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6:48: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第一轮金融危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十余个发展中国家外债余额超过8000亿美元。第二轮金融危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及北欧三国(芬兰、挪威、瑞典)都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第三轮是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迅速波及周边国家,韩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均未幸免。事后看,1994年墨西哥大选期间的经济动荡,正是危机的前兆。第四轮金融危机始于2008年9月,美国政府背景的两大抵押贷款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随后的雷曼兄弟破产,使得很多放款人随即收紧信贷。而早在2007年初,美国、英国、西班牙、爱尔兰和冰岛等国就出现房价暴跌,一年后,希腊、葡萄牙等国国债大跌,危机随之引爆。
观察历史,每一轮金融危机前都有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入,导致资本流入国股价、房价持续增长,其外债规模也较几年前增长明显。与此同时,国内出现信贷泡沫,借款人未偿还债务连续三四年以上以超出利率2~3倍的速度增长。这些借款人使用借来的资金购买居住房屋和商业房产。在第一轮金融危机中,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经历近十年高速增长,跨国银行争相对其授信,累积了巨大的信贷泡沫。第二轮金融危机爆发前,日本经历了持续的经济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股价、房价增长了五六倍。同期,北欧三国也出现信贷泡沫累积。第三轮金融危机中,泰国及其周边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成为信贷泡沫累积的重灾区。第四轮金融危机中,信贷泡沫集中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爱尔兰及冰岛等国房地产市场,自2003年至2006年底,这些国家房价上涨明显。
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信贷泡沫事件有着相同的起因。20世纪70年代,各跨国银行想当然地认为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持续增长,不断增加对其的信贷投放,导致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越发沉重。房价泡沫与信贷扩张如影随形,2002年,美国、英国、爱尔兰、冰岛、西班牙、南非等国的房价泡沫,在一片看q声中走到尽头。
从LTCM事件谈起
1997年亚洲爆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仍余波荡漾。究其根本原因,可说虽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其直接原因却在于美国的量子基金对泰国外行市场突然袭击。1998年9月爆发的美国LTCM基金危机事件,震撼美国金融界,波及全世界,这一危机也是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所触发的。
LTCM基金是于1993年建立的“对冲”(hedge)基金,资金额为35亿美元,从事各种债券衍生物交易,由华尔街债券投资高手梅里韦瑟(J.W.Meriwether)主持。其合伙人中包括著名的数学金融学家斯科尔斯(M.S.Scholes)和默顿(R.C.Merton),他们参与建立的“期权定价公式”(即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为债券衍生物交易者广泛应用。两位因此获得者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LTCM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数学金融学理论,建立模型,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预测债券价格走向。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债券历年的价格输入计算机,从中找出统计相关规律。投资者将债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美国的联邦公券,由美国联邦政府保证,几乎没有风险;第二类是企业或发展中国家征服发行的债券,风险较大。LTCM基金通过统计发现,两类债券价格的波动基本同步,涨则齐涨,跌则齐跌,且通常两者间保持一定的平均差价。当通过计算机发现个别债券的市价偏离平均值时,若及时买进或卖出,就可在价格回到平均值时赚取利润。妙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如何价格上涨或下跌,按这种方法投资都可以获利。难怪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资金增长高达300%。不仅其合伙人和投资者发了大财,各大银行为能从中分一杯羹,也争着借钱给他们,致使LTCM基金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竟高达25:1。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触发了群起抛售第二类债券的狂潮,其价格直线下跌,而且很难找到买主。与此同时,投资者为了保本,纷纷寻求最安全的避风港,将巨额资金转向购买美国政府担保的联邦公债。其价格一路飞升到历史新高。这种情况与LTCM计算机所依据的两类债券同步涨跌之统计规律刚好相反,原先的理论,模型和程序全都失灵。LTCM基金下错了注而损失惨重。雪上加霜的是,他们不但未随机应变及时撤出资金,而是对自己的理论模型过分自信,反而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期反败为胜。就这样越陷越深。到9月下旬LTCM基金的亏损高达44%而濒临破产。其直接涉及金额为1000亿美元,而间接牵连的金额竟高达10000亿美元!如果任其倒闭,将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信誉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LTCM基金亏损的金额过于庞大,而且涉及到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德主,这对数学金融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华尔街有些人已在议论,开始怀疑数学金融学的使用性。有的甚至宣称:永远不向由数学金融学家主持的基金投资,数学金融学面临挑战。
LTCM基金事件爆发以后,美国各报刊之报道,评论,分析连篇累牍,焦点集中在为什么过去如此灵验的统计预测理论竟会突然失灵?多数人的共识是,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将之应用于不适当的条件下。本文作者之一在LTCM事件发生之前四个月著文分析基于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文中将随机过程分为平稳的,似稳的以及非稳的三类,明确指出:“第三类随机过程是具有快变的或突变达的概率分布,可称为‘非稳随机过程’。对于这种非稳过程,概率分布实际上已失去意义,前述的基于概率分布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必须另辟途径,这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类似的情形中得到启发。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此次正是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LTCM基金的统计预测理论失灵,而且遭受损失的并非LTCM基金一家,其他基金以及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和投资公司也都损失不赀。
经典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债券市场中寻求无风险套利投资组合的理论。欧式期权定价的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基于由几个方程组成的一个市场模型。其中,关于无风险债券价格的方程,只和利率r有关;而关于原生股票价格的方程,则除了与平均回报率b有关以外,还含有一个系数为σ的标准布朗运动的“微分”。当r,b,σ均为常数时,欧式买入期权(Europeancalloption)的价格θ就可以用精确的公式写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套利”投资组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自1973年发表以来,被投资者广泛应用,由此而形成的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成了期权投资理论的经典,促进了债券衍生物时常的蓬勃发展。有人甚至说。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开辟了债券衍生物交易这个新行业。
