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48: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普科技小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此书内容繁多,知识也很广泛,有食物中的科学之谜,科技现象之谜,交通科技之谜,电气设备之谜等许多类型篇,而每个类型篇又有许许多多的相关知识组成,列如:运动中的科学之谜就由“走马灯为什么会转?”“羽毛球比赛为什么不能在室外举办?”等许许多多的运动小知识,当然每个类型篇都有符合自己类型的相关小知识。
其中运动篇里的一则小知识受到了我的注意,“扁了的乒乓球为什么用开水一烫就会鼓起来?”打乒乓球是我最喜爱的运动,每个周末我都会和我的小伙伴去打上几局,当然不小心踩扁了乒乓球也是经常的事,虽然我知道只要用开水一烫便可恢复,但我却不知其中的道理,自从我看了这个小问答后我明白了:“原来这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会把原来扁的地方顶起来,这样乒乓球就复原了。还有一则小问答说道“脱毛衣时噼啪作响是怎么回事?”我想大家在冬季晚上睡觉时,一定会脱下那一层厚厚的毛衣吧,当你脱毛衣时是不是会发出噼啪的声响啊,你可别以为这是什么怪物在作怪,其实这是摩擦产生的静电放生了放电现象,我们白天穿着毛衣的时候,由于不停地运动,毛衣与衬衣,衬衣与身体之间不断的摩擦,使得身体和衣服上都带上了电荷。这些正负电荷中和,放生放电现象,于是我们就会听见“噼啪”的声音。
啊,原来是这样,可真是奇妙啊,读了这本科普读物,让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原理,知道了以前所不知道的事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科学奥秘的奇妙,以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因为科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变得美好,变得更加让人觉得是个无底洞,变得更加吸引人类去探索去发现,去不断的创新!
通过这次阅读科普读物,感受科学的魅力也大大提高了我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我对科学的向往,我觉得科学在我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科学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要学好科学,认真对待每节科学课,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因为这些都是会影响你一生的,是你一生中很重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整合资源 打造社区科普立体组织网络
科普工作重点在基层,昆明市科协积极打造社区科普的立体网络,由大到小,纵向层层递推,从市到区,从区到街道,从街道到社区,从社区到辖区公共单位,科协组织正在一级级地往下渗透,以期更靠近基层民众,更好地为百姓开展科普服务。
五华区华山街道翠湖社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地理环境特殊,社区公共户单位资源丰富。社区因地制宜,由科协牵头,在辖区的公共户单位成立科协组织,充分利用公共单位资源,每月定期轮流“坐庄”开展科普活动,形成社区+公共单位+翠湖周边,“1+2+3”的模式,打造了“翠湖周边科普文化圈”,提升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品质。
官渡区吴井街道为健全科普组织网络,实现科普工作的长效推进,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书记负责对全街道科普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并组织驻区医院、学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及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在社区成立科普协会,为社区百姓提供科普服务。目前,该街道已成立十一个社区科普协会,共有600余名科普志愿者,逐渐形成了以街道科协为龙头、以社区为主体、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科普网络组织体系。8月,吴井街道与昆明市动物研究所合作,在11个社区中开展“濒临灭绝动物的大型图片展”,图片吸引了大量群众观看,收到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建设阵地 共建共享社区大科普环境
社区科普工作有序、长效开展,重要的是有载体、有阵地。科普宣传站、科普宣传栏是社区科普宣传的主要阵地。目前,昆明市已基本实现“站、栏、员”的全覆盖,为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五华区篆塘居委会新北小区是1985年为解决旧城改造居民户的搬迁问题而建盖的老小区,然而走进这个社区,破旧的房屋并没有冲淡这里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篆塘科普社区”几个鲜红的大字,醒目地向人们昭示了这个社区建设的特色;15块不锈钢架的科普橱窗沿伸道路尽头,给居民提供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阵地;科普活动站门口,“篆塘社区科普茶苑”和“篆塘社区科普公民学校”两块牌子告诉我们,这里的居民休闲、娱乐也不离科学。
五华区科协还与华山街道翠湖社区合作,整合社区科普资源,投资10万元构建社区科普工作硬件体系,如电脑、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等。聘请社区内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普宣传员,建立科普宣传员、科普家庭、科普志愿者等多位一体的科普宣传队伍,开展了一系列设计合理、富有趣味的科普活动。
盘龙区桃园广场休闲走廊建设的长150米、拥有73个宣传展板的科普宣传长廊美观大方,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科普知识,深受中老年朋友的欢迎。石井社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社区办公室外墙变为科普宣传栏,按时更新,为居民提供节能减排、养生健康的科普小知识。
除常规的科普宣传站、科普宣传栏,许多社区创新思路,开辟了拥有社区特色的科普宣传阵地。桃源社区的袖珍科普馆就是结合社区青少年众多的人群特点而特地建设的,该馆全天免费开放,馆内拥有23件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的科普展品,每天都有专门的科普志愿者讲解,让孩子们不出社区就能边学边玩,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
石井社区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科普服务,积极与辖区内的公共单位联系,利用公共单位现有的科普资源,组织居民前往参观,辖区供电局的“节能减排展览室”就成了社区的科普新阵地,丰富了社区科普资源。
翠湖社区在社区广场开设了一个科普谜语角,谜语角每月更换一期,内容丰富多样,每天都有许多居民聚在谜语角猜谜学知识。铁路新村社区道路两旁新种植了大量树种,但树名却鲜为人知,街道积极与区科协协商,为树“亮牌署名”,树的“身份证”上标注了树名、科属、生态习性、产地分布等信息,科普从细节着手,从居民的身边做起,虽是科普小事,却饱受群众
好评。
强化意识 完善社区科普工作机制
