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0:30: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流金融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和特点,在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方向构建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即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农产品物流融通仓模式和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文章指出,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金融 运作模式
引言
现今,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买贵卖难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物流不畅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物流金融是指以物流企业为中介,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拓展业务,实现创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降低风险,扩大业务范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有效解决了融资问题。
因此,物流金融实现了三方的共赢,有效整合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把物流金融这个较新的理念引入农产品物流领域,以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物流的新发展。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内涵
农产品物流金融是指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借助物流企业为中介而展开的融资活动。这些融资活动包括发生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等业务。而金融机构在组织和调剂农产品物流领域中的货币资金运动时,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其中。
长期以来,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可抵押的不动产、自身信誉度不高、手中存货不能及时变现等问题一直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银行方面出于风险考虑,不愿贷款给农业企业。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产生为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途径。通过物流企业作为桥梁,可以使农业企业与银行很好地进行合作,实现银行、物流企业、农业企业三方共赢,因而成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另外,为解决农产品物流的“梗阻”问题,顺畅城乡农产品流通渠道,2011年以来,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而农产品物流金融可以为其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势必成为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再从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诠释农产品物流金融。
首先,从委托理论来看,其主要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而在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中涉及多个主体: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农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正是由于缺乏对农户和农产品信息的了解和监控能力,而对有资金需求的农业企业“惜贷”,这时农业物流企业正是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顺理成章地成了金融机构的人。通过一系列的委托与被委托、与被的关系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整合。对金融机构而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同时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得以拓展,增加了新的利润源泉。
其次,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农产品物流金融中的各利益主体通过资金流的维系,更容易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相互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协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大化。因此,在这种关系中,商业银行以供应链发展为基础,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特点
由于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首先,由于农产品涉及农、林、牧、渔等行业,其产品品种繁杂多样,物理属性也各不相同,而其生产和消费大部分都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其次,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分散性、小规模、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的特征,因此,农产品物流金融势必呈现出分散性和信贷规模小的特点。
再次,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的特点,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商业银行参与到农产品物流金融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积极引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由于农产品鲜活量多,不宜储存运输,因此,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中必需考虑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从而对农产品物流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
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尚处于萌芽阶段,缺乏健全的体制和完善的运作模式。本文立足“三农”发展,结合物流金融的创新方向,构建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具体运作模式,在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组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于存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
随着全球外包管理模式的普及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推广,中小制造企业面临严峻的融资需求。为应对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的崛起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展开制造业的外包和离岸。这种管理模式迅速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并且逐步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外包管理模式的普及导致了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使得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制造企业有机会融入世界级的供应链网络。然而,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带来了整个制造过程财务成本的增加。财务成本的增加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在供应链环境下,从原材料采购到在制品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配送过程中,更多的生产工序必须通过市场来协调,贸易总量和交易频率都提高了。企业为了满足市场交易的需要必须准备更多的现金,从而带来运营成本的上升。第二,当前赊销模式(如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之一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已成为供应链贸易中的主要交易模式,这种赊销贸易模式通过延缓买家的付款时间,表面上降低了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却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了上游的众多中小企业[1-2]。