笔者以为,上述投资组合理论可称为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它尽管在实践中极为成功,但也有其局限性。应用时如不加注意,就会出问题。
局限性之一: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的完备的市场假设,即r,b,σ均为常数,且σ>0,但在实际的市场中它们都不一定是常数,而且很可能会有跳跃。
局限性之二: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散户,而实际的市场中大户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中,有时大户具有决定性的操纵作用。量子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即为一例。在这种情况下,b和σ均依赖于投资者的行为,原生股票价格的微分方程变为非线性的。
经典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基于平稳市场的假定,属于“平稳随机过程”,在其适用条件下十分有效。事实上,期权投资者多年来一直在应用,LTCM基金也确实在过去三年多中赚了大钱。这次LTCM基金的失败并非由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理论不对,而是因为突发事件袭来时,市场变得很不平稳,原来的“平稳随机过程"变成了“非稳随机过程”。条件变了,原来的统计规律不再适用了。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可以使原本有效的统计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失效。
突发实件的机制
研究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弄清其机制。只有弄清了机制才能分析其前兆,研究预警的方法及因此之道。突发事件并不限于金融领域,也存在于自然界及技术领域中。而且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共性,按照其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能量”积累型地震是典型的例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应力所积累的能量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值后突然的释放。积累的能量越多,地震的威力越大。此外,如火山爆发也属于这一类型。如果将“能量”作广义解释,也可以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泡沫经济的破灭就可以看作是“能量“积累型,这里的“能量”就是被人为抬高的产业之虚假价值。这种虚假价值不断积累,直至其经济基础无法承担时,就会突然崩溃。积累的虚假价值越多,突发事件的威力就越大。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初崩溃后,至今已九年尚未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所积累的虚假价值过分庞大之故。
“放大”型原子弹的爆发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子弹的裂变反应中,一个中子击中铀核使之分裂而释放核能,同时放出二至伞个中子,这是一级反应。放出的中子再击中铀核产生二级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放出更多的中子……。以此类推,释放的核能及中子数均按反应级级数以指数放大,很快因起核爆炸。这是一种多级相联的“级联放大”,此外,放大电路中由于正反馈而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非线性系统的“张弛”震荡等也属于“放大”型。这里正反馈的作用等效于级联。在社会、经济及金融等领域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企业间达的连锁债务就有可能导致“级联放大”,即由于一家倒闭而引起一系列债主的相继倒闭,甚至可能触发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次LTCM基金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介入,促使15家大银行注入35亿美元解困,就很可因LTCM基金倒闭而引起“级联放大”,造成整个金融界的信用危机。
金融界还有一种常用的术语,即所谓“杠杆作用”(leverage)。杠杆作用愿意为以小力产生大力,此处指以小钱控制大钱。这也属于“放大”类型。例如LTCM基金不仅大量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极高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而且还利用期货交易到交割时才需付款的规定,大做买空卖空的无本交易,使其利用“杠杆作用”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高达10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一旦出问题,这种突发事件的震撼力是惊人的。
金融突发事件之复杂性
金融突发事件要比自然界的或技术的突发事件复杂得多,其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因素性对金融突发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诸因素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LTCM事件的起因本为经济因素--俄罗斯政府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债券,而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分额甚少,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风波,是因为心理因素的“放大”作用:投资者突然感受到第二类债券的高风险,竞相抛售,才造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可见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将其计及。
非线性影响金融突发事件的不仅有多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一般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即为非线性的关系。例如,大户的动作会影响到市场及散户的行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分别作用时结果的线性叠加。突发事件的理论模型必须包含非线性项,这种非线性理论处理起来要比线性理论复杂得多。
不确定性金融现象一般都带有不确定性,而突发事件尤甚。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例如,1998年8月间俄罗斯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几乎可以确定某种事件将会发生,但对于投资者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是:到底会发生什么事件?在何时发生?这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知,金融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像自然界或技术领域中的那样界限分明,往往具有综合性。例如,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其机制固然是由于房地产等虚假价值的积累,但由此触发的金融危机却也包含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连锁债务的级联放大效应。预警方法
对冲基金之“对冲”,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对冲”来避险(有人将hedgefund译为“避险基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设计为避险的基金,竟因突发事件而造成震撼金融界的高风险。华尔街的大型债券公司和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斯科尔斯和默顿都是LTCM基金“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对突发事件作出预警是他们的职责,但在这次他们竟都未能作出预警。
