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环境的知识

生态环境的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4 16:48: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环境的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环境的知识

篇(1)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

1.企业微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1.1 企业微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含义及其特征

当前,很多企业为人员的频繁流动以及人才的流失感到困惑和烦恼,并且随着区域经济的开放以及各地政府的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企业的流动性也逐渐加大。事实上,人员的流动和企业的流动迁徙犹如生物界中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一样,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环境适用不同的人员生存和发展,为人才的滋养、发展提供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区域状况支撑不同的层次和规律的企业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动态适应和自我调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2 企业微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是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一能量――信息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要素包括系统内的人力资源要素及与人力资源系统发生联系的环境要素,社会环境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环境的要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最大。文化要素包括文化差异与教育程度指标,制度要素包括市场化水平、基尼系数和安全感指标,经济要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指标。在人力资源的动态调节中必须协调三类调节机制,达到良好的调节效果。企业对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存在动态的适应,必须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薪酬制度的设计和激励机制的设计来进行,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进行搬迁突破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不断获得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改善。

2.企业微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

2.1 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软、硬方面

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构成与建设从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来看,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由软、硬两个方面,三个层次构成。

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硬的方面是指由企业内部的企业组织架构、作业流程、规章制度、升迁机制、企业治理结构、工作环境与条件、人事制度、管理模式;企业外部的法律法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信息化程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其他关联社会组织关系构成、合同契约等所构成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软的方面是指由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意识、工作作风、处世习惯、领导者的风范、管理风格、企业品牌;企业外部的民族文化、社会风气与习俗、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民族意识以及客户关系等所构成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企业人力资源的硬生态环境是看得见的,它的建设相对容易、时间短、速度快,一个企业的硬生态环境模式易于被另一个企业模仿。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硬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化可以采取自己创造、引进移植、混合杂交等方式,其成本相对较低,其变化形式既可以渐进,也可以飞跃;既可以整体性变化,也可以局部性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软生态环境是看不见的,它的建设相对难度大、时间长、速度慢,一个企业的软生态环境模式不易于被另一个企业模仿。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软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化只能采取自己创造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外部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即使借鉴也必须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其成本相对较高,其变化一般是渐进式变化,不可能是飞跃式变化:一般是整体性变化带来效果,局部性变化很难带来效果。

2.2 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构成层次

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核心层次是企业内部生态环境,它由企业内部软、硬生态环境构成,是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重点,它的状态的好坏对企业人力资源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大小;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外部关联生态环境,它是由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各种联系―客户关系、同业竞争关系、替代品竞争关系、企业所处行业状况、企业所在商会与协会管理状况等所构成,既有硬生态环境,也有软生态环境,是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的次主体和主要内容,它的状态的好坏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较大影响,也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大小,与企业内部生态环境的影响相比,这一层次的影响程度要小;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生态环境,它是由法律法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信息化程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社会风气、民族意识等构成的,它同样既有硬生态环境,也有软生

态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这一层次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影响程度要小于前两个层次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不包括这一层次,但是,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并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自身建设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3.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微观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建设

3.1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软硬两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从生态环境的软、硬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硬的方面是基础,没有硬的方面作保证,软的方面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软的方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高境界,离开了软生态环境的优化去建设、优化硬的方面,硬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再好的企业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作业流程等也就变成了空洞的摆设。

3.2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三个层次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从生态环境的三个层次来看,三者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方面,企业内部生态环境是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核心和主体,在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化管理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效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企业内部生态环境不是企业生态环境的全部,而是一部分,企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不能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生态环境这一层次,必须从生态环境的整体上,着眼于生态环境的三个层次来制定方针、目标、策略和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生态环境、企业外部关联生态环境是社会生态环境的构成元素,内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优化能够促进外部关联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改进,反过来,外部关联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又会影响内部生态环境的发展。企业内部生态环境不能独立于外部关联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而存在,企业内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优化要与外部关联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相统一和协调。

3.3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树立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观念

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要树立战略思想,把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并以人力资源战略为核心实现企业战略一体化。

