于农民的社会网络究竟辅助了哪些信息的传播,不同特征的网络传播信息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无论是研究农民社会网络的社会学研究,还是研究人际信息交流的传播学研究,都很少涉及。本研究调查了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和湖南省的660位农民的社会网络及其对不同涉农信息的传播,重点考察的网络是农民的讨论网。重点考察的问题包括:①农民一般利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讨论与自己相关的重要问题?②由此形成的讨论网具有怎样的特征?③农民利用讨论网交换哪些信息?④网络特征与交流的信息内容是否存在关联?之所以选择讨论网,是因为当一个人选择另外一个人作为讨论对象时,他(她)事实上把对方看成了相关问题的信息源。从这个意义说,讨论网比其他社会网络(如拜年网、情感支持网)更倾向于把信息作为交换内容。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本研究希望在已知农民的信息获取十分依赖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农民社会网络作为信息获取媒介的效率和作用方式,帮助改善现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对农民信息获取及信息贫困的理解。
2、相关研究综述
在已有的应用社会网络方法观察信息交流的研究中发现,社会网络的特征与其交流的信息之间存在某种关联。20世纪70年代,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发现,关系(即连带)的类型决定求职信息的获取优势或劣势;与强连带相比,弱连带更有助于获得非重复性的、有价值的信息。虽然在格兰诺维特之前的很长时间,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强连带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他以及之后的研究,都证明了弱连带对于传播信息的重要性。除了关系强弱,网络规模和异质性等也被证明影响信息传播和获取。约翰逊(John-SOn)发现,在涉及财务和教育信息时,人们更倾向于将人际关系作为信息来源。置身于高异质性、弱连带、高端节点网络中的人,对组织渠道的利用程度高。她同时还发现,网络规模、异质性和高端节点正向影响信息获取的满意度。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不仅对其交流的信息有影响,还可以影响网络成员的其他信息获取行为。例如,Haythornthwaite的研究证明,网络成员使用的信息媒介的数量与成员之间的交流频率成正比,而且用户对媒体的使用方式也受到了其他网络成员的影响。
在证实网络特征与信息获取存在关联性的同时,不少学者还发现,弱势人群的社会网络经常表现出不利于信息传播的特征。例如,斯坦科(Stack)、德尔文(Dervin)都发现,弱势人群的社会网络主要由强连带构成;贝格斯(Beggs)发现,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表现出规模小、强连带多、同质性高等特点。而恰恰就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弱势群体的信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赫斯伯格(Hersberger)发现,无家可归者会把亲密的和地理位置靠近的人当成有用的信息资源。莫科(Mooko)发现,居住在同一村庄的人群是农村妇女最主要的信息来源。霍奇(Hodge)等和琳赛(Lindsay)等都发现,社会网络是农民求职信息的主要来源。瓦滕(Wathen)和哈里斯(Hat-rjs)的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医疗信息主要来源于家人、朋友和邻居,但是在这些网络成员中传递的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并不高。斯宾克(spink)等发现,低收人人群主要依赖于由家人和邻居组成的社会网络来获取信息。
国内研究中,大多数都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农民工求职信息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肯定了社会网络在农民的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信息,降低了信息成本。而且农民工离开乡土后再建的社会网络,对于提高农民工的收益有正面作用。叶敬忠的研究也发现,农民的信息交流经常在人际网络中发生。但是,许多研究也发现,农民社会网络的高同质性、小团体、高密度的特征,造成了信息传播的封闭,难以为农民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
已有的研究虽然发现了农民社会网络的特征及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但大多数是基于某一种信息类型(如求职信息),或专注于某一人群(如农村妇女)。本研究将突破这些研究的界限,了解各种职业和经济收人来源农民的社会网络特征,并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特点。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人中心社会网络(egocentric net-work)方法,通过问卷调研调查农民的讨论网以及各种信息在农民讨论网中的传播情况,进而分析出讨论网对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3.1 样本
本研究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由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部分农村和县城学生组成课题组,利用2008年暑假在家乡周边的农户中发放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按我国户籍制度确定的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每个家庭选择一位。课题组发放了800份问卷,回收764份,有效问卷为660份,其中河北省307份,湖南省68份,辽宁省59份,山西省86份,天津市140份。样本的详细情况见表1。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方案;
一、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及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必要性
有关资料显示,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从“听、说、读、写”的比例来看,口语交际所占的比例十分大。[1]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等原因的影响,信息相对闭塞,口语交际并不是很好。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习惯于承担听众的角色。他们不会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也不敢对老师的教授提出问题。即使被点名回答问题,也常常出现组织语言的困难,要么无言以对,要么就简单应答几句,很难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也严重影响了其社会交往的顺畅。新世纪的到来已经让每个人意识到未来的市场经济是对人才的考验,而一个高素质人才必然需要善于与人合作和交流,这就离不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十分必要。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传统思维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听、说的训练。学校在组织教学时参考学习成绩的指挥棒,忽略了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重要性。[2]而从学生层面来看,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仅仅局限于个别学生,一堂课上仅有个别学生被老师点名提问,或每次发言都是那几个善于表达的学生。当然更多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胆大、爱于表现的学生,这种仅有少数学生开口,大部分学生做听众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参与度低严重制约了整体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家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的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相对贫困,家长忙于生计,长年奔波在外。农村小学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留守孩,他们对孩子的关照十分有限,即使有所关照,对于学习的关心也仅仅限于纸面上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是不是善于口语交往,在他们看来,甚至于没有意识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其实是培养口语交际的一种很重要的渠道,但是很遗憾,在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培养中,这方面的缺位是很大的问题。而且家长普遍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古板的旧时家长作风导致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从而导致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与沟通。
