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统计学的含义

统计学的含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4 16:48: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统计学的含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统计学的含义

篇(1)

在许多高校,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和数理统计学区别不明显,有时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方法及内容过于雷同。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用不同的方法,但大多是按照先理论后例题的方法,与数理统计相比,减少了统计原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非专业领域例题变成了专业领域例题,仍然是重复性学习,失去了应用意义。如何把二者的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较为重要。

在应用统计学的内容中,主要有两大块内容:一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是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在重计算的理工环境中,许多人把第一部分完全弱化,只重统计计算不重统计的前期设计及分析,或者把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完全分开来教学,以致学生自始至终不明白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导致学生在学完应用统计学之后,仍不能连贯地、自如地用统计知识解决与其相关的专业经济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可应用同一案例法。所谓同一案例法即在教学应用统计学之初,提出一个与其专业相关实例以待解决,用于分析、预测和解决此专业相关实例的方法尽可能包括统计的知识点。课堂上详教理论,课后组织学生调查、整理和分析数据。

第一,实例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调查,调查前,学生要了解各种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制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据抽样,调查的种类及组织方式,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第二,实例要求学生必须制作问卷,学生需要掌握制作问卷的方法和规则。并对问卷各类问题的形式和问题格式相当熟悉。通过制作问卷,学生能掌握问卷应该包含的内容、问卷的结构和问卷的类型。

第三,此实例必须制作调查表,要教会学生制作调查的方法。

第四,整理学生收集回来的信息,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用科学的方法审核调查表及问卷的正确性及可用性;

2.根据需要把信息整理成图或者表。学生能使用计算机绘制各种图表,并理解各种图表所代表的含义

3.按照需要把数据分组,通过分组,学生能掌握各种分组方式,能更透彻地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组距、组限和组中值能。

4.根据整理好的信息,对实例进行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际案例分析,在今后工作中,能利用整理好的分组数据正确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准确的指标。

第五,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以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为主。

1.对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案例计算,在实际中能选择正确的平均指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

2.对数据进行离散趋势的分析,通过此步骤,让学生逐步理解方差和离散系数的实际含义及区别,能在实际应用中分清二者之间的差别,在实际应用中能选择正确的变异指标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

第六,利用收集的数据建立统计量并分析总体分布。此过程让学生深入体会统计量的含义,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即通过样本数据,采用样本推断总体或总体的假设验证总体分布情况。教师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相对于前面部分的内容,难点有三点:

1.学生在理解上的跳跃,教师需要采用前面实例的样本数据,教会学生建立相关的分布统计量,让学生体会先前收集的数据仅仅为样本信息,分布情况属于样本分布。实际中要了解的是总体情况,需要借助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或假设检验完成。

2.样本推断与假设检验计算。此计算过程烦琐,尤其是统计量的选择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通过前期的数据设计多个推断或假设检验统计量,让学生在计算时准确地选择统计量,实现样本分布到总体分布的推断。

3.对于方差分析的理解,方差分析用于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均值的检验叫做方差分析,此部分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含义。让学生自行利用实例的前期数据自行设计一个方差分析,充分理解方差分析与假设检验的异同点。

第七,学生获得总体分布情况后,要对数据的后期预测,可以用到多种预测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方法,在适当地学习理论后,利用前期数据,让学生尝试利用不同的预测方法得到结果,分析哪一种预测方法在此案例中更合理,并给出理由。

篇(2)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篇(3)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教学改革

伴随着网络信息计算的急速发展,各领域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不断更新,同时人们对数据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采取的决策也在不断深化,人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决策都在由“以业务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有人说,获取数据的人将获得世界的青睐,因此,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能力是当今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1]。

统计学作课程作为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学生接受的课程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随着各行各业数据分析的深入,高校统计学课程也必须顺应时展,进行教学改革,力争培养能毕业后与各行业顺利对接、有较强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一、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无论是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进度的安排还是教学中采用的软件应用性上,都有一些小问题,给教学工作者带来很多困惑。