3.4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要与企业的关键技术为核心

再次,企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要与企业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相结合。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企业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相结合,会使知识资本化和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相互促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倍数增加。

4.结语

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孕育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摇篮。

有一位经济学家对美国硅谷的形成曾作如下评述:有了好的体制,有了好的创业氛围,有了旺盛的市场摇篮,硅谷就会自己冒出来。硅谷是体制文化和市场的产物。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各种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不断壮大,经济和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当我们用这样的生态目光看待人力资源工作的时候,那么我们需要去接近和关心的知识与业务面就宽了很多,而且我们也知道我们需要聚集与投入心思的信息点与参与面也就宽了很多。点状的与条状的关心,已经会从观念上让数据解读能力、联系性的理解能力、整合设计能力、实操性的对策操作能力得到改善,而在这个人力资源体系中的工作者则要懂得充分利用与使用好这个生态条件。

当然,知识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借鉴其他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也可以参考大型企业的制度,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国祯. 正确认识“生态”含义追求最佳生态关系[J]. 林业经济,2003(7).

[2]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营,这就加大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民生活以及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无法为动物提供和谐美丽的家园,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破坏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找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这也是为了给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让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且也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对动物和人类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家园,这也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谐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激起人民对它的保护欲。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建设,并且可以让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已供它们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的寿命,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归宿。

2.对社会

企业在发展中有可能会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树木,也有可能会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破坏,也会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可以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尽全力去补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无法更好的完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的经济,这样就严重损坏社会效益。而且,又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这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这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他就无法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对突发状况也无法更好的解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素质和责任心,这会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细心,并且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样就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带来阻碍作用,这样也就自己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游行、讲解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付诸于行动,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生态环境部门在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并且对于在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并且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专业性课程的培训热情。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都完善,同时,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人民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就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就需要能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这也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国的有关人士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可是续发展[M].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话题[M].世界生态环境研究,2000.

[3]赵景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M].生态学报,1999.

[4]徐中民.可持续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M].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前言

环境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综合体,是保障人类依存于辽阔地球和生活发展的精神与物质要求的总和。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城市、县城以及乡村等,自然环境则是构成人们生存的阳光、土壤、水、空气、动植物等。上个世纪人类开始大肆违背自然的生态规律,导致森林和草原的面积逐年锐减、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水资源恶臭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是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法离开环境,同时环境又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处理好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矛盾关系,人们就应反省自我行为,将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并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代代相传环境意识,加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1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素材

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知识涵盖了生态环境,这些素材有效地推动着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环境教育素材并加以利用。对处于需要不断接收外界信息才能形成自我知识体系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基本意思,还要让学生领会明确的中心思想,进而逐渐构建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语文课本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教学素材有很多,例如《放小鸟》、《鲜花和星星》、《春到梅花山》、《这儿真好》等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教师在给学生教学这些课文时,首先要认真投入钻研找出知识的结合点,再在给学生教学新的知识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逐渐在自我意识体系中形成对环境保护和创造的良好意识。《放飞蜻蜓》和《狼和鹿》这些课文则是描写野生动物的,应侧重讲解其与人类生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并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懂得珍爱各种野生动物,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这些文章都是十分典型的生态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准确地展开这些文章内容进行教学,在给学生增加了新知识和丰富视野的同时,可以使生态环境意识在他们的脑中很好的渗透,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效果。

2强化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随着大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现象日渐加剧,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因子。因此,要改变此状况保障人们得以安全和健康的生存,就必须加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共同保护环境。对于很多意识还需逐渐形成的小学生而言,其看问题的方式和视角正在慢慢构建,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以及是非分辨和判断的标准,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借助有效的课本教学素材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将生态环境意识渗透入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不仅能使生态环境教育获得更好的成效,还能提高相关文章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内容,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好意境,感受自然界的缤纷绚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和切身进入自然探索的兴趣,进一步让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发地意识到需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想要在教学上为这一课本文章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每个绿意环绕的角落走遍,让学生以自己的感观器官去亲身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去嗅闻花香、青草香以及泥土气息,去倾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样能让学生全身置于大自然当中充分感受到它的美以及带来美好的享受,不仅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也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还能先行一步给学生上了一课,之后再进行课堂讲解教学自然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了。