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基于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的预测理论完全不适用。这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在高速公路公路上驾驶汽车,想对突然发生的机械故障做出预警以防止车祸,传统的平稳随机过程统计可能给出的信息是:每一百万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有三辆发生机械故障。这种统计规律虽然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率有用,但对预警根本无用。因为不知道你的车是否属于这百万分之三,就算知道是属于这百万分之三,你也不知道何时会发生故障。笔者认为,针对金融突发事件的上述特点,作预警应采用“多因素前兆法”。前面说过,在“能量”积累型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一个事先“能量”积累的过程;对“放大”型的突发事件而言,事先必定存在某种放大机制。因此在金融突发事件爆发之前,总有蛛丝马迹的前兆。而且“能量”的积累越多,放大的倍数越高,前兆也就越明显。采用这种方法对汽车之机械故障作出预警,应实时监测其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发现温度、噪音、振动,以及驾驶感觉等反常变化及时作出预警。当然,金融突发事件要比汽车机械故障复杂得多,影响的因素也多得多。为了作出预警,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特别应当“能量”的积累是否已接近其“临界点”,是否已存在“一触即发”的放大机制等危险前兆。如能做到这些,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该是可能的。要实现预警,困难也很大。其一是计及多种因素的困难。计及的因素越多,模型就越复杂。而且由于非线性效应数学处理就更为困难。计及多种因素的突发事件之数学模型,很可能超越现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但计算机的发展一日千里,今天不能的,明天就有可能。是否可以先简后繁、先易后难?不妨先计及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以后再根据计算机技术的进展逐步扩充。其二是定量化的困难。有些因素,比如心理因素,应如何定量化,就很值得研究。心理是大脑中的活动,直接定量极为困难,但间接定量还是可能的。可以考虑采用“分类效用函数”来量化民众的投资心理因素。为此,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散户和大户,年轻的和年老的,保守型和冒险型等等,以便分别处理。然后,选用他们的一种典型投资行为作为代表其投资心理的“效用函数“,加以量化。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表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此外,卢卡斯(R.E.Lucas)的“理性预期”也是一种处理心理因素的方法。
其三是报警灵敏度的困难。过分灵敏可能给出许多“狼来了”的虚警,欠灵敏则可能造成漏报。如何适当把握报警之“临界值”?是否可以采用预警分级制和概率表示?
有些人根本怀疑对金融突发事件做预警的可能性。对此不妨这样来讨论:你相信不相信金融事件具有因果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金融突发事件就不会凭空发生,就应该有前兆可寻,预警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那么金融学就不是一门科学,预警当然也就谈不上了。笔者相信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因应之道
从已被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不少跑路老板的涉案金额过亿甚至过10亿。而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在今年7月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的企业参与。温州官方文件也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的六分之一,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规模的五分之一。
另据中金公司近日的研究报告估计,全国范围内的民间借贷2011年中期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元,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如此高规模的民间借贷究竟有多少处于风险之中,我们无从得知,官方只是一再强调“出问题的只是少数”。的确,温州失踪的高利贷涉案老板只是数十位,相比参与放贷的企业数量的确是少数,但我们相信,问题并不止于这数十位老板,温州的困局只是全国民间借贷危机的冰山一角。
从各级政府对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重视上,我们可以猜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国庆节期间总理亲赴温州调研并指示、浙江省和温州市两级政府近日迅速出台各种对策、其他高利贷市场繁荣省份对民间借贷大户的监控,都预示着问题的普遍和严重。
从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到出台各种救市的“组合拳”,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政府就像一台救火车,在危机面前总是异常“高效”,但这种高效我们似曾相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央政府也是迅速重拳出击,积极救市。但是,如今暴露出的各种新危机,正是当年仓猝救市留下的后遗症。
为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央政府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手段是扩大信贷规模和投资),大量资本流向低效部门和虚拟经济,泛滥的流动性带来了物价飞涨和房地产价格泡沫,致使政府不得不“紧货币”应对通胀。而银行的体制决定了货币的歧视性流向――宽松货币的得益者是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企业,紧缩货币的受害者是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短时间内货币政策一松一紧,加上居民存款的负利率化,导致高利贷市场在短期内急剧繁荣――缺钱的中小企业为了渡过难关不惜成本地从民间融资,回报无门的居民存款流向风险极高的高利贷市场。
其实,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早已暴露,但有关部门却视而不见。今年上半年,本报记者在河南一些中小城市进行调查时,同样看到了大量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在从事高利贷业务。而当记者向当地银监局、央行驻地机构等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询问此事时,这些部门却都互相推诿,避而不谈。
另据本报记者调查,江浙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在高利贷的巨额回报下(最高的民间借贷年利率竟达180%),普通民众大量参与其中,不少人把房屋重新估值质押给银行套取资金用于放贷,更有甚者,将已经质押给银行的房产,二次质押给高利贷放贷者获取资金。
将房产价值和高利贷生意捆绑在一起,是基于房地产价格不降和房产方便变现这两种假设,但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正让这两种假设成为泡影――限购不仅让房价有下降的风险,而且限制了房屋的变现能力。这样看来,一旦高利贷的系统出现风险,就会引发房地产市场的系统风险,最终会将银行牵涉其中,形成更大的金融风险。
温州几十个高利贷老板跑路事件,并非区域性、偶发性的危机,它很有可能是全国性、系统性民间借贷风险的前兆。金融市场的管制已经造成利率价格的双轨制,并在现实中形成体制内的低廉资金成本和民间的高利率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不乏掌握体制内资源的利益群体,利用其优势获取高利贷市场的暴利。
如果金融体制的市场化问题不能够解决,造成高利贷危机的深层次问题得不到正视,民间金融的后续问题得不到暴露,政府就仓猝地出台救市政策,很容易掩盖问题的本质,错过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良机。