(一)教学大纲内容多,教学时长却较以往更短

高校一般每学期都会就下一年上统计学课程的该年级学生编制教学大纲,大纲内容全面、综合,涵盖了几乎统计学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统计学知识点包括导论、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抽验分布、参数估计等。内容多,且覆盖范围广,且要求学生有較好的数学基本功,能快速理解、掌握每个公式和理论背后的含义。同时,为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大纲中还要求给与一定数量的实训学时,要学生掌握SPSS,SAS等统计软件。目标很好,希望学生能真正掌握统计学课程的精髓。只是时间太有限,学校分给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时长只有48学时,有一学期甚至压缩到了32学时,课堂教学时明显感觉时间紧,无法详细讲述书中的重要知识点,课堂上老师只能走马观花的讲讲重点,学生听的也是懵懵懂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定理、公式背后的含义,学习效果没有想象中好[2]。

(二)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统计学课程本质上是采用的数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微积分和概率论基础等数学系课程。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课是从小就伴随着他们的噩梦,从小就缺乏学习数学、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了大学后,更为枯燥、深奥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更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游戏,内心不愿参与到这场游戏中,只能形式上听一听,至于老师上课时传授的内容和精髓,则根本不曾记住过。薄弱的数学功底导致了他们在学完微积分、概率论后接触统计学课程时无法理解统计学里的基本知识,甚至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这些最基本的统计知识他们都无法理解其深意。

(三)学生以考试及格为目标,重理论轻实践

统计学考试方式为理论考试,无上机操作考试。虽然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实训学时,只是由于统计学课程知识点繁多,有些老师为讲完理论知识,不得已压缩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而大部分学生上统计学课的目的是为了及格,也不重视统计软件的操作,导致通常一学期的课结束了,学生还不会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造成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非常差,进入企业工作后一定要接受额外培训才能分析数据,这与企业所需人才严重脱节。

(四)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采用新型教学手段

现在的统计学课程几乎还是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方法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听,整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些地方没跟上老师节奏的,后面便再也不去听了,课堂效率低。如今互联网时代,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且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而统计学课堂却没有采用这些教学方法。

(五)统计学教材与当今大数据时代脱轨

很多高校给学生上课前选教材时都会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希望这些教材能保留统计学的精髓知识的同时,也顺应当今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倾向于讲述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只是老师们在选教材时还是会发现两难全。

统计学教学中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基于此,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课程可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数据”红利,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将统计学中的方法充分与数据结合,使学生能自如运用统计学知识处理数据,并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统计学教学改革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制合适的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时长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分清重点,主次分明,不能什么都视为很重要的知识点。适当调整授课节奏,重点知识重点讲解,非重点知识可一语带过甚至不讲,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同时教学中注意尽量减少一味的讲公式、定理,要针对性教学,针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尽量减少讲解定理的证明,多讲些现实中定理的应用,可穿插案例教学。讲授过程中慢慢引入统计工具与技术,力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分析数据的需要。另外,可制定合适的教学时长,32学时只是入门级教学,可根据学生的专业适当延长学时。

(二)重视上机操作,提高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大部分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上统计学课是因为必修,为了修学分而上这门课。本着及格即万岁的小算盘,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平时得过且过,考前学习一下老师画的重点题,一学期轻松飘过。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方法,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可提高上机操作占学生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训课时,并给学生分配任务,学会用主成分分析处理哪些问题,学会SPSS中的哪些统计方法。每次实训课结束前,要求学生上机演练一遍得出结果方能下课。且上机操作的表现可折合成平时成绩,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期末考试前会有一次上机操作考试,分数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学生们一定要有使用简单的基础软件对数据处理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本身的兴趣外,还要从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制学生树立自我培养的意识开始。

(三)注重案例分析,注重实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题或比赛

统计方法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应用。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现实中实际问题和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并考虑现实背景,教授学生采用何种统计方法能更好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长见识,拓宽视野,更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什么叫学以致用,感受到为未来进入职场积淀知识,力争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鼓励学生申请或参加课题,培养发现现实问题、采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个课题从开始申请到顺利结项,绝不单单只靠几个分析方法就能解决的,它是对一个人或团队综合能力的考验,涉及到撰写文案的功底、将现实问题去粗取精后凝练成模型的能力,以及解決问题所采用方法的准确把握的能力等,整个过程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方能有条不紊的将课题完成。

目前,很多高校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比赛,还有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等,这些平台和机会都可以帮助学生,他们用自身所学的理论和上机操作知识,紧随新时展,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实践经验反过来正作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有侧重点地学习。

(四)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效果真的不是多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关键。大数据时代,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新方法,利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提供平台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可分组讨论所学知识,对于不清楚的可自行搜索或者上课讨论,课后总结,这样线上线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掌握学习节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五)选择适合学生的统计学教材

如今市面上的教材数不胜数,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让教学工作者颇为头疼。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应用性强的近三年教材,侧重案例解析和上机操作的,尽量少一些定理、公式的证明,更多的侧重于应用,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统计学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基于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如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云霞.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9(35).