(三)农村小学生的自身原因
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很大。相对于城市的小学生,农村小学生由于农村的熟人圈子的局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地方方言的日常用语的影响与干扰。他们与自然亲近的多和社会亲近的少,所以大部分会表现为性格内向,不乐意或不敢和别人交流。[3]除师长和亲人外,他们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很少,这让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增进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正因为口语交际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将自己内心的意愿表述出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健康发育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可以说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它关系着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与长远的发展。
二、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方案建议
要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首先,要让农村小学生认识与理解“口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沟通就必须要学会理解别人。同时要为农村小学生积极创造多交流的机会,让大部分农村小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尊重别人,还能有礼貌、有目的、成功地与他人交流。那么,在方案设计上则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学校应加强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跳出应试教育的桎梏,端正对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只有学校重视开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活动,才能给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注入强大推动力,应当转变课堂评价方式,多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与表扬学生。为学生积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宽松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农村小学生乐于开口,敢于表达。过去的教师在农村小学生心目中往往是严肃的夫子形象,过多的批评和约束让他们三缄其口,而赏识教育的评价方式则鼓励他们不怕犯错,并不断发掘他们身上的亮点,促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农村小学生的自信心,才会在课堂上敢于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家庭应肩负起增进口语交际的责任
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从孩子的诞生到进入小学,这一段时间都是以家长的教育为主。进入学校后,家长的教育职责并不能因此而减少,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为家庭有着对孩子的心灵最近的距离,很多问题的解决,通过家庭的途径都是最适合的。首先,家长应当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与想法,或许他们的思想与想法是稚嫩的,但是应当耐心倾听。[4]因为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即使孩子说话有些闹脾气,父母也不应该粗暴打断孩子的讲话,然后双方应当常常换位思考,才能逐渐体谅对方增进理解和拉近距离。父母能够尊重子女,能理解他们,这对于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不仅仅是口语交际,都有着莫大的益处。
(三)挖掘农村小学生内在的口语交际的需求
口语交际的培养不仅仅要说,更是要言之有物,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时,就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农村小学生的内在表达的需求,从他们身边的事物,从他们所学的知识,从他们稚嫩的视角和他们多谈心,而逐步的提高他们的眼界。最终让他们发现自己所关注的角度,激发他们内在的兴趣,最终产生他们主动表达的动力。从被动说到我要说的转化才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成果。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在语文课程的培养中,一定要实现从应试视角到综合素质视角的转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其必要性,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课程・教材・教法.2012(03)
[2]莫雷.“德性内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李季教授《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点评[J].中小学德育.2012(01)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促进作用,不良的人际交往会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现代社会,大学生因人际摩擦而伤人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1小组社会工作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在关联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种能力:首先是问题处理能力。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独立性、对父母依赖性过强的弱点;其次是表达理解能力。一方面指个体是否能够让他人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将个人内心的想法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指个体能否正确地理解他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本次小组主要遵循小组社会工作理论——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其核心概念是符号,指任何能代表某种意义的事物。因为人们赋予事物某些独特的意义,所以事物才会成为符号,并且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意义的存在。在所有符号里,语言是最丰富灵活的系统,人们通过说话交流、肢体表达(包括不同的面目表情与姿势)等方式,相互间传递各种想法,进行相互间的多种交往。而在小组过程中,组员们利用语言、身体动作等符号进行互动,传递所要表达的意义,充分的展示自己,并实现与社工、以及其他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这不仅有助于组员的自身发展,还有利于在小组内营造良好互动的气氛,有利于实现小组目标。
2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设计
本次小组招募了广西M大学同年级多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通过口头介绍宣传、张贴海报、QQ群转发等手段来招募本次小组的成员,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筛选。
2.1需求评估
对报名参加小组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问题的访谈了解,发现他们存在以下需求:第一,减少对网络人际交往依赖,学习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技巧;第二,嘗试主动交往,摆脱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第三,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需求。
