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交通工程就业去向

交通工程就业去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4 16:48: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通工程就业去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交通工程就业去向

篇(1)

近年来,毕业设计中存在着质量下降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毕业设计过程各环节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就业考研压力大,前三年学习累积的综合反映等。以上问题是对西南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南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调研结果。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共性不足:一是,选题较晚,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此时直接就业的学生正在找工作或已找到工作,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有效提高找工作时的竞争力;二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单一,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不一定社会需要,创新性不足。三是,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和人机工程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四是,学生在选题方面比较被动,无法主动将自己的学习兴趣、可能就业去向兼顾起来。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的调研,可以看到我校在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方面制度是比较完善的,措施是严格的,应该说已走在大多数院校的前列,但是由于我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较晚,我们认为,我校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没能及时解决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内容设置、教师指导以及考核标准等的改革;没能及时采取对策减轻或降低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些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对毕业设计的冲击和影响;没能充分考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工程训练对学生团队意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没能完全将毕业设计的一些工作环节规范化、标准化;没能从专业、组织的角度为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提供详尽的服务手段等。比如,在毕业设计程序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没有毕业实习环节,不利于毕业设计联系实际;二是,毕业设计成绩,并未由非指导教师批阅毕业设计论文,并打分,答辩时指导教师也没有回避,反而参与了答辩并最终给出了综合成绩。这些都是制约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工作上台阶、适应新形势的瓶颈问题,我们应针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改善。

二、社会需求和毕业去向双重引导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选择上考虑学生去向和兴趣,在近年的局部试验已证明这一模式可以增强读研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竞争力,在很多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我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相信如果进一步改革,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将有效的提高毕业生在职业生涯的竞争力。

2.建立来源于社会需要并不断更新的毕业设计题目库。

通过编制调查表,选择主要行业如化工、石油、消防、建筑、交通、煤矿、冶金等,在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在对口的政府部门如安监局、消防队、应急指挥中心等,开展调研工作。组织教师对获取的调研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可选的毕业设计题目。

3.建立一次多选题目,二次定题的选题程序。

将选题工作提前至大三第二学期末,并可多选题目,通过调研完成多个综述,这样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学生进一步认识选题内容后,结合自身兴趣和毕业去向,二次定题,并进一步调研,完善综述。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保证所选题目是基于社会需要和学生去向的原则。

4.增加非导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并实行答辩时指导教师回避制度。

以上四项改革主要体现出本项目的“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的选题原则,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答辩程序”的立题宗旨。

三、预期成效

1.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双重引导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模式,将一次选题定题的程序改为一次多选题,二次定题,并以社会需求视角,以学生就业去向为指引,规范毕业设计选题、综述、开题、设计、结题等一体化流程工作模式,是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主要目的,实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内容设置、教师指导以及答辩考核等的改革,贯彻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

2.调节学生就业和毕业设计间的矛盾。

篇(2)

从现象来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之后,接受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本科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新增适龄劳动人口进入劳动就业市场的普遍性身份。本科及其以下层次高等教育虽依然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主体但随着社会学历层次的普遍提高,本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占有社会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位等方面的竞争力明显下降,本科层次以上的研究生成为人们主动争取社会流动机会的重要渠道。但从培养目标来说,研究生教育更多地指向学术性目标。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研究生作为获取更高专业化岗位的手段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

一、适龄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巳普遍提高

1.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学历变化趋势

适龄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这已是一个国际性现象。OECD的《2008教育一览》显示,经济合作组织的30个国家中,适龄劳动力人口(25-64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2006年平均达到27%,其中16个国家的这一比例已达到或超过30%(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爱尔兰和瑞士外,其他14个国家近五年内适龄劳动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均有明显上升,16个国家的这一比例在2006年达到了30%2001年只有6个国家超过30%;而在更早些的1998年超过30%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加拿大和芬兰4个国家。

2.高等教育的高入学率带来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压力

适龄劳动力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例的提高,是近年来各国持续维持较高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的直接结果。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0ECD国家只有3个,到2000年超过这一比例的国家有9个,到2005年超过这一比例的国家更是达到了17个国家。其他国家的这一比例基本超过了30%(墨西哥、土耳其接近30%)。