[2]章政.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 

篇(4)

众所周知,在1998年教育部对分属数学下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进行合并,并统一放理学下,同时又对该专业可授的学位进行了规定,理学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均可。在这一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来设在财经院校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是否开展,如何开展,对这一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否有变化,课程教学体系如何设置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急需解决。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统计学可以为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理论统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抽象的随机变量,主要从事对一般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归类和总结;而应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主要服务于各个领域进行定量分析。所谓统计学的应用性包括一般统计方法的应用和各自领域实质性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而经济统计学只是它应用性的一个领域。对于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来说,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去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统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理论方法和现代计算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实现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顺应时展的潮流。

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当前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学生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畏难情绪较强

由于统计学课程理论性太强,涉及到的概念、含义、公示比较繁多复杂,如果学生不做足够的课外练习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统计学理论太多,学生学习兴趣低、从心理上害怕,再加上经济管理类文科学生较多,数学功底比较差,对学好统计学缺乏足够的信心。还有很多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统计学,加上课堂上理论知识比较枯燥,这些都是导致统计学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二)学习内容增加,成绩考核方式不合理

从1998年教育部对分属数学下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进行合并以后,大多数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学的原理,还增加了部分统计推断的内容,并增加了经济管理类相关具体应用的实际案例。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内容的实用性更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取闭卷考试,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问题和课堂作业和阶段测试,而期末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却忽视了考查统计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对实践和实验缺乏评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性不够

统计学科中实践、实验在整个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各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各自的专业实践和实验教学平台,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但是这类教学模式的评估和考核不太完善。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进行实际应用举例,很多案例和相关专业的结合度不够,相互课程之间的渗透能力比较薄弱,联系系统性不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各自专业中的实际应用。

三、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由上文可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师通过采取案例引入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简化统计学的数学模型,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统计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可以加强学生对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教师也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双向互动式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的立体化和多元化,以课堂理论方法为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完善统计学教材,提高考核方式的合理性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完善统计学教材,更加注重对统计方法的介绍和实际应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常用到的一些软件,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让学生体会做教师的心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方式应该更加重视对统计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多层级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不仅要通过闭卷考试考核课本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讨论、答辩、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

(三)加强对实践试验的评估,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思想

篇(5)

关键词:备课;教案;多媒体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多种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迅速成为授课的主要手段。随着教学形式越来越新颖,教学过程越来越多样化,教师的备课模式也发生巨大改变,撰写教案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一环也逐渐失去了光彩,许多教师不再重视教案的撰写,实际上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有着很大的不同,教案能够在整个备课、授课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教案整体结构说明

1.1课题的总体构想 设定该次课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目标;明确该次课的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述;找到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找出解决对策;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好与学生的互动;选择多个案例结合实际生活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述,实现教学目标。

1.2课题的引入 课程以回顾"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假设检验的本质。引领学生回顾假设检验的步骤,再次强调对于任何类型的假设检验来说,步骤是相同的。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产儿出生体重与一般婴儿是否不同?"引出单样本t检验,提出问题"单样本t检验能够解决何种类型的问题?",总结得到单样本t检验的应用目的或者是用途,最后引领学生亲手解决该种类型的问题。引申学生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如果研究资料是两个样本而非一个样本,应该如何解决。从而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配对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

1.3课题的过渡 给出一个配对设计的样本资料,引领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引出配对t检验的概念和配对样本的类型。

在讲授完配对t检验之后,将配对样本,进行细微改动,改为两独立样本,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别,提出问题:能否用配对t检验解决?从而引出两独立样本t检验。

提出两独立样本t检验要有方差齐这一前提,如何才能得到方差是否齐性?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提出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