3拓展生态环境教育范围

生态环境教育不是仅仅只局限在课文教学当中的,还需要教师有意地拓宽生态环境教育的范围,才能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效地渗透入语文教学里。可以开展口语表达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口头描述自然环境,不限制范围不论是思考、现象、感受都可以任意发挥;或者在作文练习时同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进行描写。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述能力,还能深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处景物进行写作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自己到校园或学校周围巡走一遍,实地观察完毕后确定自己要用以写作的景物,再进行查找或询问相关资料,比如建筑物的位置、走向、风格、材料、年代等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与分析从中得到感悟,进而结合自己看到的现象重点突出景物的各种特性进行写作。这是十分具有灵性的写作模式,不仅能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里,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卞海林.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新课程导学,2015(7):46.

[2]秦欢.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5(21):40.

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意识;调查分析;建议

近年来,辽宁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环境压力的缓解,生态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政府的规划,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每个公民都应该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将环保行为融入到生活中。

一、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因素

生态环境意识,是人们对自然生态自身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相关方面的了解、领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态度、行为动机、行为能力。关于生态环境意识的生成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有多种解释,本调查研究执行人从以往的经验观察、研究以及文献研究推断,在我国现阶段,影响制约市民生态环境意识的生成和变化的两个重要直接因素是市民的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广义的“发展观”(包括消费观)。

二、辽宁省公民环境意识现状

1、总体综合分值不高,知晓度、认同度高,而践行度低;对生态环境价值及环境问题的认知、认同处在浅层次;环保意识中功利性过强,而缺乏天然自然亲和意识。省内大多数人意识到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重存在危机感,51%的公民认为当地环境保护不好,30%认为当地环境保护一般,19%的公民认为当地环境保护很好。被访对象中47%的公民有参加过有关环保的社会实践活动,21%的公民有参加过有关环保的社会实践。

2、自然亲和力缺乏与自然自在价值的认知不足。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均发现,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中的一个特点是,很多市民已经失去对大自然的天然亲和、向往,对“山川秀美”的价值已经缺少应有程度的认同,对自然物的自在价值认同度也较低。在问及对居住环境选择的意愿,面对“绿色环境”和“方便”的取舍中,只有少数人态度坚决地选择了具有清新空气等指标的“绿色环境”(22.3%)。而多数人表现出迟疑,或选择了“方便”,这当然是现实生活压力的写照,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疏离自然的价值取向;从对动植物的自在价值和生命尊重权的认知、态度来说,多数市民的“环境意识”显然还没有延伸至这一层面;多数人基本上还没有关于“动物道德权利”的概念。在关于牲畜“人道屠宰”的问题上,通常受调查者只觉新奇好笑;而在回答“你对食用珍稀野生动物或使用珍稀野生动物制品的看法”时,50%以上的受调查者没有强烈的反对态度;而对于对人类没有直接价值的植物(假设的某种草)的看法,有将近一半(45%)的人不认为其具有保护价值(生态价值)。

3、保护环境的意义和动机尚不明确。在关于什么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意义”的问答选择中,有47%的受调查者赞成环境保护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征服自然、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满足发展的需要”的说法;有超过一半的人赞成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能控制自然,更持久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说法。同时有超过三成的受调查者不赞成“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平等尊重所有的生命形式”的说法。这都表明多数市民的“环境意识”还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之上,而没有升华为基于真正的生态主义价值观的“生态意识”。

三、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

我国公民生态环保知识缺乏,环保行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发展还不完善,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我国环境教育内容多集中在单一的环境知识和环境危机上,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意识培育,没有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当成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工程加以重视。

(二)公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淡薄

我国公民对生态问题关注度低是因为公民的生态忧患意识薄弱,没有对生态事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不关心所以不关注。同时,有关部门调查也显示,从公众主要使用的节能产品看,“节能灯的使用率为76.8%;其次为节能家电46.6%;第三为节水龙头31.3%;节水马桶17.5%”可见,我国公民在节能产品使用率方面相对较低。

