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8-04 16:48: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碳排放;机动车碳税;低碳经济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因此我国政府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十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无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的能源密集型产业更是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在我国全面开征碳税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怎样才能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平稳的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开征机动车碳税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碳排放现状
我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0.1%、45.3%、44.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大,从而导致CO2的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如图1所示:2013年我国CO2排放量上升至9524.3百万吨,全球占比27.1%,CO2的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并且还在高速增长。
(二)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碳排放贡献分析
汽车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碳排放大户,使用化石能源的机动车由其特性决定了它在使用中仍将持续形成碳排放。而且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及其增长速度不容忽视,2012年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8838.60万辆,比2011年的7326.79万辆增加约20.63%。与之对应的是,高速增长的能源消费,从其能耗结构上看,机动车能耗主要集中在在油耗上,而在油耗中又主要以消耗汽煤柴3种成品油为主。这三种成品油的消耗必将会带来大量的碳排放。2012年,全国氮氧化物排放量2337.8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1658.1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70.9%;城镇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39.3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1.7%;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640.0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27.4%。这组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我国碳排放的贡献度。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CO2排放量高速增长,其中机动车CO2排放量占全国CO2排放量的比重也越来越高,预计到2050年机动车碳排放占全社会的比重为14%左右。基于此现实基础,我国率先开征机动车碳税迫在眉睫。
三、抑制机动车碳排放的途径
(一)有关机动车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比较
征税私人车主目前主要包括车辆购置税、车辆使用和燃油税。车辆购置税属于汽车购买成本、车辆使用和燃料属于汽车的使用成本。车辆购置税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运输使用税和燃料税是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决定。
1.车辆购置税。2001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中车辆购置税的税率为计税价格的10% 。但是,汽车购置税没有明显的减排效果,因为我国在购买环节实行统一税率,并没有对车辆按照碳排放量进行分层次设计税率。虽然在2009 年将 1. 6L 及其以下排量的使用汽车的车辆购置税调整至 5%,2010 年调整至 7. 5%(2011 年开始回到原来的统一税率 10%。),鼓励了更多的用户转向购买小排量的汽车,但同时也促进了汽车消费的数量的增加,低税率没有明显的减排效果。
2.燃油税。燃油税是指政府的燃料的特殊性零售链接收税。燃油税是车辆类型和行车长短的基本体现,和载货能力的大小,多少燃料消耗密切相关。可见,产品燃料税,这是道路养护费用和其他税费合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税收收入,而不是纠正外部性的碳排放。可见,征收燃油税依然无法体现控制碳排放的精神。而且在这方面我们的税负明显轻于发达国家,如 OECD 国家汽油消费税的平均税率就是我国的 4 倍以上。
总之,车辆购置税、车辆使用燃料税,并不严格。控制私人汽车排放的问题必须设计一个成为合理的、有效的和正确的税收政策。
(二)机动车碳税优势分析
所谓碳税就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对于那些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的,消费某产品时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税种,都是可以认定为广义的碳税。机动车碳税就是对机动车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的一种税,是碳税的一种形式。
对机动车以征收碳税的形式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其独到的优势。第一,征收机动车碳税是真正从控制碳排放、消除其负的外部性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一种比较合理的税制。第二,机动车碳税可以弥补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的不足,并且对车辆购置和使用环节的众多税种起到梳理和简化的作用,可以在不增加消费者税负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针对机动车征收碳税对燃油税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因为消费者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即当它购买机动车辆,更考虑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燃料消耗,因此设置在机动车购买碳排放税,有利于积极引导消费者的低碳消费。
四、我国开征机动车碳税的原则
1.中性原则。机动车碳税设计的时候要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我国现有税制。同时机动车碳关税将实现一些免税政策,或者机动车碳排放税及其他税收减免,要么是采取税收收入返还政策,满足碳税中性原则。
2. 兼顾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原则。征碳税需要兼顾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征税限制企业对高能耗机动车的生产和消费者对高能耗机动车的消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激励企业加强创新,提高机动车能源使用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在设计机动车碳税制度时要坚持兼顾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原则。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现状和对机动车税收的比较分析,在我国开征机动车碳税存在其现实及理论上的必要性。并且在对机动车碳税制度进行设计时要符合其政策目标和本文所论述的三条基本原则。(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莉. 机动车碳税的国际借鉴和现实把握[J]. 统计与管理,2014,04:46-48.