对于社区而言,仅在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以及“三下乡”活动期间开展科普宣传,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科普文化需求,但社区资源有限,怎样才能实现科普工作的常态化呢?一项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唯有制度先行,在昆明五华、官渡、盘龙、西山四个主城区内,大部分社区都逐步完善了多项与科普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如社区科普岗位目标责任制、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社区科普板报、橱窗管理制度、科普协会工作职责等,以制度管事、管人,使社区的科普工作有章可循,迈入制度化建设进程。
有了硬性制度为基础,还需进一步强化社区工作人员的科普意识。社区工作分口不分家,社区的科普专干,并非专干科普,只有让科普渗透到社区工作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来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在盘龙金实社区、五华翠湖社区、官渡石井社区、西山永昌社区等地,科学普及的想法就时时挂在社区工作人员心头。在社区办公室大厅,长期摆放科普小册子,随时随地为居民宣传科普知识。利用春节、敬老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活动的同时,将科普知识融入文艺表演,并在活动期间穿插知识问答,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记住更多的小知识。
贴近民意 增强社区科普活动吸引力
社区科普与居民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社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决定着社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水平,社区科普活动的内容必须找准切入点,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随着昆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大面积改造,原来的乡村转型成为社区,失地的农民转型成了城市新居民,在这些新建的“村转居”社区中,失地农民身无所长,难以适应城市生活。为了让这部分“新市民”尽快适应角色转换,融入城市社区,社区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盘龙宝云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村转居”社区,社区积极组织科学技能培训,今年内已开展了五期共350人的培训,第六期也正在积极的筹备中。培训内容经过市场调研和群众考察,结合民意开设“水电、物管、育婴、园艺”等课程,同时穿插政策法规、面试礼仪等知识,培训纪律严格,并进行专业的结业考试,以期真正提高农民素质,解决“新市民”的再就业难题。
在吴井街道,针对因旧城改造获得大量补偿款而闲居在家的妇女较多的现实情况,街道积极与昆明锦蝶文化传播公司洽谈合作办科普、文化系列讲坛。2011年3月,组织了吴井街道第一届“妇女手工作品大赛”,广大妇女群众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在颁奖会和展览期间,穿插生活小科普知识交流,利用时机再次点燃她们热爱生活、科学生活的热情。
科普家庭演讲赛、科普摄影比赛、科普电教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兴趣小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积极推动着社区居民参与到学科学、爱科学的行列中,营造了浓厚的社区科普氛围。
示范先行 试点带动 完善社区科普架构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而昆明仅为2.95 %,新昆明的建设需要科普来提升公民素质,社区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2011年末,昆明市科协由主席带队,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了认真地调研,形成了《昆明市社区科普工作调研报告》以及《昆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目前《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随后将上报昆明市委、市政府。
关键词 微博;自媒体;博物杂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102-01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在,媒体也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演化成为现在的以互联网为主,而各家公司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平台,如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网络直播等。微博,作为最先开展、也是目前最大的自媒体平台之一,拥有方便、响应迅速、无门槛等优点,已经在其上发展出了完备的自媒体产业链。自媒体因为平民化、便捷等优势也早已深入群众。
而传统媒体也在微博的发展中寻找着新机遇,各个报纸杂志都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多数官方账号囿于“官方”本刊的L格,消息显得呆板,不易吸引粉丝。而在其中,有些官方账号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在不脱离本刊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结合运营人员自身优势吸引粉丝。虽然依旧是官方账号,会进行一些官方活动的运营,但是整体风格已经偏向自媒体。这样的官方账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对于本刊营销活动有很大助力。
“博物杂志”就是非常典型的“自媒体化”官方账号。《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面向青少年的一本自然历史杂志。2009年《博物》创立微博账号“博物杂志”,初期以官方口吻一些科普小知识,然而并没有获得较多关注。自2012年底运营者张辰亮编辑开始解答微博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博物杂志”这个账号就开始受到关注。作为一个科普类杂志的官方账号,作为博物学爱好者的运营编辑也按照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网友进行介绍。某个时段编辑还回答了网友提出的“是否能吃”的问题,产生的新短语“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成为了一段时间微博的流行语。
运营编辑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有很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在初期模仿其他营销号“卖萌”之后,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网友把其账号形象拟人化,称其为“博物君”。同时也与本社其他账号以及科普圈自媒体互动,将整个科普圈带入公众视野。此外,运营编辑还以“博物君”身份在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引起广泛关注。
“博物杂志”的粉丝数一路上涨,目前已达到500多万,而《博物》的发行量也逆市上涨,目前发行量已达20余万册。同时杂志社也开办淘宝店铺“博物小馆”出售精心设计的杂志周边,有明信片、笔记本、购物袋、动物模型等多种商品,满足粉丝购买周边的需求。