1.1危机的一般特点危机是指任何可能危及社会及组织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利益、管理者无法预料但又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紧急回应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它具有下列一般特征:①破坏性:对社会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②突发性:不确定性,出乎决策者意料之外。③紧迫性:应对和处理行为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④公众性:影响公众的利益、公众高度关注。
1.2金融品牌危机的特征对金融企业而言,品牌危机主要是指由于金融企业经营或品牌管理中的失误,或者由于客户与金融企业之间对金融产品、服务或者事件的认知不同、相互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其产生激烈行为,并在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进而严重影响金融企业品牌价值的事件状态。
金融企业品牌危机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引发客户不信任和不选用,会造成金融企业类似业务营业额的大幅下滑,对金融企业的声誉和口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类是非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危机,客户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主要是金融企业内部某方面失误引起的经营危机和困难,如法律诉讼、人动等,这些问题逐渐向外传递,会造成客户对金融企业的不信任。
金融品牌危机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2.1突发性,往往是由于金融企业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被曝光,或者客户等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质量不满无法宣泄而突然爆发。
1.2.2动态性和扩散性,品牌危机会随着金融企业对有关事件处理的正确和及时与否而减轻或加重,而且任何一个危机在没有彻底解决之前,都有可能产生扩散效应。
1.2.3破坏性,品牌危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降低公众的品牌忠诚度,品牌价值在短期内会明显受损。
2树立危机意识
只有强化企业自身的危机意识,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危机管理工作。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运行中以及金融全球化中金融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环境是瞬息万变的,由内外因素导致的企业危机难以避免,必须通过有效的品牌危机防范机制加以预测、预防、化解或尽可能减少其损失。树立危机意识最关键的在于及时识别危机的前兆。在日常品牌管理中,对可能引起金融品牌危机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理和识别,对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日常性监测。同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正确判断、评估危机的可能性、危机风险源头、危机征兆和危机发生之间的联系等。
3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要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取得主动,反应迅速,就必须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来临时尽早发现危机,以制度化的管理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产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增强企业的免疫力、应变力和竞争力。一套有效的危机预测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组织机构组织结构是企业品牌预警管理系统功能发挥的基本和必要保证,是对品牌不安全现象进行识别、预警和控制的保障。
3.1.1预警部主要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负责品牌资产安全状况、品牌管理安全状况、品牌环境安全状况的日常监控,识别和诊断其中易引发品牌危机的不安全现象(危机征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矫正控制;二是日常活动中训练全体员工接受识别危机征兆和防止危机发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员工在危机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进行各种品牌危机状态的预测和模拟,设计“品牌危机管理”方案,以在特别状态中供决策层采用。
3.1.2核心领导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由金融企业的董事会、总裁等组成,从战略层面把握危机的动向,对危机处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指挥各部门密切配合危机控制小组。核心领导小组的职能包括: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紧急情况下的预算审核、与政府和特别利益团体进行高层沟通、对机构投资者、媒体、消费者、员工以及其他受到影响的群体传达信息;与法律顾问沟通;跟踪公众动向;保证董事长或总裁了解事件的总体进展,启动媒体沟通程序等。它是发挥作用最大的危机管理机构,它的决策水平和预见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进程和结果。
3.1.3危机控制小组危机控制小组负责危机处理工作的实际运转,直接处理危机事件的操作层面工作,一方面向领导小组及时通报事态的进展,另一方面向联络沟通小组下达核心领导小组的决策信息。时刻保证核心领导小组清楚地知道危机情况,同时从核心领导小组那里接收战略建议,并制定危机处理的预算。
3.1.4联络沟通小组联络沟通小组负责与公众、媒体、受害者、公司成员的沟通,应确保企业用一种声音说话。任命两到三个公司发言人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保证对某个问题做出统一而前后一致的判断和解释,并且由获得授权任命的发言人来完成信息沟通的任务。
如前期浦发银行在其外汇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而导致客户不满,并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较大反响的事件的处理上,就应该由品牌危机管理小组统一处理,对外保持同一声音,实施同一标准,并通过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主动化解品牌危机。而不应该政出多门,出现不同网点对部分客户补偿五花八门。例如:有的网点提出,投资者可以把理财投资的资金再续存一个月,给予其8%的年利率,即多存一个月可获得8%/12=0.66%的利息补偿;有的网点提出,给投资者3000元代金券;有的网点提出赠送投资者实物礼品。这些不统一的做法很可能会引发客户之间的攀比,使浦发银行处于更被动的地位。
3.2预警信息系统通过网络评价品牌的安全状态、监测影响品牌安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品牌的不安全现象,并对其进行识别、诊断、评价,设计出预警信号输出系统。
如本次金融危机开始时信息不透明,给许多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带来负面影响。如今,美国政府对十大金融机构展开压力测试,将金融机构的真实现状公之于众,,使人们对这些金融机构重拾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第三期领导干部研究班课题组.“工商银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研究”《金融论坛》.2008年第7期.
[2]陆岷峰.《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
[3]余明阳,刘春章.《品牌危机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4]宗军.“浦发银行品牌建设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2008年.
[5]凌林,黎永强.“商业银行品牌危机管理策略”《新金融》2006年第10期.