高等教育的高入学率对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劳动力市场而言,它是保证未来新增适龄劳动力人口继续维持乃至进一步提高教育程度的重要基础;X对高等教育体系自身而言,它对本科以上的教育层次带来了很大的扩张压力,研究生教育规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只有进行适度扩张,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本科毕业生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从中美两国近年来的研究生与本科生规模增长速度来看,研究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基本上都快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并持续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比例状况下,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攻读更高层次学位的比例必然相应提高,因为即使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依然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增大之后,从整个社会来说,依然“不存在一种社会大众群体跨越之后就能变成精英群体成员的绝对的教育门槛”,研究生教育必然会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承受明显的扩张压力。表2的数据显示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长速度已开始超过本科生规模的增长速度(个别年份除外),表3则显示了部分国家研究生规模绝对数量的增长。

二、规模扩张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出了要求

1.在职研究生数量增多

如同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高等教育的入学者身份发生明显变化一样,规模扩大之后,新入学研究生的身份也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职研究生人数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从表4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美国和英国注册研究生为在职研究生(part-time)虽然自2002年以来,在职研究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于在职研究生所占比例的基数本身很高,且从绝对数来说,在职研究生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大。另外,与英美两国的趋势相反,近年来中国在职研究生规模和增长速度都呈上升态势。2003-2006年间,在职研究生的规模增加了99.3%,在整个在校研究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了4.1%,比在校研究生整体增长水平高出近30个百分点。

在职研究生规模的持续增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加入到研究生教育的队伍。在校研究生群体的身份变得比较复杂,他们还具有研究生以外的其他社会身份。与全日制(full-time)研究生不同的是,研究生学习不是他们接受研究生教育期间的惟一主要任务。在职研究生的就读目的和教育要求,是否能够在以往的研究生教育框架和模式中得到满足,是当前和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不可忽视的问题。

2.研究生就业去向发生变化

中世纪大学诞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经是大学教师的执业资格。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提高,以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与大学教师等学术性岗位的联系变得不再紧密;另外,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也使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个人目的发生变化,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远远超越了学术性岗位的界限。

表5是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单位近年吸引了上海交通大学约一半的毕业研究生,虽然比例有下降趋势,但从绝对数来说,企业接收的毕业研究生仍在不断增加;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接收毕业研究生的传统重镇,依然是毕业研究生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去向,但与企业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吸纳能力已大幅度下降;政府与事业单位、金融业等成为吸引毕业研究生的新领域其吸引力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研究生就业去向的多元化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其它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样如此。如美国科学院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1995年的《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指出,在很多学科领域中,至少一半以上的博士们是在学术领域以外的商业、政府和非盈利性组织工作,因此,传统的以服务于研究兴趣和补充学术研究队伍为基本去向的博士教育需要改革。142004年发表的一份关于英国博士在本土就业领域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765名在英国本土就业的博士中,48%就职于教育部门(18%从事科学研究,22%是在教学岗位上)其中83%在高等教育机构内就职;制造业和卫生健康部门分别吸纳了16%左右。

可以看出,包括博士在内的研究生就业去向开始呈多元化趋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对毕业研究生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行业成为吸纳毕业研究生的主要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将选择在非学术性岗位就业。

研究生就业去向的多元化,实质上来源于两方面力量的推动:首先,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过程中,高校和科研单位等虽然既需要、也可能同步增加学术性岗位,但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研究生规模的扩张速度超过了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学术性岗位的增加速度,这势必造成高校和科研单位能提供的学术性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研究生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用性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在提高,对新增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这一点上,研究生比本科生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即使选择在非学术性岗位就业,毕业研究生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与其所具有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明显相关。

表6显示,不论中国还是美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达到或超过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规模,可见,以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超过高校能够接纳和吸收的能力,研究生就业范围和领域分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研究生内部来看,博士和硕士的就业去向还有一定的差别,仅以表5为例,研究生群体在高校的就业比例不到15%;而在博士群体中,这一比例超过40%。研究生就业去向的这一变化,既是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自然结果,也表明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人才素质同样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研究生教育目标和模式变化的基本趋势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以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成为必然。正如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观、质量观都需要变化一样,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

1.转变研究生培养目标一重视专业性目标在研究生教育只能向社会极少数人开放的时代,选拔和培养能够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探究未来世界的知识精英,是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责任。但当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在社会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时候,追求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便成为社会中较为普遍的选择研究生教育规模势必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水涨船高。目前,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在校研究生数量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左右,并且各国研究生数量均明显上升,从这个角度说,研究生教育不应该同时也不可能局限于培养高校师资和后备科研人员,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高素质的研究和从业人员,同样是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重新审视研究生教育目标,除保留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目的,还需要认真对待行业需求对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将行业需要的专业性研究生培养目标纳入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丰富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方向。