[2]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 新形势下我国碳税政策设计与构想[J]. 地方财政研究,2010,01:9-13.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0402
1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 重要的驱动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出口额从2001年的266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5777.5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929%,进口额从2001年的2435.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3962.4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152.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从1980年的0.57亿美元到2001年的46878亿美元再到2010年的1057.32亿美元。然而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随之快速的增加,CO2的排放量从1980年的14.54亿吨增长到2010年的74.24亿吨,翻了五倍有余。因此,研究对外开放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有必要的。
2文献回顾
FDI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近几十年国外出现了很多:Ahmad&Wyckoff(2003)研究认为,对于一些OECD国家,超过50%的碳排放是来自国际贸易。Wang&Watson(2007)认为全球贸易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碳足迹也是国际化的,CO2不仅与该国家自身的消费有关还与外部的需求有关。Peters&Hertwich(2008)研究认为发达国家消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品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CO2排放增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外部污染”。Joysri Acharyya(2009)以印度为例,分析其1980-2003年的数据,发现FDI对CO2排放有着很大的正面影响。
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谢文武等(2011)对我国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我国的碳减排,而出口贸易会导致我国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是倪伟清和厉英珍(2011)以浙江为例,发现FDI的流入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导致CO2的增加。傅京燕和裴前丽(2011)以广东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对外贸易对CO2排放的影响,显示对外贸易不利于广东省的碳减排,但是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一致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对CO2具有增排作用,关于进口与CO2排放关系的研究不多。而FDI对CO2的影响似乎众说纷纭。本文将根据我国的情况,考察FDI、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与CO2排放之间关系。
3理论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先从理论上分析一下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CO2排放的影响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3.1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1)规模效应,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规模效应,该种效应分为两种: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指生产的单位成本降低使得利润提高了;而规模不经济指的是生产的负外部性,即生产的单位社会成本提高了,因为规模的扩大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从而增加了CO2的排放。
(2)结构效应,我国的贸易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产生了结构效应。这种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出口贸易中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会引起能源消耗的增加从而增加了CO2排放,其二,服务型贸易的比重上升会降低能耗,从而减少CO2的排放。目前来看,工业的比重很大,所以出口的整体效应应该是增加CO2的排放。
(3)产品效应,发达国家逐渐将一些国内所需要的高能耗、低生产效率的产品转移到我国来生产和加工,再通过公司内贸易等方式从我国进口这些高能耗的产品,从而完美实现了CO2排放通过对外贸易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的“碳泄漏”过程。
(4)技术效应,进口贸易的不断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这在长期情况下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进而可以减少我国的CO2排放。
3.2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近几十年来FDI的不断流入对我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可以用来解释FDI与CO2排放的关系,该假说主要指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倾向于建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因此国际上呈现出一种污染友好型的商业环境,发展中国家保持这种宽松的环境标准来吸引FDI的流入,这样下去必然会导致东道国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的不断增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FDI的流入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长期下去会形成技术溢出和制度示范效应,这会提高东道国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从而减少东道国CO2排放,实现低碳经济,这类想法被称为“污染光晕假说”。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污染光晕假说”确实存在但目前它的作用还比较有限,而发挥着较大作用的是“污染天堂假说”,也就是说我国FDI的流入主要还是增加了CO2的排放。
4实证分析
4.1模型建立
(一)数据及处理
为了能够全面系统地揭示广西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了多种指标,并使用了不同的衡量方法,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作了解析。文章选择的样本区间为1986-2010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国民生产总值数据在文章中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广西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公布的当年GDP,单位为亿元,样本区间为1986-2010年,以2000年为基期。第一产业碳排放数据估算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四个行业,在第一产业土地利用过程中还会涉及到碳汇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学者明确的研究出土地利用与开发过程中碳汇的测量,因此在进行本次研究中将碳汇的影响忽略不计,重点对碳源进行深入探讨。