上述两方面的压力使得原本资金就不是很充裕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寻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然而,由于现代企业“轻资产”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能提供给银行当作抵押物的固定资产不多,加上中小企业本身信用不足以让银行放心地以信用贷款的方式贷款给它们,中小企业想要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中小企业却一般都有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半制品或存货等。针对此情况,一些中小银行(由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急、少、频”的特点,贷款的违约率相对大企业来说较高,而信贷审批、监管成本和单位交易费用却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开始并不屑于开展这种收益成本比低的业务)为了扩大贷款规模获得更多利润,开始想方设法就中小企业的这部分资产作为某种担保提供贷款。然而这些生产资料不像固定资产一样难以位移,银行在看管货物方面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又没有足够的经验,为了降低风险,银行委托信誉良好、赔付能力强的物流企业看管货物。由此确定了物流金融参与的三方主体,物流金融业务从此在国内蓬勃开展起来。
与物流金融实践蓬勃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学术界鲜有人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而对广东省而言,由于缺少大型国有制造企业,本土的制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3-6],因此广东省是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比较早的地区。而广东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大多局限在少数规模较大、信誉等级较高的国有和私营物流企业。因此,本文选取广东省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实践当中的创新模式为研究点,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典型案例的形式,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中储公司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并对中远物流公司、中外运广东公司和中国邮政等公司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访谈并归纳总结了中远和中外运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和经验。希望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广东省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经验,促进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与物流金融直接对应的概念,但与此相关的研究开展已久,根据融资质押物的特点分为不同的分支:存货融资(Inventory Financing)[7]、仓单质押(Warehouse Receipt)[8]、基于资产的融资(Asset Based Financing)[9]、应收账款融资(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10]、供应链融资(Supply Chain Financing)[11]等。国外对上述与物流金融有关的概念从模式、信用评级、运作、监管、风险、发展趋势、涉及到的法律条款等都进行了很完善的研究。伴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国外还有部分学者投入到物流金融的案例或实证研究,Rutberg(2002)[12]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模式的主要特征;Kerle(2009)[13]通过对1000多名企业财务总监的调研,发现:为有效缓解供应商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手段来达到提升其供应链绩效的目的。具体而言,55%的德国企业和83%的英国企业表明,与银行的紧密合作关系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Seifert和Seifert(2009)[14]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供应链金融可以使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分别降低13%和14%的运营资本;供应链金融的成功实施与合作银行的选择、CEO的介入和囊括供应商的比例三个因素紧密相关。
虽然国外在物流金融创新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很充足,并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法律和监管流程,但是,国外物流金融的理论和经验却无法照搬到我国。这主要是因为在制度上,国外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允许混业经营,而国内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不允许混业经营,而且国内跟国外信用制度和法律政策也有很大不同,从而使得国内物流金融具有“中国特色”。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物流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最初是对“物资银行”、“仓单质押”、“保兑仓”等方面的探讨,但是这种探讨在物流金融实践之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术界对物流金融业务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直到2004年5月,才有人提出“物流金融”这一概念,并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15]。至此“物流金融”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截止到2011年12月27日,中国知网上以“物流金融”作为题名关键词的文献就有455篇。这些物流金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物流金融模式分类的探讨、风险分析和控制上,只有少量的文献对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及其发展进行了研究,鲜有文献对物流金融模式在物流企业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
要探讨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有必要了解学术界对物流金融模式的分类方法。国内学者对物流金融模式的探讨研究较早,从物流金融开始之时起就有人开始研究它的分类方法,表1详细介绍了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的分类。这些分类基本上能体现当时物流金融模式的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物流金融在物流企业中实践经验的累积,物流企业不断创新出了一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而随着近几年物流金融的研究注意力的转移,这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几乎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三、调研企业的选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广东省各大物流企业陆续开始探索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业务表现依据物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性质分为三个层次: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一些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储、中外运、中邮速递,它们陆续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增长速度很快;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一些中型物流企业如南储、中海、中铁快运,这层企业陆续开展物流金融的同时业务增长幅度相对较慢;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一些新兴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如速传物流公司、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它们依据自己的核心优势为供应链上客户提供相应的物流金融产品时,却面临物流金融业务萎缩的危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60%,上缴税收占50%,每年新增就业占85%和存量就业占75%。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
获得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渠道窄,外援融资不足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三大困难。一是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力度不强,政府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有待创新,银行自身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都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二是担保方式。中小企业担保方式单一、担保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与企业信用能力提升的需求不适应。据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遭拒贷的比例高达23.8%,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比例高达32.3%,二者合计总拒贷率高达56.1%。但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需要: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仅在筹建之初得到一次性资金支持,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民营担保机构受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而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解决办法――物流金融模式初探