目前集团旗下“三报八刊”均属于传统纸媒模式,虽然顺应潮流也开设了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但是也遵循旧模式官方口吻的科学知识、养生知识,缺乏了与粉丝的互动,原创内容也偏少。目前报刊主要在山西省发行,由于山西省现状,报刊读者还没办法很好地将线上运营内容与传统途径的纸质媒介联系起来。目前集团运营有“乡村e站”及“社区e站”自有平台,然而仍然受到一些限制。运营编辑可以借鉴“博物”模式加强互动,善于利用现有自媒体平台将内容丰富的线下活动引入线上,扩大自身影响力,尝试在新媒体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关键词 微信平台;功能;意义;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4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气象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社会公众对影响生活、生产和健康的各类天气事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强[1],对信息的时效性和普及范围要求也越来越高。微信平台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微信(英文名: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2]。
1 目前“北票气象”微信平台已使用的模块功能
为有效拓展北票市气象局公众服务的新方式、新渠道,切实提高北票市气象局的宣传影响力,2015年11月,北票市气象局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北票市气象局微信平台主要使用的模块功能有:“自动回复功能”“自定义菜单功能”和“群发功能”。
1.1 自动回复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扫描“北票气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或者直接搜索“北票气象”微信公众号添加关注,即可成功关注北票市气象局官方微信。关注后微信公众平台会通过自动回复功能自动回复一条提醒消息,对微信用户进行使用指导。
1.2 自定义菜单功能
图1为“北票气象”微信平台的自定义菜单。目前,“北票气象”微信平台自定义菜单中设置了3个主菜单,分别是“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和“更多”。其中“天气预报”包括“灾害预警”“北票天气”“国内天气预报”“国际城市天气”和“国内景点天气”5个子菜单;“服务产品”包括“天气雷达”“卫星云图”“降水实况”和“温度实况”4个子菜单;“更多”包括“新闻动态”和“使用帮助”2个子菜单。
1.3 群发功能
图2为“北票气象”微信平台客户端信息界面。“北票气象”微信平台除每天更新天气预报外,及时增添了农业气象相关的建议和提醒,旬、月、季、年度气候影响评价,雨情报,北票气象信息等资料,并根据实况天气普及科普小知识,精心选材,贴近生活,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读者。自开通“北票气象”微信平台以来,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关注者日益增长,切实提高了北票气象局的宣传影响力。
2 北票市气象局传统的气象服务方式
2.1 手机短信
目前,手机短信覆盖面广,具有快捷、迅速的特点。但是短信的传播能力差、内容单一,通常短信都收费,影响了信息的传播与普及。
2.2 报纸
报纸作为传统传播媒体,传播速度慢、时效性差,受近几年新媒体的冲击,报纸订阅数量急剧下降。
2.3 电视
电视是定点播放,对于突发预警事件不能第一时间宣传到用户中,受播放时间的限制,观看人数较少。
3 微信平台开通的重要意义
3.1 使用人群广,传播速度快
2013 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经过不到1年的时间,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的注册用户量翻番,已超过6亿大关,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3]。微信客户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空闲时间均可阅读、转发或分享信息。当微信公众号信息时,每个接收者可以在朋友圈内转发或分享,其好友又可继续转发或分享,由此可见,用户不仅是接收者,也可是传播者,信息的传播速率非常快。
3.2 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多样
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中,电视只能在固定时间观看,受时间限制,而且只能是接收者;而短信内容单一;报纸的时效性差,存在着信息滞后的问题,突发预警事件不能及时。而微信则避免了这些问题,时效性强,及时各类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并且传递的信息量大。既可以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也可采用视频的方式,内容新颖丰富,既涵盖天气预报,又包含科普小知识,图文并茂,表述更加贴近生活,吸引大众的眼球。
3.3 互动性强
微信平台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实现一对一以及一对多的沟通交流,为用户解答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为有需要的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信息,提高系统服务质量[4]。针对的信息,用户可以提出建议或意见,极大地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尤其是在灾情收集方面,灾情上报要求时效性非常强,信息员收集灾情后可通过微信平台第一时间将信息快速、及时的上报,免去了中间环节的繁冗,为上级部门作出决策提供参考资料。
3.4 安全性高
信息途径非常重要,若密码被盗,对气象不利的信息,将给气象部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避免发生此类问题,微信平台开启了双重保护模式。微信平台开启了登陆保护后,微信公众号设有的管理员和运营者,每次信息时,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后,还要使用绑定公众号安全助手的个人微信扫二维码进行验证,才能登陆,之后可群发信息,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4 结论
目前,手机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服务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本文以“北票气象”微信平台为例,通过与传统渠道对比,发现微信平台具有使用人群广、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多样,互动性强,安全性高的优势,北票市气象局将充分地利用微信平台,做好科普宣传、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
5 参考文献
[1] 刘璐,赵东,赵西社,等.陕西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风险关注度差异比较[J].气象科学,2008,28(5):580-590.
[2] 张丽,朱芙蓉,江海萍,等.微信平台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10):387-389.
一、校本课程研发的初衷
