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0: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身心健康 教育与管理 意义和内容

1、大学生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意义

1.1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并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必备条件。另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也是发掘大学生潜能的前提条件。身心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2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身心素质包括个人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要以身心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身心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1.3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驱使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身心健康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以在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氛围的需求

通过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利于同学、朋友、室友之间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互助,既可对已有不健康身心的危害起到干预或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安定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至关重要。

2、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大学生的现行身心健康状态来制定,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是开展大学生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理能力,但他们身处异乡,容易忽视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监视和改善,因此,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和管理。

2.1.1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不明确、不严格;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形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制度约束或班级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1.2 认真做好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大学校园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有些学校卫生保健措施不健全或不落实,卫生保健教育工作不及时和缺乏针对性,对一些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措施差,学生缺乏卫生保健及防病常识,在校园集体生活中不注意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等,以致使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认真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学生正常上课的基础。学生工作者要在平时的健康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教育,营造干净舒适的宿舍环境。当发现学生中有传染病源时,要及时做好应对策略,阻断传染渠道,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爆发。

2.1.3 促进大学生自觉开展体育锻炼

向学生宣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身体锻炼方案,可通过体育教学专题讲座、电视电影、广播等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利用班级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监督,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余暇时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文体活动。

2.1.4 帮助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并学会自我保护

要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应对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方法,要通过学校医院和其他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避免发生不正当,预防爱滋病、性病及意外怀孕对身体的危害。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2.2.1 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能力的心理咨询

大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容易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抑郁等交织复杂心境。学生工作者要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能力的教育,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因此,对新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篇(2)

摘 要 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视,减轻甚至消除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为健康成才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本文选取湖南省为例进行研究,先分析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然后研究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后提出可行对策。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 对策

目前,湖南省拥有普通高校106所,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高达32万,由此可见,在我国湖南省属于教育大省,对培养国家后备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表现为优异的成绩,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同等重要。但是,目前湖南部分高校仍然重视对专业课的培养,而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却有所缺失,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创新和完善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一、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日常饮食没有规律、缺乏体育锻炼、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二、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二)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四、结语

通过以上介绍,健康教育对纠正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正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正确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的放矢地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4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段鑫星,王静.网络德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

篇(3)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加速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和适应社会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亟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团组织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职责,作为一个领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组织,共青团工作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已日益引起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共青团工作的关系

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共青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和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共青团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第二,共青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共青团工作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毫无疑问的;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第三,共青团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导向和保证的作用。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导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在思想上最贴近、感情上最相亲,可以说是学生的知心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二、共青团工作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思想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可采用专题报告、主题团日活动、典型事例宣传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调控力、以及自信心等,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赢得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走向成熟,参与社会竞争。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备受青睐、卓有成效、最有活力的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可以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其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是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愿望、价值观而走到一起的,他们跨越了院系、专业、年级以及性别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平台。最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课余生活的有机补充,使学生感到大学生活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进而推动身心健康发展。

(三)以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开拓视野,认知自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为了更好地磨练自己,更快地提高自己,可以积极组织、参加一些对杜会有意义、能提高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的活动。比如,通过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关心国家前途、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

共青团工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综合考虑,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协作,才能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要将心理学知识融会到团的工作当中,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工作更加务实,更有活力,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EB/OL].海大青年,共青团海南大学委员会网.http:///stm/tuanwei/2005520/11764.shtml,20050520.

[2]许贺,李洪.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3):45-46.

[3]朱旗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师,2005(9):111-112.

篇(4)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均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在政策设计、制度制定、机构设置、课程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校能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育人工作大局,加强领导和统筹,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必修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构建了学校、院系、班级、寝室、朋辈等多级监控预防体系,组建了以心理咨询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团体辅导、个人咨询以及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不清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纾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立足于预防性任务,更要立足于发展性任务,为学生建立终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目标。有的高校在实践中只注重于知识的普及,并未以终身发展的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总体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相近、相通之处,但是,二者在价值导向上、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上毕竟还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要建立具有资质的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不能让辅导员承担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是思想上的问题还是心理上的问题,要理清楚,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在此问题上,有的高校含混不清,认识模糊。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优化不够

高校能够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相关选修课,三是开设一些专题辅导讲座等。从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目标还有待深化,还仅限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学会应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深层、长远、终身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名称也是名目繁多,内容各有千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教材没有规范限制,各高校的课程内容组织松散、随意性大,尤其是各类相关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交叉重复性大,形成资源浪费。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相关课程内容衔接不够。在诸多课程设置上也缺乏层次性,未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系统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也千差万别,大班讲授,甚至多则几百人的大报告,使得课堂参与率极低,学生也不给予重视,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既包括知识的认知,也包括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培育。既需要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实践的锤炼。这需要学校要将所有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而高校一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缺乏对各教育资源的整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单打独斗,消解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未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支持不够

有的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未从学校育人全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缺乏统筹领导。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缺少阵地,缺乏必备的教育场地和心理健康测试软硬件。尚未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囿于财力,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资金支持有限。有的高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考核评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要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要严格保密,保护学生隐私,不歧视、不嘲讽,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人员范围内实施疏导和治疗。