(1)什么是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国家产业政策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担保方式,扩大动产质押和应收帐款融资、订单融资的总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可以引入一种扩大动产质押和增加应收账款融资及订单融资总量的模式,即物流金融模式。(2)物流金融模式的业务流程。物流金融业务不再像传统的信贷一样,仅关注企业规模、净资产和负债率等基本面信息,而是更加关注担保品所附载的交易信息。以某种商品的生产销售流程为例,假定供应链上核心厂商是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都是缺资金的中小企业,那么可分析三种基本融资业务的内涵及在供应链上的作用。
在图1中,中小供应商依核心厂商发出的订单进行采购生产和供应。由于核心生厂商出于规避资金风险的考虑,一般不会预先支付资金,供应商在此时有一个资金缺口,可以通过订单融资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资金困难。(3)发展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的措施安排。一是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担保法与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登记制度,增强执法效率。二是改善行业环境,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建立一致的行业标准,树立行业道德规范并建立奖罚机制来提高第三方物流机构的整体信用。同时,规范仓储和运输部门的操作流程,形成统一的标准,逐步构建处置担保品的配套设施。
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中小企业各种融资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其融资的几个关键因素,得出在国家产业政策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担保方式,扩大动产抵押和信用贷款的总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的结论,从而提出采用物流金融模式来改进。进而,从银行和企业两个角度来分析物流金融业务的特点与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的比较,来找出发展和改进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措施,并具体阐述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这一具体措施。通过本文分析可知,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将可以大大增加担保方式,扩大动产抵押和增加应收账款融资及订单融资的总量;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在国内可行并且具有发展潜力。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物流金融 融通仓 仓单市场 物流银行 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物流,金融 ,服务模式
1 引言
1.1 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针对物流运营的整个过程,运用各种金融产品,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金融资金的流动,达到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过程,其核心是物流融资。
1.2 物流金融的职能
物流金融服务的表现形式非常多,具体根据现代物流金融在物流产业中的职能划分,物流金融主要由物流结算、物流融资、物流保险三个方面组成。物流结算是指在物流业经营过程中运用金融机构的结算功能,是整个物流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现在理论界对物流融资的概念还不确定。从融通资金的方向来看,物流融资既可以是物流企业自身融资,也可以是为其他企业提供融资。物流保险是金融保险在物流业的运用。
2 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2.1 国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的物流金融业务具有相对全面的规划体系。以美国为例,其物流金融物流服务模式主要是仓单质押,既可以把仓单向银行贷款作抵押,也可以把它用在贸易中进行流通作为支付手段。它的物流金融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这样不仅提高了运营系统的效率,而且降低了运营成本。物流金融业务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得较晚,制度也不够完善。在国外,物流金融已经有一定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是物流企业重要的盈利来源。例如UPS公司,制胜法宝就是金融服务。
2.2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国内对物流金融市场的需求旺盛,因此国内企业和国外公司都在寻找契机。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物流金融国际峰会”时,中国诚通集团、中国外运集团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UPS、DHL等跨国物流公司以及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参加了,欲尚未成熟的物流金融市场。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CMST)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最早、规模最大。尽管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已经开始涉及物流金融,但是目前的服务程度还不高,服务范围较为单一,都一直在针对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提供相关的融资服务。
3 物流金融服务模式
3.1 代客结算模式
1.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
Bto C业务常用代收货款模式,具有业务的附加值高、运营成本低、有区域性集中的特点,利于规模作业,直接投资小,见效快,需要追加的投资很少,业务前景广阔。因此已经在发达地区的邮政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在国内宅急送也在尝试开展代收货款业务。
2.垫付货款模式(1)
垫付货款模式常用于BtoB业务中,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送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货款。
3.垫付货款模式(2)
当然如果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需要引入银行作为第四方。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偿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还给提货人。
3.2 融通仓模式
融通仓是一个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它不仅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也将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融通仓主要有仓单质押和保兑仓(买方信贷)两种操作模式,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仓单质押业务先有货再有票,保兑仓业务先有票再有货。
融通仓模式以物流公司为中心建立一个融质押商品仓储与监管、价值评估、融资担保、物流配送、商品处置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银行根据融通仓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融通仓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公司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融通仓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3.3 物流保理模式
保理市场的迅速发展促进物流保理业务的发展。在物流保理业务的运作过程中,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政策的限制,目前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需通过银行从事保理业务,不能直接开展此业务。
4 结论
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时间不长,对物流企业在增值服务方面的探索意义非浅。我国物流金融业务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都急待进一步深化。基于物流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所作的探讨对我国物流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l]唐少艺.发展物流金融降低国际结算风险[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7,(04):68-70.