全球经济或将开始进入调整期
从刚刚结束的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传出消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物价高涨及全球性通胀压力等都将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减速。但在目前令各方人士忧虑的物价高企和美元低迷两大焦点问题上,各国财长并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进入调整期”,这是一些美国业内人士的共识。目前全球金融行业已经累计披露超过8.3万人的裁员计划,一些经济学家和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士预期,华尔街还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失业大军中。如果将房地产泡沫爆裂算在内,实际上美国经济,经济调整的意思其实就是经济资源重新配置。
目前,市场人士对美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或者调整还是议论纷纷,欧美各大央行纷纷向市场注资防止经济崩溃。央行的历史其实不过百年而已,在百年前欧美国家的商业周期中,萧条来得固然突然,但持续时间一般也很短,不过一两年左右时间。在央行问世之后,繁荣期固然被拉长了,但萧条期也很长,如果央行系统不管住货币投放规模,结果就是绵绵无绝期的滞涨。
此轮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球经济繁荣,是以美元为信用中心,美联储起到全球央行的作用。在1987年纽约股市泡沫破灭、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近期房地产泡沫破灭中,美联储一直采取的都是低息强心针政策,这种政策之所以一直有效,就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包括东亚、前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融入全球经济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为美元的泛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这轮经济调整,欧美央行是否还有此好运,实在不好说。因为现在全球化通胀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浪高过一浪,从因粮荒而躁动不安的海地、中东国家,到因油价飙升近期发生示威游行的法国,都显示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现象,各国生产率都到了极限。美联储这次想以邻为壑,转嫁自身危机,难度要比以前高得多。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的重演,美联储低息政策造成本国经济滞胀局面,但廉价资金进入拉美国家刺激当地经济异常繁荣,一旦美联储大幅加息抑制通胀,立即引发资金回流导致拉美经济危机。这种情形在未来全球经济重复概率很大,新兴国家可能重复当年拉美经济覆辙。
最后一种可能是中国经济进入硬着陆,将全球经济拖入大萧条的深渊。因为全球经济在过去7年内通缩的最大因素就是“中国制造”,一旦中国经济进入调整,等于全球经济最后一台引擎也熄火了,接着,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繁荣结束。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但在一定分析模型中是可以推测的,以上是对全球经济未来走向多种可能的推测。就目前而言,次贷危机标志着全球经济已经进入萧条期,必须进行清算。但美联储的低息政策拖延了此项调整,这使得未来的全球经济调整非常漫长而且痛苦。(一闻)
越南金融危机震波几何
越南金融经济已有一段时间,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成为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今天越南爆发的货币汇率危机和必定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完全就是1997年泰国货币汇率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演。
回顾这两次亚洲金融危机,逻辑非常简单和相似:先是鼓励货币升值和汇率幅度(放宽浮动区间),接着就是洪水一般的热钱滚滚流入国内市场,触发国内令人叹为观止的资产价格泡沫,稍后就是实体经济开始出现通货膨胀,贸易顺差开始急速下降乃至迅速逆转为逆差。此时,投机热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准备撤退了。它们一旦开始撤退,汇率必然大幅度贬值,货币汇率危机就是自然结果。
越南货币汇率升值所触发的资产价格泡沫算是创造了世界纪录。2006年,股票暴涨145%,2007年继续大幅度飙升,市值从可怜的10亿美元直线增长到惊人的150亿美元,平均市盈率达到73倍。可以用无数个理由来为当年越南的牛市辩护。然而,人性自有它的规律,反过来又决定了金融市场的规律,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
越南的货币汇率危机再一次充分说明:贸然开放资本账户或实施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放任对国际投机热钱的监管,必定付出惨重的代价。国际投机热钱攻击弱国货币汇率和金融体系,手段之狠、出手之快、规模之大,往往不是该国中央银行所能够控制和对抗的,今天国际投机热钱攻击越南盾的手法与1997年它们攻击泰国铢的手法完全一样。当年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攻击港元,采取的就是“双向对冲提款机战术”。
更可怕的是,那些天天寻找投资或投机机会的国际金融大鳄和他们的学术代言人。他们唯一的行动指南就是自己的最大利益,希望货币升值的时候,他们会找到诸多理由来证明货币如何价值低估、如何应该升值,对越南盾是这样,对世界其他货币也是这样。当他们希望货币贬值时(即当他们准备或已经做空货币时),那升值的理由瞬间就变成贬值的理由。
前一段时期,当越南国际收支和通货膨胀开始出现恶化迹象的时候,那些曾经以为越南盾应该升值的人,立刻高呼越南货币必须贬值;那些曾经为越南高唱赞歌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立刻翻脸不认人,将越南国家信用等级从“稳定”贬斥为“负面”。当然,整个次级债券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那些可怕和可恶的信用评级机构,它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所欲为。信用评级机构、国际金融大鳄和他们学术代言人的嘴脸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心目中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经济学,没有什么真正的汇率理论,没有什么真正的评级模型。他们只有一个学说和一个模型:那就是他们自身的奖金和分红最大化模型!
越南此刻面临的货币汇率危机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很可能预示着:(1)起自2001年的美元贬值周期正在结束,新一轮的美元升值周期即将开始。然而,每一次美元周期的逆转,总是伴随着一场规模或大或小的全球金融危机。拉美债务危机如此,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如此,今天亦不会例外。(2)人民币升值预期很可能迅速逆转。已经有许多迹象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正在悄然开始减弱甚至未来有贬值预期,一年期无本金无交割(NDF)的远期人民币汇率走势曾经多次出现大幅度回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信号;美元相对欧元等主要货币近期贬值已经严重乏力,显示美元正在孕育升值动力;美国财长业已开始唱多美元,为美元的长期走强大声疾呼。(3)中国的通胀压力不小,出口增速开始出现下滑,许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资产市场日益萎靡,都是本币汇率开始贬值的前兆。
根据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理论的“归类逻辑”,当前韩国、越南,以及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家都出现货币贬值征兆,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幕兰)
印度的动荡有多深
从地缘经济来讲,亚洲经济正在走向相融相合。在越南遭遇经济动荡之后,在亚洲谁会成为下一个受伤的国家呢?