按不同的碳排放途径进行计算,第一产业的碳排放主要包括化肥生产的碳排放(Ef)、机械使用的碳排放(Em)和灌溉的碳排放(Ei)。则农业活动总的碳排放为:Et=Ef+Em+Ei这里采用如下公式来计算化肥生产带来的碳排放:Ef=Gf×A。其中Gf为化肥施用量,A为系数A=857.54kgC·t-1。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机械采用如下公式来计算农业机械使用及操作带来的碳排放:Em=(Am×B)+(Wm×C),其中Am为农作物种植面积,Wm为农业机械总动力,B、C为转化系数,B=16.47kgC·hm-2,C=0.18kgC·kW-1。灌溉过程带来的碳排放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Ei=Ai×D,Ai为灌溉面积,D为转换系数,采用D=266.48kgC·hm-2进行估算。第二产业碳排放数据测算工业碳排放数据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当前大部分的碳排放量研究都是基于能源消费量、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如朱勤等基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化石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以及二次能源消费碳排放对碳排放量进行的估算。张雷、李艳梅等基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一次能源碳排放系数对碳排放量进行的估算。徐国泉等基于一次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对碳排放量进行的估算等,文章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iiiiCESF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E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Si为第i类化石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F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建筑业的碳排放估算文章运用环境经济学中较为常用的STIRPA模型,结合排放系数法,通过对我国1986-2010年建筑业的相关数据对其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得到我国建筑业碳排放STIRPAT模型。进而计算出建筑业的碳排放总量第三产业碳排放量的测算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数据无法直接获取,本研究依据IPCC(2006)提出的碳排放总量公式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进行计算:TC=ΣiΣjCij=ΣiΣjCijEij×EijEi×EiYi×YiY×Y式中,TC为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总量,Cij为第三产业内部第i行业的第j类能源的碳排放量,Eij为第三产业内部第i行业的第j类能源的消费量,Ei为第三产业内部第i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Yi为第三产业内部第i类行业的产出,Y为第三产业的总产出。
(二)数据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利用E-views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广西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得出:Y=0.154291+7.01E-05X-3.81E-10X2X表示人均GDP,Y表示人均碳排放量通过图形可以看出广西环境EKC曲线呈线性,且增长趋势不断放缓,说明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缓慢减少。下面对各产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为了减少波动,消除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对碳排放Y和经济增长X1、X2、X3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到序列LNY和LNX1、LNX2、LNX3,同时对四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的ADF检验t统计量相应的概率值远大于5%、10%的检验水平,从而可以认为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是非平稳的。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的二阶差分序列dLNY、dLNX1、dLNX2、dLNX3的ADF检验t统计量相应的概率值远小于5%。因此可以认为序列dLNY、dLNX1、dLNX2、dLNX3是平稳的。协整检验为了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四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得到如下方程:LNY=0.511560+0.159063LNX1+0.487892LNX2+0.051079LNX3+εt(2.0)根据D-W检验决策规则可知误差项很明显存在正相关,选用广义差分法对自相关进行处理:对原模型进行广义查分得到广义查分回归方程LNY=0.84702892+0.174530LNX1+0.482274LNX2+0.079003LNX3+εt(2.1)现对(2.0)式进行残差做ADF检验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t-StatisticProb.*ADF检验值-4.2213740.0002临界值:1%水平-2.6693595%水平-1.95640610%水平-1.608495从表中可以看出,残差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4.221374,其相应的概率值p=0.0002,小于1%的检验水平,可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符合广西的实际情况,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碳基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必然增加。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通过计量经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长期来看,广西三次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第二产业的碳排放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碳排放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动态调整机制。非均衡误差项的存在保证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广西区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有放缓的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产业碳排放的治理工作,在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中,第二产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碳排放将成为未来治理碳排放的首要问题。