学生因年龄不同,兴趣点也不同。故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学生兴趣点,学校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与动物、植物、微生物相关的课程。之后又陆续开设了《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世纪》《营养、菌群与健康》《生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人类、科技、未来》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各类科普讲座,将校本课程建设引向深入。
二、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学校为了开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在教材的研发和学生实践活动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整编系统知识,为学生提供生命教育的学习平台。在教材编撰时,学校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研讨,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避免与现有《自然》课本知识的重复。学校首先根据知识体系确立每个单元教学的内容,然后对照现在使用的《自然》课本,删除重复的内容,使教材更加科学化。
二是关注生命成长,搭建生命科技的实践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笔者让三年级的学生亲自体验选蛋、孵化、照蛋、孵出小鸡的全过程。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在学校四楼楼顶的平台,学校还开辟了一块生命科学实践基地。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们进行蔬菜的播种、浇水、观察、收获等操作,菜的品种也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变换。
三是为学生提供灵动的实验教育平台。在实验室,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花朵、树叶、果实等进行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实物标本。
四是以校外参观与实践,丰富学生体验。鉴于每个年级学习的主题不同,笔者根据课程安排,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参观活动(每个年级每年大约有4次参观活动)。例如,五年级的课程中有“微型自来水厂”的内容,笔者便联系闵行自来水厂,联合创立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微型自来水厂”的同时,可亲自前往“闵行自来水厂”参观,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内容。
五是组织专家学者大讲坛。学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相关讲座,除了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外,还给学生提供与专家教授互动的机会,收获颇多。如四年级的校本课程,其主题围绕植物而展开,需要安排学生参观“辰山植物园”。在参观之前,学校就先邀请专家对相关植物进行介绍,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对之后的参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举两得。
六是让科学商店入驻校园。课题组在学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商店。这意味着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践锻炼的学习平台。针对学生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商店的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中午时间,来到学校为小学生进行科学小知识的解答与互动,及时答疑解惑。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协助教师们开展课内小实验,使得校本实验课程的内容更加扎实有效。
七是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与竞赛。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和竞赛,如昆虫识别竞赛、校园植物识别竞赛、微型自来水厂设计比赛等。学校鼓励全员参与,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活动与竞赛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延伸学习之中。学校会从中挑选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选、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大赛等活动。
八是认真开展小课题研究。从2014年起,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笔者每年都在学校范围内进行“预备小院士”的招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学校生命科学预备小院士立项课题。在小学和大学教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完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并完成了课题小论文的撰写,解决了自己的很多疑难问题,也为其他同学的学习提供了参考。
三、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校本课程从无到有,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教育为主线、以“探究课程”为载体的特色课程,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提升。
一是学生层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实践,将原本可能在大学才能接触到的生物实验、课本知识,下移到小学,使学生能了解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方面的知识,不仅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还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暨课题答辩活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取得市级以上奖励六十多项。
二是教师层面。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丰富的是教师的知识面,提升的是教师的专业广度和业务水平。课程内容从最初的框架到现在的初稿,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整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其实是南安市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每季度会为各村的农家书屋更换流动图书一次,每次流动图书300—3000册。2011年,南安图书馆已为农家书屋流动更新图书近10万册,构建起庞大的服务区域网络。目前,南安已在2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80多个村的农家书屋设立馆外流通服务点。