“通货膨胀不断高企、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卢比加速贬值,股市暴跌……种种迹象表明,印度也正徘徊于危机边缘。”专家学者这样认为,相对于越南,印度经济前景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印度正面临金融压力加大
“在越南发生危机后,我们更加关注印度了。”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干杏娣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近期印度的表现,与越南经济动荡前有点相似。
印度商工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1~3月贸易逆差204.8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飙升近一倍。6月6日,公布的最新通胀指数也跳升至8.24%,创数年来新高;卢比同样遭遇投资者抛售,4月以来最大跌幅超过7%。印度股市也没能幸免,今年已累计下跌3成。布隆博格监测的数据显示,海外投资者在印度股票市场上投入的资金,已经从净流入转为净流出,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第一次。
高油价的挑战
干杏娣说,印度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其经济脆弱性很明显。目前,印度政府正处于这两难局面下,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将决定整体经济今后的走势。
此外,印度更需面对高油价的挑战。瑞士信贷最近报告称,印度75%的原油消耗依赖进口。预计2008年印度GDP将增加至1.34万亿美元,如按目前油价水平进行原油补贴,全年补贴金额将高达292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2%,是2007年的3倍。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后,印度又加大了石油进口力度。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印度难以维持高额的原油补贴。如果支撑不住,放弃补贴,必定引起通胀进一步大幅度上升。
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
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印度占世界GDP的份额约为4.5%,它和中国均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干杏娣表示,印度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如果出现经济动荡,影响必定超出越南。
作为“金砖四国”的成员,印度经济出了问题很可能被解读为新兴市场都面临危机风险,恐慌和消极心态被迅速放大,新兴市场环境恶化,国际市场将因此出现较大调整。
不过,中国社科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小雪表示,印度出现类似越南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比较小。印度目前通胀的根源,主要是国内消费需求及投资需求的拉动,以及国际原材料与粮食价格上涨。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印度政府就开始针对可能出现的大幅度通货膨胀采取措施,使印度房地产、股市没像越南出现失控的虚高现象。而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远远高于越南,其位居亚洲第三的外汇储备无疑为其金融市场上了一份保险。
此外,印度由于在1991年曾经发生了支付危机,此后便十分重视国际债务问题。目前,印度的债务结构比较健康。(一言)
中国将要面对什么
中国央行日前《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8)》,明确列举了当前需要关注的九大风险,其中明确地指示,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防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传染性风险”。同时,中国银监会日前发文要求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暂停开办外汇保证金交易业务,这也是出于对国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考虑,紧急规避风险。
但,越南的这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影响不会很大,主要是对大家的信心有一定的影响。越南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讲到,我觉得目前只是个“货币危机”,能不能定义为金融危机现在还不是很明确。因为如果定义为“金融危机”就意味着越南的银行体系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如企业破产、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甚至银行有破产的危险,或者是银行出现破产。如果仅仅是货币危机的话,则只是反映在金融市场里边,比如对货币的币值和股票的影响。
“新兴经济体经济脆弱性的不断提高有可能对我国构成传染性的威胁。”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媒体这样表示。此前他曾撰文指出,除了越南之外,当前在阿根廷、韩国以及印度、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出现的货币贬值征兆,也大大增强了中国被感染的可能性,中国应该对此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所具有的传染性提高警惕。
“目前中国应该加强对于热钱的监测,并为潜在的危机制定应对的预案。”他进而表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这是遏制热钱、避免危机的有效手段。此外,由于通胀是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央行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也表示,危机的传染机制是非理性的。如果越南危机进一步扩大,不排除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中国也可能会被传染。中国一方面需要做好危机救援准备,另一方面应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以免为出逃的资本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两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发现恶性的房地产泡沫?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如何发现恶性泡沫