(三)经济利益驱使

有专家指出,环境污染迟迟得不到有效治理,跟政府盲目追求GDP有很大关系。GDP成为一种追求,一份政绩,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和衡量标准,只要不改变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利益熏心的人就不会消失,这是一种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GDP一路高涨,自然生态破坏愈演愈烈。在强大利益的诱惑下,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是不可避免的。

四、培养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措施建议

(一)营造良好经济政策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所以解决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修正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以“GDP”增加值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价值取向,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加强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立法

建立起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举、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镇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并重,以及对环境决策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环境法制体系。环境立法要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重构现行的环境资源立法体系。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环境管理主体的组织建设、体制改革以及权力运行机制方面的立法。

(三)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意识的主要形成途径是通过思想灌输和教育。在培养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积极作用。首先学校要认真实施生态知识教育,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其次家庭要发挥教育作用,家庭为孩子进行环境启蒙教育,是环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 包庆德.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1-35.

[3] 樊宇.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困境与突破[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042-03

[作者简介]王倩倩(1986―),女,河北定州人,硕士,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生态危机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都着力推进应对生态危机的策略。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策略,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其生态道德水平和行为实践,无论对于当下还是后世都具有相当广泛和深远的意义。刘振亚从道德活动的视角界定“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生态教育的“实质在于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周精辟认为,“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当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补充;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互渗透”[2]。据此,笔者拟从课堂教育、环境、沟通、实践等四个方面,阐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并且将在其中贯穿强调图书馆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课堂教育

张忠伦认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伦理观教育和生态道德实践教育三方面”[3]。深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

(一)明确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

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生态环境问题随社会发展而日益凸显,很多科目的教学中多少都会涉及生态问题,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素材。作为授业者高校教师要有意识攫取课程中生态教育的相关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思政课中充分融入生态道德教育。

增设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系统、规范的课堂教育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堂成效会更明显。“增加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伦理知识,使其意识到我国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生态善恶观和生态道德责任,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上。”[4]

(二)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简单的普及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激发其对生态教育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生态道德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中,深化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识。例如,生态道德教育可借鉴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成果;借鉴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相关成果等等。[5]

(三)丰富生态道德教育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应当研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融入游戏、实验、调查、多媒体等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他们在真切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进而将学到的生态知识内化,并付诸实践。

二、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既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也是深化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塑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一是人文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感性认识,产生爱美的情感。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有利于构建校园的生态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自然生态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是加强生态景观建设,建成绿色、生态校园。创建绿色高校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种隐性和有效的方式。[6]在自然生态景观方面,尽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多种植树木、花草。图书馆也应适当种植花草,为学生创造清新愉悦的阅读环境。

(二)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

塑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潜移默化至学生的内心,进而影响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

宣传是塑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的关键。图书馆本身就有宣传教育优势,举办生态主题展览更能引起学生的了解与学习欲望;设置生态文化长廊和宣传栏,并在校园多处设置生态文明警示标志;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宣传生态知识。总之,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使得师生在校园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7]

舆论监督是塑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加大生态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实施舆论监督,图书馆可广泛参与其中。通过板报、网络、广播等方式,以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积极践行生态道德教育。另外可以设立举报站,鼓励学生将目睹的不文明的行为曝光,相互监督,从而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学会及时检视自身,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生态知识的交流

(一)加强网络交流

鉴于如今大学生网络活动频繁,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校园生态道德教育网站或者在校园BBS中设立生态道德教育专栏。邀请专家、教师通过即时互动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高校图书馆网站上可以设立生态道德教育板块,或者在网络参考咨询中,增设专门的生态道德教育咨询服务台,由具有相应知识的馆员或邀请该学科的专家,为师生提供即时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问答服务。