2.要坚持立足发展原则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知识的讲授和当下现实的心理调适,更要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教育目标,以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与周围的环境和睦相处。

3.要坚持合力育人原则

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内容,发挥教育合力。既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的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加强实践体验。既要显性的主题教育,也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实施渗透教育。

4.要坚持专业化原则

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去包打天下,也不能让心理咨询师包打天下。属于思想政治倾向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予以教育引导,属于心理问题的,要通过心理咨询师纾解,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要通过卫生医疗部门的专业人员及时施治。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路径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育人工作大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层面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挂帅,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校医院以及各院(系)和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议程、进入工作规划、进入实际工作。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度,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跟踪档案。要建立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班级、从班级到寝室、从寝室到朋辈的多级信息收集和预防干预体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要建立警示机制和应急预案,对于有心理、情绪发生突然变化的,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发现有重大心理疾病的,要及时送往专科医院治疗,以防发生重大恶性事件。要建立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加强工作人员的经常培训,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的教学目的,重点传授正向的理论和技能,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要以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心理自我调适技能方法为基础,构建涵盖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规划、就业择业、社会适应内容的课程,增加健康运动、舞蹈调节、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要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形成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推行中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心理训练和团队辅导,提升教学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生动性。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教学体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影视欣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起情绪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整合教育内容以发挥合力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个环节,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要发挥教育作用,所有的教育者都要承担教育的责任。高校要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他们适应大学中的独立生活方式。要利用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作风。要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增强专业归属感,明确职业发展需求,明确奋斗目标。要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珍视生命,感悟生命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开展抗挫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提升抗压能力。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活动精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主题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强励志教育,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要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宣传栏、移动终端信息推送等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要加大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要开展寝室文化创建活动,融洽同学关系。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要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要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要开展品位高雅的校园文艺体育和文化艺术活动,纾解学生的紧张压力,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扫除学生的心理困惑。

4.通过实践锻炼以拓展素质

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磨练意志、锤炼品质、锻炼心理素质。要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走向社会,到工矿企业、到田野农村,到社会基层去,到人民群众去,开放学生视野,打开学生心胸,让学生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丰富的人间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深沉情感。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扶危济困、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丰富学生在奉献他人中的幸福体验,增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成立社团,支持他们开展活动,在组织开展活动中让他们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营活动,磨练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专业社团,开展专业训练活动,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互助自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有很好的适应性,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坚持学习,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心理及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正常的智力;乐观稳定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完整的人格;明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现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患心理疾病的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大学生是社会集体中的一分子,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中适应性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1.适应性问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基本都是住家的,只有很少比例读的住宿学校,住家时父母成天在后面管着,进了大学后就要过集体生活,没有父母在一旁“唠叨”,会出现对大学校园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似成熟但是还没有真正成熟的年龄段,感情和理智容易混淆在一起,引起情感方面的问题。另外因为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所以面临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

2.心理障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但其属性和成年人不同,所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般性中包含特殊性。一般性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网络成瘾;特殊性心理障碍包括强迫症、饮食障碍、神经衰弱。

3.精神疾病: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比例已经发展成为精神疾病,比较常见的有分裂症、抑郁症及躁狂症。

案例一:张同学平时在老师面前是一个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学生。大二开学时,通过查课和查晚宿舍发现张同学不在学校,手机关机,班级同学也不知道他在哪里。通过和张同学母亲联系,了解到张同学已经用掉了银行卡里的学费,家长也联系不到他,而且从张同学母亲那里知道张同学平时在老师面前的样子都是表象。一个多星期后张同学回到学校,通过交谈发现张同学这些日子一直在网吧,张同学的父母已离异。

分析:张同学的家庭原因是造成他心理矛盾的重要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不健全,造成极其复杂的心理问题。自卑感使他想通过做一个好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孤僻感使他没有真正的朋友,所以有事时没有同学知道他的动向和想法;被遗弃感使他迷上网络虚拟世界;怨恨感使他和父母的关系不亲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父母。

在现实生活中,离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离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上的问题不能忽视。随着日益上升的离婚率,父母离婚后,能否为孩子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通过这个案例认识到辅导员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辅导员不仅是老师,而且要做学生的好朋友,使学生愿意和你亲近、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和想法说出来。辅导员要时常与他谈心,倾听他内心的想法,给予一定的指引;鼓励他积极参加学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会和同学相处;鼓励他多看励志的书籍,通过他人的经历领悟生活的态度。同时让其他同学多与他交流,给予他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张同学实实切切地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竞争、家庭条件的贫富差距、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源,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心理健康是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便无法完成学业,更无法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证。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有了新的衍伸,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品质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两者应该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五、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辅导员作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因此,辅导员应多渠道、多方法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积极的作用。

1.加强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经常接受职业培训,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并且,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辅导员在学生面前要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形象,不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能转移到学生身上。

2.组织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辅导员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娱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活动,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高校辅导员需要管理几百个学生,因此建立信息网络,可以弥补辅导员一个人管理多个学生的缺陷。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或者出于私密性等其他原因,不愿当面和辅导员交流,这时就可以通过网络向辅导员咨询,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个别辅导。