篇(3)

我校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创办于1988年,该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广东普通中专的骨干专业,创办初期,我校城市燃气专业主要是为广州市煤气公司代培燃气中专生,随着广东省燃气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针对广东省气源主要是LPG的特点,加强学生对LPG小区气化、储存、运输、销售、灌装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校燃气专业毕业生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九市的管道气公司、工程公司、一、二、三级气站和燃具厂。他们逐渐成为燃气业必不可少的基层骨干力量。

为了更好地适应广东省燃气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94级和96级两届毕业生做了比较详细的跟踪调查和分析,旨在反馈市场信息,明确培养目标,从而提出今后我校城市燃气专业的发展策略。

1基础资料

1.1调查对象

燃气专业94—8班和96—17班的毕业生。1.2 94—8班就业情况

94—8班的学生至今已工作2年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目前已成为企业的基层骨干力量,就业情况见表2。

1.3 96—17班就业情况

就业情况见下表3。

2资料分析与对策

2.1学生就业率

学生就业率。

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8%,近年来我校燃气专业在行业中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已开始认识到了我校燃气中专生在生产基层所起的作用,但是仍有部分企业认为中专生可有可无,可以用其他人来代替,还有一些企业不了解本专业。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此外,一些非专业对口但效益较好的单位,提前来校招聘,令后来的对口单位无人可招,供不应求。

对策:

今后将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技术信息交流,加强学校对外的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年会、信息技术交流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2)利用学校有利的教学环境、实习实验环境和师质队伍,为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例如:我校燃气专业为行业人员提供了燃气函授中专、大专的培训;近期我校与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合作成立了广东港华燃气技术培训中心,推广香港中华煤气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行业新技术、新工艺。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邀请有关人士作职业技术讲座,学习行业新知识。

(4)优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专业实操技能的高素质中专人才。

2.2性别对本专业就业的影响

由于燃气行业的特殊性,给女生的就业带来了一些困难,两个班的男、女生就业情况见表5。

(女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专业对口女生数/女生数)

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女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很低,而男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可达到六成以上,主要因为燃气行业的特殊性,气站一般在较偏远的郊区,不太方便,而且学生最开始是从操作工做起,男生在生理上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男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喜欢。

对策:

考虑到行业的特点,今后在招生时应保持适当的男女比率,最佳男女比例为8:1,同时,应提高女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打字、绘图、制表等)、燃气工程的设计、预算以及客户服务的能力,使女生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3就业单位分类及岗位群教学

两届学生在本行业中的就业单位。

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98年学生的主要去向是三级站(39.1%)、燃具厂(26.3%)和终端用户服务部(13%),主要原因是当时LPG终端销售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大量引进人才,2000年学生分配去向有所改变。到三级站的人数由39.1%下降到23.8%,到二级站的人数由0上升到19%,一级站由4.3%上升到9.6%,同时到管道气公司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广东一级冷冻库的投产;二级站进入终端市场的竞争;管道气公司注重基层人才的储备,为今后天然气到来作准备。

学生的去向按专业技能和岗位群来划分可分为三个方向和如下这些岗位群:

(1)燃气的管道输送与工程施工方向

燃气的管道输送主要是指瓶组站、气化站、油制气、代天燃气、天然气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管理及维护、抢修,工程施工是指燃气户内、户外管及附属设备的施工、气化站、瓶组站的施工。

对应的单位:煤气公司、燃气工程公司

从事岗位:管网设备运行工、瓶组站、气化站运行工、客户服务人员、燃具的维修工、事故抢修工、燃气工程施工员、施工监理员等。

所需技能:管网及设备的运行、维护、抢修、识图、管道设备的安装、焊接、施工的质检等。

(2)燃气的灌装、储运、销售方向

燃气的灌装、储运是指LPG来至进口或国内炼油厂,通过槽车、槽船运输到二级库或三级库,再以零售或批发的形式卖出。燃气的应用是指燃气在民用、工商业用户、工业用户中的使用。对应单位: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终端用户门市部从事岗位:灌装工、罐区运行工、维修工、储配站安全技术员、销售员等。所需技能:灌瓶、装卸槽车、灌区的运行操作;压缩机、泵等设备的维修、保养;站区消防常识、紧急事故的处理、识图;LPG销售技巧和市场分析能力等。