1.4课题的进展 提出有三种配对样本,针对每一种配对样本进行详细描述,并举出实例供学生们分析,为何该种资料属于此种类型,引领学生思考该种类型资料的特点是什么。引领学生思考,配对样本t检验是要解决何种问题,是要回答两个样本总体均数是否相同,两个样本均数相同与两个样本差值为零等价,从而引出配对t检验的计算方法:首先计算差值,然后进行假设检验。

1.5课题的新知识传授 ①掌握配对t检验的方法和适用条件,理解公式的推导;②掌握配对样本的三种类型以及掌握如何判断配对样本;③掌握两独立样本方差齐时t检验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推导;④掌握两独立样本方差不齐时t检验的方法,理解公式的推导;⑤了解方差齐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

2 知识本质的传授

本节课程的教案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本质的传授:①假设检验实质上是通过样本信息对总体情况进行估计;②配对t检验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单样本t检验;③不同的t检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④假设检验的步骤是统一的,不同假设检验类型之间只是检验统计量的不同;⑤不同类型的假设检验具有不同的适应条件;⑥假设检验的关键在于对设计方法、资料类型和性质的把握。

3 科学方法的教育

统计学非常讲究逻辑性、系统性,针对统计学问题,要把握统计学的实质,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统计学是基于概率的科学,用于求得某件事物的发生概率,比较不同事物的总体是否相同。我们分析的都是关于事件发生概率的问题,无论做何种决定都要冒着一定犯错误的概率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科学的做出结论。这一特点体现在统计学中的方方面面。

统计学要求资料符合一定的条件或者满足特定的假设。对于任何一份资料,我们首先要进行描述,思考资料的类型,分析资料所给出的条件或其满足的假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思考资料背后隐藏的深一层的含义。要了解深一层的含义就要进行统计推断,根据统计推断得到资料中所包含的深层的统计学意义。假设检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反证法和小概率事件的思想。假设检验在统计学中是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无论何种类型的资料,我们一般都要通过这样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4 思维方法的训练

在学习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两独立样本方差齐时t检验、两独立样本方差不齐时t检验时,在转换不同的检验方法的时候,首先给出相应的资料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最终找到资料究竟是适合哪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构造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l散性思维。

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同时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思维避免学生形成只知道接受的教条式思维,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类型t检验的方法并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不同检验方法的目的、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并且可以引申到其它类型的F、U检验等。对于单样本、配对样本和两独立样本的判定,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一件事情只要抓住了主轴、抓住了主要矛盾,并基于此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5 教学思想的创新

篇(6)

与统计结缘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尽管主修专业是经济管理,但我热衷于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知道了统计一般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层涵义,要搜集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真实、可靠且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资料,就必须学好统计学的科学理论以便指导统计工作。还记得在课后,我常常去图书馆查阅与统计相关的期刊,经常为期刊上介绍的爱岗敬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统计人所感动,并渴望毕业后能投身到统计事业中去。尽管毕业后没能如愿进入统计系统从事统计工作,但由于分配到财政厅主管的一所学校任教,使我能选择心爱的统计学,成为一名统计学的主讲教师。

统计学成为量化科学的中心

转眼20多年过去了,统计学的教材越来越厚,统计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统计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今,统计学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证券投资学、风险管理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许多领域,成为量化科学的中心。在学术研究中,统计学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法律诉讼中,常常借助统计的力量来做更有力的说明与验证;在大大小小的报告会上,几乎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依赖于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统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曾有人把人的一生去掉年少和年老的时间,将真正年富力强的40年时间按睡眠、用餐、交通、购物、看电视玩电脑、看报聊天、洗涮、休息发呆闹情绪、做事等用途进行分组,然后通过搜集、整理数据得到下表。