[2]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1):49-54.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金融风险控制
一、引言
中小企业无论在数量规模、产值税收上还是就业需求上对我国经济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其主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却仅有16%,融资难己经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因此寻求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融资方式成为理论研究新的突破点。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存在诸多缺陷,如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抵押担保难以及其它不可控的外界影响因素,而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的物流金融业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物流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及物流创新服务产品,其本身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而且这种新型业务的兴起也给商业银行以及物流企业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风险,其中首先要面对的是信用风险,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信用风险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理论概述
1、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是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起来的,关于物流金融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提法:一是认为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二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三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是金融资本与物流商业资本的结合,是物流业金融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
2、信用风险
在现代风险环境不断变化以及风险管理技术不断创新的状况下,传统信用风险的定义仅就客观信用风险而言,已难以反映现代信用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本质。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客观信用风险,即客观违约风险,由于融资企业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客观变化,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而且应包括更重要、更经常发生的主观信用风险,即非对称信息下的主观违约风险。
三、物流金融风险识别分析
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主体来看,融资企业是最主要的风险来源,其次,物流企业也是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来源;同时,物流企业也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物流金融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承担部分风险。
1、物流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
所谓物流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就是客户的信用出现不良状况时给物流企业带来的损失。我国既未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评估系统,也没有严厉的失信惩罚,这就使得物流金融这一项全新的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社会信用保障,信用坍塌的失衡现象渐渐地在物流金融服务中出现。物流企业同样面临着客户信用风险,物流企业虽然有实实在在的货物作抵押,但是面对连银行都棘手的客户资信风险时,即使有再好的质押物在手,也显得力不从心。有一些融资企业实际上是恶意骗取贷款,货款“逃单”现象令整个物流金融陷入一种信任危机中,物流企业也不可避免的遭受损失。同时物流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还与融资企业的质押物存在的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等联系密切。
在进行物流金融业务时,物流企业要对客户进行资信考察,就是要考察客户信用和资产的两大问题。客户的信用情况,往往只能从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所以带有很大的假设性。_所以,如何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也是物流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同时,客户的资产状况也很重要,也可以说是客户的经营能力问题。客户的经营能力应该是物流企业选择客户时首要考察的条件。因为物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担保的作用,当客户无法按期还款,同时质押物变卖后尚不能足额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时,物流企业将承担连带责任。
2、贷款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银行作为贷款投资的主体,由融资企业所引起的信用风险是最基础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度量和信用风险评价比较困难。首先,很多中小企业处于成长阶段,内部管理尚不规范,尤其是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提供全面的、完整的企业财务信息;其次,由于普遍存在的税务不规范等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对经营信息的详细披露比大企业更为谨慎;再次,中小企业不完善的治理结构带来企业决策明显的随意性,而对少数客户的依赖也导致业务波动性大。此外,由于融资能力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低,从而直接影响融资企业履约,因此给银行造成较高的信用风险。
在物流金融服务中,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作为银行的人和融资企业的委托人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来银行贷款模式下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各个企业毕竟是独立的经济体,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所有复杂的协议、契约、合同都不可避免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使得所有的委托关系都处于不确定之中。同样,多种委托关系并存的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不确定性,使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无法避免。
四、结论
信用风险的识别是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前提,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的主体进行了分析,其中银行和物流企业是承担信用风险的主体,因此主要对银行和物流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了识别,深入挖掘了物流金融中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进行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3]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金融;作用
一、引言
2005年,在代表物流管理最高水平的美国,其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此举意味着物流管理已经进入到供应链一体化时代。
所谓供应链一体化是指为供应链服务的物流管理的延伸,是供应链的物流,即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供应与采购的一体化,更具体地说是供应链内的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则是指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简单地说,就是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由于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好坏。这就要求各个企业必须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物流流通质量提高、物资通过数量增加、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的物资处理能力、增强供应链的资金利用效率,进而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最优、成本最低、反应最快。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资金流盘活物流,进而盘活供应链,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成为各个企业的首要选择。在此过程中,物流金融就是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关于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的研究,国外学术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有很多概念,如融通仓、物资银行、物流金融和金融物流,2005年我国召开的“首届中国物流金融国际峰会”和“首届供应链金融服务国际研讨会”则将物流金融的概念标准化,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的研究。