2.2小组方案
(1)小组对象:招募有人际交往需求的10名大一新生,其中男女生各半。
(2)实施方式:小组训练、小组分享、课后作业。
(3)频率次数: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6次。
(4)小组性质:发展性、封闭式小组。
(5)实施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原则。
(6)小组目标:①帮助组员减少对网络人际交往的依赖;②协助组员发现自身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正视缺点;③协助组员学会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清楚理解他人的人际交往方法,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7)单元大纲(见表1)。
2.3实施原理与单元设计
2.3.1第一次小组活动:小组破冰、建立契约、制定规范。小组社会工作探索阶段,通过小组破冰的方式,让组员之间有基本的认识,努力在组内建立信任互助的小组氛围。其次,需要让组员了解小组内容和目标,表达对小组的期望,共建“真诚、接纳、尊重、保密”的小组契约。本节小组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第一节活动,组员间还没有建立关系,由于小组的10名成员都想要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这需要用到小组内部的力量,所以第一节小组活动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熟悉。
2.3.2第二次小组活动:建立组内交往、认识人际交往重要性。小组进入探索后阶段,经过第一次的破冰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组内关系得到初步建立。本次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运用小组内部的力量,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协作开展。因此在开始之前,运用游戏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交流的意愿和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欲望。在“你画我猜”的环节中,通过组内游戏互动,让组员认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明确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下求学、未来就业以及对人的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进一步促使组员间的交流和开放,引导组员吸取他人人际关系处理的经验和方法,提升表达的能力,减少对网络交往的依赖。
2.3.3第三次小组活动:认识自我、纠正错误。小组进入熟悉阶段,围绕组员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陷,在处理缺陷的过程中实现小组凝聚力的提升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只有明确自身人际交往的情况,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因此,设计现场分享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一环节,通过非批判式的分享,引导组员运用人际交往知识的能力,感受他人的支持对处理自己人际交往缺陷作用。更进一步的开放和信任能让小组自然过渡到自我认识阶段,协助组员认识到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取决于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进而延伸到人际交往需要主动的主题。通过组内人际交往经验分享,增加组员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习惯。
2.3.4第四次小组活动:情景模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进入成熟阶段,有所侧重地从感性向理性延伸来理解和分析人际交往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组员之间在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基础后,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间互动增多,但是组员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中,需要与不熟悉的人进行接触,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因此本节活动设计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特定情境,以提升组员对人际互动的理解。最后,让组员认识面对他人交往中常见的因应方式(给建议、安慰、教训等),并训练“积极倾听”和“表达同理”这两种有效的因应方式。
2.3.5第五次小组活动的重点:巩固效果、发掘潜能。小组由成熟阶段向结束阶段过渡,挖掘潜能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巩固效果则是小组活动的重点。组员在上一节活动中学习了不同场景人际交往的方法,需要及时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检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次小组活动主要是强化小组成员前几次小组活动学习到的交往技巧,并让他们相互分享、学习并提升,借助小组内部力量相互促进,改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并保持在组内习得的良好交往习惯。
2.3.6第六次小组活动:回归现实、离别情绪处理。小组活动进入结束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多在于自身不够自信、主动,要掌握人际交往技巧,首先要帮助个体了解、纠正非理性想法,再以理性思维取而代之,就可以达到消除人际交往中消极情绪的目的。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组员在适当的情景做出恰当的表现,帮助其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末期,主要处理离别情绪,巩固小组成果,让组员表达小组活动未尽事宜,提出建设性意见。
3小组评估
3.1小组社会工作过程评估
小组社会工作的过程评估就是对小组活动过程进行整体的评估。小组过程的好坏决定小组的工作效果,从整个小组过程来看,虽然没有出现冲突性事件,组内保持着较好的互动氛围,小组活动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组员因个人原因而表现出的不良情绪。
3.2小组社会工作效果评估
了解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前后组员的自我感觉。最后一次小组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估,所有组员都提到了自身的改变,不少组员认为积累了人际交往的知识,深刻的意识到人际交往对自身以后学习、生活的现实意义,提升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组员通过在小组中与其他组员互动,逐步增强了自信心,负面情绪也随之减少。
4结果反思
在小组最后一个活动中,社工收集了组员对社工小组过程中表现的价值观念、运用的小组技巧、能否实现小组预期目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开展的建议等方面的评价,以便帮助社工总结经验并提高自身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
据统计,5名组员对这六次小组的小组氛围表示满意,认为自己在这些氛围中能够使组员更好的进行交流。3名组员对组员间的信任度、交流分享时的真诚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程度表示比较满意。2名组员认为组员在分享环节的分享程度不够。另外,组员对社工提出一些建议:一是提高小组管理能力,尽可能防止小组活动过程中出现场面失控的现象;二是在活动之前做好预案,预想一切可能发生的突况,以便应对;三是小组活动某些环节的内容比较单调,可以设计得更丰富一些,另外在环節之间的衔接上有待加强;四是在分享环节注意把握与引导组员分享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秀美.高中生人际焦虑现状及其团体辅导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谢昊宇.大学生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社会工作项目报告[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3] 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山东大学,2010