(3)燃气的应用方向

燃气的应用包括燃气在工业、商业和民用中的应用,主要指燃具的设计、制造、检测。对应单位:燃具厂、燃具的检测中心从事岗位:燃具厂、检测中心操作工、质检员、技术员等。所需技能掌握燃具的结构、原理、使用、维修、检测等。

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的去向与行业的发展动态密切相联,因此,我们应根据燃气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燃气中专人才,注重岗位群的培养,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由于LGP作为补充气源将长期存在。因此应继续加强LPG一级、二级、三级站、小区气化站运行操作人员、业务员、安全技术员、基层管理人员等岗位群的培养。结合我校投资60万的液化石油气仿真基地,加强学生灌瓶、装卸槽车、气站运行操作、储罐维护保养、紧急事故抢险等专业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校考取中级液化石油气操作工上岗证。

(2)考虑到未来广东进口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实施。应加强学生天然气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天然气管网运行操作、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员、监理员等岗位群的培养;结合我校燃具拆装维修实验室、燃气测试实验室,加强学生燃具安装、维修、测试等专业技能;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燃气户内管、户外管及设备的安装和工程监理等专业实操技能。

(3)随着双燃料汽车、燃气汽车的推广,我校燃气专业应结合我校汽车专业的优势,增加燃气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双燃料汽车的改装、维修、加气站设计、施工方面的专业人才,并计划编写《燃气汽车》教材。

2.4学生的发展情况及再教育

调查发现,我校毕业生一般从企业的基层作起,经过几年的奋斗,有相当部分学生已成为气站站长、技术员、业务科长等基层管理人员,下面比较一下94—8班和96—17班两届学生的发展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96—17班工作5个月86%的学生在基层做,而94—8班的同学工作两年后,87%的学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我校燃气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的发展过程是从基层操作工到基层技术、管理人才,然后继续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对策:

我校燃气专业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行业的特点,学生今后的工作地点可能是比较偏远的郊区气站,工作性质可能从操作工做起,因此,平时老师就应该教导学生。好高鹜远、见异思迁、怕苦怕累将一事五成,只有吃苦耐劳、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成为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

(2)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

通过历届的毕业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不再是单凭学习成绩,而更看中学生的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特别是LPG销售、客户服务、抢险维修等方面的工作将面对千家万户,因此行业的特点,对学生的自身素质要求更高,目前,我校学生课余州司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司仪比赛、演讲比赛、摄影、跳舞、足球、篮球比赛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学生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计算机广泛用于生产、管理及服务,中专生应能熟练操作,在校考取计算机软件工中级证和计算机绘图员中级证。

(4)用户对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基层实践人员,中专生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能分析市场需要,与公司管理层一道推出优质服务项目。

(5)国际交往频繁,外资公司带来的将不单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中专生应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与外界初步沟通,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6)为适应市场,各公司将更注重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问题。中专生应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知识和经济分析能力。

篇(4)

热门专业 就业不热

填报志愿时的热门专业,未必是就业时的热门专业。而高分录取专业,也未必意味着系上了就业的“保险带”。某名牌大学金融学专业今年录取的新生中,有99%的学生是第一志愿填报。该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第一志愿填报率达到91%。但是这两个专业在就业时,和同一大类的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率反而排在后面。

在另一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第一志愿填报率达到80%,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却只有16%是第一志愿填报,位于所有专业排列的倒数第三名。可事实却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次就业率达到100%,排在所有专业之首,生物技术专业相反却较低。同样的情况还包括,该校第一志愿填报率只有30%的基础医学专业,一次就业率也是100%。

据某高校长期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介绍,那些被考生和家长追捧的填报志愿热门专业,其实基本上都不是就业的热门专业。仅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例,虽然该专业招收的第一志愿填报学生在各高校都名列前茅,但近年来,几乎所有大学同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都排名靠后。

专业填报 盲目跟风

高校对近人学的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6成左右学生对所学专业表示满意,其余均表示希望重新选择专业。即使是那些在所谓热门专业就读的学生,也只有3成坚持自己的专业选择。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受到亲友和老师的很大影响,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点。

根据复旦大学对自主招生入学学生所做的调查,有28.9%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因为听说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而改变初衷。有关专家分析,正是社会舆论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大学校长论坛上,许多大学校长在为同一个问题而苦恼:现在的家长和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都是“唯专业论”,导致有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热得发烫,所谓的“冷门专业”又受到歧视。

关注人才需求信息

“其实我们一到填报志愿时就没方向,因为学校的专业介绍看上去都差不多,即使要咨询,也不知道问哪个部门合适。”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最近的招生咨询会上,不少家长面对琳琅满目的招生信息显得无所适从。

篇(5)

王荣禄(长安大学招办老师,从事招生工作5年)

Q:众所周知,长安大学是理工科专业较为强势的大学,王老师您在长安大学招办任职许久,能简单谈谈贵校这两年文科类专业招生的态势吗?