(二)对策
关键词: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LMDI模型;因素分解
1引言
在碳排放量变化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a index method,LMDI)得到了广泛应用。AngBW和Pandiyan[1]采用PDM1和PDm2法分析了1980~1991年、1981~1993年和1980~1993年3个时间段内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数据。CanWang等[2],Xiao-liLiu(2010)等[3]分别利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我国1957~2000年间,1980~2007年间与能源相关CO2排放影响因素。徐国泉[4]等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1999~2004年人均碳排放变化量进行了因素分解。郭少康[5]基于碳排放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对广西1995~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宋杰鲲[6]运用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5方面效应。上述研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整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合理制定区域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四川省碳排放量核算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包括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和电力。目前我国还没有省一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观测数据,因此本文采用四川省2000~2010年能源消费实物统计量,以及各种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碳排放系数进行测算,最终能源消费种类仍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为标准划分为9类。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首先将四川省9种能源的消费量乘以各自的折标准煤系数,计算得出各能源对应的标准煤消费量Bi,再乘以相应的碳排放转换系数Ci,最后结果之和即为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A=∑91i=1BiCi。
公式中,Ai为碳排放量,单位万t;Bi为能源i消费量,按标准煤计算,单位万t;Ci为碳排放系数(万t/万t)。折标准煤系数参照了《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系数表,碳排放转换系数借鉴徐国泉[4]等(2006)的研究结果,参见表1。利用上述方程,计算结果如表2。
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4621.45万t到2010年的12788.02万t,增幅达277%,年均增长率10.7%。
3LMDI模型求解
本文采用LMDI模型将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人口等6个因素的影响。则有:
I=∑ijIij=∑ijIij1Eij×Eij1Ei×Ei1Qi×Qi1Q×Q1P×P=∑ijFijUijSijIsijAP。
式中I为二氧化碳的总排放总量,指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二氧化碳量;E为能源消费量;i为产业类型或行业类型或各部门;j为不同的能源类型;Iij为第i种产业中第j种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F为碳排放系数;U为能源型消费结构;S为代表能源强度;T代表碳排放强度;Is为产业结构;Q为经济规模;A为人均GDP;P代表人口。
根据LMDI方法将总能源需求从基准年0到目标年n的变化分解为6个对总的碳排放的影响,即:
随着技术的进步,能源在不同年份碳排放系数将会发生变化,但是变化率较小并且测度碳排放系数的技术困难,这里假定它们是不变的,统一使用IPCC提供的默认值测算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因此,在接下来的因素分解过程中,碳排放系数的变化被假定为贡献率为0[8]。运用LMDI模型方法对四川省碳排放量情况进行因素分解,可以分析得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5个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效应(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影响四川省碳排放因素总效应(除2003年外)呈正值,推动了碳排放量的逐年增长。其中人口和人均GDP对四川省的碳排放的影响是正值,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人均GDP对四川省碳排放影响最大,说明人口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拉动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四川省的碳排放量的总影响甚微。
4结语
本文首先核算了四川省2000~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运用LMDI模型将四川省碳排放量变化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五方面效应,并计算出逐年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引发2000~2010年四川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四川省的碳排放影响甚微,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可以使产业结构对四川省碳排放产生负效应;能源强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量增势,随着能源强度下降幅度的加大,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减排效应越发明显。
参考文献:
[1] Ang BW,Pandiyan G.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 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J].Energy Economics,1997,19 (3):363~374.
[2] Wang Can,Chen Jining,Zou Ji.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J].Energy,2005,30 (1):73~83.
[3] Xiao-li Liu,Yong-xiuHe,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China[J].in 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VOL.2010(3).
[4]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 (6):158~161.
[5] 郭少康.基于LMDI的广西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2.
[6] 宋杰鲲.基于 LMDI 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J].Resources Science,2012,34(1).