[4]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127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伴随着政治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是文化全球化。从社会思潮到物质产品,从政治层面的国家交往到生活层面的大众交流,人们都在体验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甚至行为方式都受到了新的挑战。语言本身在当今已经不再是交流的主要障碍。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越来越多地制约着人们之间的深层次理解与沟通。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对于不同文化的吸收与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传播》(李成洪,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是一部关注跨文化传播,并深入研究语言、文化、跨文化传播、英语教学及其相互关系的专著。它正视了由于文化障碍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各种困惑、矛盾甚至冲突,提出了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传播理论指导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即促进英语教学从单一地传授语言知识技能逐渐转变为跨文化传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和认知能力,从而实现跨文化融合、交流和传播。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人类所共有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它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人们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与人交际,构筑文明,传承文化。对于不是以英语作为第一母语的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知识就是在融合不同的文化,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传播不同的文化。对此,作者在阐述了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上,从表现方式、成因、特点、影响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中英语的强势地位。同时作者认为,在英语强势的影响下汉语也能够有效吸收众多的英语单词,不断提升其生命力和活力。
不一样的文化面貌、特别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对于跨语言交流起到制约作用。作者详细剖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文化障碍的表层现象体现在文化内涵词的不同理解、对习语的理解与运用、社会规约以及非语言交际等方面,而深层文化障碍则表现为思维模式的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及定势与偏见。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东西方巨大的思维差异、价值观差异、人际关系导向差异以及社会习俗差异造成的。通过跨文化英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亩降低文化之间的阻碍程度,能够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帮助学生融入国际语言交际活动中。而且,通过对思维模式异同认识的加深,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听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它影响人们现有的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价值观的分歧越大,跨文化的适应性也就越差。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说话、行为以及对语言、行为理解的不同,不理解价值观差异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和社会习俗的不同则造就了人们处理事务的行事风格和人际交往的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交流障碍和跨文化传播障碍的根源,它不仅会干扰语言的使用还容易造成负迁移。因而,作者特别强调语言教学决不可忽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既要使其正确理解异国文化,又要理解本族文化。基于此,作者提出了英语教学必须进行跨文化传播教学的论断,并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式学习理念、人本主义理论及跨文化交流理论等理论出发,提出了一些付诸实践的教学方法,即通过比较法、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阅读文学作品、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创设对话的文化环境等使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加强学生适应和理解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此外,信息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了解异国文化的途径,英语教学将会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将促使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师是英语教学的活动的重要角色,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水平。为确保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实现,《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传播》认为教师需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正确理解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全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作者在调查分析了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现状的基础上,从继续教育与教师自身的角度探讨了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为青年英语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实用性的方向指导。
在异国文化以网络为媒介、以英语为载体从世界各处蜂拥而至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须顺应时代潮流,深入了解英语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加快英语和跨文化语言之间的融合速度,把文化传统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掌握英语、无障碍交流的目的。《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传播》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外语教学的新理念,对于正处于变革中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也为青年英语教师的成长之路提供了重要参考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 寝室 人际关系 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51-02
由于家庭距离、学校整体文化概貌、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决定了高校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近几年,我国发生的几起女生寝室纠纷和命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有关人员对女大学生寝室关系问题进一步探究。鉴于女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心理因素,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