长安大学是首批“211工程”重点大学,公路交通学科享誉亚洲,工科学科特色鲜明。学校目前发展起来的文科专业共有11个,分别为文学传播类(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广告学),外语类(英语、日语),管法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旅游管理),会经类(会计学)。每年文史类全国招生总计划约为500人,占长安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12%。文史类分省计划多在15人左右,全国近两年文史类录取线呈现平稳上升态势,2012年多数省份录取线高过一本线20至35分,为了方便学生报考,文史类分省计划一般不作大的调整,分省分专业录取线可参考《求学》杂志增刊《录取专刊》或登录长安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125.76.215.86)。

Q:贵校在理工类学科方面的科研投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么贵校对文史类学科方面有没有什么优惠政策呢?

《教育部简报》[2012]第208期提到“长安大学在中国进步最快122所大学中排名第六”,除了多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在三大行业学科领域的厚重积累以外,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办学也是长安大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保持鲜明的工科特色,保证优势学科优先发展的同时,学校非常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且优先在诸多人文学科领域进行国际交流和交换生培养,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多个专业首批纳入学校“中美(中英)1+2+1”人才培养计划,所有文科专业均纳入赴台,赴韩、日交换生培养计划,为人文学科和本科生培养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学校在见习岗位选配、校内办公实习、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也优先为文科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得文科生的培养更加全面、更加务实、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Q:在这一方面,国家出台过相关的优惠政策吗?

近年来国家在公务员、事业单位、选调生等多项招考方面放宽了对文科生专业条件的限制,为文科生提供了更多接受公平选拔录用的机会,同时由于长安大学的学科优势,多个省份在行业编制招录尤其国土资源行业的事业编制招录环节也直接按照毕业生双向选择录用方式接受长安大学毕业生。

Q:其实同学们进入大学之后,最关心的还是四年后的去向问题,老师能简单谈谈理工类大学里文科生的就业前景吗?

拿长安大学来说,文科生就业优势在于学校紧跟公路交通、地质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是这些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文科生除了学习一般专业课程外还会涉及行业特色学科,比如会计学偏向交通会计,英语、法学、管理等学科门类也立足行业进行培养。很多理工科大学的情况都与长安大学类似,所以在选择志愿时,考生要明确自己的志向,来理工科大学读文科,就得做个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人。

Q:根据老师多年来的经验,有没有什么忠告要对文科类考生说?

在大学里,包括以后进入社会,都是那些热爱专业、热爱行业的同学更容易得到好的发展,所以我想对每位考生说:你之所爱便是最好。喜欢一所大学,喜欢一所大学里的某一个专业,就请你为之努力,相信你会不断走向灿烂。

职务:大学城管家、公仆、头儿

职权:管理大学城内大小事务,努力搞好城内景点、设施的建设,扩大城市范围,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城里游览、定居。觉得好就常来哦!

薪酬:游客和赞誉。(不要让我破产啊!)

篇(6)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28

The Exploration and Setup of Course System with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Yu

(School of Mechatronics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By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catalog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we had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setup of course system with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original speciality and backbone subject and the advantages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is reform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vehicle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hip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y of railway vehicl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 for talents, the course setup can provid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the students by building the featur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by amending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Key words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teaching reform

1 背景

2012年以前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归类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于材料类专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按照学科分类,结合我国国情设置专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归类到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专业通常包含三个方向:模具、焊接、铸造。①借此新版本科目录调整之际,我校将机械设计制造的模具方向进行调整,同时以白车身焊装和船舶建造为特色增设了焊接工程与技术方向,合并后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针对该新专业,我校构建了符合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课程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 现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调整开设的专业。十多年来,国内各有关院校相继制订了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实践证明,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为原来老专业课程的增减,有机整合力度不够,学生们觉得专业课程太多太杂,而用人单位又觉得学生们缺乏工程知识、动手能力差,与毕业后的使用要求有距离。②③④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其专业具有不同于其它相关专业的特点:对材料学以及工程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掌握得比机械类专业要高;另一方面,对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比其它材料专业要求更多。因此,我国有的高校把该专业归属到机械学院,有的高校把该专业归属到材料学院。