福建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从2007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铺开,已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截止2011年底,福建省已建成11684家农家书屋,剩下的2000多家农家书屋将在下月(今年6月)全面完成,从而实现省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据悉,日前,福建省财政已下拨2012年农家书屋建设补助资金1352.8万元。
紧贴实际,求实效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实效出发,是福建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从2007年开始试点以来一直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从书屋建设规划安排开始,福建省新闻出版局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有序发展的原则,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行政村;优先安排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选点布局上,整合行政村现有各种文化场所,利用现有村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空闲的学校教室,祠堂等场所,采取共建、改造等方式,扩大书屋规模,充实设施设备,拓宽活动功能,加挂多个牌子,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在配书上,针对农村的特点,根据阅读群体的实际需求状况,精心筹划。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地域性等要求,从选题出版、目录审核、配书送货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落实,同时,确保入选图书、音像制品符合新闻出版总署和《福建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
在农家书屋的管理、利用上,一切以对农民群众实用、实效为主旨。利用书屋学习平台,举办各种学习会、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播放科普知识影片,帮助农民了解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开设小知识、小常识、小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帮助农民解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区分差别,抓特色
福建省共有9个设区市、85个县、933个乡镇、14433个行政村,区域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如何把区域特点转变为构建农家书屋工程的特色问题,是省新闻出版局在书屋建设中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成为抓特色的基本原则,“分类、分批”成为基本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效能建设,深化文明创建工作
20*年,我局结合全县“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全市气象部门“树形象创一流”活动、职业道德教育月活动和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的开展,在全局上下形成了“抓理论学习,树工作新风”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形成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务实创新、严纪守法的良好部门风尚。全局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上下树立了“立足本职,优化服务,千方百计、扎扎实实地搞好气象服务工作”的思想。
今年我局进一步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市级文明单位复评,并积极申报省级文明单位。积极开展“心连心”慈善募捐活动,同时积极为社区、村文明创建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在“八一”前夕,专程问候部队官兵,慰问因病卧床的复员军人。
二、扎实推进一体化进程,特色气象服务出成效
随着市县业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利用一体化后的预报产品为当地服务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3月3日—5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和水位共同影响,我国沿海遭遇了38年不遇的特大风暴潮。*澉浦、白塔山两地自动站分别出现了8级和9级大风。我局提前通过短信、电子邮件以及广播电台向社会各界风暴潮警报,并建议做好防风措施。7日,*县副县长黄江莺做出专门批示,对气象部门在防范风暴潮过程中的预报服务工作表示肯定。在南北湖中秋联谊晚会、团县委的五一节“*十佳青年表彰会”、中国•*南北湖旅游节等一系列我县重大社会经济活动中,我局配合嘉兴市局制作的预报产品为这些重要活动提供准确可靠气象服务,并都得到了各界好评。按照“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要求,从今年元旦起,我局影视节目共享市局节目主持人,提高节目档次,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更好利用一体化后的优势,我局开始尝试探索发掘出特色气象服务工作。在*蚕桑饲养期间,我局加强蚕桑期天气的监测,连续1个月滚动春蚕防氟一周预报,同时又进一步完善春蚕防氟预报,向蚕桑专家请教防氟知识,在预报中增加防氟指导意见,得到了广大蚕农和农经部门的欢迎,县蚕业管理站特地来信表示感谢。
三、认真贯彻49号文件,完善防灾体系,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今年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简称“49号文件”)正式印发,*县委县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黄江莺副县长专门批示:要求气象局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49号文件”精神,要将当前有关工作结合到我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具体环节和措施之中。按照县委县政府指示精神,我局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县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了*县气象灾害和雷电灾害两个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和各个成员的职责。同时进一步落实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特别是全力以赴做好台风、暴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测预报服务工作。在今年抗击“韦帕”和“罗莎”台风期间,我局依托科技的进步,使准确的监测、预警信息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为县委县政府科学指挥、取得抗台全面胜利做好了参谋。两次台风我局共气象信息内参51期,四套班子、部门乡镇领导决策短信50000多条,传真1600多单位次,台风期间气象网站访问量50000多次。