关键词:低碳;工业能耗;高端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沈阳市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三大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二是能源结构转变,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向多种能源共同使用转变,提高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三是产业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提高其贡献率。
低碳经济是沈阳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特有的“二三一”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市能源强度较高的根本原因。结合天气条件,目前沈阳的排碳大户是第二产业的重化工业和冬季采暖。
一、低碳经济理论
(一)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以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实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1.推行低碳经济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目前世界通用的能源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3.实行低碳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百姓生活质量。4.低碳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沈阳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压力
(一)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决定实现低碳需较长时期。按照经济产业发展的规律,沈阳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在经济中的比例在相当长时期里将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居主导地位的发展是建立在充分工业化的基础上的,充分工业化的实现离不开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而重化工产业的基本特征就是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
2013年,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8.6亿元,同比增长8.8%,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7%、10.1%和7.6%,三产比重为4.7:51.8:43.5,工业仍是沈阳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从内部构成来看,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例为74.7%,持续增高。这种重工业比重高的情况将持续较长时间,导致我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无法迅速加快。
(二)发展低碳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不明显,缺乏有效生产激励机制。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发展高端服务业来实现低碳发展,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完善。高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智、高效、高资本、高收益和高时尚的特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常比一般商业服务业高10-30倍。
高端服务业通常包括科技、教育、总部经济、金融、三四方物流、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节庆展会等十几大类。发达国家的高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特大城市可达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仅占20%左右。中国的高端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断上升,但收益仅占服务业收益的20%,低于国际比例的70%,整体水平低、占用资源大,却没有实现高效、高收益。
从沈阳市经济发展重点来看,实现低碳发展所需要的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汽车的混合动力技术,冶金、化工、建筑领域的节能技术等虽然进步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低碳技术,国际转让存在很大困难,依靠自身研发则有很长的路要走。激励机制方面,对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优惠鼓励政策力度不够,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尤其是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引入、留住,以及现有人才的知识技能升级方面,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
另外,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捐款和贷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惜贷现象严重,已有资金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
(三)国际高能耗、高排放产业转移的压力。发达国家为获得低成本的减排量,更倾向于到减排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中国,得到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看起来是“双赢”的合作,但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基地,是以不断飙升的资源使用量、污染排放量为交换的。直到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的义务时,才会将这些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再次转移出去。
低碳技术的推行还面临另一个阻碍,即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耐用消费品的大量投入,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均在15年甚至50年以上,若为了应用新技术而使用期未满就更换,将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损失。
三、沈阳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超前规划有助于大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优惠政策举措的制定和实施,为低碳发展营造长期的有利环境,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和企业减排挖潜。对于沈阳而言,GDP能源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平均水平等能源指标必须列入考核。基于我市工业比重大、企业规模大的实际情况,针对碳排放集中的优势产业,需要根据以往及现有的碳排放数据,有的放矢建立沈阳的低碳指标体系。
一个完整的低碳规划和体系应包括多个方面,如:低碳法规、低碳工业、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交通与物流、低碳生活与文化等相关规划和体系,涉及的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工业碳排放强度、项目节能评估率、可再生能源比重、人均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建筑业GDP能耗等。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同等总量的经济,如果产业结构不同,碳排放量也相差甚远。农业生产中,土地、光、热等自然因素对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起主要决定作用,农药、化肥的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可以忽略不计。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以服务为主,期间消耗的商品能源和产生的碳排放在单位产值的比重极为有限。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则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随着生产规模和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这种消耗和排放还在持续增加。
2010至2013年沈阳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为0.82、0.69、0.66和0.64(吨标准煤/万元)。产业结构方面,由于沈阳正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6:50.7:44.7发展至2013年的4.7:51.8:43.5,这是客观规律的结果,只有在工业充分发展基础上,高端服务业才有可能实现实质的发展。
针对我市现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行业,一要通过技术更新、产品升级减少传统能源使用量;二要通过有关奖惩制度,鼓励企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三要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大力投资采用新技术、新能源的低碳产业,严格控制“三高”产业的投资和扩大生产。四要重视排放量小,但危害大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物,如全氟化碳。