表中数据是将统计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出的结果,初看起来枯燥乏味,但仔细瞧瞧,这其中至少隐含了如下具有深刻含义的信息:①人的1天真正用于做事的时间一般只有2小时,仅占全天时间的8.33%;②人的一生(仅指年富力强的40年)真正用于做事的时间一般只有3.3年,仅占40年的8.25%。可见,人们用于做事的时间实在太少!掌握了这种时间分配规律的人,往往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做不少大事、好事。他们常常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分为重要紧迫、重要不紧迫、不重要紧迫、不重要不紧迫四种情况,然后按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依次完成,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而没有掌握这种时间分配规律的人,往往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最终成为了时间的奴隶。显然,有了统计的应用,就可以作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人、财、物力的浪费,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统计量化应用于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面对许多不确定性现象的情况下作出决策,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上是否具有准确的分析和决断。不懂统计的人可能表现出无动于衷,而懂得统计的人却能将眼前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使其精确,进而作出较为明智的选择。记得有个朋友曾说过如下的故事:一天早上打车出门准备去某地讲课,不巧途中碰上塞车,幸亏他对当地的环境比较熟悉,脑海中浮现了多条可供选择的路线。对比之下,最终选择了相对较短、堵车概率相对较低的路线,如约赶到了讲课现场,避免了让上百号人傻等的尴尬局面。这位朋友面对不确定性现象作出的决策,其实就是统计的应用。再看看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居家购物,每个人都可能碰到,尤其是大件物品的购买,人们一般会倾向于货比三家,比价格、比质量、比服务,然后确定是否购买。这个比的过程,也就是询问了解收集数据、然后据此分析评价作出判断的过程。其实质也就是统计的基本活动过程。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幸亏我懂统计

篇(7)

(1)认识随机现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意识到对随机现象的统计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教学中可以举出大量的随机现象的例子,例如某网站一昼夜的点击次数,某保险公司一年内的索赔金额,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和处理众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统计规律的关注程度。

(2)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随机现象的各种形式进行数据化处理,例如,在讲到“随机变量”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随时从网络、杂志、电视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随机数据信息,让学生理解随机数据的重要性,从而看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是通过随机数据反映出来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一组随机数,从这组随机数的不同取值说明随机变量的随机性。

(3)培养学生从统计角度思考随机现象中的各种问题,可以从身边的各种现象谈起,如心血管病是否与职业有关,人的一生是否会遇到强震,等等。从统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看到统计思维的合理性,从而产生对统计的兴趣,形成统计活动的良好开端。

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作用

统计的出发点是收集数据,然后再科学的分析数据和整理数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了如下定义:“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这就是说,统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艺术,要求从数据中挖掘出新的信息,而不是死记硬套现有的公式和定理。为了突出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展现给学生一系列的实际数据,比如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某年级外语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对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意识到统计是从数据出发的,先有数据,然后才有公式和定理。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弄清楚这些数据的分布规律和性质是统计的基本任务。

(2)强调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是统计中的重要问题,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抽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作抽样试验,比如从同一种型号的汽车中随机抽取5辆,测量每公里的耗油量;观察吞某类药物的病人的反应情况;调查部分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等等。

(3)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分析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取数据中关于总体的信息。通过构造各种不同的统计量,对所研究的总体进行推断,达到从部分认识全体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数据的结构、统计量的分布作动画演示,比如数据频率直方图、经验分布函数曲线、样本均值分布直方图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分析数据的兴趣。

三、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概率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方法别具一格,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代统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既能加深对于概率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比如统计学生中同生日的人数,随着统计人数的增加,至少有两人同生日这一事件的频率会接近于1,然后将这一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统计吸烟与非吸烟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检验吸烟与患肺癌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观测一天中某人手机的呼唤次数,然后与泊松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统计某年级的外语考试成绩,根据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等等。

(2)结合实例突出统计中的基本方法,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进行统计推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估计湖中鱼的条数,使学生了解矩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检验自动包装机工作是否正常,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步骤。

(3)结合实例系统介绍统计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和广泛性,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四、从统计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

“不确定性”或“随机性”是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从统计的观点来看,“随机”并非完全“偶然”,其中蕴含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对随机现象经过大量观察后得到的某种统计规律。随机事件的概率、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数字特征等只是这种统计规律在数量上的某种刻画。目前的教学计划是先讲概率后讲统计,在讲概率时可从统计的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对概率论中基本概念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出现概率和统计前后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整门课程首尾呼应,贯穿一体,具体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从统计的观点出发讲清楚概率论中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2)从统计的观点出发理解概率论中几个最基本的定理。比如从数据的分散程度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含义;由频率的稳定性和观测数据的平均值的变化趋势看大数定律的意义;从大量数据的叠加的波动性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含义;等等。

(3)从统计数据出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概率论的教学。比如通过绘制数据的直方图来理解概率密度函数;由二维数据的平面散点图看相关系数的大小;通过动画演示高尔顿钉板实验来揭示中心极限定理的奥秘;等等。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