我们应当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房地产泡沫都会导致金融危机,也不是所有的金融危机都从房地产泡沫开始。国际专家组的研究已表明,46次系统性金融危机中的三分之二是在房地产价格走高――降低的模式之后发生的,而51次房地产价格走低现象中的35次是由于危机产生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恶性的泡沫?回头看看之前恶性泡沫的产生过程,我们发现还有另外一个到目前为止报告中没有提到的因素: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龄化负担”这一人口结构的转型。
让我们来看看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21世纪初的美国房地产泡沫和中国可能出现的房地产泡沫的图表。在这三个图表中,我列举了三个指标:第一,适龄劳动人口与剩余人口的比率(逆抚养比);第二,房地产价格指数;第三,实际贷款总额。
就日本的情况而言(图1),在适龄劳动人口比率图中有两个高峰期,它与代表土地实际价格指数的房地产价格指数的两个高峰期相伴而生。在这两个高峰期中,1991年前后的第二个高峰期刚好是一个引发后续经济长期停滞的恶性泡沫。那么,这两个高峰期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实际贷款总额的数量也许隐含着一个答案。房地产贷款在第一个高峰期是增长的,但是没有第二个高峰期的贷款水平高。
美国的图表(图2)与日本非常类似。在适龄劳动人口比率中有两个高峰期,虽然不及日本明显。房地产价格指数及真正的房价指数,看起来似乎有两个高峰期,大致与人口结构的变化相符。同样,第二个高峰期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虽然第一个高峰期恰逢储蓄和贷款问题,但是对经济的影响远没有那么严重。从新增实际贷款总额的图表中,我们发现与日本非常类似的情形。实际新增贷款总额在第一个高峰期的水平很高,但是远低于第二个高峰期的水平。
最后的图表显示的是中国的数据(图3)。中国在适龄劳动人口的比率上尚未达到顶峰,但是也十分接近了。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是从上海指数提供商的网站得来的,很遗憾的是,提供商在大约两年前(2011年6月)意外关闭了他们的网站。我们姑且使用这个数据,因为它与其他指标相比有一个较大的时间跨度,虽然我不能完全肯定它是如何构建的。该图表明到2010年有一个明显的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同样,连同适龄劳动人口比率和房地产价格,实际贷款总额也显示出一个巨大的增长。
从这两个发达经济体近期发展历程和一个新兴经济体现状的简单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很显然,并不是所有泡沫破裂阶段都会引发金融危机。但是,如果人口结构变化、房地产价格泡沫和贷款额剧增这三个因素同时爆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则大大提高。中国正在渐渐踏入这片“危险领域”。
越来越多的跨国间的证据表明,人口结构的改变会对房地产价格造成显著的影响(土地部分尤为明显)。因为在人口红利阶段,生育高峰期中出生的年轻一代想要购买更多的土地,并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节省出更多的钱。因为土地供应是有限的,所以土地的实际价格也就会上涨。同样,如果名义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实际货币的“价值”增加,它既然是物价水平的倒数,也应该增长,这就意味着会通货紧缩。央行要维持物价稳定,就有可能增加名义货币供应量以保证价格稳定。其结果是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但房地产价格上涨。
然而,这却引发定量分析的意义问题。虽然这种假说可以解释“相关性”,但用来解释这些恶性的房地产价格泡沫是不充分的。这些泡沫的严重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此外,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的国家都出现过恶性的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此,我们不应该将人口结构因素和恶性泡沫之间显著的相关性考虑成严格的因果关系。相反,我们应该把人口结构状况的改变看作恶性房地产泡沫的“沃土”。
归根结底,恶性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在极端形势下过于乐观的预期的表现。自金融危机以来,学术界已经做了许多尝试,去解释恶性金融泡沫是理性经济体行为在信息不对称和某些不那么有效的监管条件下的后果。这些解释都相当新颖独特,运用大量复杂的新古典主义的方法。但是从从业者的角度来看,由于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过于乐观(在有些情况下过于悲观),我们的决策是如此容易受到别人意见的影响,尤其是身处高位的政策制定者的意见。
如何应对恶性泡沫
从根本上说,我们应该区分恶性泡沫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阶段。泡沫的第一个阶段是早期或者预防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则是晚期或者崩溃阶段。
当考虑到我们应对早期或预防阶段的泡沫时,赞成所谓国际清算银行观点的共识似乎已经达成。首先,使用各种宏观审慎政策,以遏制市场上过于乐观的预期。其次,如果泡沫真的是恶性的,我们同样也应该毫不犹豫地使用货币政策。第三,在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后,我们应该意识到长期的资源配置扭曲的后果。
但是,在实践中,我对在恶性泡沫中使用宏观审慎措施的有效性持强烈的保留意见。以贷款价值比率(LTV)为例,在泡沫膨胀的鼎盛时期,LTV的分母,也就是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上升得越来越快。因此,LTV显示的超过贷款规模的充裕部分,在几个月甚至是几周时间内变得严重不足。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楼市泡沫就是典型案例。此外,有时使用宏观审慎措施来遏制泡沫发展的效果只是暂时的,最终结果是泡沫再次浮出水面,而且会比之前更具破坏力。所以当前表面上的成功可能是未来失败的前兆。
在应对泡沫的讨论中,还有另外一个易被忽视,但又可能是最棘手的问题:与公众的沟通。决策者如何在威胁不紧迫的时候说服公众相信我们正面临不断膨胀的恶性泡沫的威胁。回过头看,我不得不悲哀地指出:公共部门是助长公众这种过于乐观的预期的一部分原因。
虽然我已经表达了对恶性泡沫早期或预防阶段的政策共识的保留态度,但是后期或崩溃阶段的政策难题是,这些问题基本上会被忽视。让我失望的是,几乎没有对这些困难的正面讨论。
在泡沫的后期阶段,一方面,存在“太少,太晚”的审慎政策将危机推迟,以致造成更加严重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存在因政策过于大胆而导致经济被严重打击的危险。