目前,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类型可分为三种:⑤(1)综合型。以原有专业为基础,整合出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再另外增设一些具有共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虽然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拓宽,然而受学时的限制,授课内容的深度得不到保障。(2)机械类。课程设置向机械类专业倾斜,只保留最基本的材料成型加工课程。此类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培养的学生在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3)材料类。课程设置更侧重材料学。此类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培养的学生,材料以及成型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

重庆市内高校如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也开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但是以上高校该专业都开设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而不是开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因此,课程设置偏重材料学科,对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较为欠缺。然而,从学生的就业去向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毕业生大都是在机械制造行业就业,因此加强其机械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正因为如此,在众多业内人士的呼吁下,教育部2012本科目录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归类到机械一级学科下。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由于不在机械学院,因此与机械和车辆等学科的接合比较欠缺。而重庆交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归属在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与机械和车辆学科接合紧密,并将逐步向船舶建造以及轻轨车辆制造延伸,因此本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交通特色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3 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在金属塑性成形、高分子材料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等领域,本着服务重庆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汽车摩托车、轨道车辆、船舶等制造业的需求,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

建立交通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行业背景,结合船舶制造发展船舶焊接,设立焊接工程与技术课程群;结合车辆工程发展汽车制造,设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群。

交通特色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依托,以车辆工程和船舶建造为特色,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学科和师资的优势,将机械工程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很好地进行了结合,有显著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在2012以前的我校专业设置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的一个方向,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以及造化方面的课程偏多,学生在机械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较强。但是在教育部2012新本科目录中,模具设计与制造被归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课就不再沿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基础课,而是与材控专业下的另一个方向“焊接工程与技术”进行整合,对机械类与材料类基础课的平台课程进行了建设。

(2)加强工程实践能力。除实习和课程设计以外,增设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模具结构与加工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等材料类平台实验,其中工程材料基础实验安排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实验、钢的热处理实验和碳钢热处理后的基本组织鉴别实验等实验内容。模具结构与加工实验安排了冲压模具拆装实验、金属板材冲裁加工实验、注射模具拆装实验、塑料的注射成型、模具零件的电加工实验等实验内容。由于模具行业经常需要处理复杂曲面的模具型腔,因此常常需要使用三维扫描和逆向建模等技术,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了三维逆向扫描的实验和熔融沉积快速成型实验。

(3)注重计算机技术与材料成型加工技术有机结合开设计算机在材料成型中的应用、聚合物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与分析、CAD/CAM技术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现代工程意识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其应用计算机科学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⑦为了能够分析模具强度,有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弹性有限元的知识,能够使用ANSYS软件进行强度分析;另外,由于工程问题往往具有参数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为了找到最佳方案需要对参数进行优化,因此需要学生具备最优化方面的知识。考虑到上述两因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包含有限元、最优化和可靠性三方面的内容。

(4)突出交通特色。面向我校优势学科车辆工程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进行了汽车制造所需基本知识的相关课程设置,例如“车身结构与设计”和“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设置了船舶建造工程相关的课程以及轻轨车辆制造所需技术的相关课程。考虑到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特别开设了“车身轻量化材料”,主要向学生介绍当前在车身中应用越来越多的高强钢、铝合金和镁合金等先进材料。

(5)紧跟时代先进技术。据用人单位反映,当前很多高校的课程内容已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陈旧。因此,将当前制造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例如热冲压、渐进成形技术等进行梳理进而开设相应的课程。特色课程有“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特种塑性成形技术”。

(6)服务地方经济。根据重庆市政府出台的“重庆市十二五工业振兴计划”,未来重庆市将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因此,根据当前企业急需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4 结束语

本专业要求学生最终达到具有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加工、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材料成型工艺设计以及成形装备设计等领域从事技术应用与开发、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修改与完善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保留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方面的课程,同时增加特色工程技术类课程,体现了该学科与本校优势学科车辆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融合,有效地突出学校的交通特色;此外,课程体系还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拓宽未来的就业领域。

注释

① 郭建,徐向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中国冶金教育,2012(2):26-29.