(二)加强面对面交流

虽然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无形中拉大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如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直接、效果明显。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辅以口语和肢体语言,感染力和说服力较强,交流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甚至会给他们带来某方面的灵感、启发等。在面对面交流中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社团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uman Library”服务。uman Library于2000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诞生,它是以“借人”的形式开展的,目的是通过对话,以其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减少偏见,促进宽容和理解。这项服务是将有相应知识或经验的人作为“真人图书”,让读者“借阅”,以便双方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图书馆可以发展有丰富生态道德知识或实践的“真人图书”,通过“真人图书”与读者的深度交流,读者如果很满意,也可以向自己的朋友、学生推荐参与该服务。从而,以图书馆服务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组建生态教育与保护社团。一方面该社团可以宣传及组织有关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方便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对生态道德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同时,社团成员也可以利用自己获得的生态道德方面的知识与周围的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和激发他们产生对生态道德知识的兴趣。

(三)加强校园生态文化活动的组织与交流

相应的社团、图书馆、学生工作部门等,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例如:1.举办专题知识讲座。选择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专题,聘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做专题讲座。讲座现场可以多设置提问环节,可以开展有奖竞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2.利用特殊节日,积极组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利用特殊节日宣传生态道德恰如其分,因为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的节日中,本身就蕴含了保护生态的意味。图书馆也可以利用这些节日,积极发挥宣传作用,制作条幅、海报等,宣传生态道德,深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3.组织学习生态知识活动,如知识抢答、旧物利用创意大赛、生态院系及生态宿舍的评比等。可以借鉴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态知识的过程中享受答题、博弈、挑战的乐趣,激励他们自发形成一种生态道德知识竞争的氛围,从而主动丰富自身的生态道德知识,以不服输的精神迎接挑战。

四、激励大学生自觉参与生态道德实践

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增强是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而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潜在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平时生活中能够自我约束,履行生态道德的要求。因此,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一)激励大学生自觉参与身边的生态实践

落实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从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文明的生活方式做起。引导学生爱护环境,讲究个人卫生,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折花草等道德行为习惯,从节约用水等低碳环保的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清理课桌文化,回收废旧电池、报纸,制作创意生态饰品等生态道德实践。

(二)激励大学生自觉参与社会生态道德实践

生态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1.公益活动。通过开展人人可参与的绿化家园、环保签名、保护母亲河、志愿者宣传等集体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体会生态生活的意义,从而促使其自我约束、自觉践行生态实践。2.调查研究。鼓励学生开展生态现状调查研究。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水、土壤污染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对社会和自身的危害,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PM2.5的检测。通过这些实践可以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生态现状,了解生态问题的严峻性,使他们能够深知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

总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研究课题,需要结合新的生态现状,结合各相关学科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此外,高校图书馆要努力创造条件,配合完成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2] 周精辟.人与自然之生态道德教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3] 张忠伦,田雅芳.浅析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4] 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5] 王敬华.国内生态道德教育研究述要与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篇(6)

如果将大学英语教学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相互作用和不断练习来维持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学角度与自然、社会和社会包含属性相同,而从组成部分又可将其分为教学环境和教学主题两方面,在大学英语生态学视角下,主要包括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两部分,其中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由于每个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各个主体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各个主体的影响。同时环境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所说的教学生态环境也不单指教学环境,也包含师生自身因素影响。从生态系统自身而言,生态因子进行着长期不断的循环。同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也是一样的,它的生态因子,也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进行着不断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师生利用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等进行知识交流和传递,在生态学视角下,更加侧重于师生的传递,摒弃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后,我们发现师生交流更加重要,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学英语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