篇(6)

(一)情感方面的压力

情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有家庭、同辈群体、恋人以及网络。大学生情感都是基于现实而生的,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对自我情感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时,矛盾和冲突就会产生。上大学前,大学生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是家人和好友。进入大学后,他们面对一个新的异质性很强的同辈群体,尽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友情,但是大学的情感问题都似乎比以前更成为一个难题。?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大学生总会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心理焦虑和压力。人际关系长期不和谐、周围的紧张空气和竞争环境都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

(二)学习生活环境的压力

大学之前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变化,大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会感到有些不适应,也无法合理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大量的压抑会使自己不快活,变得呆板。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除此之外,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专业方向、社会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大学生自身择业观出现偏差时会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许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业意向和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要求高薪高职,希望到发达地区,享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待遇。当这部分大学生在现实就业形势中意识到情况并非如此顺利,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会使他们顿感希望落空,极大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压力[1],以致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三)个人心理承受及调节能力不足

大学生追求完美。向往成功,在家庭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且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重“成绩”轻“素质”的倾向,使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无论在自我估量还是人际交往方面,一旦受阻,心灰意冷、裹足不前[2]。长期封闭式教育也使大学生似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容易把挫折过于放大,时刻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能正确面对给予处理,长此下来,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甚至发展到自残、犯罪等对自身和社会有严重危害的地步。很多学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极易产生各种情绪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就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问解决对策

(一)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首先,院系领导要注重培养心理骨干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校要帮助从事思政工作的员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其积极学习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动探求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实现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次,引导大学生掌握适量的心理学知识。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同时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避免一些同学担心自己的隐私或者不敢到心理咨询室去咨询。

(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室走向课外。高校要从学工处与校团委抓起,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与娱乐活动、学生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升华,意志得到锻炼,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危机感。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摩心理健康剧场,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开设各类相关讲座,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完成学业。

(三)大学生自我调适树立正确人生观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思想面貌和行为活动。大学生要树立积极的生活观,正确面对情感,正确定位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对于自己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正确的区分爱情和友情,端正恋爱动机,摆正爱情位置,学会表达爱,发展爱。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了解专业所必须的技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有计划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如果大学生自己对挫折的认识不到位,对挫折的不良后果进行过分夸大,往往会使自己深陷烦恼。若以平常心态接纳挫折,把挫折当作是对自己的历练,是自己发展的机遇,则就能够减轻挫折产生的压力,并进而克服困难。

篇(7)

摘要:在多元化、开放化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样、多层次,面临的心理压力和诱惑也越来越大。客观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对此,主动强调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积极创设心理教育课堂,将心理教育与各个学科相结合,以全方位、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对学生日用学习、工作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对此,本文以体育教学为例,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提出几点思路。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高职院校

1引言

在现代化的教学体制改革中,关于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所引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心理教育在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重。而大学阶段作为学生心理成熟阶段,适当的心理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综合素养方面提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不再单一地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而是以体能训练为基础,以心理教育为辅导,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进一步的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强调了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对于学生健康、良性发展而言也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乐观,呈现复杂化和扩大化的一个发展态势,尽管在社会高度关注和教育体制改革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重视,并且在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根本上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良性发展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不同环境背景下、不同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各不相同,但大致来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实际来看,现如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学时期可能是这些学生真正开始“独立”时期,自理生活能力较差,适应能力弱,过度的依赖他人都使得学生在融入大学生生活后,情绪化严重,容易产生负面心理。而且作为一个集体环境,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也是考验大学生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本身就存在难度,性格冲突、习惯冲突、心理落差影响等都影响力学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性。二是就业压力大。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毕业等于失业,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和正确的自我定位,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显得茫然、焦虑、没有方向,对自我否定,对社会不满,人生态度消极。(1)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会产生厌世、极端的心理倾向。(2)学生眼高手低,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自暴自弃。(3)缺乏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心理特征,容易摇摆不定,中途放弃。

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展开心理教育体育课程

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旨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当然,对于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呢?下面就提出本人的几点看法: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想真正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教育就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衡量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内容之一,综合分析给学生造成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加强对学生自我认知、自信、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和考核,让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发展并且能够主动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心理教育不在是一个需要规避的问题或者不敢正视的问题,而是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身心健康双向训练。二是突出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体育教学中展开心理教育自然而言对于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体育技能,同样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够正确地看待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估、自我定位。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做出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合理的挖掘体育知识中的心理教育素材,组织相应的拓展训练活动,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能,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体育氛围和环境中培养团结精神,加深学生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能够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和人文素养。三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实现学生自我肯定。在大学集体环境中,学生个性特征逐渐显露。从学科的角度出发,不同学生对于学科有不同的认识,接受度和喜爱度也不尽相同,当然训练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此,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育,提出不同的体育活动建议。总之,因材施教,让体育教学真正做到挖掘学生体能,让学生学会享受体育教育带来的乐趣和身心上的改变,让学生学会用体育运动改善自身的不足,发泄负面情绪。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需要遵循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体育学习的魅力,从而在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让学生透过体育去感受体育中的精神,去作用于自身,促进自身良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才是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海莲.试论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内江科技,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