② 徐峰,冯小朋,夏鹏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色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30-31.

③ 陈丁桂,陈文哲,陈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91-92.

④ 范钧,王雷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03-204.

⑤ 戴晓元,寇丽丽,华熳煜.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10(12):173.

篇(7)

【关键词】广西;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缺口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加快,广西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得到迅猛的发展。2016年6月,南宁地铁1号线南湖至火车东站段开通;截至2015年年底,广西高速公路里程达4288公里;2016年,广西高铁里程达1812公里,占全国高铁里程的10%。“十三五”规划期间,广西的城市轨道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还在进一步推进。然而,广西为山区、丘陵地貌,山区众多,路网的建设就避免不了要修建大量的隧道,城市轨道建设也主要为地下工程建设,这需求大量工作在一线岗位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这部分人才的供给是否充足,将直接影响到广西路网建设的推进。

一、人才需求分析

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是指熟练掌握地下与隧道工程的施工技术、工程检测、工程试验、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等技能的工作在一线岗位的人才,服务于城市轨道建设、公路隧道建设、铁路隧道建设。广西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高速公路往山区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都需求大量的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

(一)广西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急需大量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有人说,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发展世纪。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资源的过度开发,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交通拥挤和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因此人们不得不向地下要生存空间,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而带来的压力。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可以预见,充分发展地下工程将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型城市大都在大规模地建设轨道交通或酝酿建设轨道交通,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期。目前,国内至少有40个城市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加快,南宁市将建成区域性国际城市,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四横四纵”、“四主四辅”8条线构成,总长约252公里,设车站184座,概算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当前,南宁地铁1号线已于2016年12月开通,2、3、4、5号线全部在建。2号线一期计划2017年开通,3号线一期计划2019年开通,4号线一期计划2020年开通。2-5号线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29.37亿元,到2021年,南宁市将形成5条运营线路、总长128.2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另外,柳州市规划至2030年,建设轨道交通4条。近期规划(至2020年)实施1号线、2号线。1号线线路全长约45.6公里,其中高架线长度约42.42公里,地下线长度约3.18公里(穿越火车站段),工程总投资约126亿元;车站35座。2号线线路全长约27.75公里,高架线长约25.48公里,地下线长约2.27公里(穿越柳江段);工程总投资约60.18亿元;设车站22座。1、2号线总长73.35公里,总投资186.18亿元。桂林市目前也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目前正进行网线规划布局,计划建设4条轨道交通。综上所述,至2021年左右,广西区内至少建成城市轨道交通201.65公里,若按每公里配备15人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未来广西轨道交通建设至少需求3000多人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

(二)广西高速公路向山区挺进急需

大量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隧道工程在公路网建设中也显得愈发重要,在当今公路网建设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高速公路开始逐步进入山区已成为当前路网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20多年间广西修建高速公路都是占用了地形条件相对比较好的走廊,都是先修比较好的地方。今后,随着国家土地政策越来越紧,广西修建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更加向山区里面延伸,路线走廊越来越狭窄,隧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底,广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8公里,87个县(市、区)通高速,还有21个县(市、区)尚未通达。剩下的21个县都是一些车流量少、经济不发达、地形条件恶劣的地方,总里程达3700多公里,桥梁与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较高。2016年广西续建高速公路项目共29个,建设里程3102公里,总投资约2697亿元人民币。全区力争在202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至2020年底,广西高速公路总里程将突破8000公里,形成“6横7纵8支线”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全区所有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由于广西地形以山岭连绵、山区广大、平原狭小,丘陵错综著称,待建的3700公里的高速公路也主要穿越山岭地貌。为了使山区高速公路和铁路达到更安全、更快捷、更环保、更节约的目的,隧道的作用是巨大的。若广西剩下的3700公里高速路建设按20%的桥隧比计算,则隧道桥梁的里程达740公里,按每公里桥隧建设需求10人高技能型人才,则未来五年,高速公路建设至少7400人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高技能型人才。