(三)加速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低碳经济,服务业是受益最大的行业,2013沈阳市的服务业比重仅为43.5%,发展空间很大,而且服务业的能源、资源占用少、消耗低,大多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产值。
金融:“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2014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75亿美元。
总部经济:随着东北总部基地项目的开工建设,沈阳经济将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高效衔接与融合,最终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的新型区域发展要求。
物流:低碳、绿色物流提倡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多选择大运量、低排放的铁路、尤其是电力驱动的高铁运输,物流园区多运用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增值服务,采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布局、成本节约实现低碳发展。
展会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沈阳市会展业步入黄金发展期,呈现出展会多、规模大、亮点新、水平高的特点。2013年举办各类会展活动266项,会展经济意向交易额2000亿元。宾馆入住率、餐饮营业额、百货业收入和本地游均实现快速发展。
休闲旅游:目前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旅游形式,包括工业文化游、农业观光采摘、关东民俗文化游、时尚购物节、低碳踏青游等等,均是旅游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完美体现,更迎合了现代旅游业的回归自然、低碳环保的需要。
(四)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从能源结构看,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以2012年一季度数据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以煤炭、原油、电力为主,三种常规能源合计消费量为606.25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为76.12%。
表1:2012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构成
从居民生活用能来看,沈阳市近八成用能集中在城镇,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发展。城镇生活用能中煤炭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21%下降到2012年0.4%,热力、电力、天然气占80%以上。而农村居民以煤为主的消费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
表2:2005、2012年沈阳市人均生活用能情况
我市采暖期长达5个月,供暖用煤炭消耗比重占终端能源消耗量较高。通过拆小建大,沈阳市城市集中供热率由2005年的73%提高到2013年的91%,并大力推广基本不产生碳排放的地源热泵技术,不仅减少了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也节约了大量煤炭使用量。从气候条件来看,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对供热的能耗影响在40%左右。沈阳市已从居住节能建筑扩展到公共节能建筑,从北方住宅节能30%、50%向65%发展,以新建节能建筑带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而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发展。
四、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
(一)英国。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初步建成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6月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碳排放立法的国家。英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征气候变化税、成立碳基金和启动气体排放贸易计划等。
(二)欧盟。欧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倡导者,视低碳经济为新的工业革命,引导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2008年,欧盟制定了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政策,还批准实施了《关于实施新的汽车CO2排放标准的规定》等法规,实施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CT)应对能源效率的挑战等行动。
(三)美国。美国主要采取三大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1.鼓励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思路是:重视新技术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利用技术创新来不断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从而快速推广使用。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出资资助研发,并建立技术商品化示范项目。
关键词:生态经济;碳审计;必要性
一、碳审计及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碳审计基本概念
碳,是指木材、煤炭、石油等这些由碳元素组成的自然资源。而碳审计是针对这些自然资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审计行为。作为环境审计的一部分,碳审计,简而言之,就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针对履行碳排放责任方面,对企业和政府进行相关鉴证和检查,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对碳排放管理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独立监督与评价。具体而言,企业碳审计所涉及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6种,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碳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保证低碳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策施行的遵循性;第二,实现低碳税收优惠的真实性和效果性;第三,实现低碳产品补助资金使用的效果性以及真实性;第四,实现低碳政策实施的效率性以及效果性。
(二)生态经济基本理论
生态经济代表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即经济的生态化,它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应当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特征是不但考虑经济发展,而且考虑生态安全,不同于过去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类型;其二,经济增长应该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它应当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来指导生态与经济协调;其三,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与转化,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构成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和解决当前生态经济问题的。生态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问题,同时关注生态空间与低碳发展问题。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存在的前提,而不是被动地依附和服务于经济系统。按照生态规律和生态阈值来发展经济,坚持低碳发展道路,将经济系统置于生态系统之中,这是生态经济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实现生态经济发展,需要遵循的路径是:首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保留足够的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其次,根据生态平衡确定经济开发的资源投入与废弃物排放限值,走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道路;再次,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全球碳排放履约机制和碳交易市场,适应气候变化,减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带来的社会风险和成本;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注重建设网络世界,实现多元化发展,追求多样性,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推行碳审计的必要性
(一)推行碳审计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时展的需要