一、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实践调查证明:一方面,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可以舒缓女大学生因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缓解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焦躁、压抑情绪,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较为恶劣的校园事故,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形成。
二、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一)表现形式
首先,大学生的客观差异容易引起寝室的人际关系问题。女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虽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地域风俗给大学寝室生活增添色彩,但是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寝室女生和谐相处的难度。女生在性格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问题时很多女生不喜欢主动让步。这些客观的差异导致女生寝室问题的出现。[1]其次,女生寝室人际关系常见的问题是个人主义,一些女大学生没有注意到寝室是一个公共场所,常常以个人习惯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从而带来因个体差异而激化的矛盾。最后,女生不平衡心理的存在也将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女大学生之间也存在多种形式的无硝烟战争,如学生干部的评选、文艺晚会节目的竞争、入党机会、文体比赛名额等。这些竞争的存在加上个别女生存在的嫉妒心理,加剧了女生寝室关系的紧张。[2]
(二)产生原因
1.社会因素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人际关系处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如果不具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就无法保证形成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
2.学校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为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焦虑、急躁、自卑、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情绪状态,从而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指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干预不够,甚至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寝室归后勤部门管理,导致寝室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影响了大学生对寝室的归属感的形成。
3.家庭因素
大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受到大学生个人家庭教育影响。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停留在物质奖励层面,缺少对孩子人际关系方面的关怀。加上现阶段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娇惯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在和室友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三、女大学生寝室关系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以心理疏导为核心,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个人情绪
其一,加强辅导员的疏导工作。即走进女生宿舍、走进女生的心里、疏导女生的心理压力。可通过案例引导的方式让女大学生认识到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疏导女大学生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与寝室室友发生的各种矛盾,尽量不要因为寝室的关系问题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
其二,引入高校心理教师参与机制。可开展寝室成员心理沙盘活动,主动去向室友表达自己的看法,适当地在寝室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并积极调整心态。同时,可以在寝室开展“真心话,大冒险”游戏,转动空瓶子,瓶口转到谁的角度,此人就需要回答一个真心话问题,或者作出大冒险的举动。如果教师在活动前了解班级女生的寝室关系问题,可在游戏的开展中有意识地将瓶子分别指向这些学生,让这些学生在游戏中提出自己在寝室人际关系处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倾听彼此诚恳想法的基础上互相理解,通过游戏的方式缓解和改善女大学生的寝室关系。[3]
(二)以文明建设为基点,制定女生寝室文明公约
良好寝室关系的营造需要文明、和谐、团结的环境。一方面,在女大学生入住寝室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学校对学生寝室管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女大学生的作息、卫生、安全制度等严格规范落实,并要求女生寝室制定轮换制的扫除、寝室维护等。另一方面,辅导员应注重在女寝宣传美德教育,不以貌看人、不以粗待人,提升女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三)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寝室教育功能
第一,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的开展让女大学生学会尊重、包容、理解和信任他人,逐渐帮助女大W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开展人际交往的专题教育活动及讲座。具体包括人际交往团队训练、专向拓展训练等,通过专题教育的开展让女大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和室友和谐相处。第三,加强女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高校可开展寝室装扮大赛、寝室名称设计大赛、寝室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女大学生寝室的凝聚力,加强女大学生寝室成员的团结。[4]
(四)以家校共助为桥梁,形成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干预机制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言行举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促使女大学生寝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为女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生活中,家长需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女大学生。在家
庭环境中,需要形成家长和孩子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通过和谐与健康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女大学生走入寝室集体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组成之一。现阶段,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公主”,缺乏集体生活意识,内心敏感脆弱。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在近几年愈发突出,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为了缓解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发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氛围,需要高校各部门加强配合,采取有效的方式干预和指导,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岳馨钰.当代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J].中国培训,2016(14):235-237.
[2]聂丽君.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商,2016 (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