2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状况

如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愈益深入,它逐渐打破了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生态平衡,而又没有相应有效的教育方法来替代,改革成效与预期成果有着较大的差异,不甚理想。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从英语小班教学逐渐转变为大班教学就可以看出来。这可以说是有利也有弊,就像一柄双刃剑影响着我国英语教学。同时教学环境对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但不利的教学环境也会影响教学质量。高校扩招行为增大了学生主体的复杂性,为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相对的学生学习压力也较大,难以实现对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环境平衡。教师和学生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方法早就习以为常,他们都将考试作为阶段性的目标,想要改变英语教育应试教育目标可以说是极为困难的,受此影响,教师和学生早已忘记了学习英语的最初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对教育思想的转变,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证书考取也是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一种限制,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与教学生态主体共同发展的原则,不仅制约了生态主体成长,也是教学生态系统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教学生态环境极为复杂,且大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仅为普通的专业课,教师对该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就将英语学习目标定位于各级证书考取上,除课堂外师生再无任何交流。往往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到手的同学仍不能很好地应对英语交际活动,不能将英语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实际活动当中,这是对英语课堂教学缺陷问题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与实际无法统一的重要表现。

3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平衡措施

3.1更新教学理念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生态学主要强调和社会自然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生态学视角下,要求学生与教师、教学环境的更好统一,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教学目标都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即使是建立教学生态环境的主旨也是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3.2从长远角度培养学生能力

可持续发展策略是生态系统中着重强调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长期发展更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提高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职场交际能力。

3.3认识到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维持生态系统中物种生态平衡是基本要求,教师和学生作为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发展是十分必要且必需的。传统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沟通,在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师生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知识,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问题,加深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增长、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3.4构建课堂生态环境

为了充分突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建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和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构建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根据分析总结,课堂生态要素主要由学生要素、教师要素、教学信息和环境要素四点构成。笔者在前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对生态课堂构建策略进行分析,而这两方面又分别侧重于人和环境两方面。我们就分别从动、静态角度来阐述课堂生态环境构建:从静态角度来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就是生态学中常说的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个条件相加之和。由物理环境、规范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仅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课堂生态环境也是由物理环境、规范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复合组成的环境系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也同样,而不同生态环境系统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大学英语课堂物理环境可细分为颜色与温度、光线与照明、设施与装饰等要素;社会环境可分为班级规模、校园语言环境、座位编排和师生生态位等要素,也可称作为课堂结构环境;课堂规范环境又叫课堂价值环境,主要由校风、班风、学风、教学方法、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目的以及师生关系等要素构成。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教学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4结语

篇(7)

1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

1.1评价目的生态系统管理服务是生态系统评价的目的,要求生态环境评价要在管理者的允许之下进行,并且要获得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在生态环境的评价中,生态管理管理者纷纷参与到其中,对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掌握生态环境的信息,然后制定科学的评价目标。在制定的生态环境评价目标的前提下,必须要获取管理者的大力支持,若是生态环境管理者不给予支持,生态环境评价目标制定工作则无法良好的展开,即便完成目标制定工作,也无法在实际当中展开。而生态环境评价完全为生态系统而服务,只有在管理者的支持之下,生态系统管理工作才可顺利展开。生态系统环境的评价目的就是生态系统管理服,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务必要得到管理者的支持,只有这样,生态系统评价工作的作用才得到良好的发挥。1.2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对生态环境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尤其是可行性,或是没有可行性,即便制定好生态环境的评价目标,也无法实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生态环境评价模式上,都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指标过多,而且指标当中的系数庞大,结构多样复杂,使用时存在很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评价模式的使用。生态环境评价模式的可行性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价值指标中存在的数据,必须能够采用现有的设备收集以及监测得到;其次,生态环境评价系的数据方便更新,达到管理的要求;再者,评价指标的目的、体系以及意义,都必须一一明确,而且都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特点;最后,指标体系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方便推广使用。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最主要就是具有可行性,采用评价方法来提高生态环境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1.3评价目标生态环境系统管理工作,在开展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掌握生态环境的基本信息,生态环境所收集到一些信息与数据存在问题,在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但是,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主要就是进行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让管理者可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生态环境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可快速掌握到所推出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了解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知道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将所收集到的生态环境情况,向外界公布,这样人们可了解到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因此,要求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要具有真实性,所公布的信息内容要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生态评价结果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评价结果必须要真实,这样人们才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变化情况,从而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

2结语

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评价目的、一个是评价的方法,还有一个是评价的结果,从这三方面出发,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石峰 单位: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