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步加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弊端,例如加大了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等。此时发展和实施碳审计能够获得较为详细具体的环境信息,有利于有关部门就环境问题做出分析和报告,让国家制定出更为完善的节能减排计划,同时可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走低碳发展道路,推行发展碳审计,这既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现代的审计制度将审计规制功能拓宽,并赋予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把审计评价、信息披露和问责反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它作为一种监督制约机制应用在节能减排中,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路径,一方面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又能实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三低”的可持续发展。碳审计能够甄别生产进程中能源使用状况及碳排放问题,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碳排放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能源缺口持续扩大。截至2016年7月6日,我国在联合国已注册的项目年平均减排量总和达1.8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已获签发减排量1.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我国已注册项目数及签发的减排量均为全球第一。我国已批准的2000多个CDM项目中,80%以上集中在水电、风电。一直以来,企业的经济目标都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忽略了环境保护的社会目标。假如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高速增长,继续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那也只能是短暂的。因为只有与环境保护有效结合,企业发展才会长远。企业应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节能减排产业,同时发展碳审计,有效监督自身碳排放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自身规模的壮大。
(三)当前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碳审计,我国碳政策制定和实行需要碳审计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在成为GDP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从2006年开始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并在近几年保持着较快的增速。根据“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我国积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2009年11月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2011年3月17日又进一步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将减少17%;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为了履行碳减排义务,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和“节能减排”的新构想,由此实现了以经济优先为导向的经济社会高速增长模式,同时向以环境优先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虽然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2008年以来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先后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10余家碳交易平台。除此之外,早在2005年我国就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截至2010年8月9日,我国共有915个CDM项目注册成功,占全部注册项目的54%,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60%,项目总数和估计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碳审计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促进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因此,控制碳排放,发展碳审计就成为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我国碳审计目前面临的问题及相关改进对策
(一)我国碳审计目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将低碳生态经济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然而,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碳审计是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缺乏开展碳审计相关工作的法律依据和审计评估标准。碳审计工作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始落实,丹麦,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碳审计制定了有效的评估和实行方法。但是在我国只有香港地区,推出了为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检测提供的一套简单系统、科学的办法。而大陆地区,碳审计还是全新审计门类,由于缺乏专门的理论框架以及提供给碳审计科学依据准则,碳审计缺乏一套较为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同时政府和企业也没有对碳审计相关方法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我国环境财务会计未形成体系,比较零散,使得以此为基础的碳审计工作不但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使得碳审计实务工作缺乏指导,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审计法》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规定的审计职责中,没有针对碳排放审计的明确规定,审计人员无法可依。同时根据现有的法规政策分析得出,国家在开展低碳管理中采用的优惠引导策略,没有具体到法律层面,采用强制手段来加速企业实施碳排放审计的进程。因此,高排放企业对于由碳排放审计所引起的政策法规风险更为敏感,我们应加强立法,将碳排放审计工作法律化、制度化,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完善。2.碳审计取证受阻,数据核算困难,相对其他领域审计准确度低。企业缺乏碳审计认知,没有规范使用管理碳审计专项资金。当前碳排放审计工作,主要是监督检查企业内部审计以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监管部门,而且由于碳审计数据会涉及到企业资金状况,这就使被审计单位可能质疑被审计数据标准,担心泄露企业重要商业机密,导致出现其资料提供不及时、不完整,审计取证难以正常进行的情况。同时目前,政府审计还未完全介入碳排放当中,这都大大增加了碳审计取证以及核算的难度。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目前我国只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推广低碳经济不能一蹴而就;二是虽然碳排放的计量是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为依据,但这最终也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权威统计数据。3.缺少从事碳审计相关的专业人才。一方面碳审计涉及了能源、统计、环境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会综合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内容,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由于传统审计人员对地理生物气体、工程机械、物理、化学等方面了解甚少,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财经专业的审计人员受专业限制,难以获取可信度高的审计证据,除此之外,环保行政部门注重对所得结论进行评估,而这些结论大多从专业角度来分析,鉴证以及总结环境指标完成情况。但是大部分审计人员因为知识储备量和技术能力的限制,无法对相关碳排放数据准确查证,继而无法得出切实可靠的结论。