但最困难的是在崩溃阶段正确地应对恶性泡沫。首先,崩溃的幅度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图4显示的是日本第一个房地产真实价格的走势。这里使用的是大东京RRPI指数,这是修正后的公寓价格指数(约占总人口的10%)。随后,依据标准普尔Case-shiller指数,我将美国十个城市的真实房地产价格进行加总(约占总人口的10%)。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幅度是显而易见的:日本的房地产实际价格的最低价只是其最高价的三分之一。现在在美国,房地产的实际价格低于最高房地产价格的40%还多。在这一刻,美国的价格是否已经触底目前尚不明确。在任何情况下,如此大幅度的下降都意味着经济平衡的重大调整。此外,这种大规模的调整对经济的持续复苏来说是必要的。在日本和美国,正在进行着从人口因素的积极面(人口红利)转向消极面(人口老龄化的负担)的调整,正如图1和图2所示。人口老龄化下经济平衡的重大调整,严重阻碍了常规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此外,过于悲观的预期也似乎恶化了政策有效性。
令人不安的事实是,在应对恶性泡沫的后期或是破裂阶段时,鲜有适当的政策。哪些工具是可以用的?其使用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
在9月的最后一天,美元兑欧元跌至八个月的低点78.41,而且第三季度美元指数创下2002年第二季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
日益缩水的美元
在日元重回套息以及欧债危机升级等因素的支撑下。进入2010年的美元在年初迎来了一波不小的反弹,并且一路奔至6月的阶段性高点88.7。然而,伴随着美国陆续公布失业率等差强人意的重要经济数据以及欧洲央行债券购买计划的启动,美元又掉转直下,数据显示,与前期高点相比,截止目前美元已经自由落体式大跌11%。
美元的贬值带来了其它非美货币的大幅“被升值”。在欧洲,欧元在第三季度兑美元大涨约12%,创出2002年6月该季以来的新高;在澳洲,澳元在突破了6月低点以来的关键阻力位后,一直延续反弹走势并正在向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发起冲击;在美洲。巴西雷亚尔成为了与美元相衬的全球最强势的货币之一,彭博资讯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初至今,雷亚尔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约35%;在亚洲,随着美元兑日元跌穿15年底线,日元相应地一路狂奔,资料显示,自今年4月以来,日元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0.2%。除了日元,亚洲其它国家货币也大幅持续升值,其中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接近13年以来的新高,新加坡元兑美元也摸至历史高点,韩元兑美元刷新半年以来的高位,人民币连续触及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高位。
美国的如意算盘
尽管目前的美元贬值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企等基本的经济生态相关,但很大程度上彰显出的却是美国政府对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运用的策略与战略。
美联储推出的逆经济周期的持续宽松货币政策成为了驱动美元贬值的直接力量。从目前来看,美联储将继续维持零利率水平,而且为了防止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美联储将重新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过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是美国政府不二的政策导向。事实上,美元的贬值已经让美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资料显示,从2007到2009年,由于美元贬值,3年中美国的贸易逆差从7100亿美元降为3800亿美元。
借助于美元的缩水以向外输出通货膨胀从而达到撇除债务的目的是美国又一十分巧妙的政策安排。资料表明,目前美国累积债务已经达到了13万亿美元,逼近其GDP的90%。一般而言,解决债务危机的正常途径是增收节支,实现财政盈余。然而,按照美国目前庞大的财政缺口。需要其财政调整幅度达到美国GDP的14%。这就意味着美国目前的所有税率都要翻番,而这显然是天方夜谭。不仅如此。由于美国“婴儿潮”一代出生的人口(7800万)陆续进入退休,相关财政支出将大幅增加,因此通过节省开支而消化债务之路似乎已经堵死。对此,美国政府只能将大量印刷钞票作为还债的最重要手段。
与出口与撇债相比,以美元贬值的力量刺激起国内的消费引擎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同样具有吸引力。作为对美国经济贡献率达70%的活跃因子,消费自金融危机后一直未见起色。据美国经济商会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美国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48.5点,退至今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不仅如此,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居民平均储蓄率升至6.2%,距离6.4%的历史峰值仅一步之遥,充分显示了美国居民消费意愿的下降。在货币利率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的情态下。美联储只有通过美元贬值才能达到将货币之笼中的“老虎”驱赶出来的目的。
袭扰全球经济
与美国经济可以从美元贬值中全方位获益完全不同,全球经济可能会因此承受更多的磨砺和灾难。
全球外汇储备大幅缩水是美元贬值可视性最强的结果。资料显示,目前外国所持有的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高达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将使各国蒙受巨大的损失。由于未来美元贬值更多地以实物形态呈现出来。同时汇率形态的贬值也成为常态,因此,各国外汇储备未来的缩水程度和频率将大大超乎从前。
国际金融市场因为美元贬值而发生剧烈波动是各国汇管当局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美元的持续贬值和波动频繁。首先会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交易增加和各种货币之间汇率关系的频繁调整,从而引致外汇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美元贬值会造成美元计价资产与其他币种计价资产相对价值的变化,投资者将因此对不同币种计价资产价值和收益率进行重估,并相应地调整金融资产投资组合,从而导致金融投机交易增加和资金的无序流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通货膨胀的全球性传递是美元贬值衍生出的灾难性后果。由于美元中期下跌的趋势基本确立,以大宗商品、楼市等为代表的全球硬资产价格将会在流动性的推动下迎来新一轮上涨;值得指出的是,作为全球通货膨胀的前兆,黄金价格目前节节攀高,并且已经突破1300美元/盎司的大关,而伴随着未来不长的时间内黄金摸至1500美元/盎司,全球经济将承受新一轮通货膨胀的重压。
新兴国家可能成为美元贬值的最大受害者,主要表现为从美国溢出的大量资金将流向新兴经济体寻找投资洼地,从而推升新兴经济体国内资产价格的飙升,滋生经济泡沫和金融风险。
货币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