罗齐、朱道立(2002)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级别低、可抵押资产普遍较少,也难以得到大企业担保的资金困境问题,提出了运用“前店后仓”――融通仓的方式解决。并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也将良好地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中,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金融提供者。
邹小、唐元琦(2004)首次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进一步解释到“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方面。
石代伦、杨桂红、朱怀意(2006)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并提出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期权的思想对风险进行管理,考虑了一条两阶段的供应链,其中零售商可以直接购买产品,也可以购买期权,并通过构建模型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求解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最优补给策略以及最优期望利润,论证了期权能够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而提供了供应链各成员解决风险问题的有效方式,证明运用期权思想管理供应链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冯耕中(2007)从法律特性方面对物流金融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我国担保法对质押担保方式的规定分析了物流金融业务的法律属性,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是物流企业受银行的委托现场管理质押物品、银行向借方企业提供质押融资,因而属于质押担保的范畴。
从以上文献研究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物流金融的研究较多,但是其研究大多是解释性的,对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认为物流金融作为供应链一体化经营的主要手段,在供应链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物流金融在供应链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当物品在供应链上流动时,每向下走一级,就产生一定量的增值,这种增值既体现在物流流域,也表现在资金方面。即伴随着物流必然还存在着重要的资金流,物流和资金流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传统理念中,对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往往是分开的: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负责物流,而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流管理,这种物流和资金流的分离管理影响了供应链整体运作的效益。在供应链一体化阶段,要求对物流、资金流实行集成管理,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降低运营成本
供应链各方的交易成本是供应链成本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极大地降低供应链各方的交易成本。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服务涉及相互合作的多个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能够提供资本的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及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金融机构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监管,依据物流供应链进行金融活动。具体操作模式上,金融机构可以与物流企业联合,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运营特点和资金流动规律,进行相应的信贷、结算以及保证业务。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开展更加灵活的物流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同需要质押贷款的企业接触、沟通和谈判,代表金融机构同贷款企业签订质押借款合同和仓储管理服务协议,向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的同时,为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从而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提高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在物流金融的经营模式下,将对借贷方的监管转交给物流企业,将资金的管理交给金融机构,将资产的运作交给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将实物运作分散给各个中小企业,从而在供应链内实现了管理的专业化,极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经营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运作成本。
(二)降低经营风险
在传统物流金融业务中,银行是委托人,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银行的人,为银行进行质押物的评估和保管等工作,在对质押物的评估过程中,出于对该市场的熟悉,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银行所不了解的,而物流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有强烈的动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而银行由于精力所限或者成本过高的问题,无法对所有企业、每笔业务进行详细的审核,这可能给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广大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也可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共同欺骗银行,这就增加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而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融资业务的评估者、监管者和物流业务的实施者,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能充分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库存的变动情况;核心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主要雇佣者和长期合作者,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共同的利益关系,并且具有良好的信用;金融机构作为核心企业的主要资金供给者,与核心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这种经营模式,将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各企业有效连接在一起,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供应链经营的风险。
(三)增强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库存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库存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使得企业其他交易活动可能无法进展,可能导致现金流的断裂,进而发生生产困难或者应付账款的支付困难,而应付账款的拖延,可能导致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发生资金断裂,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金困难的连锁效应。而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金融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到销售这一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就是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实现供应链上各个主体多方的“共赢”。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来说,加速了资金的流转,争取了更大的商机;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整合了资金资源,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一体化阶段,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即物流金融为供应链带来了更大的增值,方便了供应链内各成员的结算,提高了供应链成员的合作效率,从而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2、邹小,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
3、石代伦,杨桂红,朱怀意.金融衍生工具的思想在管理供应链风险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06(9).
4、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J].预测,2007(1).
5、Amit Sachan,Subhash Datta.Re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