按照“49号文件”精神,我局把气象服务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致力构筑县、镇、村三级防灾减灾体系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今年进一步完善县气象灾害短信预警平台,同时又在全市率先推出气象显示屏,到目前为止完成了全县八镇二区、核应急办、95980部队61分队、王庄村、以及13家砖瓦厂和政府大楼的气象信息显示屏安装工作,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
继续利用气象开放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邀请学校学生到我局新观测站参观,以PPT讲座的形式,为基层小学送去气象科普课;积极参与“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等活动,发放防雷安全宣传资料。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力度,深入农村发放防雷安全手册,宣传防雷知识,并免费为安装防雷设施的基层农户进行防雷检测。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意识,为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供思想保障。
建立*气象协理员队伍,共确定13名气象协理员,要求协理员根据气象灾害分类及时上报分管区域内的灾情状况,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以及气象灾害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各类气象仪器维护、清洁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继续加强全县7个中小尺度气象自动站日常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有效地加强了全县的台风、暴雨、强雷雹、高温热浪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减少了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四、现代化建设、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抓紧实施绿色台站建设,搭建防灾减灾平台。占地6.7亩*气象观测站于2006年12月31日按时启用,*气象防灾减灾楼也于今年3月初破土动工,整个防灾减灾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目前工程已经进入装修阶段。防灾减灾楼工程建设将为提升嘉兴全市绿色台站整体档次发挥积极作用,为*地方防灾减灾工作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科研上,《*沿海海面风力预报研究》课题,顺利通过验收,为我县今后探索风能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各级气象部门今后沿海海面风力预报服务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综合管理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办证中心,实行审核合一或一审一核制,加快了审批速度,办事窗口多次被评为月度“五星窗口”,全年没有发生一起投诉事件。
今年2月向全县各镇、各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从3月份起对全县相关单位的防雷防静电设施安全性能进行检测,杜绝防雷安全隐患。5月23日,重庆开县雷击事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黄江莺副县长做出重要批示要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宣传力度,积极与县教育局、安监局沟通共同做好全县防雷安全工作。6月初,县防雷站对全县65所学校进行了防雷安全检测,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
加强办公管理、宣传和档案工作。坚持公共、开放的气象宣传原则,创新手段,极大提升了*气象的整体形象,积极参加全市气象部门的形象宣传PPT制作比赛,PPT从各个方面较好的展示了*气象的整体形象,并获得制作比赛一等奖。*气象网站功能也进行了升级,新增了防雷减灾专栏,及时更新防雷动态和防雷安全小知识。目前*气象网站点击率突破59万。同时注重加强*门户网站的信息更新,并蝉联门户网站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六、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继续完善全局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年初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责任书,健全各科室岗位的工作责任,加强财务监控管理力度。局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制度,做到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讨论研究决定。全局党员干部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七、20*年工作重点
1、继续加强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当前和今后的头等大事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同时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争创学习型机关。
2、抓业务,强素质,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气象预警应急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天气的预报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努力提升应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灾害天气报警系统和气象灾害信息平台建设,并加强与周边县市气象灾害的联防工作。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区域环境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3、不断完善*防灾减灾预警体系。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依托,建立完善现代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实现公共服务的连续滚动、灵活迅速、个性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及动态跟踪全程服务。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和保障工作。加强气象信息播发设施的建设,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