(二)我国碳审计相关改进对策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IPCC明确指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引发的温室效应造成的。长期以来,碳排放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商业部门、交通部门等,这种“部门”的碳排放研究忽视了个人消费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忽视了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生产活动终端需求的家庭的生活消费。目前,从研究成果来看,家庭的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如比娜(Bina)等运用CLA模型对美国居民消费行为和环境影响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超过80%的能源使用和CO2排放是由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满足其需求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根据社会学基本理论,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居民消费多以家庭消费方式展开。美国研究人员发现,1997年家庭消费行为占全美能源消耗的28%,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美排放量的41%;王彦等研究中国家庭碳排放,结果表明,家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例由1995的19%上升到2004年的30%。由此可见,家庭碳排放对全社会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与此同时,“部门”碳排放研究不能解释家庭活动的碳排放结构特征、影响因素,也无法解释同一个城市或社区家庭特征(包括家庭人口数、文化特征、经济特征等)差异而产生的碳排放的差异。因此,基于家庭消费视角的碳排放研究对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家庭碳排放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基本特征和家庭能源消费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国外学者帕乔里(Pachauri)借助家庭微观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是家庭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杰克逊(Jackson)的研究表明,家庭规模、住房面积、成员结构、消费水平等家庭特征是家庭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弗林格尔(Vringer)等发现,户主年龄在40-50岁的高收入群体,其家庭能源消耗最大。杨选梅等以南京为例认为常住人口、交通出行、住宅面积是影响家庭碳排放的显著因子。杨瑞华等对全国不同地域9个城市的家庭碳排放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城市家庭碳排放特点和不同地域城市碳排放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碳排放量与家庭经济文化水平和家庭常住人口数呈正相关,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家庭的碳排放量高于内陆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城市。威尔森(Wilson)等研究了家庭成员的环境认知、能源消费行为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二是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阿尔蒙德(Almond)等研究发现,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由于需要家庭集中供暖,其碳排放量特别高。卡恩(Kahn)通过使用1993年美国居住能源消费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居住郊区化对能源消费的显著影响以及其环境后果。黄茹等通过广州市3个不同区位类型社区家庭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郊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最高,市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居中,城乡结合部家庭碳排放最低。张馨等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碳排放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碳排放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碳排放有所下降。三是从时间序列分析家庭规模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蒋耒文等认为,相对于个人而言,家庭是消费的主要单位,在人口总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家庭规模变化导致的家庭户总量的变化有可能对碳排放产生明显的影响。陈佳瑛等就中国1978-2007年家庭模式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家庭规模与总户数对于碳排放具有较大影响力,家庭户单位体现出对人均单位未能包括的家庭消费行为模式的包容,因而可能成为更合适的居民能源消费产生碳排放的分析单位。王钦池认为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应该存在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家庭规模,称之为最优家庭规模。当家庭规模大于或者小于最优规模时,都会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和碳排放量的增加。总体说来,家庭碳排放的研究视角从开始较多地集中在宏观层面逐渐转向家庭微观层面。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人们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城市生活能耗消费量将不断增长,导致城市家庭能耗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对某一区域或省域的家庭碳排放特点及变化特征做详细调查研究,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区域的家庭特征、低碳消费行为分别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社区及微观家庭成员的减排政策。本文将以微观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江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江苏城市家庭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差异性,并分别对调查城市家庭的基本特征、家庭成员低碳消费行为与家庭碳排放的相关性作回归分析,最后得出江苏城市家庭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城市家庭碳排放调查”研究小组对江苏省城市家庭活动的调查数据。该调查按照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发达与不发达等特点选取了苏南的南京市、苏中的南通市以及苏北的连云港市,由于三个城市2012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与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最接近,且南京市是江苏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南通市是苏中地区三个市中人口最多的城市,连云港市2012年人均GDP排在江苏13个地级市的倒数第二位,因此,选取这三个城市体现了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典型代表性,可以代表不同区域的城市家庭碳排放基本情况。研究在每个城市选择三个社区(市区社区),为了使数据收集更具广泛性和灵活性,并且提高问卷收集速度,在每个社区选择150户家庭采用入户随机发放和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家庭18周岁以上成员填写调查问卷。研究共发放问卷13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8份,问卷有效率为95.4%。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家庭基本特征、家庭低碳消费行为和家庭碳排放结构。家庭基本特征包括家庭的人口统计特征、消费特征(居住面积)、出行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家庭收入)五个方面,其中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家庭常住人口数、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家庭低碳消费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每周购物频率、在外就餐频率、垃圾分类情况、空调温度调控、自备购物袋以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六项内容。家庭碳排放结构包括家庭能耗(家庭用电、水、天然气或罐装液化气)、交通出行(飞机、火车(动车)、长途汽车、地铁、公交车、小汽车、电动车)、家庭生活垃圾三个方面。
2.研究方法
比娜等提出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onsumerLifestyleApproach,CLA),该方法是从家庭外部环境、个人决策因素、家庭基本特征、消费者行为以及消费行为产生的后果五个方面研究家庭碳排放。该模型首先被用于美国家庭碳排放研究中,随后该模型被众多学者引用。此模型中消费者是指为满足其生活需要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个人或家庭的实体;生活方式影响并决定了消费者的个体消费行为。该模型的目的是通过理解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公共政策。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交织,并且其中一些因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了解“消费者”变得很复杂。本文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补充,绘制了基于家庭消费行为特征的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技术路线图。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