(三)广西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急需

大量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自2013年底广西开通高铁后,高铁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广西境内拥有7条高铁线路,高铁总里程1812公里,动车通达14个设区市中的11个,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铁路网新格局。高铁里程全国高铁总里程的十分之一,跃居我国前列,实现从“路网末梢”到区域枢纽的重大转变。到2020年,广西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高铁经济圈,并依托建成的高铁网络加快打造“一轴一圈两带多组团”的高铁经济带空间格局。建成以南宁为中心的“12310”高铁经济圈:1小时通达南宁周边城市,2小时通达全区设区市,3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10小时左右通达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初步测算,到2020年,广西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7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里程达到2500公里左右,累计投资规模约3600亿元。鉴于广西的地形,高速铁路建设桥隧里程占总里程的比例很高。例如,贵广高速铁路,桥隧比为92.1%。若以50%的桥隧比计算,未来五年计划建设高铁1700多公里,则桥隧占的比例为850公里,按每公里需10人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计算,未来五年,广西高铁建设则需求8500人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综上所述,广西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急需大量从事地下与隧道工程建设、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的系统技能和过程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人才需求数量约为18900人。

二、人才供给来源分析

在当前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在岗的人才来源渠道多样化,总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源于本地区高职院校地下与隧道工程本专业的毕业生。广西目前只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已毕业的学生100人,在实习的学生50人,投入一线岗位工作的学生共150人。第二,来源于本地区高职院校类似专业毕业生。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路桥类专业、轨道类专业毕业生,每年约有1500人从事地下与隧道工程相关工作。自2015年开始计算,至2020年,累计有7500人。第三,来源于区外高职院校本专业或类似专业毕业生。来源于区外各个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毕业生每年约300人,自2015年开始计算,至2020年,累计有1500人。综上所述,预计区内未来5年大概有9650人高技能人才从事地下与隧道工程一线岗位工作,还有9250人的缺口。若这9000多人的人才缺口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广西城市轨道、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发展,如何解决人才缺口问题迫在眉睫。

三、人才培养途径

(一)鼓励高职院校开设地下与隧道

工程技术专业。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必将带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态势,广西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将长期出现供不应求。然而,目前区内只有一个高校开设有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为适应我国和广西城市轨道、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对地下与隧道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国家应适当给区内高职院校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区内高校开办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或扶持相近专业,可填补广西在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新发展。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地铁、铁路和公路的岩土、地下结构工程,隧道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检测、维护与加固改造等技术工作,并在工作中具有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科层次的高技能型人才。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地下与隧道工程施工一线,毕业生主要去向是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目前全国该专业毕业生供求比一直在1∶3以上。按广西铁路、高速路和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规划,在未来的5年内广西至少存在9250人的缺口。按目前状况发展,地下与隧道工程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今后一定时间内地下与隧道工程人才仍将供不应求。

(二)促进校企合作

鼓励区内高职院校与地下与隧道工程行业的企业单位如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铁路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展开深度校企合作,或订单培养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企业单位可以解决人才缺口问题,院校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就业岗位,互利双赢。1.企业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生产实践锻炼提供场所,每届学生可首先选择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2.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参与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专业师生举行专业技术讲座,为课程实施讲练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提供真实的项目和素材。3.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合作企业内。4.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探索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要求,开设各种技能方向的班级。5.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进行工种鉴定。举办地下与隧道工程管理与技术人员等培训班,进行施工员、测量员、试验检测员、安全员等职业技能鉴定。6.企业支持专业办学。以企业冠名的方式在专业中设置奖助学金,捐赠教学设备。7.校企共同开发横向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研发项横向科研课题。8.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勘测、设计、施工、检测、维护与加固改造等生产活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参与专业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共同进行科研技术研发,可实现校企“人才共育,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填补广西在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

(三)引进区外高技能人才

政府可以给外省本专业人才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引进外省优秀人才,解决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促进本区城市轨道、高速公路与铁路快速发展。1.广西开设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仅有一所,目前仅有100人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广西对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若2017年有院校开办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则最早2020年才有毕业生,然而今后几年为广西城市轨道、高铁、高速建设的关键几年,人才缺口将成为建设推进的瓶颈。因此,必须从区外引进人才才能填补这个缺口。2.广西的城市轨道、高速铁路建设起步较晚,城市轨道2008才开始修建,2016年才开通一号线,高速铁路2013年才开始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往山区挺进困难重重,剩下的部分都为地形复杂的山区。而广西在这方面的建设经验几乎为零,必须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引进区外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加快广西城市轨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进程。综上所述,引进区外优秀人才,为当务之急。只有引进区外人才,才能缓解未来几年地下与隧道工程高技能型人才的缺口。

【参考文献】

[1]陶林芳.国内外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建设科技,2005(5)

[2]张辰.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